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癌症時鐘再快轉!《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正式上線!

癌症時鐘再快轉!《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正式上線!

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每年奪走5萬多條人命,占總死亡人數24.9%。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1年癌症死亡時鐘比110年再快轉3秒,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因此如何更精準、有效且低副作用的方式治療癌症,醫學界對細胞免疫治療付予厚望! 今年全新推出【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 隨著醫學進步與台灣再生醫療法規鬆綁,細胞治療的管道愈加多元,如何篩選正確的資訊以及掌握細胞治療的使用時機,也將成癌症患者的重要課題。長年耕耘大健康領域的星醫美學集團,於今年全新推出【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希望能幫助民眾在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快速、方便找到專業的「第二意見」,並了解正確健康資訊與建議! 有別於傳統治療的侷限性,細胞治療為許多看似無法挽回的疾病帶來令人振奮的希望和可能性,主要可分為再生醫療與癌症治療兩個部分。再生醫療是利用幹細胞進行組織修補與替換,並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等,目前多運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軟骨修補、大面積燒燙燒的皮膚修補、脊髓損傷或中風、神經系統受傷等;癌症治療則主要運用在分化免疫細胞上,利用免疫細胞的特性來治療癌症,讓患者降低療程的副作用並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對於醫學美容臨床治療也有相當大的助力,星采星和醫美賴暉元醫師表示:「像是由血液離心萃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而製成的生長因子凍晶,就可在術後搭配使用,讓血小板進到皮膚發揮作用,而細胞治療在皮膚上被核准的運用包含皮膚缺陷如皺紋、凹洞及疤痕之填補及修復等,相信未來兩者將會是醫學美容發展的重點之一,為醫學美容帶來更多可能性。」 好的技術、服務提早介入,讓用戶擁有更高品質與健康的生活! 星醫美學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信一分享,這些年一直致力推廣預防醫學與大健康的普及教育,同時也有感於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繁雜又快速,資訊量龐大、碎片化,民眾難以區分真假,尤其是艱澀專業的醫療領域,因此今年集結台灣各界的優秀專家,打破種種實體距離空間的限制,推出線上諮詢服務平台。 【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擁有四大特點:1.專家線上諮詢:由台灣衛福部認證的百大醫師進駐,提供民眾20分鐘視訊諮詢服務,線上即可完成預約與健康諮詢,可解決平時專家難以掛號的問題,也能降低民眾前往醫院及路程中隱藏的風險、2.精選文章:統整衛福部相關資訊與醫療健康內容3.萬人好評:提供最真實的用戶反饋4.媒體報導:為民眾把關最新且正確的報導。 林信一執行長表示,星醫美學集團選擇專注精準醫療及預防醫學領域,就是希望能讓好的技術、服務提早介入,期望讓用戶擁有更高品質與健康的生活! (圖/星采星和醫美 賴暉元醫師)

