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國際肺高壓專家齊聚  帶來治療新曙光

國際肺高壓專家齊聚 帶來治療新曙光

1名35歲的女子,原本以為是患有氣喘、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等症狀,直到近日呼吸喘、雙下肢水腫,驚覺不對勁,赴醫院詳細檢查,才發現是患有罕見的肺動脈高壓,經醫師以相關藥物治療後,症狀得以減輕,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功能。 個案經由醫師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包括肺功能、心臟超音波、胸部電腦斷層、肺通氣及灌流檢查、血液檢查及右心導管檢查後,確診為肺動脈高壓。 肺動脈高壓症狀 什麼是肺動脈高壓呢?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美音說,一般來說,心臟會經由肺動脈系統將血液送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但是肺動脈高壓的患者因為肺動脈壓力太大,所以無法有效地將足夠的血液輸送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而且心臟為了要輸出血液也要更用力才能將血液送出。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心臟負荷量越來越大,最後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在疾病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可能會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但是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氣體交換功能不足,就會產生呼吸困難、頭暈、慢性疲憊、下肢水腫、甚至暈厥。 由於肺高壓是一個困難診斷的嚴重疾病而衞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在新冠肺炎流行以來即擔任國門守護者的角色,值此新冠疫情漸趨平息之際,仍然不忘身負照顧桃園區民衆健康的責任,於2023年 3月25日舉行「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國際肺高壓研討會」。特別邀請韓國、日本、西班牙及本國專家學者根據2022年歐洲心臟學會及歐洲呼吸學會共同發佈之肺高壓治療專家指引探討並分享肺高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治療技術。 各國專家受邀參與 此學術研討會由會議執行長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陳美音醫師籌劃並邀請鄭舒倖副院長開幕。現場及線上共超過200位專家參與盛會。 首先由韓國首爾三星醫院肺高壓中心主任Dr. Sung-A Chang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group 1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醫院肺高壓中心主任Dr. Shiro Adachi分享肺高壓重症照護、癌症相關肺高壓PTTM及PVOD的治療經驗;西班牙肺疾病相關肺高壓(REHAR)登錄計劃負責人Dr. Lucilla Piccari 提出lung disease相關PH之診斷與治療的全新見解;最後由世界級大師日本國立岡山醫學中心肺高壓專家Dr. Hiromi Matsubara介紹CTEPH最新研究。多國專家分享實際案例的臨床特徵與治療方法,研討會現場與會來賓進行熱烈討論。陳美音醫師也在這次會議中向大家報告桃園醫院治療肺動脈高壓的經驗與成果。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威脅之下也不忘以照顧桃園居民健康為己任的初心。並且特別感恩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得以完成此次會議。最感人的是在會後數小時收到Dr.Lucilla Picarri來文對此超高品質會議及照顧肺高壓病患健康的用心,不吝給予肯定。 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很重要 陳美音醫師表示,肺動脈高壓分成五大類,治療方式大都以藥物為主,也有的類別可以開刀或是進行肺動脈血管氣球成形術。當所有的方法都沒有辦法減輕病人的症狀或者是病人的病況突然急性惡化,最後一道防線就是進行肺臟移植手術。但是現今國內器官來源匱乏,進行器官移植實屬不易。個案在使用相關藥物治療後,症狀得以減輕,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功能。醫師也提醒詳細、正確的診斷及規則治療,對肺動脈高壓的患者非常重要。 未來,桃園醫院將持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肺高壓醫療事業的發展以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3/23 驗光師節 向第一線守護視覺健康的驗光師們致敬!

3/23 驗光師節 向第一線守護視覺健康的驗光師們致敬!

