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近五萬中途失明者需重建人生 愛盲基金會推視障生活重建服務計劃

近五萬中途失明者需重建人生 愛盲基金會推視障生活重建服務計劃

疫情不見盡頭、全球景氣低迷,各行各業皆趨向緊縮之際,服務視障者三十年餘的愛盲基金會,募款也遭逢史無前例的重挫,自今年四月起每月募款較往年降約一至二成,情況嚴峻。然募款雖縮水,服務需求卻始終不減,全台仍有近五萬名中途失明者急需重建生活。愛盲今(13日)發起視障生活重建服務計劃,為中途失明者及其家庭提供全人、全程、全隊的五大服務,盼藉由代言人李國毅及愛心企業抛磚引玉,呼籲民眾關懷視障、響應募款。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五萬五千多名視障者中,中途失明者約佔八成七,將近五萬人,反映出近五萬個家庭與中途失明者正共同承受視障帶來的生活劇變。愛盲基金會執行長劉怡君表示:「中途失明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許多中途失明者在視力喪失初期,往往需要親友大量陪伴,但因為明眼家人較難感同身受,很容易產生摩擦,愛盲完整的專業團隊與服務,可以協助家屬理解視障者視力退化的心理、生活、行走等狀態,建立溝通的橋樑,讓視障者和家屬都可以在低學習壓力的情況下,樂於一起參與重建學習。」 為了推廣服務計劃,愛盲今年邀請到李國毅擔任代言人、入鏡「EYE的練習題」公益廣告。廣告內容描述一位正在適應中途失明的視障爸爸,為了陪伴女兒成長而勇往直前,不斷學習、練習的重建日常。這段過程,讓去年甫為人父的李國毅感同身受:「當爸爸以後,像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我的雙手可以安撫女兒不再哭泣,我的聲音能讓家人感到安心,為了女兒、家人,我願意不斷練習、以身作則,讓女兒以我這個爸爸為傲。」 李國毅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與視障團體合作,也是第一次與視障朋友相處,他在和來自台北啟明學校的視障大女孩亦茹的互動過程中觀察到,其實經過重建學習的視障者可以很獨立。「我覺得家人或你我不一定要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可以跟愛盲一起用引導的方式協助視障者學習、練習,支持他們找回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剝奪他們原本能做到的事。」 在廣告首播記者會上,還邀請到二位遭逢中途失明的視障爸爸到場分享心路歷程。現年七十五歲的左伯伯因不明原因造成視神經萎縮,兩年多前的某一天,突然失明。左伯伯表示,當年他一肩扛起三代的家庭照顧重擔,忽略自己的健康,晚年因病失明,所幸有老伴和四名子女的陪伴和支持,他鼓起勇氣到愛盲、努力地學習定向行動、操作手機,一年多來反覆不斷的練習,現在他已經可以出門就醫,還會每天和住美國的女兒越洋視訊聊天呢! 五十八歲的述銘大哥則因黃斑部退化、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而幾近全盲。「當愛盲社工踏進我家的那一刻,我眼淚瞬間落下,因為我知道從現在開始,我就是一個視障者了。」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也隨著述銘大哥中途失明而角色互換。多虧女兒的貼心,幫他報名愛盲生活重建課程,讓他重新學習做家事,甚至在電鍋料理班意外啟發了烹飪魂,現在每天都會親手做晚餐給家人吃! 家有中途失明者雖然必定會為整個家庭帶來衝擊,但只要全家人齊心協力、加上愛盲專業服務的裡應外合,就如同左伯伯和述銘大哥的視障生活練習題一樣,都能找到最佳解答—那就是愛!愛盲目前的視障服務量佔全台半數以上,有三十七位全職視障重建專業服務人員,且在四個直轄市都有服務資源中心。視障生活重建服務計劃主要包含五大專業服務:定向行動訓練、獨立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盲用數位學習課程、低視能服務、親友模擬視覺體驗服務。每一項服務含括各式各樣個別化、主題式、多元的課程與活動,並連結醫療與其他社福資源,於第一時間承接視力喪失初期的視障者,無縫接軌接觸視障服務,讓未來的重建之路更加順暢。 愛盲視障生活重建服務計劃即日上線,愛心企業momo購物網、唯樂台灣電商也共襄義舉,紛紛釋出企業資源,鼓勵民眾一起響應捐款。全台五萬中途失明者的"EYE的練習題",邀請大家一起用愛來解答! 

脊髓損傷者逾五成在29歲以下,年輕化成新隱憂 !

脊髓損傷者逾五成在29歲以下,年輕化成新隱憂 !

