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強勢領先同業!台灣牙e通獲頒 ISO 國際資安雙認證

強勢領先同業!台灣牙e通獲頒 ISO 國際資安雙認證

全台最大牙科資訊平台 dentall 台灣牙e通,在今年11月底首傳捷報,旗下產品雲端病歷管理系統 「dentallHiS」,搶先業界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的稽核驗證,成為全台第一間通過 ISO 27001:2022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以及 ISO 27701:2019 隱私安全管理系統,國際級資安雙認證的牙科病歷系統商,並於 25 日正式由 BSI 簡慧伶協理代表頒證, dentall 執行長陳欽章偕同技術長汪庭宇,以及技術副總傅懷磊共同領取實體證書,並宣誓將持續以嚴密資安防護措施,確保病歷隱私符合最高層級安全標準。 2022 年衛福部公告新版電子病歷上雲法規,為加強雲端資安管理,今年發函至各大醫療系統服務商,明示未來皆需取得國際資安認證,另外更進一步宣告明年醫療系統全面上雲,數位醫療時代正式來臨。根據「iThome 2023 資安大調查」報告中指出, 醫療業今年數位轉型平均預算達 2,094 萬元,比去年的 1,573 萬元成長了 33%,在 6 大產業中名列第 2,僅次於成長 131.9% 的高科技製造業;隨著數位轉型計畫持續拓展,政府也祭出配套措施,鼓勵醫療院所及資訊服務商,導入醫療資訊管理學會(HIMSS)制度,建立相關人員資安意識,全力打造資訊防護網。dentall 技術長暨資安管理委員會主委汪庭宇,在政策宣布後立即籌組資安團隊,為符合 ISO 27701:2019 及 ISO 27001:2022 資訊安全及隱私管理要求,迅速擬訂取證策略,包括部署尖端隱私資料遮蔽等技術控制,確保系統和程序符合相關規定,為客戶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醫療資訊解決方案。 短短四個月內,捷足先登取得雙項資安認證,擅長以創新科技結合牙科應用的 dentall ,再次創下牙科系統業界之最 dentall 技術副總暨資安團隊代表傅懷磊也提到,dentallHiS 得以通過嚴苛的認證稽核,關鍵優勢在於系統自 2018 年即領先同業超前部署,採用全雲端服務,在創新的雲原生架構上進行產品開發,並同時運用多重數據訪問控制、系統加密、資訊監控等防護措施層層把關,防止任何形式的數據洩露或未授權存取。面對國際雲端資料庫隱私外洩事故頻傳,dentallHiS除了擁有國際認證的專業背書外,未來也建立透明化資安管理制度、定期舉辦資安教育訓練、優化雙向溝通管道,建立以客戶利益為優先的高品質管理模式。 「以最高標準維護客戶和患者資料的安全隱私,是我們始終堅守的原則,未來除了持續專注於系統優化技術創新,提升團隊整體資安意識,更是重中之重。」在醫療大環境迅速變革的情況下,dentall 執行長陳欽章承諾將致力集團內外部管理,讓更多客戶能夠放心將系統管理交給 dentall 團隊。

BeiGene 自主研發新藥BTK抑制劑榮獲「國際新創獎」

BeiGene 自主研發新藥BTK抑制劑榮獲「國際新創獎」

百濟神州(BeiGene) 今日以首款自主研發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榮獲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發中心頒發的「國際新創獎」(生技製藥與精准醫療類)。這份榮譽不僅肯定BeiGene在腫瘤醫學方面的創新,也印證BeiGene積極實踐為全世界患者提供高品質藥物的「可近性」及「可負擔性」之企業使命。 「國際新創獎」為「國家新創獎」為表揚具國際領先技術且深耕在地的國際企業所設立的 BeiGene 秉持連結在地,面向全球的精神,2021年BeiGene將全球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設立於內湖,也是目前首家跨國藥廠將臨床前細胞治療研發實驗室設立在此,專注於同種異體細胞療法於腫瘤醫學領域,增加台灣癌藥創新研發技術與國際接軌的機會,深耕在地醫療福祉,培育科學研發與醫療人才。 此次能榮獲此項殊榮主要是基於評審團審查參考了BeiGene 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兩項全球3期頭對頭臨床試驗,較第一代BTK抑制劑對治療慢性淋巴球白血病患者(CLL)在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和總緩解率(ORR)取得顯著優效性結果,其研究成果分別獲得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發布及入選2022年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ASH) 最新突破摘要之肯定。且該款藥品已在包括美國、歐洲、台灣等全球逾65個市場批准上市,其創新作法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BeiGene 是一家快速發展的全球生物科技公司,於2010年成立,業務遍佈五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專注於腫瘤醫學領域,擁有全球最大腫瘤研發團隊之一。秉持以科學為本的宗旨,BeiGene正在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逾125項試驗,其中包括大量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從而積極推動潛在同類最優或首創的臨床候選藥物研發。BeiGene台灣區總經理陳益雅表示:「BeiGene自主研發新一代BTK抑制劑在台灣已成功取得五項適應症批准,此次獲頒「國際新創獎」無疑是對BeiGene研發能力給予肯定,我們將會持續實踐為在地及全球癌症患者帶來高品質創新藥物的使命。」