每年的 3 月 23 日為「國際視光日 World Optometry Day」,感謝全球每一位驗光師和眼科保健專業 人員的辛勞與努力。國際視光日可以追溯到 1986 年,當時美國驗光協會前主席 G. Burt Holmes 博 士接管 IOOL(國際驗光和光學聯盟),致力於提高全球視力保健。為慶祝驗光專業的不斷發展,同 時呼籲民眾注重眼睛健康,而訂定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驗光師專業與執業範疇 驗光師的養成專業涵蓋了眼球解剖學、生理學、視覺光學、配鏡學等等專業範疇。根據國際防盲機 構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 33 萬名驗光人員。其中美國及英國驗光師執業的範疇較廣,涵蓋疾病診斷 與治療;世界驗光協會 WCO 認知各國在視光領域的演進歷史不同,從而發展出不同的立法規範,為 提供驗光從業者在國際間溝通的基礎,特發布「視光職能模型」,定義驗光人員執業範疇與入門能力 標準,分為『光學技術(提供矯正光學產品)、視覺功能(視力檢查驗光測量(含障礙成因評估) 、眼部診斷(眼球疾病診斷)、眼科治療(眼球疾病治療)』四個服務類別及執業內容。其中,第一 類稱為 Optician;第二、三、四類定名為 Optometrist。盱衡「台灣驗光師」養成背景與核心執業 內容為視力檢查驗光測量,與德國、丹麥、西班牙、奧地利、捷克等地相同,應屬於第二類別! 對台灣大多民眾而言,驗光人員仍是個模糊而陌生的形象。自民國 38 年日本早稻田學校引進書籍, 開啟了眼鏡產業的專業;然而直到民國 85 年之後,驗光屬於醫療行為的觀念才逐漸開始被重視。尤 其為了提高視光專業,訂定認證與規範,業界先進努力爭取「驗光人員法」立法通過。儘管歷經 30 多年的延宕,產業各方人員仍不懈奮鬥、溝通協調,甚至在民國 104 年的 416 大遊行,上千位視光 產業人士走上街頭,訴求職業尊嚴與專業認證,終於讓「驗光人員法」在 105 年 1 月 6 日總統頒布 生效列為本國「第十五類醫事人員」,對台灣視光產業更是邁出巨大的一步。未來對於驗光師(生) 的執業照護範圍仍有許多權益尚須爭取,但驗光師的角色逐漸鮮明,成為眼睛和視覺系統的核心保 健人員,是肩負民眾視覺健康的第一線守護者。 登記台灣驗光師節 為邁向國際接軌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去年向主管機關呈報,採國際視光日 3 月 23 日 為台灣驗光師節,並經衛生福利部與內政部登載於「紀念日、節日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 日」。在這值得慶賀的日子裡,台灣不僅與世界同步,倡導民眾提高眼睛保健意識;驗光師節的設 立,更讓驗光師在眼睛保健與公共衛生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受到大眾重視。 首次驗光師節在台北花園大酒店盛大舉行,上午及下午辦理年度視光菁英論壇,晚間是歡慶驗光師節的特別節目,現場出席的貴賓雲集,有總統府賴副總統清德、總統府林秘書長佳龍、衛福部醫事司李簡任技正中月、立法委員羅致政、陳靜敏、蘇巧慧、劉建國、張宏陸與各醫界、學界團體代表均到場祝賀。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群宸致詞表示,驗光師是醫療系統的「初級健康照護提供 者(Primary Health Care Provider)」,在 Eye Care 服務的第一線為民眾的視力把關。執業時依據 WCO 世界驗光協會與本國驗光人員法規定,鑑別病患的視力障礙成因;若發現疑似眼睛疾病者,轉 介眼科醫院進行後續醫療處置,若屬屈光未矯正者轉介至驗光所進行屈光矯正,有效實踐以人為中 心的全人健康照護。 此外,驗光師(生)進入醫事體系的六年來,無論在醫療院所、驗光所、社區、學校、長照機構、行動醫院的視力保健巡迴服務等,敬業樂群,無愧於國人的信任與期待,更為照護身心障礙對象特與醫院眼科設立身心障礙眼科門診等多種事蹟,理事長黃群宸更於驗光師節特頒獎座以資感謝,表揚各地方驗光師公會與夥伴們長期的奉獻與付出!

