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輔大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 產官學專家齊聚探討數位健康新趨勢

輔大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 產官學專家齊聚探討數位健康新趨勢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16日舉辦首屆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運用數位弭平健保與臨床資訊落差,為民眾健康賦權」(“Empowering Patients with Digital Health: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imbursement Policy”),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數位健康在診斷、預測、治療的最新趨勢和應用,以及健保給付的限制和挑戰。輔大醫學院院長葉炳強教授、輔大學術副校長王英洲教授、輔大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前校長郭旭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教授、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黃兆杰組長、輔大附設醫院副院長江福田醫師、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博士、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與產業界代表台灣羅氏醫療診斷設備公司總經理吳慶城等人皆應邀出席。 輔大醫學院葉炳強院長開幕致詞時指出,此次大力邀集海內外產官學專家齊聚一堂,企盼為我國數位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發揮影響力,攜手提高病患照護品質與醫療效能。主辦單位輔大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博士表示,期待透過國內外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促進病患參與數位健康、加強臨床實踐和健康政策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以推動數位健康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數位健康助益廣,有助提升診斷、治療、預測、研究發展與政策制定 數位健康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包含數據分析與運用、電子病歷、遠端診療、健康監測等。台北醫學大學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教授發表專題演講時說明,運用數位健康技術將可突破過去的醫療限制,對於診斷、治療、疾病預測、促進研究發展等皆有幫助。而新冠疫情更成為加速器,健保署黃兆杰組長舉例,疫情之下政府對遠距醫療、視訊診療等都有相關推動與放寬。然數位健康技術的推動仍需法源、財政、科技以及真實數據等共同並進。遠從英國來台與會的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Olivia Wu教授與Neil Hawkins教授以慢性肺阻塞、心臟衰竭及醫療監測系統為例,展現數位科技對於獲取真實數據,用以判斷醫療品質的具體成果,說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數位健康科技能協助資源投入更精準的領域。 數位科技助精準追蹤成效,可提升醫療品質、重新思考醫療資源配置合理性 當數位健康科技的重要性持續攀升,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正面迎接數位健康技術帶來的變化,調整政策制定、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也是研討會的另一大亮點。國衛院邱弘毅所長說明,數位健康科技將使以病患為核心的醫療運作更加落實,搭配電子病例、穿戴式裝置等可更精準掌握身體數值、及生活型態改變對於健康的影響,提升病患對行為改變的意願、進而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而數位健康技術所帶來的改變,也該同步作為醫療決策、評估健保資源配置合理性的依據。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朱基銘教授則認為,委託專責單位建立醫療資訊共享與整合平台,將有助推動醫療數據的管理與運用。台灣資安產業發展協會毛敬豪副理事長則提醒,數位化發展的同時,也需重視資料隱私與保密性,避免敏感資訊外洩、被駭客入侵等安全風險。 造福民眾、加速數位健康發展 產官學各界協力缺一不可 據統計顯示,醫學資訊大約每73天就會翻倍一次,且70%的醫療決策受實驗室檢測資料影響,想要有效管理與運用,除了學術界和公部門外,產業界的投入也是至關重要的。台灣羅氏診斷總經理吳慶城分享,提升預防、治療、照護到健保制度規劃相關層面,可運用優質的檢驗設備、整合性的技術與支援系統作為助力,確保數據應用的可靠準確和安全,改善各階段的照護方式,早期發現並診斷疾病、適時提供正確的藥物,即時監測疾病進展及治療結果。郭旭崧教授補充說明,我國健保大數據正像是一個寶庫,蘊含豐富的健康訊息值得更多產業學術界共同挖掘,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在閉幕致詞中表示,數位健康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需要跨領域合作是產官學的共識,很高興輔大籌辦本次的國際研討會,共同推廣我國數位健康發展,期待各方攜手共同造福更多民眾。

