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2024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揭曉 世界級技術領先其他國家 用科學翻轉農業與醫學發展

2024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揭曉 世界級技術領先其他國家 用科學翻轉農業與醫學發展

全台第一、也是唯一專為表揚女科學家卓越貢獻設置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今(9)日公布2024年第17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得主。最高榮譽「傑出獎」由清華講座教授兼生科院副院長孫玉珠博士榮獲;為勉勵深具科學發展潛力之年輕女科學家而設立的「新秀獎」則頒發給國立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朱雪萍博士及中央研究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副研究員劉明容博士;為支持具有優秀學業和研究表現的女性博士班研究生而設立的孟粹珠獎學金,頒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理所博士班初銘家同學。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於2007年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創立,旨在表彰女科學家貢獻、樹立典範,以啟發年輕女性投入科學、勇敢逐夢,進而促使科學界兩性平等與多元共融,素有台灣「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截至2024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已表揚52位優秀台灣女性科學家。從2007年到2022年,大專院校科技類女學生占比上升了5.9%。 「傑出獎」得主 清華講座教授兼生科院副院長孫玉珠博士 失智症治療新曙光 解開「膜蛋白分子結構」之謎 擔任清華講座教授兼生科院副院長的孫玉珠博士,在清華大學作育英才20餘年,帶領研究室團隊專攻膜蛋白分子結構及生物功能。孫博士有兩個膜蛋白相關代表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蕭傳鐙實驗室合作,領先全球解析「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分子結構,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孫博士成功解析並找到突變位,在治療動作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病變的路上跨出了一大步!另一個代表研究則是「焦磷酸水解酶」,為全球第一個解析出多重穿膜膜蛋白的分子結構,超越其他國際研究團隊,後續可應用於藥物設計、經濟作物的改良,以及生質能源供應等方面,不僅在台灣膜蛋白研究領域創下重要里程碑,研究成果成功登上頂尖期刊《Nature》,備受國際相關領域肯定!  孫博士還有一項與生物醫藥相關的重要研究「胃幽門螺旋桿菌」,團隊解析出高達十多個重要功能的目標蛋白,其中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胃幽門螺旋桿菌染色體分配系統的研究,已有數個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後續更可用來研發為特定標靶藥物,用於相關腸胃疾病治療。 以真誠的心研究科學,深信失敗為成功之母 孫博士分享,要以真誠的心研究科學,因此常常與同學們說:「做研究要三心,但不能二意」,三心是指細心、耐心、信心,而許多女同學都具備這樣的個性特質,所以女生其實是非常適合做科研!  不要「二意」在於有自信面對失敗。她明白在科研的過程中一定會時常遇到挫折,不管是尋找研究主題還是做實驗,都需要根據每次失敗的結果耐心地摸索與調整。她相信失敗的經驗都會是成功的養分,因為每次失敗就是確定這一個因素可以排除,累積排除不成功的因素,最後就會成功!自小在高雄長大,家庭給予充分的信任,加上同為科學家的先生大力支持,讓個性樂觀的孫博士全心投入研究領域,堅持對科學的真誠,成就了科研的善與美。 「新秀獎」得主 國立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朱雪萍 揭開基因秘密,解鎖癌症治療困境 在國立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的朱雪萍博士,研究著重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主要研究非編碼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s)與基因體的互動和與蛋白體的交互作用,與人類老化、特殊癌症、遺傳性疾病相關的研究。