食慾不振、面部泛黃竟是癌!醫:胰臟癌化療應掌握正統性、安全性、有效性

食慾不振、面部泛黃竟是癌!醫:胰臟癌化療應掌握正統性、安全性、有效性

某名人父親Y先生退休後長期受食慾不振所苦,某天兒子發現父親體重大幅減輕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發現竟是罹患晚期「癌王」胰臟癌!Y先生原先在南部接受治療,病況遲遲不見起色,因聽聞臺大醫院針對局部侵犯嚴重胰臟癌的前導性化療已累積很多經驗,加上多專科團隊精準醫療進步。為了方便兒子就近照料,Y先生來到臺大醫院治療,並改使用門診即可完成的化療式組合。化療後手術,治療至今已逾2年,更時常與兒子出國旅遊,生活十分幸福。兒子也因父親的疾病控制穩定,家庭、工作穩定發展,依然活耀於媒體上。 臺灣胰臟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說明,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新發個案已突破3千人,也奪走近2,500人性命,疾病發展快速,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非常兇猛的癌別!為了提升民眾對胰臟癌的認知與患者的疾病意識,臺大醫院與臺灣胰臟醫學會攜手合作,於3月20日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暨胰臟癌團隊總召集醫師田郁文教授鼓勵患者,現在醫療十分進步,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沉默殺手」奪命! 多數民眾無預警確診晚期胰臟癌 田郁文教授解釋,胰臟癌的可怕之處在於其症狀不明、不易察覺,多數人發現時已是晚期,一旦有明顯的上腹疼痛、黃疸等狀況,通常癌細胞已侵犯、侵犯到鄰近血管(第三期)或轉移到其他器官(第四期),這時就很無法手術切除乾淨。不過就如同之前提到的Y先生即使在診斷時已是晚期無法立即手術完全切除,但約25%的第三期胰臟癌在化療後能切除乾淨。因此胰臟癌的治療需要不僅是內、外或腫瘤科醫師,而是需要多科團隊醫師的配合。因此「面對兇猛的疾病,臺大醫院組成了非常專業的胰臟癌多專科團隊,集結內科、外科、腫瘤科等醫師,減少患者在各科別間轉介治療的程序,亦有個管師、營養師等角色,給予最好的照護。」 在血管侵犯嚴重的胰臟癌的治療中,手術與化療為最重要的形式,田教授欣慰的說道:「有別於以往罹癌手術後僅剩1年半存活時間,如今患者在手術之後加上術後輔助化療,生存期將有機會大幅延長至50個月。」再者,針對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臺大醫院腫瘤科楊士弘醫師也說明,目前以組合式化療為主要選擇,「臺灣的醫療非常進步,國際常見的化療皆可在國內使用。」臺大醫師們會參考國際指引建議患者用藥,化療藥物也經過國際大型研究證實其有效性、安全性,亦有長期的用藥經驗,健保也有給付部分藥物,可減輕患者的負擔。 症狀似腸胃道疾病!組合式化療替婦續命享天倫之樂 近70歲的家庭主婦張女士因長期上腹痛、且兩個月內掉了8公斤,經檢查確診第三期胰臟癌,「袂煩惱,咱做伙面對!」原先很憂鬱的她在丈夫支持下堅強面對疾病,她選擇國際指引推薦的化療組合,在門診就能完成療程。張女士至今已穩定治療近1年半,她笑著分享丈夫在照顧她的過程中,竟從糖鹽不分的烹飪新手,到如今能燒得一桌好菜,生活十分平淡而幸福!楊士弘醫師進一步說明,不少人都有化療副作用很嚴重、一定需要住院的迷思,在晚期胰臟癌的治療中,醫師會評估患者的體能狀況,若患者不喜歡耗時較久的療程,現在也有可在門診完成的藥物,盼每位患者都可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與各科醫師一起努力控制疾病並兼顧生活品質。 診斷、個人化治療雙突破,胰臟癌可望褪下「癌王」稱號 而近年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也有新突破,臺大醫院內科部廖偉智教授分享,臺大已開發出新型AI診斷輔助系統,有望及早揪出病灶,讓胰臟癌有機會在早期發現。臺大醫院外科部吳健暉醫師補充,除了診斷更精準之外,胰臟癌治療在臺大已經幾乎是個人化設計,治療更加精準,隨著基因醫學蓬勃發展,患者可透過遺傳性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找出特定的基因缺陷之後選擇相對應的免疫、標靶、化療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3/20於臺大醫院開跑 雖目前晚期胰臟癌患者仍占多數,但診斷工具與治療形式越來越多元,在化療組合上亦與國際接軌,若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都有機會延長生命。為了讓患者更了解現有治療趨勢與選擇,也提高民眾對疾病的認知,臺大醫院於3月20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傳遞疾病的症狀與風險因子等衛教知識;同時,展覽中也包含病友的治療經歷,期盼能鼓勵病友們正向面對,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 看不見的疼痛   醫師:緩解疾病 提升治療滿意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 看不見的疼痛 醫師:緩解疾病 提升治療滿意度