BRAVERY計畫提供基因檢測補助 為乳癌高風險族群把關

BRAVERY計畫提供基因檢測補助 為乳癌高風險族群把關

適逢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蓓蕾莉生技共同發起「曼陀粉紅公益計畫」已邁入第3年,響應醫院達32家!盼透過實際補助,幫助乳癌病友重建自信。今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更向前邁進,推行「BRAVERY早期乳癌基因檢測補助計畫」以提升癌友對精準治療的認知,並邀集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以下簡稱臺灣AZ)藥廠響應,幫助乳癌高風險族群提早照護自己的健康。10/14(六)將於美麗華廣場舉辦粉紅公益市集活動,邀請民眾共襄盛舉,透過參與闖關活動,更深入了解乳癌相關知識,喚起對於乳癌防治的正確意識,更加關心身邊的女性親友。 曼陀粉紅公益計畫 為病友重建自信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乳癌在我國女性癌症中的發生率佔第1位、死亡率佔第3位。雖2022年有超過16萬人因乳癌就醫,但願意接受乳房重建的患者卻不及3成,然而乳癌最危險的部分,並非是難以發現或治療,而是患者往往擔心胸部會被切除,而遲遲不敢就醫,導致原本可控的病情演變為失控!其實台灣乳癌治療技術進步,除了腫瘤切除、化放療、免疫治療⋯⋯等療法外,最終讓身體外觀回復原狀的重建也是不可少!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蓓蕾莉生技攜手合作「曼陀粉紅公益計畫」,提供來自美國大廠,全球使用者超過800萬,且擁有美國FDA許可的乳房植入物,幫助乳癌病友重建美麗胸型,以實際行動幫助癌友重新找回自信,每年幫助數十位乳癌患者重建人生! BRAVERY計畫 把關乳癌復發風險 研究顯示約每十位乳癌患者就有一位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術後有高達八成的復發風險。為幫助病友遠離復發陰影,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推出BRAVERY專案,邀請臺灣AZ及蓓蕾莉生技共同響應。盼藉由提供早期乳癌基因檢測補助,到支持術後乳房重建,提升精準治療認知,及早發現BRCA基因突變,以便及早規劃相應治療選擇,降低復發風險!兩項計畫皆能減輕病友們龐大的檢測及療程負擔,申請相關資訊請洽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10/14曼陀粉紅公益市集初登場,衛教宣導結合活動表演 為提醒民眾關注乳房健康,「曼陀粉紅公益市集」10月14日首度於大直美麗華百樂園的海景樹穴廣場盛大舉辦,現場邀請超過20組烘焙、花藝、手作飾品等攤位一齊響應,市集以粉紅色為主色調,呼應全球防治乳腺癌標誌的粉紅絲帶。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也出席致詞,希望團結民眾的力量,推廣「2023曼陀粉紅公益計畫」理念,使更多人正視乳癌的相關議題,關懷乳癌患者預後的人生之路! 市集活動除了有新生代樂團YO侯安安、創作歌手蓋亞與FenFen的精彩表演,現場也有適合情侶、親子一起同樂的闖關及摸彩活動,到指定攤位完成任務即可獲得精美小禮物!讓我們用行動與病友們一起「重建人生,曼步向前」!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睡覺睡到一半就汗流浹背,或是骨頭痠痠的、 痛痛的,心情低落呢?很有可能就是正面臨更年期的症狀喔。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1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79.84 歲,近五年平均餘命為 80.71 歲,婦女 平均餘命高達 84.11 歲。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我國將於 2025 年開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 65 歲以上人口將 超過 20%。 更年期平均年齡約 50 歲,婦女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歲月會在更 年期後渡過。如何珍愛自己,或是陪伴家人度過這一個特殊且不算短 的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更年期除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 倦、失眠、情緒起伏外,還常伴隨健康問題!其中骨質疏鬆更是不可不 慎! 骨質疏鬆除了會造成身高變矮、駝背外,更可能一不小心就骨折! 骨質疏鬆機率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 65 歲開始驟增,女性得到 骨質疏鬆的百分比更至少高出男性一倍以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預計到 2050 年, 超過 50%  的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將發生在亞洲,而台灣髖骨骨折 機率為全亞洲第一 ! 「髖部骨折」更是被譽為「老人殺手」,依據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 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 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嚴重程 度不容小覷。 為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攜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於 10 月 18 日(三)世界更年期日,在台北、彰化、高雄、台東、 澎湖等地舉辦聯合民眾衛教活動,快來看看婦產科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及中醫師,透過專業分享教妳如何來面對更年期及骨質疏鬆 ! 現場除專業分享,還備有核心能力前測及後測問卷,完成填答者, 可得精美實用小禮品一份  !

