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迎戰超高齡化社會 加入#亞培健康齊跑行動 邁向人生馬拉松

迎戰超高齡化社會 加入#亞培健康齊跑行動 邁向人生馬拉松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亞培分齡世界冠軍資格賽台灣站——日月潭環湖馬拉松今日(27日)盛大開跑,吸引超過六千位國內外跑者。今年,全球醫療保健領導者亞培再次攜手醫護人員、病友、產品使用者和亞培員工參與賽事。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亞培強調運動與營養是穩固健康的基石,鼓勵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落實活出健康精彩之理念。亞培台灣分公司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Arnaud Renard)指出,亞培希望通過#亞培健康齊跑行動,幫助民眾活出精彩人生,使前瞻科技和創新產品更加普及,以幫助人們克服健康挑戰,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 亞培持續深耕在地 關注台灣社會邁入超高齡化議題 致力於營養補給、健康檢測、醫療器材、高品質藥品四大面向 全方位實踐健康理念 台灣正面臨嚴峻的「人口老化」挑戰,預計65歲以上人口將於明年突破20%,並於2065年達到700萬。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健康產業及「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應對此問題。亞培作為醫療保健領導者,深耕台灣40餘年,始終關注民眾各生命階段的健康,尤其是針對老年人口的慢性疾病問題,亞培推動全方位營養補給、肌肉健康管理,用以建構健康基礎;除此之外,也引進連續葡萄糖監測科技,協助糖友及醫療團隊更有效地管理健康,保持血糖的穩定。同時,亞培在心血管醫療器材也不斷提升,為患者提供多角化的醫療照護。在藥品領域,亞培持續創新,為民眾提供高品質且值得信賴的產品,幫助民眾快速痊癒。亞培致力於通過持續創新的健康醫療技術發展,與台灣民眾共同實踐「健康到老」的理念。 亞培藉日月潭環湖馬拉松推廣健康齊跑,倡導健康生活與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亞培分齡世界排名賽專為40歲以上跑者設計,涵蓋全球六大城市及375場資格賽。亞培與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合作近十年來,這項賽事收穫前所未有的關注,每年有超過百萬名跑者申請參加賽事。近期,東京馬拉松更創下單場最多完成世界六大馬的-六星完賽者紀錄,充分展示出亞培透過馬拉松運動推廣培養運動習慣以活出健康精彩的成果。 自2019年以來,亞培持續贊助日月潭馬拉松,並帶領醫護人員、病友、產品使用者及員工共同參與,展現對台灣超高齡社會的關懷。亞培強調健康建立在均衡營養和規律運動之上,除了為參賽者提供安素營養品外,今年亞培更在現場規劃可幫助降低突發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專業健檢項目諮詢服務,呼籲民眾定期檢查以掌握自身健康狀況。亞培以實際行動陪伴民眾,迎接生命各階段的健康挑戰,攜手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亞培安素使用者 勇奪分組第四佳績 安素使用者劉家宏先生今年跑出「超半馬29k分組第四名」的好成績,劉先生熱愛慢跑運動已有十年的跑步經歷,儘管平日擔任業務,繁忙的生活中仍一定會抽時間運動,透過每日慢跑和每週兩次的間歇跑,實踐他的健康理念。劉先生分享,他長期關注馬拉松賽事,且瞭解到亞培贊助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多年,持續推廣培養運動習慣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而台灣亞培數度參與的日月潭環湖馬拉松也成為每年劉先生每年的必跑賽事,湖畔美景讓參賽更愉快,很高興這次可以獲得分組名次,也希望明年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擺脫健檢紅字 靠規律運動找回自信與健康 今年第二度與亞培一起參與日月潭馬拉松的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廖曜磐醫師分享,培養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的關鍵,跑步因為不需特殊器材或場地,特別適合日常執行,同時醫師也建議可以結伴進行,以增加運動樂趣,更讓大家有堅持下去運動的動力。廖醫師也提及身邊親友實際靠培養運動習慣揮別健檢紅字的案例,起初該朋友在收到健檢報告後,不敢相信平時著注重健康飲食的他居然會有紅字。後續經由廖醫師建議便開始透過慢跑來訓練肌耐力,以及提升心肺功能,除此之外體態方面也有改善,他現在也熱衷於慢跑運動。廖醫師也鼓勵患有慢性病的病友,特別是年長病友,不要輕忽規律運動的習慣,適當的運動搭配平時醫師建議攝取的重點營養素,同時定期進行健檢,這樣一來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和追蹤自己的健康。廖醫師提醒,不論是一般民眾或慢性病患者,只要透過均衡營養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搭配循序漸進的訓練,落實持續運動,都能達成健康目標。 扣合健康人生馬拉松命題 亞培與民眾一起活出精彩人生   亞培台灣分公司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Arnaud Renard)表示,作為全球健康醫療領域的創新者,亞培深耕台灣已有40餘年,關注台灣健康議題並提供前瞻的醫療健康產品以及在地化的服務,幫助人們排除健康障礙,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通過加入#亞培健康齊跑行動,我們呼籲民眾共同重視健康,透過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且做好科學健康管理,從而活出精彩人生。   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廖曜磐醫師鼓勵慢性病病友養成運動習慣、攝取充足營養,並搭配定期健檢,擁抱健康生活。 亞培致力透過持續創新的健康醫療技術,作為醫護人員照顧民眾健康的強壯後盾,與台灣民眾共同實踐「健康到老」的理念。

