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的重要關鍵!

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的重要關鍵!

台灣近年來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除了有主宰全球的半導體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產業「生技醫療產業」。 生技醫療產業需要台灣各領域專家的踴躍參與 「生技醫療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蟄伏了40年,在經歷了疫情的洗禮後,今年產業總市值近兆元,加上法規開放以及科技產業在生技醫療行業的佈局,加速了生技醫療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在學術與技術雙向賦能之後,是否能加速成長,成功進入商業市場,是需要台灣各領域既有的產業資源、各方面的專家與專業人士的踴躍參與,配合更多元的商業資本投入才有機會共同將市場做大,讓生技醫療產業能夠健康的發展與創新,遍地開花。 生技醫療產業從研發到投入市場,通常投入時間過久,回收不容易評估,加上生技醫療投資對於專業判斷的要求高於一般投資項目,所以即使有可觀的回報,一般投資人也不敢輕易嘗試,所以導致生技醫療產業往往更多的依靠國家資源支持,而無法完整接受商業市場的考驗。 生技與投資創新趨勢論壇讓民眾看見台灣超前的生技醫療項目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攜手台灣精準健康暨毒理基因體學會、台灣商業法研究會,在12月19日於國家生技園區共同主辦「生技與投資創新趨勢論壇」,論壇目的就是為了讓大眾看到台灣超前的生技醫療項目,如何透過專業的角度進行智慧財產保護與生技專利鑑價。並且探討如何透過創新型基金投資架構來給予生技新創產業進行輔導支援與商業資源。 本次活動邀請到的在行業內重量級主講人,特別邀請到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馮震宇教授、台灣精準健康暨毒理基因體學會陳璿宇理事長、法瑪科技蔡坤旺執行長、中興大學昆蟲系吳明城教授以及榖神星資本陳儀雪創辦人,將針對生技醫療市場商業價值與保護、生技醫療與科技之間的賦能、生技醫療資本化的基金架構模式等熱點議題展開對話與討論。   我們期待當全球頂級的生技醫療產業,配合台灣獨特的科技產業支持,加上基金創投的推波助瀾,三位一體順利的推動及加速生技醫療產業向前邁進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推向全球市場,成為台灣下一座獨有的護國神山。 生技與投資創新趨勢論壇 論壇時間:12/19 下午01:00~05:40 活動地點:國家生技研究園區C棟三樓 國際會議廳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tiX4tK91kfbrgFFF7 活動費用:免費;請報名從速,額滿為止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https://biotrec.sinica.edu.tw/pages/2046)為配合國家生技產業的發展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成立,中央研究院特別設置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於2019 年9月進駐園區,負責推動創新生技產業的發展及維護園區生態環境的平衡。「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以提供整合式的資源與平台,協助生技新創人才與團隊加速達成其產品化的進程,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的活用,並以造福社會與增進國人之健康福祉為最大目標。 台灣精準健康暨毒理基因體學會 (https://tphtg.org/) 主要關注於精準健康與醫學的發展以及環境毒物對於基因體編輯效應的影響,期望能帶動疾病預防、篩檢、治療以及環境污染相關領域的發展。 台灣商業法研究會 (https://tabl.asia/)是由一群長期關注區域產業經營與交流的各领域專業人士,所發起的全新台灣本地法人社團組織。從台灣現有優勢出發,對接歐美先進的商業模式與技術,整合與協調跨區域、跨領域資本、技術、管理及人才,在同一平台就最新市場議題及主要產業發展動態進行對話與開展協作,實現資源共用、平台共享。

「遇見。溫度」公益展覽  成全南迴美事 滾動善的循環 !

「遇見。溫度」公益展覽 成全南迴美事 滾動善的循環 !

