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七夕陷熱戀、心臟跳不停?小心是「心衰竭」警訊!

七夕陷熱戀、心臟跳不停?小心是「心衰竭」警訊!

七夕將近,你是否時常有心跳加速的感覺?這可能並非是因為遇見了心動的另一半,反而是心衰竭警訊!台灣約有70萬人患有心衰竭,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心臟內科王宗道醫師指出:「心衰竭就像是身體的幫浦動力不足,無法供應足夠血液給器官。」這容易使心臟出現代償作用加速跳動,造成「心動」的錯覺。醫師表示,臨床上近9成心衰竭患者合併患有2-3種共病,常見包括腎臟病與糖尿病等,因此「共病共管」成為目前心衰竭治療的重點趨勢,近年也陸續有兼顧心衰竭、糖尿病及腎臟病的藥物問世、能有效幫助患者控制共病。為呼籲患者注重共病危機,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今年推出《愛心大冒險》雙衛教手冊,鼓勵民眾積極自我紀錄,一同對抗心、糖、腎風險! 心跳加快跳不停?戀愛感受潛藏致死風險 心衰竭五年死亡率逾50%超危險! 心衰竭造成心臟血液輸出量與身體器官需求量無法達成平衡,導致患者容易疲倦、心悸、下肢水腫、尿量減少,如果持續惡化,最終連講話、坐著、躺平都會氣喘吁吁。除了這些常見症狀,心跳過快更是一項容易被忽略的重要表徵,王宗道醫師指出:「民眾對『累喘腫』的症狀表現有一定認知,卻常忘記心跳過快也是心衰竭的主要症狀之一,如果民眾時常有感像是陷入愛河、心臟不斷蹦蹦跳的狀況,要注意可能是心衰竭在作怪。」 心跳加快的症狀是因為心臟收縮力道不足、需加快跳動以供應足夠血液給身體器官,久而久之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或心律不整,導致患者猝死,資料統計,心衰竭五年死亡率逾50%,致死率比多數癌症更高,所以醫師建議,民眾如發現自己有心跳過快、累、喘、腫四大症狀,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醫曝9成心衰患者有2-3種共病!「共病共管」成新趨勢 治療兼顧心、糖、腎一次到位 心衰竭致病因子與多數心血管慢性病相同,患者常見併發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王宗道醫師分享,求診患者中近9成都有2-3種共病,統計數據亦顯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顯見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共病共管」成為當前治療強調重點。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王宗道醫師指出:「能兼顧心、糖、腎控管的藥物成為目前一線的治療選擇,例如SGLT2抑制劑近年即被正式列入心衰竭治療指引中。」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26%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醫師補充,過去就有位40歲上班族求診,檢查後除了確診心衰竭,射出分率僅28%,更意外發現他的糖化血紅素高達9%、腎功能低下,用藥治療三個月後,不僅心臟收縮指標射出分率恢復一倍、糖化血紅素降至6%、腎功能也恢復正常,足見共病共管重要性。 鼓勵自我照護不間斷!心臟基金會推《愛心大冒險》雙衛教手冊 籲患者重視心、糖、腎危機 醫師提醒,有別以往僅要求心衰患者監測體重、水分攝取與血壓,現在醫師也會開始關注心衰竭、糖尿病、腎臟病的共病風險而提醒患者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自我照護上除了定期紀錄、定時服藥、注重飲食與運動、禁菸禁酒等,其他共病患者更分別有需要注意的照護重點,包括:心衰竭與腎臟病共病患者更需注意包括飲食中鈉含量與蛋白質攝取,心衰竭及糖尿病共病患者應注意五穀根莖類、乳製品與水果這類直接影響血糖上升的食品攝取量等等。 今年為鼓勵患者積極自我監測以利治療評估,心臟基金會於6月與10月推出兩本衛教手冊「愛心大冒險1-護心戰腎之旅(https://reurl.cc/WGblGO)」、「愛心大冒險2-護心控糖之旅」,以繪本形式轉化新知,衛教患者心衰竭與糖尿病、腎臟病的關聯性,此外該手冊也延伸出版衛教簡報素材,鼓勵醫療團隊下載利用並投入病友教育。王宗道醫師也建議,有需要的患者可上網下載作為日常自我照護的提醒,並積極與醫護討論合適治療選擇,共同預防心、糖、腎危機。

