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七夕別讓新冠來攪局,維持警覺及早就醫

七夕別讓新冠來攪局,維持警覺及早就醫

歷經第四波疫情,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終於在近期趨緩,但疾管署指出,重症患者仍以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為主,提醒高風險族群仍不可輕忽確診風險!除了這幾類族群,國外研究也指出男性新冠患者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嚴重症狀、住進加護病房,更被視為高風險因子之一。醫師指出,男性就醫意願低恐為原因之一。七夕情人節即將到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民眾藉此機會關心身邊另一半健康,若枕邊人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為讓民眾更了解正確防疫知識,學會也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醫院展,即日起至8月18日將於臺中榮民總醫院展出,歡迎民眾前往互動觀展。 男性新冠重症患者多4成!醫:確診拖延,錯過黃金治療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男性確診者的重症率高達女性的3倍多1,顯示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出重症,甚至死亡;國內醫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臺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陳伯彥主任表示,疫情爆發三年多來,中榮共收治3,000多名新冠住院病患,男性比女性多出4成,且65歲以上男性的重症患者更是女性患者的2倍。性別差異推測的原因包括有:男女賀爾蒙差異、男生社交活動多與男性就醫意願較低等因素有關。陳主任表示,男性確診者往往會拖到症狀嚴重才願意就醫;高風險族群,一旦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病情容易快速惡化。提醒具高風險因子的男性更應格外小心防疫。 陳主任分享:診間曾有一位氣喘病史患者,雖然年紀輕輕才20多歲,平常沒有規律追蹤控制,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後沒有立即就醫治療,因此病情迅速惡化,需要加護治療(持續發燒、呼吸窘迫、昏迷等,需要插管、氧氣與特別治療),最後連原先的結婚計畫都耽誤了,婚禮不得不延後舉行。王復德理事長提醒,大多民眾都知道高齡長者應特別小心防疫,但年輕人若有慢性病史,其實也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要於黃金5日治療期內就醫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才能降低重症機率。下週即將迎接七夕情人節到來,趁這個浪漫的節日,王理事長也呼籲不論男女老少,都別忘關心另一半健康,若對方出現相關症狀,應互相督促彼此盡快就醫治療,以遠離重症和死亡風險。 中部唯一公立醫學中心,中榮聯手學會舉辦中榮展覽望教育院內民眾 王理事長指出,新冠重症患者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等族群居多,為讓這些民眾都能正確認識新冠威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特地在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展,希望能讓高風險族群在平時就醫看診或回診時,藉機學習正確防疫觀念。而臺中今年累計超過2,000人確診,在六都中都排行第三,因此這次巡迴展特地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就是希望藉中部唯一國家級醫學中心的力量,加強在地防疫。 臺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表示,中榮一直是中部在地居民的防疫後盾,除了創下許多防疫紀錄,更是防疫國家隊的重要一員,例如在疫情爆發初期即於48小時完成專責病房改裝、單日完成8,000多人疫苗接種。傅副院長說,「以病人為中心」一直是中榮的宗旨,期盼接下來透過院內各部科的專業資源,及智慧醫療科技的輔助,持續為臺中居民提供最佳照護,共同迎接新冠疫後新未來。 衛教大使王宇婕新戲挑戰醫師身份,深感醫護工作大不易 衛教大使王宇婕表示,自己與男友都有確診過,雖然兩人都只有輕症,但深知確診後有多不舒服,更受新冠後遺症所苦,因此特別小心防疫,不只出遊會隨時以酒精消毒雙手、手機,平時若對方出現症狀更會互相提醒快篩、看醫生。另外,最近王宇婕新戲《女兒大人加個賴》開播,王宇婕也分享,透過拍攝這部戲才認識到醫護人員工作內容的辛苦,為了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希望大家平時要做好防疫,若為新冠輕症,可在就近診所就醫,避免不必要進出醫院。 王宇婕表示,中榮醫院展自即日起至8月18日將於門診大樓大廳展出,現場不只有展板解釋大家常見的錯誤迷思,自己更拿到實用小贈品,邀請大家不妨與攜伴一起來看展,互相守護另一伴健康!另外,展覽也將於9月前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屆時也歡迎南部民眾一起前來參加,與宇婕一起認識防疫!