染色體的末端為端粒,端粒的長度跟老化與癌症有著密切的關係,朱博士發現,由端粒轉錄出的TERRA RNA 可以調控端粒酶的活性與完整性,與許多調控染色體結構的蛋白質作用 (如 ATRX),會影響其在基因體與端粒的分佈,及影響早期胚胎發育的基因表現與染色體的穩定。朱博士的研究發現 TERRA RNA 可以調控非典型端粒延長模式,降低此類癌細胞生長與染色體末端的延長,不僅為學術界帶來重要突破,也為癌症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有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母親,因為看到了朱博士的研究懷抱希望,更有信心陪伴孩子勇敢對抗疾病。 「不是妳不夠好,而是他人尚未發覺妳的好」正向態度讓朱博士在科研路上披荊斬棘! 朱雪萍博士從小就對生命科學很感興趣,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小時候很喜歡去樹叢觀察毛毛蟲,國中參與科展甚至研究過蟑螂!在求學階段,不管是師長或父母都十分支持她去做任何嘗試,造就她正向積極、愈挫愈勇的樂觀精神,不服輸的她遇到挫折也不害怕,繼續堅持努力研究,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披荊斬棘、嶄露光芒。 朱博士也分享,做研究就是挫折的過程,她曾在求學期間投了超過20間的實驗室都沒獲得回應,但最後只面試1間就錄取!她鼓勵對科學研究有熱情的女孩,不要妄自菲薄、別懷疑自己的夢想,「不是妳不夠好,而是他人尚未發現妳的好」,要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 「新秀獎」得主 中央研究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副研究員劉明容 應戰未來極端氣候 領先全球破解農作基因序列、找出逆境生長的關鍵 在中央研究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擔任副研究員的劉明容博士,大學時期就對基因表現調控機制深感興趣,專注於研究植物如何透過基因轉譯機制調節生長與發育,以及植物病毒裡的蛋白質表現。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啟新的研究領域,結合分子生物、生物資訊和機器學習方法,探索基因轉譯調控機制對植物逆境基因表現的影響及其演化,主要可應用在病害管理及控制,探討植物病毒的致病性,以及以病毒蛋白質作為目標,抑制這些蛋白質的活性,期望後續能運用在農業,降低植物病毒的致病性。 跟隨自己的心!做任何決定皆不忘最初選擇科研的決心 劉明容博士從小就與大自然有著很深的緣分,父母親是從事家禽飼養業,而從小就是跟隨著父母親在戶外忙進忙出,但這卻不影響劉博士從小喜歡閱讀各式書籍的習慣,尤其對於偵探類別的故事特別著迷,透過這樣的閱讀思考淺移默化下,慢慢培養出對於探索事情的真偽,還有推論出事情原委的能力,這也間接開啟了在未來對於科學研究上的態度跟熱誠。長大後劉明容博士選擇生命科學系,在科學研究路上很幸運獲得家裡百分百的支持,使劉明容老師不害怕失敗,在科研的生涯裡秉持初衷不斷嘗試、勇往直前!劉明容博士鼓勵對科研懷抱熱忱的女同學,「跟隨自己的心做決定,不以『性別的不同』而有所疑慮,凡事先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不要讓外在的因素來設限自己!」 孟粹珠獎學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理所博士班初銘家同學 研究環境干擾對胎兒神經發育的跨世代影響 為神經發育性疾病樹立新的方向 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理所博士班的初銘家同學,因對神經科學研究與動物實驗的好奇,從大學二年級開始,致力探討外界環境干擾對大腦早期發育的影響,利用臨床癲癇及躁鬱症的精神用藥—Valproate(丙戊酸)在人類孕期服用會導致胎兒神經發育異常,提升罹病風險之特性,透過在母鼠孕期給予丙戊酸,成功誘導出表現類自閉症行為的老鼠子代,揭示大腦突觸抑制性傳導失衡在跨子代社交缺失中之重要致病角色,該研究備受科學界肯定,成功發表於生醫領域的優質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是台灣萊雅根據國際萊雅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的“For Women In Science” (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致力推動女性參與科學的精神,邀請紀念華人最受尊崇的女科學家吳健雄女士、並深耕科學教育的「吳健雄學術基金會」,為台灣女性均等參與科學而設立的獎項。同時,為鼓勵高中女生在選擇學習志向時,有更多的啟發,也贊助教育部舉辦「高中女生科學教育巡訪」活動,自101年起開辦至今,已逾12年,每年皆邀請歷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前往各地高中,親自鼓勵年輕女學生,激發自信、勇氣,在科學領域發光。