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全台約有65,000名廣泛性脊髓損傷者,且每年以1,000多名案例持續增加中,基金會長期於第一線服務傷友,每年服務人數約500至700人,但僅占全台脊損人數不到1%。秉持為傷友打造完整生活重建價值鏈的理念,進行「脊髓損傷暨認知大調查」,期盼提升大眾對於脊髓損傷的認識,以及對傷友的理解認同,進而幫助更多傷友重返社會、重啟人生價值。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脊損傷友逾五成發生年齡在29歲以下,近五成起因於車禍,其中超過四成是受害者且無法預防,加上近年台灣交通事故受傷人數持續攀升,年輕化與脊髓損傷人數攀升成新隱憂。僅四成脊損傷友能回復正常社交;近六成因擔心造成他人麻煩,在遇到困難時未求助他人;傷友人際關係易退化與缺乏社會功能,恐成社會性退縮。高達六成傷友未重返社會、求職不易,加上大眾對脊髓損傷錯誤認知,對傷友環境不友善,脊損傷友儼然成為新社會隱形弱勢族群,重返社會阻力大。脊髓損傷一旦發生將終身遺憾,嚴重衝擊個人、家庭,甚至成為社會沉重負擔,急需大眾關注脊髓損傷議題。  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林進興表示:「身為脊損傷者,長年從坐輪椅的高度看世界,了解目前社會環境,包含大眾對脊損議題的認知、整體公共通行環境、重返就業等,仍有諸多不了解以及不便。透過這次調查,有看到少數傷友已能拾起自信、正面積極面對未來生活,對社會帶來重大改變和影響。希望能藉由此次推廣,幫助加倍數量的傷友重建生活、重返職場,甚至更冀盼為傷友爭取長遠、完善的權益,使社會整體環境對脊損傷友更友善,能夠更被社會看見與接納」。  為號召更多人挺身支持脊損傷友重返社會,今(12)日基金會宣布「2022挺勇敢WeGoTogether」活動正式起跑,以「一公里的希望」為主題,計畫透過活動網站推廣脊髓損傷認知。只要參與活動上傳挺勇敢主題照片,每張照片都象徵鼓勵每位傷友走出來。記者會邀請多位脊損傷友共同出席,分享動人生命故事,愛心大使王子邱勝翊和宇宙林思宇也受邀齊為傷友發聲,邀全民一起「挺勇敢」!活動最後將於12月10日(六)進行「一公里的希望 公益齊走活動」,希望凝聚社會大眾的愛心,將守護脊損傷友的理念推廣至全台灣,為照護傷友、重返就業挺身而出!  一旦發生將終身遺憾,成為家庭與社會沉重負擔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53.2%)傷友發生脊髓損傷年齡在29歲以下;近五成(49.7%)脊髓損傷起因於車禍,且當中逾四成(47.7%)為他人造成;逾七成(72.1%)傷友受傷前是家中經濟收入來源;多數傷友雖有經濟收入,但主要依賴政府補助(39.1%)或他人援助(25.6%)。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和謙表示:「綜合交通部近五年車禍受傷人數成長近23%數據來看,若未能有效解決車禍問題,一旦意外發生、不幸造成脊髓損傷,不僅對個人及家庭帶來嚴重衝擊,也將伴隨更高的社會成本,傷友年輕化儼然成為新隱憂,迫切需要大眾關注脊髓損傷議題」。  長期處於負面精神壓力,人際關係易退化與缺乏社會功能  調查結果顯示,僅四成傷友認同(非常同意24%、同意16.7%)發生脊髓損傷後,在經過生活重建的訓練下,仍能維持正常的交際活動與人際互動;逾六成傷友表示傷後經常產生的情緒為挫折、無力感(67.6%),沮喪、失落 (64.1%),焦慮(58.3%);外出活動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求協助,主要原因近六成(59.3%)為擔心造成他人麻煩;超過半數傷友擔憂找不到工作,影響未來經濟(56.7%),日常生活中缺少援助(53.5%),旁人對脊損不理解而給予錯誤的同情(48.1%)。執行長李和謙表示:「傷友與社會交往減少,顯現出他們的孤立無援,與外界接觸的頻率、程度減退,恐成社會性退縮」。  錯誤認知、環境不友善、就業困難,重返社會阻力大  此外,有四成民眾認為脊損傷友可完全康復(41.2%),以及六成五民眾當遇到車禍事件時,不知道該如何協助救援而不致造成脊髓損傷二次傷害(65.8%)。三成民眾(31.4%)在面對坐輪椅的脊損傷友求助時,可能具有存疑或防禦的心態(他想做什麼?17.8%,他要推銷什麼嗎?8.2%,直覺閃避或直接拒絕5.4%)。  另外,在搭乘大眾運輸時,脊損傷友認為車站或候車處未設置或未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55.4%),認為車輛中未設置或未有足夠的無障礙位置(52.9%),覺得司機或站務員協助知識或經驗不足,未能給予妥善幫助(52.6%);在公共場所,覺得無障礙設施設計不良(66.3%),覺得未設置或未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63.5%)和無障礙廁所(61.5%);在居住環境,脊損傷友遇過門檻影響行動(60.9%),門廊與房間廊道寬度影響行動(44.6%)。高達六成(62.2%)傷友目前未重返職場,即使重返職場,多數也曾面臨求職不易(58.5%)、工作環境未設有無障礙設施(56.8%)、低薪(50.8%)等困難。  執行長李和謙表示:「事實上,脊髓損傷為不可逆,有將近95%的脊損傷友終其一生需仰賴輪椅行動,大眾對於脊髓損傷存有錯誤認知,恐因此降低大眾對傷友伸出援手的比例。基金會長年第一線觀察,生活環境障礙與職場的不友善,使傷友在努力回歸社會的過程中備感挫折,實為傷友重建生活、重返社會的一大阻力,生活重建的路途因此更加艱辛漫長,對傷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脊髓損傷社福基金會十年致力協助傷友完善生活重建價值鏈  對每一位傷友和傷友家庭而言,漫長生涯重建之路最難撐過,也往往造成一個家庭的崩解。為此,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致力於辦理傷友需求之身心靈課程及生活重建訓練方案,包含:「脊髓損傷預防宣導講座」、「急難救助補助」、「傷友健康促進服務」、「多元就業技能培訓」、「同儕支持員培訓」等多元服務,協助傷友重返生活軌道,並希望透過四大主軸,完整傷友生活重建價值鏈,從前置宣導「車禍預防、脊損影響」、傷後處置的「醫訪服務、心靈輔導」、重建生活的「重建服務、潛能發展」,一直到幫助傷友回歸社會的「企業合作、推行無礙環境」服務,協助傷友乃至整體社會建立配套措施,幫助傷友重啟人生。  執行長李和謙也提到:「過往基金會在服務脊損傷友,平均每位傷友約需10至20萬的重建服務費用,然而基金會礙於每年經費,僅能服務有限傷友,希望透過『挺勇敢WeGoTogether』系列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脊損議題,目標在2023年能服務超過800位脊損傷友。同時期盼更多企業響應傷友、提供就業機會,此次很感謝『台灣耐落螺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拋磚引玉挹注善款,協助基金會幫助更多傷友」。  脊損不忘助人,成為挺勇敢「同儕訪視員」,助傷友走出谷底  【輪椅歌手柯騰皓】以及【輪椅廚神劉建佑】出席記者會,兩個人都是在最青春的年紀發生車禍造成脊髓損傷,雖曾因此陷入人生低潮,但沒有就此放棄!目前在基金會上班擔任行銷企劃的騰皓,很幸運地有一群關心他的老師及同學,故受傷後仍能在課餘時間培養技能以及與社會對話的能力,並透過自身影像剪輯的專業,紀錄傷友生活需求和脊損知識,幫助更多傷友發聲。  建佑在學時對於烹飪有極大的興趣和優異的表現,因為車禍導致雙腳無法行走,但透過自身的努力堅持和對餐飲的熱忱,加上家人的協助下開始了餐飲事業。如今,兩位生命鬥士在基金會的協助下,更習得訪視傷友、對談的技巧,進而成為同儕支持員。騰皓在基金會任職,建佑也成為基金會生命講師,對於傷後生理及身心狀況巨變、仍在低潮中的其他傷友,給予感同身受的關懷,與協助解決脊髓損傷後面臨的問題,引導他們重建生活、勇敢前進,創建不一樣的人生,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藝人王子邱勝翊及宇宙林思宇號召全民啟動「一公里的希望」  「2022挺勇敢WeGoTogether」線上支持響應活動即日起正式起跑,邀請藝人王子邱勝翊及宇宙林思宇擔任愛心大使,為脊損傷友發聲「挺勇敢」,現場還與輪椅羽球國手胡光秋一同體驗輪椅競技,感受傷友的艱辛以及堅毅不拔的精神。今年以「一公里的希望」為主題,號召大眾參與線上齊走,透過生成主題相片「捐」出一公里,為鼓勵傷友重返社會累積里程數,挺每一個勇敢的靈魂;另於12月10日上午9:30台北市政府西大門廣場,將舉辦「一公里的希望 公益齊走活動」,「走」出一公里的希望,邀請多位名人、網紅,號召大眾挺身而出守護脊損傷友,象徵為全台脊損傷友重返社會加油! 