歲末年終之際,營養學博士吳映蓉與青雲畫廊跨界合作,規劃一場「遇見。溫 度」公益展覽。展出創作者包括蔥畫創作者吳映蓉、旅人花藝師吳瑞芝、生活觀察家陳妍妤,現場展出 31 件作品。展覽時間為 111 年 12 月 14 日至 12 月 17 日,展出地點為青雲畫廊。並訂於 12 月 14 日(周三)下午舉辦開幕茶會,邀請 喜愛藝術及支持公益的貴賓共襄盛舉,本次藝術品的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醫 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透過此活動,讓最邊緣的角落,不再是臺灣醫療照護失落的環節!  從感性的創作到理性的營養學科學,都在廚房找到蛛絲馬跡  一年前,吳映蓉博士受到青雲畫廊總監李宜洲邀約公益合作,李總監提及,「吳映蓉博士原是青雲畫廊的收藏家,希望共同舉辦傳遞有溫度,幸福樣貌的短期展覽,於是主動提供場地、藝術行政及號召收藏家。」喜愛烹飪的吳博士,認 為擺盤或配色是一種提升食物美味的層次,更是一種藝術的展現。選用蔥作為畫筆,所勾勒的筆觸與一般的畫筆大不相同,用厚塗的方式呈現具有立體感的 畫作。她談起作畫的心路歷程,「約莫5年前,因女兒出國留學,在家留下許多 顏料,對色彩頗有興趣的我,於是展開創作之旅,一方面也希望在退休時期, 培養持續做有興趣的事情。相較於寫實風格,我更偏愛抽象畫的自由發揮及情緒更能獲得紓壓。」  喜愛藝術創作的三姝 齊力熱心做公益  公益展覽的展出創作者有蔥畫創作者吳映蓉、旅人花藝師吳瑞芝、生活觀察家陳妍妤。吳映蓉博士是一位運用蔥畫為媒材的創作者,本身是營養師,身兼臺 灣營養基金會董事,也是健康養生暢銷書的作家。吳瑞芝花藝師旅居海外多  年,2017 年開始分別在臺北、上海開辦花藝課程,與吳映蓉博士是多年好友, 受邀以聖誕花藝作品作為義賣並拋磚引玉。三位分別在臺灣、上海、日本生活 時完成了共 31 件作品,其中分別是吳映蓉的 21 件壓克力畫作,吳瑞芝的 6 件 永生花花圈,及陳妍妤的 4 件油畫、20 個環保袋。希望透過義賣所得,為南迴 的偏鄉醫療盡一份心力。 臺東南迴醫療資源貧瘠 號召社會大眾關注偏鄉  吳映蓉博士與南迴基金會李靜蘭董事長,是臺北醫學大學時的同窗好友,對於南迴所遭遇的困境更能感同身受。本著支持好友的起心動念,所以結合青雲畫廊的義賣行動,幫助南迴。吳博士敘說著多年與臺東結下的緣。「多年前,大嫂到臺東出差要回花蓮的路上出了車禍,竟一度腦傷昏迷,原本決定緊急後送花蓮慈濟,但家人因擔心路程顛簸會影響病況,故最終留在臺東與花蓮之間的玉里慈濟醫院,經當時張玉麟院長親自診療、妥善處理幸無大礙。但事後想花東 地區處理急重症的醫院不多,更何況是南迴四鄉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更是貧乏。」此展覽的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南迴基金會,欲購買的善心人士請聯繫青雲畫廊。

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頒卓越醫藥科技獎 促進醫藥學門教育與研究!

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頒卓越醫藥科技獎 促進醫藥學門教育與研究!

