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全球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台灣獨家代理 台灣東洋領證再添營運動能

全球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台灣獨家代理 台灣東洋領證再添營運動能

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14日)宣布,自國際研發藥廠PAION公司獨家取得在台專屬代理的鎮靜麻醉新藥,成功獲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藥品許可證,預計今年第四季投入國內自費市場,期以全球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嘉惠國人外,也增添營運成長動能。 全球麻醉藥物領域已近20年沒有新藥上市。而PAION公司成功研發著重於藥物反應時間及安全性的鎮靜麻醉新藥都讓各國醫界高度期待。為了提供醫療團隊多元醫療解決方案以及滿足國內臨床需求,台灣東洋與德國研發藥廠PAION公司旗下的PAION UK Ltd.合作,並擁有其鎮靜麻醉新藥在台獨家經銷權,台灣東洋更進一步取得藥證。 PAION公司執行長Jim Phillips表示:「非常高興能與優秀卓越的台灣東洋攜手合作,共同在台灣麻醉鎮靜市場銷售與推展新藥,憑藉台灣東洋長期累積的專業知能,我們有信心對有麻醉需求的潛力市場提供最佳服務。此外,該新藥在台灣通過藥證審查並取得檢查鎮靜適應症亦代表是雙方夥伴關係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彰顯了PAION公司深化重要核心市場以及將產品提供給全球患者的長期承諾。」 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表示,實務上使用麻醉藥時,需注意用藥深度與用藥殘留等問題所造成的影響與併發症。台灣東洋為了替醫病尋找多元解決方案,進一步與成立20餘年、致力開發鎮靜、麻醉及重症照護等領域創新藥物的PAION公司合作,其成功研發反應快且可快速終止麻醉反應的靜脈鎮靜麻醉新藥,不僅提升鎮靜用藥安全也符合全球精準麻醉的臨床趨勢,該藥品更已獲歐美與亞洲等先進國家批准使用,成為國際醫療團隊信賴的新世代新藥。有鑒於此,PAION公司是台灣東洋首選的合作夥伴之一,期待未來深化雙邊關係,為台灣麻醉與重症照護領域帶來更多醫療解決方案。 侯靜蘭進一步指出,台灣東洋在獲藥證後,將於12月中旬投入每年約130萬例的自費健檢市場,盼替國內重視醫療品質的民眾提供新世代高階鎮靜麻醉藥物選擇,而未來5年內則會陸續引進可用於手術各階段的長、短效鎮靜、麻醉、止痛藥物,盼建構符合臨床需求的完整產品線,為全球醫病提供更多元的醫療解決方案也為公司長期營運添加成長動能。

