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兒童月獻禮《送給我的熊》 用繪本說漸凍故事

兒童月獻禮《送給我的熊》 用繪本說漸凍故事

4月10日,漸凍人協會攜手實踐大學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送給我的熊》繪本發布茶會。活動於台北市兒童月期間舉行,不僅表達對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更是對漸凍病友家庭送上一次溫馨的擁抱,同時也是用繪本增進公眾對於漸凍症(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認識與理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實踐大學與漸凍人協會自2023年合作推動教育部「漸凍症病友科技生活設計」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旨在藉由科技與設計的力量,改善漸凍病友的生活品質。第一期成果包括一系列以病友需求為出發點的創新作品,證明了跨學科合作的巨大潛力。 《送給我的熊》繪本是合作產出的亮點之一,由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楊東樵老師撰文,帶領學生共同創作 繪者邱筱涵同學為大二學生,筆觸細膩、溫暖療癒,搭配純真、堅強的敘事,描繪了一個關於愛、勇氣、家庭支持的故事。楊老師表示這次創作是由各病友的生命歷程集合而來的,除了強調親情的偉大力量之外,他還巧妙地將連結病友與家人的科技溝通輔具融入故事。 繪本的語言設計考慮到多元讀者的需求,提供中文、英文、注音版本,不僅適合中低齡兒童和家長一起閱讀,也是啟發同理心,鼓勵面對挑戰的寶貴教育資源。 此繪本由實踐大學出版,捐贈給漸凍人協會運用,象徵著實踐大學對於教育和社會責任的深厚承諾,展現了大學如何能夠透過創新和合作,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變革。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許鳳玉院長表示這本繪本的推出,不僅是對漸凍病友與照顧者的一份支持,也是對於社會多元包容性的一次探索,它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支持,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 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屈穎表示,期待透過《送給我的熊》繪本的發布,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漸凍症的認識,也希望鼓勵人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要能夠感受愛、知道支持的力量就在身邊。最後呼籲,正如繪本封面上大熊的眼裡映出的美麗星空,希望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成為照亮他人的神奇星星。