臺大醫院全方位手術病患營養照護 贏回健康 養足體力

臺大醫院全方位手術病患營養照護 贏回健康 養足體力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已成為治療各類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然而,手術本身對於身體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術前術後的營養狀況更是攸關手術的成敗及患者的康復速度。在這樣的背景下,營養照護已成為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臺大醫院的營養支持團隊(Nutrition Support Team, NST)由陳維昭前校長成立於1986 年八月,是亞洲最早成立的專業營養支持團隊。NST 主要由多學科醫療專業人員組成,包括醫師、營養師、藥師和專責護理師,專注於為住院病患提供個人化的營養評估和支持。尤其是在手術、癌症治療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照護過程中。 本院團隊經過30多年致力於新型靜脈,腸道及免疫營養的開發 林明燦教授擔任台灣外科代謝營養學會理事長,並榮獲今年亞洲年會在台北舉辦。本院持續與日本東京大學深柄和彥教授進行外科營養跨國研究並發表成果。此次大會與IASGO(國際消化外科腫瘤醫學會)、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台灣手術學會等共同盛大舉辦。IASGO總會會長京都大學高折恭一教授親臨本會倡導營養、手術及ERAS(術後加速康復)觀念。邀請日、韓、美、歐、亞洲及國內超過500位專家及學員與會討論。透過研究亞洲國家相較於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與飲食習慣,提供國人更精準、個人化的手術前後飲食指引與照護方式。此外,舉辦手術病患營養照護工作坊,提供國內有志於營養照護年輕學員,全面性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先進國家,已經藉由其健保制度給付手術病患營養評估與照護費用,年會期間預計與國內外專家,共同商討國內手術病患營養評估相關健保費用補助。 這次記者會特別邀請兩位病患參加,一位是長期在台工作的日本男士,因為小腸中風接受大範圍小腸切除,術後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因此,接受本院靜脈營養專責護理師與藥師通力合作,教導居家靜脈營養照護和靜脈營養調劑,經歷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三個月後,順利脫離靜脈營養,之後可以少量多餐方式經口攝取足夠營養維持生命。另一位是癌症老年人,接受多次消化系統手術,術後發生胃腸道吸收不良,經由營養師調整三餐質地與烹煮方式,加上營養品的補充,最後順利體重增加,恢復健康。目前本院專責護理師照護過的居家靜脈營養病患,成人部分已經超過1400人次。 隨著科技進步與研究的不斷深入,手術病患的營養照護正在邁向更精準、更個人化的方向發展。除了持續發表先進的免疫營養,本團隊外科吳經閔臨床教授更深入發表數據化營養監測、AI輔助的營養計劃,以及更加便捷的術後營養補充方式,將成為未來醫療的重要趨勢。透過這些前瞻性的技術應用,醫療機構不僅能更精準地滿足每位手術病患的需求,還能在術後康復過程中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這些措施將幫助病患在手術後贏回健康、養足體力,重返正常生活。

