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北榮馬偕簽署合作意向書 強強聯手共榮共好 「榮登大屯、馬躍關渡、榮馬齊鳴、造福臺灣」

北榮馬偕簽署合作意向書 強強聯手共榮共好 「榮登大屯、馬躍關渡、榮馬齊鳴、造福臺灣」

臺北榮民總醫院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兩家醫學中心強強聯手,於112年12月12日由陳威明院長與張文瀚院長,共同簽訂合作意向書,展開雙方深化合作關係,合作內容初步包含重粒子轉介合作、雙向綠色通道建立及特殊醫療技術交流等。 馬偕醫院深耕台灣醫療已經超過140年,在台北、淡水、新竹、台東都設有院區多年來對於偏遠和弱勢族群的關懷,包括小金門、蘭嶼、綠島,及2001年起承接「新竹尖石鄉IDS計畫」等,是醫界學習的典範。 臺北榮總則有桃園、新竹、員山、蘇澳、鳳林、玉里、臺東等7家分院,同屬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北榮2005年起承作「金門地區IDS計畫」;兩家醫學中心有諸多相似之處。馬偕精神:「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就是「焚而不燬」的利他思維,與臺北榮總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無私服務理念相契合。未來強化雙方在新竹、台東等地區醫療合作,共同照顧偏鄉弱勢的民眾,串聯淡水、金山、萬里等地區廊帶醫療,建構更完整的轉診模式,攜手共同照護民眾健康。 北榮日前剛完成重粒子癌症治療100例,初期成效令人驚艷 對於胰臟癌、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疾病的治療,超過預期目標。未來對於需要接受重粒子放射治療的病人,也會透過合作模式轉介治療,讓更多病人受惠,充分利用資源。 陳威明院長在上任時提出「五好」,其中第五好「與人共好」,臺北榮總會和其他醫療體系密切合作,以國家隊的概念一起為台灣醫療打拼,此次能與同屬醫學中心層級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建立實質的合作關係,陳威明院長特別以「榮春馬鳴、馬蹄榮歸」八字,紀念臺北榮民總醫院和馬偕醫院醫療體系於今日簽署合作協議,期待透過雙方的深化合作,讓更多的病人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共創台灣的美好未來。