重啟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娘家」

重啟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娘家」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在李威震副院長帶領下,成果卓越,除了幫助逾1,400位病友獲得重生,亦開創出「不同血型換肝」、「一肝二用李式公式」、「孕期移植後順產」等創新技術,開啟台灣肝臟移植的重要里程碑。本月19日將近300位病友抱著開心回娘家的心情,參加醫院擴大舉辦的「彩色人生肝友會暨25週年回娘家活動」,20年前首位一肝二用移植病患與17年前首位不同血型換肝病患也親到會場,向林口長庚肝臟移植醫療團隊表達最大的感激,醫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及營養師也在活動上教導病友,重生後如何守護自身健康與確保生活品質。 國內首位一肝二用移植病患與首位不同血型換肝病患的故事 病友熊先生,肝臟移植迄今已20年,是當年(2003年)全台第一例一肝二用的受贈者之一。他因工作會接觸重金屬等污染環境,肝臟無形之中受到傷害,只能等待肝臟移植。在陷入反覆肝昏迷狀態時,大兒子出生,太太備受煎熬仍辛苦撐著。直到幸運等到大愛捐贈,在李威震教授和移植團隊14小時的努力下,給予他重生的機會。熊先生說,「這20年來,一直保持感念的心渡過每一天,很幸運可以跟太太一起維持這個家並陪伴兒子度過成長的每個階段,更愛惜重獲新生的寶貴生命,為捐贈者活下豐富的人生。」 病友潘女士,既不是肝病帶原者,也無抽菸飲酒等嗜好,非常注重身體狀況,無法相信自己竟會罹患肝病,但卻從一次的健康檢查中發現肝臟數值異常,進而展開了治療之路。原本她還期望不要肝臟移植便能治癒,但最終在李威震教授詳細解釋說明下,才真正意識到肝臟移植是唯一的路。2006年3月14日的這場移植手術,不僅讓潘女士重生,更開啟台灣第一例不同血型移植成功先例。潘女士說,「當年才大一的兒子和已在工作的女兒,分別肩負起捐贈的任務和照顧家人的責任,如今走過了17個年頭,兒女已成家立業,對於能繼續與家人共享天倫樂,內心除了感謝感恩外,更對肝臟移植醫療團隊有著無比的敬佩。」 李威震教授帶領林口長庚肝移植團隊陣容超越全台,並透過整合醫療提供病人完善照護 林口長庚醫院肝移植中心在李威震副院長的領導下,醫療規模和團隊陣容已超越全台,並且透過整合醫療提供病人最完善的照護,幫助許許多多的病人重獲新生。為關懷這群走過生命幽谷的病友,林口長庚醫院每年舉辦肝臟移植病友座談會,安排相關醫療議題以持續提升病友的自我照顧及醫療知能。今年適逢李威震副院長執刀換肝25年,以及「彩色人生肝友協會」成立25週年,醫院特別擴大舉辦這次活動,並邀請到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林莉茹組長、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劉宜亷局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劉嘉琪副執行長、台灣彩色人生肝友協會廖大權理事長等貴賓蒞臨致詞,共同祝福所有換肝病友展望未來,重啟彩色人生。 肝臟移植手術是最困難的手術之一 林口長庚醫院是國內最重視器官移植的醫院之一,不斷精進器官移植的進行與結果,2002年組成肝臟移植團隊後,於2003年在李威震教授的帶領下,開創台灣首例將單個肝臟移植給兩位成人,2006年又克服障礙,完成首例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案例,多年下來幫助逾1,400位肝臟腫瘤、肝臟衰竭及其他腹內臟器衰竭患者,擁有重生的機會。 李威震教授表示,台灣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肝癌也同時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二位,可以說肝病是我們的國病。今日各種治療方式日新月異,但肝炎急性發作所致之肝衰竭,或慢性肝炎所生之肝硬化或肝癌,仍有部分病患得透過肝臟移植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李威震教授指出,肝臟移植手術相當複雜,由於受贈者的肝臟功能已經受損,凝血功能很差,而肝臟內含非常大量的動脈、靜脈,是個具有大量血管的器官,因此比起一般手術,患者在肝臟移植手術過程中大量失血的可能性更大。醫師會打開患者腹腔,確定腹內沒有腫瘤轉移後,逐步分離出重要的血管並取下受損的肝臟,這過程可能就得耗費四到五個小時;之後再將捐贈者的肝臟植入於受贈者體內。若患者的身體狀況不佳,困難程度還會提升。肝臟移植手術過程複雜,可說是最困難的手術之一,時間可能長達十個小時。 目前肝臟捐贈者的身分可區分為大愛捐贈的腦死患者,或是患者五等親內的親屬進行活體捐贈;國內現況約有981人等待大愛捐贈肝臟移植。李威震教授感言,「若必須以器官移植挽救生命,需仰賴捐贈的契機、病人的配合、家屬的支持,及整個醫療及照護團隊的努力,方能成功。每一個肝臟都得來不易,每一例移植都關卡重重。作為北台灣主要的肝臟移植中心之一,林口長庚肝移植團隊由衷感謝每一份大愛捐贈家屬的愛心、活體捐贈者的犧牲、以及肝移植病患的信任,未來也會繼續努力,不斷持續精進及挑戰更多的困難,以救治更多等候肝臟移植的病患。」