守護民眾健康 臺中榮總與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簽署合作協定

守護民眾健康 臺中榮總與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簽署合作協定

臺中榮民總醫院與衛生福利部所屬中區六家醫院,於16日上午假臺中榮總舉行雙方醫療合作意向書簽署典禮,六家部立醫院院長也一同參與觀禮,包括:苗栗、豐原、臺中、彰化、南投醫院及草屯療養院,由陳適安院長、醫福會林慶豐執行長代表簽署,堅定雙方在醫療、教學、研究三方面之合作信念,為守護中台灣民眾之健康一同砥礪前行,並於簽署儀式後參訪本院之細胞治療中心及遠距照護中心。 自2007年起臺中榮總陸續與中部多家部立醫院有門診、手術、檢查等醫療支援,建立聯合訓練、建教合作及教學示範等合作方式,2022年支援部立南投醫院通過急重症評鑑,並與豐原醫院研究合作國科會及醫福會計畫案;本次經由衛生福利部醫福會之串聯,推動各區域醫療資源共享,結合部立醫院及輔導會醫療機構兩大公立醫療體系,肩負公醫使命,拓展合作範疇。建立更為暢通之合作管道,提供更為便民之綠色通道,開啟嶄新合作模式,持續深化於醫療人才、專業技術相互交流,教學、研究領域之共同合作,建立更縝密的醫療服務網絡,開啟醫療合作新篇章。 建立合作機制開創醫療服務新領域 臺中榮總擁有高水準醫療能量與醫療資源,包括:成立「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發展幹細胞及抗癌免疫細胞療法,聚焦在急、重、難、罕疾病的應用,與日本、美國多所大學合作多項臨床試驗,為國內再生醫學的先行者。另外,2022年成立「遠距照護中心」,提供榮民金字塔三級醫療照顧服務,偏遠地區心導管、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遠距醫療,榮家會診、健康監測,中榮領先全國設立專屬的空間與設備集中服務,更為即時也更有效益。 藉由此次雙方的合作協定,由臺中榮總為首之中部公醫聯盟,將協助部立醫院持續照顧偏遠地區的民眾健康,透過本院發展遠距醫療、智慧醫療及再生醫療之相關經驗,建立合作機制,突破地域限制,減少民眾舟車勞頓,提升醫療品質,並可同步應用於醫療教學及研究領域,擴展未來發展範疇,開創醫療藍海服務新領域,期待邁向更好的境界更美好的未來,建立以病人為中心之連續性照護服務,打造共享、共好、共榮的中台灣醫療聯盟。

