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運動後頭痛?3大預防方式助改善

運動後頭痛?3大預防方式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不少頭痛病友在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後,頭痛的狀況有跟著改善,所以,林新醫院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經常鼓勵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來幫助改善。但最近有不少人,在運動完突然頭兩側開始抽痛、整個頭脹脹的,是為什麼?林志豪醫師表示,其實運動後會頭痛,主要和運動時心跳變快、血管擴張所導致,另外則可能和天氣因素、身體脫水或突然進行太高強度的運動等等有關。一般人運動後的頭痛大多在短時間內就會緩解,但如果是頭痛體質的朋友們,就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盡量避免太高強度的運動。以下這幾個運動是比較推薦的:瑜珈、皮拉提斯、太極、舞蹈、游泳和走路。另外這幾年蠻夯的 飛輪課,也是有不少國外專家推薦給容易頭痛的人,比起在室外,室內的腳踏車運動比較能避免因為天氣誘發頭痛。林志豪醫師提供幾個能夠幫助「預防」運動後頭痛的方法一、隨時補充水分不管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持續補充水分,讓自己保持嘴巴不乾燥並持續出汗的狀態,如果水分不足就可能會誘發頭痛。二、補充足夠能量大家都知道運動會讓人血糖降低,因此要維持足夠的能量來源。像是在運動前,可以吃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燕麥棒等等。三、記得熱身‍突然進行太劇烈的運動,也會容易引發頭痛。建議不管從事任何運動,都要先熱身一下,像是可以先走路走個幾圈再接著慢跑、或進行重訓等比較激烈的運動。林志豪醫師提醒大家,如果你運動中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性頭痛,還是要盡快找醫師評估喔!(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長者易缺5營養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長者易缺5營養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忙碌打拼一整年,平時也要好好關心長輩,返鄉團圓更要注意長者營養問題!根據調查發現,長者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面臨營養失衡危機。而近年養生風盛行,營養補給品成為超夯送禮佳品,更有業者推出營養配方,補足營養素,讓患者「吃得下、吃得好、吃的均衡」,若家中有營養失衡虛弱及營養不良的患者,不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挑對營養品。老人這些原因 容易營養失衡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50萬人,約佔台灣人口數的15%,推估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因感覺功能變差,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腸胃消化功能漸弱等情況,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45歲以上: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逐漸失衡 你吃對了嗎?45歲開始,健康、體力便逐漸下降,平日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問題,導致陸陸續續出現虛弱、慢性病等問題;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13-2014年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的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如此現況若再加上長者牙口不佳、咀嚼退化、備餐不便,甚至因為慢性病或服用多種藥物造成飲食限制或食欲不佳,極易導致熱量及蛋白質營養不足,進而引發營養失衡、虛弱、營養不良等問題。前5大缺乏營養素 「鈣」:鈣為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若攝取不足,長者容易骨質疏鬆,應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多運動預防。 「維生素D」: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幫助骨骼和牙齒發育,也是神經和肌肉運作所需。 「維生素E」:減少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維持細胞膜完整性,有助皮膚及血球細胞的健康。 