乳癌防治月500位病友排粉紅絲帶  產官學民呼籲早篩早治

乳癌防治月500位病友排粉紅絲帶 產官學民呼籲早篩早治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昨(15)日於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舉辦「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除邀請產官學民攜手宣導乳癌防治,更號召全台超過500位乳癌病友姊妹共襄盛舉,進行連續舉辦20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規模歷年最大,象徵乳癌病友團結互助、相互扶持的精神,也呼籲全台女性都應注重自身乳房健康及早篩早治重要性。 由乳癌病友協會及內湖區公所共同主辦的「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在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盛大登場,由藝人吳怡霈擔任公益主持,並邀請指導單位國健署代表及醫師專家共襄盛舉,也吸引跨黨派立委響應,立委高嘉瑜及議員李彥秀也到場支持乳癌防治宣導,與500位乳癌姊妹一同下場進行「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凸顯面對乳癌威脅不分黨派,全台女性都應注重自身乳房健康。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協會自2004年舉辦首屆點亮粉紅絲帶活動,至今已邁入第20屆,本次隨著疫情結束,規模不同以往,有許多中南部姊妹包車北上參加,可說是歷年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首次邀請跨黨派民代、藝人及媒體共襄盛舉,期望本次活動將各領域代表團結在一起,能提高大眾對乳癌疾病的認識,同時為病友提供支持與鼓勵,並藉此呼籲乳癌早篩早治的重要性。 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乳癌對全台女性國人確實是個很大的危險,每年有1.5萬人罹患乳癌,因乳癌離世的更有2,000多人,因此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從預防、發現到治療都與大家一起努力希望乳癌的防治效果能更好。 林莉茹補充,在提早預防上,國外研究數據顯示有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可以減少1/3的罹患乳癌機率癌機率;而在及早發現上,台灣的乳癌年齡中位數為56歲,比歐美年輕約7 、8歲,因此目前政府補助45歲以上女性免費篩檢,而有家族病史的則提早到40歲;最後提早治療的部分相關藥物的進步也非常的快,如果能遵照醫師的指示來做治療後續的療效也會非常好。期望能透過民間、企業以及民代的努力為婦女的健康共同努力。 立委高嘉瑜表示,目前台灣乳癌的好發年齡逐漸降低,根據國際統計死亡率更高達全球第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希望乳癌的篩檢可以下降衍生到40歲甚至35歲,也於立院要求相關部會對於新藥加速納保以及癌症新藥基金辦公室設立等相關問題提出檢討及回應。 議員李彥秀則提到,如何在健保有限的資源下讓更多新藥進來將是下一個階段要努力的目標,如果有機會再回到立院衛環委會,一定會與乳癌姊妹站在一起,照顧更多的病友。最後李彥秀表示,乳癌病友的照顧是不分黨派,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彥名則以企業公益代表身分致詞,基金會與乳癌病友協會合作以超過20年,新光醫院長期也為乳癌篩檢進行許多努力,目前乳癌篩檢率還不到40%,新光醫院也發現在第一線篩檢的確診年齡數據上比衛福部公布的年齡還要再低個5、6歲,甚至不乏20歲的乳癌患者,顯見乳癌發生率年輕的問題十分嚴重,呼籲女性不要因檢查不舒適等原因而不去篩檢,而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也十分昂貴,希望大家能為乳癌防治共同努力。 擔任公益主持的藝人吳怡霈則透漏,剛晉升新手人妻的她也經歷過身邊親友罹癌的體驗,近來積極關注女性健康,表示能在台上協助宣導乳癌防治的知識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吳怡霈也提到,如果不幸罹癌也不要輕易放棄,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是民間機構都有提供相關協助輔導資源,希望病友能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抗癌正能量。

一個都不能放棄!《迷霧前行》SMA紀錄片台中座談會啟動報名

一個都不能放棄!《迷霧前行》SMA紀錄片台中座談會啟動報名

脊髓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基因缺損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遺傳性罕見疾病。對於SMA病友而言,一般人輕易可以完成的吞嚥、呼吸與運動,他們卻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氣、耗費全身的力氣,才能獲得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 在台灣,約每40人就有一名是帶因者 雖然帶因者不會發病,但當父母雙方都是帶因者時,每一胎都有1/4的機率生下重症寶寶。臨床診斷會先透過專業醫師的臨床特徵評估,如:動作障礙、近端肌肉無力、肌腱反射降低或喪失等;以往肌肉切片是確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最重要的方法,目前可利用分子檢測方式進行SMN基因劑量分析。針對有臨床特徵之患者、有家族疾病史之家族成員,建議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透過臨床評估與基因檢測的方式,讓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可以及早診斷與醫療協助。 而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隨著醫學科技進步,陸續有背針、口服藥物與基因治療等方式,但沒有政府的協助,高價罕病藥物對病友而言,依然遙不可及。雖然近年健保逐漸放寬給付,但根據估算,台灣還有約300位SMA病友仍在等待救命的機會。 對此,社團法人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推出全新紀錄片《迷霧前行》,忠實呈現治療對SMA病友不僅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帶來了生命的希望,期望透過影片讓更多人看見SMA病友的真實生活樣貌與堅韌的生命力。 SMA紀錄片《迷霧前行》首映座談會,將於10月21日(週六)下午14點30分至16點15分、Wens Co文心會議室306會議廳(台中市北屯區文心路四段 936號3樓登場,現場除了放映紀錄片,更有SMA病友們深度對談,歡迎大眾一同報名參加,共同見證SMA病友追逐平凡的夢想,鼓勵更多病友,一個都不放棄!免費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4qQqZ,或洽0902-380-591 李小姐。