從癌症、遺傳性疾病、慢性病,乃至新興傳染病,對人類的健康帶來威脅,也對家庭及整體社會帶來衝擊。全球的科學家、醫藥人員及生技產業,不斷推動著醫藥研究與科技發展,期能有效面對各類疾病所帶來的挑戰。尤其,近三年COVID-19疫情,不僅加速了醫藥科技的發展,也讓各國更重視其醫藥研發能量。如何持續厚植國內的研發能量、培育醫藥科技人才的發展,一直是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關注的議題。永信集團創辦人 李天德榮譽博士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於2004年成立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自2005年起舉辦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的選拔,今年已邁入第十八屆。 本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延續優良傳統,經初、複審及審查會議之嚴謹程序,選拔出18位得獎人-卓越醫藥科技獎2位、青年醫藥科技獎4位、傑出論文獎10位,以及東南亞傑出論文獎2位。 卓越醫藥科技獎鼓勵醫藥領域傑出研究學者  由陶秘華博士及賴瑞陽博士獲獎 「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之一,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陶秘華博士。陶博士是傑出的腫瘤及病毒免疫生物醫學家,專注於B型肝炎病毒及新冠病毒研究,進行次世代治療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除了建立病毒動物模式外,更開發新穎疫苗技術,成果對推動臺灣B型肝炎與新冠病毒的基礎及轉譯研究,極具重大貢獻。在臺灣面臨COVID-19這場世紀疫情時,發揮關鍵作用-能以最短時間,開發出新冠病毒動物模式,協助國內學界及生技業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為臺灣抗疫做出貢獻。 另一位「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則為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賴瑞陽博士。賴博士是傑出的材料工程學者,長期致力於眼部疾病之新穎奈米醫藥與遞送技術平台之開發,包含:眼部炎症、青光眼及黃斑部退化等病變治療,其學術著作具極大前瞻性及創新性;且隨著3C產品普及與人口老化,各類眼部疾病盛行率提高,其研究可望對眼部疾病患者,帶來改變。 青年醫藥科技獎由四位四十五歲以下之優秀科學家獲得 獎勵四十五歲以下優秀科學家的「青年醫藥科技獎」,四位獲獎者分別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李昆澤博士,長期研究頸部脊髓損傷影響呼吸系統之機制及治療方法開發,具創新成果與臨床轉譯價值。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曉青博士,則成功以酶工程之優化,運用至天然物合成,善於橫跨多項領域,探索天然物對生命科學、醫學或農業應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楊鎧鍵博士,則是傑出的醫師科學家,專注探究內質網蛋白TXNDC5在心臟、肺臟、腎臟、肝臟纖維化與心血管疾病之機轉,提供重要且全新之臨床治療標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蕭育源博士則成功解析與多種遺傳性疾病或癌症相關之TREX1與APE1的蛋白質結構,為傑出的結構生物學家與藥物設計研究者。 傑出論文獎總共有十位獲獎者 包括數位後起之秀 本屆「傑出論文獎」共有十位年輕且表現優異的得獎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王怡婷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凱誼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吳嘉紘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李姿穎博士、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毓恩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高健涵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江昀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黃璽倩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潘可梵博士,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戴嘉孜博士。他們的研究成果均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如《Gut》、《Cell Reports》、《Annals of Neurology》、《Advanced Science》、《Autophagy》等,實屬後起之秀。 頒發東南亞傑出論文獎 獎勵有傑出貢獻之學者 不僅止於國內 「東南亞傑出論文獎」則獎勵兩位馬來西亞得獎人:來自University of Malaya的Cheok Yi Ying博士,以及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的Lee Jian Lynn博士,他們各從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抗體缺陷患者(PAD)之藥物動力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有傑出的研究成果並具潛在的應用價值。 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自2005年設置「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其中,「卓越醫藥科技獎」旨在獎勵醫藥領域傑出研究學者,對醫藥科技發展有實質貢獻者;「青年醫藥科技獎」則為鼓勵四十五歲以下之年輕學術菁英持續投入醫藥科技研究;「傑出論文獎」則為拔擢優秀研發人才,鼓勵博士生未來從事醫藥科技研究工作之發展。另為能將獎勵卓越、提攜後進的精神,擴展至東南亞國家之醫藥學研界,故於2014年增設「東南亞傑出論文獎」。十八年來,各獎項已累積了270人次得獎;歷屆得獎人更在國內外之產官學研界發光發熱,也持續推進醫藥科技之發展!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

今年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讓蔡先生直呼「早知道就早點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開刀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兩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全台逾350萬人默默隱忍關節疼痛 女性關節退化機率高於男性三到四倍!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賀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三到四倍。 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手術需求多、動刀卻僅不到1/2,皆因手術疼痛、術後不適 近兩成民眾對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不滿意! 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 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兩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三大優勢: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 引領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重拾好「膝」慣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  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 今年三月初、十月初才分別動過兩次換膝手術的蔡先生回憶:「當初右膝術後當晚不僅痛到要打麻醉才睡得著,膝蓋還會有點卡卡的,過了半年才完全恢復正常狀態;左膝開刀時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手術當天下午就能下床站立,而且不太會疼痛,兩次手術效果截然不同!」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亞培攜手伊甸出「慢飛天使」早療教具書  捐快篩助疫後健康起飛

