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開幕 8位口足畫家齊聚展現生命之美

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開幕 8位口足畫家齊聚展現生命之美

 一般人進行繪畫創作已經非常不容易,而當失去雙手功能時,如何使用畫筆勾勒出美麗的畫作,更是實屬不易,也需要花費比正常人更多的時間與耐心,才能將創作呈現出來。童綜合醫院地下一樓轉角藝術空間這次展出「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今天舉辦聯展開幕活動,展出謝坤山、陳世峰、童福財、林宥辰、廖瑞金、張家勳、曾啟雄、簡榮男等八位口足畫家共36幅作品,口足畫家們也帶著家人一同蒞臨參加聯展開幕典禮。 每位口足畫家都有其奮鬥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感人、向上的特別意義 例如代表致詞的謝坤山老師,16歲時因觸及高壓電導致雙手及右小腿截肢,右眼還失去視力,但克服困難以口代手,自學素描並後來拜入吳炫三老師門下習畫,秉持著「我從不看見自己失去的,我只珍惜我還擁有的」的理念向前邁進。陳世峰畫家在14歲時誤觸高壓電造成雙臂截肢,但不被低潮擊敗且樂觀以對,以「我還在呼吸,我還有一口氣在」信念支撐,他不僅畫得一口好畫,而且還會騎車、開車與浮潛。童福財畫家在年輕時因意外造成全身癱瘓,雖曾自暴自棄,但因緣際會因佛緣而有了「生命只是存在,但癱瘓也是存在,只要內心障礙去除,就一切海闊天空」的領悟,因此重拾少年時喜愛的畫筆,轉換成自力更生的口足畫家。 林宥辰畫家,在不到30歲的青壯年時,因工作關係遭受到意外高壓電電擊,經歷雙手截肢並瀕臨死亡的痛苦,但他不向困境低頭,從谷底人生從新再起,成為一名水墨畫口足畫家。廖瑞金畫家從小生長在育幼院,因腦膜炎造成雙手手指萎縮,但未被身體障礙打敗,用腳學習繪畫,並且還能打桌球、切菜、修水管等,自立自強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張家勳畫家,因受傷癱瘓重新接觸繪畫,在醫院志工的鼓勵下開始學習用嘴巴咬著畫筆創作,每天六小時的作畫雖然疲累卻也不斷進步,張家勳也表示「繪畫讓我重生,就算只有癱瘓的身體,但咬起筆的那一刻,我已經自由了」。 曾啟雄畫家,23歲因車禍造成脊椎損傷而癱瘓,因父親的支持與鼓勵而走出繪畫新人生,克服身體障礙而讓生命再度發光發亮,他也將堅持繼續揮灑其彩色人生。簡榮男畫家,19歲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曾因無法走出低潮而關在家中三年,但他決定走出逆境重新學習電腦相關知能,擁有一技之能可以工作賺錢之餘,接觸學習口足繪畫,雖然過程艱辛但不曾放棄,也希望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鼓勵遇到困難的人們。 謝坤山老師代表這次聯展的口足畫家們致詞表示,口足畫家是一群身體嚴重殘障的藝術畫家,畫家們多因先天畸形、疾病或遭受意外重創而喪失雙手功能,進而以足或口持筆作畫。每一位口足畫家奮鬥的故事都是一篇感人的生命樂章,在畫布上揮灑出人生美麗的風景,深刻體會生命的真諦。每一幅作品可說得來不易,也希望大家對生命永不放棄的精神,能透過作品讓所有民眾都感受得到。 童綜合醫院吳肇鑫副院長指出,很感佩口足畫家們的毅力與耐力,才能讓我們能夠欣賞到每一幅美麗的作品,童醫院支持每一位藝術、設計、創意工作者,可以申請在轉角藝術空間發表自己的作品,讓到院的病人與民眾洗滌身心靈的疲憊。未來也將持續協助每位藝術家,將美的理念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這次「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將於3/2~5/1展出,歡迎大家都能到展覽專區欣賞每位畫作的創作。