反覆發作風險換取有效治療方式?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冀望有效治療看見生命希望

反覆發作風險換取有效治療方式?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冀望有效治療看見生命希望

快60歲的美珠(化名),8年前出現後腦杓痛一整天、腳跟不能著地的症狀,起初醫師僅針對止暈止吐治療、診斷為中風,歷經將近半年反覆的不適、檢查、打針、住院,直到有次下半身麻痛、脊髓發炎,醫師才診斷為泛視神經脊髓炎。 確診至今已8到9年,美珠定期透過自費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但從去年開始使用後便會誘發疾病的症狀,像是頭痛/暈、想吐、眼震,甚至講話就會喘,主治醫師建議今年年底暫停使用此免疫抑制劑,但亦無其他治療方式可使用,雖有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藥物,但在今年向政府申請後,醫師表示沒有符合政府規定的使用大量類固醇、血漿置換、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健保給付條件而遭到拒絕,導致醫師也莫可奈何。 與愛同行、希望相隨,10/24一起點亮星空 泛視神經脊髓炎(以下簡稱NMOSD)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自體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性疾病,致病原因至今不明,若無適應症用藥之基準治療,仍會使病友反復發作造成身體出現視力喪失、肢體無力、神經麻痛等各種症狀,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對病友來說也因此有許多想完成卻未完成的事。為了響應10/24 NMOSD罕見疾病日,社團法人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特別舉辦「讓夢想發聲活動」,讓病友說出自己的夢想,藉此協助他們完成心願,讓生活灑進一道光芒,並透過醫師祝賀影片凝聚病友的心,一同對抗疾病,爭取更好的治療條件。社團法人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副理事長姚秀康表示:「響應活動的目的除了帶給病友希望與力量,更重要的是提升社會對於NMOSD病友的重視,期許政府放寬健保給付的資格,使病友能獲得更有效抑制疾病的治療方式。」 復發狀況不可逆?反覆發作不僅造成生理問題更引響心理健康 NMOSD是一種罕見疾病,好發於30到40歲的女性,目前病友在台灣不到一千人,且每次復發都會嚴重地影響到生理與心理,即使不復發的病友通常在第一次確診就會非常的嚴重,可能會經歷視力模糊甚至失明、肢體無力或癱瘓、持續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伴隨急性發作並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神經損傷。美珠說道:「在醫師表示NMOSD疾病不會好後,焦慮與難過致使我得了憂鬱症,現在站不久也坐不久,雖然能走路但會不定時的軟腳,不僅不能上班,經濟也需要靠另一伴維持。」為了降低病友一次次復發的狀況,希望透過有效的醫療資源,能夠讓他們的生活再次充滿希望,回歸職場生活。 NMOSD是一種極具侵略性的疾病,特色是容易反覆復發,甚至難以預測復發頻率、嚴重度以及可恢復程度,每一次都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受損,因此積極治療與預防十分重要。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季康揚指出:「NMOSD發作除了會造成視力功能退化、脊髓發炎、四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的狀況甚至會因高位脊髓發炎,導致需使用呼吸器、插管、臥床等,嚴重程度與是否及早治療會影響疾病復原的狀況。」除了對生理健康的影響,頻繁的復發也會對病友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導致焦慮、抑鬱等問題,這對他們的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造成巨大挑戰。美珠表示:「特別擔心未來復發會造成完全癱瘓的狀況,若生活不能自理會直接影響到家人的生活。」 無法獲得新型藥物治療?一般免疫抑制劑誘發其他疾病問題 姚秀康提到:「有些病友因為無法使用新型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只能用類固醇和一般的免疫抑制劑,導致雙側的髖關節壞死,只能開刀做人工髖關節置換,也有病友導致口腔牙周病,甚至開刀切開化膿處,治療消耗相當長的時間,非常辛苦。」這讓病友倍感無力,因此使用能有效地改善復發狀況的治療新藥「新型生物製劑」,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NMOSD的治療方式可分為急性治療與預防性治療兩種方式,其中新型生物製劑可降低約90%的年化復發率,能有效的抑制復發的狀況。新型生物製劑對於病友來說是一道希望的光芒,而中央健康保險署也於112年10月起通過健保給付,季康揚醫師指出:「早期無專門治療的藥物,都是其他藥物的適應症外用法,且因無提供健保給付,病友得花費龐大的治療費用,而在去年針對此疾病的新藥通過健保給付,根據國外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新型生物製劑能降低90%的年化復發率,而台灣在通過健保給付後的一年中,目前使用的病友也都沒有復發的狀況,相對來說較穩定。」在得到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病友除了能夠降低復發機率,亦能夠降低復發症狀的嚴重程度,恢復原有的生活品質,如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 新型生物製劑能有效抑制復發狀況,但仍有八成病友無法獲得更有效抑制疾病的治療方式 目前健保給付條件是友善的?還是太過嚴苛?姚秀康說道:「協會有位病友在復發前擁有基礎的自理能力,但復發後造成癱瘓、無法排尿的狀況,雖然能夠通過新型藥物的健保給付,但最多也只能坐起來,現在生活都需依靠家人的協助。」對於獲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病友需要付出極大的風險換取,造成病友更多的焦慮與負擔。 預防疾病復發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經濟問題卻是無法忽視的困境,目前新型生物製劑雖已通過健保給付一周年,但給付條件較嚴苛,仍有八成的病友仍在等待健保的支應。季康揚醫師表示:「目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且通過事前審查的病友僅1~2成,新型生物製劑若對於病友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療藥物,希望能有更多的病友使用,藉此減少復發的狀況,對於社會來說亦可以減少長照的負擔。」新型生物製劑可以避免病友發生殘障與失去工作能力的問題,美珠亦說道:「目前我沒有通過新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資格,但使用免疫抑制劑就會誘發疾病,還必須住院15天治療,主治醫師建議今年12月的治療先停止使用此免疫抑制劑,但後續該如何治療醫師也莫可奈何,對於治療的方向感到無助且焦慮。」 夢想能帶給人們希望與光芒,大聲的訴說心中那個未完成的夢想吧! 由於NMOSD會影響病友的視神經和脊髓,若無適應症用藥之基準治療,仍然會不定期反覆復發,造成許多病友懷有夢想但卻無法完成,夢想帶給我們無限的能量,並且讓我們懷抱著希望向前進,因此社團法人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舉辦「NMOSD讓夢想發聲」的活動,希望藉由協助NMOSD病友實現疾病不再復發後的夢想,讓他們仍對於生活正向且充滿希望。在這次徵集收到的夢想中,許多病友希望能在身體力行時與家人一同出遊,體驗全家出遊的愉悅,也有希望挑戰自我的戶外體驗,更有病友希望能與一直激勵、陪伴自己的罕病大使聊天,促使自己更努力的面對生活。每一則夢想都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後續協會協助完成心願的紀錄亦會發布於【看見希望:泛視神經脊髓炎 NMOSD】的FaceBook平台,冀望他們都能帶著希望看見睛彩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這健保給付滿一周年的日子,醫師們也透過影片給予病友治療與支持,傳遞與病友一同對抗疾病的能量,讓病友不再孤單的對抗疾病,一起回歸正常生活,一起看見世界的睛彩。 正視泛視神經脊髓炎,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讓病友不再焦慮避免無法自理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需要長期對抗的疾病,姚秀康表示:「常常有病友會詢問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新型藥物治療?冀望政府能夠正視疾病的問題,透過各方管道讓更多人了解NMOSD疾病,使得病友都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罕見疾病其實並不罕見,透過活動提升社會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認知,對於新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季康揚醫師提到:「目前新型生物製劑需一年內復發兩次並住院治療才能申請健保給付,這樣的條件不僅限縮了病友接受治療的權利,更影響醫師作為讓病友初次發作確診後使用有效治療方針不再復發的目標。」期望可以放寬健保給付的條件,使得未來照護到更多有需要的病友。 NMOSD罕見疾病日-醫師響應影片連結:https://reurl.cc/rvW54E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季康揚

10月限定》秋季養生問優活!教你「1招」跟Line好友一起進入食慾之秋

10月限定》秋季養生問優活!教你「1招」跟Line好友一起進入食慾之秋

活動好評再續!進入深秋,涼涼的天氣,正需要好好補一頓,秋天恰巧也是靠食補養生的好時機,不妨趁機大吃一頓吧!尤其,秋天有許多養生美食,例如南瓜、栗子、螃蟹、柿子、柚子、酪梨、薑⋯⋯等。《優活健康網》為你整理「秋季限定|養生食材懶人包」,限時加入優活LINE好友,在2024年10月31日前回覆指定留言,就能一鍵免費下載!