亞培攜手伊甸出「慢飛天使」早療教具書 捐快篩助疫後健康起飛

新冠疫情以來,民眾減少出入醫療院所,0~6歲兒童的早療人次呈近三年最低,發展遲緩兒童恐錯失發展黃金期;身障人士也因此減少獨立自主外出機會,生活及原穩定工作皆受到影響。醫療保健領導者亞培關注在地健康議題,於今年10月發起「亞培伊甸健康齊跑」活動,邀請民眾共同跑出健康之餘,也鼓勵大眾支持弱勢族群照護;此舉亦獲得藝人艾力克斯、黃子佼等名人響應。這次更首次與伊甸共同發展出專為慢飛天使設計的早療教具書,並捐贈Panbio快篩試劑,持續實踐2030年前改善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生活的永續目標。 慢飛天使逐年增加 若錯過早療黃金期 需花十倍時間跟上成長 伊甸基金會投入早期療育服務今年第29年,每年協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慢飛天使),同時協助6萬名身障人士就業及生活,其表示疫情不只影響身障人士穩定工作,更延宕兒童早療計畫進度。伊甸基金會旗山早療中心許廷安主任提醒,「如果錯過0~6歲兒童發展黃金期,需花費至少10倍的時間與心力才能改善,且將對慢飛天使家庭造成更大的重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至8%,平均每15名兒童就有一名遲緩兒;在台灣,每年則平均有2萬名以上的兒童需要早療輔導,且通報數相較10年前已成長6成,持續上升。許廷安主任表示,現台灣七成五的早療輔導由醫療院所提供,近兩年因應疫情,民眾減少進出醫療院所,期間伊甸基金會也發展出遠端課程、教具包外送等服務,唯兒童早療推進仍大受影響,0~6歲兒童的早療人次呈近三年最低。 亞培攜手伊甸及員工 設計200本觸覺發展教具書 助力兒童早療計畫 有鑑於此,亞培今年「亞培伊甸健康齊跑」公益活動一大重點,就是與伊甸基金會攜手,發展出專為兒童設計的第一套「羊羊愛運動」觸覺發展教具書,輔助兒童早療課程中必要的感官刺激訓練;透過輕鬆有趣的故事內容,同時傳遞運動與營養衛教資訊,進一步幫助兒童及照護者了解如何透過生活習慣的培養,健康成長。200本書皆由亞培員工發揮創意、規畫不同觸覺材質,並親手裁剪貼上,也在書中留下一句暖心鼓勵。亞培台灣分公司管理代表暨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Arnaud Renard)表示,「亞培不只透過前瞻科技支持大眾健康,更關注在地健康議題,今年在台公益活動邁向第12年,集結台灣超過480位員工的力量回饋社會,齊心呼籲關懷兒童成長及健康議題。」 許廷安主任說,「觸覺發展教具不只能滿足兒童探索外在環境的需求,也能促進大腦發展,訓練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對於認知也有幫助,本次與亞培捐贈的觸覺發展書將成為慢飛天使早療計畫的一大助力。」伊甸基金會規劃將書本發放至全台早療據點,持續在台灣不同角落,陪伴各個慢飛家庭踏出成長步伐。 亞培落實永續計畫 捐贈快篩助弱勢信心重返正常生活 亞培永續計畫以2030年前改善全球三分之一(33 億)人的生活為目標,除了一系列公益活動,亞培此次也捐贈Panbio快篩試劑予伊甸基金會。亞培台灣快速診斷事業總經理謝昆穎表示:「自新冠疫情以來,不管台灣或世界其他地方,亞培快速診斷檢測工具扮演關鍵抗疫角色,盼這次活動可以幫助人們縮短與健康資源的距離,消除阻礙健康的屏障,進一步支持弱勢族群,更具信心地重返正常生活。」