「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42歲的陳小姐,20年前以為是車禍後遺症導致肌腱炎,服用消炎藥半年未痊癒,進一步檢查才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她正處於為夢想拚搏的年紀,確診有如按下人生暫停鍵;原先喜好烘焙的她,因疼痛無法打蛋、揉麵團,被迫放棄開店夢想,也曾幾度坐了博愛座,被陌生長輩喝斥,「好幾次都是我爸幫我搶博愛座,我才敢坐。」回想過去,陳小姐難掩心酸情緒。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常誤認為職業傷害,八成病友兩年內恐關節損傷  全台約有十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指出,許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只發生在長輩,其實好發於30至50歲的青壯年,因初期症狀易誤認成媽媽手、肌腱發炎、腕隧道症候群等職業傷害,因此延誤就醫,超過八成患者可能在發病前兩年便出現關節損傷、約四成患者十年內恐釀成日常功能障礙。 蔡昀臻醫師說,很多病患一發作起來,不只是刷牙、扣內衣,連吃飯拿筷子、湯匙都有困難。對正值求職以及照護家庭年紀的青壯年病友更是不利,常因疼痛導致動作緩慢、須請假休息,在職場上被同事誤解為賴床、偷懶、工作態度不佳。也因為身為家庭經濟支柱,擔心未來不能重回職場,索性隱瞞病情。同時發作時無法完成家事,有時連家人也無法諒解。蔡醫師提醒,病友被疼痛折磨時,旁人常因「看不出來」,誤以為「無病呻吟」,這些錯誤認知帶給病友更多壓力,應多體諒、理解病友的痛,給予心理支持。 醫病溝通、積極控制疾病活動度 達成治療目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青壯年病友除了多痛二十年,也須一生與疾病共處,常擔心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自理,同時發炎物質也會攻擊其他器官,造成心臟、肺臟等重大併發症,因此穩定控制病情相形重要。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醫師說,根據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2022指引,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達標,須於治療三個月內至少改善50%的疾病活動度、治療六個月內達成緩解以及低疾病活動度。不過臨床觀察,病友對於疾病及治療有許多迷思,包含認為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藥物會越吃越多、病情沒起色而認為「藥沒有用」等,影響治療順從性,無法達標、緩解,並且讓心情更沮喪。 盧俊吉醫師說,即使是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且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即使達到減藥條件,也要採取「階段性減藥」。對於許多病友「吃藥吃到怕」,可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病友狀況調整治療策略與藥物劑量,不一定會越吃越多;除此之外,部分藥物須一至兩個月才產生療效,且病情起伏與生活作息、運動飲食也有關,須靠定期評估疾病活動度判斷,而非自行停藥。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推陳出新,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盧俊吉醫師說,醫病溝通是治療達標的最佳方程式,可依據自身病況、有無關節病變、藥物副作用、是否備孕等討論治療方式,以降低病情惡化速度。 病友協會三十週年,盼大眾同理、助病友恢復治療信心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三十年來,幫助無數病友提升治療動力與心靈支持。包素娟理事長呼籲社會為病友提供三關:「充足照護資源,關注病友身體」、「心理盼你同理,關懷病友需要」、「醫病共享決策,關心病友需求」;今年協會也釋出30個免費入會名額(申請連結: https://reurl.cc/9Vv99n,聯繫電話: 02-2822-7495),以及心理諮詢等服務幫病友打氣。包素娟理事長、盧俊吉醫師與蔡昀臻醫師也共同鼓勵年輕病友,在醫療進步下,類風濕性關節炎已大幅降低殘疾風險,病友也可利用輔具提升生活便利性,不要驚慌、害怕甚至逃避,學習與疾病共處,更期盼社會大眾的同理心,讓病友建立更多信心,重拾美好人生。

糖尿病自行車專業車手參賽記錄片首映 顛覆大眾歧視眼光

糖尿病自行車專業車手參賽記錄片首映 顛覆大眾歧視眼光

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於3月16日抵達高雄最終站。完全由一型糖尿病患組成的國際職業車隊—諾和諾德職業自行車隊(Team Novo Nordisk)五度來台角逐榮耀。適逢車隊贊助商諾和諾德成立百年,特地為糖友粉絲舉辦車隊紀錄片放映會與見面會,激勵糖友克服世人眼光,齊心控糖必能超越糖尿病。 諾和諾德藥廠百年努力 攜手專業車手 鼓舞糖友 挑戰汙名 諾和諾德職業自行車隊集結18位來自13個國家的第一型糖尿病患,丹麥導演花一年時間跟拍,推出紀錄片「Ride for Your L1fe生命騎行」(Life的i改為1, 意即第一型糖尿病)。片中紀錄這些車手如何擺脫疾病陰霾,接受教練、及醫療團隊的特訓突破自我。這次來台參加環台賽、亦是紀錄片中之主角的西班牙車手大衛·洛薩諾(David Lozano)分享道,「我們想向世界證明,人生並不會因糖尿病而設限。」 許多車手在紀錄片中都提到受汙名以及大眾因為不了解疾病而在言語上、態度上給予他們許多限制,例如不認為他們可以吃某類食物、質疑能力,甚至承擔來自父母的擔心而讓他們備感壓力。也因此這些車手更想透過每一次的賽事向大眾展示他們能夠挑戰極限。事實上這些車手透過許多積極監測的方式學習血糖、藥物、能量補充的平衡,即使身為「老病友」,仍然學習疾病與治療新知,每一次地騎上賽事,都是為了讓世人跟其他糖友知道,他們能夠成為英雄。 台灣諾和諾德藥廠總經理施伯菲(Steve Profit)表示,自由車競賽是極度耗費體力與意志力的高強度運動,挑戰人類體能極限,患有一型糖尿病的車手必須嚴格監控自身的血糖、掌握胰島素的使用,才能持續接受嚴厲的體能鍛鍊。諾和諾德選擇持續贊助該車隊,就是欽佩並且認同車隊傳遞出來的正面力量,這與諾和諾德的遠景-改變糖尿病不謀而合。 受惠於醫學進展,曾是絕症的糖尿病如今也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近年來胰島素的研發突飛猛進,施伯菲表示,諾和諾德深知施打胰島素對於病友的難處,已研發更為長效的胰島素,能大幅降低施打的頻率,而諾和諾德擁有口服生物製劑技術工程,未來朝口服劑型研發。面對紀錄片中車手殷殷期盼未來能夠治癒糖尿病,施伯菲有信心的說,面對下一個百年,諾和諾德正朝治癒糖尿病做努力。 車手激勵糖友「騎」心控糖、呼籲去汙名化! 諾和諾德藥廠邀請糖友共同觀影、也邀請車手大衛分享自己的歷程。紀錄片中不少車手曾因畏懼他人眼光,在生長過程中隱瞞罹患糖尿病的事實。大衛從小看著同為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父親為了疾病的隱忍及痛苦,讓他更堅持活出不同的人生,「我從不避諱談論糖尿病或在公開場合注射胰島素筆針,這也改變了我父親原先因疾病感到羞愧的想法。」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畢尚德(Peter Sand)亦親臨現場表達支持:「諾和諾德與自行車隊從運動、藥物等多面向,攜手共籲糖友積極控糖、活出精采人生,真正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諾和諾德總經理施伯菲也表示將會持續深耕糖尿病的治療與照護! 紀錄片「Ride for Your L1fe生命騎行」已有中文字幕,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免費觀賞。