不孕受術妻平均治療年齡逼近38歲 壓線求醫恐步入治療陷阱

不孕受術妻平均治療年齡逼近38歲 壓線求醫恐步入治療陷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自2021年人工生殖擴大補助今已滿三年,申請人數持續上升中,三年來已有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其中更有2千多對(2,314對)不孕夫妻再度申請使用試管應兒補助來孕育第二胎。然而,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民國87年的32.7歲延遲至37.9歲,從生殖醫學角度來看,五年的差距使女性身體機能和生理條件因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增加了治療的挑戰。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憂心,不少民眾嘗試自然懷孕至將近40歲後,才尋求生殖醫學協助,導致排卵刺激療程出現「過度在意數值高低」、「隱忍嚴重治療副作用」與「以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三大錯誤觀念。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錯誤治療觀念來自不孕患者對於療程的不正確認識,與對生殖醫學的錯誤期待。因此,建立正確不孕症治療觀念顯得格外重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試管嬰兒療程中出現了許多新型治療方法。而國際研究已證實,最新治療組合不僅能幫助不孕患者兼顧取卵數與卵子品質外,副作用發生率也較低、減輕患者治療中的壓力。為幫助不孕夫妻更了解生殖醫學治療旅程,兩大學會更推出樂孕尋「寶」地圖網站,將試管嬰兒每階段的療程化為闖關地圖,讓備孕夫妻避開治療過程中的生育陷阱。而國健署也攜手雙學會共籲,由於生殖醫學治療需要時間,提醒有備孕計畫的夫妻若積極嘗試卻失敗,最晚35歲前一定要進入生殖醫學,儘早衝刺! 34歲即屬高齡!常見「三大錯誤治療心態」恐成失敗導火線 蔡英美醫師指出,不少備孕夫妻認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而拖延,常常錯過治療時機,導致自己或另一半身心受影響;此外,由於部分民眾一心只想著「要一次就治療成功」,認為取卵數多就等於高成功率,少數甚至會要求醫師提高排卵刺激治療劑量,或是為了撐過治療而隱忍副作用,直到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送急診,並被告知療程須中斷,等待身體恢復後才能繼續治療…。對此,蔡英美整理三大常見的錯誤治療心態: 錯誤治療心態一:對數值高低過度在意,越高代表越好? 許多不孕夫妻認為AMH數值、取卵數等數字越高才是成功率的保證,然此舉可能會造成女性在療程中的壓力,提醒民眾勿把AMH數值視為絕對。客觀來說AMH值在臨床上的意義是能夠協助醫師判斷卵巢功能與庫存,並於後續治療上給予合適的建議,因此AMH數值高低並不代表生育力成功與否;而另一個患者常在意的取卵數也並非越多越好。國內外研究即發現,活產率雖隨著取卵數上升,但取卵數量若超過20顆,在取卵週期新鮮植入胚胎的活產率反開始下滑。 錯誤治療心態二:以為副作用是正常現象,忍過就好? 以試管嬰兒治療來說,最重要的階段排卵刺激治療是透過刺激賀爾蒙,讓多一些的卵泡有機會發育成熟,以利後續療程使用。但排卵刺激治療所引起的賀爾蒙變化可能導致心理壓力、煩躁、情緒波動,反應較強的患者則可能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然診間卻有不少患者認為不適是必經之路而隱忍副作用。 錯誤治療心態三:生殖醫學成功率就是高?錯過黃金期,再卓越的技術也難以幫上忙 黃貞瑜醫師也分享,許多不孕夫妻求助生殖醫學前,會嘗試自然備孕、傳統療法與宗教信仰等,並將生殖醫學視為最後的生育手段,直到一直懷孕未果後,才會踏入生殖醫學尋求協助。由於男女精卵品質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不管自然懷孕或是生殖醫學,其懷孕及活產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書即顯示,以新鮮植入週期活產率來看,小於35歲的成功率還有44.6%,而41-42歲剩餘18.7%,42歲後更僅剩7.6%。 三大錯誤源自對療程的不瞭解 醫拋「三不三要」指引 蔡英美醫師憂心表示,錯誤治療觀念與對數值的不正確期待,不僅會影響不孕症的治療成功率,也會增加夫妻雙方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國外研究表明,療程所產生的心理負擔,是患者最常提及的中斷或放棄治療的原因之一。而台灣研究透過生活品質量表(FertiQoL)發現,生活品質評分與懷孕結果(即連續懷孕、活產)呈顯著正相關,當情緒領域得分每增加一個單位,患者的持續懷孕和活產的機率分別增加 2.4% 和 2.6%,顯見患者情緒壓力與成功率的緊密關係。為避免排卵刺激階段的心理壓力影響後續求子進度,蔡英美、黃貞瑜醫師也提出「3不3要」指引,鼓勵正在不孕治療過程中的夫妻確實掌握正確原則,方能破解失敗循環,降低治療壓力: 蔡英美醫師表示,目前排卵刺激治療以注射型性腺刺激素為主流(俗稱排卵針),除了有高純度尿液萃取製劑,還有透過倉鼠細胞基因工程合成的製劑,以及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合成製劑,因此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數值進行藥物評估。例如藉由AMH數值可推測女性卵巢卵泡的庫存量,並依據年齡、身體狀況及各項檢測數值,預測能取出的卵子數目來決定合適的排卵刺激療程組合和劑量,確保治療時能兼顧安全和成功率。 治療要點2「不過量、要品質」:取卵數並非越高越好,卵子品質是成功受精的關鍵 根據每個患者身體數值的不同,經排卵刺激治療後會有不同的成熟卵子數量。黃貞瑜醫師說明,取卵數多確實能增加懷孕成功機率,但卵子能否成功受精成為好胚胎,成功著床、產子的過程中,精卵品質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提醒患者,切勿只關心取卵數的多寡,也須同時掌握卵子品質。 治療要點3「不隱忍、要安全」:副作用不是迎來寶寶的必要,身體舒適安全讓療程更順暢 由於排卵刺激治療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因此若出現情緒波動、乳房脹痛等,都是屬於正常生理變化。但若以嚴重副作用如OHSS來說,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現象,嚴重者恐須暫停療程。因此副作用若已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應立即與醫師反應,切勿自行隱忍不解決。生殖醫學治療日新月異,治療手段豐富,國際研究也解釋,相較傳統治療,最新排卵刺激治療組合在出現副作用的比例上也較低iii。在安全性與患者身體的適應性都能得到保障,除了提升取卵數,也讓取出的卵子有好的品質,讓患者能在更舒適與安全的環境中實現生育的夢想。 帕運國手桌球教練蔡貴蘭分享,因長期征戰國際賽,與丈夫一直無法如願懷孕,隨著年紀增長體會到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便與醫師討論後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儘管蔡教練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和雄性激素偏高的問題,但仍保持正面心態面對,不過度在乎數值高低、也不因自身狀況而氣餒,抱持著永不放棄的運動家精神,最終成功圓夢。而身為生殖專科的張至婷醫師,也以正確觀念面對不孕,27歲備孕一年未果立即尋求生殖醫學協助,30歲即成功透過試管療程誕下寶寶。張醫師分享,由於年紀輕輕就接受治療,卵子和胚胎質量相較40歲患者,都表現更優異,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來拼第二胎。 生殖醫學需長期抗戰 雙學會首推樂孕尋「寶」地圖 為破除不孕家庭治療起點的生育陷阱,生殖醫學會、生育醫學會今年也攜手共推「樂孕尋『寶』地圖」網站(https://infertilitymap.org/),將試管嬰兒每階段的療程化為闖關地圖,協助備孕夫妻更了解治療流程,透過與醫師的來回溝通更了解療程進度,以利減輕尋「寶」壓力。雙學會也提醒,生殖醫學治療成功率與年齡相關,應及早備孕,建議不要晚於35歲才壓線進入生殖醫學;且進入療程後,也應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對療程不抱持錯誤期待,也不須給自己或伴侶太大壓力。只要跟著步驟一步步向前進,並保持信心與正確態度,相信求子衝刺族都能過關斬將。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則表示,政府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已經成功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迎來2萬多名試管嬰兒,呼籲民眾及早規劃生育外,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亦可善用補助資源及早投入療程,更鼓勵未來有意第2胎、第3胎的民眾多加利用,並於治療旅程中適時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邁向舒適安全又成功的求子之旅。 圖/生殖醫學會、生育醫學會攜手共推「樂孕尋『寶』地圖」網站,將試管嬰兒每階段的療程化為闖關地圖,協助備孕夫妻更了解治療流程,減輕尋「寶」壓力,邁向舒適安全又成功的求子之旅。