秉持照護病患初衷,台灣安進結合生醫本業積極實踐ESG企業永續承諾

秉持照護病患初衷,台灣安進結合生醫本業積極實踐ESG企業永續承諾

生技醫療產業隨著全球超高齡化,已是快速發展且影響深遠的產業明日之星,加上近年疫情爆發持續延燒,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創新突破更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焦點;生物科技領導藥廠安進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研發創新生物製劑藥品;提供骨骼健康、心血管疾病、血液腫瘤等醫療解決方案,其中逾七成的藥物為其領域的首創(First-in-Class),並聚焦於治療仍不足的醫療領域,為全球數百萬患者提供具開創性的治療藥物。 安進於台灣正值七週年,秉持照顧病患的初衷,自成立以來於投入資源人力,並設立ESG委員會,形塑結合公司策略的ESG文化,全方位落實環境永續、企業慈善和員工關懷的永續行動,於ESG各大面向 (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積極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結合生醫本業展開有系統有計畫的永續行動。除延續安進基金會(Amgen Foundation)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長期攜手北醫大推動多元科學教育計劃,並發揮企業影響力,結合產官學持續倡議關心國人骨骼健康,以實際行動深入全台提供醫療資源,強化高齡社會民眾骨質疏鬆症防治的意識。更凝聚員工每一份善與愛的力量,以病患為本,傾聽病友的聲音,持續透過參與,攜手病友團體為病友貢獻心力,體現安進照護病患的使命,並為企業永續而努力。 發揮跨界影響力 結合產官學提倡「預測與預防」思維 關懷國人骨骼健康 在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骨質疏鬆症是老人醫學與流行病學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第二大慢性疾病。在台灣,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全世界第九;近來發現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病人之骨折最為嚴重,一旦骨折,需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有鑑於此,長期致力於骨鬆防治的台灣安進,積極推廣「Predict & Prevent預測與預防」前瞻性理念,主動出擊關心民眾骨骼健康,攜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各地方政府和醫療單位進行DXA社區巡迴骨密度篩檢車計畫,鼓勵民眾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十月份國際骨鬆日之際,安排DXA(dual -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雙能量 X 光吸收儀)骨密度檢測車前往東台灣,為宜蘭佛光大學樂齡大學的長輩及教職員工檢測骨密度,高達75%的民眾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逾4成的民眾檢測出骨質疏鬆症但事前卻未曾察覺。同時,台灣安進也攜手當地醫療院所,將骨密度檢測車計畫推廣到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台東縣卑南地區,為部落居民提供骨密度檢測,推廣「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之骨質疏鬆症正確衛教意識。高達六成的參與民眾測檢發現骨鬆問題,也在當天醫療院所的協助下得以及早治療,防治骨鬆骨折的發生。 凝聚員工力量攜手病友團體,傾聽病友聲音,轉化為日常工作中的動力 台灣安進始於照護病患的使命,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於企業內部持續推動「病友訪談計劃」,邀請病友分享罹病之心路歷程,盼同仁更感同身受病友的需求,進而落實成為日常工作的核心思想與動力,持續為病友努力。台灣安進亦支持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將對癌友的支持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參與癌友家庭親子主題性營隊,協助癌友家庭與癌同行;並積極響應其「生命之織」活動,號召70位同仁為癌友親手編織圍巾,用愛串連募集超過100多條圍巾,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致贈給癌友。安進企業公共事務處長邱韋靜表示,「台灣安進希望匯聚同仁的每一份力量,成就病友希望的未來,不僅為病友提供創新的醫療解決方案,增加醫療資源可近性,更將透過更多的親身參與,深入了解病友需求,為病友創造更大價值。」 持續深耕ESG  建構永續價值 盼成為業界標竿 邱韋靜強調,「安進致力於帶動生技醫藥產業永續發展,推動在地積極永續行動,並成為業界標竿。展望未來,台灣安進將持續加速ESG推進,秉持以人為本的承諾,攜手員工共進,延續全球安進ESG精神,並以「四大核心策略」: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健康社會(Healthy Society)、健康地球(Healthy Planet)、健康安進(Healthy Amgen),持續實踐ESG理念,打造企業永續。」台灣安進將持續深耕台灣,發揮企業正向影響力,透過跨界協力的策略合作,持續為台灣病患提供創新藥物,強化醫療可近性為病患生活品質與健康努力,落實企業永續承諾。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首登場 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首登場 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今(12日)舉辦第一屆校友生醫新創論壇,邀請來自生醫領域新創校友分享學研創業經驗,論壇除了聚焦近年生醫產業熱門領域,包括AI智慧醫療、精準醫療、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等最新進展與現況,同時解析如何讓研究與市場需求結合,從實驗室走向新創公司。 有別於過往專注在臨床醫療發展與科研成果發表,這也是北醫校友總會第一次舉辦新創論壇。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李靜蘭理事長指出,期能藉此強化校友與校友、校友與校園間的鏈結,建構資訊與資源流通平台,打造北醫創業生態系。 走出象牙塔,多元發展建立北醫創業生態系 這次論壇當中,除了有圖爾思生物科技公司劉君豪總經理介紹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找出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甚至迅速找出不明病原體等。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以「AI醫療大未來」為題,解析AI將如何衝擊醫療的未來商機,他也把過去北醫與同仁研究成果轉換成智慧財產,甚至變成新創公司的心路歷程跟大家分享。富禾生醫創辦人李建謀總經理則分享有關癌症免疫精準治療。 「學校走出去、校友回學校」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北醫建校迄今有62年歷史,目前光是在校博、碩、學士就有近六千人,畢業校友更是超過五萬人,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校友,「以前學研單位是象牙塔,自己埋頭研究;現在則是強調生態圈。」所以除了學校要走出去,也希望校友能回學校,透過新創論壇這類活動,讓在學學生或研究人員找到最適合的典範。 陳瑞杰董事長指出,新一代台灣醫師跟早年不同,越來越多臨床醫學人才往外走,不管是資訊、工程或是其他領域,都在想著有沒有辦法走出跟前輩不一樣的路。因此,學校致力於營造多元發展的環境,北醫「不僅要能提供環境給第一名的學生未來當教授、當院長、當院士,也要能讓其他人有機會能當總經理、董事長。有人帶領學生,有人資助學校,形成一個得以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 「創新不能只是新而已,重點還是要落地」,市場需求在哪裡?有沒有哪些最新的工具與服務?如何從實驗室進入產業?這次論壇從業界觀點、分享相關資訊。 下一個新興病毒如何防?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助及早揪出新興病原  近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市場方興未艾,多數人聚焦NGS在臨床治療應用,尤其是癌症精準醫療、藥物基因體學等。本次論壇活動召集人,同時也是圖爾思生物科技公司劉君豪總經理介紹次世代基因序技術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 劉君豪總經理說,在人身上的微生物基因是人體基因的一百倍,人類基因體可以定序,但卻不容易改變。但若可以更加了解人身上的微生物,透過飲食或其他方法調控,從「理解它」到「調控它」,就能「透過管理微生物來管理人類健康」。 圖爾思很早就專注在微生物領域,客戶很多都是科學家,他們透過圖爾思提供的試劑、定序服務、甚至資料分析等,更有效率地找出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與人體間的互動。 劉君豪總經理以腸道菌研究做進一步說明,腸道菌有不少是厭氧菌,一般技術培養不出來,要厭氧培養才培養得出來,但是,定序檢測就不會有相關限制。此外,面對病原體不明的發燒患者,傳統要確認感染病原體可能需要透過培養,但有時候不一定培養得出來,甚至結核菌可能需要兩個月的培養時間,如此一來就會影響臨床醫師用藥選擇;這時候若能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最快24小時就能找出結果。 其實不只是人體微生物,劉君豪總經理說,「在環境中包括水體、土壤、甚至空氣中也都有微生物。」當下一個大流行病來臨的時候,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微生物公共監測,有機會能更迅速找出未知的新興病原體。 從臨床改變開始,翻轉醫療照護體系 除了北醫校友,此次新創論壇也邀請到國際NGS龍頭、去年甫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的Illumina 台灣分公司營運長鄭裕翔,一起參與座談。鄭裕翔指出,「二十年前,人類全基因解碼做一個要一億美金,現在以Illumina九月發表的新機器為例,做一個大概是兩百元美金,而且一天內就可以做出來。」 NGS帶來更快速、準確又低成本的檢測,成本降低後,可望有更多人投入相關領域,發現更多基因運用,把基因應用推廣到最大。估計全球相關市場規模目前大概兩百億,到2027年可以達到1200億。不過,NGS對許多醫師是全新的領域,「以美國為例,六成的醫師在當年學習階段並沒有接觸過基因診斷、基因治療。」 鄭裕翔營運長指出,「其實不只是臨床診斷,以癌症為例,若能透過相關技術提早診斷。讓患者從三四期為主,都能提早在一二期發現,患者的疾病旅程也會大不同,甚至改變的會是整個醫療照護體系。」 北醫校友總會表示,對於新創團隊來說,將基因數據資料串連、分析,從中找到治療方向、藥物開發都是另一個寶庫。也因此,希望能透過相關活動,持續攜手臨床單位開發基因體醫學潛力,建立基因體醫學生態系。

