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為什麼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體重增加?醫師這樣說⋯

為什麼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體重增加?醫師這樣說⋯

「學長,我這邊有一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case,我有轉介她過去你那邊減重,不知道她後續?」一位對病人也很親切的婦產科醫師學妹有次丟訊息給我。 醫學上迄今依然有很多待解的謎,除了癌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也是其中著名一種。雖然我們好像知道了一些事,但是關於這個症候群的名稱、診斷標準、發生原因與治療方式,目前都沒有定論。雖然不同國家醫療單位也有推出「治療指引」,但仍然沒有一個適用每個案例確切的治療藥物跟劑量。婦產科等專家醫師也清項建議症狀控制、與此症狀和平共處。   這篇文章主要說明,PCOS會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跟有這種困擾的族群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多囊性卵巢的成因 大學的時候同班同學曾經有一位有這樣的診斷(那時候我們班同學120人,女生約40人),進入職場後發現周邊這樣的比例與診斷有增加,按論文統計約6%到20% 。這引起我的好奇。為什麼好像PCOS的族群似乎有增加?跟飲食習慣有關係嗎?我開始查找近期一些論文。 2020年一份論文發現,[1]如果用高精緻碳水化合物餵食雌老鼠、雌老鼠會產生類似我們PCOS的一些臨床特徵。所以飲食有可能誘發PCOS?為什麼呢?2018年著名《自然評論內分泌學期刊》(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彙整如下:[2]PCOS是一個臨床上綜合一些特徵後排除其他可能致病因素的診斷。 目前認為主要有3個主要特徵: 過多雄性素hyperandrogenism(痘痘、多毛症、脫髮、以及脂漏性皮膚) 排卵功能的不正常 卵巢型態的改變 這些特徵不一定都會發生,也有3個主要特徵都有、也有只含其中2個。典型的PCOS就是合併有上面1.2.這兩點主要特徵,也是比較屬於高風險代謝症候群跟心血管風險的族群。 過多的雄性素會讓一些女性的讓腹部的內臟脂肪增加(體重過重),而內臟脂肪細胞增加也會造成體內胰島素的阻抗,讓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所以會造成過多胰島素的分泌來分解我們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同時增加脂肪儲存。這樣的機制形成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兩派論文在討論「過多雄性素」以及「胰島素抗性」,哪個是導致PCOS產生的主因各有支持者,目前主流還是傾向於女性體內有著過多的雄性素。但是過多的雄性素從哪裡來?因為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演化、多重基因遺傳、環境賀爾蒙多種原因都有可能造成過多雄性素生成,這也是醫學上沒有辦法完治PCOS的原因。不過在2017「 Western-style diet, sex steroids and metabolism 」(西方飲食、性類固醇與新陳代謝)這篇論文統整發現,[3]高碳水化合物或者高油脂的西方飲食,在男性會減少雄性素、在女性則會產生過多雄性素的症狀。 雖然目前這個論點不是每一位減重、婦產科相關等PCOS專業醫師都認定是主要原因,但如果自己是PCOS而且體重過重的族群,也請檢視看看本身生活當中碳水化合物出現的比例、可以跟減重門診醫師與營養師討論是否有過量情形。 治療方式 多份論文肯定飲食、以及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對PCOS族群症狀的幫助。藥物的部分則是分別按照「過量的雄性素」、「胰島素阻抗與肥胖」、跟「排卵過少」3部分處理。 含有天然或者抗雄性素黃體制劑(progestin)的口服避孕藥、雄性賀爾蒙抑制劑:cyproterone acetate、 spironolactone、flutamide、5 alpha-reductase inhibitors等都有建議可以考慮用在「過量雄性素」的症狀。   減重藥物、縮胃手術、metformin有比較多論文肯定用於胰島素阻抗與肥胖的case,而thiazolidinediones、 berberine、[4]inositol(肌醇)與較新的incretin(腸泌素)效果仍在討論當中。但目前有幾篇論文推薦[5] Myo肌醇跟DCI手作肌醇 40 : 1 的配比。   至於在排卵不正常這部分,除了口服避孕藥等黃體制劑的補充之外,子宮內避孕器也可以考慮。Metformin也可能對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有幫助。 PCOS臨床表現多元,只是如果同時有PCOS以及體重過重的族群,之後產生新陳代謝症候群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建議除了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之外,也尋求婦產科醫師還有減重醫師專業上共同協助來幫助自己找回健康與平衡。 (作者為雅得麗生活診所院長黃彥皓)