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 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 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台灣跨性別人數約佔總人口的0.5%,約有10萬餘人。由於台灣性別平等意識觀念開放,加上醫療技術進步,性別置換手術也發展得越趨成熟。林口長庚醫院劃時代先驅,近年組織了跨科別及跨領域的「性別置換醫療團隊」提供治療服務,其中在跨女手術方面目前更取得了領先進展,除了利用3D內視鏡高科技技術外,並合併隱痕女性外陰成型術,讓病人術後會陰部疼痛度大幅降低,刀口幾乎隱痕,也縮短了傷口的恢復時間。 林口長庚醫院於3月8日上午舉辦記者會,由陳建宗院長率領整形外科林承弘主任、整形外傷科許聰政主任、整形外傷科胡瀞暄醫師、直肛科游正府醫師等專家共同出席,說明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而接受過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的跨性別病人琳子(化名),也現身記者會分享她的心路歷程,為性別置換族群帶來勇氣和希望。 性別置換法規與現況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胡瀞暄醫師指出,國內現行法規必須在精神科兩位醫師諮詢鑑定及賀爾蒙治療至少半年後,才可以接受性器官摘除合併重建的性別置換手術,也就是俗稱的變性手術。目前以男變女跨性別手術而言,囊括了臉部女性化、喉結縮小、聲帶整形、隆乳以及外陰部及陰道重建。 她說,以外陰部重建為例,整形外科醫師會將原來的龜頭保留下來作為陰蒂,兩邊的小陰唇則可視組織條件,利用多餘的龜頭或是包皮來重建,大陰唇則是利用陰囊來塑形。較長的尿道也會縮短成女性的長度,剩下的男性特徵包括陰莖及睪丸則會全部移除。 至於陰道部分,醫師會在前列腺及直腸間創造出一個空間來作為日後的陰道,當創造出陰道空間後,其陰道內襯可依患者需求及自身條件,選擇用陰莖皮、陰囊皮、腹部的皮、腸道或腹膜來重建。不過各種材質都各有利弊,在手術中承擔的風險及術後照護也依所選材質而有所不同,這些都須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能進行手術。 新式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胡瀞暄醫師指出,在跨女手術的陰道重建選擇裡,除了傳統利用陰莖皮翻轉重建陰道,林口長庚性別置換醫療團隊再發展出利用3D內視鏡移植乙狀結腸或腹膜來重建陰道,並以近年來新發展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移植腹膜重建陰道,提供不需要陰道或是身體狀況無法接受陰道重建的病患一個無深度陰道的重建選項,對於其餘陰道重建病人也提供完整的骨盆肌復健擴張訓練,來維持陰道的深度及寬度。 胡瀞暄醫師解釋,3D內視鏡是近年來發展的高科技技術,能讓外科醫師在清楚的立體視野下,順利移植大約12公分的乙狀結腸來重建陰道,大幅減少摘取腸道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併發症,病患在術後當日即可喝水進食。 另外合併隱痕女性外陰成型術,將以往造成日後大陰唇正中央的兩道疤痕,改良至隱藏於大腿縫及大小陰唇溝的刀口,更讓術後會陰部疼痛度大幅降低,刀口幾乎隱痕,也縮短傷口恢復時間。相較傳統手術約需住院1週且須臥床數日,新式手術術後隔日即可下床,最快住院4日就可出院,快速回到工作崗位,兩者結合大大降低病患因手術造成的不適與煎熬。 胡瀞暄醫師表示,術後除需按摩預防肥厚性疤痕增生以及規律擴張,避免陰道閉鎖外,幾乎沒有明顯後遺症,2個月後即可正常性生活,併保有術前的性敏感度,若術前前列腺也為敏感帶的跨性別女性,還會多一個類似女性G點的性刺激點。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游正府醫師說,移植乙狀結腸重建陰道的優點,在於移植後的乙狀結腸分泌的腸液,也提供類似女性陰道的潤滑功能,不像傳統以陰莖皮移植的陰道需要額外潤滑液才可使用,陰道深度可永久維持,移植的腸道也不易有想像中腸道的異味或過多的腸液分泌。 林口長庚性別置換醫療團隊,挑戰困難,服務需要族群 為關懷性別置換族群醫療需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於2018年組成「性別置換醫療團隊」,結合精神科、新陳代謝科、整形外科、大腸直腸科、泌尿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心理師、社工師和個案管理師等專業,為跨性別族群提供包括精神科諮詢、賀爾蒙用藥及各式跨性別手術治療服務。經過3年籌備、國外考察及模擬手術訓練,於2021年8月開始正式執行性別置換手術,目前已完成近50例性別置換相關手術,因跨性別手術醫師訓練非常困難,未來也將繼續續訓練跨性別手術醫師,為跨性別族群提供醫療服務。 本身也是整型外科專家的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鼓勵院內及科內的醫師不斷朝最新的技術發展,只要是對病人有幫助的事就應盡力去完成,例如跨性別置換手術是一個新興的議題,他期許林口長庚醫院「性別置換醫療團隊」提供完整的醫療技術,幫助這類族群能走出自我,活出他們的嶄新人生。 完成的拼圖—做生命的主人 跨性別病人琳子(化名),40歲,她說,「一直覺得自己應該是女生,卻有著男生的身體,即便多年努力抹除身上陽剛的痕跡,生活中除了被證件出櫃的情況外,幾乎不會有人懷疑我的性別狀態,但我仍然覺得若有所缺。」 「完成性別置換手術對我來說是最後一塊拼圖,這個夢想在孩子成長後,我終於決定接受手術,這不僅是外在形態的轉變,更是內心的蛻變和自我認同的肯定。手術後,我在鏡中看見了真正的自己,感受到了久違的完整和確認,淚水不禁流了下來。」琳子說,「不知道隔了多少年,我終於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是上下完整接起來的。我第一次體會到,接納自己身體的感覺是這麼的棒!」  