不只要提防骨鬆!40歲後肌肉流失 退休「肌」金這樣存才有效率

不只要提防骨鬆!40歲後肌肉流失 退休「肌」金這樣存才有效率

女性是家庭的健康守護者,但卻容易忽略自身健康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方姿蓉主任以腰酸背痛舉例,許多民眾會將其輕視為老化、更年期結果,但事實上,這樣的原因很可能與肌肉流失有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李純瑩主任根據調查進一步指出,每五位女性約有一位有肌肉流失的困擾 ,隨著肌肉流失加劇,許多人擔心的骨質疏鬆問題,可能提早發生或加劇病程發展;而一旦確診骨鬆且情況加劇,亦會導致「行動力下降→食慾降低而營養不良與肌肉刺激不足→肌肉流失加劇」的惡性循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健康的老化,關鍵就在從年輕開始」,因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持續針對院內與社區長輩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家庭醫學科與老年醫學科也持續透過衛教活動,提醒各年齡層民眾及早開始累積養老「肌」金的重要性。 母親節前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更是攜手亞培台灣,在院內舉辦為期兩周的衛教策展,並邀請任賢齊現「聲」邀請民眾,用一分鐘的時間快速掌握自身的初步肌肉狀態 ,幫助各年齡層的民眾建議聰明養肌的關鍵。 40歲後快存退休「肌」金 掌握人生主導權、避免增加家庭負擔 方姿蓉主任提及,國人普遍關注骨質流失議題,但卻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健康議題──肌肉流失風險。一旦進入40歲後,肌肉量就會快速流失,而這樣的情況在女性國人身上可能會更為嚴重。因女性的雌性激素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分泌減少,進而減少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同時降低神經肌肉系統的效率,導致肌肉量、肌力及肌耐力下降 。 方姿蓉主任進一步指出,民眾在意的骨質疏鬆其實也會伴隨著肌肉流失。隨著骨質疏鬆越發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駝背、行走不便、甚至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影響老年的生活品質甚鉅 ,更不容忽視的是,患者因為骨質疏鬆導致活動量減少,肌肉量也會直直落。不僅如此,今日已有多則研究指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高度關聯,部分學者甚至提出「肌肉量可預測骨質」的觀點,亦有日本學者發現「肌肉分泌的蛋白質可以調控骨細胞分化」 ,更可以發現肌肉流失情況會因為多方原因加劇。 提及肌肉流失的衝擊,方姿蓉主任舉例分享,如果肌肉質量持續減少,體力衰退、容易疲倦、手腳無力等情況就可能發生,跌倒、骨折、臥床等情況也可能接踵而來,一旦民眾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在床上度過,不只影響本人生活品質,對於照護者而言,也無形增加經濟及心力上的負擔,方姿蓉主任提醒民眾,在40歲後便要重視肌肉流失問題,及早開始存退休「肌」金。 四大關鍵營養報你知!「食」在好困難?上班族、長輩建議用均衡營養品顧營養 改善肌肉流失,運動固然重要,但透過日常飲食或均衡營養品攝取足夠的熱量、好吸收蛋白質、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同樣重要,李純瑩主任指出四大關鍵營養 ,幫助民眾檢視自身營養攝取。 關鍵營養一、每日每公斤30大卡的熱量,確保體內有充足熱量: 熱量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一旦熱量攝取不足,那許多人體的運作都會受到限制,如同手機一樣,若是沒電了,那就無法順利操作手機。因此,若缺乏可以推動製造肌肉的熱量,增肌之路可能會困難重重,甚至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蛋白質還會被分解、以作為能量來源,加劇肌肉流失。 關鍵營養二、每日每公斤至少1.1公克的優質蛋白: 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及延緩肌肉流失的重要營養素。以女性來說,研究指出,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其未來20年的正常生理機能9。但提醒民眾,蛋白質要被分解成胺基酸後才能被人體所使用,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也很重要!建議以原形食物優先,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加工食品,日常可透過均衡營養補充品作為營養來源,其中的「好吸收蛋白質」,可幫助強化增肌成果。 關鍵營養三、多元攝取維生素、礦物質: 有了生成肌肉的充足能量與原料後,透過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來保護肌肉或提升增肌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的作法,舉例而言:維生素C、維生素E、砷可保護肌肉細胞,維生素B6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維生素D更是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並提升鈣質吸收、改善骨鬆 。 關鍵營養四、每日善用均衡營養品 補齊營養缺口: 李純瑩主任表示,為了要積極增肌,民眾需要充足且廣泛攝取多種營養素,然而,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忙碌的生活使其難以仔細檢視、計算每種營養素的攝取,對於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且咀嚼能力比較差的長輩而言,要烹調、購買多元食物本就有困難,要吃下這麼多的食物,更是難上加難。李純瑩主任提醒,均衡營養品不僅攜帶便利,也不需要烹調、開瓶即可飲用,補充營養快速輕鬆。也提醒,均衡營養品若想到才喝,可能導致缺乏部分關鍵營養,養肌成效大打折扣。建議養成每日飲用一至兩瓶均衡營養品的習慣,這樣才能確保體內穩定維持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多元維生素礦物質;亦可以選擇多元口味並搭配日常飲食一起飲用,舉例而言,可以搭配麥片作為早餐,或是當成下午茶飲用。市面上有許多均衡營養品可挑選,為了確保均衡營養品的品質、成分、成效,也建議優先挑選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 鍾飲文院長提醒,肌肉流失是國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因為肌肉是儲存生成免疫細胞原料與刺激其生成的重要組織,只要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病菌感染機率也會提高增加,若肌肉劇烈流失了40%,死亡風險提升更會大大提升 。鼓勵國人不分性別與年齡,均需要養成危「肌」意識,在40歲後及早開始養肌,也鼓勵民眾在母親節時多多關心家中長輩的肌肉健康,並主動溝通、建立其攝取營養的觀念,主動出擊改變健康危機。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