可可多酚防心血管疾病 活化腦部的最佳成分

可可多酚防心血管疾病 活化腦部的最佳成分

巧克力除了可以減緩焦慮、舒緩女性賀爾蒙失調與生理週期的不適之外,還含有蛋白質、糖質、木質素、維他命、礦物、生物鹼及近期廣受食品營養界矚目的多酚,黑巧克力中所富含的可可多酚,是咖啡的八倍、紅酒的四倍、蘋果的三倍,具有抗肥胖、抗老化、抗發炎、抗氧化的絕佳功能。“ 國人飲食變化使部分疾病人數逐年攀升。根據2021年衛福部資料統計,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性疾病分別於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及第六,使心血管疾病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更顯示,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近兩年,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讓周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越來越多人將關注焦點放在自身健康上,也開始重視日常間的飲食和保健習慣的養成。據國際間發表最新實證研究驗證:最前端的抗氧凍齡妙方以及心血管的保健,與食用富含可可多酚的高濃度黑巧克力大有關聯,在日本也相當受到矚目。有數據顯示,70%以上的高濃度黑巧克力市場比起十年前已經成長了 12 倍。而日本食品龍頭品牌「明治」,在今年 11 月將可可多酚化為「大人系の加酚生活家 - 可可多酚 POP-UP STORE」,讓忠於養生、重視健康的人們能夠更進一步,體驗何謂黑巧克力帶來的抗老魅力,並藉此顛覆「巧克力=不健康」的刻板印象。 黑巧克力中最珍貴的成分:可可多酚 經常聽到喝綠茶有茶多酚、吃蘋果有蘋果多酚,這些抗氧化的成分 - 「多酚」,同樣也存在於黑巧克力之中,而且是高濃度的黑巧克力,才具有這些抗氧化的優質多酚。根據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潘敏雄教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可可多酚化合物結構中,帶有芳香環之植化素,且多有 OH 質,概念類似兒茶素,而植化素的功能為何?簡言之,植化素就是植物的次級代謝產物,為植物抵禦外界之防衛機制,富有生物活化性,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調節免疫與抗老化的效果。 可可多酚幫人類對抗:肥胖、老化、發炎、氧化 多酚類抗氧化的能力早已不是新聞,人體在日常生活與代謝中易生成活性氧物質,又稱自由基,一旦開始累積自由基,自由基便會開始攻擊細胞,導致疾病的產生,而多酚的功能之一,就是來中和自由基,減緩其對人體的攻擊性。在多酚與之抗衡的項目裡,論肥胖,食用黑巧克力中所含有的可可多酚,能促進生熱作用、抑制脂肪新生、促進脂解,還可預防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這個觀念大大顛覆了「吃糖 = 變胖」的迷思!曾有實際的科學實驗佐證,巴拿馬的聖布拉斯群島庫納印地安人,傳統島民每天平均喝 5-7 杯的可可飲品,與不飲用可可飲料、搬到城市所居住的印地安人,後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高達傳統島民的九倍之多。 可可多酚可預防及延緩動脈粥狀硬化  再者,人隨著年紀與生活習慣所產生的老化,均與自由基不斷累積有關,而多酚最大的好處之一便是可促進內源性抗氧化防禦機制,不僅可以中和自由基,還可以防止記憶衰退、延緩大腦衰老,並調節神經生長因子,其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成一氧化氮的作用,能進而調節血壓,減少長期高壓狀況下的荷爾蒙「皮質醇」的生成,對大腦營養素發揮作用,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的可能性,由此可證,無關年齡大小,長期與短期食用可可多酚,對健康成年人的動脈具有改善能力,尤其對男性效果更佳。 對於身體經常遭細胞攻擊而產生發炎後果的人,多酚亦具有抗發炎的功效,它能夠抑制促進發炎酵素 ex. COX-2, iNOS等,主動干擾發炎細胞的分泌過盛,調控炎症之分子途徑。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多人關注的抗氧化能力:可可多酚在直接抗氧化的影響上,能提供電子或氫原子來中和自由基,苯環可與自由基穩定共振,間接影響上,則可促進氧化酵素增加,調節控制訊號路徑。 可可多酚的六大好處 總合來說,黑巧克力中可可多酚的六大好處,食品科學界早已證實,根據日本許多學術研究報告均指出,固定攝取富含可可多酚 的72% 黑巧克力四週後,第一是血壓數字上有相當明顯的改善,收縮壓與舒張壓都顯著下降 ; 第二,根據「巧克力對身體健康的效果之實證研究」,定期食用黑巧克力受試者,他們的 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逐步增加,可望預防心血管疾病 ;   第三則是針對壓力指標較高的 25% 受試者,食用黑巧克力後發炎指數與氧化指數均有下降,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 ; 第四為活化腦部,無論記憶、學習等認知功能相關的 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有顯著提升 ; 第五則是造福過敏兒,我們吸入的氧氣中有些許比例會被氧化並變成“活性氧”,這可能對身體有害,進而引發過敏反應症狀的出現,可可多酚有抑制產生該活性氧的各種因子的作用,進而預防改善過敏 ; 第六則是多數女性看重的養顏美容,當身體因壓力等超負荷工作時,就會產生過多的活性氧,因而對皮膚和身體造成傷害,研究發現,固定攝取巧克力後,可以防止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下降。 不是黑巧克力就可以!多注意包裝上的可可多酚含量標示 想要攝取到黑巧克力中的可可多酚,最簡單的篩選方式不是看可可含量多高,儘管可可成份較低的巧克力,可可多酚含量通常不高,也無法發揮所謂的抗氧化功能,但更精確地挑選法,是直接確認巧克力外包裝上的可可多酚含量標示,目前已有些許巧克力品牌會將可可多酚標注在外包裝,選擇時可挑選小包裝為主,避免食用過量,可當成上班時的下午茶,減緩壓力又有益健康。 可可愛好者不能錯過的可可森林快閃活動  第一手獲取可可多酚正確知識 為了讓可可愛好者與更多人能第一手接觸可可多酚為健康帶來的各種益處,11/11 開始,將有一場屬於可可的都市森林快閃活動,於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大草皮正式展開!一座充滿金黃可可果實樹的可可森林,顯得特別吸睛!這幢台灣明治所打造的快閃店,綜合了五個與可可多酚相關的主題活動。第一站以綠色金色為視覺吸睛主力,以淺顯易懂的可愛圖示,深入淺出介紹可可多酚的神奇效力 ; 第二區彷彿來到時尚品牌網美牆,以可可葉、可可豆等多重森林元素,透過燈光與色彩的搭配,讓自己化身為鏡頭中最受矚目的焦點 ; 第三站產品展示區,可以看到大家最有熟悉感的明治巧克力,快速了解各巧克力所含有的可可多酚含量,未來在購物挑選上,能更輕易挑選讓自己美麗加「酚」的高質感可可 ; 第四站互動遊戲區,運用科技互動帶領參與者玩遊戲,了解自己的日常代謝「酚」數; 最後一站則是把日本文化帶入展區,望著眼前掛滿豐沛可可果實的可可樹,每一顆可可果實都是許願御守,寫下心中變美的心願,掛上可可樹,讓可可多酚實現每個人心中「為生活加酚」的心願。