輔大醫院附設引進ROSA機器手臂 減少疼痛 快速恢復增加手術安全性

輔大醫院附設引進ROSA機器手臂 減少疼痛 快速恢復增加手術安全性

輔大醫院今(22)日舉行「ROSA 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記者會,院長黃瑞仁、骨關節暨醫療器材副院長暨骨科主任江清泉率骨科主治醫師團隊出席。江清泉表示,隨著膝關節日漸退化,疼痛、腫脹症狀隨之出現,長期下來可能影響走路,臨床上常有關節僵硬、過度活動及上下樓梯時疼痛、膝關節活動時出 現喀喀聲、關節變形如 O 型腿、無法伸直等。 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 15%,有超過 350 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 嚴重則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ROSA 機器人手臂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在侵入性、植入物生存率提高,全身性併發症發生率顯著下降,術後疼痛管理藥物消耗量也顯著下降,此外,由於機器手臂根據制訂好的手術路徑,並且精準的掌握各種即時資訊、減少破壞,能讓患者更早恢復到日常生活中。 在植入物方面,Persona 全膝關節置換也可供患者新的選擇,特色包括個人 化設計、解剖型設計、模組化墊片等,據研究發現,超過半數病患使用傳統膝 關節植入物,會出現尺寸與原生膝關節不吻合的症狀,當尺寸不吻合會讓術後 疼痛的機率加倍,解剖型脛骨假體能高貼合人體脛骨、降低術後併發疼痛、術後滿意度也提高,能還原自然的膝關節活動,嘉惠病患。

漸凍鋼琴家 眨眼奏出「夢想的音符」

漸凍鋼琴家 眨眼奏出「夢想的音符」

身體漸凍,剝奪一個人的行動、言語,甚至呼吸和吞嚥能力,對於靠長期苦練才可能有所成就的音樂家來說,被醫生確診漸凍症(ALS)無疑是宣判死刑。然而,在台灣,有一位漸凍人鋼琴家卻用最獨特的方式,讓鋼琴再次被演奏,讓音樂在病房飄揚,在病患與醫者的心中流淌。 2023年12月21日,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漸凍人協會共同舉辦的「夢想的音符感恩音樂會—向鋼琴家彭怡文老師致敬」,邀請到國際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蘇顯達、男高音鄧吉龍、鋼琴家黎國媛、單簧管演奏家林志謙及鋼琴家方怡婷等擔綱表演。音樂會溫馨感人,鋼琴家彭怡文始終熱淚盈眶,在場的漸凍病友、家屬及醫護人員,都深受感動。 「《夢想的音符》其實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夢,也許,正因為交織著好多人的夢,它才成了夢想,才成了『夢想的交響曲』。」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屈穎感性的說 2018年,屈穎根據彭怡文的故事創作繪本《夢想的音符》,一經出版,受到各界關注。這是全球首部以漸凍人真實故事改編的繪本,溫暖而療癒。長期關懷漸凍人的勤誠興業陳美琪董事長,大受感動,五度慷慨助印,並搭配生命教育分享,送給各大上市櫃公司及雲林、台東的偏鄉學校,一起傳播愛與感動,撒播善的種子。 彭怡文畢業於德國柏林國立藝術學院,26歲歸國,多次舉辦獨奏會,受邀擔任全國鋼琴大賽評審,活躍於各大音樂盛典,40多歲被診斷出ALS,後因呼吸衰竭接受氣管切開手術(氣切)。身不能動,口不能言,靠呼吸器維生,在忠孝醫院休養期間,受到貼心的照顧以及漸凍人協會的關懷和鼓勵,利用眼控電腦眨眼寫下14萬字心情日誌,出版《無言的天空》一書。2011年12月8日,她把心愛的演奏鋼琴捐贈給忠孝醫院,用眼睛發Email給知名音樂家,邀請至病房演出,因而誕生「日光音樂紓壓走廊」,把只有在國家音樂廳才能享受的音樂表演帶到病房。截至疫情前,彭怡文遍邀各大音樂名家,舉辦過近百場音樂會,包括2014年12月國際級鋼琴家郎朗也曾蒞臨演奏。 此次感恩音樂會是疫情趨緩後忠孝醫院首次對外的公益活動,何清幼院長表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一定全力支持。」在護理部余錦美主任、神經內科洪嘉蔚主任、祈翔病房蔡意文護理長等與漸凍人協會積極協調和籌備下,尤其是長期熱心公益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蘇顯達院長與多位音樂家的熱情支持下,讓彭怡文夢想中的音符在充滿愛和感恩的季節活了起來。 彭怡文老師 何清幼院長 蘇顯達教授 洪嘉蔚主任 余錦美主任  屈穎理事長 攜手見證感動時刻,傳播愛與善的種子,讓《夢想的音符》持續跳躍,生生不息。  