母親節送禮五大媽咪全攻略!寵愛母親送到心坎裡

母親節送禮五大媽咪全攻略!寵愛母親送到心坎裡

根據網絡平台公司Storyly的統計,即便日期與傳統各異,但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會慶祝母親節(Mother’s Day),且每年母親節當天,全球共計超過1.2億通電話響起,遠超過其他任何日子,可見媽媽在我們心中的重要性與地位。雖說有心勝過一切,但隨著醫美逐漸生活化,給整年辛勞的母親好好保養,已成近年母親節示愛的熱門選項。 媽咪有五種 保養需求各不同 名醫告訴你怎麼呵護最貼心 給媽咪保養滋潤固然重要,但面對琳瑯滿目的保養療程,要怎麼選才能讓你的誠意感動到心坎裡?美國知名護膚美容品牌把媽咪分為熟齡媽咪、疲倦媽咪、忙碌媽咪、新手媽咪與孕媽咪五大類型,而這五大類媽咪怎麼保養呵護?就讓聖宜診所告訴你: 一、熟齡媽咪(The Mature Mom) 「熟齡媽咪」指的是已有青少年或成年子女的母親,這類型媽咪通常開始有凍齡抗老的意識,歲月也逐漸在臉上與身上留下老化紋路與鬆弛的皮膚。聖宜診所沈若蘭醫師表示,這類型的母親通常適合電音波的療程,針對嘴邊肉、雙下巴等輪廓線部位,藉由音波深入筋膜層進行拉提,讓臉看起來更緊緻俐落,而就紋路的部分,建議可依其生成的原因,透過音波、微整玻尿酸注射,改善像是法令紋、魚尾紋等熟齡女性常見的紋路,而隨著醫美科技的創新,近期推出的新形態微針電波,透過精準定位對深層皮膚進行電波能量釋放,能高效處理紋路,達到緊緻凍齡的視覺感官效果。 二、疲倦媽咪(The Tired Mom) 養小孩真的需要超人般的精力,所謂的「疲倦媽咪」,顧名思義就是指在甜蜜負荷下,因熬夜、睡眠不足與疏於保養而導致「黑眼圈」的媽咪。聖宜診所嚴嘉容醫師表示,黑眼圈的類型有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以及綜合前項類型的混合型四種,通常以混合型的黑眼圈較常見,想要消除黑眼圈除了注意平時飲食與作息充足正常外,藉由與醫美醫師的諮詢,透過像是皮秒雷射、玻尿酸注射甚或音波拉皮等方式,都有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嚴嘉容醫師也提到,除黑眼圈外,疲倦媽咪還容易出現「眼袋」的困擾,而針對眼袋的問題,目前有韓國品牌的音波,具備改良式的探頭,能針對細微的部位如眼周精準平貼,減少眼袋面積。 三、忙碌媽咪(The Busy Mom) 聖宜診所嚴嘉容醫師表示,現代女性除撫養小孩外,更多人是身兼多職(multi-tasking)的職業婦女,而在生活與工作步調快速的環境下,施術與修復期間短的保養療程,例如電音波、玻尿酸、肉毒等都是值得參考的方案;此外,這類型的媽咪通常對『高效保養』的需求較高,因此在規劃會傾向更客製與複合式的療程。 四、新手媽咪(The New Mom) 雖然新手媽咪對於兒女肌膚的照護更勝於自己,但聖宜診所沈若蘭醫師提到,剛生完小孩的新手媽咪多數擔心有妊娠紋的困擾,妊娠紋的產生主要是懷孕期間,肚皮被過度撐大,真皮層內部的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不堪拉扯,產生損傷、斷裂的情況,進而在腹部形成紋路。雖然大家都說妊娠紋是愛的象徵,但對愛美的媽咪而言,如果有改善的機會,相信能擁有更多的自信與美麗。聖宜診所沈若蘭醫師接著表示,妊娠紋的治療透過醫美療程相較於保養品,確實可以帶來較大程度的改善,一般建議可以藉由微針電波緊實鬆弛的皮膚,同時刺激膠原蛋白增生,倘若想縮短術後修復期,或是進一步維持穩定的膚質,則可搭配血小板中的再生因子,規劃複合式的療程來改善。 五、孕媽咪(The Expectant Mom) 一般來說,懷孕期間並不建議進行所謂的醫美療程,但懷孕期間孕媽咪的肌膚相對敏弱,因此若沒有出現特別的肌膚問題,在保養上建議跟醫美術後一樣,以防曬、保濕的基礎型保養為主,並嚴禁使用成分含酸類跟酒精類的保養品。 母親節是寵愛媽咪最好的日子,不論你是要獻上對媽媽、岳母、小孩的媽或是已經當媽的閨蜜的祝福,請把握最佳timing,讓愛傳出去!最後,聖宜診所還是貼心提醒,醫美療程在進行前都要慎選合法合規的診所與專業醫師,並在施術前與醫師充分諮詢,藉由溝通與評估,降低療程風險並達到相對應的期待。