每年增16萬糖尿病個案,65%糖友合併心腎問題,過半未自察腎臟惡化

每年增16萬糖尿病個案,65%糖友合併心腎問題,過半未自察腎臟惡化

今年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及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為首,帶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共同響應2022世界糖尿病日,希望以『及時控糖醫起GOAL 安心腎力衛將來』呼應重視糖尿病控制 全國糖尿病友推估超過230萬人,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16萬人,根據110年全國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位居第五位,意即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糖尿病容易引起心腎病變,平均每三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合併有慢性腎臟疾病,每兩位透析患者便有一位合併有糖尿病。而腎功能惡化也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提升高死亡率的心衰竭發生風險。適逢11月14日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即將到來,為提升國人對糖尿病的關注力與自覺,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於11月5日下午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等單位,於中正紀念堂舉辦 「2022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響應2022世界糖尿病日主題 「衛教為將來(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規劃互動的篩檢闖關活動呼籲民眾關心糖尿病,也提醒糖友注意血糖控制,同時關注自身心腎病變風險以預防心腎相關併發症。 52%合併蛋白尿糖友未察覺腎功能可能已在惡化! 呼籲糖友早篩早治-「及時控糖”醫”起GOAL,安心腎力”衛”將來」 糖尿病患多伴隨三高共病,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也相對增高。依年鑑顯示,新發糖尿病患高達半數合併高血壓,而血壓飆高也容易增加腎臟壓力加速惡化,凸顯糖尿病管理應同時監控相關風險因子的重要性。然而糖尿病患者普遍對風險因子認知意識不足,糖尿病衛教學會與糖尿病學會於2021年進行「今天你有『控』嗎,請問糖三臟」糖尿病患自覺調查,回收19,113名糖友結果,統計顯示56%糖友血糖控制已達標(糖化血色素HbA1c < 7),顯示糖友對A1c管理積極度已達一定成熟度。卻也發現65%糖友自評有合併至少一項的心腎病變風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抽菸、肥胖、出現蛋白尿或是家族有心血管、慢性腎臟病史),其中3成合併高血壓,2成已有白尿蛋白。但52%已有白蛋白尿的糖友並未察覺自己出現尿蛋白,若因此輕忽而未即時介入照護,腎功能將可能持續惡化。因此本次園遊會也以「及時控糖“醫”起GOAL,安心腎力“衛”將來」作為活動主題,傳遞今年度世界衛生組織於世界糖尿病日宣傳的核心精神「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宣導正確的衛教知識傳遞學習,鼓勵糖友積極控糖達標的同時,也要做好心腎共病風險因子管理,及早篩檢,才能及早介入,守護患者的腎臟、心臟等器官減少惡化。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因臺灣人口正朝超高齡人口邁進,高齡人口的增加也代表慢性病長期化的出現,而多數國人罹患的慢性病代表第2型糖尿病人口亦持續增加,特別是40歲以下年輕族群的發病率逐年提升。未來糖尿病管理將面臨『長期化』及『高齡化』兩大挑戰,因此深化全民控糖概念,預防及延緩高危險族群之併發症或共病惡化勢必成為新照護議題。」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為2022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儀式致詞,呼籲國人都應注重糖尿病"心腎"風險及問題 落實「控糖321」 兼顧糖腎心, 糖友有『控』請問糖三臟  糖尿病友在日常有諸多規則必須遵守,除了均衡飲食及維持規律的運動、作息外。定期量測血糖、控制三高、按時回診並接受檢查注意併發症風險,也是糖友們應謹記在心的原則。園遊會活動現場也透過輕鬆的闖關遊戲寓教於樂,向大眾宣導「控糖321」口訣,提升國人預防糖尿病心腎併發症及早篩早治的正確知識: 血糖監控3指標:注意糖化血色素(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狀況。 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檢測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透過檢驗結果,對照KDIGO 慢性腎臟病況分級表,了解自己的腎臟風險落於哪個分類區塊;若為中、高風險,表示腎臟功能恐已嚴重受損,需積極治療以延緩步入洗腎。 心臟衰竭1預防: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心臟功能? 除控制三高外,應關注是否有累喘腫症狀以及早諮詢醫師預防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發生。 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提醒:「糖尿病患者定期回診時除注意血糖是否達標以外,也要特別注意腎臟、心臟,可利用學會推行的 『請問糖三臟』技巧,回診時主動詢問醫師目前的「血糖控制狀況、腎臟功能以及如何預防心臟衰竭」三大問題,了解是否有『控』,才能更加掌握自己的器官病變風險。」 除了以上兩點,糖友在血壓、血脂的控制也不得懈怠,血壓應於居家掌握722法則量測(連續7天、早起睡前2時段、要連量2次),確認控制在130/80 mmHg,低密度膽固醇則建議低於100mg/dL,同時注意若平日出現「喘、累、腫」等心衰竭症狀,建議儘速至專業院所進一步檢查,守護自身健康。 2022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儀式舉辦於中正紀念堂,讓堂體點亮象徵世界糖尿病日的藍色 民眾熱烈響應世界糖尿病日主題-「衛教為將來」,檢測心腎病變風險及早預防 『及時控糖醫起GOAL 安心腎力衛將來』 2022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將衛教及風險檢測以闖關方式結合現場表演,三小時內吸引近五百位民眾了解自己的心腎病變風險共襄盛舉。透過互動調查與趣味問答結合的遊戲,加上專業衛教師的講解,助大眾對糖尿病管理兼顧心腎病變預防等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蔡文瑄醫師於活動現場進行有獎徵答,並為民眾解答糖尿病相關問題 以健全且充足的衛教資訊傳遞,令國人達到有效的糖尿病及共病風險預防,不僅是提升大眾自我保護力,更是因應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的結構變動,落實『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超前部署慢性病長期化趨勢。活動最終也於中正紀念堂點亮糖尿病日的世界性標誌藍環,圓圈象徵生命和健康,藍色則反映所有國家共同擁有的天空,期許世界各地共同加強糖尿病宣傳教育、防治和監測,達到遠離糖尿病,健康新生活。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舉辦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 助生醫業者再展市場商機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舉辦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 助生醫業者再展市場商機

