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大陸冷氣團來襲 避免血壓急飆這樣做

大陸冷氣團來襲 避免血壓急飆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氣溫一路溜滑梯,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逐漸轉冷,且日夜溫差大。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一定要加強保暖。抗低溫做好保暖工作 泡湯需留意促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從起床到外出,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適時增添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除了注意保暖外,如果選擇泡湯驅寒,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與年長者,天冷泡湯時易因溫差過大而可能促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泡湯時要結伴同行,勿單獨泡個人池,泡湯勿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避免冷熱水交替,泡湯前後都應喝足水份、以及飲酒或吃大餐後隔1.5小時以上再泡。避免天冷大吃大喝 胸悶、單手無力等徵兆應就醫此外,在寒流期間,也要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常感疲倦、三高纏身 恐是鎂不足!

常感疲倦、三高纏身 恐是鎂不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疾病的治療指引每幾年就會翻新,奇怪的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肪等三高疾病的盛行率卻是逐年增加。其實是因為導致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沒被發現並予以矯正的關係,如導致高血壓的因素是內皮功能障礙,而造成的原因有毒素、不當飲食...等。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表示,很多藥物,如降血壓藥會導致體內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失衡,所以有些患者會反映肌肉痠痛(肉鹼不足),疲倦(缺鋅、鎂和Q10)等。其中,鎂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之一,它參與了我們體內300多種的化學反應,具有維持神經和肌肉健康,保護骨骼和平衡血糖的作用。研究估計,約80%的人體內缺鎂,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吃的是加工的精緻食物,這些食物幾乎不含有鎂;另外,大量飲酒、過量攝入鹽份、咖啡因、長期壓力或某些西藥,如抗生素,利尿劑和降血脂藥等,也會影響鎂在體內的儲存。缺鎂的症狀體內缺鎂,會產生的症狀如肌肉痙攣、失眠、焦慮、疲勞和血壓血糖不穩等。低血鎂者其糖尿病罹患率、代謝症候群發生率與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都有增加現象,鎂可改善包括心肌代謝、鈣累積、心細胞 死亡、末梢血管抗性、心臟輸出、心律不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血脂濃度、自由基傷害、氧化壓力、子癲症、子癲前症、經痛、懷孕婦女腿抽筋、改善便秘、消化不良、氣喘症、偏頭痛、代謝症候群、葡萄糖與胰島素代謝等。鎂的功效包括預防便祕、降血壓、對抗身體發炎、改善失眠等,也是對抗壓力的重要營養素。通常可通過食物來補充鎂,如深綠色蔬菜(菠菜、莧菜、甘藍菜)、堅果、豆子、扁豆、全穀類、魚類、香蕉和黑巧克力等。因此找出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並補充足夠營養,才有機會脫離藥物,達到逆轉慢性疾病的可能。(文章授權提供/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

熬夜釀滿臉豆花 如何青春不留疤?