2023癌症精準治療大未來 NGS基因檢測精準出擊

2023癌症精準治療大未來 NGS基因檢測精準出擊

「這是一項攸關人命、值得投資的檢測!」奇美醫學中心病理部分子病理科主任李宛珊表示,「次世代基因定序」(NG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為先進的分子檢測技術,近年來,癌友對於此檢測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只要經濟情況許可,或有私人醫療保險給付,幾乎都會接受此檢測,找到變異基因後,對症下藥,可謂是「精準治療」經典模式。 為增進癌友與大眾對「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瞭解,台灣癌症基金會12月10日於臺灣大學舉辦「2023癌症精準治療大未來—戰勝癌細胞,你應該要知道!」病友講座,邀請重量級講師,包括臺大癌醫楊志新院長、台北慈濟醫院醫療部醫療長何景良教授、台北醫學大學李岡遠副校長、臺大癌醫癌症防治中心林宗哲主任、奇美醫學中心病理部分子病理科李宛珊主任、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醫師,以及台灣癌症基金會保險顧問李柏泉老師,從精準醫療趨勢、肺癌與大腸直腸癌治療基因密碼與商業保險趨勢等面向,陪同癌友一同精準出擊! 精準狙擊癌細胞,關鍵在基因檢測!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表示,想要精準狙擊癌細胞,關鍵在於基因檢測,透過腫瘤切片或是血液檢體,找到對的癌友,給予正確、有效的抗癌藥物。2000年起,隨著標靶藥物問世,配合基因檢測,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學」紀元,真正做到個人醫療。 不論對應抗癌新藥多或少 基因檢測都有幫助治療 李宛珊主任表示,在相對應基因方面,眾多癌症中,以肺癌用藥的空間最大,相關基因多達十幾種,抗癌新藥也不少,且健保陸續給付中。乳癌、卵巢癌等婦癌的特定變異基因類似,約有二至三個,已有相對應的藥物問世,療效顯著。至於之前連續蟬聯十大癌症排行榜之首的大腸直腸癌,腫瘤特定基因也不少,雖然相對應的新藥不多,有二至三種,但是對於治療選擇或許也有幫助。 國內腸癌治療權威、台北慈濟醫院醫療部醫療長何景良教授表示,三陰性乳癌、卵巢癌,以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等癌症,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高風險族群。其中,依據衛福部最新公告,2021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名,大腸癌為第二名,發生人數眾多。大腸癌的基因變異目前已經有一些對應的藥物可供治療。若不進行基因檢測,可能難以獲得最適合的藥物治療。 何景良教授表示,腸癌患者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目前雖然不像肺癌有許多的相對應抗癌藥物,但仍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檢測,擬定治療策略。尤其是因為大腸直腸癌牽涉多項的基因突變、促癌及抑癌蛋白質的不同表現,個別癌友的身體狀況及腫瘤特性、位置等,加上目前醫療科技也持續地在這部分努力,建議癌友務必與醫療團隊進行充分的討論,以提供最完善的個人化治療。 在肺癌方面,李岡遠副校長指出,肺癌日前首度躍居我國十大癌症排行榜之首,每年新增癌友人數超過大腸直腸癌,多達一萬六千多人,但也是目前所有癌症中腫瘤抗原最多的癌症,臨床顯示,七成肺腺癌患者在接受基因檢測後,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有效延長存活期。 李岡遠副校長表示,大部分肺腺癌患者係因「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所致,透過基因檢測對症下藥,八成癌友使用相關標靶藥物後,治療成效不錯,目前健保給付第一代到第三代標靶藥物。 NGS依檢測項目分兩類 廣泛型自費vs一般型健保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已經成為抗癌利器,李岡遠副校長指出,依照檢測項目,大致可分為廣泛、一般等兩大類,前者費用較高,屬於全面性檢測,可檢測出少見的基因突變型,作為治療重要指引。 至於一般型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項目較少,主要針對標靶藥物相關基因檢測,例如,EGFR、ALK、MET類標靶藥物,健保目前規劃的NGS給付類型以此為主。 NGS檢測2大時機:確診時、復發時 李岡遠副校長指出,「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時間約需一至兩週,檢體包括腫瘤切片與血液,但因癌細胞組織有限,檢體量往往不敷使用,這也可能影響到癌友的治療權益。 例如,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費用昂貴,一個月十幾萬元,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但規定嚴格,必須透過腫瘤切片,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合乎預期,才能申請用藥。不過,許多晚期肺癌病友腫瘤組織已經「切無可切」,恐需自費用藥。 為此,「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時間點相當重要,李岡遠副校長表示,在確診罹癌時,即建議接受一次NGS檢測,決定第一線用藥。再者,等到用藥後出現抗藥性,癌細胞復發,此時,再做一次廣泛型「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出抗藥機制與可能治療方向。 李宛珊主任持相同看法,她指出,在確診後、用藥之前,接受檢測的成效最好,此時,如能取下切片組織,基因檢測報告即為醫師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如不幸復發,對於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建議再做一次廣泛型「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仍有機會找到相對應的藥物。 健保給付NGS擬明年上路 可望減輕病友經濟負擔 對部分癌友來說,做了基因檢測,反倒是失望的開始,因為找不到相對應的抗癌藥物,只能接受傳統化療,結果確實令人氣餒。台灣癌症基金會一項調查即顯示,癌友最在意的是有無找到相對應的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及健保是否有給付,對此,李宛珊主任表示,癌友先別喪氣,癌症新藥研發速度之快,常超乎想像,或許過一段時間,即有新藥問世,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健保署日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肺癌、乳癌等十一種癌症可能被列入第一波「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給付對象,最快明年第二季上路。對此,何景良醫療長表示,新制上路後,除可造福廣大癌友,減輕經濟負擔,透過精準治療,也能減少健保藥物支出費用。 李岡遠副校長表示,這項檢測費用昂貴,以肺癌為例,若是鎖定在無法開刀的肺癌患者,每年就有約五千名的病友受惠,由健保給付檢測費用,抓出關鍵基因,對症下藥。 對於「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的發展,李宛珊主任認為,未來潛力無窮,除了精準用藥,提高癌友無疾病存活期、生活品質,目前正發展成為精準監控腫瘤復發工具。另外有乳癌、卵巢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病史明確的病人,也可以進行檢測了解是否帶有相關遺傳致病基因,以及早因應。