為因應新冠病毒疫情後,國內外生技醫療市場產生的新需求,長庚醫院今(11)日舉辦「2022年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以「智慧醫材」及「創新醫材」為主軸,展出由長庚自主開發,具遠距偵測、降低治療侵襲性或縮短療程等功能的16項實用專利技術,並集結技術驗證所需之「臨床試驗」資源介紹,以及過去技術移轉開發成功之案例介紹,邀集國內生醫及資通訊業者參與探討,如何成功將上述軟硬體技術量產後導入國內外臨床領域使用,提升國內外民眾的健康福祉,同時帶動台灣生醫產業發展國際市場,達成長庚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使命。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程文俊主任委員表示,長庚醫院自創院來即重視臨床研究和基礎醫學研究,每年投注超過24億元研究經費,並延攬國內外在醫學研究領域有卓越成就的醫師學者,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研發可提升國內外醫療品質的生醫技術。為促成基於醫療臨床需求而研發的技術回歸臨床使用,在造福國內外民眾的同時也帶動台灣生醫產業發展,於2014年成立產學合作中心,專注於推廣本院研發成果以專利或其他形式之智慧財產移轉至國內外生醫及資通訊業者,並利用自身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場域垂直整合的優勢,完成臨床試驗並已促成超過10項技術完成商品化上市。例如林口長庚骨科謝邦鑫醫師的「萬向互鎖式髖臼強化器」專利技轉,嘉惠許多髖臼骨缺損的患者;皮膚科鐘文宏醫師的「抗癲癇藥物過敏基因檢測方法」專利技轉,讓民眾用藥前可先進行特殊基因體質檢測,避免可能嚴重併發症的皮膚過敏反應。 本次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展出的專利技術,均發想自臨床及民眾健康需求進而進行研發的成果。在「智慧醫材」部份共有八件,「創新醫材」部份亦有八件,涵蓋AI實驗室、骨科、復健科、兒童加護科、牙科、急症外傷科、兒童骨科、整形外科、婦產科、心臟內科、腦神經外科等專科。 例如,由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發表的「運用智慧醫材辨識新生兒癲癇發作」專利技術。林建志醫師指出,國外有大型研究顯示,新生兒癲癇發生率約每千名兒童有1.5至5.5例,發生率不低,但現行兒童癲癇鑑定,需要豐富經驗的臨床醫師長時間連續性判讀腦電圖,才能診斷出癲癇病症,若無即早介入治療,可能造成永久且不可逆的腦神經傷害,且65%案例會進展成頑固型癲癇,而增加照護的困難度。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研發團隊將AI技術結合新生兒高危腦病變檢測資料,可及時診斷出更多無臨床症狀的腦電圖癲癇病童,儘早以藥物或飲食介入治療,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減緩腦部病變及創傷,從而改善他們未來的人生。 林口長庚兒童骨科則發表「平衡而有效的矯正兒童長短腿」專利技術。張嘉獻醫師表示,兒童長短腳的盛行率在族群之中高達40%,長短腳差距2公分以上者,需要以生長抑制手術矯正以減少腿長差異。現行未成年兒童生長抑制手術使用的鋼板或U型釘等醫材,皆有內外側抑制不均勻而造成肢體變形的風險,而且抑制成效較緩慢。林口長庚兒童骨科與明志科大共同研發的生長板鋼釘套組,搭配微創傷口手術方式矯正長短腳,能強化生長板內外側平衡抑制效果,用平衡而有效的矯正兒童長短腿技術來協助矯正,有助於孩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復健科亦針對高齡化社會長者健康需求,研發出「人工智慧估測骨質密度即早預防骨質疏鬆」專利技術。裴育晟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外觀無明顯病徵,早期診斷的比例偏低,假如骨質密度減少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易導致嚴重骨折發生;林口長庚復健科與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共同研發以X光影像篩檢骨質密度技術,不僅於高齡照護市場有迫切需求,ㄧ般民眾也可透過日常健康追蹤了解自身骨質密度資訊,即早發現並定期追蹤骨質疏鬆情形,降低嚴重骨折發生的風險。 除了技術商品化之外,本次媒合會中也特別介紹「長庚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此中心為協助研發技術之臨床試驗、強化生醫轉譯研究及新醫療器材開發,是產學合作相當重要的一環。長庚醫院與長庚大學2012年共同開發的高階醫材技術「聚焦式超音波應用於腦部血腦屏障開啟輔助藥物遞送」,於2015年技術移轉國內廠商後,即於長庚醫院臨床試驗中心獨立執行Phase 1臨床試驗,同時發表國際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獲得2022年美國創新界的奧斯卡-愛迪生金獎,其嚴謹的臨床試驗已獲得國際肯定。