萬芳醫院與阿瘦皮鞋攜手簽訂MOU 跨界合作推動足踝健康

萬芳醫院與阿瘦皮鞋攜手簽訂MOU 跨界合作推動足踝健康

今(23)日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與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瘦」)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跨界合作。萬芳醫院的醫療專業與阿瘦在鞋業領域累積45萬筆的足部健康數據與豐富照護經驗,雙方計劃共同展開相關醫學研究,阿瘦提供足部健康「動態足壓量測系統」檢測服務,只要6分鐘就能透過科學數據讓你掌握自己的足部健康狀況! 以行動力照護出發並舉辦一系列健康講座與社區服務,藉此提升民眾對足部健康的認識,並推動社區健康的長期發展。 萬芳醫院作為醫學中心,擁有頂尖的醫療團隊及先進設備,尤其在骨科與復健科關於足部健康研究及治療方面有卓著的臨床經驗,結合阿瘦龐大的足部健康檢測數據庫,這些數據將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幫助醫療團隊科學分析、深入探討足部健康與下肢疾病的關聯,提升預防目標與臨床治療效果並開發個人化的健康管理策略。同時將計劃成果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並參加學術會議,有助於推動學界對足部健康關注及企業永續的發展,一起為促進民眾的足部健康做出貢獻。 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把雙腳顧好,身體才會健康 ! 阿瘦董事長羅榮岳表示:「阿瘦不僅是一家鞋店,更是足健康照護專家,阿瘦皮鞋深耕台灣73年全台超過105家門市提供免費的足部健康檢測服務,我們將持續透過社區關懷實現足健康照護,成為社區居民的夥伴。」檢測結果與萬芳醫院共享,由醫療團隊提供後續追蹤及治療建議。這項合作讓民眾不僅能及早發現足部問題,還有機會獲得專業醫療建議,為預防疾病提供強大支持,確保民眾能隨時了解自身的足部健康狀況。 不僅如此,雙方合作還將深入社區,針對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老年人等族群,透過健康講座與足部健康篩檢活動,提供實用的保健知識,並鼓勵更多人從日常生活中關注足部健康,這些活動將有助於建立完善的社區健康網絡,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表示:「足部健康是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與阿瘦的合作,我們不僅能提升民眾對足部問題的認識,還能藉助數據分析與研究,推動更科學的健康管理模式,這對於促進全民健康具有深遠意義。」此次合作標誌著萬芳醫院與阿瘦在足部健康及社區服務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僅促進台灣足部健康的改善,更創造了企業永續發展的新典範,為社會健康帶來長遠益處。