熬夜釀滿臉豆花 如何青春不留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天面對課業與升學壓力的18歲小美,常常要熬夜唸書,臉上的痘痘總是一個接著一個從不間斷地冒出來,滿臉豆花讓她覺得很自卑,常常靠瀏海來遮掩她滿臉惱人的痘痘。經皮膚科醫師治療惱人的痘痘後,終能自信的綁起馬尾,重拾自信的抬頭挺胸面對周遭朋友。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痤瘡」又稱為青春痘、面皰或毛囊炎,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25歲的人中,有高達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大部分的人在年紀增長後會逐漸改善,但仍有部分的人深受其困擾。四大痤瘡主要致病成因1.過量的皮脂分泌2.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3.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的聚集4.發炎反應這四大成因造成痤瘡的產生,所以治療的部分也就是針對這四大致病機轉來下手。痤瘡的分類依型態來說,痤瘡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結節囊腫型;而病灶數目多寡與型態都會決定痤瘡的嚴重程度,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痤瘡的的鑑別診斷除了一般的痤瘡以外,還有少部分的人是因為內分泌問題、遺傳性疾病、藥物使用、環境暴露或不適當的化妝品使用等等,而以痤瘡作為其臨床表現。另外,臨床上也有一些皮膚疾病之表現會讓人誤以為是痤瘡,例如:丘疹膿皰型酒糟(papulopustular rosacea)、皮膚蠕形蟎蟲毛囊炎(Demodex folliculitis)、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等等,這些都需要經由皮膚科醫師來做鑑別診斷,有正確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治療這些不同原因所以引起的皮膚疾病。痤瘡的治療痤瘡的治療可以單純使用外用藥膏或合併口服藥物使用。常使用的外用藥膏如外用抗生素(Clindamycin, erythromycin)、過氧化苯甲醯(Benzoyl peroxide)、外用A酸 (topical retinoids)、杜鵑花酸 (Azeleic cid)、硫磺。口服藥物則包含抗生素(四環黴素衍生物)、A酸 (Isotretinoin)及賀爾蒙療法。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服用四環黴素衍生物抗生素或口服A酸均需避孕。目前只有口服A酸可以同時抑制所有四個痤瘡的主要致病機轉,而達到抑制新病灶產生的作用,但是口服A酸因為有致畸胎性,所以女性需停藥一個月後才能懷孕,又因口服A酸可以有效抑制皮脂腺的活性,所以服藥期間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口、唇、眼、皮膚乾燥,另外也需依照醫師指示追蹤肝功能及血脂肪。早期治療 避免痘疤形成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也是病人最常憑藉個人經驗或網路資訊而亂處理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例如:蟹足腫、紅色痘疤、凹痘疤;因此,早期接受專業的治療,才能讓青春不留疤!痤瘡的病程長、會反覆發作,在臉上留下的印記常會影響病人的身心及社交發展,所以痤瘡其實已經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慢性病」;在面對這樣一個皮膚的慢性病時,除了需要專業醫師的診治外,更需要病人的耐心與家人的支持!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 遠離罹癌風險!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 遠離罹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呼籲每個人都應採取各種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共同以積極和鼓舞人心的方式提高癌症防治措施。台灣癌症基金會身為國際抗癌聯盟的成員,多年來倡導「全民練5功」癌症預防宣導計畫,賴基銘教授也呼籲: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等皆有密切關聯,希望國人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一起守護你我健康。全民練5功:實踐這5招健康生活型態,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好習慣一: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許嘉芸營養師強調,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應遵守「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防癌好習慣二: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以上,減肥者300分鐘以上。賴基銘教授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防癌好習慣三:體重控制賴教授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防癌好習慣四:遠離菸檳,電子菸更要注意!賴教授,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根據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而且不只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者。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下降到13%4,創歷史新低,然而,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恐有致癌風險;即使是選擇不含尼古丁成分的菸油,仍會影響肺部的健康,而且有心理成癮的風險。防癌好習慣五:定期篩檢,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之外,因應癌症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追蹤自己健康狀況之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而子宮頸癌方面,自2007年起,UICC開始推廣「疫苗+篩檢」 的觀念,鼓勵大家除了30歲後的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現政府也開始推廣國中生HPV疫苗施打,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7旬爺全身長水疱 竟因自體免疫惹禍