守護台灣體壇明日之星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連續八年獲頒體育推手獎

守護台灣體壇明日之星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連續八年獲頒體育推手獎

教育部體育署昨(10)日在台北美福飯店舉辦第14屆「體育推手獎」表揚典禮,由副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發獎項,感謝獲獎單位與政府一起攜手推展體育運動。今年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第八年獲頒「體育推手獎」,也是第四度獲得贊助類「金質獎」及「長期贊助獎」雙項肯定,由長庚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任委員代表受獎。 程文俊主任委員表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從2014年開始推動「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在王瑞慧董事長的大力支持下,今年計畫已經邁入第九年,投入將近3億元經費,照護近4千位國內運動員。除奧運、亞運等頂尖選手外,為了照顧更多的年輕運動員,從2018年起推動向下扎根,針對國高中運動校隊,除了提供醫療照護與運動防護資源外,更進一步安排專業人員進入校園,包括:醫師到校訪視進行身體功能檢測、運動防護師隨隊照護、營養師/心理師/藥師推廣運動營養/心理/禁藥等正確知識。目前國高中體育校隊已經成為計畫的主要照護對象,資源配置比例提升到7成以上,希望能與國家、學校共同努力,為年輕運動員奠定未來發展的良好基礎。 「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照護選手之一,有台灣「羽球王子」稱號的王子維,也與長庚團隊一起出席典禮共同分享這份喜悅。王子維感謝長庚一路上的陪伴與支持,他表示自己很幸運從2014年起加入長庚運動醫學計畫,醫院不但整合各專科醫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藥師與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團隊提供選手完善的照護,更免費提供運動防護師陪同訓練及比賽,和場邊即時運動防護,讓選手在賽場上更能無後顧之憂的全力以赴,發揮實力。 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計畫,目前集結骨科、復健科、中醫科、神經外科等十多個相關領域的頂尖醫療專業人員及運動防護師參與 許維修醫師分享長期參與運動醫學計畫與運動科學研究的經驗指出,認識運動禁藥、運動營養對於運動員生涯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瞭解禁藥的類別、查詢方式及做好個人的用藥管理,才能避免因誤觸運動禁藥讓辛苦的訓練付諸流水。另外,體重控制情形對選手比賽成績也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拔河、舉重等量級競賽,透過營養師的專業協助,能使運動員及教練在賽前準備、賽中能量補充與賽後恢復飲食方式有更完整及正確的概念。另外,近年來運動科學的議題逐漸受重視,從許多的研究顯示,在精確運動科學的介入下,選手可獲得適當的姿勢調整與提升成績表現。 熱愛空手道,多年投入南投旭光高中校園運動照護的王定中醫師也分享他的經驗表示,他會透過觀察選手動作,並與教練持續討論選手動作上的優缺點,設計訓練方式來改進,並利用動作分析系統、等速肌力測量儀等儀器,科學化地為選手分析肌力、動作、協調性等,結合醫師、教練雙方角度,協助選手們更精準的加強與調整各項動作,除了減少運動傷害發生,也能增進選手後續的技能表現。 長庚紀念醫院深耕台灣46年,擁有完整的醫療資源,在運動醫學專業領域技術持續精進,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及「止於至善」的理念,長期提供國內運動員良好的醫療照護,致力推動台灣體育發展。未來長庚將持續投入更多的資源於潛力選手與國高中校園,深耕到體育基層,協助更多年輕的運動員,為國家培育更多的體壇明日之星。

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治療癌症控制率達九成,肝癌患者死亡風險降近七成

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治療癌症控制率達九成,肝癌患者死亡風險降近七成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長達40年,每年奪走約5萬條人命。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陳光耀董事長指出,癌症標準化治療發展至今,仍缺乏兼具精準、副作用低且控制率佳的治療選擇。而將人體相容性高的免疫細胞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近年來已被認為是癌症控制的新契機。記憶型T細胞的免疫細胞治療已取得美國FDA肝癌孤兒藥資格審查,更於今年在台灣獲得臨床研究資格,接軌美國在台對肝癌患者進行收案,目前已有6家院所簽約完成,並有7家院所衛福部已審查通過,進入到合約流程,共計將有13家醫院合作收案。 免疫細胞治療以記憶型T細胞最強!獲權威期刊Lancet認可刊登 降低肝癌患者四成復發風險,有助於延長無復發存活期 台灣社區醫學會理事長、萬芳醫院原副院長、土城長庚醫院謝瀛華教授說明,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就像人體內的軍隊,具有消滅癌細胞的功能。然而T細胞十分多元,最主要具備攻擊癌細胞以記憶型T細胞效果最好。其應用在治療癌症的原理簡言之,即是將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抽取出來,在高規格實驗室藉由專利技術進行培養以提高T細胞數量與濃度,爾後直接注射補充進入癌症病人體內,做為體內免疫細胞的援軍,直接提升患者抗癌能力。 謝瀛華醫師表示,臨床研究發現眾多T細胞中,以記憶型T細胞壽命最長,可儲存攻打癌細胞記憶,且能持續活化T細胞,能在人體內維持較長的效果。臨床上亦累積最多癌症治療研究成果,2000年世界權威期刊《Lancet》就曾發表記憶型T細胞治療肝癌患者可降低四成復發風險,有助延長無復發存活期。韓國亦於2019年發表四期臨床治療研究指出,記憶型T細胞治療有助於肝癌患者降低5年死亡風險近七成。 癌症控制新契機!記憶型T細胞治療的免疫細胞治療,獲美國肝癌孤兒藥資格 可合併傳統治療使用,治療項目涵蓋16種癌別,特管法開放為癌友增治療選擇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暨輔仁大學外科臨床教授林水龍醫師進一步指出,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單獨使用,亦可搭配傳統治療合併使用。研究顯示,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化療,相較單純接受化學治療者,癌症控制率高達近九成,且整體存活期也增加四成。林教授補充,記憶型T細胞的多寡與治療成效高度相關。生醫公司董事長亦為陽明大學醫學學士唐稚超表示,記憶型T細胞作為癌症免疫細胞治療之成份,由於相關研究明確且成效顯著,美國FDA已通過記憶型T細胞的免疫細胞治療為肝癌孤兒藥資格,且獲准在美展開新藥臨床研究,台灣亦於今年跟進美國在台13家醫院進行肝癌臨床試驗收案(已簽約6家,衛福部通過完,並進行合約程序的有7家)。此外,記憶型T細胞的免疫細胞治療應用已涵蓋16種癌別,目前在特管辦法許可下,針對一至三期標準治療無效或第四期實體癌症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下,皆可自費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目前全台已有5家院所可提供相關治療,另有2家在衛福部最後審核階段。 板橋中興醫院劉炳中醫師則點出,臨床上許多癌症患者接受常規、標靶或免疫藥物治療,一開始可能控制得不錯,但當藥效過了或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後,往往錯過了免疫細胞治療的黃金關鍵期:而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因體內癌細胞已四處亂竄,往往需要多重療法並進,若等到常規治療無效,再考慮免疫細胞治療,其效果也容易大打折扣。 同癌不同命!免疫細胞治療選擇與否,頭頸癌兄弟竟天人永隔 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期,盼未來不需害怕癌症、癌症治療 林水龍教授表示,曾遇過一名58歲婦人,多年前意外發現罹患肺癌第四期。即使接受了6次的化學治療,忍受了強烈副作用的折磨後,不僅成效不佳,腫瘤仍持續擴散,甚至一度放棄治療希望。最後,在與醫師討論下,決定自費嘗試免疫細胞治療,13個月後身體逐漸好轉,腫瘤也逐漸縮小。更讓這名婦人意外的是,治療副作用降低許多,使自己在後續治療重拾生活品質。面對此狀況,林水龍醫師表示,免疫細胞治療相對於傳統治療,副作用較少,使患者不需擔憂治療可能影響原有的生活,讓癌症、癌症治療不再令人害怕。 除了治療副作用降低外,免疫細胞治療對於癌症的控制也有影響。劉炳中醫師說,2019年曾在臨床試驗中遇過一對因選擇不同而有不同命運的頭頸癌兄弟,當時兩位兄弟都是頭頸癌四期,在初期都接受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然而,比較不同的是,哥哥在治療上額外搭配了免疫細胞治療成功控制癌症,直到目前都還會固定回診追蹤,而弟弟則在術後治療後,半年就過世了。劉炳中感嘆,若弟弟也能嘗試免疫細胞治療,或許會有不同的命運。 見證癌症治療60載,陳光耀教授欽點免疫治療為癌症續命新曙光 陳光耀教授表示以自身參與癌症治療60多年的經驗,相信癌症不是絕症,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從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等傳統治療,直到標靶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免疫治療,治療選擇逐漸增多,但這些方法不僅副作用多,也難防癌症復發。而日本在這10幾年來所發展細胞免疫治療,為癌症患者續命露出曙光。期待更多癌友能有機會評估免疫細胞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