訂製個性化的中西醫治療方案 期盼獲得最適切的醫療

訂製個性化的中西醫治療方案 期盼獲得最適切的醫療

林昭庚院士致力於針灸研究,成果受到國際肯定,屢次獲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演講,發表270篇SCI論文及59本專書。在針刺穴位安全性研究方面,林院士於西元1982年首先透過屍體解剖,探測針灸背部經穴安全深度,1989年更率先以電腦斷層掃瞄照相術陸續探討活人胸背部各穴位之安全深度,為醫學史上首位以屍體解剖及電腦斷層掃描研究穴位安全深度並供臨床應用者。 其林昭庚院士主編之「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為全球唯一之中西醫病名對照的工具書,2019年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將首度納入傳統醫學,「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為重要參考資料,故林院士亦被譽為「中西醫結合之先驅」,於2013年起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專家學者及諮詢顧問,受邀參加該組織舉行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議,2014年於法國巴黎UNESCO總部ICHNGO FORUM發表演講。林院士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肯定,為台灣退出聯合國後,首位以台灣學者身分接受WHO及UNESCO邀請的演講者。 中西醫藥結合癌症治療臨床與研究 癌症(Cancer),中醫稱為腫瘤或積聚,惡性腫瘤連續40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及死亡人數,男性以大腸癌、女性以乳癌排名首位。大多數的癌症病患經西醫診斷後,初期多以開刀為主,直至中末期轉移,多接受放、化療,標靶治療、或近期最熱門的免疫治療或細胞治療。但在西醫治療期間,過程是非常的辛苦,根據其不同的治療模式,多會有相對應的臨床症狀出現,也就是熟稱的副作用。許多病患為緩解這些副作用,多尋求各種不同的替代療法,中醫藥的治療即是其中一種。大家或許認為中醫藥治療可以緩解一些副作用,實際上黃升騰部主任從相關的研究指出,中西醫藥合併治療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率,及增加其存活率。可能機轉可經由提升免疫力、抑制腫瘤生長、減少腫瘤轉移、減少西藥的抗藥性進而增加抗癌的效果。 中西醫合療–神經疾病為例,袪腫瘤,抗老化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is;GBM)是相當惡性的腦部腫瘤,切除後的復發率也非常高,一般確診為4級GBM後的病患,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2至18個月。患者平均壽命往往只有1年左右,5年存活率更只有3.4%。 由林欣榮、韓鴻志、邱紫文教授領導的新藥開發團隊,以正丁烯基苯酞(z-Butylidenephthalide,z-BP,是中藥當歸的主成分),簡稱BP,開發標靶抗GBM癌藥物,以生醫材料p(CPP-SA)聚酸酐,但攜帶此有效成分BP,兩者合併之給藥裝置BP-Wafer(Cerebraca® wafer),將標靶小分子藥物BP藉由控制緩釋型化學晶片將藥物釋放至腦瘤區,目前已獲得美國、大陸、日本、歐盟、臺灣之專利。 BP(ButylidenePhthalide)也具有抑制類澱粉蛋白酶及濤蛋白過度磷酸化等阿茲海默症病徵的能力。當歸小分子(BP)的抗癌抗失智,祛邪扶正的多標靶妙用是中藥的特色,主要是經過一個樞紐基因AMPK,來調控身體平衡,如中醫所言陰陽脈絡平衡所以導致BP既可以抗癌也可以治療阿茲海默失智症的多重標靶特性。 中西合治.不能醒能醒,不能走能走 花蓮慈濟醫院在證嚴上人引領林欣榮院長(西醫)、何宗融副院長(中醫),以中西醫合療提供全人照顧的治療服務為使命,將西醫與中醫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相融合,致力於拯救生命和促進康復。 針對不同疾病患者,我們進行全面評估,結合西醫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驗,以及中醫的辨證斷治和脈診等。 藉由多元合作,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團隊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治療服務,根據評估結果,我們訂製個性化的中西醫治療方案,涵蓋西醫的藥物治療、手術和康復計劃,以及中醫的針灸、中藥等。主要目標是協助病患能醒能走,從而拯救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確保他們獲得最適切的醫療。