「鋅」:鋅營養狀態與免疫、生長、神經傳遞、生殖功能的維持息息相關。 「鎂」:鎂是人體含量第四多的陽離子礦物質,是維持骨骼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元素,若含量太低,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風險有關。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 長者健康好過年如何透過均衡的營養來減少營養不良的問題,同時提升體能和活力便十分重要。除了注重飲食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補給品更成為一種方便、呵護的選擇。民眾可適時與醫師和營養師討論,比較各廠牌營養素不同,若腸胃不適患者,也可注意是否無纖、等滲透壓等,減少腸胃刺激,幫助營養吸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別犯5大無效安慰 有時無聲勝有聲

別犯5大無效安慰 有時無聲勝有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到身旁的人心情沮喪,我們大概也不太好受。我們通常會說些什麼話,試圖安慰或者提供支持,也能減緩我們內心的焦慮。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些安慰或鼓勵的話語,真的對陷入沮喪中的人有用嗎?或者,這是他們當下想聽到的嗎?這麼問,可能你不太能明白。換個位置,如果今天你正是那個因為某事而心情糟透的人,你最不希望聽到別人對你說些什麼?NO.1「早就跟你說過了呀!」—落井下石「我不早就提醒過你了嗎?」這大概是所有人都最痛恨聽到的吧!這話語中帶有嚴厲的批評與指責,意思是:「如果你當初聽我的,現在就不會如此了。」換句話說:「現在會這樣,是你活該!」這麼說,真的有給出任何鼓勵或安慰嗎?完全沒有!只不過是在檢討那個受苦的人罷了。如果你就是那個受苦中的人,當對方高高在上地說了看似合理的一番分析,只會讓你感到自己很蠢,或者更加自責與懊惱,根本就無助於改善心情。然而,我們卻很常對親近的人說這樣的話,這正是無效安慰的第一名。NO.2「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否定情感女兒剛出生時,在產後護理之家待了一段時間。每當女兒大哭時,那兒的護理師總會這樣哄著:「好喔!沒事了、沒事了!」或者「不生氣、不哭哭喔!」我很疑惑,就是有事所以才哭,為什麼總要孩子「不哭」或告訴孩子「沒事」呢?孩子接回家後,才發現,幾乎每個長輩在孩子大哭或鬧脾氣時,都會這麼安撫孩子:「噢!沒事了,不哭不哭!」孩子跌跤了,便說:「不痛不痛」或者「不怕不怕」。可是,孩子是真的感到疼痛、害怕、難過,這便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實情緒感受。一個人感受到的傷心、沮喪、焦慮、恐懼、憂愁與不安等情緒,不會因為有人勸他不要去感受,就能把它們給驅離的,反而會感到更加痛苦。一來,是因為沒有獲得充分理解,而更感到孤單;另一方面,這些話正在暗示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但卻又一時難以從負面情緒中脫困時,挫敗與無力便隨之而來。NO.3「往好處想,還有人比你更慘呢!」—比誰更慘當孩子受了委屈,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沒被公平對待,或者抱怨營養午餐不好吃、功課壓力太大,大人總會這麼說:「你已經很幸運了,你也不想想看,還有人更慘呢!」再想想,當你工作上被豬隊友扯後腿,正一肚子火時,想找個人訴苦,沒想到,對方回應你:「這已經很好了!我告訴你,我之前更慘……」你只是來吐苦水,又不是來比慘,這下好了,你的心情沒比較好,接著還換成得聽對方的抱怨,早知道就別提這件事了!我們總以為,向受苦中的人,舉出自己或他人更悲慘的遭遇,能讓受苦中的人感覺到欣慰一點,因為「我不是最慘的!」,好像,也不需要抱怨那麼多了——繼續抱怨下去,就顯得不知感恩了。然而,這可能是誤會一場;因為,在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中,當下的感受是最真實的,他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沒那麼慘」,而是有人能理解他「真的很慘」。NO.4「你怎麼不這麼做就好了呢?」—垃圾建議還有一種也很令人反感的安慰,就是貢獻出他寶貴的人生智慧,拼命告訴你,這事情該怎麼做就能解決了。典型的話語是:「你怎麼當時不去找人幫忙呢?」「下次遇到時,你記得要……就行了!」「我告訴你,這問題應該這麼做才對……」當然,還有一種無用的建議,便是要對方「加油!」。老實說,我不反對別人給我高明的建議,然而,很多時候,那些看似比你想到更多、看到更遠的見解,我們其實也曾想過,甚至也嘗試過——但是,就是無效嘛!而如果你告訴對方:「這沒有用啦!」對方還會反過頭來指責你:「你就是不聽勸,現在才會吃虧,我這是為你好呀!」逼著你得把這些建議給吞下去。於是,你感到更無奈了!所以,在他人陷入沮喪的當下,提供建議往往是不太有幫助的。NO.5「你上次說的那件事,現在怎麼了?」—轉移話題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人家既然會找你吐苦水,就是希望你重視他的感受與經驗。