後疫情時代全民肺健康意識抬頭 胸重學會訂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

後疫情時代全民肺健康意識抬頭 胸重學會訂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

自新冠疫情流行以來,國人對於自身肺部健康關注度逐步提升,近期更有不少確診康復者面臨長新冠的困擾,除了疲倦、胸悶、咳嗽、喘之外,也擔心「肺功能是否大不如前」,然而,肺阻塞(COPD)典型症狀「咳、痰、喘」與長新冠或感冒症狀頗為相似,這也使得民眾初期容易輕忽,導致面臨急性惡化風險不自知!為持續提升民眾對肺阻塞的疾病病識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一同呼籲國人及早戒菸、遠離菸害,更提醒民眾如有「咳、痰、喘」症狀持續達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尤其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降低肺阻塞疾病惡化的風險。 「咳、痰、喘」誤當長新冠 就醫竟是肺阻塞(COPD)  肺阻塞(COPD)位列全球第3大死因,在台灣更是長年在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有名,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肺阻塞將躍升為全球死因首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肺阻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且其中有很高比例的病友是因為吸菸所致,隨著疾病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病友也容易受外部刺激及環境因素而導致肺功能惡化,但令人擔憂的是,此族群常自覺「咳、痰、喘」是老症頭,若是再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一旦發生急性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肺阻塞病友急性惡化住院的死亡率為4%,年齡越大及共病越多的病友住院死亡率較高,而病友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 22%!王鶴健理事長也分享,近期觀察仍有不少民眾因確診新冠康復後症狀持續太久或變嚴重,至門診求助才意外確診為肺阻塞,但這時肺功能通常多已嚴重受損。 最新調查:近七成老菸槍咳痰喘超過三周 不到兩成就醫且高達八成認為症狀未影響生活 根據今年最新針對40歲以上民眾的「肺部健康觀念」調查顯示(N=1,137),超過九成(91.5.%)民眾長期處於空氣污染環境中。若再進一步觀察吸菸族群(菸齡平均17.8包-年),逾八成(83.7%)不認識肺阻塞,近七成(66.9%)出現咳、痰、喘或呼吸不順暢超過三周以上,卻僅有兩成(20.3%)民眾就醫,前兩名未就醫的原因為「症狀沒很嚴重,沒有影響日常生活(76.8%)」、「抽菸本來就容易會有這些症狀(45.8%)」,突顯了民眾對自身肺部情況抱持低重視高輕忽的態度,即便日常處於肺阻塞高風險因子中,依然對自身肺部症狀的警覺性低落。 因此,如何從根本建立國人肺部正確健康觀念,並呼籲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提高就診率是學會近年持續努力推廣的重要方向。蘇茂昌醫師點出,肺阻塞的早期診斷除了透過醫護端努力推廣疾病衛教,也有賴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觀念,然而,調查卻也發現,僅不到一成(5.8%)的民眾會定期檢測肺功能,甚至有五成以上(52.9%)民眾從未檢測過。他以門診曾收治一名63歲有氣喘史的林先生為例,過去並未定期檢測肺功能,菸齡超過40包-年的他,三年前在家因為喘到無法呼吸而來到門診,當時肺功能檢測結果直接匡列為嚴重型肺阻塞病友,更在短時間內經歷了2次緊急插管,雖有驚無險也讓林先生嚇到不敢再抽菸,目前持續穩定治療中,不過每當病況差時,還是常常需要仰賴呼吸器。蘇茂昌醫師也感嘆:「若是他可以提早做檢測,也不至於讓他的肺功能糟到如此不可挽回的地步!」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成果豐碩 找出近百位肺阻塞潛在患者 有鑒於此,學會今年(2022)趁著國內疫情逐步趨緩,首度以「愛肺功能衛教專車」主動出擊走入社區,鎖定全台符合肺阻塞高風險族群條件之民眾,包括:(1)年齡40歲以上、(2)吸菸或是常接觸二三手菸、(3)咳痰喘症狀長達3週以上,只要符合其中一條件者,即可上車體驗肺功能檢測。王理事長也特別分享「愛肺功能衛教專車」巡迴活動期間共找出近百位肺阻塞潛在病友,結果令人振奮也令人憂心! 現年44歲的郭先生即是其中之一,菸齡長達18年他,近兩年持續出現頻繁咳嗽有痰的症狀,抱持著「想了解肺功能」的想法參與活動,卻發現肺功能檢測分數遠低於標準,目前也已安排到胸腔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這次的肺功能檢測體驗不僅讓郭先生堅定戒菸的決心,也了解定期檢查肺功能的重要性。另一位,菸齡超過30包-年的肺阻塞病友袁先生也前來體驗,袁先生過去曾隱忍「咳、痰、喘」症狀長達兩年,直到喘不過氣才趕緊到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隨即被轉診到醫院胸腔內科確診為肺阻塞,當時他的肺功能僅剩一般人的三分之一。治療這三年來,也曾發生過一次急性惡化,加上去年又併發肺炎造成肺功能急速衰退,現在的他除了按時服藥也會定期到醫院進行肺部復原運動,他更有感而發的說「身體有症狀就要趕快看醫生,隱忍只會忍來更多惡化!」 響應11/16世界肺阻塞日 胸重學會首訂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 力倡高風險民眾每年定期追蹤肺功能 王鶴健理事長強調,及早診斷儘早治療是減緩肺阻塞惡化的關鍵,學會響應2022世界肺阻塞日主題「Your Lungs for Life」提醒民眾重視陪伴我們一輩子的肺部健康,更呼應後疫情時代國人對於肺部健康的關注度,自今年起首度訂定每年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呼籲全民皆應培養正確的肺部保健觀念,並鼓勵高危險族群每年追蹤肺功能。此外,一般民眾在家亦可運用學會長年推廣的「一分鐘登階」做自我檢測,若無法於一分鐘內爬30階,建議儘快前往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做進一步檢查。 國人十大死因有超過半數為慢性病,其致病成因多與個人生活習慣與健康行為有關,其中,菸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健康危害之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提醒,菸草燃燒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進而引發氣管、肺組織、肺血管病變,不僅會增加罹患肺阻塞的風險,也會加速肺阻塞病友的疾病嚴重度,戒菸有助於減緩肺阻塞疾病惡化並減少50%死亡率,呼籲民眾應遠離菸害,才能保護肺部健康!