2025全球高齡健康產業商機破千兆!跨域串聯通訊、金融、大健康產業鏈

2025全球高齡健康產業商機破千兆!跨域串聯通訊、金融、大健康產業鏈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生策年會(4日)以「迎變、應變、創新局」為主題,由生策會顧問-沈榮津資政點題在超高齡社會下,產官學界如何因應、布局高齡產業生態鏈,為國人打造健康年老生活,並宣布將於今年8月2號到4號將舉辦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完整呈現高齡產業生態圈。 台灣25%縣市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缺工時代「老老照顧」成社會痛點 生策會顧問沈榮津指出,2025年全球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達到20億人,而目前台灣已有四分之一的縣市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到2025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達到485萬人。目前台灣扶老比已達26.4%,且有34.47%的主要照顧者本身也已超過65歲,呈現「老老照顧」的困境;此外因照顧問題而被迫辭職的比例高達32.21%,也造成收入問題與缺工,是台灣的兩大痛點。 台灣銀髮產業市場規模 2025年 上看達3.6兆新台幣 不過,超高齡社會也帶來龐大的銀髮商機。沈榮津表示,到了2025年,全球銀髮產業市場將超過新台幣千兆元,光是台灣的銀髮產業市場規模就有新台幣3.6兆元。總覽整個高齡健康產業鏈的範疇,分為健康照護、樂活休閒、金融理財、銀髮宅經濟四大面向,若能在這些面向引進高齡科技產業,將可推動市場經濟、擴大數位賦能、提升照顧效能、優化高齡生活。 對此,沈榮津強調,要驅動市場經濟,要先將服務與供需對接起來,這時就需要跨部會合作,將產業跨域整合,例如鼓勵資通訊、金融業加入,導入高齡科技產品設計,再到不同生活場域進行商業化與營運模式驗證,讓產品與服務更貼近長輩需求,加速普惠服務方案。 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完整串聯高齡健康生態圈 為了完整串聯台灣高齡健康產業生態圈,沈榮津指出,生策會將偕同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在今年的8月2日到8月4日,於世貿中心一館舉辦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讓產官學研各界展現自己所開發的解方與平台,推升高齡友善產品、服務與科技應用擴散,打造健康與科技生活示範場。