賴副總統參訪北榮 讚揚重粒子尖端治癌

賴副總統參訪北榮 讚揚重粒子尖端治癌

賴清德副總統今(4/10)日參訪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馮世寬主任委員陪同出席,由陳威明院長代表接待,並由李偉強副院長、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劉裕明主任等主管陪同實地參訪。賴副總統對於臺北榮總引進重粒子設備,提供國人最先進精準癌症治療十分敬佩,並對於重粒子治療的適應症及療效等先進癌症治療領域相當感興趣,陳威明院長逐一詳盡說明,讓賴副總統更了解臺灣在癌症治療上的重大成就。 賴副總統表示,「健康台灣」是他念茲在茲的政見之一,期待不僅國人的平均壽命能更長,而且還要更健康,而癌症是國人死因之首,有效對抗癌症的威脅是他未來全力以赴的任務。臺灣作為亞洲醫療科技發展的先鋒之一,能夠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僅是對我們國家的醫療事業與科技產業的肯定,更是對病人及社會的責任與承諾。臺北榮總著重發展急、重、難症醫療,發展具國際領導與創新的醫療技術與研究,設置研發中心並積極發展國際醫療雙向合作,成為國際醫事人才培育、精準醫學及尖端研究之卓越中心,造福許多來自國際的癌症患者,充分展現臺灣卓越的醫療軟實力。 臺北榮總是全球少數在醫院內擁有重粒子治療設備的醫學中心,提供跨團隊與全方位的癌症治療照護 自112年5月開幕至今已治療近200位病人,開啟癌症放射治療的新里程碑。完成治療案例中以胰臟癌症佔最多數,約三分之一;攝護腺癌約四分之一居次;肝癌約佔五分之一,其他如肺癌、骨肉癌、頭頸癌,脊索瘤等也已完成多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原本無法切除、不易治癒的胰臟癌有突破成效,重粒子治療後腫瘤縮小成可開刀切除根治。重粒子療法亦可讓攝護腺癌、肝癌、肺癌等病人總治療次數較早期光子治療減少一半以上,除治療成效佳之外,病人亦可保有高生活品質;另外目前已完成1位弱勢病人免費療程,未來院方仍持續保留每年2%名額免費提供給需重粒子治療挽救生命的低收入病人,為大眾健康福祉努力。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基於「與人共好」的理念,與其他國內外醫療體系密切合作,包括去(112)年5月1日與衛生福利部北區十家部立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12月12日與馬偕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今年2月22日另與三軍總醫院建立合作關係;國際上更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自去(112)年4月簽訂雙方合作意向書,未來將合作申請臺灣科技部及美國衛生研究院(NIH)重粒子醫療研究計畫,除提升臺灣在國際醫療能見度,並朝向建構更完整轉診模式及醫院間轉介合作重粒子治療,攜手共同照護民眾健康。

生醫品質最高榮譽 蔡英文總統接見第26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得主

生醫品質最高榮譽 蔡英文總統接見第26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得主

台灣醫療及大健康產業品質最高榮譽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今(4/8)在主辦單位生策中心王金平董事長及評審團總召集人陳維昭率領下,由蔡英文總統接見勗勉第26屆傑出獲獎團隊。蔡總統於致詞時肯定所有得獎團隊的成就,讓世界看到臺灣雄厚的生技醫療軟實力,也感謝生策中心持續於政策面扮演政府和業界重要溝通橋梁。 創新咽內手術治睡眠呼吸中止症,林口長庚睡眠外科奪金獎 本屆醫療院所類金獎由林口長庚「全方位咽內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拿下,林口長庚陳建宗院長表示,自2004年到現在,林口長庚已累積11座金獎肯定,本次的金獎項目改變傳統的組織切除,改以個案的生理結構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打造精準的咽內手術計畫,將成功率由40%提升至80%。 台北榮總頭痛治療團隊、毒藥物防治中心、關渡醫院護理之家共創佳績 台北榮總本屆獲得二銀、一銅佳績!陳威明院長表示,包括王署君副院長所領軍的頭痛治療團隊以「重T2加權磁振脊髓攝影」定位腦脊髓液滲漏處,加速診療過程;楊振昌主任團隊建立的亞洲第一個國家型毒藥物防治中心,可供全國醫療機構及一般民眾24小時免費諮詢各種中毒急救處理;以及由關渡醫院陳亮恭院長率領院內團隊推動的長照數位化照護常模,都為醫療照護開啟了新的視野與成就。 諾華祈萊亞獲金獎!華碩、仁寶、明基透析投入生醫領域成果豐碩! 醫藥產品類則由台灣諾華的全球首款 CAR-T 細胞治療藥物「祈萊亞」奪金。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指出,本次獲獎是最大肯定,而台灣有世界一流的醫療設施與人才,是台灣諾華進行先進醫藥與治療技術臨床合作的重要據點!此外,國內ICT產業積極投入生醫領域,在本屆亦表現亮眼,包括華碩、仁寶、明基透析所自主開發之產品,皆已完成醫療機構臨床驗證、成功取證上市,為台灣醫療產業升級注入新的動能。 王金平董事長表示,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26年來建立起醫療照護及生醫產品總共14大領域最具公信力的審查制度,不但是生醫品質的最高典範,也是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本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由27家醫療機構與生醫企業以國際級醫療照護水準與卓越產品獲獎。醫療院所的獲獎團隊,來自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台大醫院、馬偕醫院、桃園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成大醫院、高醫附醫、奇美醫院,每個獲獎項目都達到世界水準。