經鼻呼吸好輕鬆 義診園遊日邀你一起鬆

經鼻呼吸好輕鬆 義診園遊日邀你一起鬆

呼吸是一門大哉問,台灣鼻科醫學會指出,用對呼吸方式有助於平穩情緒,一旦用錯呼吸方式,長時間下來則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外表也可能慢慢變得不一樣。本次百特醫療、百達醫療攜手台灣鼻科醫學會共同舉辦「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衛教活動,除了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搭配闖關遊戲引導民眾更加了解何謂經鼻呼吸,也將邀請專業醫師為民眾義診,並分享經鼻呼吸知識,期待藉此呼籲民眾更加重視正確呼吸的觀念。園遊日活動將於8月20日(日)下午2點至5點,在實踐大學台北校區大草坪與大家相見歡,歡迎大家走出戶外好好呼吸,找回完美下顎線。 什麼是正確呼吸?經口呼吸跟經鼻呼吸哪裡不一樣? 呼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呼吸的正確與否卻很少受到關注,呼吸方式大致可區分為經鼻呼吸與經口呼吸,雖然大多數人都認同鼻子是用來呼吸,而嘴巴則是用來進食,但其實日常中有很多人是不自覺習慣用嘴巴呼吸。 經鼻呼吸和經口呼吸差在哪裡?看似都是呼吸,但兩者之間相差甚遠,經鼻呼吸是人體最自然的呼吸方式,穩定的氣體交換能保持體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血液酸鹼值也維持穩定,有助於平緩情緒;而經口呼吸往往吐出的二氧化碳比氧氣還多,導致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偏低,血管收縮,血流與氧氣運送不順,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生病,或使精神狀況低下。 經口呼吸除了影響健康 小心外表也慢慢地在變化 你是否也曾經睡覺時張著嘴巴呼吸呢?根據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108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高達355萬人,大約每5人就有1人過敏,其中鼻過敏的人數佔人口百分比約30%,顯示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使得人們因鼻子過敏而不自覺張嘴呼吸的狀況相對普遍,其他造成經口呼吸的原因也包含肥胖、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等因素。 長期經口呼吸可能對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主要是口腔內少了粘膜過濾空氣中的髒污,因此增加了生病的機率,另外也容易有口乾舌燥、口臭的狀況發生;另外,因經口呼吸未能將舌頭貼合上顎,長期下來外表將會慢慢改變,可能造成暴牙、戽斗、牙齒排列不整齊,甚至駝背等等。 掌握正確呼吸方式 經鼻呼吸帶你找回完美下顎線 正確的呼吸方式使人常保身心健康,鼻子作為人體天生的呼吸道,當空氣經由鼻腔進入體內,鼻腔內的鼻毛可作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過濾空氣中飄浮的過敏原、雜質、灰塵、細菌等等,防止它們進入人體和肺部,同時降低氣管與支氣管感染的疑慮;鼻腔壁的黏膜亦可以溼潤與加熱吸入的空氣,幫助氣管中的微血管在接觸空氣時,不會因為快速接觸冷空氣而使血管收縮;此外,經鼻呼吸也有助於緩和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掌握正確呼吸要領,以下4招學起來: 1. 時刻提醒自己使用鼻子呼吸 2. 呼吸要緊閉雙唇,並將舌頭頂住上顎 3. 避免用力呼吸,穩定呼吸節奏 4. 如果鼻塞,盡量透過唇縫、齒縫來呼吸 多位專業醫師親臨現場義診 助民眾找回正確呼吸 戒掉長年來錯誤的呼吸方式,養成正確呼吸實屬不易,本次「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將帶領民眾練習正確呼吸方法,現場除了設有闖關活動,傳遞正確的衛教及治療知識,也將安排專業醫師進行義診、分享,幫助民眾快速掌握正確呼吸的要領。歡迎大家於8月20日下午2點至5點一同前往「實踐大學台北校區大草坪」好好經鼻呼吸,找回完美下顎線。

思覺失調病友幸福回歸社區!凱旋醫院8月新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

思覺失調病友幸福回歸社區!凱旋醫院8月新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

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一名50多歲的高學歷男子「阿凱哥」(化名),個性單純,踏進社會後卻誤交酒肉朋友,讓人生變了調,失去工作、丟了朋友,愧疚地選擇自我封閉,遠離家人長達30年,男子被送往凱旋醫院治療才知道罹患思覺失調症。而經歷8個多月的長效針劑治療與全方位的職能復健,男子如今從高雄返回台北家人的懷抱,成為一家五口唯一的上班族,天天陪伴年逾8旬的老母親聊天散步,凱旋回歸幸福生活。 精神科就醫人數年逾135萬 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整合照護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周煌智院長表示,近16年精神科門診人數增加約1倍,統計顯示2021年門診就醫人數已超過135萬人。就醫者除了一般失眠、壓力適應不良等之外,也包括思覺失調症與憂鬱症。而相對其他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在藥物治療、多元身心與社區照護之下,有獲得更好且穩定控制的趨勢。 凱旋醫院以「活得好、活得老、活得快樂」為核心,發展出從門診到返家的一條龍照護服務,打造精神醫療新樂園,近日更響應已修法通過《精神衛生法》的強化推動心理健康促進目標,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期盼結合跨團隊整合、一站式評估、主動健康關懷、多元化心理與職能復健、等服務,幫助精神疾病病友跨出醫院的圍籬,走向社區,貢獻生產力,實現自我尊嚴與價值。 大腦生病了!長效針劑助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 以前述思覺失調症病友為例,大學畢業於台南名校,畢業後任職於工程顧問公司,前景看好,但沒想到大腦卻悄悄生病了,出現精神衰退、幻聽等症狀,連換數個工作,每個工作2-3天就辭職。當時家人不認識思覺失調症,以為男子只是個性孤僻,未能協助及早就醫。直到去年才出現轉機。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鄭塏達醫師表示,病友在去年中被送到醫院時,滿臉驚恐、抗拒人群且有被害妄想,經團隊評估後給予長效針劑治療,搭配繪畫、唱歌、團體活動等不同職能項目的復健,病況獲得明顯改善且保持穩定,不但找回生活自理能力,更展現藝術天分,以繽紛的顏色點狀彩繪出姿態生動的貓咪,找回笑容與自信。而經過8個多月的治療與復健,病友開開心心地返回家中,享受家庭的溫暖,照顧因病無法相見30年的年邁母親。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為「大腦生病了」,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但及早介入和持續治療,病友有機會穩定病況,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鄭塏達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目前國內外治療指引與政府皆建議優先考慮長效針劑,相較於口服藥,有助提升病友用藥順從性,進而降低4成急診、6成住院、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以及4成死亡風險等風險。 心理與職能復健 助思覺失調病友回歸社區 幫助返回社區正常生活是思覺失調症治療照護的目標。周煌智院長表示,要達到目標,除了仰賴藥物治療有效性,接續的照護也很重要!思覺失調症病友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2000年45歲以上者占4成,2020年卻超過7成,對比整體社會的扶老比上升、扶幼比下降現況5,更凸顯出思覺失調症與其他精神疾病的精神長照需求。 因此,凱旋醫院啟動ABCDP計畫: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日間照護中心、C-巷弄長照站、D-失智共同照護中心、P-精神長期照護中心與精神長照據點,透過生活工作化、治療娛樂化、輔助智慧化,期望健全共照網,幫助病友活出生命的光彩。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徐淑婷主任進一步表示,社區是精神康復的實踐道場,病友透過「復健」,學習使用技巧或資源,以克服精神疾病的挑戰,反覆練習,日後遇到相同或類似挑戰就能坦然面對且戰勝,達到「康復」,回歸正常人生。凱旋醫院近年推動復元導向、優勢為本、同儕共行的「星海計畫」,透過陪伴與資源與連結關係,為病友提供多元化復健訓練,增強病友生活自理與工作能力,強化病友在社區中的身份關係,目前已幫助許多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病友走出醫院的藩籬,邁入社區有意義地生活。