瘦瘦針是什麼?減重醫師告訴你「真相」其實是⋯

瘦瘦針是什麼?減重醫師告訴你「真相」其實是⋯

將答案寫在最前面,我認為不應該濫用瘦瘦針。不是每個想減重的人都注射這個針劑就好。因為每一種處方,無論是口服或是針劑,在長時間使用下都有可能產生抗藥性。如果沒有做好該有的飲食、運動與作息改變,體重很容易就會回到原本的狀態。 瘦瘦真原理是減緩腸胃道蠕動 瘦瘦針的原理是利用類似腸泌素(incretin)的作用,減緩腸胃道的蠕動速度,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目前市面上有長效型與短效型處方,長效型的semaglutide與dulaglutide注射一次可有七天的控制力,短效型的liraglutide則須天天注射。在學術研究上,dulagultide在食慾及血糖控制上有好效果之外,還有保護腎臟功能的好處。以門診經驗,食慾控制效果對超過九成的人有效。但雖然腸胃蠕動下降有助於增加飽足感,同時也容易造成反胃或是胃食道逆流的副作用。經過動物實驗後,對於患有甲狀腺髓質癌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這類型處方。 既然它是用來壓制食慾,所以對於食量很大或愛亂吃的人效果特別好。但如果原本就是小鳥胃,飲食也有在控制的人,這樣的處方效果就不佳。有些客人很有趣的反問我,我雖吃很少,但打了可以讓我吃更少,為什麼不好?大家仔細想想,那如果不打了你還能吃這麼少?先不說它有抗藥性,難道要打一輩子?而且過度的食欲抑制,有非常大的機率傷害基礎代謝率。未來只要稍微多吃,體重也可能回升。所以是否要使用這個針劑一定得和減重醫師仔細討論,不可自己從藥局或網路購買。 過度激進瘦身只是體重下降假象 體重控制是一種長時間的穩定狀態,任何過度激進極端的方式都可能造成體重下降的假象。讓體重下降不難,但要讓體重可以維持在穩定的低檔還是需要從基本功打起。和營養師學習選擇正確的食物、在正確的時間進食自然可以增加飽足感。 (作者為雅得麗生活診所院長黃彥皓)

疫情、諾羅來攪局 醫籲:寶寶腸道健康掌握三重保護力

疫情、諾羅來攪局 醫籲:寶寶腸道健康掌握三重保護力

今年母親節,新手媽咪壓力一定不小,不僅新冠疫情衝擊,最近又有諾羅病毒來攪局;媽咪不但要顧好自己的健康、也要照顧寶寶免於病毒的危害,雙倍辛苦可想而知。 最近就有不少媽咪詢問該如何增進寶寶的免疫力?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顏俊宇說,寶寶腸道的健康與免疫力好壞有直接關係!「寶寶的腸道問題多半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所引起;尤其近期是諾羅病毒的高峰期,門診經常可見寶寶出現消化道不適的症狀造成嘔吐、發燒或拉肚子、水瀉等等。」 由於嬰幼兒時期是發展免疫力最重要的階段,寶寶的營養攝取來源要格外重視!而母乳因為具有其他乳源所沒有的保護因子與益菌生,能夠增強免疫力,讓處於發育期的寶寶腸道有更足夠的保護力來抵禦外來病毒的侵襲。 母乳中的兩大關鍵營養素「HMO母乳寡醣與核苷酸」 「國際嬰幼兒營養專家曾投入20年研究發現,母乳中的兩大營養素:HMO母乳寡糖及核苷酸,是提供寶寶腸道保護力的最佳來源。」顏俊宇指出,HMO母乳寡醣是提供先天保護力的第一道防線,有研究發現,與其他沒有攝取HMO母乳寡醣的寶寶相比,可以降低寶寶52%常見的感染風險。 HMO母乳寡醣在提升寶寶先天免疫力上有三道重要作用,包括能預防壞菌附著於腸道、調節平衡全身的免疫反應,以及可做為腸道的益菌生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增加腸道好菌的數量。」 「核苷酸則與免疫細胞的組成有關係,對後天免疫系統形成很重要。」他進一步解釋,人體細胞上有很多免疫細胞的接受器,增強後即能刺激免疫細胞的活化。「更重要的是,這兩大營養素是相輔相成,HMO母乳寡醣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加上與母乳等量核苷酸,能達到更健全、平衡由內而外的保護力。」 三重保護力更全面!水解舒復提供寶寶腸道多重保護 雖然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但仍有媽咪會在某些狀況下不能持續哺乳,如何找到更貼近母乳的替代方案,給予更全面的營養與免疫力,是媽咪普遍的困擾。 顏俊宇指出,配方奶中的蛋白質是以牛奶蛋白製作出來,與母乳蛋白不同,容易讓寶寶產生牛奶蛋白敏感的問題。「如果能將配方奶的大分子經過水解技術分解成比較容易吸收消化的小分子,同時融入可以改變腸道菌叢生態的益菌生,對寶寶消化道的發展會更有幫助。」而銜接先天及後天免疫力、與水解蛋白結合益菌生,這三重保護力,不只能幫助打好寶寶的健康基礎,也能讓媽媽們三倍好顧。 在疫情仍未明朗的母親節前夕,顏俊宇也提醒家長,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平常居家的清潔工作要做得更仔細,同時也要避免帶太小的寶寶前往密閉的空間,才能更全面守護自己與寶寶的健康,安全無虞地享受母親節的喜悅。 (圖/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 顏俊宇醫師)