晚婚晚孕不擔憂 精準手術守護子宮

晚婚晚孕不擔憂 精準手術守護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 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 複雜性子宮肌瘤治療陷兩難 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家庭帶來新契機 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 子宮內膜癌人數增長82%加上年輕化 早期精準手術治療護航長遠人生 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4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 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 手術費納保為婦科患者新福音 守護婦女健康與生育機會 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乳癌病友協會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乳癌防治園遊會 300位病友大雨中排出粉紅絲帶 呼籲女性勇於篩檢關注健康

乳癌病友協會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乳癌防治園遊會 300位病友大雨中排出粉紅絲帶 呼籲女性勇於篩檢關注健康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今(20)日假國父紀念館映池西側廣場舉辦一年一度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今年以「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為主題,邀請300位病友姊妹齊聲呼籲重視乳癌防治。除了每年都有的排粉紅絲帶活動外,病友也帶來精彩的表演節目,現場更提供乳癌篩檢服務,吸引人潮參與。本次活動除了指導單位衛福部國健署及台北市衛生局熱心協助外,還有17個企業及民間團體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公益參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今年是協會第21年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除了排字活動外,今年特別準備了乳房X光攝影車提供現場乳篩活動,更邀請病友姐妹現場分享,希望透過分享抗癌經驗,鼓勵女性朋友勇於篩檢,不要因為害怕或是逃避的心理,錯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機會。也要特別感謝許多好朋友一直以來支持乳癌病友協會的活動,提供豐厚好禮贈送給參與乳篩的女性朋友。 今年初發現罹癌的水上鄉長林緗亭為本次活動特別錄了一段影片,分享自身抗癌故事,呼籲女性朋友一定要定期篩檢 林緗亭表示,他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胸部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乳癌。目前已經抗癌超過283天,希望女性朋友以她為鑑,時時關注自身健康,只要透過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乳癌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疾病。 黃淑芳也提到,林緗亭鄉長發現罹癌時才41歲,未達目前公費乳房攝影的補助資格,很多女性朋友認為要到國健署補助年齡才有較高罹癌風險,這是錯誤的認知,年輕女性罹癌人口正微幅攀升。不過今年7月國健署帶來好消息,乳癌病友協會倡議的公費篩檢下修到40歲已獲初步成果。如果預算順利通過,明年起公費篩檢年齡將下修到40歲,上調到74歲,有更多女性朋友可以受惠,預計篩檢人次可達1,000萬。今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乳癌病友協會特別安排了乳房X光攝影車,也是希望宣導這個好消息。提醒40歲到74歲的女性朋友,明年起記得參與兩年一次的公費乳房篩檢,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20)日舉辦「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乳癌防治園遊會,黃淑芳理事長致詞,提醒女性朋友明年篩檢年齡調整為40歲至74歲。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20)日舉辦「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乳癌防治園遊會,集結300位乳癌病友冒雨排出巨型粉紅絲帶,呼籲民眾重視乳癌防治。