響應 「2023 世界視覺日 World Sight Day」 掌握正確眼疾資訊,愛你眼睛要即時

響應 「2023 世界視覺日 World Sight Day」 掌握正確眼疾資訊,愛你眼睛要即時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攜手全球眼科保健領導品牌之一的愛爾康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以2023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為概念,與國際接軌共同響應,並邀請相關護眼單位共同響應,包括: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望帶給民眾正確的眼睛保健知識,呼籲大眾用對的方式「Love Your Eyes」關注眼睛健康,重視眼疾治療。 眼疾治療歷史特展當天於光點華山長廊上展出白內障手術及水晶體的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豐富的眼睛知識。最後沙龍座談會上邀請到眼科專家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監事呂大文醫師、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來到現場與民眾分享,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 「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正確用眼觀念從幼兒開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林宇旋組長提到:「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一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9%迅速向上攀升。」[2],從小擁有近視,隨著度數日益增加,在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出「護眼123」,期望家長能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近年國健署也持續宣導「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提供孩童視力篩檢,也同步進行幼兒園眼睛健康促進計劃,提供教材工具包,強化幼兒健康技巧,並結合家長提升健康識能,奠定孩子未來人生健康的基石。 在高齡化、3C時代下面臨的眼睛退化,知己知彼捍衛眼睛健康 在高齡化的社會下,不得不正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將會是在未來大家都需面對的課題,但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醫師也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點出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盼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提升台灣民眾對於眼睛疾病的認識,及早擁有正確的眼睛知識「LOVE YOUR EYES」,就能提早預防眼睛疾病,守護自身眼睛健康。 白內障手術治療帶你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表示:「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 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是不是要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但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因此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世代發展,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 打破「視力小偷」青光眼的迷思,拒絕高度近視遠離視網膜剝離 青光眼就是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可能已大部分受損,因此有「視力小偷」稱號。而青光眼的治療除了大家普遍知道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外,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成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醫師表示:「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是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青光眼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避免疾病快速惡化的狀況。 而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眼睛乾澀、疲勞甚至是近視已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 守護眼睛健康刻不容緩,正確眼疾知識,愛你眼睛健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望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不僅只是響應世界視覺日,更希望能透過此展出讓民眾用輕鬆的方式瞭解,雖然眼睛老化是無法避免眼疾發生,但只要我們對於眼疾有足夠的認識,就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同時也讓民眾了解,從古至今,眼科手術是經歷多少轉變而進步到現在大家接觸到的手術治療。特展當天藉由沙龍座談會中醫師的分享,讓民眾在輕鬆有趣的對談間帶走醫師們在眼疾領域上多年的專業經驗傳授,盼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也能即時的做正確判斷,一起「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攝護腺無創手術新突破 綠光雷射剜除術解決熟男問題