斥資新台幣45億元,由臺北榮總籌劃設立我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5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蔡英文總統特別親臨致詞,並與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總統府張惇涵副秘書長、退輔會馮世寬主任委員、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原能會張靜文主任委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日本重粒子醫學之父辻井博彥教授,及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共同按下啟動柱,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象徵我國癌症放射治療進入嶄新紀元,重粒子將成為未來治癌新利器,提供國人多一項治療選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也應邀致詞,並表達祝賀之意,對於臺灣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有效率的執行重粒子籌設與運作,給予高度肯定。 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  再寫臺灣放射治癌新歷史 蔡英文總統表示,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醫界無不殫精竭慮,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癌方法。臺北榮總從民國98年起,開始規劃籌建世界最先進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期間經歷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終能克服重重困難,於今天起正式服務病人,並完成臺灣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再寫臺灣放射治癌的新歷史。她期許未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醫院的合作下,共同提升臺灣治癌的能力,與世界一流的醫院並駕齊驅。她也特別感謝臺北榮總團隊及所有幕前、幕後英雄的努力,讓全世界再次看見臺灣。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民國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並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興建過程中雖遭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工程與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服一切困難,終能如實、如質峻工,在日本輸出海外重粒子設備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最快開始治療病人,也是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的重粒子中心,今天也是台日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 陳院長特別感謝總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原子能委員會、退輔會、國輻中心、及臺北市政府的支持。臺北榮總結合社會善心人士的力量自行籌建和營運重粒子中心,感謝歷任林芳郁、張德明、李發耀及許惠恒四位院長的接續努力,更感謝潤泰尹總裁捐建整棟重粒子建築,以及宏國集團、宏泰集團、中興保全、與華新麗華集團的慷慨解囊,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同時也感謝江賢二大師捐贈巨幅大作,讓環境更溫馨療癒。 陳院長也特別向所有參與這個計畫的醫療團隊、工程人員、國內外技術團隊致敬,從今天起國人不必遠渡重洋,就能在臺灣接受世界級的重粒子治療,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陳院長強調,病人的勇氣與堅強是重粒子團隊進步的動力,臺北榮總是為病人而生,將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初衷,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和治療,遠離癌症的恐懼,重拾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重粒子中心引起新南向國家關注 並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臺北榮總的重粒子中心已吸引國際的目光,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三度派專家來北榮,並且於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針對重粒子癌症治療及研究進行交流合作。此外,由於重粒子中心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嘉惠癌症病人,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臺北榮總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並且在去年8月進行首次福衞八號太空元件抗輻射檢測,未來可望為臺灣太空產業盡一份力量。 臺灣每年有將近12萬名新增癌症病人,今天起臺北榮總結合重粒子放射治療與其它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光子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為許多過去被視為困難治療的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病例說明 童先生72歲,因B型肝炎定期於腸胃科門診追蹤。111年3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2.1公分病灶,疑似為肝細胞腫瘤,建議手術切除或進行射頻燒灼術,童先生考量治療風險未予同意。111年5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肝病灶為2.3公分,且有典型的肝細胞癌之影像特徵,同時癌症指數已明顯上升。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或射頻燒灼術,童先生仍因治療風險考量拒絕。隨即轉介參加重粒子人體試驗案評估,經重粒子委員會審查,獲選加入臨床試驗。 經過一連串繁瑣程序且縝密的治療計畫,確定準確性與安全性後,於111年8月25日至8月30日一週內,進行四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111年11月肝臟核磁共振追蹤檢查,右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療期間無任何不適,皮膚僅輕微泛紅,無任何可觀察之副作用,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體力及精神十分良好。