臺北市113年國中男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 接種HPV疫苗,健康青春不NG

臺北市113年國中男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 接種HPV疫苗,健康青春不NG

依相關醫學研究指出,女性子宮頸癌、男性頭頸癌等癌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息息相關,藉由HPV疫苗接種可預防感染與降低相關癌症發生。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防範HPV感染衍生癌症,建議90%女性於15歲前接種HPV疫苗,並將男性列為第二接種順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臺北市110年入學國中女生接種率已達91%,為強化青少年健康,113年將加碼提供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透過校園設站提供國中男、女生共同接種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降低HPV感染衍生癌症之發生。 HPV為子宮頸癌與頭頸癌發生重要危險因子,接種疫苗可有效防範感染     HPV是一種會導致細胞癌化的病毒,通常藉由接觸與性行為傳染,依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不分性別,一生感染機率高達80%,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李秉穎醫師表示,預防HPV感染最有效的方式為接種HPV疫苗,於青少年階段接種可達最佳保護效果,提升自身與群體HPV免疫力,呼籲國中男女生應共同接種疫苗,降低HPV感染機率及後續癌症發生風險。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陳贈成醫師表示,若持續感染HPV,女性可能導致子宮頸癌、陰道癌,男性可能導致頭頸癌(含口腔、口咽等)、肛門癌等癌症;且因病毒特性,男性被感染HPV機率比女性高且較難清除病毒,鼓勵男女性皆應共同採取預防HPV感染措施。 臺北市93所校園設站及115家社區疫苗合約院所服務,疫苗接種好方便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表示,臺北市107年起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政策,提供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臺北市110年入學國中女生接種率已達成WHO建議90%的接種目標,113年將參照WHO之建議將男性納入接種對象,並於113年9月起推動112年入學臺北市國中男生接種公費9價HPV疫苗;為強化青少年健康知能並提升接種意願,北市衛生局將結合教育局與校園辦理衛生教育課程,宣導HPV防治正確認知與疫苗安全性;並透過學校提供疫苗手冊,使家長瞭解疫苗安全與接種重要性,促進家長重視HPV感染對青少年未來衍伸癌症的威脅。 臺北市為便利學生就學期間在校接種,將全面於93所校園設站提供接種服務,接種前需經家長與學生簽署同意書後,由醫師進行健康評估及協助疫苗接種,另臺北市115家特約醫療院所合作提供補接種服務,學生如因故無法在校接種者,可持補接種通知單逕向合約院所預約接種服務。有關113年國中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等相關資訊,後續將公告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官網/主題專區/癌症防治/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音樂與醫療交融 杜元坤澎湖辦音樂會治療心靈

音樂與醫療交融 杜元坤澎湖辦音樂會治療心靈

國際神經手術權威、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擁有無數的醫療成就,但在三年前獲得醫療奉獻獎後,人生觀開始有了新的轉變。儘管他成功治癒了眾多患者,助其改善身體健康,但他驚覺到許多患者的內心仍然無法克服受傷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他認為,除了身體康復,心理健康同樣至關重要。於是,他決定以他最熱愛的音樂療法為媒介,透過音樂的故事,傳達希望,舒緩病患的心靈創傷,讓患者不僅在身體上康復,也在心靈上找回笑容。 在醫療領域,大多數醫生通常會前往偏遠地區進行義診,或者捐贈醫療車輛以支持偏鄉地區的醫療服務;然而,杜元坤院長除了偏鄉義診與捐款外,更是走出傳統,首次將醫療交流擴展至音樂領域。「愛在澎湖 義心仁醫-杜元坤醫師感恩音樂會」中,他親自參與音樂會的演出,成為整場音樂會的焦點,也讓眾人見證了醫療與藝術的奇妙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愛在澎湖 義心仁醫」的演出陣容背後也藏有洋蔥,包括來自澎湖文澳國小的學生,他們2022年時曾因杜院長的慷慨捐助一批打擊樂器而得以改善音樂設施,此次一同參與演出,不僅展現了他們的音樂才華,也把杜元坤秉持的善與愛分享出去。除此之外,一起參與演出的大提琴手李祐臣與鋼琴家鍾慧鈴更頗具故事性。 李祐臣曾經因車禍而脊椎受傷,幾乎無法行走,經過杜元坤的臂神經叢重建及脊椎微創手術治療後,不僅恢復行動,這次更能行動自如的與杜院長一同演奏,展現生命的奇蹟。同時,李祐臣也經常參與慈善活動,幫助弱勢群體,彰顯愛心。 長期在高雄市各大醫院及義大醫院擔任鋼琴志工的鍾慧鈴則是在義大醫院大廳演出中遇到了正在住院的杜元坤母親,杜母聽到鍾老師演奏深受感動,後續也促成了這次音樂交流的良緣。 杜元坤院長表示,以音樂療法為媒介,將醫療與藝術巧妙結合 不僅可以幫助患者康復,更能為他們帶來心靈的慰藉;曾經有很多病患甚至懷有輕生的念頭,但在聆聽杜院長的分享後,他們重新燃起對生命的希望。 杜元坤的實踐為醫療界帶來了全新的視野,並藉由推廣音樂的力量,帶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希望和慰籍;而這種跨足醫療界和藝術領域的創新方式,也將繼續啟發世界各地的醫生和藝術家,見證生命中更多的奇蹟。