惡性腦瘤時間停止器:創新「腫瘤電場治療裝置」獲衛福部核准 機身輕巧 隨身隨時隨地抑制腫瘤生長 五年存活率倍增

惡性腦瘤時間停止器:創新「腫瘤電場治療裝置」獲衛福部核准 機身輕巧 隨身隨時隨地抑制腫瘤生長 五年存活率倍增

惡性腦瘤是戲劇八點檔中常見的劇情殺,當發生在現實生活,就成為家庭惡夢的開始。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簡寫為GBM)是最常見的惡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臨床症狀包括頭痛、頭暈、記憶衰退、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以及嚴重的意識昏迷,如知名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前總統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資深名嘴陳立宏皆因膠質母細胞瘤相繼癌逝。 前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魏國珍副院長表示,膠質母細胞瘤好發於男性,診斷時的中位數年齡為64歲 ,正是退休該享清福的年紀。根據癌登資料顯示,台灣近7年間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數成長近2成 ,根據研究顯示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即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同步化療放療、標靶治療三管齊下,總體存活期仍難超過1年半 。這是由於膠質母細胞瘤異質性高、復發率高且因血腦屏障存在,使得藥物治療選擇有限,罹患此疾病等於是面臨「絕命終結站」,因此醫界投入大量資源尋求創新治療的聖杯。 今(2023)年5月獲衛福部核准即將在台供貨上市的創新「腫瘤電場治療」,獲頒譽有以色列諾貝爾獎之稱的開創性癌症治療大獎 打破過往癌症治療困境,讓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五年存活率倍增!創新「腫瘤電場治療」由以色列理工學院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名譽教授Professor Yoram Palti, MD., PhD. 所研發,為一套可攜式醫療裝置,隨時、隨地、隨身抑制癌細胞分裂,宛如一台「惡性腫瘤時間停止器」。再鼎台灣醫藥黃偉毅總經理指出,只要在頭部貼上4片治療電極貼片,即可對膠質母細胞瘤發射治療電場,持續控制腫瘤生長。自2011年美國FDA核准上市後,全球已有超過25,000位患者受惠於此創新治療。 魏國珍副院長解釋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使用創新「腫瘤電場治療」搭配化療,患者兩年存活率接近五成,而五年存活率相較單用化療更從5%倍增至13%,為癌症領域治療帶來新曙光。創新「腫瘤電場治療」核准適應症為已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的新確診或復發性成年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有別於以往治療方式患者需頻繁奔波往返醫院,創新「腫瘤電場治療」操作簡易,可隨身治療。黃偉毅總經理提及再鼎台灣醫藥針對接受創新「腫瘤電場治療」的患者及照顧者,提供『愛護專員』衛教護理師全年無休的諮詢服務,排除操作上的各種問題,讓患者可正常生活外出上班、戶外運動行動不受限,隨身隨時隨地抑制腫瘤生長,更保有良好生活品質、認知及情緒。       