 三好微電影國際競賽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微電影《等待.奇蹟》取佳績

三好微電影國際競賽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微電影《等待.奇蹟》取佳績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響應星雲大師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舉辦第四屆2022年三好微電影國際創作競賽,日前得獎名單出爐,社團法人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後稱生命之窗慈善協會)以2021年推出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紀錄片 -《等待.奇蹟 Awaiting Miracle》,用溫暖卻有力道的方式,娓娓道出病友家庭的真實心聲,最終在來自103個國家的2703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紀錄片組第二名佳績。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病友情況會逐漸惡化,失去自主控制肌肉的能力,根據國外臨床試驗與真實世界數據顯示若能盡早用藥,病友可望維持或改善現有運動功能。目前在台灣有超過400位病友,但僅不到一成的病友受惠於健保給付用藥,大部分病友仍苦苦等待接受治療的機會,在藥物給付進度無進展的狀況下,維持樂觀成了無奈下的唯一選擇。本身也是SMA病友的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不畏疫情親自前往洛杉磯受獎並呼籲:「影片真實呈現了SMA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希望健保署看見病友及家屬對救命藥的期待及渴望,在財務可負擔的情況下嘉惠更多病友,莫使期待變成不可彌補的悲凄遺憾。」 自幼診斷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李怡潔挺身為病友權益發聲 李怡潔年幼時診斷出SMA,曾被告知活不過20歲,人生一度陷入黑暗,罹病的經驗讓她體會到許多不為人知的掙扎與艱辛,她分享:「曾有病友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被疾病剝奪了自主能力,現在的自己無異於『一個還能說話的肉塊』」。這個疾病最殘忍之處,莫過於讓病友擁有與常人無異,甚至更優良的認知能力,明知有藥可醫卻用不到,眼睜睜看著自己生命的流逝。 而最困難的地方,就是SMA疾病的用藥治療所費不貲,讓SMA患者處境依舊辛酸,甚至李怡潔本身也不符合健保用藥資格。切身體會到這個疾病的殘酷之處,傳播科系出身的李怡潔善用自身表達天賦,決心為病友及病友家庭發聲,成立「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目前全球有多個國家都將SMA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而台灣自2020年通過有條件限縮給付後,近兩年卻止步不前,心疼病友漫長等待卻沒有換來好消息,2021年協會規劃一系列病友紀錄片,期盼透過真實病友故事傳達病友對於接受治療的熱切期盼。怡潔表示:「2022年帶給我們最大的體悟是,面對疾病或烽火,沒有人應該被放棄,你我都身在其中。透過不同方式,例如此次得獎的紀錄片,讓社會上愈多人知道病友們的困境,就愈有機會去改變現況,這是協會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日日與時間賽跑 奇蹟到來前是無盡的等待 《等待.奇蹟Awaiting Miracles》記錄了病友王潔沂的故事,快2歲時潔沂被診斷罹患SMA,隨著年紀增長,走路越來越不穩、容易跌倒,以前對她而言輕而易舉的動作,也隨著運動功能逐漸退化而變得越來越困難。萬般無奈的是,除了等待他們卻無計可施,因為潔沂的狀況並不符合健保給付資格。 潔沂的母親李文婷提到:「對於SMA病友而言,時間更是不能等的,每一分每一秒他們都在面臨不斷退化,若不能及早用藥維持運動功能,便只能眼睜睜看著身體狀況逐漸惡化。」潔沂近幾年只能透過復健或中藥採取緩和治療,然而肌肉仍日漸失去力氣,甚至半夜因為無法起身而哭著爬進廁所,這些狀況落在父母的眼裡只有無盡的心疼。李文婷為此曾致信總統信箱,希望總統看見罕見疾病的病友及家屬困境,也持續為女兒與SMA病友發聲,參與媒體訪問、出席記者會等,呼籲早日放寬健保給付的條件,但是實際卻苦無進展。 全球多國開放SMA全給付用藥 病友及家屬盼國內盡快跟進 放眼國際,SMA病友治療的需求與急迫性受到重視,甚至看重「經濟效益」的英國跟澳洲,也都已全給付SMA藥物;反觀國內,「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20多年,是世界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病友醫療權利的國家,但至今卻有超過九成SMA病友仍盼不到健保給付藥物,更顯得台灣給付進展與國際背道而馳。根據健保署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罕病專款預算仍有近10億元未執行,若年底仍未用磬全數將退回繳庫,過去四年都出現預算剩餘情形,病友不得不擔憂今年用藥願望也將落空。致力於SMA藥物爭取的李怡潔理事長再次呼籲:「病友真的沒有條件繼續等待,希望政府能正視罕見疾病病友的醫療權益,讓罕藥專款的每一分預算都需要做真正有效的利用,不要讓病友與時間對抗的同時,對救命藥的期待也成為空想。」  