7旬爺全身長水疱 竟因自體免疫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70歲吳爺爺日前由頸部、前胸、耳後、後背開始,再蔓延至上下肢,全身長滿水疱,原以為是天氣寒冷導致皮膚乾癢,便自行塗抹藥膏減緩症狀,沒想到破掉後引發潰瘍,宛如大面積燒燙傷般駭人,就醫經血清檢查,發現血清中有對抗表皮細胞連結因子的自體抗體,而確診為罕病「天疱瘡」,經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總算恢復光滑健康的皮膚,皮膚疼痛感逐日降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吳爺爺為茶農,可能是清洗茶葉時,皮膚接觸到農藥而產生自體抗體,繼而全身性出現大面積水疱和潰瘍,因睡覺時容易壓到傷口,使他必須趴睡,造成睡眠品質低下,且除了背部潰爛成一片外,手肘關節處也陸續出現水疱,不得不就醫治療。天疱瘡為自體免疫疾病 嚴重恐死亡「天疱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僅約20萬分之一,常見於中老年人,病因可能是體內淋巴細胞失調,自體抗體會破壞表皮細胞及細胞之間連結因子,因此皮膚會有鬆弛型水疱,破壞皮膚黏膜的正常結構,使得皮膚、黏膜發炎剝離起水疱,甚至潰瘍,若沒有及時治療,當引發全身性天疱瘡時,會有全身燙傷脫皮,容易血漿流失及受細菌感染,大面積脫皮還需住燒燙傷病房換藥治療,嚴重者會有繼發性感染,甚至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75%。水疱遭壓迫時會疼痛無比 需嗎啡止痛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蔡肇基主任指出,天疱瘡的症狀為全身性水疱、反覆性口腔潰瘍,及鼻黏膜水疱,多數患者以黏膜和皮膚症狀為主,因表皮細胞連結因子被破壞,皮膚會因用力擦,或用力壓而起水疱,水疱遭壓迫時會往外蔓延,疼痛無比,換藥時都需要注射嗎啡止痛,例如躺臥時的背部、手肘與衣服接觸處等,當小水泡破裂後,便會形成疼痛性潰瘍,嚴重時會使全身皮膚剝離,產生猶如大面積燒燙傷的情形。治療方面,蔡肇基主任表示會依患者嚴重程度作選擇,如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使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若已產生全身性皮膚的影響,則需使用免疫抑制劑,甚至搭配血漿透析或血漿置換術治療。蔡肇基主任建議,由於天疱瘡發生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尚未有治癒的方法,臨床上只能依照症狀治療,未來仍有復發的可能,因免疫系統是會隨著環境變化的,故提醒患者應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維持充足睡眠,避免陽光過度曝曬,才能降低復發的風險。

手腳痲卻不知罹糖尿病 恐釀神經病變

手腳痲卻不知罹糖尿病 恐釀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某婦人長年覺得手腳痲麻的,一開始以為是循環不好,加上沒有其他不舒服,所以就不以為意。直到去年,麻的症狀越來越明顯,有時會刺刺痛痛的,穿鞋子感覺怪怪的,容易頭暈、看東西怪怪的,時常疲倦也容易喘,去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糖尿病」,空腹血糖將近480。醫師開立維他命B12、止痛藥、循環藥、抗癲癇藥,不過症狀時好時壞。幾個月前,腳底出現一個傷口一直不會好,醫師說因為神經病變的關係,傷口很難好,只能一直清瘡。部分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也是造成糖尿病殘障及症狀之主要原因之一。盛行率可由糖尿病剛診斷時之8%左右,到罹患糖尿病後10年後,大約將近50%的患者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神經損傷症狀,且隨著時間增加,當然也有少數病患和這位病人一樣,之前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而是主訴四肢末端有麻痺感,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神經病變,會依照受損的神經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以及自律神經系統的障礙。感覺神經受損的症狀,病人會有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或燒灼感,甚至會有不平衡感(因自體感覺障礙之故);最厲害可能是四肢末端完全失去各種感覺功能(如觸壓、冷、熱、痛)。所以,即使腳上有傷口自己可能也不會察覺。運動神經受損的症狀,主要是四肢遠端的肌肉乏力(例如:連拖鞋都穿不住),甚至萎縮、變形。而自律神經受損的症狀更是千奇百怪,從視力模糊、吞嚥困難、心律不整、排汗異常、姿勢性低血壓、腸胃功能障礙、大小便困難、陽萎等等,對病人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中醫治療糖尿病 以疏通絡脈、袪邪為要點在中醫方面,糖尿病神經病變屬於中醫『痹症』、『痿症』、『絡病』的範疇,以正氣虛弱、肝脾腎臟腑虧損為本,以痰濁阻滯、血瘀阻絡為標實,所以治療上要以疏通絡脈、袪邪為要點,以活血化瘀為大法,除了依照病患的不同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之外,也會加入促進神經修復的治療,像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滋養肝腎、脾腎雙補、化瘀通絡、溫陽散寒、化痰除濕…等等,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蔡易昌中西醫師強調,糖尿病神經病變最重要的是病患與醫師必須充分合作配合,最基本的就是血糖必須好好控制,才能避免各種併發症的惡化。患者每天應檢查肢體末端有無傷口的存在,否則,重複的受傷加上癒合的困難,最後難逃被截肢的命運。(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武漢肺炎升溫!尖端醫細胞治療受關注