年輕人手麻腳麻小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發現穩定治療是正解

年輕人手麻腳麻小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發現穩定治療是正解

突然發現自己手腳麻木,甚至稍微影響行動,連續幾次想要就醫檢查時,症狀卻又大幅度緩解好像恢復正常,小心是多發性硬化症找上自己!1名23歲男性因手麻就醫,原本以為是神經壓迫,藉由核磁共振檢查卻發現,腦部以及脊髓有多處白色斑塊,確診多發性硬化症,隨後立即透過口服藥物治療,阻止神經持續因受損。 異常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系統 訊號傳導受阻最嚴重恐癱瘓 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政達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為不正常免疫細胞在不明原因下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髓鞘受損。發病初期病患容易感受到手腳麻木、走路不穩或講話不清楚,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最嚴重可能導致癱瘓、大小便困難、視力喪失等嚴重後果。 周政達醫師解釋,神經髓鞘就像電線外層塑膠,包裹著神經傳導組織,當神經髓鞘發生傷害,神經訊號傳導也會受到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受傷神經區域增加,症狀會不斷加重,長期累積後甚至會產生腦部萎縮。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實際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年紀正是人生黃金時期的20至40歲,女性發生機率是男性兩倍。 每次發病會越來越嚴重 規律治療可減少最高6成復發機率 周政達醫師提醒,大部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症狀出現都是突發性,病症會出現一段時間,大約數週後慢慢有部分緩解,但一段時間後病症就再次出現,每次發病都會更嚴重。因此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目的在於穩定免疫系統阻止發病,讓神經不繼續受到攻擊而受傷,也就能降低嚴重症狀出現。  周政達醫師說明,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急性期會用類固醇緩和免疫力系統,當症狀緩解後大致上可區分為針劑與口服藥物的治療,使免疫細胞穩定、避免異常攻擊神經。口服藥物對於年輕病患的日常為方便,因此藥物遵從性也較高。若病患能夠聽從醫師指示規律服藥,一線針劑至二線藥品可以降低3成至6成多年復發機率,也能減少腦部影像新病灶出現機率約7到9成,台中榮總一線到二線藥物都有,對不同疾病程度之病患皆有可選用之藥物。 擅自停藥讓神經傷害持續擴大 積極治療規律用藥才能避免惡化 周政達醫師提醒,自己臨床上曾有1名男性病患,因右手與右腳突然抬不高就醫,檢查發現多發性硬化症,一開始使用類固醇讓症狀緩解,但是要規律服藥時,他卻沒有回醫院複診,等到5年後在診間再次看到他,右手已經沒有辦法向上抬且出現新病灶,不但沒有辦法改善症狀,也無法再持續維持工作。 周政達醫師特別說,確診多發性硬化症不要害怕,現在已經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方式,能夠穩定病情阻止繼續惡化。當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症狀,應馬上至神經內科就醫並積極治療,按照醫師指示規律用藥,就能防止疾病反覆發作,減少持續惡化機率,千萬不要擅自停藥,不利於病情外,也非常容易發生不可逆病徵。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政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