一北一南攜手醫學人才培育 提供雲嘉優質醫療服務

一北一南攜手醫學人才培育 提供雲嘉優質醫療服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大林慈濟醫院簽訂建教合作MOU,一北一南攜手醫學人才培育、學術交流與研究,期盼促成人才回鄉貢獻並發展造福雲嘉民眾的方案,共創社區、醫院及大學三營的成果。在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見證下,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教授二人9日簽署合作協議。 國內首屈一指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擁有豐沛研究量能,培育出無數優異人才與菁英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則因慈濟基金會考量雲嘉醫療資源缺乏而成立,二十多年來致力於急重症與社區醫療、醫學研究,並且是臺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健康促進典範殊榮的醫院。近年來不僅致力醫療發展並著手癌症治療的質子中心籌備,現任院長賴寧生是陽明大學醫學系與臨床醫學研究所校友,近期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前總院長暨大林慈院顧問郭守仁醫師的努力推動下,促成與陽明交大的這次合作。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指出,大林慈濟醫院是一所醫學中心等級的區域型教學醫院,處於無醫學中心的偏鄉,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經營與管理方式,讓學生未來學習在非都市型醫院行醫的本質體悟,在地經營老化社區、慈濟長照、醫療人文,以人為本的中西醫與安寧照護。 林奇宏表示,社區高齡化是亟待面對的議題,尤其雲嘉地區是台灣相對高齡的縣市。陽明交大在高齡醫學與智慧醫療等領域有豐沛量能,最近學校陸續成立樂齡大學,也在新竹設立銀髮俱樂部照顧銀髮族。這次與大林慈濟的建教合作是陽明交大第一個在雲嘉地區合作的醫院,相信在大林慈濟臨床經驗與陽明交大教研量能的結合下,定能發展出更多造福雲嘉民眾的方案。醫療必須貼近社區、讓民眾有感,賴院長是陽明交大校友,他應該最能體會。期望這次雙方合作能成為雲嘉地區的里程碑,共創社區、醫院、大學三贏的結果。 賴寧生表示,與母校陽明交大簽署學術、教學、研究等合作協議,期盼引進陽明交大醫學院優秀的醫學生與大林慈院醫師教學相長,除進行平時臨床醫療服務外,醫院有機會與責任,進行更大投資與布局,進而發展更尖端的醫療科技與提升服務量能。感謝慈濟醫學大學長期作為大林慈院重要醫學後盾,現在又與陽明交大簽署醫學建教合作,期盼「雙醫」帶來建教合作新的里程碑。「培育新人、教學相長」是醫院啟業治療病人為首要志業,再者是教育與傳承;一家醫院需在教學研究系統上扎根,需要醫學生注入醫院,彼此相互切磋與刺激,教學研究也促使醫院朝向更明確的方向。 大林慈濟醫院興設質子治療中心 雲嘉南地區唯一通過質子治療擴充計畫醫院 發展尖端醫療時,需網羅更多醫療學子與科技人才,回鄉服務,一起承擔照顧雲嘉南地區,癌症病患使命與責任。而當聯合國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的方向,在健康生活與福祉領域,更是不能獨缺醫療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學生唯有在偏鄉更能體悟城鄉差距,並在永續發展的目標中學習經驗。 大林慈濟醫院提供醫學生完整的醫學學習領域,更加期盼透過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合作,帶給台灣醫學生豐富的醫學熱情與投入,有助於永續提升偏鄉民眾的健康福祉。醫院坐落在嘉南平原甘蔗田中央,未來環保的成就朝向零碳排願景,氣候行動與技能知識,也都走在國際的先驅之路並獲得肯定,歡迎台灣醫療優秀人才來此學習與參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