南霸天「澄清眼科」進軍台北!斥資上億打造醫院級眼科診所  全齡一站式服務照護全家人眼睛健康

南霸天「澄清眼科」進軍台北!斥資上億打造醫院級眼科診所 全齡一站式服務照護全家人眼睛健康

科技日新月異,3C產品充斥生活周遭,各項眼睛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高達八成以上的民眾有眼睛方面的問題,包含常見的近視、白內障、青光眼及視網膜疾病、黃斑部病變等。持續於眼科領域創新的「澄清眼科」,今年領軍北上,以醫院規格斥資上億打造「澄清眼科-台北旗艦店」,今(10)日盛大舉辦開幕活動,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石崇良、蔡司台灣總經理 章平達、亞運棒球國手 林安可等貴賓出席共襄盛舉,並宣布「澄清眼科-台北旗艦店」將成為蔡司亞太高階白內障手術培訓中心,引進從檢查到手術的高階白內障工作流程,提倡術前檢查數據串聯德國3D眼科手術顯微鏡達到手術的精準治療,為台灣民眾創造更優質的眼科照護,未來更將打造學術交流課程,展現全球白內障手術技術導師地位,活動中也特別安排知名網紅Lynn翔翔進行SMILE Pro新一代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展示澄清眼科的先進儀器設備與專業技術! 「澄清眼科」擁有26年的專業經驗,是南台灣的領先眼科機構之一 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視覺服務,透過不斷的創新和專業精神,已累積超過數十萬名患者的信任。澄清眼科總院長 吳孟憲醫師分享:「澄清眼科在去年不畏疫情,於南高雄成立超越醫學中心等級的澄清國際眼科醫院,我們秉持『澄清用心、眼睛安心』的精神,在北台灣打造醫院級眼科診所,引進多項醫學中心配備的手術、檢驗設備,希望也能提供北台灣患者安心、信賴的現代化醫療服務。」 台灣有超過63%為近視人口,近年越來越多人選擇SMILE或SMILE Pro微創雷射視力矯正,擺脫眼鏡的束縛同時矯正近視、散光等視力困擾。根據官方統計,SMILE核心技術在全球已累積800萬眼見證!隨著近視雷射技術日新月異,澄清眼科引進更快「SMILE Pro新一代全飛秒近視雷射」,不同於以往傳統近視雷射,SMILE Pro不需掀角膜瓣的微創技術,僅約2mm筆尖大小,傷口小恢復快,單眼雷射掃描時間約10秒即可完成,一次搞定近視和散光,在手術中讓醫師與患者更好配合,安全性再提升,適合喜好戶外運動、擔心乾眼及隱形眼鏡耐受度低的近視族群!吳孟憲總院長分享,SMILE Pro除了眼球對位相當快速精準,眼球負壓吸引的壓力也非常低,讓手術過程中患者幾乎是沒有感覺的完成手術。SMILE Pro也搭配視軸輔助導航與散光輔助導航,讓效果更精準,是眾多專業醫療人員、KOL、職業球員的首選之一,就連楊謹華也公開認同SMILE Pro的效果。 開幕活動也邀請到陽光女孩Lynn翔翔現場進行SMILE Pro,由吳孟憲醫師親自演示。翔翔非常熱愛戶外活動,像是潛水、衝浪、滑板等,同時也是一位SUP教練,但因為有高度近視加散光,日常生活以及帶團運動時常有許多不方便存在,因此決定接受近視雷射治療。翔翔分享:「術前有經過詳盡的22項眼睛檢查,並跟醫師進行諮詢,確認是可以進行手術。手術前還蠻緊張的,但整個過程比我想像中快,吳孟憲醫師技術十分純熟,護理師也會不時的關心我,都讓我很安心。目前術後沒有很明顯的不適,僅有些微的水霧感,醫師說回家休息後就會有改善,也有提醒術後一周要配戴護目鏡、避免揉眼睛、遵照醫囑定期回診,最重要的是要維持正確用眼習慣跟定期檢查追蹤,我現在非常期待恢復後的新視界。」 眼科的客層範圍涵蓋全年齡層,澄清眼科-台北旗艦店院長 何宜儒醫師表示:「澄清眼科除了有德國新一代的近視及老花雷射,也引進了德國蔡司數位驗光及高階眼科檢查設備,為了滿足患者需求,澄清眼科結合眼科醫學與視光學領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務體驗,涵蓋學童屈光近視管理、近視、老花雷射手術、白內障手術、乾眼症治療及視網膜疾病、黃斑部病變等多項醫療服務。此外,我們也透過AI智慧系統建構雲端醫療管理平台,幫助醫師進行精準的醫療決策判斷,也讓患者清楚的從最外層的眼角膜到最深層的視網膜,得以360度全面解析眼視光健康,期望帶給患者更高品質與便利的就診體驗。」 台北旗艦店位於台北車站正對面,五鐵交匯交通極為方便,除了提供患者專業的眼科服務,也用心設計候診區與門診環境,打造超過300多坪、挑高4米的空間,搭配嶄新開闊的明亮氛圍,期望讓患者擁有奢華五星級的飯店感受,讓掛號就像在飯店Check in,醫療人員則是如同眼科管家全程貼身服務,對於容易緊張的患者與需要高專注力的醫師相當有益。