317世界睡眠日  醫師籲提高檢測可近性 「早」回健康人生

317世界睡眠日 醫師籲提高檢測可近性 「早」回健康人生

半夜頻作夢、醒來,越睡越累,如雷鼾聲也吵得枕邊人不得安眠,當心已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門診專科醫師提醒,睡不好,不只影響日常精神,更會提高多種疾病風險,應提高檢測可近性,好提早發覺、處理,可透過超音波智慧睡眠檢測,15分鐘完成風險評估後進行後續治療選擇,找回好睡的健康人生。 3月17日為世界睡眠日,今年睡眠日主題定為「睡眠對健康至關重要」,呼籲好的睡眠品質就像健康飲食、運動健身一樣,對於個人身心靈至關重要。響應世界睡眠日,哈佛健診於3月10日和31日,舉辦兩場衛教講座,深度解說睡眠相關醫學議題,並提供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體驗,從預防保健到保健治療,邀請民眾找回生活好品質。 睡睡醒醒如慢性發炎 多項疾病風險增 全台有近百萬人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哈佛健診睡眠特色門診、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黃昭勳解釋,OSAs的主因之一,是在進入深度睡眠時,肌肉因鬆弛塌陷,使得呼吸道閉起來,當中樞神經發現身體正在窒息、缺氧,會強制將人體從深眠拉至淺眠。如此「睡睡醒醒」的頻率,可能每分鐘超過一次,睡眠品質和精神嚴重受到影響,身體更因缺氧而處於慢性發炎,提高多項如心血管疾病、憂鬱症、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疾病風險。 診斷盛行率低 歸因病識感不足 傳統檢測可近性低 OSAs高風險族群包括男性、肥胖、喝酒、吸菸、更年期女性,黃昭勳醫師補充,我國OSAs診斷盛行率僅0.49%,主因包括病識感不足以及傳統檢測的可近性低;統計指出,77%打鼾患者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打鼾,23%患者甚至堅信自己不會打鼾,呼籲枕邊人、家人,若發現對方鼾聲如雷,甚至鼾一鼾會突然沒聲音「斷氣」,務必儘早帶往就醫。 哈佛健診3月10日的睡眠衛教講座,共替23人(7男、16女)進行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體驗,7名男性中,高達4人為中重度OSAs患者;16名女性中有4人達中重度OSAs,幾乎全為更年期女性;此外,總計4名的重度OSAs患者,BMI全數超標。 提高檢測可近性 幫助民眾「早」回健康人生 一名近60歲的高階主管,長期睡覺打鼾、白天慢性頭痛和腦霧,一天得吃多顆高血壓藥物控制,自知應是OSAs找上門,但工作繁忙,加上傳統睡眠檢測的等候時間長,拖著遲遲未處理,近期經轉介接受超音波智慧睡眠檢測,確認為高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立刻媒合夜間配戴陽壓呼吸器,目前血壓控制穩定,白天身體狀況也明顯改善。 收治該名病患的黃昭勳醫師指出,傳統睡眠檢測常要等候3~6個月以上,加上需住院、身上貼線睡一晚,降低不少人檢測意願。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有不需過夜、15分鐘完成風險評估的超音波智慧睡眠檢測,已通過美國FDA和台灣TFDA核准的,當天便能完成評估、分析與後續治療處置,提高檢測可近性,有助於提高民眾檢測意願,降低後續因OSAs引起的其他疾病,傷害自身健康。