創新治療,協助為每階段肺癌提供助力 癌症免疫治療取得早期肺癌圍手術期輔助治療新適應症

創新治療,協助為每階段肺癌提供助力 癌症免疫治療取得早期肺癌圍手術期輔助治療新適應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050年癌症新發病例預計將超過3500萬人,相比2022年增加77%,其中肺癌死亡人數更是排名第一。事實上,肺癌對於台灣所造成影響甚鉅,不僅110年為發生、死亡人數雙冠王,更是連續19年為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如何精準、有效的治療一直是醫學界最重要課題,近年也發展出許多創新治療,如:癌症免疫療法、第三代標靶藥物等。其中,癌症免疫治療近年來更是不斷突破,根據去年(2023)美國腫瘤臨床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中⼀項多中⼼、隨機、雙盲研究指出,圍手術期使用癌症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並於開刀後加上免疫治療單獨使用,有助高風險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降低復發風險,且改善整體存活期。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表示,癌症免疫治療適應症從晚期逐漸涵蓋至早期,提供臨床醫師更多的治療選擇,相信能帶來更大助力。 適應症首度涵蓋圍手術期,台更是亞洲第二領先國 相較過去癌症傳統治療-以手術搭配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治療方式以大範圍、無差別的殺死癌細胞,癌症免疫治療為透過改變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癌細胞的關係,協助免疫細胞重新辨識癌細胞,持續並長期對癌細胞進行攻擊,進而加以清除。因此癌症免疫療法被視為癌症治療中最具突破性的醫療發展。黃俊耀醫師指出,癌症免疫治療已成治療趨勢,以肺癌為例,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我國晚期肺癌治療共識皆將癌症免疫治療列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建議治療選擇之一。現今,最新版的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也將加上免疫藥品的圍手術治療放入建議療程。 而今年2月更於台灣核准可切除的非⼩細胞肺癌病⼈開刀前先使用免疫藥品與化學治療併用,並於開刀後加上免疫治療單獨使用的圍手術治療適應症,使台灣的肺癌治療成為亞洲第二個,讓早期肺癌患者能使用癌症免疫藥品於圍手術輔助治療的領先國。黃俊耀醫師表示,圍手術期輔助治療使用時間為兩階段,分別為術前做為前導性治療以控制腫瘤,以及術後做為輔助治療以延續手術成效,此次癌症免疫治療取得圍手術期適應症,期許接下來將能夠為臨床帶來更多治療選擇與助力。 早期肺癌術後復發率仍有四成以上!醫:高風險族群建議於圍手術期搭配輔助治療 隨著近年政府大力推動肺癌篩檢,越來越多患者於肺癌早期就被診斷,有機會大大提升存活率。然而,即使早期肺癌相對晚期存活率較高,研究指出,早期肺癌術後復發率仍高達四成以上。黃俊耀醫師指出,手術後的復發率,與病理肺癌分期嚴重度成正相關,第三期肺癌復發率高達七成六。而早期肺癌目前手術治療為主流,雖然成效佳但復發率高,因此針對高風險族群,如:第II、IIIA期可開刀的肺癌患者,會建議圍手術期搭配輔助治療。 根據⼀項多中⼼、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顯示,可進行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圍手術期使用癌症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相比僅於手術前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組,有較高的長期存活率,以四年存活率為例,合併治療組的存活率約為67.1%,僅術前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組則是51.5%,此研究更顯示,合併治療組有近兩成患者開刀取下的病理標本中沒有看到癌細胞,為化學治療組的約4.5倍。黃俊耀醫師表示,消滅腫瘤與提升患者存活率一直是癌症治療兩大目標,而臨床研究可見,圍手術期使用癌症免疫治療搭配化學治療有望為早期肺癌患者的這兩個目標帶來莫大幫助。 每年為近6,500名肺癌患帶來治療新希望!醫:期盼未來肺癌存活率翻倍 台灣每年約新增6,500名早期肺癌患者,且近年新發生人數更是逐年增加,對此,六大醫學會更於去年11月喊出對抗肺癌三大目標「一期篩檢率倍增、整體存活率倍增及晚期存活率倍增」。黃俊耀醫師指出,肺癌存活率想翻倍,創新治療不可或缺,此次癌症免疫藥物取得新適應症,對於早期肺癌治療帶來越來越多選擇,相信將有不少幫助。