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

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

每位媽媽的優雅與智慧都是時光沉澱後的禮物,但是千萬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如果出現「駝矮痛」症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及早進行DXA骨密度檢測,掌握骨鬆治療先機、降低未來骨鬆導致骨折的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呼籲:「多數人在骨折實際發生前並不知道自身已經罹患骨鬆,建議50歲以上停經婦女等高風險族群一定要透過專業的DXA骨密度檢測掌握骨骼健康,若出現骨密度過低的情況立即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與照護計畫,絕不可輕忽。」 骨質疏鬆影響生活品質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除了「面子」的美麗維護外,「骨質」健康更是最好的禮物以及最健康的投資,趕緊安排一次骨折發生後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雖國人普遍對骨鬆認知度高,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對未來帶來的影響及負擔。根據調查顯示,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是髖部骨折後造成臀部的疼痛而無法移動,以致長期臥床,因此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營養不良、憂鬱症等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髖關節骨折發生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22%。此外,骨質疏鬆性骨折一年內,約 有45% 年長者會再次骨折,且二度骨折將導致死亡風險增加,家中若有罹患骨鬆的長輩,不可不多加注意。 不過也不能就此認為骨鬆是年老以後才需要關注的疾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分享曾有一名約五十歲女性帶著婆婆就醫治療骨鬆,在醫師提醒也為風險族群後,一併進行骨密度檢測,檢測完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T值竟然低於-3.0,比已確診骨鬆的婆婆還低!理事長提醒:「老化並非骨鬆唯一的風險因子,若是患有內分泌疾病,例: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有極高的可能導致骨鬆,不可不慎。」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骨折風險提早評估 若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及早進行DXA檢測,查看是否有骨密度過低的情況,DXA骨密度檢測全名為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透過低能量X光照射能準確的測量出骨密度數值,為臨床上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依據,檢測完成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根據檢測結果骨密度T值小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目前除了各大醫院放射科,越來越多診所也備有DXA檢測儀,另外也有移動式的DXA檢測專車深入鄉里,為民眾提升醫療可近性,受測者只須躺在DXA檢測儀上接受掃描,整個過程約花費5分鐘,運用低劑量的放射線去檢測髖關節與脊椎的骨密度,檢測過程不會感到疼痛,其輻射暴露劑量僅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是相當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除了可以篩檢診斷骨質疏鬆症,DXA檢測還可以評估患者10年內發生骨折的風險,若檢測出來的骨密度 T 值低於-3.0,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不可逆 據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 T 值低於-3.0 最近 12 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有在服用會造成骨質流失的藥物並發生骨折,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發生骨折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 10 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性骨折的後果嚴重且不可逆,故骨鬆患者接受妥善治療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促骨生成藥物與抗骨流失藥物。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戴大為說明:「根據 2020 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 (AACE) 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 及早檢測積極治療做好預先規劃 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女士本身為骨鬆患者的家屬,也長期擔任骨質疏鬆症防治公益代言人及親善大使。她表示婆婆晚年常常全身多處疼痛,在當時的年代僅能到診所施打止痛針,最後每日都需要施打兩針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最後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骨鬆,若能及早檢測發現並妥善治療,便能舒緩婆婆晚年的不適,為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孫翠鳳女士攜手共同呼籲民眾:「骨質疏鬆症沒有顯著症狀,因此更應該謹慎為自己與家人留意,及早檢測並積極治療。」母親節將至,提醒民眾要關心自己及身邊長輩的健康狀況,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民眾的骨骼健康,致力落實「骨鬆早篩檢 骨折不出現」的觀念,避免更多骨鬆造成的骨折憾事發生。