華科基金會聽覺照顧專業諮詢 提供民眾正確知識 呼應世衛提倡以「改變心態」破除護耳迷思

華科基金會聽覺照顧專業諮詢 提供民眾正確知識 呼應世衛提倡以「改變心態」破除護耳迷思

「耳屎要不要清乾淨?」「可不可以用棉花棒掏耳朵?」「只有年長者會聽力損失?」當你的回答都是「YES!」時,就要特別注意你對耳朵及聽力健康觀念是否正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改變心態(changing mindsets)」作為2024世界聽力日主題,內容指出由於大眾對於聽力損失有些污名化,因此今年的世界聽力日希望透過分享正確的知識,提升公眾及醫療衛生提供者對聽損的認識,以克服社會對聽力損失的誤解。華科基金會進入社區關懷年長者聽損及民眾聽力健康,發現不少民眾對於耳朵及聽力健康有相當多錯誤的觀念。華科基金會聽覺健康照顧暨推廣中心主任黃詠耀提及「華科基金會自民國105年至今已服務800多個社區,發現長者對於護耳及聽覺健康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例如:認為聽力損失者要達聽不到才需注意,甚至覺得聽力退化為老化必經歷程,不需正視與介入,事實上聽力損失者仍可接收到部分聲音,但容易聽不清、漏聽,導致與人相處容易遭受誤解,要比聽力正常者花費更多心神來聽。若能即時尋求專家了解自身聽力狀態,調整合適聆聽策略,需要時選配合適助聽輔具以提升聆聽效能。」 長庚醫院耳科醫師暨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陳錦國說明「今年世衛提出『改變心態』的三大目標是,第一,克服醫療衛生提供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對耳朵和聽力健康問題的常見誤解;第二,提供正確資訊以改變大眾對耳朵和聽力問題的觀念;第三,呼籲聽覺專業人士一同倡議聽力損失相關的誤解,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獲得聽覺照顧。」 華科基金會呼應世衛愛耳日主題推出「聽覺知識大挑戰」線上有獎徵答活動,民眾除了考驗自身聽覺健康照顧覺識,還有機會抽中數位商品禮券。加入華科基金會Line@官方帳號“護耳小當家朵朵”,由聽力師提供線上個別專業諮詢服務,讓民眾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即時獲得協助以解決問題,若想了解更多聽覺照顧相關的知識也可以搜尋「聽覺照顧雲」網站。 新北市認證護耳推廣員專業知識及活動帶領能力齊備,今年北中南四縣市擴大培訓 新北市目前已有超過6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華科基金會為提供新北市更高的服務量能,護耳推廣員扮演重要角色。華科基金會自111年6月開始培訓新北市護耳推廣員,每一位學員必須學習「護耳操」的護耳知識解說及帶動唱跳、「華科搓手聽篩法」以3步驟3階段快速了解聽力狀態,培訓通過考核後再通過社區實習才能成為認證護耳推廣員,護耳推廣員至今在新北市已辦理超過130場社區護耳推廣。認證護耳推廣員魏銘萱早期以志工身份多次參與華科基金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聽覺照顧服務,在通過護耳推廣員認證後,更積極主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護耳推廣,魏銘萱說「自己經歷過家人聽力退化相處溝通時的不便,及家人因聽不清楚所產生種種誤解,深感聽覺照顧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我也持續將此經驗與照顧基礎推廣給社區,期望長者都能注重這隱性健康議題,讓生活更自主與幸福」。歡迎全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向華科基金會申請護耳推廣服務。 華科基金會今(113)年起將陸續在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開辦PSA護耳推廣員培訓,預定將培訓超過100位PSA護耳推廣員。華科基金會執行長林龍森表示:「十分感謝所有護耳推廣員的參與投入,讓聽覺照顧推廣能快速的擴大影響力。期待透過每一位熱情專業護耳推廣員的協助,讓社區長者都能理解聆聽的重要性,改善溝通方式,讓彼此能更靠近。」開課時間及地點請關注華科基金會官網及粉絲專頁,也邀請關心聽覺健康議題的伙伴一同加入護耳推廣員的行列。 華科基金會PSA助聽器銀行方案公益服務再升級,協力伙伴共推助聽器月租制減輕民眾負擔 華科基金會PSA助聽器銀行方案自106年起,提供免費助聽器適配及14天借用服務,讓民眾有多品牌助聽器選擇、透過聽力師專業服務歷程得到正向體驗與正確觀念。PSA助聽器銀行方案自開辦以來超過千位民眾接受服務,隨機抽樣滿意度超過9成!但有部份民眾因為經濟壓力而放棄繼續使用, 然而配戴助聽器要有良好成效,前1至3個月的適應復健歷程是關鍵!為減輕民眾負擔,華科基金會與協力廠商共同推出月租制助聽器,依實際使用以月付費,協助民眾不再為經濟因素而中斷。 華科基金會聽覺健康照顧暨推廣中心聽力師紀佑瑾表示「許多民眾有佩掛上助聽器立即有良好成效的迷思,事實上要讓助聽器有良好效果,要將其視為復健歷程,需要1至3個月的努力。PSA助聽器銀行除了持續讓民眾享受多品牌免費免押金試聽14天外,今年更進一步與合作廠商推出,可以按月付費繼續租用助聽器的月租制,讓民眾可以充分使用並選擇真正合適的助聽輔具,不要因經濟壓力而中斷使用。」本方案服務預定3月底在全台推出,預估今年將會有超過100位助聽器使用需求民眾加入,詳細方案歡迎向華科基金會洽詢。 護耳活動不間斷,上網填答抽萬元禮券!年度聽障學生獎學金頒發,大專聽打補助開放申請 即日起參加“聽覺知識大挑戰”即有機會抽中近萬元數位商品禮券!活動至3月31日截止,活動詳情請見華科基金會官網。 華科基金會自105年開始頒發聽障學生獎學金,至今已發出超過100萬元。112年聽障學生獎學金獲獎學生包含高中組7名、大專組5名、研究組3名,頒獎典禮定於3月23日舉行,歡迎各界前往觀禮,獲獎名單將公告於華科基金會官方網站。華科基金會另外也提供大專學生課程聽打時數申請,讓聽障大專學生課堂學習更順利,申請辦法請洽華科基金會官網。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