和信醫院開啟首例攝護腺癌 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

和信醫院開啟首例攝護腺癌 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

以鎦-177-PSMA (Lu-177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治療併發遠處轉移的攝護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也是最有效的治療之一;歐洲已行之有年,美國則在2022年3月獲FDA (美國食藥署) 核准使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即率先在2022年8月起進行台灣首例攝護腺癌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為已轉移的攝護腺癌病人增添與世界同步的治療利器! 歐美臨床試驗已證明鎦-177-PSMA對於攝護腺癌轉移性去勢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人,能延緩攝護腺癌復發或轉移速度、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並且減少骨骼轉移併發問題 (如:疼痛,行走困難,癌因性骨折,神經癱瘓等)。相對於傳統化學治療或者放射線治療,鎦-177-PSMA治療副作用治療過程比較輕鬆,但可得到比化、放療更好的治療成效。 和信醫院經過三年多的規劃部署,已擁有國內首屈一指攝護腺癌治療標靶藥物製程技術以及兩間同位素治療病房,從藥物準備到檢查或治療一氣呵成! 和信醫院核子醫學科黃玉儀主任說:「從Ga-68 PSMA-11正子掃描確認病人轉移病灶後,到專案進口鎦-177-PSMA進行治療,後續再以PSMA正子掃描分析腫瘤消失程度以預估療程整體效果,無論是同位素檢查藥物的製作或同位素治療投藥前準備,我們都是分秒必爭地掌握給藥前核醫藥物仍在效期時間內,以求病人得到最佳的診療效果。」 和信醫院也計畫為更早期的攝護腺癌病人爭取鎦-177-PSMA治療的臨床試驗,期待大家一起努力加速奠立核醫同位素藥物成為早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為攝護腺癌病友開拓治療新紀元!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10月開跑 全台巡迴邀民眾免費檢測肺功能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10月開跑 全台巡迴邀民眾免費檢測肺功能