疫情常態化”這群人”風險仍在!近5成癌友確診後曾延誤或中斷治療

疫情常態化”這群人”風險仍在!近5成癌友確診後曾延誤或中斷治療

2023年5月8日—繼指揮中心於5月1日走入歷史後,新冠疫情限制正式告終,但對於少數免疫低下族群,新冠病毒仍有嚴重風險。據研究,「免疫低下患者」施打疫苗後的保護力較低,若確診,住院風險較一般人高2.57倍 ,建議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再次加強,政府為此族群也數度放寬「長效型單株抗體」的公費施打條件。為提高民眾與病友對於免疫低下族群的防疫認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以及臺灣病友聯盟特別舉辦「生命兩難展」,邀請Duncan、囂搞等五位人氣插畫家聯合開展,展期即日起至5月24日止,藝人黃子佼更獻出兩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手寫字收藏展出,以圖像衛教民眾給病友多一點同理,也呼籲免疫低下病患莫輕忽,應主動諮詢醫師給自己完善保護。 不是怕確診? 擔心的是影響原有的治療! 近五成癌症病患因確診而延誤或中斷治療  全世界約有 2 % 的免疫低下病友,如:器官移植、惡性血液腫瘤、正在接受癌症治療、先天性免疫不全、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HIV陽性以及洗腎患者等七大族群 。其中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即時且精準的治療攸關癌友的預後與存活。然根據研究,近五成的癌症病患確診後曾延遲或中斷原有癌症相關治療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科邱柏儒醫師表示:「隨疫情鬆綁,我們也希望病人能夠回歸常態專心治療,不再因疫情的干擾而擔心回診或外出等,但針對正在或正要接受治療的病人,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身體無法同時承受抗癌治療與新冠病毒的攻擊,就必須考慮先治療哪一個,這也是為什麼目前衛福部仍將免疫低下病患列為追加劑施打與外出配戴口罩的族群之一。」 根據《臨床傳染病》期刊中 亦強調免疫功能低下者應予以個別化預防方法,一般人接種COVID-19疫苗的抗體有效反應可達約92%,反觀免疫疾病患者與惡性腫瘤患者抗體反應為79%、血液惡性疾病患者為50%,甚至器官移植者僅31%。考量此情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 4 月7日起擴大單株抗體公費施打對象,用於預防新冠,呼籲適用的病友都應主動諮詢醫師申請施打。 七大類免疫低下病患染疫後重症風險高 病毒不易清除 住院風險升2.57倍 新冠病毒對癌友的威脅除了影響既有療程之外,對於所有的免疫低下病患而言,住院風險上升2.57倍,住進加護病房提高1.4倍,而院內死亡風險也達1.87倍。邱柏儒醫師說,「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身體長期處於低防禦的狀態,無法有足夠的抗體對抗新冠病毒,這也是為什麼臨床上有滿多病患陽轉陰的時間都比一般人還長,這時候若病情不穩定,住院、併發重症的風險就會升高。」 除了癌症病患,先天免疫不全者與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的病友也需多加留意,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說,「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因為需長期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也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群,包含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與僵直性脊椎炎等。」建議無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是單株抗體,都應該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安排適切的時間施打,給自己多一點保護。 61歲白血病友不慎確診 竟六個月才轉陰因而延誤移植手術 邱柏儒醫師說,去年就有一位61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確診新冠後不幸白血病又復發,且新冠病毒竟六個月才轉陰,預計要進行的骨髓移植手術也因此推遲兩個月。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呼籲,免疫低下病友仍應謹慎防疫,除了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之外,也需要「被動免疫」的單株抗體,將有作用力的抗體注入體內,可直接產生保護力,臨床研究中,施打後追蹤 6 個月可發現感染 COVID-19 相對風險降低 83% 。 「免疫低下跟你想的不一樣,生命兩難展」現正展出! 5位人氣插畫家Duncan、囂搞、消極男子、李白、狗與鹿,將線上創作搬到實體展出,藝人黃子佼也提供兩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收藏獻給病友,歡迎前來一睹他們對生命兩難的獨特詮釋! 日期: 即日起~2023/05/24(三),週一、週二公休 地點: boven cafe(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1樓,捷運忠孝復興站步行5分鐘)

樹立業界標竿 攜手產學研醫打造創新生態圈

樹立業界標竿 攜手產學研醫打造創新生態圈

以患者為首要顧念,並為全人類打造健康永續的未來,是全球生物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以下簡稱AZ)永續策略的首要承諾。今年臺灣AZ也榮獲2023「遠見ESG企業永續公民獎」肯定,在獲獎率僅19.5%的激烈競逐中,其「A.Catalyst Network國際生醫創新鏈結網路計畫」成為今年「遠見ESG企業永續公民獎」社會創新組楷模獎得主,更是今年唯一獲獎外商藥廠。  利用科學的力量 應對醫療保健挑戰 呼應遠見ESG企業永續公民獎的宗旨以彰顯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之重要性,AZ深信,健康的人類、社會、地球對於建構永續未來是緊密相連的要素,而兼具創新和永續的醫療解方對改善全球健康至關重要。臺灣AZ總裁龍雲合Claudio Longo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獲得遠見ESG獎殊榮的肯定! AZ的全球永續策略,是利用科學的力量並攜手合作,來為全人類打造健康的未來。而A.Catalyst Network 的目標便是應對當前的醫療保健挑戰,增加負擔得起和公平的醫療保健機會,並透過合作夥伴關係擴大和展示支持病患的創新。」 患者為中心 國際生醫創新鏈結網絡 自2019年起,臺灣AZ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簽署合作備忘錄,打造臺灣史上第一個結合產學研醫的國際級生醫加速器;並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合作意向書,以策略行動加速構建創新生態系,發展以病患為中心的新合作模式。透過整合AZ海內外與總部跨部門資源與專長,整合國內產、學、研、醫的在地經驗,臺灣AZ鏈結海內外醫療科技新創夥伴,一同打造「Beyond the pills」解決方案,包含:應對多項疾病旅程中的斷點、透過臨床真實世界數據擘劃未來的醫療服務與疾病管理模式、為臺灣醫療科技新創公司提供接軌世界的助力與輔導。 氣候變遷加劇臺灣AZ全面助攻零碳排 除此之外,AZ永續策略重心項目之一,便是全球耗資300億台幣實行零碳排雄心計畫( Ambition Zero Carbon),遵循科學方式,透過節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減少公司內部與合作供應商的碳排放量。響應全球總部的企業承諾,臺灣AZ積極呼應減碳行動,更率先業界,自2021年起逐步將公司業務用車更換成油電混合車(HEV),預計將於2023年底全面完成280輛車轉換。未來也將朝全面轉換純電動車目標前進,跟隨全球腳步實現淨零碳排。