獻給寶寶最珍貴的禮物~「黃金一分鐘」 賈永婕與曾馨瑩女士聯手做公益,在兒童節前夕獻上滿滿愛的禮物

獻給寶寶最珍貴的禮物~「黃金一分鐘」 賈永婕與曾馨瑩女士聯手做公益,在兒童節前夕獻上滿滿愛的禮物

許小姐分享自己在第二胎生產時,碰上素有產婦殺手的「羊水栓塞」, 徹底顛覆了她第一胎平安生產的印象;她回想,生產時突然呼吸急促,皮膚 出現大理石斑紋,生命徵象不穩定,腹中胎兒窘迫,一切發生的又急又快, 婦產科醫師緊急連絡新生兒科醫師、麻醉師,當產科醫師順利剖腹取出胎兒 後,立即由新生兒科醫師接手給寶寶正壓呼吸,之後分別將母子送至產科與 新兒科加護病房,那一刻「生與死原來是最近的距離」,讓她至今回想仍然 餘悸猶存,因此,老二的生日如今也變成她的重生日。 媽媽送給寶寶的第一個禮物,是孩子在脫離母體後可以順利的呼吸! 與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共同推動 HBB運動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111 年度嬰兒出生數創歷史新低,僅有13萬8936人,近10 年來下滑近10萬人,少子化現象所帶來的家庭、社會與經濟問題,已成為台灣當前的國安危機,面對生產可能發生的不 預期變數,導致新生兒脫離母體後因「不會呼吸」而造成腦部受損或延遲發展等影響其一生的後遺症;近年來醫學會效法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推動「Helping Babies Breathe(HBB)運動」,希望強化產兒醫護訓練及積極建構 安全生產院所,並呼籲孕媽咪選擇具有新生兒急救專業能力的院所生產。 黃金 60 秒決定一世人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表示,生產對媽媽與寶寶都是很重要的關卡,近九成的新生兒可以在臍帶剪斷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開始順利呼吸,但仍有 5~10%的新生兒在出生時是不會呼吸或呼吸不足的,尤其是早產兒, 醫護人員需要迅速做出正確評估、立即協助建立順暢的呼吸,且關鍵時間是 在「出生後的一分鐘內」,正可謂「一分鐘護一生」,黃金 60 秒的處置能力 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賈永婕曾馨瑩聯手公益合拍宣導片 為宣導黃金一分鐘的重要性,防疫女神賈永婕與早產兒防護大使曾馨瑩女士與新生兒科醫學會合作拍攝「黃金一分鐘,好孕萬事通」公益宣導影 片,並選在兒童節前夕正式發表。賈永婕分享生第三胎時遇上大血崩,醫師緊急安排剖腹產,以防母親與胎兒可能因缺氧而腦死,即便是產檢都正常也不代表生產時萬無一失。曾馨瑩也提到在做早產兒防護大使時,發現若未能 在第一時間給予新生兒呼吸協助,將造成孩子腦傷與成長發育一輩子的影 響,呼籲孕期定期產檢,生產慎選院所。參與公益影片拍攝的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在「每個孩 子都是寶,每個都要好,一個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讓孕媽咪安全生產是 刻不容緩的事。彭純芝強調,新生兒窒息性缺氧可能造成的腦傷從回溯分析 資料中發現,周產期窒息與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二大主因,且約有五成的新 生兒死亡是發生在出生後 24 小時內,國際上繼 2010 年推動 Helping Babies Breathe(HBB)運動後,至今已拯救上千位周產期窒息嬰兒, 讓「黃金一 分鐘決定孩子一世人」。 安全生產環境納入產前準備 此外,為提升新生兒出生時的緊急救護能力,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跟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自 1996 年起即持續推動「新生兒高級救命術NRP」課程,以提升專業人員的緊急處置能力,但這項專業能力認證,目前 並非強制要求每位參與生產的產科醫師或護理師均須具備。 因此,新生兒科醫學會呼籲孕媽咪的產前準備,別忘了要對居家附近具 新生兒緊急處置能力的院所多所瞭解,高危險妊娠者更建議優先選擇有新生 兒加護病房的醫療院所生產,才能即時面對生產可能發生的變數,確保寶寶 在出生時便能收到媽媽給他的第一個禮物──順暢的呼吸。