20241017世界心理健康日「韌性職場、幸福企業」─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召集產官學界 共同呼籲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20241017世界心理健康日「韌性職場、幸福企業」─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召集產官學界 共同呼籲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2024 年職場心理健康宣言「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將心理韌性融入職場 打造友善共融心理健康環境 將心理健康普及全民各行業 主席代表發表共同聲明: 心理健康對於個人福祉、企業永續經營及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為了每一個人都能享有幸福生活工作的機會, 我們與企業、專業組織、政府及民間組織攜手合作, 於各行業推動與投資職場心理健康,發展心理韌性, 造福全體工作者,促進社會幸福與經濟繁榮。 工作人口約全人口六成,而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勞動力重大損失,國際和台 灣皆然。2024 年 10 月 10 日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心理健 康聯盟(WFMH)攜手提出以「優先關注職場心理健康」(It'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為主題,探討如何在工作環境中促進心理健 康,減少與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與臺灣心理健康聯盟於 10 月17 日假臺大藥學專業學院水森館 110 會議室召開圓桌會議,邀請產、官、學代 表共同商議台灣如何促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呼籲各界重視並投入相關資源。 職場中的壓力、疲勞、焦慮和憂鬱等問題,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及工作效率 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後疫情時代,遠距辦公、數位轉型等新型態工作模式增加了心理壓力來源的多樣性,提供支持性工作環境已成為各國企業與政府的重要責任。今年的主題提醒:健康的職場環境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福祉,也有利 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工作人口因憂鬱或焦慮每年造成 120 億個工 作日,相當於 1 兆美元生產力的損失;以世界銀行統計推估,台灣的工作者每 年則有超過 3280 萬工作日,相當於每年 846 億新台幣的生產力損失,也就是如 果我們不作為,每年生產力的淨損失就是 800 億以上。職場心理健康不是個人 的問題,而是一種集體現象。投資職場心理健康是急迫需要!中華心理衛生協 會人權與心理健康委員會、台大公衛李柏翰副教授引用 ILO190 號公約指出,促 進職場心理健康是實踐國家的人權義務,享有幸福工作生活的機會並不是運氣 或福利,是勞動者可以主張的人權。 會議的開場,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FMH)主席 Tsuyoshi Akiyama 透過影片 向本次會議參與者致意,世界心理健康日是全年度、全球的活動,WFMH 與 WHO 區域辦公室合作,每年度將各國舉辦活動向總部彙報。職場心理健康依照 WHO 初級預防在於提供所有員工心理健康訓練,次級預防在於針對高壓工作者 心理不適早期的偵測和介入,三級預防在於支持精神疾病的經驗者持續工作或 復工等。精神疾病經驗者能工作,是社會的資產。國際心理健康倡議者聯盟 (The Global Alliance for Mental Health Advocates, GAMHA) 主席,也是新加坡銀絲帶理事長 Ellen Lee 特別向臺灣 2323 萬人口(全球總人口 0.28%)致意,得 知衛福部今年擴大全國免費心理諮商範圍到 45 歲,並提供民眾索引地圖,查詢 預約時段,這項政策對職場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網絡。正如 WHO 響應今 年世界心理健康日所言,惡劣工作環境、歧視、不平等、工作過大、低控制力、沒有保障等都是職場心理健康風險因子,當全球 15%工作者面臨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造成巨大生產力損失,預防職場的心理健康風險因子是可以採 取有效行動的。在新加坡,我們和雇主等利害關係人密切合作,舉辦經理人和 主管工作坊,使他們能夠管理心理健康危機,支持經歷心理不適的員工;辦理心理健康覺察講座,使員工了解心理不適或精神疾病早期症狀,並知道如何求助;輔導雇主起草促進心理健康指南,並為員工調整工作條件,例如彈性工 時、工作合理調整等。心理健康是每一個人的事,記者、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實務工作者、倡議者、照顧者必須拋開分岐,齊心協力為每一個人創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在此祝賀我們在世界心理健康日工作快樂,會議圓滿有收穫。 圓桌論壇對話中,先由國民健康署北區健康職場推動中心、臺北醫學大學 公衛系陳叡瑜教授簡介台灣職場心理健康的概況;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桃 園生命線主任張翠華擔任職場代表的桌長,邀請到製造、科技、服務等中小企業代表(成祐精機總監黃禮宏、宏正科技全球人資長王安倫、萬洲化學護理師 林岱誼、台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人資總監吳信鋐及桃園市生命線協會EAP 專案經理黃暐崙)來分享各自在職場第一線的觀察和員工服務的經驗;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擔任官方代表的桌長,與 各部會代表及朝野立委(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簡任技正李炳樟、勞動部職業安全 衛生署組長張國明、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主任秘書周威廷、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陳亮妤及立法委員林月琴、廖偉翔)。各方針對職場如何回應員工心理健康需求,提出觀察與建議。 本場圓桌會議的學產官達到以下總結: 1.    對於台灣職場心理健康的概況方面,陳叡瑜教授在長期投入職場健康促 進工作發現,有投入就會有成果,看到職場的進步,企業有健康文化, 其健康職場的表現也一致。因此,要繼續投入和深耕職場健康促進,且 身和心要一起關注(健康不能沒有心理健康),讓職場更具韌性,發展 更永續。 2.    職場代表桌長張翠華總結,心理健康不是個人議題,企業組織和政府應 提供支持性的服務,且依照不同產業別、不同員工,提供不同方式,資 源整合,讓服務使用可近性高,才是真正有助於員工的心理健康。 3.    官方代表桌長邱淑媞總結,各部會和朝野兩位立委都清楚看到沒有做好 心理健康會造成生產力損失、人力損失,也是資金的損失(根據聯合國 ESG 責任投資價值影響,沒有做好心理健康的企業拿不到國際資金)。 政府已經推動很多重要措施,公務人力的員工協助方案行之有年,與國 際同步修法,勞動部提供企業與勞工心理支持,衛福部提供全國性的心 理健康服務,各部會都在投資職場心理健康,進一步的是需要跨部會合 作。立委提出職場心理健康的企業責任、心理健康資源的可及性、去汙 名的社會認知、職場心理健康文化等勉勵,不同部會資源可以彼此合 作。最後,我們不但要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也要認知到心理健康決定 因子的重要,公部門在政策面有承諾、企業在環境面都有措施和作為, 未來在職場心理健康議題應進一步關注到精神疾病經驗者進入職場,以 及醫療衛生、人道救援、緊急救護服務人員等在災難現場,比一般人更 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還有多元族群(例如外籍勞工)、老人(銀髮生產 力)等。 這一場學產官的圓桌會議,政府部門與立委的報告,衛福部、勞動部、公 務人力和朝野立委能齊聚一堂,表示對職場心理健康的重視,對職場代表的需 求和觀察提出回應。圓桌精神應推展至各種不同產業、不同處境、不同群體工 作者的心理健康促進,特別是有具體的預算除了增加心理健康支持服務,也能 投入前端預防和促進的工作。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今年 9 月會員大會通過,在10 月心理健康月成立「心理韌性中心」(Resilience Center)之際,辦理本次圓桌 會議,邀請職場心理健康議題的產官學代表交流。心理韌性中心將以經驗者、 陪伴者、服務提供者與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各種利害關係人之多角對話的架 構繼續研議各類心理健康議題,透過研究發展、教育推廣及多元創意的行動專 案,策略性的將心理健康促進普及全民。

健保啟動ADC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 目標減少復發、降低死亡!

健保啟動ADC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 目標減少復發、降低死亡!