武漢肺炎升溫!尖端醫細胞治療受關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全球擴散,世界各地相繼採取緊急防疫措施下,自身免疫系統抵抗病毒及各種感染侵襲的天然防線,再度引起話題。 積極布局細胞治療產業的尖端醫(4186),因武漢肺炎疫情,免疫細胞應用詢問激增,將陸續開發各式生長因子、營養品與保健品來調節免疫功能、活化幹細胞、增加抗體,並以細胞治療技術為客戶實現預防、保存等的健康服務。 生技股搭上武漢肺炎防疫的順風車,為提升免疫力,將帶動醫藥保健品等業績同樣受惠,而生技產業中的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領域,依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全球再生醫學市值至2050年將達到3,800億美元,2020年的「細胞療法」概念股,應都會持續發熱。 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特管辦法開放一年多以來,尖端醫與醫療院所結盟合作,共同向衛福部提出細胞治療申請計畫,同時也是第三家通過衛福部GTP查核的細胞製備場所,並與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全台第一例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治療癌症的案例分享,更是目前唯一兼有保存、與特管辦法細胞治療技術的生技公司。 目前除已通過的免疫細胞(CIK)治療癌症外,也推動幹細胞治療關節炎、腦中風與脊髓損傷等適應症的開發,對於未來面對未知疾病侵襲的應用,將以提升人體免疫力投注更多的心力。 尖端醫指出,對疾病預防及抗老保健的需求不斷提升,加上人口高齡化的趨勢,近年全世界投入再生醫學領域中的細胞治療、組織工程跟分子醫學應用等技術,都跟人體幹細胞有關。 所以使用免疫細胞治療關鍵之一,就是要能有良好的細胞原料,儲存健康免疫細胞將是一份最可貴的生命保險,當來不及儲存臍帶血時,現在則可先將周邊血幹細胞儲存起來,當成投資自己的健康,以及幫家人買份保單。 展望未來,尖端醫除既有的細胞保存、細胞治療服務外,還期望增加個體細胞保健與活化幹細胞,並以細胞治療技術為客戶實現預防、保存與治療的健康服務。

2/6口罩購買實名制 到底去哪買?

2/6口罩購買實名制 到底去哪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口罩販售實名制將於2月6日上路,健保署表示,為讓資源利用公平及透明,健保署強化全國電腦資料庫系統,將由中華郵政配送口罩至全國6,000多家「健保特約藥局」,民眾持本人「健保卡」前往購買,每張健保卡可購買2片口罩,7天內不能重複購買,偏鄉地區則由當地衛生所代為處理,民眾如有疑問,可撥打防疫專線1922,或健保署服務專線諮詢:市話0800-030-598或4128-678(不須加區域碼),手機改撥02-4128-678。購買資格條件如下:本國人具健保加保資格:1.已有健保卡者,請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藥局購買。2.無健保卡者,請儘速辦理加保手續或補換發健保卡後,持健保卡購買。3.尚未加保者,請持身分證或戶口名簿購買。每人每張證(卡)可購買2片口罩,且7天內不能重複購買。身分證字號末碼雙號者(0、2、4、6、8)於每週二、四、六購買。單號者(1、3、5、7、9)可於每週一、三、五購買週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外籍人士1.具有健保加保身分者,請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藥局購買。2.未具健保加保資格者:外國人、外籍(大陸)配偶、陸生等,請持居留證或入出境許可證購買。購買規則與本國人一樣,每人每張證(卡)可購買2片口罩,且7天內不能重複購買。居留證或入出境許可證末碼雙號者(0、2、4、6、8)於每週二、四、六購買。單號者(1、3、5、7、9)可於每週一、三、五購買。週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民眾如欲查詢哪裡有「健保特約藥局」,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www.nhi.gov.tw)首頁「社區特約藥局專區」查詢: 健保特約藥局查詢名單下載1.健保特約藥局名單2.無健保特約藥局之鄉鎮衛生所名單 特約藥局查詢1.條件查詢:設定搜尋條件,選擇所在縣市、鄉鎮市、特約類別請點選「藥局」等條件進行查詢。2.地圖查詢:點擊指定縣市的圖示後,特約類別請點選「藥局」進行查詢。 口罩數量查詢:同時,健保署另建置新系統,預計2月6日開放查詢每間健保特約藥局之口罩數量,歡迎民眾利用。民眾也可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點選「院所查詢」,提供3種查詢方式:1.地圖查詢:點擊所在縣市的圖示後,特約類別請點選「藥局」進行查詢。2.條件查詢:設定搜尋條件,選擇所在縣市、鄉鎮市、特約類別請點選「藥局」等條件進行查詢。3.附近院所:特約類別請點選「藥局」,可直接呈現自己所在地半徑1公里至10公里內之所有特約藥局位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調,國內專家已再三呼籲口罩使用時機應著重在「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健康民眾及一般學生無須戴口罩,請民眾將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人,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6旬婦吃羊肉爐進補 補過頭反咳血