爺嬤「疼孫」為愛挨針 家醫門診諮詢增 雙和醫院籲接種疫苗保護嬰幼兒

爺嬤「疼孫」為愛挨針 家醫門診諮詢增 雙和醫院籲接種疫苗保護嬰幼兒

清明連假到來,是家族聚會、親友一同外出踏青的好時機,但時序入春,季節交替之際也是各種病毒、感冒的盛行時刻,政府日前公布今年首例本土百日咳病例,一名1個月大的男嬰不幸受到感染,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和雙側肺炎,幸好及時治療最終順利出院。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陳信儒醫師表示,百日咳是一種高度傳染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百日咳桿菌引起,雖好發於嬰幼兒,但成人也會感染。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若尚未完全接種疫苗的嬰幼兒感染到,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然只要接種相關疫苗產生抗體,就能避免感染與重症發生。 政府公費疫苗接種時程指引建議,嬰幼兒在出生後的2、4、6、18個月及滿5歲前應按時程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但為避免成人感染百日咳後傳染給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並考量一般民眾接種百日咳疫苗3至5年後,抗體便會開始下降,若無追加疫苗,都會成為易感宿主。因此,建議孕婦和嬰幼兒照護者可選擇自費接種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Tdap)混合疫苗。 另外,指引也建議,孕婦每次懷孕的第28到36週期間接種一劑疫苗,以保護尚未出生的嬰兒,若在懷孕期間未接種,則應在生產後立即接種。陳信儒醫師指出,每次接種疫苗的保護力約維持3至5年,如果這段時間內迎來第二胎,照護者可不必再接種,而成人Tdap疫苗屬於自費疫苗,每劑費用大約在1,500至2,000元之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百日咳病例多集中在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3個月以下嬰幼兒,顯示孕婦及嬰幼兒照護者接種Tdap疫苗的觀念仍需加強。 陳信儒醫師建議,若要針對百日咳給予嬰幼兒最佳的保護,密切照護者都要接種Tdap疫苗產生疾病保護力 現在門診也遇到不少「疼孫」的阿公阿嬤來諮詢相關事項,進一步詢問後才發現是應子女的要求前來。有一些阿公阿嬤起初不太情願,對接種疫苗的原因也不清楚,但經過醫師詳細的解釋後,大多能理解這種「為愛挨針」的做法,不僅能保護自身健康,也防止嬰幼兒遭受感染。 除接種疫苗預防感染外,陳信儒醫師也呼籲,連假外出活動與親友交流難免,但家長們得特別留意病毒傳播,特別是個人衛生方面,像是咳嗽禮節、呼吸道疾病預防等,若家中有嬰幼兒,也應避免將病毒帶回家中,勤洗手及避免前往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如有任何疫苗接種相關諮詢,民眾可洽家庭醫學科門診尋求專業協助。

響應國際終止糖尿病污名行動 醫籲:別再把高血糖污名化 撕掉疾病標籤、擺脫「病恥感」 糖友控糖成效會更好!

響應國際終止糖尿病污名行動 醫籲:別再把高血糖污名化 撕掉疾病標籤、擺脫「病恥感」 糖友控糖成效會更好!