國泰醫重視孕產兒安全 成功搶救重症早產兒 獲醫療品質獎肯定

國泰醫重視孕產兒安全 成功搶救重症早產兒 獲醫療品質獎肯定

台灣社會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家中捧在手心、細心呵護的寶貝,而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每10位新生兒就有1位是早產兒,國泰綜合醫院多年來重視孕產兒安全,透過擬真情境模擬救護流程、跨領域組成新生兒外接轉診團隊,分秒必爭掌握外接救護時效,分別榮獲2022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及以「COVID-19疫情期間重症新生兒的外接轉診服務」榮獲主題類銀獎肯定。 定期演練新生兒轉診防疫措施 國泰醫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銀獎 重症新生兒外接除需具備齊全轉送設備,更需有完善的處理流程,以利迅速送達及時搶救,尤其COVID-19疫情期間相關防疫規定要求,在在考驗團隊的應變與協調能力。疫情期間一名於鄰近診所出生的早產兒,出生後發生低溫、低血糖、呼吸費力、血色素低下(僅2.9 g/dL,正常為14 g/dL以上)等問題,為縮短搶救時間,外接團隊事前先請診所完成病人COVID-19 PCR,並於到場判斷評估病人狀況後,於抵院前通知同仁備血,讓這名病人的外接轉診時間有效縮短至70分鐘(據國外研究新生兒外接轉診時間平均為235分鐘,而轉診時間超過120分鐘新生兒併發症會增加62%)。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沈仲敏主任指出,病人到院後診斷為「胎兒母體輸血症」,即病人9成以上血液(209.5 mL)倒輸回流母體,為嚴重貧血(80-150mL以上屬嚴重),發生率約萬分之三,若未及時搶救,延遲輸血治療,嚴重可能出現低血容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的情形,死亡率高達6成以上,即使存活也多留下後遺症。所幸經醫療團隊專業判斷並搶救得宜,病人出院2週內回診檢查肝腎功能及腦部超音波皆正常,成功搶救新生命。國泰綜合醫院重症新生兒外接團隊在小兒科謝武勳顧問醫師及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醫師帶領下,定期演練新生兒轉診防疫措施,並與鄰近醫療診所合作推動重症新生兒外接轉診服務,建置友善機構資料庫,主動回饋處置情形,並提供家屬遠端視訊服務,各項指標成效顯著,榮獲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主題類銀獎的殊榮。 擬真訓練強化團隊溝通與臨床診療服務 獲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殊榮 另為提供孕產兒優質醫療服務,國泰綜合醫院運用擬真練習,強化團隊間溝通與臨床診療服務,成員透過密集的擬真訓練,有效幫助團隊在面對臨床症狀時更加熟悉且果斷處理,提高病人安全及解決問題的效率,為產婦及寶寶爭取更多黃金時間,榮獲2022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 孕產兒安全是近2年來國家政策關注的病安工作目標,國泰綜合醫院重視孕產兒安全,並落實分級醫療轉診制度,以全方位的整合照護模式優化院際外接轉送流程,提供便捷快速的就醫通道及安全友善的醫療環境,提升病人疾病治療成效及時搶救生命,造福需要救治的早產兒與產婦,努力守護母嬰健康。

微整新話題「心型臉」?醫美名醫:不追求明星臉,打造個人黃金比例

微整新話題「心型臉」?醫美名醫:不追求明星臉,打造個人黃金比例

疫後時代醫美產業回溫,不僅在去年站穩全球第3大產業,台灣醫美市場更突破600億元,加上隨著疫情降溫逐漸解禁,慢慢也開始邁向全面脫罩,微整針劑如施打玻尿酸更是民眾最愛與迫切需求。 台灣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王祚軒醫師表示,根據醫美市場觀察,現代民眾已不再盲目從時下流行,而是期望醫師能以雕塑最符合自身的臉型為目標。「現代女性大多希望擁有立體下顎線及飽滿蘋果肌,『愛心臉型』為醫師在評估老化狀態的一個基礎方向。」透過整體評估的「面部雕塑」,可更貼近打造自然和諧美感,找出最適合的面部形象。 透過內外輪廓線條提升,飽滿臉型更順暢 王祚軒醫師說明,醫美保養的觀念在亞洲已非常先進,民眾不再單純想要像某位明星的五官,而是希望能夠針對自身的輪廓特色,打造出專屬的黃金比例臉型,這樣的需求下,單一療程已無法滿足,也更加考驗醫美醫師的美感及經驗。 想要有臉部黃金比例,需以複合式療程為基礎,進行整體性的面雕評估,同時考慮內外輪廓線條,在內輪廓自然提升飽滿臉型,並於外輪廓上修飾整體線條的順暢及立體,這樣才能雕塑出流暢澎潤的時尚「心型臉」。 為讓民眾進行醫美保養時有更多元選擇,泰可國際繼去年引進Q+立線音波,今年再度從韓國代理最新的「MONALISA 愛。玻尿酸」,以結合「IG電波」的療程,不論各種療程或打造內外輪廓的美麗線條,都能在專業的醫師建議下找到最適合解方。 多元療程進步,改善腫脹、縮短恢復期 泰可國際執行長鄭旭辰說明,這款玻尿酸的特色是內含的大小均勻微粒能夠有效雕塑自然柔順的線條,安全低敏特性更可作為初次嘗試微整的首選,而操作手感有助於醫師為民眾進行療程。由於具獨特的Hy-BRID交聯技術,更有著柔韌支撐力,透過純化製程,能打造出超越標準的安全性,帶來低敏性減緩術後腫脹的機率。療程若透過搭配IG電波,能均勻、準確將能量傳導到皮膚深層,進而刺激膠原蛋白新生,療程術後也不會有明顯的傷口更無須長久恢復期,讓民眾在不需動刀的前提下達成保養效果。 新時代來臨,民眾追求美感也更希望能符合自我特質,透過多元化的醫美療程,相信能打造最適合個人的黃金線條比例。