英特爾、台灣羅氏診斷與捷絡生技推動數位病理平台 助力精準醫療

英特爾、台灣羅氏診斷與捷絡生技推動數位病理平台 助力精準醫療

英特爾(Intel)、台灣羅氏診斷與捷絡生技(JelloX Biotech Inc.)於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宣布成立數位病理產業聯盟,推動次世代數位病理平台於醫療場景的應用。捷絡生技運用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與OpenVINO™、OpenFL開源工具打造MetaLite®開放式數位病理聯邦學習與邊緣推論運算解決方案,結合台灣羅氏診斷具CE/IVD/TFDA認證的數位玻片掃描儀,提供具有智慧加值的高品質、易於導入數位病理AI解決方案,適合提供從醫學中心至地區醫院的廣大醫療院所,助力精準醫療與數位健康的推進,目前此合作方案已於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進行場域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未來也計畫將合作拓及亞太區醫學中心。 病理領域一向是精準醫療領域中的關鍵環節,病理醫師透過次微米解析度的顯微影像觀察細胞與組織的細微特徵後所作出的病況診斷,根據病理報告的結果,臨床醫師得以制定出最適當的診斷方案,隨著各種新藥的發展,以病理檢查報告來適配病人及藥物是成功治療計畫的第一步。近年來在病理逐步數位化後,電腦輔助分析工具可以協助醫師進行判讀,提升診斷效率並能更好的量化數值,進一步提升準確率。 羅氏數位玻片掃描儀具數位化並滿足不同醫療需求 台灣羅氏診斷的數位玻片掃描儀系列,提供可靠、高速、高品質的病理數位化能力,同時具備使用者友善操作與彈性化工作流程特點,並可與系列抗體完美契合,搭配不同的伴隨式診斷工具,滿足不同醫療場所與應用場景的需求。 台灣羅氏醫療診斷設備公司總經理吳慶城表示,羅氏創立125年來致力於透過革命性的創新,提供高品質的醫療藥物與診斷檢測,在整個患者旅程(Patient Journey)中造福病患,秉持著此一理念,與英特爾和捷絡生技合作,基於羅氏數位玻片掃描儀系列,搭配新一代處理器與邊緣運算科技,醫師更容易運用捷絡MetaLite®數位病理AI輔助診斷,加速數位病理進入市場,幫助更多患者得到精確的診斷結果以及更好的照護。 英特爾公司與醫界合力推動醫療保健領域發展 英特爾業務行銷暨公關事業群副總裁汪佳慧表示,在醫療保健領域,英特爾公司與醫界領先者共同推動醫學技術發展。英特爾認為,我們有責任提供有益於地球上每個人的科技,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健康。身為技術領導者,英特爾正在召集生態系統,不斷推動健康和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發展,「與英特爾合作時,您就與整個生態系統合作」。相信透過本次合作以創新科技增進臨床醫療的工作流程與準確性,能夠創造產業、醫療院所、病患三贏。 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穎表示,捷絡生技具有3D病理、AI運算等專利關鍵技術,在次世代病理發展的關鍵時刻,這次三家廠商合作,可以在目前數位病理上搶占國際商機,透過與國際大廠合作將臺灣發展的特色技術早日推進國際市場。