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加乘行動計畫 偕台灣生醫新創團隊站穩國際研發舞台

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加乘行動計畫 偕台灣生醫新創團隊站穩國際研發舞台

「獨角獸 2.0 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由台灣百靈佳殷格翰主辦,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協辦,經2023年底計畫開展後,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創投、跨界研究團隊與商業發展團隊遴選出6件,可與百靈佳殷格翰國際商務授權團隊、全球研發主管、臨床醫學主管、專利與法規、國際投資部門進行技術商品化一對一線上輔導,有助加速發展進程。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表示:「百靈佳殷格翰在台將邁入第50個年頭,長年致力於研發創新醫療解決方案,全球每年投入20%年度淨銷售額、約50億歐元作為研發投資基金,不論在人類製藥或動物保健領域,都以滿足更多病患與動物的需求為己任。生醫新創加乘計畫是我們實踐研發創新的行動之一,此次獲選計畫不論是新興突破性藥物的,或發展AI數位健康平台,皆為尚無治療之疾病找到新興解方,以幫助台灣患者享有更多的疾病治療選擇;同時,透過計畫與國際交流,讓台灣源源不絕的研發量獲得世界肯定,並為全球人民健康謀得最大的福祉。」 百靈佳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暨CEO高皓廷Mr. Mohammed Tawil表示:「百靈佳殷格翰作為一家以研究為驅動力的生物製藥公司,2022年全球有約三千萬名患者受益於創新藥物。以過去經驗得知亞洲與歐美患者在疾病發展與治療反應上存在差異,對此我們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與台灣更多的新創團隊合作,能為台灣患者發展最適切的治療方針,並秉持著百靈佳殷格翰Life Forward的企業精神,帶領大家邁向更健康的未來。」百靈佳殷格翰國際商務授權團隊(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Licensing Team),同時為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團隊負責人Dr. Detlev Mennerich分享:「創新藥物研發過程中,產業知識分享、外部專業夥伴協作合作十分重要,相信與台灣獲選團隊的交流,能有助於加速計畫商品化歷程,讓新創計畫及早落實,嘉惠全球患者。」 尚無治療之疾病有解 數位健康平台 篩選潛力新藥、減少研發費用 縮短新藥研發時程 不治之症不再苦無選擇 創新突破藥物讓台灣患者看見治療曙光! 隨著AI導入、健康與醫療領域持續轉變,數位科技增進健康狀態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成為顯學。獲選團隊中,半數是以數位健康平台發展為核心,透過資訊導入、AI與通訊技術來促進醫學發展,進而幫助醫護人員及患者達到良好的健康風險評估與疾病控制,加速新藥研發時程、減少開發成本。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科技學院潘秀玲院長團隊 ─ 臨床前藥物開發、智慧創新平台 先行篩檢有潛力新藥,解決過去設計藥物恐面臨無效、無法合成、生產費用過高的問題。智慧創新平台能快速且精準創造新型結構,同時更具備申請專利的資格,在縮短開發時間外,更可大幅減少合成新型分子的費用。目前平台目前已成功開發25個具新隱性小分子先導藥物,藥物有效性達60%,未來將往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罕默症的治療發展。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黃振煌副教授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 結合化學工程背景,透過微流體結合組織工程技術、打造全新離體測試設備MedSelect,提供癌症藥物臨床前療效測試、臨床用藥指引平台。過去藥品進入臨床試驗有高達80~90%失敗率,更衍生出五大問題:臨床前高花費、需動物實驗、缺乏療效即時反應、進入臨床試驗無法評估結合型療法的效果、缺乏指引、反應率低等而無法提供患者最好的協助。MedSelect高精準度藥物篩選平台,減少花費,達到即時分析、藥物篩選多功能合一,亦能即時掌握局部藥物反應及治療有效性、安全性、細胞免疫功能評估可解決過去諸多障礙。展望未來,能應用於臨床前期藥物測試,或治療中伴隨測試調整藥物使用,讓患者能即時獲得最好的治療建議。 友元國際醫材與Skyvor Medical 次世代臨床實驗之AI數位醫療平台 臨床試驗歷時長久且所費不眥,但受試者的招募也是一大關鍵。據統計,高達70%臨床試驗會面臨受試者不足而影響開發進度,若再進一步分析便發現歐美8成距測驗中心車程至少2小時,無形地也削弱參與意願。友元團隊為讓分散式臨床實驗(DTC)從理想變現實,及滿足DTC要素,可電子截取資料、臨床結果評估、結果通報、虛擬回診,達到患者治療監測,便發展數據遠距醫療平台。未來的臨床試驗亦能集中於患者及居家,也將可減少第2-3期臨床試驗持續的時間,患者招募更快速、持續參與的機率更高,因而幫助縮短新藥開發時程。 除了Digital Health能突破尚不完整的醫療現況外,藥物研發與治療更是另一創新發展重點。觀察獲選計畫發現,此次多半聚焦於癌症、神經退化、腦傷等,期望能為尚無治療的疾病領域,帶來治療曙光,更讓患者及其家屬擁有更好的生活。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 神經退化疾病抗體新藥團隊 陳韻如博士,因祖母罹患失智症多年,進而投身於蛋白質錯誤摺疊、神經退化疾病進行研究,這次帶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漸凍人,因運動神經元漸進式凋亡,患者猶如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身體裡,最後更會出現呼吸衰竭,而既有治療僅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無法給予其他幫助。此次發展所發展的人源化結構型單株抗體存在專一性與獨特性,可拯救運動行為及運動神經元,減少發炎,有助於神經肌肉接點,恢復神經支配功能,讓漸凍人不再是不治之症。據數據分析,抗體可針對95%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漸凍人)及50%額顳葉型失智症、30~57%阿茲罕默症提供幫助,更為神經退化、病變疾病帶來希望。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 陳令儀教授腦神經再生團隊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七千萬名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患者更以東南亞為大宗。既有治療都為支持性療法,存在促進神經再生的治療缺口。團隊從保種中心找到能促進腦神經再生的小分子化合物,發展腦傷後促進神經再生治療,有助於促進神經突再生、改善運動鞋調能力,未來更往發展至中風、脊椎損傷、視神經損傷,幫助患者能突破疾病限制。 新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眼科疾病次世代治療方法 次世代治療為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與乾眼症的新興解方,全台糖尿病患者高達230萬,每十人中即有一人會出現眼部病變問題,既有眼內注射的治療需定期回診注射,隨之而來的抗藥性也恐讓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次世代治療除了阻斷血管新生,也兼顧發炎控制與纖維化問題,減少治療次數,讓療效維持更持久。另外,針對乾眼症問題,不僅只是眼睛乾澀而已,一旦惡化恐出現角膜表皮糜爛、感染,甚至失明。次世代治療將多重解決發炎、黏液速製造等狀況,亦能替代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更是長期且安全的選擇,同時也能幫助大家快速改善問題、提高生活品質。 對於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獲選的團隊,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皆會提供新興創業公司、學術研究單位、個人量身訂製的輔導資源、解決企業或技術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團隊亦有可能獲得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會創業天使投資方案,進而加速商業化過程,開展未來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在面對尚無治療之疾病領域,為了台灣患者及其家庭,我們將持續努力,透過創新研發的思維發展治療的解方,也期待未來能與產官學界的專家緊密合作,落實我們Life Forward的企業精神,和大家一起將生命推向更好的地方;同時,也期待能讓台灣優秀且專業的新創團隊,能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發熱。