市場首見跨界研發手推車  養成寶寶黃金姿勢

市場首見跨界研發手推車 養成寶寶黃金姿勢

如何加強新生嬰幼兒的防禦力,是廣大新手爸媽的首要課題,打造寶貝們全面性健康成長的環境,其中骨骼配合神經肌肉系統發展,需要時間逐漸成形,如何養成「新生兒黃金姿勢」更是爸比媽咪追求的目標;歐洲第一大幸福品牌Chicco,以育兒領導品牌之姿,今重磅推出「唯一跨界 婦嬰x時尚x醫學研發的-MYSA時尚手推車」,為市場首見獨創的嬰兒手推車。 手推車協助新生兒正確、健康的發展姿勢 MYSA手推車首創-Cushy Hug高機能護頭頸成長輔助墊,是由Chicco研究中心聯手國際頂尖兒童醫護研究權威,超過150年歷史的歐洲最大兒科醫院-羅馬耶穌聖嬰醫院Bambino Gesù共同研發。Cushy Hug打造出穩定包覆的乘坐環境,協助新生兒保持正確、健康的發展姿勢,可幫助寶寶避免發生斜頭畸形及胃食道逆流等狀況或降低其帶來的傷害,整體設計的貼心防禦力,更為新生兒阻隔環境不利因子侵襲。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骨科暨小兒骨科李宗霖醫師表示:「正確姿勢是攸關嬰幼兒骨骼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新生兒期間,全身骨骼、肌肉軟嫩更不易發現異狀,此階段需要新手爸媽的細心觀察,包括觸摸頸部兩側肌肉鬆緊度是否不對稱等;且幫助寶寶養成黃金姿勢,更是避免寶寶發生頭部畸形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借由外部環境的輔助,亦可有效協助嬰幼兒全面向的骨骼健康發展。」 『穩定性、支撐力、控制度』 新生兒黃金姿勢養成關鍵 一般新手爸媽在選購推車時,通常會考慮入手平穩、易收折的嬰兒推車,但如何在寶寶1歲前,長時間臥/坐於推車時,協助其新生兒黃金姿勢養成,從仰臥/0-3個月(保持移動穩定性)、半坐姿/4-6個月(良好脊椎支撐)到坐姿/6-9個月(控制軀幹穩固)等,幫助寶寶面對未來全身骨骼發展及好發病症等風險,更應是入手新推車的首重考量。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骨科暨小兒骨科李宗霖醫師表示:「斜頭畸形及胃食道逆流皆是寶寶的好發病症群,除了先天性病因外,寶寶出生後的六個月內更是黃金關鍵期。當寶寶長時保持同一個頭部位置是姿勢性斜頭畸形症最常見元凶之一,而姿勢不正確帶來影響更不可輕忽,恐會造成脖頸傾斜固定,後續於視力、肌肉、脊椎發展上等皆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因應並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黃金姿勢關鍵養成,Chicco此次與頂尖兒童醫護研究權威-歐洲羅馬耶穌聖嬰醫院攜手研發Cushy Hug的首重目標,即避免寶寶乘坐時滑動,包覆軀幹穩定性,同時提升支撐力,讓寶寶平穩和氣道暢通。 市場首見跨界研發推車 MYSA Cushy Hug神助攻 符合寶寶人體工學研發的MYSA Cushy Hug高機能護頭頸成長輔助墊,據羅馬耶穌聖嬰醫院評估報告指出,當搭配MYSA嬰兒手推車及手提式睡箱,正確使用Cushy Hug與輔助圈時,能模擬爸媽抱著寶寶給予足夠安全感,穩定寶寶身體及骨骼,頭枕設計讓寶寶接受四周刺激,頭部有足夠的活動自由度;透氣軟墊的高低細節設計,能協助寶寶頭部自然上揚,確保寶寶呼吸道暢通,能幫助寶寶避免可能面對之姿勢性斜頭畸形及胃食道逆流等狀況。而6個月以上寶寶使用,也可提升乘坐舒適度,讓MYSA不只是手推車,更是新手爸媽必須入手的育兒夢幻逸品。 滿足寶寶不同外出需求 MYSA 推車貼心呵護一應俱全 最懂寶寶的MYSA時尚手推車,來自最懂生活的義大利美學,不僅有創新研發的Cushy Hug外,全車更隨之可見貼心呵護設計,包括推車輪胎採用彈力橡膠ER(EVA+橡膠)高效避震,及四輪培林滾珠軸承,大幅提升行車移動的穩定性與流暢性,同時座椅採用獨特家具沙發布料,搭配絕美多彩陽極電鍍骨架、皮革握把手,更具備高防曬抗UV50+、防潑水大遮陽等機能,讓手推車與高質感融合得恰到好處,打造出像「家」一樣的頂級舒適。 Chicco憑藉在歐洲市場積累的60多年服務經驗,開發的一系列貼心、安全、舒適、方便可靠的嬰幼商品,囊括汽座、推車、嬰兒床、玩具、洗沐護膚品、奶瓶餵食及服裝等滿足寶寶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受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Chicco在各種繁忙的育兒生活中,成為新手爸媽的最佳助力,一起安心陪伴寶貝健康發展。