和死神拔河搶命!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

和死神拔河搶命!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

能夠再度流暢的彈琴,對僑居美國的唐小姐來說,是重生之後最期待的一件事情。37歲的她近一年因右上背部疼痛及右手臂痠麻,在美國進行正子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掃瞄及切片檢查,診斷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Desmoid tumor),侵犯到右側第一到第三肋骨。腫瘤旁緊貼著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及臂神經叢。美國醫師評估此手術非常困難,且有右手癱瘓的風險,因此回臺向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尋求協助。 陳晉興教授馬上與神經外科王國川教授合組醫療團隊,將病患的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的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決定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保護右手功能,精準地切除腫瘤,且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病人術後順利恢復,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而且還能夠照常彈奏鋼琴並開車接送小孩。 第二例是48歲男性,罹患縱膈腔類癌(carcinoid),病患腫瘤已超過十公分,且包圍住心臟旁的大血管及氣管。由於氣管極度狹窄,導致呼吸困難。如果不立即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將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於這個手術相當複雜困難,外科部陳晉興教授立即與心臟外科紀乃新教授組成醫療團隊,將病患的電腦斷層重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進行術前模擬,同時也運用最新研發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斷層影像轉換為3D虛擬實境進行術前模擬。在跨專科團隊攜手合作下,先使用葉克膜穩定病患血氧濃度,再開胸進行腫瘤摘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現在也能應用在醫療,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跨領域與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洪一平教授合作所組成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與廣達電腦補助,成功執行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此計畫結合了臺大頂尖臨床團隊與3D影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科技,致力於為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提供最高等級病情討論、術前模擬、醫病溝通、及教育訓練的元宇宙跨時空平台。臺大團隊同時分享兩病例,展示此創新平台的功能。 陳晉興教授表示,現今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於術前評估及病情解釋。然而這些初階影像在電腦螢幕上都是二維顯示,倘若病患病情困難複雜,對於不同專科的醫師、團隊成員、或病患、家屬都不容易理解。 目前雖已有許多醫學中心,特別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在研擬手術策略和解釋病情時,會將二維影像轉換使用3D列印模型,可以同時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手術方式和步驟,相對於傳統的影像檢查,更易於理解。然而,這種模型需要客製化製作,每套模型僅適用於一位病人,價格約在25萬元左右,並且製作需要7到10個工作天。對於病情危急或經濟壓力較大的病人來說,緩不濟急且負擔不小,「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僅能解決這些困境,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 因此,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還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相較於傳統方法,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人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灶。此外,遠地或國外的醫師、家屬甚至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同步參與醫療團隊討論及病情解說,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安心地將生命託付給醫療團隊。 教育訓練及經驗傳承一直是臺灣大學及臺大醫院的重要使命,「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只能夠解決這類跨科別、高難度的手術,更能將這些病例製作成教學個案,作為訓練外科年輕醫師及醫學生最佳教材。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將持續引入使用者互動模式,不只讓臺灣的醫療團隊及年輕醫師能夠在此平台反覆模擬手術情境,練習手術技巧,也能與國際醫學單位交流,從而培養更多優秀的外科醫師及團隊,造福更多的人群。