新冠肺炎改變了人們對於肺部健康的態度,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觀察,因咳、喘、痰症狀就醫的民眾中,確診為肺阻塞的比例明顯增加。為呼籲民眾正視肺阻塞(COPD)與肺部健康,今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10/3日(一)至10/14日(五),首度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地巡迴舉辦「愛肺功能衛教專車」體驗活動,邀請肺阻塞(COPD)的高風險族群上車免費檢測肺功能。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北區委員柯信國醫師表示,據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5,000人因肺阻塞(COPD)死亡,雖特殊時期民眾對到大醫院就醫較抗拒,不過很多肺部問題要透過肺功能檢測、照X光才能更精準診斷,因此建議民眾,若「咳、痰、喘」三大症狀持續3週以上,應至胸腔內科檢測,也盼此活動能成為高風險族群及早診斷的契機。 咳、痰、喘難直接聯想肺阻塞 疫情後罹病人數約增1.5倍  柯信國醫師分享,長新冠跟肺阻塞(COPD)的共通點是「咳、痰、喘」三個症狀,許多來看胸腔科門診的新冠肺炎病人,通常只有咳或喘,痰的狀況不甚明顯,不過一般民眾較難區分,也難以直接聯想到肺阻塞(COPD)。以前在門診收治的「咳、痰、喘」病人中,新診斷肺阻塞的病人比例約20%,「後來我們發現,這個數字在疫情之後大概上升到35%,推估可能是疫情趨緩後,民眾驚覺自己的症狀已持續太久,或變得太嚴重了才到門診求助」。可見在疫情期間,肺阻塞(COPD)患者延誤就醫的狀況確實有所增加。 延遲就醫恐致急性惡化 住院一年後死亡風險高 然而,若不治療肺阻塞(COPD)或延誤治療時機,恐提高急性惡化風險。研究顯示,約五分之一的肺阻塞(COPD)病人會在急性惡化住院後一年內死亡。「一般人也許很難想像,只是咳、痰、喘而已,死亡率怎麼這麼高?」柯信國醫師解釋,這可分為兩個面向討論:第一,肺阻塞症狀需達一定的嚴重程度才會住院;第二,急性惡化會加速肺功能的衰退,進而提高死亡率。因此,治療肺阻塞(COPD)除了要改善症狀,避免急性惡化也是關鍵。舉例而言,以往半個小時可走10公里,現在走100公尺就感到呼吸困難,或是半夜咳到無法入睡等等。 不過,柯信國醫師強調,很多病人上網搜尋後發現肺阻塞(COPD)是不可逆的疾病,就覺得再怎麼治療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患者在用藥治療後可有效改善肺功能,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抽菸、二三手菸恐致肺阻塞 高風險族群應每年定期檢測肺功能 越早診斷肺阻塞(COPD),就能更早避開致命危機。據統計,台灣40 歲以上成人約有6.1%患有肺阻塞(COPD),目前許多研究證實長期吸菸是高風險因子,而且菸齡越長,罹患肺阻塞的機率越高。柯信國醫師進一步說明,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包括空氣污染、有害化學物質、廚房油煙、二手菸等外部環境因素都可能提高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有愈多研究證實,成年前肺功能發育不良,也會提高罹患肺阻塞的機率。「有些人肺功能基本發育比正常人差,加上20幾歲就開始抽菸,即使發病時間與一般人相近,肺阻塞症狀的表現也會嚴重許多」。因此,柯信國醫師特別呼籲,若屬於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最好能避免繼續接觸風險因子,尤其當咳、痰、喘症狀持續出現,應透過肺功能檢測來確認這些症狀是否與肺阻塞相關。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10月開跑 三地巡迴廣邀民眾免費檢測 為了宣導早期診斷肺阻塞(COPD),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1分鐘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自己的登階速度自檢,若1分鐘內爬不到30階(約1-2層樓),應盡速至胸腔內科就醫。此外,今年學會更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同舉辦肺功能檢測體驗活動,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40歲以上、有菸癮或正在戒菸、常接觸二手菸或三手菸者、咳痰喘症狀長達3周以上者」,就能免費上車體驗,並了解自己的肺年齡。現場也有專業的呼吸治療師駐點,與民眾分享正確的肺健康觀念,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眾呼朋引伴,一同響應!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詳情請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官網 每日檢測時間:11:30-18:30 ※18:00為最後開放上車時間 台北場:10/3(一)-10/5(三) 台北青年公園 台中場:10/6(四) 台中榮民總醫院、10/7(五)-10/8(六) 台中中央公園 高雄場:10/12(三)-10/14(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全台逾百萬患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籲有症狀速至牙科檢查