實踐家庭友善做法  福利吸引人才 企業員工雙贏

實踐家庭友善做法 福利吸引人才 企業員工雙贏

由歐洲商會主辦,12家企業支持的家庭友善聯盟論壇於本周舉辦,葛蘭素史克台灣分公司GSK也支持本倡議,在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提出個人健康老化和疾病預防觀點,同時分享福利政策對員工家庭健康照護的做法,創造企業員工雙贏的模式。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 提倡健康老化和疾病預防 根據國發會的估計,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的人口比例來到總人數的20%; 而最新的統計,2020 年 65 歲以上高齡者佔台灣總人口15.7%,但是健保醫療費用占 39.8% 。可預期的是,健保醫療負擔會因為人口老化而逐年嚴重。面對台灣老化趨勢,GSK提倡個人應該健康老化並預防疾病,不僅對個人,對改善台灣整體醫療支出的不均也有所助益。GSK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余慧明(Sherman Yu)表示,「面對高齡化社會,企業應盡其所能協助人們「健康老化」,透過疾病預防,確保高齡社會的成年生產力」。身為台灣公共衛生的好夥伴,GSK近年來提倡成人疫苗施打計畫就是推動理念的項目之一,GSK呼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出Immunization Agenda 2030,提倡終身施打疫苗的概念(vaccination coverage across the life-course)  ,不僅幼童有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成人也應該依照需要施打疫苗,抵擋20多種疾病的侵襲。 P4P 免費提供員工和家人疫苗和體檢 GSK提倡成人疫苗施打,也透過福利制度照護員工,並藉此吸引人才加入。所有福利當中,P4P「Partnership for Prevention」是令員工稱道的項目之一。P4P是GSK免費給予員工與家人疫苗接種和體檢服務,成人可免費施打13種疫苗,孩子的免費疫苗也有4種。體檢服務是提供員工及配偶定期的健康檢查,另外還有結直腸癌和皮膚癌的免費癌症檢驗,這是企業照顧員工健康的具體展現 平衡家庭和工作 多項福利照護員工 讓員工評估績效最佳的表現來選擇工作地點,這是GSK 「performance with choice」的政策,員工可以來辦公室或是選擇在家工作;每月一次的「Awesome Friday」,有半天讓員工選擇參加社團或是和家人相處; 今年二月開始,更讓男女員工享有18週的全薪育嬰假; 這些照顧員工身心靈的福利,就是GSK實踐家庭友善的理念。總經理余慧明(Sherman Yu)表示,「讓員工在家庭照護方面無後顧之憂,更有助於他們工作上的表現。透過家庭友善政策,員工有餘裕衝刺事業,不用為了家庭照顧而犧牲工作,保有工作品質和生產力,企業也有助於人才招募及永續發展,GSK希望打造一個員工喜愛的工作環境。」GSK提倡多元、公正、共融的理念,台灣承認同性婚姻,GSK對所有福利政策也不限伴侶性別,每年更是支持同志遊行,落實GSK的企業認可的價值。 GSK為現代雇主 打造正向工作環境 GSK作為現代雇主 (modern employer),致力照護員工健康、幸福以及職涯發展, GSK極力打造一個正向、多元和融合的工作環境,藉以吸引人才、留住員工、以及鼓勵同仁,如此也可以對使用我們藥物和疫苗的病患創造更多的健康成果和福祉。GSK希望讓員工茁壯、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中做自己、感到快樂滿足並持續成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