然而,有的人卻很容易把話題的焦點帶離當下對方痛苦的事件與感受,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會透過「轉移話題」來回應對方,有兩種可能原因。第一,是以為把話題轉移掉,引導苦主去想些其他的事,暫時忘記當下的苦悶,能有效改善對方的心情。然而,事實是,很可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經驗不被重視,同時,這也是一種「否定感受」的形式。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當聽到對方的處境時,我們感到難以承受,想要趕快脫離這股低氣壓,於是透過轉移焦點來讓自己感到能喘口氣。我們以為這是在幫助對方,事實上,只是想讓自己好受一點。上述這些話語,我們都不陌生。在我們遭遇困境、心情沮喪時,身旁的人就是會這麼對待我們;同時,我們也常用這些方式安慰別人。你問我:「如果這些話語是『無效的安慰』,那麼,我不就無話可說了嗎?」我知道,你渴望學習什麼是「有效的安慰」或「有力量的鼓勵」,你可以去閱讀我曾寫過的文章,坊間也有很多書籍可以參考。然而,在這之前,讓我們先學會停下來,寧可什麼都不說,就只是聽,好好聽懂、聽完一個受苦者的心聲,頂多點點頭、拍拍肩膀。往往,無聲的陪伴,勝過有聲但不切實際的安慰。(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郭鐘太主任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郭鐘太主任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1.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的感覺?3.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的情況?4.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5.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7.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勾選1個「是」以上,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所有問題都答「否」,先做體能測定評估,繼而規畫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有下列狀況請暫緩增加活動量:感冒、發燒、懷孕。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 自我防護這樣做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 自我防護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湖北省因武漢肺炎感染及致死的病例,目前全境總計共有17,205例確診、361人死亡,疫情尚未緩和。為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自2日起將廣東省列為二級流行地區,並擴大實施以下措施:(1)居住地在廣東省之陸人禁止入境;(2)小三通入境及具廣東省旅遊史者,一律居家檢疫14天;(3)中港澳入境無症狀旅客提升為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盡量避免外出,如需外出應配戴外科口罩;(4)有上呼吸道症狀的旅客即使採檢結果為陰性,仍需自主健康管理14天。中藥提高免疫力  協助預防感染性疾病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有民眾就到中醫門診詢問是否有增加抵抗力的方式,童綜合醫院中醫科蕭坤元醫師表示,部分中藥材經現代研究指出,具有抗病毒的效果,例如板藍根、佩蘭、金銀花、魚腥草、蒲公英等,平時中醫師對於急性感染症、病毒性感冒、感染性肺炎,就常開立此類藥材,對於緩解症狀具有療效。若是民眾採用中藥治療,對於預防感染有幫助。蕭坤元醫師指出,若發現有感冒或感染性的肺炎,必須考慮到病人的體質與病性,開立恰當的藥物。以此類傳染性肺炎而言,屬於風邪引發的症狀,又症狀包括喉嚨痛、乾咳、發炎等熱性症狀,病性通常是屬於風熱外感,但根據患者的體質虛實,尤其肺虛者更易感染,需加減用藥,以達到最佳療效。蕭坤元醫師強調,千萬不要在沒有醫囑的狀況下亂服用,以免造成身體負擔。此外,蕭坤元醫師更進一步指出,治療發炎症狀的藥材,其藥味多屬苦寒,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或損傷脾胃功能,具有消化不良病史的患者在服用此類藥方要特別注意,醫師常針對此類患者加入其他保護脾胃的藥材,並且叮囑應避免空腹服用。口罩是用來防傳染途徑而非預防病毒中國武漢肺炎爆發,民眾為防止感染引發台灣口罩之亂,豐原醫院急診室林技政主任:口罩其實是無法擋住病毒的,戴口罩的真正目的是要擋住傳染途徑,如飛沫傳染(口水、鼻涕),甚至可以阻擋別人的口臭味,減少飛沫感染風險。豐原醫院急診室林技政主任說:一般民眾常誤以為N95口罩比較緊、密合度佳、又厚,戴著它應該就可以不被病毒感染,其實只要選擇一般外科口罩就可以。