平均周休三日好幸福 !  昕新智慧診所率先試行

平均周休三日好幸福 ! 昕新智慧診所率先試行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人們的工作與休閒生活型態逐漸產生變化。在工作技術進步及對休閒生活的重視下,縮短法定工作時間並使工作彈性化,已成為國際勞動趨勢,另為契合各行業不同之營業型態,使零碎工時集中運用、減少勞工出勤次數,並解決事業單位排班問題,勞動部增訂「4週彈性工時」規定,將4週正常工作時數160小時加以分配醫療保健服務業為適用勞動基準法4 週彈性工時之行業,昕新智慧診所自今年7月開始試行彈性平均周休三日,將檢查量集中於4天周六及14天平日,達到4週工作天數18天、每天8小時共144工時,平均周休三日讓員工有更多休息及陪伴家人的時間,在員工月全薪及福利皆維持不變的前提下,精實工作效益,員工更能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平衡,進而凝聚向心力,達到顧客、雇主及員工三贏的ESG永續經營目標。 昕新智慧診所董事長邱文祥及院長朱光恩表示,昕新智慧診所成立時,吳東進董事長曾勉勵「一線優秀的員工,創造一流的企業」,在昕新智慧診所成立近二周年時,提出診所在四周彈性工時下,讓所有員工可以彈性周休三日,員工可以更精實又有效率的工作,並能規劃自己的休閒生活紓解身心,進而使員工的工作和家庭均能達到平衡,期許昕新智慧診所成為醫療界的幸福職場。 隨著社會轉型,數位發展下工作型態改變及員工高度重視休閒生活,工時縮短及彈性化為國際趨勢 新光吳東進董事長表示「隨著社會轉型,數位發展下工作型態改變及員工高度重視休閒生活,工時縮短及彈性化為國際趨勢,昕新健檢效率安排受檢者時間,將檢查日集中在每個月只有18天,員工在薪資福利條件不變下平均周休三天每個月上班工作18天,既能滿足受檢者需求又能給員工較多的休假時數而機構又能有盈餘永續經營,這是一個客戶員工跟機構三贏的作法,也是創舉」 昕新智慧診所潘芸瑾護理師說,彈性周休三日可排連休可以獲得充分休息及充電,尤其現在是暑假期間,可以多陪陪家人及小孩。昕新智慧診所邱吉汝技術員說,彈性周休三日可以跟約同事攜家帶眷一起短期旅遊,可培養感情及團隊默契。

七夕別讓新冠來攪局,維持警覺及早就醫

七夕別讓新冠來攪局,維持警覺及早就醫

歷經第四波疫情,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終於在近期趨緩,但疾管署指出,重症患者仍以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為主,提醒高風險族群仍不可輕忽確診風險!除了這幾類族群,國外研究也指出男性新冠患者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嚴重症狀、住進加護病房,更被視為高風險因子之一。醫師指出,男性就醫意願低恐為原因之一。七夕情人節即將到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民眾藉此機會關心身邊另一半健康,若枕邊人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為讓民眾更了解正確防疫知識,學會也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醫院展,即日起至8月18日將於臺中榮民總醫院展出,歡迎民眾前往互動觀展。 男性新冠重症患者多4成!醫:確診拖延,錯過黃金治療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男性確診者的重症率高達女性的3倍多1,顯示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出重症,甚至死亡;國內醫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臺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陳伯彥主任表示,疫情爆發三年多來,中榮共收治3,000多名新冠住院病患,男性比女性多出4成,且65歲以上男性的重症患者更是女性患者的2倍。性別差異推測的原因包括有:男女賀爾蒙差異、男生社交活動多與男性就醫意願較低等因素有關。陳主任表示,男性確診者往往會拖到症狀嚴重才願意就醫;高風險族群,一旦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病情容易快速惡化。提醒具高風險因子的男性更應格外小心防疫。 陳主任分享:診間曾有一位氣喘病史患者,雖然年紀輕輕才20多歲,平常沒有規律追蹤控制,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後沒有立即就醫治療,因此病情迅速惡化,需要加護治療(持續發燒、呼吸窘迫、昏迷等,需要插管、氧氣與特別治療),最後連原先的結婚計畫都耽誤了,婚禮不得不延後舉行。王復德理事長提醒,大多民眾都知道高齡長者應特別小心防疫,但年輕人若有慢性病史,其實也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要於黃金5日治療期內就醫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才能降低重症機率。下週即將迎接七夕情人節到來,趁這個浪漫的節日,王理事長也呼籲不論男女老少,都別忘關心另一半健康,若對方出現相關症狀,應互相督促彼此盡快就醫治療,以遠離重症和死亡風險。 中部唯一公立醫學中心,中榮聯手學會舉辦中榮展覽望教育院內民眾 王理事長指出,新冠重症患者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等族群居多,為讓這些民眾都能正確認識新冠威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特地在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展,希望能讓高風險族群在平時就醫看診或回診時,藉機學習正確防疫觀念。而臺中今年累計超過2,000人確診,在六都中都排行第三,因此這次巡迴展特地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就是希望藉中部唯一國家級醫學中心的力量,加強在地防疫。 臺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表示,中榮一直是中部在地居民的防疫後盾,除了創下許多防疫紀錄,更是防疫國家隊的重要一員,例如在疫情爆發初期即於48小時完成專責病房改裝、單日完成8,000多人疫苗接種。傅副院長說,「以病人為中心」一直是中榮的宗旨,期盼接下來透過院內各部科的專業資源,及智慧醫療科技的輔助,持續為臺中居民提供最佳照護,共同迎接新冠疫後新未來。 衛教大使王宇婕新戲挑戰醫師身份,深感醫護工作大不易 衛教大使王宇婕表示,自己與男友都有確診過,雖然兩人都只有輕症,但深知確診後有多不舒服,更受新冠後遺症所苦,因此特別小心防疫,不只出遊會隨時以酒精消毒雙手、手機,平時若對方出現症狀更會互相提醒快篩、看醫生。另外,最近王宇婕新戲《女兒大人加個賴》開播,王宇婕也分享,透過拍攝這部戲才認識到醫護人員工作內容的辛苦,為了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希望大家平時要做好防疫,若為新冠輕症,可在就近診所就醫,避免不必要進出醫院。 王宇婕表示,中榮醫院展自即日起至8月18日將於門診大樓大廳展出,現場不只有展板解釋大家常見的錯誤迷思,自己更拿到實用小贈品,邀請大家不妨與攜伴一起來看展,互相守護另一伴健康!另外,展覽也將於9月前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屆時也歡迎南部民眾一起前來參加,與宇婕一起認識防疫!