今年18歲的楊同學,自小即有輕度聽力損失,因為家庭經濟考量並未選擇配戴助聽器,直到小二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學習,才透過社福單位的協助戴上助聽器。但助聽器畢竟有使用年限,來到高中時在助聽器已不堪使用的狀況下很幸運地,再次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戴上科林助聽器公益贈的助聽器,除了學習不中斷之外,也可以持續讓他投入在最愛的街舞與音樂之中。 失智醫療及照護成本攀高 專家建議從矯正聽損做起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學習,也會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也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僅醫療照護成本就超過2.8兆美元。而目前估計台灣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因此透過預防醫學降低未來失智醫療照護成本,已成為國內產官學界極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針對聽損預防認知衰退的解決方案中,美國霍普金斯大學Dr. Frank Lin最新研究即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透過助聽器可以減緩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然而價格不斐的助聽輔具卻限制了許多患者獲得聽能改善的機會。 六都產官學攜手嘉惠弱勢聽損族群 提供百萬助聽器免費適配 在2024年世界聽力日前夕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與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聽力專業醫療團隊,跨領域結合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社會局,攜手推動「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除了共同倡議聽力照護的重要性,透過全台服務據點最多的科林助聽器的公益捐贈,提供弱勢聽損族群免費的助聽器選配。即日起只要是年滿18歲,設籍六都,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六都轄區內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捐贈額度為每一縣市一百萬,助聽器總額達六百萬。 對此高雄市社會局表示感謝,科林助聽器公司不但提供免費聽力檢查,更捐贈高價助聽器造福市民,讓聽損市民生活品質提升。也呼籲聽力受損的民眾切勿忽視定期檢查聽力,或因經濟困境而錯失提早治療的機會,因此結合民間力量共同照顧有需求的族群,並喚起民眾對聽力的重視。 「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聽力保護從定期聽檢做起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也是此次「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的台北市醫師代表王懋哲醫師表示,年長者聽力損失同時也會導致語言辨識度也變差,即使聽得到講話的聲音,也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目前臨床上聽損初期只須配戴輔具如輔聽器或助聽器,借重許多新科技即可回復到正常生活,恢復幸福感。本身配戴助聽器近20年的金鐘影帝陳博正也加入活動呼籲: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聽力問題,讓身邊的人「足艱苦」。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加上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而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此時便應考慮使用助聽器了。如果發現您或您的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在馬來西亞國立醫院舉辦的2024年二月國際喉暨音聲手術研習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匯聚一堂,探討最新的喉部手術技術與治療方法。其中,來自台灣的國際外科院士何冠旻博士醫師引起廣泛關注,他發表的世界首創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為聲帶麻痺患者帶來新希望,讓他們的聲音變得宏亮,並且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   新技術帶來的改變 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的成功案例,如一名40歲男性患者,在接受甲狀腺手術後遭受聲帶麻痺的困擾,經常需要進行聲帶注射以維持語音品質。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不僅效果短暫,而且頻繁的治療讓患者感到疲憊。轉而接受可調式喉植入手術後,患者的聲音明顯改善,其開朗外向的個性也隨之恢復,展現了這項新技術對於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的重大影響。   國際認可與未來展望 來自德國、印尼、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的專家,在研習會上對何冠旻博士的技術給予高度評價。   此次執刀由馬來西亞醫師負責,何醫師和馬偕醫院謝麗君主任協作帶教,謝主任是亞洲執行此手術案例最多的醫師,也是首位在國際知名期刊「喉鏡」發表此手術的長期追蹤成效,證明了其在臨床上的有效性與可行性。聲帶麻痺患者常面臨聲音沙啞及吞嚥困難等問題,可調式喉植入技術不僅可以改善語音品質,還可以透過門診調整,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外科學會台灣總會理事長陳錦國醫師分享,此技術在去年歐洲的國際會議上已獲得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治療效果良好,令人驚嘆。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為台灣帶來榮光,也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可與迴響,預示著未來對於聲帶麻痺患者治療方法的革新與進步。   何冠旻博士首創的喉植入技術不僅在國際上獲得認可,更為聲帶麻痺患者開啟了一條新的治療之路。透過這項創新的技術,患者能夠重拾自信與生活的品質,展望未來,這種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完善,將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尤其困難。不過,臺大醫院及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完成一回溯性的病歷研究,發現使用生物製劑作為幼童患者的輔助治療之一,可強化療程功效。分析結果顯示,於療程中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SLE患者,其「SLE疾病活動指數」得在兩年後從8降至4,且大大降低狼瘡腎炎嚴重度和死亡的機率。在小兒部江伯倫教授以及團隊成員林庭瑋醫師、胡雅喬醫師研究發現以下成果: 一、在狼瘡稍有些活性時,以生物製劑輔助用於對抗狼瘡的療程,有助於維持病人症狀不至劇烈惡化,減少復發和發展成慢性腎衰竭的機會。 二、平時維持性的治療可降低其他藥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類固醇這類會導致較高副作用的抗風濕藥物。 三、在使用抑制B細胞生物製劑時需例行追蹤B細胞數目及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並追蹤B、C型肝炎復發的可能。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屬於人體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 是身體的免疫細胞除了對抗病原菌之外,也會對自身的細胞、組織產生免疫反應;換言之,患者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身體或外來侵入物,在敵我不分的情況下,最終破壞患者的身體。一般來說,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例約為1:10,它非傳染性疾病,也非惡性腫瘤,發病的原因,據過往研究,均與基因和環境有關。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因人而異,發生處多為皮膚、關節、中樞神經系統,或腎臟等器官,由於是B細胞過度活化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器官,長期慢性發炎容易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破壞。病患中又以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為嚴重。 由臺大醫院小兒部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林庭瑋醫師以及胡雅喬醫師,近期發表「使用Rituximab作為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病人之有效輔助治療」論文研究,依照過往兒童狼瘡病例的研究整理,再加上40名兒童及青少年患者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與53名從未使用過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的比較結果,發現患者若使用傳統的治療外再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可維持病情的穩定程度,包括SLE疾病活動指數可以從原來的8,在兩年的時間中降至4。 此外,皮質類固醇是治療急性SLE的主要方法,儘管可迅速改善病症惡化,但患者也可能面臨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影響兒童生長、胃口/體重增加、皮紋、痤瘡、高血糖、高血壓、白內障、缺血性壞死和骨質疏鬆症。團隊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可在半年內就大幅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而在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的病患,也未發現有末期腎臟疾病及死亡的案例。相較於對照組,使用利妥昔單抗的病患病情更為穩定,大幅降低病情加劇的情況。 臺大醫院小兒部目前由11個次專科組成,對於兒童的疾病診治預防、生長發育、身心發展提供詳盡的醫療照護及諮詢,本次在小兒部風濕免疫科團隊的努力下,針對使用生物製劑輔助治療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研究有了突破性的成果,未來也將持續為了提供兒童更好的治療而努力。  