一般外科口罩雖然看起來薄,但透氣度佳,只要正確遮住口、鼻,就能有效阻擋別人的口水與鼻涕,降低飛沫感染風險。外科口罩建議一天換一個一般外科口罩因為薄,一旦遇到水、分泌物或髒物卡在口罩上就應該替換,使用6-8小時候一定要更換新的,即便它看起來還乾淨的樣子,還是需要更換一片新的外科口罩使用。勤洗手才能防止病從口入為控制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衛生局徐局長提醒民眾自大陸返國14天內如出現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務必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有群聚感染狀況(TOCC),以利及時診斷通報,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勿服用。至診所就醫也須佩戴口罩、拜年拱手不握手、日常養成量體溫、以肥皂勤洗手、減少觸摸眼鼻口、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習慣。呼籲民眾多加利用,相關資訊可上本府衛生局全球資訊網-最新消息(https://www. ilshb.gov.tw)或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查詢。

武漢肺炎防疫!這二事比戴口罩更重要

武漢肺炎防疫!這二事比戴口罩更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董氏基金會呼籲,與其一窩蜂搶購口罩,正確的洗手時機和洗手步驟,是預防普通感冒、流感、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A型肝炎、桿菌性痢疾和傷寒等呼吸道症狀和感染性腹瀉,還有易造成不孕症的塑化劑等環境賀爾蒙,最簡單、有效又經濟的方法。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醒,平日就應確實注意以下洗手時機,以減低病菌、病毒和環境賀爾蒙危害,防疫期間尤為重要:1.吃東西前:避免手上的病菌接觸到餐具和食物而帶入口中,每間餐廳都應有洗手設備。2.如廁後:洗去尿液或糞便,及掀馬桶蓋、沖水、開關門時沾染到的病菌。咳嗽捂口或用衛生紙擤鼻涕後: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3.進出醫院前:進入醫院前先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以保護抵抗力弱的病患;離開醫院前先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回家中。4.接觸嬰幼兒前: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易受感染。5.外出返家時: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應洗手、換衣物以隔絕由外帶回的病菌。洗手不是隨便搓二下而已洗手步驟應牢記濕搓沖捧擦,搓洗範圍包括手掌、指頭、指縫、手背和手腕,至少20至30秒,差不多兩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並擦乾雙手。許惠玉強調,生病的人務必戴口罩,並優先提供口罩給醫護人員、服務許多民眾的第一線人員,才能有效隔絕病毒飛沫散布,大幅降低傳播風險。一般健康民眾與其一窩蜂搶口罩、花大錢嘗試各式各樣的偏方,不如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才是最簡單、有效又經濟的自保良方。

不說一句話就得到別人注意的6大方式

不說一句話就得到別人注意的6大方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何有些人就是會吸引別人,而有些人卻完全不受注意嗎?有時候是因為那個人的外表突出,有時候是因為他看起來很有錢,但是更多時候,是因為這個「受歡迎」的人傳送出了「友好訊息」,讓他們從敵友關係軸上的「中性」陌生人,往關係軸的正向(朋友端)移動,增加了與別人互動的機會。你要記得,我們的大腦一直在偵測周圍環境,尋找敵對訊號或友好訊號。傳達出敵對訊號的人,會被大腦解釋為威脅,會讓人想躲避他。傳達出友好訊號的人,會被大腦認定為不帶威脅性,並且可以接近。當你跟別人初次見面時,記得要傳達出正確的正向肢體語言,讓別人把你放到敵友關係軸的正向,而不是中間點或負向。三大友好訊號究竟是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可以讓別人對你有好感,提高你跟其他人成為朋友的機會,無論你是在尋找短暫還是長久的關係?有許多友好訊號可供你選擇,但要達到上述目的,有三個關鍵訊號可以鼓勵別人把你視為一個討喜、值得交朋友的人。這三個訊號就是「眉毛閃動」、「傾斜頭部」,和真正的,而不是假的,「微笑」(沒錯,你的大腦分得出別人是真笑還是假笑!)。1.眉毛閃動眉毛閃動是眉毛迅速上下擺動的一個動作,持續時間約略是六分之一秒,是一個主要的肢體友好訊號。當人們彼此接近時,他們就會彼此眉毛閃動,傳送訊息表示他們不構成威脅。跟對方距離約兩公尺時,我們的大腦就開始偵測對方是否有傳達這個訊號。如果對方傳送這個訊號,而我們也回報相同的訊號,這個肢體表達就是在告訴別人,我們不是要提防或避免的敵人。