全台逾百萬患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籲有症狀速至牙科檢查

明明沒做惡夢卻時常驚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咽部舌肌鬆弛,導致睡眠躺臥時呼吸不順或堵塞,因此患者長年會因腦部缺氧而驚醒。然而,台灣實際診治數不到12萬2 ,但美國學者統計成年人約有20%罹患此疾病3 ,依台灣人口估算,恐有逾3百萬民眾4恐因未確診與治療導致腦部長期缺氧,而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風險5。因睡眠經常受影響,第一線治療多建議使用陽壓呼吸器於睡眠時疏通咽部6,但陽壓呼吸器卻有可能反而影響睡眠品質。 病患李小姐在治療前受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折磨長達10幾年,半夜經常因呼吸中止而驚醒4-5次,白天精神不濟的狀況嚴重到無法與其他人正常社交,就連假日也無法清醒著含飴弄孫。原本期待使用陽壓呼吸器能夠有所改善,但因為自身對頭部配戴的異物、機器產生的運轉音較敏感,狀況並無明顯好轉。之後經轉診至牙科使用了新的療程,體驗了近10年來最安穩的睡眠品質。前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王大源表示,若有因陽壓呼吸器而產生睡眠困擾的患者,可採用專利口腔睡眠矯正器的新式牙科療程。 王大源醫師指出,使用陽壓呼吸器雖為呼吸中止症第一線治療,但因機器大且配件多難帶,外出旅行需攜帶在旁難度高,睡眠時也難精準配戴呼吸器,可能導致氣體直衝至臉部造成不適。以及機器使用久可能產生運轉噪音,反降低睡眠品質。且需一輩子仰賴呼吸器,也易有負面的心理壓力。 醫:患者使用陽壓呼吸器多反映三大困擾,可能影響生理、心理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眾多,依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治療指引,第一線治療多建議使用陽壓呼吸器5。王大源醫師指出,使用陽壓呼吸器雖為第一線治療,但常遇到患者反映幾項困擾。第一項為影響日常生活,因機器大且配件多難帶,外出旅行需攜帶在旁難度高,且適逢疫情期間,若不慎染疫,器材幾乎無法消毒,必須重新購買。第二項困擾主要發生在睡眠時,因患者難精準配戴呼吸器,若因配戴不正確使呼吸器溢出氣體,容易直衝至臉部造成不適。再加上面罩套住頭部產生異物感,反而使患者無法好好放鬆,且機器使用久後可能產生運轉噪音,反降低睡眠品質。第三項則是因患者意識到此病難以痊癒,需一輩子仰賴呼吸器,更產生負面的心理壓力。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咽部舌肌鬆弛,導致睡眠躺臥時呼吸不順或堵塞,因此患者長年會因腦部缺氧而驚醒。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新福音,可至特約牙科診所進行三步驟療程 世樺牙醫診所院長溫世政說明,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為舌肌鬆弛,太嚴重的患者,可能連使用陽壓呼吸器都無法正常呼吸。病患陳小姐,因為本身具有氣喘及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需時常配戴陽壓呼吸器,但因症狀過於嚴重,睡覺時只能往後躺15度才能正常呼吸,每晚入睡時需要墊高多達7個枕頭,光是睡前就需要花上許多時間布置。也因病況嚴重,時常睡著時呼吸器無法有效暢通呼吸道,導致平均一個月就有一次半夜送急診,面對睡覺自身和家人都感到害怕,不知道一覺睡下去醒不醒的過來。溫世政表示,只要能有效維持呼吸道暢通,同時兼顧開啟的最合適角度,避免不適影響睡眠,搭配自癒訓練強化肌肉能力,只要透過三個步驟有機會可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事前精準儀器檢測:此療程與大立光電子公司的大立雲康科技配合,利用大立光動態心電圖紀錄儀,搭配大立雲康科技睡眠品質監測暨管理系統與血氧濃度計,方便攜帶回家中檢驗,短短一晚即可產生檢測報告。 新治療方式專利口腔睡眠矯正器:王大源醫師與團隊開發出一款客製化專利口腔睡眠矯正器,運用非侵入式光學掃描後數位3D建模,再利用AI大數據設計客製化專利矯正器,創造病患舒適角度,於睡眠時配戴增加呼吸道通暢度,有機會改善腦部缺氧狀況發生。 自癒訓練與追蹤:療程搭配每日自癒訓練,於療程中持續追蹤調整,搭配專利口腔睡眠矯正器逐步調整。 陳小姐在使用了新療程後,成功改善自己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每晚能躺臥的角度增加,也不用時常跑急診室,更能安心入睡。睡眠呼吸中止症, 牙科新解法,第一步事前精準儀器檢測、第二步新治療方式專利口腔睡眠矯正器、第三步自癒訓練與追蹤。由前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王大源、貝殼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大立雲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牙科新解法三步驟。 世樺牙醫診所院長溫世政說明,只要能有效維持呼吸道暢通,同時兼顧開啟的最合適角度,避免不適影響睡眠,搭配自癒訓練強化肌肉能力,只要透過三個步驟有機會可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療程擺脫呼吸器困擾,有機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王大源醫師表示,病患吳先生過去嘗試使用呼吸器治療,但工作需求常需要往返美國、台灣、大陸,因攜帶呼吸器機體本身有一定體積,還有管線、面罩,無法帶著出差,導致在國外工作時精神不繼,與人交談溝通時也經常恍惚失神,大大影響工作效率,在經歷療程後睡眠品質提升,工作也更有精神。現因矯正器大小方便攜帶、清潔方便,同時也能將配戴的不適感降低,即使在外住宿睡眠品質也維持的相當不錯,且經過3個月療程病情成功好轉後,患者自評睡眠品質有感提升。前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王大源表示,若有因陽壓呼吸器而產生睡眠困擾的患者,可採用專利口腔睡眠矯正器的新式牙科療程。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使用牙科新療法,擺脫呼吸器獲得安穩睡眠。 長青牙醫聯盟院長劉南佑表示,近年至牙科診所求診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數量逐漸增加,引入此新療程可幫助到許多不習慣使用陽壓呼吸器的病患,全台已有許多診所陸續引入相關技術,例如:台北弘丞牙醫診所、板橋信安牙醫診所、新店立誠美學牙醫診所、永和世樺牙醫診所、桃園京典/京緻牙醫診所、新竹崇安牙醫診所、台中雅緹斯牙醫診所、台中京典美學牙醫診所、鹿港鶴步牙醫診所、高雄長青牙醫診所、高雄吉品牙醫診所等。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主要為打呼、驚醒、易感疲憊、嗜睡、情緒暴躁等。此病症好發於身型肥胖、脖圍過粗的中高年齡男性。若自身或家人有相關症狀可盡速就醫檢驗、診治。長青牙醫聯盟院長劉南佑表示,近年至牙科診所求診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數量逐漸增加,引入此新療程可幫助到許多不習慣使用陽壓呼吸器的病患,全台已有許多診所陸續引入相關技術。 全台多家特約牙科診所引進牙科新療程,為睡眠呼吸患者一大福音,包含台北弘丞牙醫診所、板橋信安牙醫診所、新店立誠美學牙醫診所、永和世樺牙醫診所、桃園京典/京緻牙醫診所、新竹崇安牙醫診所、台中雅緹斯牙醫診所、台中京典美學牙醫診所、鹿港鶴步牙醫診所、高雄長青牙醫診所、高雄吉品牙醫診所等。