台灣醫療科技展精彩落幕!萬芳醫院醫療科技三大亮點 精彩回顧

台灣醫療科技展精彩落幕!萬芳醫院醫療科技三大亮點 精彩回顧

高齡少子化為全球所注重的議題,台灣亦是如此,數據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漲幅趨勢加速,對於醫療的需求、技術、品質更勝以往。而萬芳醫院作為社區型醫學中心,期許以醫療科技解決長照病人居家照護問題,提供不便於行的長者或照護者新選擇,使他們能夠減輕負擔、在地安老。 磁控膠囊內視鏡 檢查腸胃道零死角-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團隊共同研發磁控膠囊胃鏡,病人只要吞服一顆魚肝油大小般的膠囊攝影機,以磁力控制的嶄新方式一覽腸道,其檢查範圍與傳統胃鏡相同,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全段。因為膠囊體積小,除了降低檢查中的不適感,也避免彎曲的羊腸小徑不慎被管子拉扯受傷的風險,也能在檢查當下與醫師互動,達到更理想的檢查體驗。 膠囊內視鏡除了減輕照胃鏡的恐懼感外,更是落實居家醫療的好幫手,對於行動不便之長者或是臥病在床的病人而言,就醫檢查這條路實屬不易,嚴重時可能連下床都是考驗,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腸胃疾病無法得到明確的診斷,很有可能耽誤病情甚至惡化。現如今居家醫療需求量倍增,若能透過移動性高的醫療器材到府檢查,定期訪視難以自行前往就醫的老人家,使長者在家中同時享有醫療中心等級般的醫療照護。 記憶拼圖!人工智慧失智輔具助長者拼回消失的記憶 台灣已於107年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而高齡化社會所衍生出的健康議題勢不可擋,其中又以失智症列居老年人退化疾病之首。根據2022年衛福部統計,推估目前臺灣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而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患者經常伴隨記憶力和判斷力明顯退化,影響原有生活功能。 失智症病程發展因人而異,患者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出現認知功能衰退、執行功能下降、無法完成生活任務、進而導致危險的情況。有鑑於失智症者與其家庭後續衍生的照護隱憂,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陳兆煒醫師與Brainmate團隊共同開發『失智症人工智慧認知輔具』,運用視覺AI技術即時辨識患者的執行功能狀態,並根據分析結果記憶個案的慣性動作,當發現個案出現執行力下降時,便能及時輔助提醒,預防危險發生。 陳兆煒醫師表示,失智症者通常難以完整的處理一件事,常見如煮食、自我清潔等日常行為,認知輔具針對個案特別缺失的功能,只要連接平板就能及時運用AI影像,無縫接軌提醒個案遺忘的步驟,而該輔具適用於初期失智症者,能夠延長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的時間,減輕病人心理與家屬的照護負擔。 洗腎病友的福音—洗腎動靜脈廔管狹窄偵測器 在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洗腎人口更是逼近10萬人,盛行率位居全球第一。在執行洗腎前,洗腎病人需藉由手術將動脈與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廔管,才能在廔管扎針進行血液透析。目前大約有七成洗腎病人使用廔管,而廔管也是目前所有學會最建議的管路。 此次透過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音波頻率,先將廔管狹窄的音波導入大數據分析,記憶異常音波變化,日後使用時就能自動辨別,而檢測過程只要短短20秒,廔管狹窄偵測器就能判讀每位洗腎病友的廔管有無狹窄、阻塞情況,連通手機APP後,就能得知結果。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醫療科技展參展 微創人工關節手術實現精準醫療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醫療科技展參展 微創人工關節手術實現精準醫療

2022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12月1日至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舉行,高雄巿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醫療團隊將分享,微創人工關節重建手術、精準醫療、再生醫療等特色醫療,該院也取得衛福部幹細胞治療「特管法」的核可,未來可提供「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失的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多年在高屏地區樹立相當好的醫療口碑,近三年已完成超過二千三百例的微創人工關節重建手術。該院特色醫療包括,微創人工關節重建中心:小切口微創手術、微創機器手臂及客製化人工關節假體,國際頸椎、脊椎中心,與國際接軌醫療服務及高品質頸椎暨脊椎醫療。再生醫療中心第三類醫學及尖端醫療照護。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引進羅莎手術機器人  精準進行微創手術 在微創機器手臂關節手術,經由醫療團隊與AI人工智能完善立體規劃,透過MRI達到完全客製化3D立體建模,不僅降低破壞肌肉組織,達極佳軟組織平衡,也可仿真實膝關節,可耐終生使用。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院長吳明峯表示,該院新引進瑞士ROSA羅莎手術機器人Zimmer ROSA Knee是精準醫療微創手術的科技結晶,安全規劃醫療團隊與AI人工智能精準規劃手術內容,客製化建模透過MRI達到完全客製化3D立體建模,AI尖端精準醫療,可降低破壞肌肉組織,達極佳軟組織平衡,為醫療服務國際化及產業化之潮流趨勢,更希望能往國際化醫療邁進,成為國際專業化醫療機構,為更多海內外地區的人民服務。 「脂肪幹細胞」抑制發炎 有助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 中正脊椎骨科也是衛福部幹細胞治療「特管法」核可醫院,利用「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注射至膝關節腔內的「脂肪幹細胞」可在發炎的環境中發揮作用,抑制環境中的巨噬細胞活性,降低整體的發炎反應,降低關節的不適感。 此外「脂肪幹細胞」還可分泌細胞激素及多種生長因子,在調節免疫細胞造成的發炎反應後,進而幫助軟骨增生與組織重建,達到治療退化關節的目的,提升退化性關節炎病人的生活品質。另提供別於傳統PRP之BaM療法,提升血小板品質及濃度,精準控制修復所需血液成分,啟動體內修復機制,達到組織再生修復之目的。   吳明峯院長說,多年觀察醫院收治族群多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由於身體機能退化與高壓力生活型態,導致身體各項苦痛與不適。特別創立再生醫療中心,引進最新醫療儀器EECP放鬆血管,替心臟做 SPA,改善心血管及腦神經疾病。血漿置換機,清除體內過敏及有害因子。此外,來自義大利雷射除痛機器人,提供雙波雷射,可減緩身體疼痛,加速修復,降低發炎,消腫之效。單人高壓氧可改善記憶力退化、退化性關節炎及血管硬化與栓塞等問題。靜脈雷射設備可增加紅血球攜氧量、改善新陳代謝、增加免疫機能等。