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開幕 8位口足畫家齊聚展現生命之美

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開幕 8位口足畫家齊聚展現生命之美

 一般人進行繪畫創作已經非常不容易,而當失去雙手功能時,如何使用畫筆勾勒出美麗的畫作,更是實屬不易,也需要花費比正常人更多的時間與耐心,才能將創作呈現出來。童綜合醫院地下一樓轉角藝術空間這次展出「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今天舉辦聯展開幕活動,展出謝坤山、陳世峰、童福財、林宥辰、廖瑞金、張家勳、曾啟雄、簡榮男等八位口足畫家共36幅作品,口足畫家們也帶著家人一同蒞臨參加聯展開幕典禮。 每位口足畫家都有其奮鬥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感人、向上的特別意義 例如代表致詞的謝坤山老師,16歲時因觸及高壓電導致雙手及右小腿截肢,右眼還失去視力,但克服困難以口代手,自學素描並後來拜入吳炫三老師門下習畫,秉持著「我從不看見自己失去的,我只珍惜我還擁有的」的理念向前邁進。陳世峰畫家在14歲時誤觸高壓電造成雙臂截肢,但不被低潮擊敗且樂觀以對,以「我還在呼吸,我還有一口氣在」信念支撐,他不僅畫得一口好畫,而且還會騎車、開車與浮潛。童福財畫家在年輕時因意外造成全身癱瘓,雖曾自暴自棄,但因緣際會因佛緣而有了「生命只是存在,但癱瘓也是存在,只要內心障礙去除,就一切海闊天空」的領悟,因此重拾少年時喜愛的畫筆,轉換成自力更生的口足畫家。 林宥辰畫家,在不到30歲的青壯年時,因工作關係遭受到意外高壓電電擊,經歷雙手截肢並瀕臨死亡的痛苦,但他不向困境低頭,從谷底人生從新再起,成為一名水墨畫口足畫家。廖瑞金畫家從小生長在育幼院,因腦膜炎造成雙手手指萎縮,但未被身體障礙打敗,用腳學習繪畫,並且還能打桌球、切菜、修水管等,自立自強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張家勳畫家,因受傷癱瘓重新接觸繪畫,在醫院志工的鼓勵下開始學習用嘴巴咬著畫筆創作,每天六小時的作畫雖然疲累卻也不斷進步,張家勳也表示「繪畫讓我重生,就算只有癱瘓的身體,但咬起筆的那一刻,我已經自由了」。 曾啟雄畫家,23歲因車禍造成脊椎損傷而癱瘓,因父親的支持與鼓勵而走出繪畫新人生,克服身體障礙而讓生命再度發光發亮,他也將堅持繼續揮灑其彩色人生。簡榮男畫家,19歲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曾因無法走出低潮而關在家中三年,但他決定走出逆境重新學習電腦相關知能,擁有一技之能可以工作賺錢之餘,接觸學習口足繪畫,雖然過程艱辛但不曾放棄,也希望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鼓勵遇到困難的人們。 謝坤山老師代表這次聯展的口足畫家們致詞表示,口足畫家是一群身體嚴重殘障的藝術畫家,畫家們多因先天畸形、疾病或遭受意外重創而喪失雙手功能,進而以足或口持筆作畫。每一位口足畫家奮鬥的故事都是一篇感人的生命樂章,在畫布上揮灑出人生美麗的風景,深刻體會生命的真諦。每一幅作品可說得來不易,也希望大家對生命永不放棄的精神,能透過作品讓所有民眾都感受得到。 童綜合醫院吳肇鑫副院長指出,很感佩口足畫家們的毅力與耐力,才能讓我們能夠欣賞到每一幅美麗的作品,童醫院支持每一位藝術、設計、創意工作者,可以申請在轉角藝術空間發表自己的作品,讓到院的病人與民眾洗滌身心靈的疲憊。未來也將持續協助每位藝術家,將美的理念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這次「毅力~口足畫家繪畫聯展」將於3/2~5/1展出,歡迎大家都能到展覽專區欣賞每位畫作的創作。