行動基因攜手阿布義賣募捐 手繪明信片助病童遠地就醫 

行動基因攜手阿布義賣募捐 手繪明信片助病童遠地就醫 

行動基因與阿布布思義攜手推出明信片義賣募捐,含加碼捐贈共計21萬元餘捐贈給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幫助遠地就醫的兒童家庭。左起為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方案營運處經理陳平、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 小朋友生病已經很辛苦了,遠地就醫對家屬更是一筆開銷。據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調查了解,光交通、住宿、陪病親友的開支,每次就醫約額外多花費超過2萬元。癌症基因檢測公司「行動基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名癌友畫家阿布布思義推出手繪明信片《希望與約定》義賣,除販售所得之外,行動基因並加碼捐款合計21萬餘給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支持提供遠地就醫的家庭一個出門在外的家,減輕身心和經濟的負擔。 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方案營運處經理陳平表示,麥當勞叔叔之家為非營利組織,靠著募捐為遠地就醫的小朋友和家屬服務,主要包含癌症、罕見疾病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等,平均1年接待1萬5千多人次。近年受到疫情衝擊,募款較往年減少。本次義賣靠著網友的熱情購買與分享,1000組明信片開賣7天便全數售罄,基金會對此十分感謝,也期盼透過這個活動讓大家更認識麥當勞叔叔之家,進而日後可以長期支持。 麥當勞叔叔之家照顧遠地就醫家庭十分用心,初次入住的小朋友還會拿到志工親手縫製的麥麥熊,讓病童治療不孤單。  畫家阿布布思義本身也是一位骨肉瘤病友,家住高雄的他時常往來台北榮總就醫,很能體會遠地就醫家庭之苦,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病友家庭。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表示,公司的衛教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多年來見證癌友對抗疾病的脆弱與堅強、治療順利的喜悅。本次合作,希望透過阿布的畫筆將這些故事化為動物與花朵,盼透過藝術傳達溫柔而堅韌的力量,鼓勵更多病友。  本次義賣明信片畫作《希望與約定》將於2022年10月3日至10月27日,在台北捷運中山站捷運藝廊展出,並結合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九屆「彩繪希望」癌友繪畫比賽之病友組與家屬組的得獎畫作,邀請您於活動期間一同來欣賞,感受他們的畫與話。

「聽見」聽損兒音樂會 聽損兒童用音樂展現自信

「聽見」聽損兒音樂會 聽損兒童用音樂展現自信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兒慈)於本週日(10/02)午後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舉行「聽損兒童音樂會」。計有來自台北、桃園地區共70位中重度聽損孩童參與演出,兒童慈善協會自民國86年提供聽損兒童免費音樂律動課程至今已25年。今年70名孩童將以律動、說白、RAP、直笛、木琴、鐵琴..等十餘種樂器在音樂會中帶來13首膾炙人口的曲目。 與會來賓除有婦聯、雅文、聲暉、聽障聯盟、蒲公英、華科、以法大及聽語協會等多間聽損領域的團體機構外;更有電子耳手術權威醫師參加;包括台大吳振吉主任、長庚吳哲民顧問醫師及詹凱傑主任。他們特地親臨現場,鼓勵這些接受過他們幫助的聽損孩子。 另外博士助聽器、美樂迪公司、建聲聽覺、科林助聽器、淡水一信及富鼎先進電子也對此充滿歡笑與淚水的音樂會給予贊助支持。 兒慈協會呂佳慧理事長表示,對我們的孩子來說,「聽」跟「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習音樂更是困難。聽損兒童音樂律動班邁入了第25個年頭,陪伴了近600位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關懷中長大。我們很珍惜這次好不容易能舉辦的實體音樂會,這兩年多來,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老師們克服了戴口罩教學的困難,以及線上課程的不便,繼續引導孩子們探索音樂與節奏的不同面向,希望能把最好的表演呈現給大家,我們要為這些不畏艱難的孩子,和長期陪伴在他們身邊的老師及爸爸媽媽們致上最高的敬意。也真的很感謝這一路能有那麼多的單位願意陪伴孩子們,孩子們一定會愈來愈茁壯。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對聽損孩童來說,音樂學習除有益情緒穩定、增進人際關係外,對他們的學習專注力、語言表達力及聽語理解力均有相乘的效果。曲目中特地選了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獻給全場的媽媽們,由楷傑及妍蓉二位孩子擔任RAPPER,一氣呵成600字感謝媽媽媽一路的支持:聽媽媽的話 別讓她受傷 想快快長大 才能保護她。 今年有10位聽損兒童自音樂班畢業了,一曲梁靜茹「暖暖」,輕快又溫暖的述說其實你很好,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希望我們都會變更好。會中充滿離情依依,也放映了他們成長學習的點滴回顧;要相信自己、繼續朝自己的目標和夢想邁進;兒慈這個大家庭隨時歡迎大家回來。