訂製個性化的中西醫治療方案 期盼獲得最適切的醫療

訂製個性化的中西醫治療方案 期盼獲得最適切的醫療

林昭庚院士致力於針灸研究,成果受到國際肯定,屢次獲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演講,發表270篇SCI論文及59本專書。在針刺穴位安全性研究方面,林院士於西元1982年首先透過屍體解剖,探測針灸背部經穴安全深度,1989年更率先以電腦斷層掃瞄照相術陸續探討活人胸背部各穴位之安全深度,為醫學史上首位以屍體解剖及電腦斷層掃描研究穴位安全深度並供臨床應用者。 其林昭庚院士主編之「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為全球唯一之中西醫病名對照的工具書,2019年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將首度納入傳統醫學,「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為重要參考資料,故林院士亦被譽為「中西醫結合之先驅」,於2013年起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專家學者及諮詢顧問,受邀參加該組織舉行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議,2014年於法國巴黎UNESCO總部ICHNGO FORUM發表演講。林院士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肯定,為台灣退出聯合國後,首位以台灣學者身分接受WHO及UNESCO邀請的演講者。 中西醫藥結合癌症治療臨床與研究 癌症(Cancer),中醫稱為腫瘤或積聚,惡性腫瘤連續40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及死亡人數,男性以大腸癌、女性以乳癌排名首位。大多數的癌症病患經西醫診斷後,初期多以開刀為主,直至中末期轉移,多接受放、化療,標靶治療、或近期最熱門的免疫治療或細胞治療。但在西醫治療期間,過程是非常的辛苦,根據其不同的治療模式,多會有相對應的臨床症狀出現,也就是熟稱的副作用。許多病患為緩解這些副作用,多尋求各種不同的替代療法,中醫藥的治療即是其中一種。大家或許認為中醫藥治療可以緩解一些副作用,實際上黃升騰部主任從相關的研究指出,中西醫藥合併治療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率,及增加其存活率。可能機轉可經由提升免疫力、抑制腫瘤生長、減少腫瘤轉移、減少西藥的抗藥性進而增加抗癌的效果。 中西醫合療–神經疾病為例,袪腫瘤,抗老化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is;GBM)是相當惡性的腦部腫瘤,切除後的復發率也非常高,一般確診為4級GBM後的病患,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2至18個月。患者平均壽命往往只有1年左右,5年存活率更只有3.4%。 由林欣榮、韓鴻志、邱紫文教授領導的新藥開發團隊,以正丁烯基苯酞(z-Butylidenephthalide,z-BP,是中藥當歸的主成分),簡稱BP,開發標靶抗GBM癌藥物,以生醫材料p(CPP-SA)聚酸酐,但攜帶此有效成分BP,兩者合併之給藥裝置BP-Wafer(Cerebraca® wafer),將標靶小分子藥物BP藉由控制緩釋型化學晶片將藥物釋放至腦瘤區,目前已獲得美國、大陸、日本、歐盟、臺灣之專利。 BP(ButylidenePhthalide)也具有抑制類澱粉蛋白酶及濤蛋白過度磷酸化等阿茲海默症病徵的能力。當歸小分子(BP)的抗癌抗失智,祛邪扶正的多標靶妙用是中藥的特色,主要是經過一個樞紐基因AMPK,來調控身體平衡,如中醫所言陰陽脈絡平衡所以導致BP既可以抗癌也可以治療阿茲海默失智症的多重標靶特性。 中西合治.不能醒能醒,不能走能走 花蓮慈濟醫院在證嚴上人引領林欣榮院長(西醫)、何宗融副院長(中醫),以中西醫合療提供全人照顧的治療服務為使命,將西醫與中醫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相融合,致力於拯救生命和促進康復。 針對不同疾病患者,我們進行全面評估,結合西醫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驗,以及中醫的辨證斷治和脈診等。 藉由多元合作,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團隊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治療服務,根據評估結果,我們訂製個性化的中西醫治療方案,涵蓋西醫的藥物治療、手術和康復計劃,以及中醫的針灸、中藥等。主要目標是協助病患能醒能走,從而拯救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確保他們獲得最適切的醫療。