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突破300場感恩茶會 漸凍症病友驚喜現身提前慶生 

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突破300場感恩茶會 漸凍症病友驚喜現身提前慶生 

果陀溫馨強打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由國際大導演楊世彭、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以及全方位藝人卜學亮共同演出。故事講述體育專欄作家米奇(卜學亮 飾),偶然從電視上看見大學時期對他期望最大的教授莫利(金士傑 飾)竟罹患了無藥可醫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師生二人久別重逢,不畏懼「死亡」的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為活教材,把自己最真實的生命經驗,教授給這位世故而冷漠、追求物質的學生,希望透過學生的記錄,把自己的生命歷程、生死的領悟記錄下來,兩人用了14個星期二的時間,展開一段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死對話......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演出突破300場 楊世彭導演「一開始還擔心劇團賠錢」漸凍症病友驚喜現身提前慶生  金士傑嘆年紀大了笑稱「上場前小酌要克制」卜學亮感恩演出啟發觀眾也啟發自己「開始懂得怎麼和這個年齡的自己相處」 果陀劇場經典劇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巡演以來已經超過12年,在2023年正式突破300場的演出,創下台灣劇場界的紀錄里程碑,在今天(12/7)特別舉辦突破300場的感恩茶會,除了邀請從12年前此劇開演時的第一場記者會就一起合作的公益合作夥伴「漸凍人協會」一起參與,同時更費心邀集12年一路走來幕後辛苦的工作人員代表,一起分享《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帶給他們動人又難忘的感動生命故事,遠道從美返台的楊世彭導演於會中,特別現場獻花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劇中唯二的兩位主演包括金士傑老師和卜學亮於會中分享演出12年來的點滴,在活動的尾聲,漸凍人協會還特別安排了病友代表驚喜現身幫月底生日的金士傑提前慶生,讓金老師一時說不出話來,有著從心而來的感動! 素有莎士比亞戲劇權威名導演,並長年旅居美國的楊世彭導演回想,2011年2月24日那日他為果陀執導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台北城市舞台首演,當年全劇只有兩位演員相當獨特,而且全劇主軸是死亡,並不討喜。回想起當年導譯這個劇本的緣分,楊導演原本隔天一早要飛上海導戲,結果意外在早餐桌上的報紙看到《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劇評,讓楊世彭導演二話不說,就跟妻子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前往看劇,看完回家收拾行李就準備上飛機,「結果在莎翁節的劇場裡,我居然掉下眼淚,這在我畢生觀劇近千齣裡,是非常難得的現象,當時我就決定找個機會製作一個華語版本!」後來楊世彭導演跟果陀劇場提及想製作這齣戲的想法,一度還擔心議題涉及漸凍症跟死亡會太沉重,深怕會害劇場賠錢,「當初我推薦這齣戲給果陀劇場時,僅希望導一齣動人的戲,不要賠太多錢,沒想到這齣討論病痛及死亡的戲,到了今天,還在與觀眾見面!」楊世彭導演還打趣地說,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希望還可以有機會見證到《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邁向400場的演出紀錄! 國寶級演員金士傑說,一開始覺得這齣戲是個單純的小品,用小題小作的方式切入,沒想到演出後會一場接一場,像是小兵立大功,現在已演出突破300場,有種喜出望外的感覺。「我跟阿亮兩個人在每場戲保持切磋,上場前彼此安靜,演完後喝點小酒聊聊,隔天就能產生新的光芒。當演200場之後,兩個人都有了點歲數,酒喝都很小心克制,大概體能上也有點什麼變化吧。如今300場是個喜事,但也明明白白的是個時間歲月的累積,換句話說,就是年紀大了。我自己很喜歡也很享受演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尤其年紀大了竟然在心理上也不疲倦,「值此亂世,由衷的期待著每一場戲能夠散發小小光亮。」 一齣舞台劇只有兩位演員,卻能一演12年還超過300場,讓卜學亮更是意外而感謝,他有感而發說,「幾年前還想著是不是演個十年…或是演個300場之後,就差不多可以下台鞠躬,和米奇這個角色說再見!如今,眼看著馬上要達成自己原先設下的目標,該不該和角色說再見?反而有些不知如何才好!且行且走吧!300場之後,每一場就當成最後一場,好好珍惜自己演出的時刻 !」卜學亮也玩笑回顧,「當初在決定接本時,其實是有猶豫的,要不是受小燕姐的大力推薦還差點就錯過了呢!也幸虧有接演這個劇本,得到了很多啟發,也解開一些過去的結,明白原諒別人也是原諒自己,就如同戲中的角色米奇一樣。」 除此之外,病友家屬及工作人員代表也蒞臨現場,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病友家屬代表,也是漸凍人協會創會人之一、兼名譽理事長 沈心惠女士表示,「十二年前,在看到這部戲劇搬上舞台後,其實特別感動,也期望未來有機會能邁向五百場,像蝴蝶效應一樣感動世界。」另一方面,陪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走過十二年的舞台監督黃諾行,象徵著這齣劇背後辛苦的工作團隊,今天也特別出席茶會,透露「其實在巡迴演出的前期,時常在幕後聽到一些台詞都會格外想哭。而作為一位技術人員,能夠完成一部三百場的戲劇,人生實在足矣!」 果陀劇場自2011年起,於台灣、大陸等地演出,廣受好評,受到許多名人以及書迷、劇迷們的熱切喜愛,十多年來,帶著滿滿的掌聲與好評,在今年巡演突破第300場,再創台灣劇場紀錄! 本劇演員金士傑老師,曾在演出舞台劇後和漸凍症病友們聚餐的場景,當他問病友們舞台劇表演得如何時,病友們必須花費相當多的力氣,才能說出幾個字。