台東南迴診所開業  北醫師生不畏風雨出團義診力挺

台東南迴診所開業 北醫師生不畏風雨出團義診力挺

卡努颱風造成台灣中、南部山區災情,位於台東東南部的南迴地區也受到風雨影響交通路況與部分山區土石流。然而在這樣的風雨之下,仍不減台北醫學大學師生的服務熱情,透過巡迴義診行動力挺校友徐超斌醫師甫設立的南迴診所。該義診活動自8月2日至12日,實施義診、家訪、長者日間關懷的村落包含臺東縣金峰鄉(歷坵村、正興村)、達仁鄉(安朔村、森永村)、太麻里鄉(金崙村、多良村)。 北醫杏青康輔社會醫療服務團 在達仁鄉森永社區服務中心進行義診 8月5日上午,卡努的外圍環流夾帶的風雨中,北醫杏青康輔社會醫療服務團所組成的金峰達仁太麻里社會服務隊,準時在達仁鄉森永社區服務中心進行義診,由黃閔哲藥師指導、倪吉宗大隊長(護理系二年級學生)領隊,包含家醫、牙醫等執業醫師,由新莊中央扶輪社邀請的多位物理治療師,以及41名社團學生參加。曾在學生時期參加此社團的徐超斌醫師,再度與老戰友合體,帶領著學弟妹一起為鄉親看診服務。 深怕因為雨勢導致居民無法前來看病,社團學生立刻組成車隊,繞著村莊挨家挨戶拜訪,宣導義診活動以及接送居民前往義診場地。除了治療外,物理治療師錢俊成等,及牙醫鄭翔宇、郭耀東、黃明裕,藥師劉興華、徐少柏也協助學員一同宣導衛教,藉由深入淺出的專業說明及互動,不僅希望能為地方居民帶來正確的健康觀念,也希望進一步了解地方生活文化。近年來,杏青社透過在屏東、台東等鄉城的義診經驗,落實著「服務是雙向的學習」的觀念,在提供協助的同時,不忘學習與了解地方文化,在對等的交流互動之中,可以形成更為友善的醫病關係,實踐醫療人文的全人照護精神。 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的南迴診所,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所設立,於今年6月28日正式營運,以行動醫療為核心精神,提供定點門診與居家醫療兩大服務。診所院長徐超斌醫師長期投入改善南迴醫療,近年來以南迴基金會為主體,推動「行動醫療計畫」,先後藉由居家護理所、南迴診所的設置,讓更多南迴子弟如徐超斌醫師一樣,可以返鄉為鄉親服務;以病人不動、醫護人員移動的行動醫療模式,解決偏鄉醫療最大的交通難題;同時也建立在同樣的生活文化共感之中,更能療癒身心靈的醫病關係。