經鼻呼吸好輕鬆 義診園遊日邀你一起鬆

經鼻呼吸好輕鬆 義診園遊日邀你一起鬆

呼吸是一門大哉問,台灣鼻科醫學會指出,用對呼吸方式有助於平穩情緒,一旦用錯呼吸方式,長時間下來則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外表也可能慢慢變得不一樣。本次百特醫療、百達醫療攜手台灣鼻科醫學會共同舉辦「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衛教活動,除了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搭配闖關遊戲引導民眾更加了解何謂經鼻呼吸,也將邀請專業醫師為民眾義診,並分享經鼻呼吸知識,期待藉此呼籲民眾更加重視正確呼吸的觀念。園遊日活動將於8月20日(日)下午2點至5點,在實踐大學台北校區大草坪與大家相見歡,歡迎大家走出戶外好好呼吸,找回完美下顎線。 什麼是正確呼吸?經口呼吸跟經鼻呼吸哪裡不一樣? 呼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呼吸的正確與否卻很少受到關注,呼吸方式大致可區分為經鼻呼吸與經口呼吸,雖然大多數人都認同鼻子是用來呼吸,而嘴巴則是用來進食,但其實日常中有很多人是不自覺習慣用嘴巴呼吸。 經鼻呼吸和經口呼吸差在哪裡?看似都是呼吸,但兩者之間相差甚遠,經鼻呼吸是人體最自然的呼吸方式,穩定的氣體交換能保持體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血液酸鹼值也維持穩定,有助於平緩情緒;而經口呼吸往往吐出的二氧化碳比氧氣還多,導致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偏低,血管收縮,血流與氧氣運送不順,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生病,或使精神狀況低下。 經口呼吸除了影響健康 小心外表也慢慢地在變化 你是否也曾經睡覺時張著嘴巴呼吸呢?根據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108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高達355萬人,大約每5人就有1人過敏,其中鼻過敏的人數佔人口百分比約30%,顯示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使得人們因鼻子過敏而不自覺張嘴呼吸的狀況相對普遍,其他造成經口呼吸的原因也包含肥胖、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等因素。 長期經口呼吸可能對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主要是口腔內少了粘膜過濾空氣中的髒污,因此增加了生病的機率,另外也容易有口乾舌燥、口臭的狀況發生;另外,因經口呼吸未能將舌頭貼合上顎,長期下來外表將會慢慢改變,可能造成暴牙、戽斗、牙齒排列不整齊,甚至駝背等等。 掌握正確呼吸方式 經鼻呼吸帶你找回完美下顎線 正確的呼吸方式使人常保身心健康,鼻子作為人體天生的呼吸道,當空氣經由鼻腔進入體內,鼻腔內的鼻毛可作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過濾空氣中飄浮的過敏原、雜質、灰塵、細菌等等,防止它們進入人體和肺部,同時降低氣管與支氣管感染的疑慮;鼻腔壁的黏膜亦可以溼潤與加熱吸入的空氣,幫助氣管中的微血管在接觸空氣時,不會因為快速接觸冷空氣而使血管收縮;此外,經鼻呼吸也有助於緩和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掌握正確呼吸要領,以下4招學起來: 1. 時刻提醒自己使用鼻子呼吸 2. 呼吸要緊閉雙唇,並將舌頭頂住上顎 3. 避免用力呼吸,穩定呼吸節奏 4. 如果鼻塞,盡量透過唇縫、齒縫來呼吸 多位專業醫師親臨現場義診 助民眾找回正確呼吸 戒掉長年來錯誤的呼吸方式,養成正確呼吸實屬不易,本次「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將帶領民眾練習正確呼吸方法,現場除了設有闖關活動,傳遞正確的衛教及治療知識,也將安排專業醫師進行義診、分享,幫助民眾快速掌握正確呼吸的要領。歡迎大家於8月20日下午2點至5點一同前往「實踐大學台北校區大草坪」好好經鼻呼吸,找回完美下顎線。