臺中榮總引領智慧醫療邁進 創建優質醫療環境

臺中榮總引領智慧醫療邁進 創建優質醫療環境

全國醫院無不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期能建立友善醫療環境,改善整體醫療效率,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以提昇醫院的競爭力,特別在目前醫療人力資源缺乏的時代,智慧醫療不失為具有潛力之解決方案。 醫院不一定要做AI,但一定要數位轉型 臺中榮總的願景目標為「全人智慧、醫療典範」,於2021年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動員全體同仁,以從上到下的方式來推動醫院的智慧化。在歷年的IT技術架構基礎所建立的良好根基下,不斷持續精進,除了立足臺灣外,更放眼國際,在去年八個月內連闖兩關,通過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 (簡稱HIMSS)  EMRAM的Stage 6及Stage 7最高等級認證,為臺灣第一所通過本項評鑑認證之公立醫院,除此之外,也連續兩年入選美國Newsweek雜誌「全球最佳智慧醫院」前300強醫院,這些都是智慧全機構的最佳實踐。 本院運用資訊科技,透過電子病歷系統整合病人醫療資訊,使醫護人員能夠即時取得完整且正確資料,並建置重症儀表板,預測病人ARDS、急性腎衰竭、及敗血性休克之風險,提供更精準醫療判斷與處置。同時,引入物聯網技術,透過智慧感測裝置監測病人生理數據,使醫護人員能夠瞭解病人狀態,預防潛在醫療風險。我們亦推動人工學習與人工智慧應用於醫學影像解讀,並提供醫護回饋功能,讓病人能夠更快速地獲得診斷與治療。在整個推動歷程中,我們重視醫護人員的培訓與技能提升,且善用數據提供的資訊做出明智的臨床決策。臺中榮總於2015年及2019年兩度獲得醫策會智慧全機構獎,去年以4項流程【全優良】標章三度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全機構獎】之肯定,期能更進一步實現未來的智慧醫院。 臺中榮總透過智慧醫療推動,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效能和準確性,透過不斷學習與合作,追求卓越醫療、教學及研究,持續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醫療環境,成為智慧醫院之醫療典範。未來更要開創新世代精準智慧醫療,達到全國智慧醫院標竿領先的地位,引領智慧醫療邁向精實、精準的醫療作業體系,也期盼與全國醫療體系共享,創建更優質的醫療環境。