2025全球高齡健康產業商機破千兆!跨域串聯通訊、金融、大健康產業鏈

2025全球高齡健康產業商機破千兆!跨域串聯通訊、金融、大健康產業鏈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生策年會(4日)以「迎變、應變、創新局」為主題,由生策會顧問-沈榮津資政點題在超高齡社會下,產官學界如何因應、布局高齡產業生態鏈,為國人打造健康年老生活,並宣布將於今年8月2號到4號將舉辦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完整呈現高齡產業生態圈。 台灣25%縣市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缺工時代「老老照顧」成社會痛點 生策會顧問沈榮津指出,2025年全球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達到20億人,而目前台灣已有四分之一的縣市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到2025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達到485萬人。目前台灣扶老比已達26.4%,且有34.47%的主要照顧者本身也已超過65歲,呈現「老老照顧」的困境;此外因照顧問題而被迫辭職的比例高達32.21%,也造成收入問題與缺工,是台灣的兩大痛點。 台灣銀髮產業市場規模 2025年 上看達3.6兆新台幣 不過,超高齡社會也帶來龐大的銀髮商機。沈榮津表示,到了2025年,全球銀髮產業市場將超過新台幣千兆元,光是台灣的銀髮產業市場規模就有新台幣3.6兆元。總覽整個高齡健康產業鏈的範疇,分為健康照護、樂活休閒、金融理財、銀髮宅經濟四大面向,若能在這些面向引進高齡科技產業,將可推動市場經濟、擴大數位賦能、提升照顧效能、優化高齡生活。 對此,沈榮津強調,要驅動市場經濟,要先將服務與供需對接起來,這時就需要跨部會合作,將產業跨域整合,例如鼓勵資通訊、金融業加入,導入高齡科技產品設計,再到不同生活場域進行商業化與營運模式驗證,讓產品與服務更貼近長輩需求,加速普惠服務方案。 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完整串聯高齡健康生態圈 為了完整串聯台灣高齡健康產業生態圈,沈榮津指出,生策會將偕同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在今年的8月2日到8月4日,於世貿中心一館舉辦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讓產官學研各界展現自己所開發的解方與平台,推升高齡友善產品、服務與科技應用擴散,打造健康與科技生活示範場。