「憶路長相伴,失智不孤單」  2023失智老人公益募款活動起跑

「憶路長相伴,失智不孤單」 2023失智老人公益募款活動起跑

當遺忘成為日常,當陌生取代記憶,該如何守護情感的溫度?陪伴是失智症最好的照顧!父親節將至,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長期關注失智長者議題的安聯人壽,8/7(一)攜手啟動第十六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將年度活動主題定調為「憶路長相伴 失智不孤單」,呼籲民眾正視國內失智症照顧資源及照護人力嚴重不足的困境,邀請更多人加入照顧服務員的行列,透過陪伴及互動,幫助長輩減緩失智;記者會中同時邀請基金會活動代言人-金鐘獎最佳女配角,並甫以電影首度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新生代女演員「小豆」孫可芳與大眾分享照服員的一日體驗,透過現身說法,號召民眾投入照服員的專業工作,為老人的照顧、關懷工作注入新活力與力量。 安聯人壽對失智症的關心及支持,連續18年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共同推動失智症教育宣導工作 安聯人壽一直以來對失智症的關心及支持,連續18年與本會共同推動失智症相關教育宣導工作,尤其在預防延緩失智,更是不遺餘力的推廣。2006年開始,本會與安聯人壽就開始從預防失智角度去著手宣導,共同發行大腦保健體操,出版預防失智養身書、設計桌遊,以及辦理大型戶外健走活動,並透過自我管理的理念出發,2015年開始推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現改為輕度失智者暨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2016年引進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CDSMP)」,教導大眾透過生活型態的自我管理,來降低失智風險,2019年整合了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南加大生活型態再設計、芬蘭fingers研究,研發本土「大腦保健實作班」,讓國人對於失智症的認知與預防觀念,持續的在落實與實踐,也顯現良好的成效。 依據衛生研究院近期完成最新調查,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在8%。隨著人口高齡化的影響,失智人口逐年攀升,未來將有更多的家庭將面臨到照顧問題。基金會今年成立25周年,一路走來以失智長者照護宣言「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一直作為基金會努力推動的目標。在失智照顧這條路上漫長又艱辛,而失智症不僅是患者個人的事,更是整個家庭及社會要面對的事,尤其在專責失智機構裡的照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工作。 在人口高齡化的影響下,失智症躍為世紀威脅,照護人力缺乏儼然成為全球公衛隱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的報告顯示,全球失智者已超過5500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至7800萬人,到2050年更將達到1.39億人,需要的照護人力將是目前的3倍以上。 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指出「台灣同樣面臨失智者暴增的『失智海嘯』壓力,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2022年底已達32萬人,佔總人口數的1.37%。預估在未來的20年內,每天將有近48人罹患失智症,每30分鐘就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代表未來台灣每個人都會面臨失智症的照護問題。」 林順才續道「然而,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失智症的照護難度高,台灣從事老人福利機構的照服員卻僅有約1萬3千多人,因此照顧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亟需更多人的投入與關心。為讓弱勢的失智症長者得到適當的照護,並喚起大眾對預防失智的重視,安聯率先呼應政府長照計畫,投入倡導相關議題,走過18個年頭,今年很開心可以與失智老人基金會再度攜手籌劃年度募款活動。感謝過去超過20,000位天使捐款人,所捐贈之逾新台幣7,300萬元善款,及安聯全體同仁的熱情支持,讓每年活動都能順利達標。安聯人壽堅信企業要成為優秀的企業公民,不但要以深耕在地及永續來經營企業,更要用實際的回饋行動支持本地的非營利組織。安聯期望活動可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共襄募款義舉,並重視失智防治議題。」  以《天黑請閉眼》一舉榮獲奪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配角獎的「小豆」孫可芳,演技精湛、感動人心,私下更是充滿愛的關懷人士,為讓國人及早正視照護人力的養成問題,應基金會之邀,特別至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進行「一日照服員體驗」,並為「2023年失智老人募款活動」現身說法,這也是孫可芳疫情後的首場公益活動,更是首度代言樂齡族群公益議題。 孫可芳感性表示,「我的人生中累積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然而對失智長輩而言,那些美好的日子,只能由家人們代為收藏,但我相信,雖然失智會讓記憶消失,愛卻不會離去,所以當初基金會邀請我來擔任活動代言人時,毫不猶豫便答應了。」當天體驗重點主要在於手作跟一些日常的訓練與陪伴,都是實際照服員的日常。她呼籲道:「過往,照服員的工作不被社會大眾所重視,認為只是幫長輩換換尿布、洗洗身體而已。其實不然,在失智專責機構中,照顧工作是一門專業,尤其失智症患者常伴隨精神行為症狀,並具有遊走功能特性,情緒也時時有變化,服務過程更是困難重重,必須要學會察言觀色和用長輩的角度給予溫暖的陪伴,期待大家可以加入失智培訓的行列,關懷失智長輩。 「2023年失智老人公益募款活動」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單次捐款1,000元,即可獲得「解鎖失智密碼」乙本。希望凝聚這股力量,邀集更多朋友關懷失智症的議題,投入失智照顧工作,同時也邀集國人發揮愛心捐款,讓更多的失智長者能夠得到更完整的照顧,一同攜手守護,傳遞愛的溫度。 活動詳情請參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或撥打專線專線02-23320992。