響應國際終止糖尿病污名行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本月30日舉辦台澳國際交流會議,邀請澳洲糖尿病協會首席執行官Sof Andrikopoulos醫師與台灣糖尿病照護基層醫療人員、糖友代表就糖尿病污名化現況與對策進行交流,盼台灣社會也能接軌國際,透過實際行動,撕掉糖尿病污名標籤。 李洮俊理事長指出糖尿病去汙名化的議題近年已逐漸受到國際間的重視,研究顯示平均約有五分之四的成年糖尿病友經歷過糖尿病污名、病恥感,五分之一的人甚至曾因糖尿病遭受歧視,包括就醫、就學以及就業.甚至就業機會。有鑒於污名與歧視會對有糖尿病個人在情緒、精神和身體健康負面影響,包括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因此知名的柳葉刀期刊也在近期發表來自十八個國家、五十一個科學家,也完成「去除糖尿病污名與歧視」國際共識聲明,因此台灣也應呼應此聲明做出相對應的行動,結束糖尿病污名化現象。 糖尿病污名不僅影響糖友的身心理 甚致影響其權益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不少民眾刻板印象認為糖尿病是過度食用含糖食物、缺乏運動、年長者的疾病;將糖尿病歸咎於個人不知忌口、生活習慣不良,是「自食其果」。可能引發患者的自責與「病恥感」,導致他們不想跟朋友、同事透露病情,甚至不願意向醫療人員求助,當糖尿病被貼上負面標籤,糖友們在糖尿病管理一些行為包括胰島素注射、血糖監測、飲食限制、肥胖和低血糖發作等,都可能招來「異樣眼光」「特殊待遇」! 如第一型糖友陳宇衫分享過去曾有糖友因為低血糖在捷運喝飲料,遭受糾正;第二型糖友苑舉正教授表示早先認為公開承認自己有糖尿病就表示「人生就輸了」,一直到他領悟到糖尿病如此普遍,而且就他自己長年控制經驗顯示,糖尿病與旁人並無不同。 第一型糖友小華就讀國小時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雖然醫師說她不是病人,但是到了校園仍不免招來特殊待遇,「一開始老師擔心低血糖,要求坐在旁邊看大家上課就好!進入職場後,若不讓週遭人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就得躲在廁所打胰島素,又要擔心昏迷時旁人不會處置;但若主動告知同事與主管,又擔心可能被貼標籤,而遭排擠。一型糖友也分享因糖尿病面臨求職碰壁的經驗,一型糖友小儀也分享因其糖尿病而被限制申購基金,因此糖尿病汙名化在社會是普遍的現象卻常被大眾忽略。 除了社會的污名及歧視外,政策導致健康不平權,同樣值得關注!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陳宏麟醫師指出,現今糖尿病治療及監測工具朝向智能科技化,其中,連續性血糖監測有助減少疾病高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但目前在我國僅有第一型糖友、懷孕的第二型糖友,以及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友,可在醫院接受健保給付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在基層診所就無法獲得給付,影響了基層診所就醫糖友權益。澳洲糖尿病主席Sof Andrikopoulos也呼應此議題指出對糖友的照護不應因其狀況或就醫場所而遭受不公平的處理。 高雄醫學大學王瑞霞教授指出糖尿病去污名化需要透過社會整體各層面的努力,除透過專業團體集體努力致力於去除糖友在就醫、職場及教育的不公平對待外,也需糖友積極的為自身權益發聲。李洮俊理事長最後強調,在全人照護的年代,面對高血糖患者,不僅要協助其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風險,同時也要重視患者人權與感受,除了期盼能夠促進健康平權,也希望從疾病正確命名開始,逐步協助患者撕去疾病污名與負面標籤,避免患者因為污名、錯失治療黃金期。也希望社會大眾正確認識高血糖疾病與相關照護,一起響應終止糖尿病污名運動,不讓台灣在這場國際活動缺席!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二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但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今(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的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會中邀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以及醫師專家學者們等共同出席,探討該如何應對「粉紅灰犀牛」來襲,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防治的重視。 乳篩防線失守!過半表示未定期篩檢 9成認為篩檢年齡應下修 據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一般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探究不願篩檢原因,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以及「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 在乳癌篩檢政策意向調查上,有高達98.0%的一般女性及97.8%的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0歲;更有93.0%的一般女性及77.4%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可調整為差額負擔,即補助既有乳房攝影費用,升級費用由使用者自付,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兩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 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醫師姚敏思補充,根據2004-2019年乳癌篩檢與乳癌確診期別分布統計可以看出,未篩檢的族群確診乳癌第三、四期的比率高達32.5%,是曾篩檢族群13.1%的2.5倍,顯見擴大篩檢率對於早期發現有重要幫助。 