思覺失調病友幸福回歸社區!凱旋醫院8月新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

思覺失調病友幸福回歸社區!凱旋醫院8月新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

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一名50多歲的高學歷男子「阿凱哥」(化名),個性單純,踏進社會後卻誤交酒肉朋友,讓人生變了調,失去工作、丟了朋友,愧疚地選擇自我封閉,遠離家人長達30年,男子被送往凱旋醫院治療才知道罹患思覺失調症。而經歷8個多月的長效針劑治療與全方位的職能復健,男子如今從高雄返回台北家人的懷抱,成為一家五口唯一的上班族,天天陪伴年逾8旬的老母親聊天散步,凱旋回歸幸福生活。 精神科就醫人數年逾135萬 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整合照護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周煌智院長表示,近16年精神科門診人數增加約1倍,統計顯示2021年門診就醫人數已超過135萬人。就醫者除了一般失眠、壓力適應不良等之外,也包括思覺失調症與憂鬱症。而相對其他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在藥物治療、多元身心與社區照護之下,有獲得更好且穩定控制的趨勢。 凱旋醫院以「活得好、活得老、活得快樂」為核心,發展出從門診到返家的一條龍照護服務,打造精神醫療新樂園,近日更響應已修法通過《精神衛生法》的強化推動心理健康促進目標,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期盼結合跨團隊整合、一站式評估、主動健康關懷、多元化心理與職能復健、等服務,幫助精神疾病病友跨出醫院的圍籬,走向社區,貢獻生產力,實現自我尊嚴與價值。 大腦生病了!長效針劑助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 以前述思覺失調症病友為例,大學畢業於台南名校,畢業後任職於工程顧問公司,前景看好,但沒想到大腦卻悄悄生病了,出現精神衰退、幻聽等症狀,連換數個工作,每個工作2-3天就辭職。當時家人不認識思覺失調症,以為男子只是個性孤僻,未能協助及早就醫。直到去年才出現轉機。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鄭塏達醫師表示,病友在去年中被送到醫院時,滿臉驚恐、抗拒人群且有被害妄想,經團隊評估後給予長效針劑治療,搭配繪畫、唱歌、團體活動等不同職能項目的復健,病況獲得明顯改善且保持穩定,不但找回生活自理能力,更展現藝術天分,以繽紛的顏色點狀彩繪出姿態生動的貓咪,找回笑容與自信。而經過8個多月的治療與復健,病友開開心心地返回家中,享受家庭的溫暖,照顧因病無法相見30年的年邁母親。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為「大腦生病了」,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但及早介入和持續治療,病友有機會穩定病況,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鄭塏達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目前國內外治療指引與政府皆建議優先考慮長效針劑,相較於口服藥,有助提升病友用藥順從性,進而降低4成急診、6成住院、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以及4成死亡風險等風險。 心理與職能復健 助思覺失調病友回歸社區 幫助返回社區正常生活是思覺失調症治療照護的目標。周煌智院長表示,要達到目標,除了仰賴藥物治療有效性,接續的照護也很重要!思覺失調症病友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2000年45歲以上者占4成,2020年卻超過7成,對比整體社會的扶老比上升、扶幼比下降現況5,更凸顯出思覺失調症與其他精神疾病的精神長照需求。 因此,凱旋醫院啟動ABCDP計畫: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日間照護中心、C-巷弄長照站、D-失智共同照護中心、P-精神長期照護中心與精神長照據點,透過生活工作化、治療娛樂化、輔助智慧化,期望健全共照網,幫助病友活出生命的光彩。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徐淑婷主任進一步表示,社區是精神康復的實踐道場,病友透過「復健」,學習使用技巧或資源,以克服精神疾病的挑戰,反覆練習,日後遇到相同或類似挑戰就能坦然面對且戰勝,達到「康復」,回歸正常人生。凱旋醫院近年推動復元導向、優勢為本、同儕共行的「星海計畫」,透過陪伴與資源與連結關係,為病友提供多元化復健訓練,增強病友生活自理與工作能力,強化病友在社區中的身份關係,目前已幫助許多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病友走出醫院的藩籬,邁入社區有意義地生活。