6旬婦吃羊肉爐進補 補過頭反咳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60歲婦女,想說近日天氣涼冷,煮了一鍋羊肉爐為自己與家人進補,沒想到兩碗下肚後,竟然咳出鮮血。家人嚇壞了,趕緊將她送醫治療,醫師診斷該婦人為支氣管擴張症合併感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王耀麟醫師表示,支氣管擴張症是支氣管不正常且不可逆的擴張。患者常見的症狀有慢性咳嗽、咳嗽伴隨痰,甚至有患者會有咳血、呼吸困難及胸痛等症狀。王醫師提醒,支氣管擴張症不會痊癒,患者應均衡飲食,定期返診追蹤,遵守醫囑,改善肺功能,降低反覆感染的風險,維持生活品質。難道支氣管擴張症患者就不能進補了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氣管擴張症的患者在沒有感染期間,要吃稍微補一點的食品,是可以的。但在感染的情況下,不建議吃補,不然可能會增加發炎反應,例如發燒、出血、膿瘍等症狀。當急性感染或慢性疾病但急性發作時,應先就醫,服藥控制,避免嚴重的併發症。平時肺部或支氣管的保養,可以多吃山藥、百合、木耳。避免吃太冷的水果,例如橘子、柚子、西瓜、火龍果、蓮霧等,而太燥熱的食材則不能過量食用(例如花生、燒烤炸等食物)。張慈文醫師也提醒生薑或是乾薑不能單吃,必須要配合紅棗,枸杞,黑糖一起,才不會過燥。

腦中風分三大類 中風症狀不可忽視

腦中風分三大類 中風症狀不可忽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每年12月至2月為腦中風高峰期,尤其當天氣變冷或早晚溫差大時,更要小心腦中風危機!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宋兆家主任表示,腦中風為腦血管疾病的俗稱,屬於一種突然發生的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發生堵塞或破裂,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損傷。若沒有掌握到黃金治療時間,將會造成身體功能暫時或永久性受損,未來生活起居如進食、穿衣、沐浴等等將無法自理,嚴重時更會出現昏迷或死亡!腦中風的三大分類腦梗塞:因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約佔腦中風的四分之三。腦出血:腦血管破裂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因暫時腦部缺血引起的中風症狀,一般在二十四小時內可完全恢復,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不可忽視的中風症狀有哪些?眼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頭痛眩暈。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宋兆家主任建議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必須盡快送醫,腦中風治療必須要與時間賽跑,只要多爭取到1秒鐘,就能拯救更多腦細胞;神經功能受損的嚴重度會因腦組織受傷的位置和大小而異,最好於發病2小時內就醫,掌握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除了三高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抽菸或肥胖者,也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只要及時治療,腦中風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如果有中風相關問題,建議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諮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