捷絲旅宜蘭礁溪館攜手宜萱新住民兒少 歌仔戲報佳音  宜蘭味十足耶誕節 圓夢慈善公益 助孩童實現夢想

捷絲旅宜蘭礁溪館攜手宜萱新住民兒少 歌仔戲報佳音 宜蘭味十足耶誕節 圓夢慈善公益 助孩童實現夢想

迎接溫馨聖誕佳節,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旗下捷絲旅宜蘭礁溪館,秉持著與在地共好的公益精神,邀請到宜蘭縣宜萱婦幼關懷協會新住民兒少歌舞劇團報佳音,12月24平安夜當天將帶來七字言歌仔戲、勁歌熱舞串燒及世界經典聖誕名曲,打造宜蘭味十足的聖誕節。同時也歡迎房客認捐物資、助孩童實現心願夢想。12月23及24日則規劃有「聖誕手作卡片」、「松果點點掛飾」兩款DIY體驗活動免費邀請房客參加,飯店更貼心準備應景暖心夜宵,與旅人歡度聖誕。 此次受邀前來飯店報佳音孩子是來自「宜萱新住民兒少歌舞劇團」,團員的父或母有美國、俄羅斯、越南、印尼、法國、南非人,也有泰雅族及阿美族人,期望透過多元的文化學習與融合,傳承與發揚他們所熱愛的臺灣傳統藝術,團員們以趣味的閩南語唱念、唱遊方式進行表演,曾經多次榮獲獎項肯定。在飯店打造的快閃驚喜舞台上演出,與現場旅人互動,可以帶給表演的孩子們更大的成就感,讓聖誕節更有意義。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營運副總裁暨捷絲旅品牌總經理陳惠芳表示,Just Sleep捷絲旅聖誕公益活動已連續舉辦超過10年 在這充滿愛與希望的季節裡,很榮幸邀請到宜萱婦幼關懷協會一同歡度聖誕,藉由報佳音傳唱傳承宜蘭在地戲曲歌舞文化。飯店大廳也首次裝置聖誕心願樹,掛滿孩童們的心願夢想,透過捷絲旅聖誕圓夢計畫,實現孩子們的心願,旅人踴躍的愛心響應,將是他們人生最珍貴的禮物。 宜萱婦幼關懷協會長期關懷新住民及婦幼權益,由於孩童們處於弱勢,取得生活必需品也較為困難,有孩童寫下「我是低收入戶,我想要棉被給家人」,也有生命鬥士林子陽,在心願卡上寫下「我要戰勝癌症病魔,希望用繪畫方式,我想要美術用品」。夢想雖平凡卻鼓勵人心,飯店也將致贈參與「耶誕圓夢計畫」的房客捷絲旅宜蘭礁溪館500元住宿折抵金乙張,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呼籲更多人幫助弱勢孩童。 捷絲旅秉持回饋社會精神,多年來愛心足跡遍及海內外,未來也將持續舉辦各類型公益活動,實現在地關懷品牌精神。除了快閃演出之外,飯店也將精心安排孩童享用豐富、美味自助午餐,空間中充滿歡笑聲,表演過後更安排聖誕老人驚喜獻身,一一為孩童送上夢想中的聖誕禮物,讓孩童表演過後能夠享受拆聖誕禮物的歡樂驚喜,滿載幸福而歸。