和死神拔河搶命!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

和死神拔河搶命!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

能夠再度流暢的彈琴,對僑居美國的唐小姐來說,是重生之後最期待的一件事情。37歲的她近一年因右上背部疼痛及右手臂痠麻,在美國進行正子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掃瞄及切片檢查,診斷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Desmoid tumor),侵犯到右側第一到第三肋骨。腫瘤旁緊貼著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及臂神經叢。美國醫師評估此手術非常困難,且有右手癱瘓的風險,因此回臺向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尋求協助。 陳晉興教授馬上與神經外科王國川教授合組醫療團隊,將病患的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的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決定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保護右手功能,精準地切除腫瘤,且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病人術後順利恢復,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而且還能夠照常彈奏鋼琴並開車接送小孩。 第二例是48歲男性,罹患縱膈腔類癌(carcinoid),病患腫瘤已超過十公分,且包圍住心臟旁的大血管及氣管。由於氣管極度狹窄,導致呼吸困難。如果不立即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將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於這個手術相當複雜困難,外科部陳晉興教授立即與心臟外科紀乃新教授組成醫療團隊,將病患的電腦斷層重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進行術前模擬,同時也運用最新研發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斷層影像轉換為3D虛擬實境進行術前模擬。在跨專科團隊攜手合作下,先使用葉克膜穩定病患血氧濃度,再開胸進行腫瘤摘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現在也能應用在醫療,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跨領域與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洪一平教授合作所組成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與廣達電腦補助,成功執行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此計畫結合了臺大頂尖臨床團隊與3D影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科技,致力於為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提供最高等級病情討論、術前模擬、醫病溝通、及教育訓練的元宇宙跨時空平台。臺大團隊同時分享兩病例,展示此創新平台的功能。 陳晉興教授表示,現今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於術前評估及病情解釋。然而這些初階影像在電腦螢幕上都是二維顯示,倘若病患病情困難複雜,對於不同專科的醫師、團隊成員、或病患、家屬都不容易理解。 目前雖已有許多醫學中心,特別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在研擬手術策略和解釋病情時,會將二維影像轉換使用3D列印模型,可以同時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手術方式和步驟,相對於傳統的影像檢查,更易於理解。然而,這種模型需要客製化製作,每套模型僅適用於一位病人,價格約在25萬元左右,並且製作需要7到10個工作天。對於病情危急或經濟壓力較大的病人來說,緩不濟急且負擔不小,「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僅能解決這些困境,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 因此,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還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相較於傳統方法,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人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灶。此外,遠地或國外的醫師、家屬甚至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同步參與醫療團隊討論及病情解說,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安心地將生命託付給醫療團隊。 教育訓練及經驗傳承一直是臺灣大學及臺大醫院的重要使命,「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只能夠解決這類跨科別、高難度的手術,更能將這些病例製作成教學個案,作為訓練外科年輕醫師及醫學生最佳教材。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將持續引入使用者互動模式,不只讓臺灣的醫療團隊及年輕醫師能夠在此平台反覆模擬手術情境,練習手術技巧,也能與國際醫學單位交流,從而培養更多優秀的外科醫師及團隊,造福更多的人群。

台東南迴診所開業  北醫師生不畏風雨出團義診力挺

台東南迴診所開業 北醫師生不畏風雨出團義診力挺

卡努颱風造成台灣中、南部山區災情,位於台東東南部的南迴地區也受到風雨影響交通路況與部分山區土石流。然而在這樣的風雨之下,仍不減台北醫學大學師生的服務熱情,透過巡迴義診行動力挺校友徐超斌醫師甫設立的南迴診所。該義診活動自8月2日至12日,實施義診、家訪、長者日間關懷的村落包含臺東縣金峰鄉(歷坵村、正興村)、達仁鄉(安朔村、森永村)、太麻里鄉(金崙村、多良村)。 北醫杏青康輔社會醫療服務團 在達仁鄉森永社區服務中心進行義診 8月5日上午,卡努的外圍環流夾帶的風雨中,北醫杏青康輔社會醫療服務團所組成的金峰達仁太麻里社會服務隊,準時在達仁鄉森永社區服務中心進行義診,由黃閔哲藥師指導、倪吉宗大隊長(護理系二年級學生)領隊,包含家醫、牙醫等執業醫師,由新莊中央扶輪社邀請的多位物理治療師,以及41名社團學生參加。曾在學生時期參加此社團的徐超斌醫師,再度與老戰友合體,帶領著學弟妹一起為鄉親看診服務。 深怕因為雨勢導致居民無法前來看病,社團學生立刻組成車隊,繞著村莊挨家挨戶拜訪,宣導義診活動以及接送居民前往義診場地。除了治療外,物理治療師錢俊成等,及牙醫鄭翔宇、郭耀東、黃明裕,藥師劉興華、徐少柏也協助學員一同宣導衛教,藉由深入淺出的專業說明及互動,不僅希望能為地方居民帶來正確的健康觀念,也希望進一步了解地方生活文化。近年來,杏青社透過在屏東、台東等鄉城的義診經驗,落實著「服務是雙向的學習」的觀念,在提供協助的同時,不忘學習與了解地方文化,在對等的交流互動之中,可以形成更為友善的醫病關係,實踐醫療人文的全人照護精神。 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的南迴診所,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所設立,於今年6月28日正式營運,以行動醫療為核心精神,提供定點門診與居家醫療兩大服務。診所院長徐超斌醫師長期投入改善南迴醫療,近年來以南迴基金會為主體,推動「行動醫療計畫」,先後藉由居家護理所、南迴診所的設置,讓更多南迴子弟如徐超斌醫師一樣,可以返鄉為鄉親服務;以病人不動、醫護人員移動的行動醫療模式,解決偏鄉醫療最大的交通難題;同時也建立在同樣的生活文化共感之中,更能療癒身心靈的醫病關係。