台灣醫療科技展開幕! 保吉提供每日50人免費身體組成檢測

台灣醫療科技展開幕! 保吉提供每日50人免費身體組成檢測

4樓M413a展區 打造精準大健康主題館 身受醫療界、生技產業矚目的台灣醫療科技展,12/1-12/4 南港展覽館一館辦理。長期深耕醫學檢驗領域,深獲產業、醫界好評的保吉企業,本年度在4樓精準大健康主題館M413a展區規劃「保吉精準健康生態圈」,呈現完整串聯產業鏈上下游、參與精準健康的服務內容與成果。保吉企業旗下健檢服務品牌「健康吉美」結合「吉蔚精準檢驗」,於展期間提供每日限量50名身體組成分析檢測,為民眾綜合檢視體脂肪分布、蛋白質與肌肉量,推斷目前的健康體質,以及未來的風險因子,助民眾進行後續健康管理計畫。 保吉企業以「精準健康生態圈」為主題,在40年醫學檢驗專業基礎上,從最上游設備研發代理、臨床所需檢驗與實驗室專業,加上豐富的健檢服務經驗,各產業鏈環節發展出多元品牌,整合研發、臨床應用乃至第一線提供民眾精準健康服務。 5大主題 展現預防醫學核心價值 「保吉精準健康生態圈」共分為5大主題,全方位展現預防醫學、疾病治療與追蹤的資源整合成果。 健康大檢測 每日免費限量身體組成分析檢測,檢視自身健康狀態是否帶有失智、三高等高風險因子。 「大腦健康管理」趨勢新知 12/3-4規劃失智症、長新冠特別講座,了解大腦中異常蛋白沈積的殺傷力與管理方式。 「癌症精準醫療」主題特展 癌症成全民慢性公敵,保吉精準健康生態圈之精準醫療主力品牌吉蔚精準檢驗,引進德國Centogene實驗室檢測分析的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與國際定序大廠 Illumina合作進行癌症藥物基因檢測,輔以台灣生技新創技術,培養體外腫瘤分身進行藥物測試,協助臨床醫師精準選藥,並以CTC細胞(循環腫瘤細胞)追蹤癌症發展。各式多元檢測服務內容,提供臨床醫師及民眾掌握全方位預防、治療、追蹤癌症的抗癌策略。 一站式婦女健康服務 保吉針對女性之精準健康服務,成立保佳生技,從子宮頸癌預防到婦科疾病治療,如液態抹片、HPV檢測、腹腔鏡手術產品等可一站式達成。 專業創新設備研發與代理 精準健康需要精準檢測輔助,以更精密的儀器輔助醫師取得更準確的結果,做為診斷、治療參考,或透過創新設備及檢測技術,發現早期不易偵測之生物指標,在疾病發生前介入預防。保吉企業以40年專業實驗室經營經驗,結合亞太Top10分子診斷設備開發商創茂生技,實現未來實驗室需求,從預防保健到疾病診斷、治療與追蹤,提供客製化一條龍服務。 形塑生技醫療產業服務鏈 保吉企業整合醫學檢驗產業鏈,開拓5大事業版圖,包括:生技研發、生命科學、醫學檢驗、健檢事業、精準醫療,深入產業鏈上下游。董事長簡君全表示,保吉企業以深度的專業累積提早布局,從研發創新設備、臨床專業實驗室規劃,銜接至精準檢測服務及健康管理的第一線應用,完整打造一條龍生技醫療產業服務鏈。在12/1-1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呈現完整服務內容,及2023年預計上市之全新分子診斷設備,包括MagPurix 12 N.E.O.,用於分子診斷的全自動化設計,套用於各種樣品類型,並提供快速、高純度、高產量的純化核酸和細胞,為實驗室及學者取得準確可靠的結果,亦將推出整合由檢體取樣與保存、核酸萃取及製備、核酸檢測分析、數據分析等完整分子診斷流程於一台設備的NeXgen 16HP All-in-One 平台,歡迎參觀與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