上班族注意!牙齦腫脹、刷牙流血,你也中招了嗎?2024 辦公桌必備輔具新寵,沖牙保養成趨勢

上班族注意!牙齦腫脹、刷牙流血,你也中招了嗎?2024 辦公桌必備輔具新寵,沖牙保養成趨勢

適逢新的一年,許多人都會重新整理自己的辦公桌,並在開工後購置新品,為來年的工作環境添加儀式感,提升辦公品質。根據知名電商平台針對「上班族最常見辦公桌物件」調查顯示,多數上班族女性會在辦公桌上準備保濕噴霧、護手霜、眼藥水、肩頸舒壓滾輪,以及餐後必備的牙刷、牙膏、漱口水等。可見,上班族對於「脖子以上」保養相當重視,其中口腔保健更是近年來受到極大重視。 知名中醫師王心眉提到:「小時候曾受牙痛問題困擾,因此除了餐後刷牙外,還培養了使用沖牙機習慣,以維持口腔健康。」 美國馬里蘭大學牙醫學博士Dr. David Lee指出:「上班族面對巨大工作壓力,除了吃飯之外,也會喝飲料、咖啡和吃零食,這些行為會使口腔長時間處於酸性環境中。如果沒有意識到餐後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就很容易產生問題。」日常飲食多屬酸性,食物殘渣停留在口腔中,為細菌提供了滋養的環境,這樣的情況長期累積可能導致牙齒嚴重脫鈣及牙齦問題。Dr. David Lee更強調:「餐後十五分鐘是進行口腔衛生黃金時刻,但若要刷牙,務必『先沖牙,後刷牙』,以避免在酸性口腔環境中刷牙,對牙齒造成損害。」 臺灣知名沖牙機品牌寶可齡於2024年2月推出了一款針對上班族和外食族群的隨身型沖牙機。 寶可齡董事長李健齊表示:「沖牙機Water flosser又名水牙線,以往常見的沖牙機體積較大,攜帶不便。因此,寶可齡在全面調查後進行了開發設計,推出了一款體積小巧、可放置於包包中的隨身型沖牙機。這款名為THIN601的沖牙機,不僅方便攜帶,還可以回家後更換大水箱,變身為家用沖牙機。通過養成隨時沖牙的習慣,可保持牙縫和牙齦溝的清潔。實驗證實,其去除牙菌斑的效果比使用牙線提高了五倍以上。」 隨行抗菌沖牙機 THIN601 五大創新設計 1.新一代輕薄時尚設計,隨時沖牙口氣清新 2.制霸全球機芯,160PSI大沖力快速潔牙 3.無殘水水箱設計,免倒水可快速收納 4.固定式水箱設計,免抽拉可快速啟用 5.專利導流槽設計,不濕身優雅又沖容 寶可齡THIN601沖牙機將牙齒健康與時尚結合,旨在推動「飯後沖牙黃金時間一定要把握」,其外型激似時尚3C商品,備有櫻花粉、極光銀、香檳金三色,表面採鋁合金外殼,輕薄時尚 ,讓消費者出門在外可使用輕型水箱,居家則可替換大容量水箱,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使用需求。新的一年,確保你的牙齒保健『到位』,讓健康的笑容帶來無限活力,降低牙齦病風險,開啟清新健康的美好生活。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