微軟攜手生醫  打造元宇宙智慧醫療新模式

微軟攜手生醫 打造元宇宙智慧醫療新模式

「這是一個全球獨創的劃世代產品!」台灣微軟與智捷生醫今(3日)舉辦產品發表會,正式宣布雙方簽署合約,推出MR混合實境醫學影像產品「Holoeyes Azure」,打造元宇宙智慧醫療Eco-System,開發更多元宇宙智慧醫療的應用場景。 「Holoeyes Azure」是一個專為醫療用途設計的醫療雲產品,能利用Azure雲端平台提供資安管理、數據存取、AI分析等功能,並支援Microsoft Teams系統來分享和傳遞VR影像,智捷生醫的VR、MR影像技術以3D全彩呈現,是現今市場上唯一,相信能帶給微軟Azure醫療雲在市場上明顯差異化與獨特性。 合約簽署重要見證人宣明智表示,這項合作代表台灣正式進入醫療元宇宙時代。由智捷提供3D混合實境解決方案,運用於微軟全球的混合雲服務平台上進行開發、運行、和提供服務,共同配合衛福部政策,一起推廣、促進台灣醫療院所的「元宇宙智慧醫療平台」建置和升級,將為台灣醫療影像運用、傳輸及存儲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包括立體化及彩色化CT/MRI影像、透過HoloLens2進行遠距醫療及教學、可更直觀解釋病情,以提升醫病關係等。 智慧醫療新模式提高國人的醫療品質 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表示,智慧醫療是全球趨勢,也是台灣微軟致力推動數位轉型的重點領域之一。「Holoeyes Azure」是一個充分展現數據價值和創新力量的產品,結合了VR和MR的最新技術,在保障資料安全和隱私的同時,提供了更直觀、更人性化、更高效率的影像服務,相信「Holoeyes Azure」將成為未來數位健康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我們很榮幸能夠與智捷生醫這樣一家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公司合作,將微軟在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最先進技術引入3D MR醫學影像領域。期待「Holoeyes Azure」能夠開啟元宇宙時代下的智慧醫療新模式,讓更多的醫師和患者受惠於數位轉型帶來的便利和效益。 智捷董事長孫継信強調,目標打造健保署國家級VR/MR彩色醫學影像數據庫,可以在元宇宙中共享、討論3D影像;智捷曾經合作過的專案有:台北榮總移植外科VR模擬與PGY測驗、基隆長庚整形外科MR顱骨重建、光田醫院(弘光科大)MR醫護應用,都獲得良好且正面的回饋;童綜合醫院也將在近期簽定合作協議,率先於骨科中導入。期待在智慧醫療新模式下提高國人的醫療品質,造福全國人民,打造健康新台灣為目標。