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醫材認證 AI輔助大腸癌篩檢

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醫材認證 AI輔助大腸癌篩檢

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雲象科技宣布,三方合作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獲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加入打擊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的防治工作。這項成果,不僅可望利用AI輔助,提升大腸鏡檢查的效能,並且推動提升大腸癌篩檢品質的各項工程,從目前第一階段的篩檢,到病灶診斷分類以及整體品質之控管,全方位借助 AI 優勢,輔助醫師診治,力求打擊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癌王」夢魘。 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為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因醫師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歧異造成之病灶遺漏,影響其效益甚鉅。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 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 ~ 30% 的腺瘤偵測率不等。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可彌補醫師之間偵測能力的差異,為病人人數多、時間又緊迫的醫師與醫療單位提升檢查品質,而病患則可因此獲取更可靠的檢查結果。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的研發團隊堪稱國內黃金陣容,結合台灣消化系醫學與大腸鏡診治重鎮臺大醫院與國泰綜合醫院,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偵測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並針對臨床工作流程與人體工學開發而成,期待未來得以提升篩檢效能,保護國人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過程中,團隊動用了多位大腸鏡病灶偵測率極高的專家,與高難度病灶的偵測好手來協助內視鏡影像的標註,無疑是增加了此一系統的可靠性。 對於醫療品質的堅持是臺大醫院的核心價值,而進行提升醫療品質的人工智慧研發與場域研究也是臺大醫院責無旁貸的任務。臺大醫院選擇和產業界合作進行此項攸關大腸鏡核心品質的醫療人工智慧的開發,無疑是希望研發結果不僅僅服務臺大醫院的病人,也能同時嘉惠全台灣,甚至不分國界的其他民眾。此外,臺大醫院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打造高品質的大腸癌篩檢生態系的腳步不會就此停下來,與大腸癌篩檢相關的重要面向,都將是團隊未來亟欲運用人工智慧挑戰與克服的課題,期待其他志同道合的醫療院所與團隊加入我們的行列。 國泰綜合醫院指出,政府已將醫療科技及精準健康,列為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產業之一,未來勢必會有越來越多透過AI和大數據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進入到臨床應用,輔助醫師從疾病的診斷治療、精準檢測與預防。然而AI系統的臨床落地,從事前的跨產業合作、臨床驗證到法規面取得許可證,不僅需要投入許多的人力與時間,還需通過層層審核,在現今全球智慧醫療產業快速發展的浪潮下,大家都在比速度,如何搶得產品發表先機,好讓台灣的醫療AI成果更具國際競爭力,相信也是未來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由於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亦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以提升診療品質進而造福病人。 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驗證大腸鏡瘜肉偵測率已如火如荼展開 為驗證AI輔助篩檢能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目前雲象科技與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雲象科技表示,運用AI影像輔助系統以提升追蹤大腸鏡之鏡檢品質,是雲象投注大腸癌篩檢的第一步,有效減少病灶遺漏並縮短醫師診斷病灶的時間,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等痛點。雲象運用AI持續精進,未來也朝向病灶偵測與診斷分類、自動化分析盲腸到達率、大腸鏡報告輔助系統、數位病理診斷與風險分層等,從預防、臨床、改善預後,提供以人工智慧驅動之篩檢生態系,既提升品質又減輕臨床醫師負擔,創造醫師與民眾雙贏的局面。 展望AI輔助大腸癌診治品質提升,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提出兩點關鍵:一、降低資料收集的障礙,以加速、擴大AI的研發與應用;二、政府協助推廣 AI 並鼓勵導入廣大臨床與篩檢場域,真正提升大腸鏡篩檢效能,吸引軟硬體業者、醫療單位投入,壯大生態系,也讓民眾更直接從醫療AI科技的進步受惠,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解決臨床痛點,滿足篩檢場域所需 「即時大腸鏡瘜肉自動偵測 aetherAI Endo」能即時自動偵測大腸鏡瘜肉,將病灶位置清楚框選出,並有聲音警示,而本產品優勢包含高達95.8%的準確率,小於0.2秒低延遲以及低錯誤警示率,將使消化內科、大腸直腸外科與健檢單位醫師施行鏡檢時負擔頓減,如虎添翼。隨裝即得的一站式落地方案,簡便立即可用,而模型及資料加密綁定單一硬體,確保資訊安全。

睡不好,慢性疾病隨後找上門!衛福部:未來安眠藥開立將更系統化

睡不好,慢性疾病隨後找上門!衛福部:未來安眠藥開立將更系統化

睡眠健康與疾病的產生息息相關,然而多數睡眠問題並未獲得妥善診療。衛福部委託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www.isstasleep.org )台灣分會舉辦「睡眠衛生臨床實務與政策制定」研討會 ,透過醫師、心理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員討論解決之道。 根據研究證據顯示,世界各國大部分的睡眠障礙患者並未獲得妥善診療,同時安眠藥誤用、濫用情形相當普遍,台灣安眠藥使用量過去十餘年在全球亦名列前茅。 本次研討會邀請近200位來自全台各縣市醫療院所的醫師、心理師、睡眠技師、藥師、護理師、跨領域科技與工程技術專業人員,另外產業界也一同加入討論。 儘早解決 大幅減少醫療資源耗費 ISSTA德國總會暨台灣分會理事長江秉穎提及,他在美國攻讀「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資料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的平均每人每年的總醫療花費達到$6,366美元,而早期投入睡眠呼吸中止診療的費用大約為$2,105美元。不論國內外,有睡眠障礙者眾多,如果可以提早做治療,即可減少後面醫療資源耗費。 國人不少人有睡眠障礙問題,由於求助無門,反而導致安眠藥濫用。維新精神專科醫院董事長暨前院許景琦根據自身多年基層醫療院經驗,提出安眠藥誤用濫用現況,以及提出結合雲端藥歷、藥物尿檢等記錄的具體改善方針。 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智傑表示,傳統睡眠檢查需在醫院進行,病患要接上許多量測導線或儀器,往往導致睡眠品質更不佳,也無法真實反映狀態。若能透過智慧醫療的研發,就可更順利進行腦波睡眠分期判定。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分享了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分析精神藥物使用與就診行為,來預測失智症風險。 藥物濫用是重要議題 三軍總醫院精神部曾念生主任則分享利用健保資料庫做身心疾病與睡眠障礙風險或評估治療與介入方式對於預後之可行研究模式。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同樣利用大數據分析長期服用苯二氮類安眠藥與不同癌症之間的關聯。 台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周元華也針對睡眠障礙的失眠及異常睡眠問題,分享最新的狀況及發展。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也向與會聽眾說明台大醫院體系安眠藥開立現況,及銀髮族服用安眠藥常見之副作用。 除了專家分享研究成果,現場與會者討論也相當踴躍,包含針對坊間經常聽到的CBD大麻二酚治療失眠的效果進行詢問,以及對於目前市面上充斥的助眠產品有充分討論。 會議後,專家學者共同認為,政策上該持續增加醫師與民眾在安眠藥物開立條件與服用妥適性的教育訓練,也應更詳細制定使用對象和規範罰則,才能有效減少不當安眠藥的開立。 江秉穎理事長強調,台灣更可以透過積極整合利基產業,以最先進的醫療健康科技,來協助國際社會,展現Taiwan Can Help精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