金士傑說:「人在生病時,都會把自己禁錮起來,忙著對抗疾病、忙著心情不好、忙著感到麻煩;就連身體不方便的病友,都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其他人為何要因為一些小事、小麻煩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呢?」 本次突破300場感恩茶會,安排許多亮點,包括感恩生命故事分享–漸凍症病友陳俊芝女士現身感恩,也準備為金士傑老師提前驚喜慶生,協會理事長屈穎女士,送上手繪版本劇照,作為金老師的生日禮物!更期盼本劇巡演邁向第400場,將漸凍勇者、生命鬥士的故事,持續傳承、永不止息。 漸凍人協會自1997年創始至今,26年來始終致力於改善病友及家屬的生活與醫療品質改善,每前進一步,都是協會的一個里程碑,我們將所有的愛、勇氣和感恩,化漸凍為「見動」,希望透過更直接、更近距離的方式,讓協會與社會大眾產生共鳴,讓更多人可以親身感受到漸凍人的內心世界,也在此誠摯邀請新聞媒體先進與同業蒞臨指教,您的支持和報導,將讓更多人認識漸凍症、幫助漸凍人。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 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 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名1,像是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以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而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 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重大。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在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八成疾病惡化風險2,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 11月起擴大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健保給付 掌握第一線治療追求更好成效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黃昭淵主委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3,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2,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2,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 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今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 郭威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也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八成的疾病惡化風險2,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四成4。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一年以上5,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醫師宣告僅剩兩年?PARP抑制劑精準治療 活出翻倍人生  與攝護腺癌抗戰將近四年的鄭先生也現身分享,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兩年的存活期。因鄭先生也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在接受過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後,也跟從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 鄭先生現已60歲,穩定跟攝護腺癌共處4年多,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也讓他更珍惜生病後的每一天。比起初期化療讓他體力迅速下滑像是80歲老爺爺,精準化的治療下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打高爾夫還是游泳、慢跑都可正常的進行。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鼓勵所有的攝護腺癌患者,不論是對自己或對醫師都要有信心能夠克服,因為醫療和藥物都不斷在進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也呼籲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及早基因檢測,積極掌握第一線治療關鍵,與醫師充分的溝通一定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不放棄才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 轉移性攝護腺癌及早基因檢測 掌握前「腺」治療關鍵!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更再次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第一線治療選擇相當重要!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關鍵,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後,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增加早期發現治療的機會,掌握前「腺」才是掌握人生自由關鍵!