華科基金會聽覺照顧專業諮詢 提供民眾正確知識 呼應世衛提倡以「改變心態」破除護耳迷思

華科基金會聽覺照顧專業諮詢 提供民眾正確知識 呼應世衛提倡以「改變心態」破除護耳迷思

「耳屎要不要清乾淨?」「可不可以用棉花棒掏耳朵?」「只有年長者會聽力損失?」當你的回答都是「YES!」時,就要特別注意你對耳朵及聽力健康觀念是否正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改變心態(changing mindsets)」作為2024世界聽力日主題,內容指出由於大眾對於聽力損失有些污名化,因此今年的世界聽力日希望透過分享正確的知識,提升公眾及醫療衛生提供者對聽損的認識,以克服社會對聽力損失的誤解。華科基金會進入社區關懷年長者聽損及民眾聽力健康,發現不少民眾對於耳朵及聽力健康有相當多錯誤的觀念。華科基金會聽覺健康照顧暨推廣中心主任黃詠耀提及「華科基金會自民國105年至今已服務800多個社區,發現長者對於護耳及聽覺健康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例如:認為聽力損失者要達聽不到才需注意,甚至覺得聽力退化為老化必經歷程,不需正視與介入,事實上聽力損失者仍可接收到部分聲音,但容易聽不清、漏聽,導致與人相處容易遭受誤解,要比聽力正常者花費更多心神來聽。若能即時尋求專家了解自身聽力狀態,調整合適聆聽策略,需要時選配合適助聽輔具以提升聆聽效能。」 長庚醫院耳科醫師暨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陳錦國說明「今年世衛提出『改變心態』的三大目標是,第一,克服醫療衛生提供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對耳朵和聽力健康問題的常見誤解;第二,提供正確資訊以改變大眾對耳朵和聽力問題的觀念;第三,呼籲聽覺專業人士一同倡議聽力損失相關的誤解,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獲得聽覺照顧。」 華科基金會呼應世衛愛耳日主題推出「聽覺知識大挑戰」線上有獎徵答活動,民眾除了考驗自身聽覺健康照顧覺識,還有機會抽中數位商品禮券。加入華科基金會Line@官方帳號“護耳小當家朵朵”,由聽力師提供線上個別專業諮詢服務,讓民眾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即時獲得協助以解決問題,若想了解更多聽覺照顧相關的知識也可以搜尋「聽覺照顧雲」網站。 新北市認證護耳推廣員專業知識及活動帶領能力齊備,今年北中南四縣市擴大培訓 新北市目前已有超過6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華科基金會為提供新北市更高的服務量能,護耳推廣員扮演重要角色。華科基金會自111年6月開始培訓新北市護耳推廣員,每一位學員必須學習「護耳操」的護耳知識解說及帶動唱跳、「華科搓手聽篩法」以3步驟3階段快速了解聽力狀態,培訓通過考核後再通過社區實習才能成為認證護耳推廣員,護耳推廣員至今在新北市已辦理超過130場社區護耳推廣。認證護耳推廣員魏銘萱早期以志工身份多次參與華科基金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聽覺照顧服務,在通過護耳推廣員認證後,更積極主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護耳推廣,魏銘萱說「自己經歷過家人聽力退化相處溝通時的不便,及家人因聽不清楚所產生種種誤解,深感聽覺照顧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我也持續將此經驗與照顧基礎推廣給社區,期望長者都能注重這隱性健康議題,讓生活更自主與幸福」。歡迎全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向華科基金會申請護耳推廣服務。 華科基金會今(113)年起將陸續在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開辦PSA護耳推廣員培訓,預定將培訓超過100位PSA護耳推廣員。華科基金會執行長林龍森表示:「十分感謝所有護耳推廣員的參與投入,讓聽覺照顧推廣能快速的擴大影響力。期待透過每一位熱情專業護耳推廣員的協助,讓社區長者都能理解聆聽的重要性,改善溝通方式,讓彼此能更靠近。」開課時間及地點請關注華科基金會官網及粉絲專頁,也邀請關心聽覺健康議題的伙伴一同加入護耳推廣員的行列。 華科基金會PSA助聽器銀行方案公益服務再升級,協力伙伴共推助聽器月租制減輕民眾負擔 華科基金會PSA助聽器銀行方案自106年起,提供免費助聽器適配及14天借用服務,讓民眾有多品牌助聽器選擇、透過聽力師專業服務歷程得到正向體驗與正確觀念。PSA助聽器銀行方案自開辦以來超過千位民眾接受服務,隨機抽樣滿意度超過9成!但有部份民眾因為經濟壓力而放棄繼續使用, 然而配戴助聽器要有良好成效,前1至3個月的適應復健歷程是關鍵!為減輕民眾負擔,華科基金會與協力廠商共同推出月租制助聽器,依實際使用以月付費,協助民眾不再為經濟因素而中斷。 華科基金會聽覺健康照顧暨推廣中心聽力師紀佑瑾表示「許多民眾有佩掛上助聽器立即有良好成效的迷思,事實上要讓助聽器有良好效果,要將其視為復健歷程,需要1至3個月的努力。PSA助聽器銀行除了持續讓民眾享受多品牌免費免押金試聽14天外,今年更進一步與合作廠商推出,可以按月付費繼續租用助聽器的月租制,讓民眾可以充分使用並選擇真正合適的助聽輔具,不要因經濟壓力而中斷使用。」本方案服務預定3月底在全台推出,預估今年將會有超過100位助聽器使用需求民眾加入,詳細方案歡迎向華科基金會洽詢。 護耳活動不間斷,上網填答抽萬元禮券!年度聽障學生獎學金頒發,大專聽打補助開放申請 即日起參加“聽覺知識大挑戰”即有機會抽中近萬元數位商品禮券!活動至3月31日截止,活動詳情請見華科基金會官網。 華科基金會自105年開始頒發聽障學生獎學金,至今已發出超過100萬元。112年聽障學生獎學金獲獎學生包含高中組7名、大專組5名、研究組3名,頒獎典禮定於3月23日舉行,歡迎各界前往觀禮,獲獎名單將公告於華科基金會官方網站。華科基金會另外也提供大專學生課程聽打時數申請,讓聽障大專學生課堂學習更順利,申請辦法請洽華科基金會官網。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