板橋中興醫院與飛利浦攜手打造『AI高階影像中心』共創精準醫療

板橋中興醫院與飛利浦攜手打造『AI高階影像中心』共創精準醫療

有鑑於國人愈趨重視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板橋中興醫院攜手飛利浦成立全新「AI高階影像中心」,引進「飛利浦新一代MRI磁振造影、極低輻射劑量CT電腦斷層、智能超音波掃描儀」等先進檢測儀器,提供全身、腦部、心臟、腹部及骨骼等全方面檢查服務,以利更有效地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報告」,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然而早期癌症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可見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為因應這項挑戰,板橋中興醫院於110年6月成立了板橋中興醫院海山院區,並以「精準醫療」為核心定位,設立高階健檢中心;111年3月,成為新北地區首家通過特管法的地區醫院,設立「癌症細胞治療中心」,為癌症患者帶來全新的醫療希望。 「精準醫療」的核心定位,讓板橋中興醫院致力於推動一系列高階影像檢查計畫 特別是MRI磁振造影、CT電腦斷層、智能超音波掃描儀等高階影像設備的引進,這些設備通常僅在大型醫療院所,並需經過專業培訓的醫事人員來操作取得清晰影像,協助醫師精準判讀。不同級別的疾病需求,常導致民眾需長時間等待,為了更妥善地照顧到當地民眾的需求,板橋中興醫院攜手飛利浦成立全新「AI高階影像中心」,引進符合各項檢查需求的先進影像診斷設備,其中新一代MRI磁振造影更是全台第一台最新機型低液氦MRI,僅需不到業界0.5%液態氦即可達到降溫效能,降低能源成本的同時提供高品質影像,應用於全身、腦部、心臟、腹部及骨骼等全方面檢查服務;極低輻射劑量CT電腦斷層配有AI智能心臟晃動假影校正軟體及肺癌病灶自動偵測系統,保障病患安全並有效協助醫師精準判讀;智能超音波掃描儀獨家AI自動測量系統,可快速計算出心臟結構及脂肪肝數值,未來不需要到大型醫療院所排隊等候,在親切的地區醫院即可獲得高品質且便捷的健檢服務、提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獲得更精準的醫療諮詢建議。 板橋中興醫院與飛利浦的合作是一個嶄新的里程碑,這將對新北市地區的健康照護產生積極影響,板橋中興醫院期待透過這次合作,繼續提升和擴展醫療服務品質,持續守護民眾健康。 為推廣「AI高階影像中心」的成立,板橋中興醫院的健檢中心同時推出多款符合民眾需求和預算的「專業健檢套餐」。即日起,我們提供預約服務,讓更多人有機會優先體驗這些先進的醫療設備。此不僅體現板橋中興醫院對「全人健康照護」的承諾,也顯示對精準醫學治療的持續投入和不斷創新。

精準醫療領航:神經內分泌瘤治療新曙光  基隆長庚醫院成功完成神經內分泌瘤核素治療

精準醫療領航:神經內分泌瘤治療新曙光 基隆長庚醫院成功完成神經內分泌瘤核素治療

長庚醫院自2013年發展神經內分泌瘤的核醫偵測與治療技術,今年10月終於由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及核子醫學科共組照護團隊,成功執行了「神經內分泌瘤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PRRT)」,為這類罕見腫瘤的病人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更是神經內分泌瘤走向精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這位病人為居住基隆的63歲男性,罹患直腸神經內分泌瘤多年,曾接受過手術、賀爾蒙治療及數十次的化學治療,今年8月因腹脹、體重持續下降及長期化療相關副作用來醫院求診。經檢查診療後,醫療團隊綜合評估病人狀況,安排核素治療(PRRT)。 在實際治療前,病人先接受體抑素受體正子掃描與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確保體內的神經內分泌瘤適合接受核素治療,也做了抽血檢驗,確認造血功能、肝臟及腎臟功能符合標準。 10月3日治療當天,過程中並未出現傳統化學治療的噁心、嘔吐、疲倦與掉髮等副作用,完成治療藥物注射後,在觀察一晚後平安出院,返家休養。目前病人在治療後主觀感受良好,雖偶爾有夜間盜汗的情況,但經過藥物治療後有所改善。病人能夠每天維持兩小時的散步習慣,此治療對其他正常生活作息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得以繼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賴旗俊院長肯定團隊的優異表現,他說,這項成果不但為內分泌腫瘤病人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更寫下神經內分泌瘤走向精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癌症中心主任張沛泓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 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當年度新診斷個案數為1,963人,占所有癌症約3.9%。這類腫瘤可以在人體許多器官中發現,八成以上會發生在消化道如胃、小腸、大腸、胰臟等處,可依據腫瘤是否分泌荷爾蒙,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 張沛泓醫師解釋,有症狀表現的患者,多半都是「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症狀發現異樣,病人可能面臨諸多原因不明之不適症狀,包括各類荷爾蒙分泌導致熱潮紅、低血糖、腹瀉、腹痛、氣喘等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非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瘤由於大部分病人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往往是健康檢查作胃鏡、大腸鏡時意外發現,因症狀不明顯,被診斷出來時,常常已有遠端轉移狀況而無法透過手術切除。此時必須根據腫瘤分化狀況及疾病進展情形,搭配賀爾蒙、標靶、化療或是免疫療法;若治療效果不佳時,核素治療技術便是治療的選項。 基隆長庚核子醫學科主任陳世欣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瘤表面常具有豐富的體抑素受體,核素治療(PRRT)就是利用體抑素受體結合藥物進到癌細胞裡,再釋出放射線殺死癌細胞。這樣精準的腫瘤治療方式,可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病人的預後和生活品質。 陳世欣醫師強調,核素治療(PRRT)目前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醫療團隊的醫師、放射師和護理師等,都需經過特殊培訓與合作,才能確保治療的安全和有效;同時治療的醫院需有特殊的安全設施,包括廢水處理、放射線屏蔽和放射活度監控等,並經過核能安全委員會的審核才能執行。 基隆長庚團隊醫師鼓勵神經內分泌瘤患者不要放棄治療,現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要持續治療才有可能戰勝疾病。民眾若有神經內分泌瘤相關問題,也應儘早至門診諮詢相關科別醫師,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抗藥性感染危機 預計2050年造成每年逾3萬人死亡,超過2022年肺癌人數的3倍!