提升重大疾病存活率、平均餘命 健康指標接軌國際

提升重大疾病存活率、平均餘命 健康指標接軌國際

醫療支出究竟是成本還是投資?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委託資誠普華國際財務顧問有限公司(PwC)進行「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結果顯示現況下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的GDP佔比低於比較國家、多項健康指標仍有成長空間。對此,IRPMA於今(2)日舉辦「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記者會」號召醫界、學界、美國商會、歐洲商會、日本工商會與病友共14個團體共同倡議,呼籲跨黨跨部會打破成本迷思,從根本思維著手,將醫療保健支出視為對健康的投資,才能建立堅韌與永續的醫療環境。 確保重大疾病保護力 健康指標接軌國際 後疫情時代,打造韌性而永續的醫療環境成為世界共同發展目標,台灣在三年防疫過程中成功贏得國際掌聲,長期以來更以優異的健保醫療體系享譽全球,在生醫科技國際競爭力方面處於優勢地位,但根據「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台灣在多項健康指標評比上雖表現不凡,但仍有進步空間:以台灣死亡率前十大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為例,對比加拿大、英國、德國以及國情與台灣相似的日本及韓國等五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台灣的標準化死亡率都高於其他國家。此外,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全面健康覆蓋指標(UHC),綜合評量各國基本衛生服務涵蓋程度以及醫療財務負擔狀況,台灣與上述國家都存在差距,顯示台灣無論在重大疾病保護力以及醫療可近性上,尚有潛力等待發揮。 醫療支出佔比低 高齡少子化為財政危機雪上加霜 向來以健保制度與醫療高度發展自豪的台灣,為何未能將優秀成果展現在各項指標上?「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剖析全球數據發現,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水準有相關性,整體而言平均餘命表現較好、癌症相關失能調整人年(DALY) 1有較佳表現的國家,公部門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水準亦較高 然而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主要包含醫療服務、藥品消費支出等)GDP佔比僅6.1%,顯低於OECD平均9.6%,藥品支出GDP佔比更只有1.2%。受限預算也嚴重影響醫療資源,以新藥健保給付為例,日本高達95%新藥已納入健保給付,且給付等待時間大多60日以內,最慢不超過90日,反觀台灣,新藥給付生效平均需等待超過700日,給付生效率也持續下滑,2021年統計的6年累積新藥給付生效率僅55%。 近來健保署已努力加速新藥給付,但受限於預算,仍需要各界支持。 2050年起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人將超過7百萬人,預估屆時老年人口每年醫療費用將超過6,200億元,面對可預見的醫療體系挑戰,增加健康投資迫在眉睫,以期許朝打造堅韌與永續醫療環境的共同目標積極邁進。 健康是投資!提高醫療支出反帶動GDP成長 唯有將健康視為投資,才能解套日益沉重的醫療負擔,一來透過健康促進改善國人健康以降低醫療支出,二來透過提升疾病療效,讓病友與家屬得以投入就業創造產值,以同樣實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日本為例,日本政府2014年將消費稅率自5%提高到8%,2019年再提升至10%,並將稅收用於育兒支持、醫療保健與長照服務等途徑,平均餘命與健康指標表現領先比較國家,值得借鏡。 IRPMA理事長勝間 英仁表示:「對健康醫療的投資,不但能增進大眾的健康與公共衛生,更能帶來經濟、稅收、生產力的成長,以及強化醫療體系的國際接軌以及生醫產業的創新,並強化國家競爭力。」投資在健康醫療,所帶來的好處與影響是遠遠超越健康。世界衛生組織也一再強調,在追求更好健康上的花費,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成本。 強化健康投資四大建議!成立行政院健康醫療投資策略小組,盼跨黨跨部會支持 針對健康投資的政策施行,「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整合各界意見,提出以下建議: 拓展健保多元財源並改善資源運用效率,全民需有健康投資共識。 參照國際提高醫療支出水準,可將日本醫療保健支出GDP佔比11%作為長期目標,並循序漸進以OECD平均水準8-9%為短期目標。 改善新藥可近性以提升國民健康,並增強我國醫療體系的國際接軌及生醫產業國際競爭力。 成立行政院健康醫療投資策略小組,並將增加健康投資與改善健康指標列為施政目標,推動全政府協作,並持續匯集民間團體意見做為決策考量。 成就堅韌及永續的醫療環境是長久命題,改革亦非一蹴可幾,然而台灣健康醫療水平仍有極大潛能有待發揮,需破釜沉舟建立健康投資觀念,全面檢視台灣醫療支出現況,才能提升台灣醫療保護力,與國際接軌,守護全民健康。

向父親致敬!守護男性泌尿器官,健康一路發!

向父親致敬!守護男性泌尿器官,健康一路發!

許多醫學研究顯示,現代社會威脅男性健康的疾病日漸增長,不間斷地嚴重影響男性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性命;台灣於2023年統計男性的平均壽命遠比女性少6-7歲,排除癌症、三高、慢性病、過勞、肥胖、甚至自殺死亡等,攝護腺疾病、性功能障礙、性病等更是廣泛危害男性健康的重要因素,平均50歲以上的男性,至少有半數有著相關困擾,如此高風險現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重視,並訂定10月28日為「世界男性健康日」。 有鑑於此,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以下簡稱TUA)理事長,也是林口長庚泌尿科教授馮思中表示,許多泌尿系統疾病雖不致命,但卻很容易影響個人社交活動及全家人生活品質;尤其是發生在男性身上時,往往因為扮演家庭經濟支柱或者強者角色,經常輕忽或不肯即時就醫檢查治療,對男性健康的危害更是雪上加霜。TUA醫療政策暨公共事務委員會歐宴泉主委更指出,國人都以為男性健康只需著重攝護腺,其實泌尿器官還有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與陰囊睪丸等內外生殖器都包含其中。  「向父親致敬、守護男性泌尿器官,健康一路發」全台四區聯合記者會  為呼籲大家重視男性健康問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發起「向父親致敬、守護男性泌尿器官,健康一路發」全台四區聯合記者會,在TUA馮理事長率領下,由歐主委策劃,宣布啟動八月份為「守護男性泌尿系統健康」關懷月,聯合全台北、中、南、東四區醫院及有志一同之泌尿科醫師,同步宣示守護男性泌尿系統健康,後續也將陸續展開各種相關講座、研討會、義診篩檢或公益園遊會等活動,也期待全國各地醫院/衛生所熱情響應,讓國人男性同胞真正感受到八月的溫馨與健康。  風雨無阻!原本人在北區的馮思中理事長因受颱風停班課影響,特地南下到童綜合醫院進行串連,北區主場由林口長庚醫院主辦,在馮思中理事長與歐宴泉主委號召下,衛福部健保署臺北業務組李純馥組長、台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也一同見證。中區由童綜合醫院主辦,由童醫院童敏哲總院長、泌尿科許兆畬主任、達文西中心翁瑋駿主任、臨床試驗中心林益聖主任、泌尿科莊毓峰醫師,國軍臺中總醫院航醫科暨健康促進管理中心廖丞晞主任、國軍臺中總醫院泌尿外科沈敬棟主任與豐原醫院泌尿科郭嘉政醫師同步宣示。北區由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建綸主任代表。南區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辦,由高醫附醫吳文正副院長、屏東榮民總醫院吳東霖院長、高醫附醫泌尿部李香瑩醫師、郭綜合醫院梁景堯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沈元琦醫師及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林大欽醫師同步宣示;東區為花蓮慈濟醫院主辦,由花慈泌尿部郭漢崇部長同步宣示;北中南東四區透過視訊連結陸續致詞,精彩熱鬧為活動揭開序幕。  此次特別談及常見泌尿健康所隱藏的危機及預防之重要性,台灣男性在許多癌症的發生率都是相對高的。比如攝護腺(前列腺)癌已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第六位,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的第五位,共有7,115位新發個案,發生率為35.83人每十萬人口。 而在膀胱癌與腎臟癌,男性的發生率也都高於女性。膀胱癌較常侵犯60歲以上男性,男與女的比例大約是2.7:1。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國內每年因膀胱癌死亡者約在400位左右(每十萬人口1.91人),而發生率則為每十萬人口2.29人。腎臟癌在40歲以後發生率就逐漸增加,好發於40歲到70歲之間,男與女比例為1.5比1。 除了惡性疾病之外,由於男性多從事勞力工作,結石發生比例也高於女性。 台灣的盛行率大約在10%,其中男性的盛行率近14%,而女性盛行率約4%,台灣男性發生率更是台灣女性的2至3倍不等。此外,男人最在意的男性雄風也常常造成困擾。40歲以上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盛行率約17.7%,推估也有近百萬的病人,這麼多的病人卻只有一成多願意就醫,而且90%都是看泌尿科,其餘不是尋求民俗療法,就是默默承受順其自然,其實男性的問題都可諮詢醫師,在此道出民眾應及早警覺及預防之重要性。  