今年18歲的楊同學,自小即有輕度聽力損失,因為家庭經濟考量並未選擇配戴助聽器,直到小二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學習,才透過社福單位的協助戴上助聽器。但助聽器畢竟有使用年限,來到高中時在助聽器已不堪使用的狀況下很幸運地,再次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戴上科林助聽器公益贈的助聽器,除了學習不中斷之外,也可以持續讓他投入在最愛的街舞與音樂之中。 失智醫療及照護成本攀高 專家建議從矯正聽損做起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學習,也會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也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僅醫療照護成本就超過2.8兆美元。而目前估計台灣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因此透過預防醫學降低未來失智醫療照護成本,已成為國內產官學界極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針對聽損預防認知衰退的解決方案中,美國霍普金斯大學Dr. Frank Lin最新研究即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透過助聽器可以減緩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然而價格不斐的助聽輔具卻限制了許多患者獲得聽能改善的機會。 六都產官學攜手嘉惠弱勢聽損族群 提供百萬助聽器免費適配 在2024年世界聽力日前夕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與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聽力專業醫療團隊,跨領域結合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社會局,攜手推動「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除了共同倡議聽力照護的重要性,透過全台服務據點最多的科林助聽器的公益捐贈,提供弱勢聽損族群免費的助聽器選配。即日起只要是年滿18歲,設籍六都,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六都轄區內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捐贈額度為每一縣市一百萬,助聽器總額達六百萬。 對此高雄市社會局表示感謝,科林助聽器公司不但提供免費聽力檢查,更捐贈高價助聽器造福市民,讓聽損市民生活品質提升。也呼籲聽力受損的民眾切勿忽視定期檢查聽力,或因經濟困境而錯失提早治療的機會,因此結合民間力量共同照顧有需求的族群,並喚起民眾對聽力的重視。 「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聽力保護從定期聽檢做起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也是此次「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的台北市醫師代表王懋哲醫師表示,年長者聽力損失同時也會導致語言辨識度也變差,即使聽得到講話的聲音,也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目前臨床上聽損初期只須配戴輔具如輔聽器或助聽器,借重許多新科技即可回復到正常生活,恢復幸福感。本身配戴助聽器近20年的金鐘影帝陳博正也加入活動呼籲: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聽力問題,讓身邊的人「足艱苦」。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加上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而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此時便應考慮使用助聽器了。如果發現您或您的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在馬來西亞國立醫院舉辦的2024年二月國際喉暨音聲手術研習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匯聚一堂,探討最新的喉部手術技術與治療方法。其中,來自台灣的國際外科院士何冠旻博士醫師引起廣泛關注,他發表的世界首創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為聲帶麻痺患者帶來新希望,讓他們的聲音變得宏亮,並且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   新技術帶來的改變 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的成功案例,如一名40歲男性患者,在接受甲狀腺手術後遭受聲帶麻痺的困擾,經常需要進行聲帶注射以維持語音品質。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不僅效果短暫,而且頻繁的治療讓患者感到疲憊。轉而接受可調式喉植入手術後,患者的聲音明顯改善,其開朗外向的個性也隨之恢復,展現了這項新技術對於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的重大影響。   國際認可與未來展望 來自德國、印尼、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的專家,在研習會上對何冠旻博士的技術給予高度評價。   此次執刀由馬來西亞醫師負責,何醫師和馬偕醫院謝麗君主任協作帶教,謝主任是亞洲執行此手術案例最多的醫師,也是首位在國際知名期刊「喉鏡」發表此手術的長期追蹤成效,證明了其在臨床上的有效性與可行性。聲帶麻痺患者常面臨聲音沙啞及吞嚥困難等問題,可調式喉植入技術不僅可以改善語音品質,還可以透過門診調整,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外科學會台灣總會理事長陳錦國醫師分享,此技術在去年歐洲的國際會議上已獲得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治療效果良好,令人驚嘆。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為台灣帶來榮光,也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可與迴響,預示著未來對於聲帶麻痺患者治療方法的革新與進步。   何冠旻博士首創的喉植入技術不僅在國際上獲得認可,更為聲帶麻痺患者開啟了一條新的治療之路。透過這項創新的技術,患者能夠重拾自信與生活的品質,展望未來,這種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完善,將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尤其困難。不過,臺大醫院及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完成一回溯性的病歷研究,發現使用生物製劑作為幼童患者的輔助治療之一,可強化療程功效。分析結果顯示,於療程中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SLE患者,其「SLE疾病活動指數」得在兩年後從8降至4,且大大降低狼瘡腎炎嚴重度和死亡的機率。在小兒部江伯倫教授以及團隊成員林庭瑋醫師、胡雅喬醫師研究發現以下成果: 一、在狼瘡稍有些活性時,以生物製劑輔助用於對抗狼瘡的療程,有助於維持病人症狀不至劇烈惡化,減少復發和發展成慢性腎衰竭的機會。 二、平時維持性的治療可降低其他藥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類固醇這類會導致較高副作用的抗風濕藥物。 三、在使用抑制B細胞生物製劑時需例行追蹤B細胞數目及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並追蹤B、C型肝炎復發的可能。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屬於人體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 是身體的免疫細胞除了對抗病原菌之外,也會對自身的細胞、組織產生免疫反應;換言之,患者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身體或外來侵入物,在敵我不分的情況下,最終破壞患者的身體。一般來說,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例約為1:10,它非傳染性疾病,也非惡性腫瘤,發病的原因,據過往研究,均與基因和環境有關。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因人而異,發生處多為皮膚、關節、中樞神經系統,或腎臟等器官,由於是B細胞過度活化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器官,長期慢性發炎容易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破壞。病患中又以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為嚴重。 由臺大醫院小兒部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林庭瑋醫師以及胡雅喬醫師,近期發表「使用Rituximab作為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病人之有效輔助治療」論文研究,依照過往兒童狼瘡病例的研究整理,再加上40名兒童及青少年患者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與53名從未使用過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的比較結果,發現患者若使用傳統的治療外再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可維持病情的穩定程度,包括SLE疾病活動指數可以從原來的8,在兩年的時間中降至4。 此外,皮質類固醇是治療急性SLE的主要方法,儘管可迅速改善病症惡化,但患者也可能面臨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影響兒童生長、胃口/體重增加、皮紋、痤瘡、高血糖、高血壓、白內障、缺血性壞死和骨質疏鬆症。團隊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可在半年內就大幅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而在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的病患,也未發現有末期腎臟疾病及死亡的案例。相較於對照組,使用利妥昔單抗的病患病情更為穩定,大幅降低病情加劇的情況。 臺大醫院小兒部目前由11個次專科組成,對於兒童的疾病診治預防、生長發育、身心發展提供詳盡的醫療照護及諮詢,本次在小兒部風濕免疫科團隊的努力下,針對使用生物製劑輔助治療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研究有了突破性的成果,未來也將持續為了提供兒童更好的治療而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