健保署近期積極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如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在上月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有望縮短新藥審查時間,也期望給於病友更好的治療。由於肝癌長期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又有「國病」之稱,許多患者在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治療不易且存活率較低。健保署已於112年8月宣布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此舉措施可望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被視為國病肝癌治療的重要一步,有望成為賴清德總統當選人提出的「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目標先驅。 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已半年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羅氏大藥廠今日(2/22)舉辦「晚期肝癌治療經驗分享會」,現場邀請到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及各界專家、病團代表,包含楊培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蘇東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錫銘(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共襄盛舉,從提升晚期肝癌存活率到癌症治療新時代,接軌國際指引給癌友更好的治療,加強呼籲肝癌高風險族群需定期追蹤、提高篩檢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於會中指出,健保署一直以來重視病友的權益,去年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像是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措施。今年1月份除了成立CHPTA加速新藥審查外,也宣布有11項新藥新增給付、7項藥品擴增給付規定,持續為患者和醫師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更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強調:肝癌仍是國病,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環境現況以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意義與效果。楊總執行長指出,台灣肝病的現行環境雖然逐年改善,但肝癌仍應是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在晚期肝癌死亡率方面。他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給患者更多治療選擇,更是對國家肝癌防治政策的一大突破。楊總執行長感謝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同時也呼籲加強民眾對早期篩檢的重視,以期提早發現和治療肝癌,進而降低死亡率。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提醒,代謝性肝病患者仍有罹癌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療迎來了重要的突破,然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強調定期篩檢和追蹤的重要性。現行的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篩檢方法,即使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蘇醫師分享了一位60歲男性患者的個案,這位患者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冠狀動脈心臟病,並在年輕時發現B型肝炎,並未持續追蹤。直到2023年10月的血液檢查才發現胎兒蛋白水平異常上升。進一步檢查確診他肝左葉有一顆6.9cm的腫瘤。蘇醫師強調規則追蹤的重要性,早期發現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並降低治療的風險和成本。 蘇東弘醫師也提醒民眾肝癌的危險性並非僅來自B型、C型肝炎演變,代謝性肝病的患者依舊有產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這類型患者通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現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使脂肪在肝臟內的積聚,進而導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細胞受損,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強調,中晚期肝癌治療應朝向痊癒的目標努力 台灣肝癌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分享他個人在使用免疫合併療法的60多例經驗上,也是目前國際上被認可的晚期肝癌治療指引第一線選擇,包括PD-1和PD-L1抑制劑以及VEGF抑制劑的單株抗體。其中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合併療法後,腫瘤標誌和MRI結果均顯示緩解。另外一位雖然是中期肝癌患者,但由於腫瘤數量眾多且合併有肝硬化和門脈高壓,不符合肝移植的標準。透過免疫合併療法和質子治療的應用,該患者也獲得了緩解,進而有機會進入肝移植階段。 林錫銘教授強調肝癌治療最新的觀念是有機會痊癒就要爭取,而不僅是緩解及控制病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仍是關鍵,無論是中期或晚期肝癌,適當的局部治療搭配藥物治療,都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林錫銘教授也表示,免疫合併療法在提升治療反應率和降低副作用方面有新的進展,雖然已納入健保給付但條件上相對嚴格,期待專家和政府相關單位共同討論,使更多患者能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癌症新藥基金擴增,將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對病友們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下,治療效果對於病友來說更為穩定,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也明顯減輕。尤其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下,每位病友每年能省下高達300萬的藥費,不僅減輕經濟壓力的同時,也減輕病友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 蔡副執行長指出,對於癌症新藥基金可能擴增至百億的展望,將對病友無法負擔昂貴藥費的問題有所助益。她更進一步感激並呼籲,癌症新藥基金應優先支持已通過三期試驗且在臨床上已經證實效果的創新藥品,藉以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為實現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期盼,新政府及健保政策更加注重病友權益 主辦單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所提出的「2030降低癌症三分之一死亡率」為目標指出,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所有的癌症都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提供晚期癌友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創新療法。為加速癌症新藥引進並提升治療可近性,新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讓病友看到了更多希望。行政法人化有望提高穩定性,並期待CHPTA在藥品健保給付的評估中,能真正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兼顧病患的治療需求、藥品療效和生活品質。劉副理事長感謝並期待新政府及醫療界持續努力,以提升早期發現肝癌意識並有效改善治療方案為目標,期待CHPTA在病患利益及醫療品質提升方面都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