新手媽媽「你累了嗎?」 雙和醫院攜手美德耐研發「安育哺乳枕」

新手媽媽「你累了嗎?」 雙和醫院攜手美德耐研發「安育哺乳枕」

台灣生育率持續探底,根據內政部統計,出生人口連續9年下滑,今年上半出生人口只有6.6萬人,全年的出生數將少於13萬人,相較於8年前的21.3萬人減少近4成;另外,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除遺傳、染色體異常及早產等疾患,事故傷害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少子化的現今,除有效提升生育率外,如何降低新生兒死亡,提升存活率也越來越重要。 醫療服務與科技發展結合 達到精進醫療及照護品質 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表示,提供以病人為核心的醫療服務是雙和醫院的宗旨,在守護母嬰健康、提升育兒安全的同時,也透過創新的思考,將醫療服務與科技發展結合,進而達到精進醫療及照護品質的目的,日前(28日)在2023亞洲生技大展上所發布的「安育哺乳枕」就是最好的範例。 程毅君院長指出,由婦、兒科護理團隊發現問題,透過彼此資訊交流、發想解決方案,到不斷測試、調整、修正並取得專利,最終與廠商合作,進入產品化階段,這都得歸功於將創新思維與醫療服務正向結合的團隊合作,不僅樂見其成果,更期待「安育哺乳枕」能帶給新手爸媽更安全、舒適的哺乳育兒環境。 (圖說/雙和醫院與美德耐集團共同合影) 安育哺乳枕 預防鬆手不慎造成新生兒意外滑落 「安育哺乳枕」研發團隊的領導者,雙和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周如芬表示,某次與同仁聊天,發現有位身為新手媽媽的護理師,曾因半夜起來餵奶,在睡眠被中斷以及上班的疲勞尚未恢復的情況下,竟發生餵奶餵到打瞌睡,差點讓小嬰兒摔到地上的意外,而當時母嬰親善風潮正起,亦有許多研究指出母乳哺育對母嬰關係、嬰兒成長有諸多正向幫助,因此便開始思考要如何營造安全且舒適的哺乳環境,亦可避免新生兒事故意外的發生。 「安育哺乳枕」,該產品包括ㄇ型主枕、以及可依嬰兒大小前後調整距離的副枕,可用來支撐嬰兒背部,提供母親舒適的姿勢進行母乳哺餵;同時,副枕內有被毯,若母親擔心哺乳期間精神不濟或打盹,可以將被毯打開包覆嬰兒,預防鬆手不慎造成新生兒意外滑落,也增進保護哺乳過程的安全及達到母嬰保暖之效果。 周如芬護理長透露,該產品於2020年2月11日取得經濟部新型專利證照,並於2022年技轉美德耐集團。即日起於美德耐集團旗下維康醫療正式推出,其中,雙和醫院也將力挺同仁創新成果,將在雙和醫院嬰兒室使用,讓新手爸媽可以體驗到更安全、舒適的育兒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