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 面對癌症最擔心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僅實際支出一半 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一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二、三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 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一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一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展庚則認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應盡快納入如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乳癌亞型 (如HER2+ 、TNBC)的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健保署給付38種乳癌用藥,今年2月給付了三陰性乳癌抗體組合藥物,為病人省下400萬元支出,預估有450位病人可以受惠,5月也開始針對三陰性乳癌的BRCA的基因精準檢測(NGS)做定額給付,提供第一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六大呼籲方向努力。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於112年11月於臺大醫學院完成揭牌典禮以後,就積極準備接受病友捐腦,在113年3月20日,完成第一例運動神經元疾病 (俗稱漸凍症)病友的捐腦入庫,在此除了感謝病友與家屬的大愛,也象徵著臺灣腦庫的正式啟動。 社會大眾熟知的是「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而「捐腦」是臺灣腦庫成立後民眾的另一種選擇 捐腦是為了了解神經性疾病、研發藥物以治療更多神經性疾病的病友。作為台灣第一個收集腦神經組織的臺灣腦庫,自成立後就密集和器官捐贈以及大體老師捐贈的相關團體密切合作,於113年3月初,台中慈濟醫院通知腦庫,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友,在得知腦庫成立的訊息後,除了原訂的器官捐贈外,也希望能捐腦,提供研究、發展治療此疾病藥物。 臺灣腦庫代表人臺大醫院謝松蒼醫師收到此通知後,立即趕到台中慈濟醫院,向病友黃鼎承先生及家屬說明。黃先生非常正面的表示漸凍症目前並沒有解藥,因此希望捐獻腦神經組織,提供藥物研發的基礎。家屬也非常認同,決定於眼角膜捐贈後,立即轉送臺大醫院進行捐腦的作業。家屬陪同病友大體於113年3月20日中午抵達臺大醫院,腦庫動員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老師、醫師等同仁,分工合作,於下午 4 時完成捐腦手術,家屬隨即陪伴大體,當天返抵台中。病理科醫師在取腦後,針對 20 多個不同功能的腦區、分區冰存,在晚上9時多完成腦、神經組織入庫,總共動員約 30位同仁、費時九個多小時,終於圓滿完成黃先生的大愛。腦庫對於黃先生的大愛及家屬的支持,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有感於過去許多病友均曾表達欲捐腦的大愛,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臺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指派謝松蒼醫師帶領團隊,自106年起,在衛福部、國衛院的指導,病友與民間團體的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臺灣腦庫的建置,並於112年11月5日揭牌成立。黃先生是臺灣腦庫揭牌後第一位經由跨院合作、結合器官捐贈、捐腦入腦庫的漸凍症病友,對於臺灣 腦庫有多重的重大意義,包括: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以及3.象徵臺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黃先生希望器官可以提供最大的醫療、研究用途,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兩院接力合作,先捐眼角膜,接著捐腦、神經、內臟組織,圓滿黃先生的大愛,說明捐腦病友,除了提供腦神經組織作藥物的基礎,也能提供眼角膜移植,這是大愛的極致。 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多次表示「雖然腦庫建在臺大,但是服務全臺灣,包含病友與研究人員」。從得知病友捐腦意願,謝松蒼醫師到台中慈濟醫院,除了向病友說明,並24小時溝通、協調,與團隊同仁演練流程,非常感謝台中慈濟醫院全程協助,排除遠距運送的困難,達成病友的付託。這是第一例在台北地區以外的漸凍症病友捐腦,這一模式,未來將可以推展到全台灣,作為各地病友送到臺灣腦庫捐腦的參考流程。 3.台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運動神經元疾病是原因不明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缺少有效解藥,國外雖有腦庫,但是研發結果是否適合台灣人的基因體質,是嚴肅的臨床課題。臺灣腦庫提供本土的腦神經組織,除了本國研究,並可以啟動國際合作,提高臺灣科研的能見度,加速開發適合臺灣人的藥物。 未來,臺大醫院腦庫團隊將持續優化捐腦流程、也期待社會大眾支持捐腦理念,以腦庫促進腦疾病的藥物研發,守護國人的腦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