攝護腺無創手術新突破 綠光雷射剜除術解決熟男問題

身體硬朗的陳伯伯96歲,曾在16年前接受攝護腺內視鏡手術,但近年來排尿逐漸緩慢,夜尿多次無法好眠,殘尿感讓生活好不方便。陳伯伯在陽明院區泌尿科經過完整的檢查後發現,攝護腺肥大又復發,藥物治療無法改善,陳伯伯接受了新世代綠光雷射汽化剜除術,雖然年事已高,心臟瓣膜亦有問題,但是在北市聯醫泌尿科主任許富順的操刀下,僅僅耗費25分鐘即完成重度攝護腺肥大的手術,術中術後無明顯血尿,術後20小時即拔除尿管,順利恢復順暢小便。陳伯伯說:『好久沒有這麼暢快的尿了!』 攝護腺肥大是熟男通病,現在無創手術又有新突破的技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在2023年亞洲泌尿科醫學會年會中發表,新世代綠光雷射汽化剜除術,具有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高、副作用低、恢復快、復發率更低等的優點,獲得與會各國專家醫師的熱烈迴響。 許富順演講中說到,攝護腺雷射的選擇相當多,有鈥雷射、銩雷射、綠光雷射等,都比傳統電刀刮除術來得更安全和復原期短的優點。不過經過多年的研究顯示,單純雷射汽化與剜除術相比,後者的復發率較低,因此逐漸成為主流術式。以往綠光雷射,第一代以汽化為主,第二代開始進入汽化切除術,如今第三代綠光雷射更發展出汽化剜除術。 許富順進一步解釋,攝護腺雷射汽化剜除術已是當前主流,利用高能量第三代綠光雷射來進行手術,術中幾乎不出血,安全性高,汽化加上剜除技法,能夠移除更多的肥大組織,亦有效地縮短手術時間,中度攝護腺肥大者,手術時間約20分鐘,極重度肥大者,以往需耗費三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手術,現在利用綠光雷射剜除術,也僅需一個小時左右,且能取得攝護腺組織進行病理化驗。95%綠光雷射剜除術的病人,都在手術20小時後移除尿管,數天後即可恢復靜態的工作。經過臨床研究,綠光雷射剜除術後的病患,排尿障礙明顯改善,小便通暢,夜尿次數大幅減少,餘尿感明顯減少,急尿感消失,相較於銩雷射剜除術的患者,術後短期尿急感較少(綠光雷射2%,銩光雷射10%),研究中無人發生術後失禁的現象。對於性功能的影響,有些患者射精量會減少,但是勃起功能平均而言會較術前更佳。 來自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米勒醫師(Nicole Miller)在大會中也整理了各種攝護腺雷射手術的技法和療效,目前全世界都由原先單純雷射汽化走向剜除術,因為復發率低且術後排尿改善更佳。 此次大會中,各國醫師還同步發表更多有關於攝護腺肥大手術的新選擇,包括水蒸氣消融術、尿道支架、攝護腺拉提術等。水蒸氣消融術手術過程簡單,可以局部麻醉下進行,不必住院,缺點是術後要插尿管兩週。尿道支架(iTIND)可將攝護腺尿道撐開,術中完全不出血,術後不必插尿管,一週之後再取出支架。優點是適合高風險不能手術的患者,缺點是長期的尿流速和排尿症狀的改善有限。攝護腺拉提術(Urolift)是類似像釘書機一樣將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的狀況拉開,材料是鎳鈦合金,優點是快速、可採局部麻醉,術後不必插尿管。缺點是術後血尿和尿道疼痛會有一段時間,費用較雷射手術來得高。這些新科技都將陸續引進台灣,長期療效尚待確認。

你emo了嗎?四個管道和情緒做朋友!

你emo了嗎?四個管道和情緒做朋友!

常常聽到年輕人説自己「emo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流行語 emo 是英文 emotional 的縮寫,取其「情緒化」的意涵。我們其實有超過一百種以上的情緒,不過情緒emo往往代表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有「我很鬱悶」、「我不開心」的意思。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指出,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當我們遭遇情緒困擾時,如果無法有效處理,就有可能逐漸演理健康問題。無論是否出現明顯症狀或僅感到情緒低落,我們在應對這些挑戰時,可以採用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向身旁的支持管道求助 當情緒變得越來越難掌控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開始思考:「身邊有誰可以提供協助呢?」可能是家人、身邊的朋友等等。你可以和他們談談自己的心情,有初步的減壓效果。如果情況持續惡化,開始對我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就要尋求醫療相關資源。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一般身心醫學科門診中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這種治療方式是透過提供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協助個案逐步調整情緒,使其回復平衡。使用藥物時,需要特別遵從醫師的處方並按照指示使用。 此外,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存在許多非藥物的治療方法。通常,將這兩種治療方式結合使用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心理諮商/治療 在藥物以外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心理治療,包含一對一的個別諮商,或是團體、家族諮商,有助於解決個人或家庭困擾、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資源。 自我調適與管理 除了這些治療方式,個人的主動參與往往是改善心境的關鍵。在生活中,努力讓自己走出家門,參與戶外活動、購物、享受陽光,或是保持規律的運動,都可以明顯改善情緒狀況。此外,情緒管理和自我認識也相當重要:當情緒不穩定時,能夠立即自我察覺,然後透過寫日記、聆聽音樂、與親朋好友交談等方式,都是有效的調適方法。每天保留一些時間來放鬆和冥想,讓心靈平靜下來,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上述內容引自「2023 Stand By YOU情緒教育展」,完整內容可在10/07~10/10現場了解。