預防副作用順利完成化療癌疲憊研究登2023美國ASCO

預防副作用順利完成化療癌疲憊研究登2023美國ASCO

面對早期乳癌,化療是重要選項,如何減輕或預防副作用症狀,也是重要課題。45歲陳女士確診乳癌二期,上網發現「癌因性疲憊症」是化療一大副作用,考慮到得維持體力上班、顧小孩,她和醫師討論,化療期間合併癌疲憊藥物,最終順利如期完成療程。醫師指出,如何減輕或預防副作用相當重要,避免因療程延誤而影響療效,甚至提高後續復發可能。 一項為期3年半,由長庚四院區、義大癌治療醫院共五家大型醫院合作完成的臨床研究,針對平均44歲的停經前乳癌女性,讓她們在手術後的輔助性化療階段,合併使用抗「癌因性疲憊症」藥物,結果證實有助於預防和減緩癌疲憊,降低治療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患者全數如期完成化療,順利的療程,也讓患者減少對於後續復發風險的擔憂。該項成果已獲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接受,計畫總主持人、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將於六月前往大會現場進行發表。 最新109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新增1萬5259人,平均每36分鐘新增一名患者。饒坤銘副院長表示,乳癌愈早發現和治療,存活率愈高,根據統計,乳癌一期5年存活率逼近100%、二期達95%、三期也有近8成。 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 然而,若因故沒有如期完成該有的療程,療效易受到影響。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成為最令人困擾的症狀,也讓不少醫師坦言相當棘手,因為癌友可能愈睡愈累,想運動卻力不從心,最終因體力不堪負荷,降低治療意願甚至延後治療,導致疾病復發、惡化。 饒坤銘副院長強調,很多乳癌患者的年紀都很輕,小孩還小,平時可能還要工作,醫界致力讓她們在治療階段,維持活動能力,以及原有的家庭與職場角色,避免因為癌疲憊而整天病懨懨,影響到親子、家庭與職場關係,甚至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壓力。 45歲的陳女士,罹患三陰性乳癌二期,開刀後須再接受化療,搜尋網路衛教資訊發現,化療引起的癌疲憊很令人困擾,考慮到治療同時,她還得兼顧工作和照顧小孩,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在化療過程合併接受抗癌疲憊藥物,最終順利且如期的完成共八次的治療過程。 饒坤銘副院長表示,過去許多癌症治療造成的症狀,包括嘔吐、貧血,隨著醫學進步,都已有相對應的完善處置,現在影響最嚴重的癌疲憊,也有治療方法,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也已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讓醫護、病人與家屬都能對此症狀,有更深入且全面的瞭解,進而提早進行因應。

連續三年乾旱、五個消失雨季東非瀕臨「飢荒」邊緣

連續三年乾旱、五個消失雨季東非瀕臨「飢荒」邊緣

在距離台灣8,300公里的地方,災難正悄然發生。連續三年乾旱使東非陷入糧荒,世界展望會預估4-6月,索馬利蘭與索馬利亞至少有650萬人面臨極度飢餓和營養不良。今年邁入第34屆的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以「翻轉危飢·救要現在」為主題,持續援助國內外脆弱兒童需要,邀請林柏宏擔任代言人,歷經19小時飛行、轉機時間,於4/30(日)抵達索馬利蘭,關懷當地營養不良兒童及旱災下失去生計的牧民家庭,盼望將他們無助的心聲,傳遞給世人聽見,也號召更多人一同響應飢餓三十、捐出一日餐費,共同與時間賽跑搶救生命。 極端氣候面臨生存的挑戰 長期關注兒童權利、環境永續等公益議題的林柏宏,一直期待有機會為氣候變遷下首當其衝的弱勢兒童盡一分心力。「極端氣候使原本就很辛苦的家庭、孩子,面臨生存的挑戰,讓人很心疼,難以想像『飢荒』依然可能在地球另一端發生,因此想藉著我的眼光,帶大家認識索馬利蘭的真實狀態,幫助他們度過危機。」首度踏上非洲大陸的林柏宏,也希望帶給身處困境的當地孩子一些些力量:「我想陪他們玩、作他們的朋友,鼓勵他們在困乏的童年裡,依然保有突破難關的希望。」 世上發生的危機,都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即使是遠方的氣候變遷、東非的糧食危機,身在台灣的我們,總會在某一個時刻深受影響。邀請大家一起期待林柏宏從索馬利蘭帶回台灣的真實故事與心情分享,也呼籲大家即刻響應飢餓三十、搶救脆弱兒童,因為生命無法等待,而可以避免索馬利蘭與索馬利亞陷入災難性「飢荒」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