抗藥性感染危機 預計2050年造成每年逾3萬人死亡,超過2022年肺癌人數的3倍!

近來不少民眾憂心黴漿菌肺炎疫情,但除了黴漿菌有抗藥性問題,台灣也正面臨鮑氏不動桿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P菌)等抗藥性感染的嚴重威脅,若未有妥善因應,到2050年,預計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死亡人數相當於2022年前6大癌症的總和,甚至超過「癌症之首」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表示,許多肺癌病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因感染肺炎感染;即使有藥可用,卻也可能面臨傷腎的副作用,因此呼籲政府與醫院備齊抗生素新藥,改善抗藥性感染問題,幫助病人更快找回健康。 比癌症更致命!新冠疫情3年,台灣抗藥性感染比例上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藥性感染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球共有127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研究顯示,若現狀持續未有改善,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多達一千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相當於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數。 台灣也無法置身於抗藥性感染風暴之外!根據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的資料(2023第二季),COVID-19疫情三年期間,我國多種病原菌抗藥占比持續攀升,部分菌種抗藥性占比超過8成(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合計83.5%),腸道菌(CRE)抗藥性占比更幾乎是九年前的3倍,不僅臨床醫師需更頻繁地投入治療,病友治療安全性也因此降低。 決戰抗藥性菌像打棒球 強投一代換一代才能守住勝利 對於重症加護病房來說,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更加地嚴峻且致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加護醫學中心主任許超群教授指出,加護病房病友病情原就相對危急,常伴隨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及嚴重的免疫功能障礙等;使得病友不僅感染風險較一般住院者高,抗藥性感染感染的占比也更高! 以台灣醫院內肺炎最常見的KP菌與綠膿桿菌為例。國內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資料顯示,KP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比率接近五成;而國外研究顯示當患者感染抗藥性KP菌,其死亡率50%幾乎是非抗藥性感染的2倍。當加護病房患者感染綠膿桿菌性肺炎,研究顯示其死亡率高達3成以上。另外,隨著呼吸器相關性肺炎也是造成重症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隨著呼吸器的使用時間延長、加護病房使用天數增加,研究發現其死亡率可高達3-5成。 許超群教授指出:「在過去抗藥性不是很嚴重的時代,經驗性抗生素使用多能奏效。就像是早年派出王建民,勝投率就夠高,但現在抗藥菌問題升溫,可能需換上新一代投手,例如大谷翔平,才有勝算!」 綠膿桿菌抗藥性感染 台灣西半部已淪陷 2014年綠膿桿菌抗藥性問題在北台灣相對嚴峻,但最新資料顯示,這波抗藥性危機已經讓台灣西半部都淪陷!高雄/嘉義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李禎祥教授強調:「綠膿桿菌天生就對很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本來在選用藥物時就會特別注意,現在抗藥性問題惡化,選用時就得更加小心!」 李禎祥教授補充說明,研究已知「越晚給予有效抗生素,感染死亡率越高」,問題是臨床治療病友時,微生物培養未必已經有結果。醫師需要依據醫院過往流行病學資料、病友是否可能是抗藥性高風險族群,綜合評估後決定用藥策略。否則,病友可能因為多次嘗試藥物、延長治療期間,連帶影響治療成效。 李禎祥教授分享先前的一名案例,56歲男子因感染COVID-19,引發病毒性心肌炎、雙心室心臟衰竭、心因性休克,被收治於加護病房,後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治療。住院期間,因出現呼吸器相關肺炎,經使用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血液培養結果顯示有綠膿桿菌抗藥性感染,改用新型抗生素組合,才終於痊癒出院。 救肺癌,也要救肺炎!儲備抗生素新藥+感染管控,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在高抗藥性的年代,過去常用、使用成效很好的抗生素,現在也已經不一定有效了!要有不同思維。」對於臨床醫師來說,有效的藥物如同強大的武器,當面對敵人,有越多武器可以使用,勝算自然越大。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晉指出,近年癌症新藥接續問世,包括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存活明顯提升,但抗生素除了新藥少之外,如果沒有良好的管控與使用機制,未來可用藥物選擇將更加有限,因此決戰高抗藥菌時代,需要民眾與醫事人員共同把關。  