「憶路長相伴,失智不孤單」  2023失智老人公益募款活動起跑

「憶路長相伴,失智不孤單」 2023失智老人公益募款活動起跑

當遺忘成為日常,當陌生取代記憶,該如何守護情感的溫度?陪伴是失智症最好的照顧!父親節將至,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長期關注失智長者議題的安聯人壽,8/7(一)攜手啟動第十六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將年度活動主題定調為「憶路長相伴 失智不孤單」,呼籲民眾正視國內失智症照顧資源及照護人力嚴重不足的困境,邀請更多人加入照顧服務員的行列,透過陪伴及互動,幫助長輩減緩失智;記者會中同時邀請基金會活動代言人-金鐘獎最佳女配角,並甫以電影首度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新生代女演員「小豆」孫可芳與大眾分享照服員的一日體驗,透過現身說法,號召民眾投入照服員的專業工作,為老人的照顧、關懷工作注入新活力與力量。 安聯人壽對失智症的關心及支持,連續18年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共同推動失智症教育宣導工作 安聯人壽一直以來對失智症的關心及支持,連續18年與本會共同推動失智症相關教育宣導工作,尤其在預防延緩失智,更是不遺餘力的推廣。2006年開始,本會與安聯人壽就開始從預防失智角度去著手宣導,共同發行大腦保健體操,出版預防失智養身書、設計桌遊,以及辦理大型戶外健走活動,並透過自我管理的理念出發,2015年開始推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現改為輕度失智者暨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2016年引進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CDSMP)」,教導大眾透過生活型態的自我管理,來降低失智風險,2019年整合了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南加大生活型態再設計、芬蘭fingers研究,研發本土「大腦保健實作班」,讓國人對於失智症的認知與預防觀念,持續的在落實與實踐,也顯現良好的成效。 依據衛生研究院近期完成最新調查,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在8%。隨著人口高齡化的影響,失智人口逐年攀升,未來將有更多的家庭將面臨到照顧問題。基金會今年成立25周年,一路走來以失智長者照護宣言「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一直作為基金會努力推動的目標。在失智照顧這條路上漫長又艱辛,而失智症不僅是患者個人的事,更是整個家庭及社會要面對的事,尤其在專責失智機構裡的照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工作。 在人口高齡化的影響下,失智症躍為世紀威脅,照護人力缺乏儼然成為全球公衛隱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的報告顯示,全球失智者已超過5500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至7800萬人,到2050年更將達到1.39億人,需要的照護人力將是目前的3倍以上。 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指出「台灣同樣面臨失智者暴增的『失智海嘯』壓力,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2022年底已達32萬人,佔總人口數的1.37%。預估在未來的20年內,每天將有近48人罹患失智症,每30分鐘就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代表未來台灣每個人都會面臨失智症的照護問題。」 林順才續道「然而,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失智症的照護難度高,台灣從事老人福利機構的照服員卻僅有約1萬3千多人,因此照顧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亟需更多人的投入與關心。為讓弱勢的失智症長者得到適當的照護,並喚起大眾對預防失智的重視,安聯率先呼應政府長照計畫,投入倡導相關議題,走過18個年頭,今年很開心可以與失智老人基金會再度攜手籌劃年度募款活動。感謝過去超過20,000位天使捐款人,所捐贈之逾新台幣7,300萬元善款,及安聯全體同仁的熱情支持,讓每年活動都能順利達標。安聯人壽堅信企業要成為優秀的企業公民,不但要以深耕在地及永續來經營企業,更要用實際的回饋行動支持本地的非營利組織。安聯期望活動可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共襄募款義舉,並重視失智防治議題。」  以《天黑請閉眼》一舉榮獲奪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配角獎的「小豆」孫可芳,演技精湛、感動人心,私下更是充滿愛的關懷人士,為讓國人及早正視照護人力的養成問題,應基金會之邀,特別至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進行「一日照服員體驗」,並為「2023年失智老人募款活動」現身說法,這也是孫可芳疫情後的首場公益活動,更是首度代言樂齡族群公益議題。 孫可芳感性表示,「我的人生中累積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然而對失智長輩而言,那些美好的日子,只能由家人們代為收藏,但我相信,雖然失智會讓記憶消失,愛卻不會離去,所以當初基金會邀請我來擔任活動代言人時,毫不猶豫便答應了。」當天體驗重點主要在於手作跟一些日常的訓練與陪伴,都是實際照服員的日常。她呼籲道:「過往,照服員的工作不被社會大眾所重視,認為只是幫長輩換換尿布、洗洗身體而已。其實不然,在失智專責機構中,照顧工作是一門專業,尤其失智症患者常伴隨精神行為症狀,並具有遊走功能特性,情緒也時時有變化,服務過程更是困難重重,必須要學會察言觀色和用長輩的角度給予溫暖的陪伴,期待大家可以加入失智培訓的行列,關懷失智長輩。 「2023年失智老人公益募款活動」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單次捐款1,000元,即可獲得「解鎖失智密碼」乙本。希望凝聚這股力量,邀集更多朋友關懷失智症的議題,投入失智照顧工作,同時也邀集國人發揮愛心捐款,讓更多的失智長者能夠得到更完整的照顧,一同攜手守護,傳遞愛的溫度。 活動詳情請參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或撥打專線專線02-2332099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