「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 四喜臨門 共創新猷

「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 四喜臨門 共創新猷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馮世寛主任委員,今(6)日上午出席臺北榮總重粒子治癌百例、達文西手術5,000例感恩會,並為國內首座負壓科技加護病房及「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 馮主任委員嘉許並感謝陳威明院長帶領的北榮團隊,在癌症治療、重症防疫及智慧醫療上優異成果,嘉惠病人,並期許榮總醫療體系共同努力,以最先進的設備、最優質的醫療、最有温度的服務,提供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陳威明院長感謝臺北榮總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團結合作,在歲末年終時展示這四項優異的成果 首先是重粒子完成百例治療,初期的成果令人驚艷,臺北榮總率先引進重粒子治癌技術,今年5月15日開幕啟用的重粒子中心,至12月5日為止,半年內已完成100例病人治療,本來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過化療及重粒子治療後可以手術切除,其他如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的治療也獲得病人極高的滿意度;過程順利且病人復原良好,持續追蹤治療成效中,目前仍有多人在等候治療。醫院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看到重症病人的康復,一切都值得了,因為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的。此外,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營運之後,來自各國的參訪更是絡繹於途。 第二項成就是完成達文西手術5,000例,其中許多案例是困難的癌症手術,其中胰臟癌、壺腹周圍癌及腎臟癌部份腎臟切除之達文西手術病例數都是居全國之冠。輔導會整體醫療體系合計已完成近1萬2千例達文西手術,對提升國人健康及醫療水準貢獻卓著。 第三項成就是首座專為醫院設計的叢集式超級運算平台「北榮一號雲」啟用,大幅提升整體運算的能力,可望加速北榮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疾病預後預測、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數位病理精準診斷、智能藥物開發的發展,並且提供AI應用程式最佳發展平台。「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為新一代超級運算平台,具有強大的AI計算能力。包括全方位的資料中心、創新的運算架構以及多功能的軟體工具,將推動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應用,不僅提升診斷的精確性,更加快針對各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策略的制定,不僅是北榮資訊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更代表臺灣在高速計算醫學領域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醫學合作開闢了新途徑,進一步推動醫學AI的創新與發展。 最後是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國內首座智慧科技加護病房的啟用,醫院投資逾一億元興建15間智慧負壓隔離加護病床,位於科技大樓,與主要的住院大樓分艙分流,並且引進或自行研發多項最新科技包括AI防護衣穿脫魔鏡、溼洗手監測系統,已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衛星護理站進行影像監視與呼吸器遠端調控;設置智慧電視與三方視訊系統等,同時導入機器人協助護理師傳送物資,減少人員暴觸風險。在疫情發生時可提供最高防疫標準的負壓隔離重症治療,平時則可作為一般呼吸系統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達到「病毒擋得住、訊號出得來、治療進得去、夥伴找得到、家屬看得見」的目標,大幅提升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智慧機器人在內的多項科技產品,以提升照顧的品質及防疫安全,臺北榮總不因疫情減緩而停下腳步,持續努力守護國人健康。為以後可能發生的新興傳染病,做好充分的準備。

莫德納台灣與精準醫學推動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攜手培育台灣 mRNA 生醫產業人才

莫德納台灣與精準醫學推動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攜手培育台灣 mRNA 生醫產業人才