早期HER2乳癌病友迎來新福音!今年(民國113年)8月1日起,我國健保署已啟動『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以下簡稱ADC藥物)於早期HER2乳癌之給付,放寬證實可提升早期乳癌存活率ADC藥物之給付。此舉除代表我國於早期HER2乳癌治療已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外,同時亦呼應衛生福利部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長期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 台灣乳房醫學會陳守棟理事長表示,本次通過給付之ADC藥物,透過可精準毒殺癌細胞之突破性機轉,經試驗證實可降低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 (Non-pCR)族群的死亡率,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等(詳見附件1),符合條件之病友可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最多可給付14個療程,省下約90萬到破百萬元不等之藥費!顯示政府降低婦女頭號健康殺手乳癌死亡率的決心,也讓早期HER2乳癌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 乳癌手術率居前段班死亡率仍高!手術不代表治癒 把握術後殘留病灶用藥策略決定預後! 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發生數高達15,448例,死亡數為2,913例,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冠軍與死亡率亞軍。雖近年我國推行乳癌篩檢有成,早期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但死亡率仍不見明顯下降,陳守棟理事長由110年癌登觀察,乳癌首次治療為手術者達86%,遠高於其他常見癌症如肺癌40%、胃癌60%、腸癌75%,顯示手術切除看得見的腫瘤固然重要,但決定長遠預後與死亡率的關鍵還在於如何處理看不到的術後殘留癌細胞。 「越有機會壓制腫瘤的藥物應前線使用,最新治療趨勢更積極推進到早期就開始使用,有機會根本性預防復發、降低死亡率!」陳守棟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對於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建議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搭配化療的術前輔助治療,能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並可觀察腫瘤對治療的反應。甚至可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簡稱pCR),即手術取出的腫瘤檢體找不到癌細胞的存在。 陳守棟理事長提醒,「許多患者仍有迷思認為只要手術把腫瘤拿掉就沒事,但癌細胞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透過淋巴和血管轉移,手術能切除實體腫瘤,但卻無法將游離的癌細胞趕盡殺絕,若放任癌細胞增生,一旦復發就立刻變成最棘手、也是所有病友最恐懼的四期!因此,無論是否達到pCR,術後輔助治療都至關重要。對於達到pCR的病友,術後仍建議繼續接受HER2標靶藥物治療一年,以進一步消滅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降低未來復發風險。然而,對於術後仍殘留病灶就必須採用能更有力能消滅癌細胞的用藥策略,才能預防復發、降低變成四期預備生的機率。」 3關鍵預知復發風險!non-pCR復發機率高2倍!醫:掌握術後關鍵決勝點拚逆轉勝 「要達成早期乳癌的治癒目標,關鍵就在於如何確切掌控復發風險,選對治療阻止癌細胞復發轉移!判斷復發風險的關鍵有三,包括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詳見附件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分析,第一,透過基因檢測確認腫瘤是否具促進癌細胞快速生長之特性,如乳癌最廣為所知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為陽性時,就代表癌細胞較易快速分裂、增加轉移與產生抗藥性機會。第二,當疾病已進展到一定程度時,也表示未來復發風險會提升,以HER2陽性來說,若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雖未轉移但腫瘤大於2公分時,就會被判定為高風險。第三,術後未能達成pCR,則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未能達成pCR又被稱為non-pCR,黃俊升教授進一步指出,既然取出檢體能驗出癌細胞,就顯示患者體內仍有癌細胞殘存,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無法完全殲滅癌細胞,甚至可能已經產生抗藥性。「早期HER2乳癌術後確認為non-pCR的時間點,可說就是決定是否復發的關鍵決勝點!面對術前治療已經落後的上半場,下半場的術後輔助治療就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精準提升疾病控制率,才可能殺個癌細胞措手不及,成功逆轉勝!」黃俊升教授形容。 HER2乳癌治療武器再突破!ADC:HER2標靶導彈+小分子化療精準毒殺 列國際指引優先推薦 此時,ADC藥物就扮演關鍵的角色,何謂ADC藥物?其機轉有何特殊之處能提高早期HER2乳癌存活率?臺北榮民總醫院曾令民副院長表示,乳癌HER2標靶藥物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標靶藥物,其出現改寫了原本惡性度極高的HER2族群預後,讓HER2族群反而成為治療武器最多的『幸運』病患;隨著醫療進步,HER2標靶誕生了更突破性的升級版本,也就是將HER2單株抗體與高毒性的小分子化療接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ADC藥物是劃時代的抗癌藥物發明,這次通過給付的就是首個被研發出來的ADC,其藥物設計是鎖定過度表現的HER2作為標靶,接合的化療則是比普通化療毒性高上百倍的小分子化療如同威力巨大的炸藥(詳見附件3)。原本毒性如此高的化療無法直接使用,但靠著HER2單株抗體的導引,精準找到癌細胞,就如同配備有精密導航系統的高殺傷力導彈一般,能讓癌細胞將ADC藥物整個吞下去,在腫瘤內部直接爆炸,達成精準毒殺的同時,副作用也能降低,因此提高大敗癌細胞、逆轉賽局的機會。」曾令民教授說明。 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針對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改採ADC藥物完成14個療程的輔助治療者,有望降低復發風險或死亡風險(詳見附件4)。「ADC藥物有機會將復發風險降低近一半,對早期HER2乳癌病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病友在早期治療結束後,面對長期的每次回診追蹤,最害怕的就是聽到『復發』二字,能將復發機率降低,就能緩解病友的壓力;甚至還有機會降低死亡風險,也因此國際權威癌症治療NCCN指引已將ADC藥物列為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輔助治療時的優先推薦選擇。」曾令民教授表示。 健保跟上國際指引放寬早期給付!符合條件最多可申請ADC藥物14個療程 減輕病友經濟重擔 陳守棟理事長表示,ADC藥物過往早期使用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我國健保署自8月1日起已啟動健保給付,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等,符合條件的病友都有機會在醫師的協助下,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的ADC給付,大大減輕患者負擔。 陳守棟理事長也提醒,接受ADC藥物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ADC藥物的副作用雖較一般化療緩和,但治療中仍有可能產生如血小板減少症、貧血、噁心嘔吐、疲倦發燒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 圖/『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ADC藥物』給付條件懶人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