叢狀神經纖維瘤伴隨毀容、失能或致死亡 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終生負擔

叢狀神經纖維瘤伴隨毀容、失能或致死亡 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終生負擔

「即使不能選擇我的疾病,但我想選擇活下去的方式!」程同學自出生起就患有先天基因性的神經纖維瘤,皮膚上有多處咖啡牛奶斑,4歲時更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巨大的腫瘤在臉部、臀部以及生殖器蔓延生長,不僅是外觀的劇烈變化,甚至導致脊椎側彎、排泄與排尿障礙,也因腫瘤壓迫視神經造成一眼失明。然而,由於身上腫瘤面積過大,無法以手術完全移除,當時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所幸,在醫師評估下,程同學去年加入恩慈療法開始接受新型口服標靶藥治療,腫瘤明顯縮小,生活品質也得到改善。程同學坦言,除了身體的不適,他自孩提時代起就常因為外界的不理解而遭受異樣眼光,甚至是排擠與霸凌,期待新藥能早日納入健保,幫助更多和他一樣辛苦的病友。 神經纖維瘤症狀多樣難診斷 學會病團攜手共創友善醫療照護環境 神經纖維瘤(簡稱NF) 是一種因遺傳或自體基因變異而造成的先天基因性疾病,其表現是在神經周圍組織上長出多發性的良性腫瘤,醫學上主要分成三大型: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一型(NF1)、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二型(NF2)、神經鞘瘤(又稱許旺氏細胞瘤),其中以第一型NF1最為常見。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光麟表示,NF1的臨床表徵和症狀是逐漸出現且多樣又涉及全身器官,加上多數人對這個疾病陌生,可能會因為不同症狀而到各種科別就醫,因此常見患者流連於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骨科等科別,診斷的複雜與困難度非常高,足見順暢的就醫管道及跨科別的醫療照護對NF1的重要性。為了幫助病友獲得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攜手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神經纖維瘤協會,推出神經纖維瘤友善就醫地圖,依地區列出具診斷與治療經驗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並標註病友團體的諮詢管道,結合醫療、社福照護端資源,幫助家長們及早察覺若家中孩童出現疾病相關症狀時,能前往小兒神經/兒童神經科尋求醫療協助,及時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 兒少時期腫瘤增長快 小兒神經科醫師指出:早期診斷治療是關鍵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范碧娟說明,NF1盛行率約1/4000,半數來自先天遺傳,半數發生於後天突變,其中約有3成患者會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簡稱PN) ,不僅長在外觀,也可能在體內長成大片腫瘤,壓迫內臟器官。由於腫瘤體積巨大且可能生長於全身各處,將導致毀容、疼痛、運動功能障礙、骨骼畸形,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如視力受損、影響膀胱或腸道功能,甚至壓迫氣管、大血管,引發致命性的心肺損害。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有8-13%的風險轉變為惡性周邊神經髓鞘瘤(MPNST),伴有劇烈疼痛和不良預後,且有症狀的PN患者相較於無症狀或無PN患者致死率高達6倍!范碧娟醫師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由於在15歲前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叢狀神經纖維瘤增長最快,很少有PN體積自然減少,且PN相關症狀幾乎不會緩解或改善,若沒有接受適切的治療,將難以有效控制病情,一旦轉變成惡性腫瘤,癌變後五年存活率僅3-5成。 逾半數患者無法手術陷治療僵局 新型口服標靶藥物開拓治療新希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科周怡君醫師指出,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治療之路可說是崎嶇難行,手術為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但仍存在侷限。首先是手術無法根治腫瘤,術後容易再發;再者,手術切除也要面臨植皮、重建等問題,且手術有其風險或可能造成嚴重失能,因此必須依病患各自情況來評估手術的適用性。然而,逾半數患者是無法手術的,原因在於腫瘤會包裹住或緊鄰重要器官、具侵襲性,或高度血管分布,因此難以確保在不導致嚴重失能的狀況下完全切除腫瘤。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過往僅能依靠監控病情進展和支持性治療,如給予止痛藥或抗憂鬱藥、物理治療等。 值得慶幸的是,現有新型口服標靶MEK抑制劑用於治療3歲以上,合併有症狀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兒少患者,可精準阻斷突變基因降低細胞複製增生,有效縮小腫瘤體積,延緩疾病進展達到穩定控制病情。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患者3年無腫瘤體積增加率高達84%,疼痛強度平均降低2.14分,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有效改善,並顯著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周怡君醫師以個案程同學為例,接受新型口服標靶MEK抑制劑治療後,患者身體各部位腫瘤明顯縮小,也有效減緩劇烈的疼痛症狀,不需依賴止痛藥即可入睡,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病團盼新藥早日納健保 為叢狀神經纖維瘤家庭迎來更好的生活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提到,叢狀神經纖維瘤對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帶來嚴重挑戰。特別是兒少病友,處於叢狀神經纖維瘤快速增長的時期,面臨疾病導致的疼痛、外觀變化、認知學習障礙、語言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而影響社交人際關係,甚至可能在求學期間遭遇歧視霸凌,引起憂鬱、焦慮問題,長期負面的心理狀況也可能加劇病情惡化,使患者陷入生理、心理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而這個身心靈的沉重負擔會從幼年一路跟隨患者,可以想見患者無論是在日常生活或是職場工作的辛苦。此外,叢狀神經纖維瘤為遺傳疾病,有時一個家庭可能不只一位罹病,對照顧者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也影響甚巨。目前無法手術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兒少患者,僅能透過恩慈療法接受新型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期盼未來新藥可早日納入健保給付,嘉惠更多叢狀神經纖維瘤家庭,也讓已在用藥的病友未來可銜接上健保用藥,避免陷入斷藥困境。