2023年SNQ國家品質標章授證 醫療服務類245項目通過將角逐金銀銅獎

2023年SNQ國家品質標章授證 醫療服務類245項目通過將角逐金銀銅獎

2023年SNQ國家品質標章12月19日舉行授證,來自全台醫學中心體系、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共有245件通過SNQ醫療服務類認證,通過項目將有機會角逐下個階段「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殊榮,得獎結果將在12/22號公告。 評審團總召集人陳維昭指出,能夠通過SNQ層層審查很不容易。醫療服務類認證流程,是從研訂品質計畫、書審、報告詢答,實地Audit、及國際定位評估,囊括了18個品質指標! SNQ也將把各類品質管理指標彙編成為系統化管理流程,讓更多國內外的團隊可以參酌依循。發展台灣成為國際品質標竿典範、提升競爭力! 245項通過標章認證 提供高品質與安全癌症療法、困難疾病、高齡照護方案 總覽2023醫護服務類申請主題,團隊特別關注以癌症的治療方案(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等)、用AI與數位系統輔助放射治療或化療過程,以及國人常見疾病的創新治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病、糖尿病等)、兒童困難疾病(黏多醣症、視網膜病變、過動症等)、協助偏鄉或高齡長者的整合照護(衰落症、 肌少症)等領域最多。 共同召集人陳宏一委員表示,醫療院所類今年在標準化、執行率以及資源整合、團隊合作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多數項目也具備臨床效能、服務質量提升的佐證數據。王智弘委員則建議,特色醫療組應針對治療後的成效、併發症、副作用等,進行更長時間、更深化的追蹤與分析。 12家醫院超過5個標章  三軍總醫院通過20項數量最多! 年度審查結果,SNQ醫療服務類 ( 醫療院所類/護理照護服務/長照機構服務與產品/公益服務類)共有245件通過認證,其中有12家醫院超過5項以上通過。其中三軍總醫院最多,包含以達文西手術治療婦科疾病、中西醫共建癌症精準醫療等總共通過20項;數量第二則是臺中榮民總醫院17項,包含針對腦中風、胰臟腫瘤、腎臟病的創新手術治療;數量第三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通過13項,團隊將AI大量運用於運動心電圖、居家睡眠檢測、放射治療流程、輔助敗血症診斷等;第四為台北榮民總醫院通過11項,包含針對自發性顱內低壓的創新治療,以及為憂鬱症患者、拒學少年提供協助。 通過五項以上SNQ認證的醫院,還包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8)、奇美醫院(8)、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8)、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6)、高雄市立大同醫院(6)、聯新國際醫院(6)、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5)、亞東醫院(5)等。 衛福部薛瑞元部長 評審團總召集人陳維昭 醫療院所類共同召集人陳宏一以及王智弘委員發表年度審查總結 表一、2023 SNQ國家品質標章-醫療服務類通過5項以上醫療機構   (數字為通過標章數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