今(6)國立臺灣大學精準醫學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臺大醫學院倪 衍玄院長與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簽署 精 準醫學 推動中心 與莫德納台灣的合作意向書,旨在共同攜手推動 mRNA(信使核醣核酸)科學與精準醫學在台灣之發展,培育跨領域生醫人才。 臺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表示,精準醫學是當今醫學領域的重要趨勢,中心以全齡健康願景、推動 精準健康產業發展、培育具創新精準醫學跨領域人才爲目標 mRNA 技術於 2023 年獲得諾貝爾獎 之肯定,成為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新方式,能滿足現今快速變化醫療需求,是生醫產業明日之星。 相信透過與擁有豐富 mRNA 技術相關實務經驗,並以 mRNA 技術研發為核心的跨國製藥生技公司 莫德納合作,藉由臺灣大學精準醫學推動中心推廣至各大學,以人才培育為基礎加速提升國內生 醫產業發展。 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表示,mRNA 突破性的技術在傳染性疾病、免疫腫瘤、心血管疾病甚至 罕見疾病等領域,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台灣每年培養非常多第三類組的學生,莫德納希望透過 與台灣大學精準醫學推動中心的合作,將母公司的豐沛資源與產業經驗帶進學界,促進 mRNA 科 學教育向下扎根,協助培育新世代的生醫產業人才,期待促成更多產學交流,引領台灣生醫人才 走向國際舞台。 雙方透過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將共同規劃將 mRNA 科學納入相關課程及配套活動中,並邀請執 行教育部精準醫學領域夥伴學校(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陽明交通 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共同參與,落實培育台灣核酸技術產業需求之人才。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 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總辦公室主持人錢宗良則強調,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與莫德納的合作將 有助於臺灣精準健康產業拓展國際合作與鏈結。臺灣大學精準醫學推動中心結合夥伴學校的教學 研發資源,以及莫德納豐富的 mRNA 技術與實務經驗,期許能為臺灣健康產業人才培育打下堅實根基。

治療腫瘤新選擇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揭牌

治療腫瘤新選擇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揭牌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緣起於十年前本院之A1計畫而成立,是當時亞洲第一個腫瘤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Oncology)的跨領域專業平台。經由整合本院內科、外科、影像醫學、麻醉各科部專家經驗以及各界資源,多年來致力於進行多科協同臨床治療、基礎學術研究、微創抗癌工具開發、醫術訓練及推廣,以期達到減輕病患痛苦、挽救民眾生命的醫者天職。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成立迄今十年,是目前亞洲最知名的癌症微創治療訓練中心,每年訓練來自各國醫師無數,在奈米刀、冷凍、射頻微波各種消融技術及設備應有盡有,也是各國病人赴台求助的重要選擇,中心主任黃凱文教授更是世界腫瘤介入大會亞太區的主席。本中心新成立的聚焦超音波治療室,跨入聚焦超音波抗癌研究範疇,正式補齊所有癌症消融治療領域。「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與本校校級中心「功能性影像及介入治療研究中心」於2023年12月5日在本院合署辦公室正式揭牌,可說是意義非凡。 醫學技術及器械的發展一日千里,講求微創化、人工智能化,治療方法也結合藥物、外科手術或內視鏡下協同進行,這些改變表示多科聯合團隊 (multidisciplinary team) 理論及作法日趨成為主流,而一個整合各科經驗及臨床試驗專業的平台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加快研究進度、增加學術研究的效率。本中心在搭配本校多元領域、豐沛的人才資源,以及微創動物訓練中心、專業教學場域、華語英語教學能力,在多元整合下更能負起醫學開發、醫療進展、國際臨床訓練與指導等任務,達成醫學技術及知識經濟的輸出,以及追求人類的福祉。 本次揭牌感謝仰德公司與本院攜手進行產學合作,出資裝設整修設備跟場域,架構出位於本院西址的聚焦超音波治療中心 聚焦超音波有潛力用於消融腫瘤,協助導入藥物,控制體內異常結構,而不經由任何傷口也沒有輻射線,與其他醫院不同的是,我們期待這個單位 不僅在臨床上能有所發揮,更重要的是能完成癌症治療技術的開發,完成更多臨床試驗與研究,讓微創技術能更進一步造福民眾,帶領台灣乃至於全世界開發更多醫學及科學上的新領域。目前本中心已經通過胰臟癌海扶刀治療的臨床試驗以及晚期腫瘤用以症狀緩解的臨床試驗,即將開始進行。 一直以來,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開放各種癌症病患如肝膽胰癌症、轉移性腫瘤、腸胃道癌症乃至肺癌乳癌的微創消融治療,病人可在中心各科專家門診求診,經團隊會議擬定治療方向,週三也有專業門診「癌症微創治療門診」可以掛號,國外病患也常透過中心網站安排就醫。本中心治療科別、專家、設備非常齊備多元,提供國內外難以提供的完整醫療決策跟方案,特別是無法手術的病患。本中心同時也與國內外廠商合作開發許多消融治療及影像設備,2023年醫療科技展也展示臺大醫院參與研發的射頻消融工具,也有微波、導引工具及海扶刀設備、奈米刀設備,除積極推升台灣的生技醫療器材藥物開發的國際地位,吸引國際病人外,也將持續為造福台灣病患而繼續努力前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