小犬颱風逼近臺灣,但它吹不走臺北榮總舉辦國際會議的熱情和亞太骨腫瘤醫師的堅定情誼!

小犬颱風逼近臺灣,但它吹不走臺北榮總舉辦國際會議的熱情和亞太骨腫瘤醫師的堅定情誼!

每兩年舉辦一次亞太骨骼肌肉腫瘤醫學會會議,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骨腫瘤會議之一,內容豐富精彩,各國專家參與相當踴躍,甚至吸引遠至北歐芬蘭的專家也自費前來參加。 亞太骨骼肌肉腫瘤醫學會(APMSTS)將於2023年10月4日起至7日,在臺北市萬豪酒店舉行為期4天的國際會議 2018年10月7日,於印度舉行的第12屆會議上全票通過,由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於2020年接任主席,並由臺灣籌辦第14屆亞太骨骼肌肉腫瘤大會,這是學會成立28年来,臺灣首次承辦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骨腫瘤會議,同時也是經歷三年多Covid-19疫情之後,全球首度舉辦大型骨腫瘤實體會議。吸引三百多位國外骨腫瘤專家貴賓自費報名參加,大會邀請到全球多位骨腫瘤領域重量級的大師前來演講,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骨腫瘤主任Peter S. Rose教授,歐洲骨腫瘤大師義大利Davide Maria Donati教授,日本土屋弘行教授等,會議內容精彩可期;會議中也安排多位國內專家擔任座長及演講,擴大臺灣在世界骨腫瘤領域的影響力。 大會主席陳威明教授表示,「10月4日舉辦的開幕典禮上,將有幸邀請到全球骨腫瘤的一代宗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榮譽教授Franklin Sim擔任重要致詞貴賓,包括我在內的臺灣中生代以上骨腫瘤醫師,多數都曾受到Franklin Sim教授悉心指導。現已高齡80多歲的他,多年來一直無償提供資詢,並協助安排臺灣年輕一代醫師前往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深造學習,Franklin Sim教授等同間接照顧了臺灣骨腫瘤病患。」與會的全球骨腫瘤專家中,曾是他學生的也不在少數,大會安排他上台擔任唯一的致詞貴賓,藉以表彰對他畢生在骨骼肌肉腫瘤領域的奉獻以及卓越的成就,並代表臺灣骨腫瘤醫師和受恩病人向他致上最高敬意和謝意。 陳威明教授表示,會議期間他將發表專題演講,介紹臺灣骨腫瘤領域的傲人成就及長期病人追蹤的結果,10月6日的大會晚宴,也特別邀請兩位骨肉癌病人上台表演,第一位是他的病人郭小姐,接受骨骼移植手術治療後得以保全肢體免於截肢,並能如願前往巴黎市立音樂學院深造,這一次是專程受邀回台於晚會上鋼琴演奏表演;第二位是由他的恩師陳天雄教授於29年前進行體外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自體骨骼重建的業餘跆拳道高手林小姐,她應邀於現場跆拳道表演並現身說法,印證不可思議的治療結果及臺灣的骨科醫療實力。此外,榮總吳博貴教授也將於大會中分享利用液態氮低溫冷凍治療骨腫瘤領先全球的創新研發及臨床經驗。 此次大會由臺北榮總骨科團隊全力承辦,透過會議的舉辦,可以將臺灣骨骼肌肉系統腫瘤領域的傑出表現及研究成果和各國的與會專家分享,讓他們更了解臺灣的骨科實力,並發揚臺灣人熱情好客的精神,為國民外交盡一份心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