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眉毛閃動,因為這個動作幾乎是無意識的。2.傾斜頭部把頭歪向左或右是一個沒有威脅的訊號,因為傾斜頭部會暴露在脖子兩側的頸動脈。頸動脈是供應大腦含氧血的血管,要是把任一邊的頸動脈切斷,人就會在幾分鐘內死亡。受到威脅的人會把脖子內縮,用肩膀保護自己的頸動脈。遇見沒有威脅的人時,我們就會露出我們的頸動脈。歪頭是一個很強烈的友善訊號。跟人互動時,歪頭的人會讓別人覺得更可以信任,也更有吸引力。女性會認為接近她們時,把頭微微傾斜向一側的男性比較帥。同樣,男人也覺得把頭傾向一側的女性更有吸引力。此外,跟別人談話時,把頭傾向對方的人,跟保持頭部直立的人相比,讓人感覺更加友善、善良、誠實。3.微笑微笑是一個強大的「友好」訊號。笑臉會被我們認為更有吸引力,更討人喜歡,比較不強勢。微笑代表自信、快樂和熱情,最重要的是,微笑也傳達出「接受」的訊息。微笑傳送出友善並增加吸引力,只要微笑,就能使人心情變好,更容易被人接受。大致來說,人們只會對他們喜歡的人微笑,不會對他們不喜歡的人微笑。4.視線接觸要透過視線接觸來傳達友好訊號,你要先選出你有興趣的人,然後跟對方建立不超過一秒的視線接觸。如果超過一秒,這樣的視線接觸可能會被認為具有威脅性,變成敵對訊號。就像之前提過的,當你凝視著對方,尤其是在社交場合,其實你正在侵入他或她的個人空間。如果你不被允許進入對方的個人空間,你這樣的行為好一點會被視為有威脅性,慘一點的話就是人家會覺得你是變態。你要停止視線接觸時,記得微笑。5.互相凝視互相凝視是建立融洽關係的強力推手。這個肢體語言跟死盯著別人看是不一樣的。當你跟目標在視線接觸時,把你的目光停留一秒,然後慢慢轉動你的頭,再讓你的目光停留兩秒鐘。你在看的人看到你轉頭,會以為視線接觸已經結束,你的動作就不會被別人認為是在死盯著對方看。這個技巧能讓你加強你傳送的友善訊號中的感情。6.瞳孔放大瞳孔放大表示對對方有興趣。當你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你的瞳孔,也就是你眼睛黑色的部分,就會擴張。瞳孔擴張得越多,代表越受吸引。顯然這個動作是對方是否對你有好感的線索,雖然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來往中很難發現。因此這個反應比較少被視為友好訊號。(本文摘自/如何讓人喜歡我:前FBI探員教你如何影響別人、營造魅力、贏得好感、開啟「好人緣開關」!(新版)/遠流出版)

十種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原則

十種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原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種工具讓你與孩子建立相互合作和尊重的關係,同時引導他發展出重要品格和生活技能,讓他一生受用。請記住,就算工具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對所有孩子都永遠有效。你獨特的孩子在成長中不斷變化,你也需要經常要回到原點,重新摸索,但本章的工具卻是有效教養的長期基礎。此外也別忘了,若你把這些工具當作是控制手段(而非引導的原則),那麼工具就無法發揮效用了。你的行為背後的心態以及造成的感受,比你實際的行為本身更重要。正向教養的十項基本原則:1.先連結情感再矯正行為正向教養的基礎在於幫助孩子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情感連結),因此我們一再強調你與孩子之間培養的感情很重要。許多父母說,正向教養幫助他們與孩子(以及與其他家長)建立充滿關愛的關係。如果有父母覺得這些工具無效,很可能是因為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與孩子培養出彼此的連結。請隨時察覺,你和孩子是否陷入了權力角力。此時若願意退一步,變換態度並重新開始,也可以讓孩子改變態度。2.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出生第一年,生活中大小事都需要仰賴你,但他們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意見和獨特的個性。與其叫他們按照你說的去做,不如想辦法讓他參與決策(當然要視年紀採用適當的方法),並引導他表達出想法和感受。有個作法是使用「引發好奇心的問題」,例如問:「我們要把尿布收在哪裡呢?」「你想讀哪本書?」「要去托兒中心前,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呢?」如果小孩還不太會說話,可以說「接下來我們要......」,同時溫和且堅定地做給他看,而不是光用講的。 提供幾個選項有選擇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有力量。不同的選擇也可以促進孩子動動腦來考慮該怎麼做。當然,聽到選項當中有他可以出力幫忙的機會,小朋友會很高興。「我們回到家後要先把什麼東西收好呢?冰淇淋或柳橙汁?你來決定吧。」「我們現在要走過去車子那邊了,你想要負責拿被毯還是餅乾?你來決定吧。」 給小孩機會幫忙小朋友要是聽到「我們要過去車子那邊了」,通常不想乖乖照做,但如果是聽見「我需要你幫忙把鑰匙拿到車子那邊好嗎?」他的回應會比較積極。有些事情容易變成雙方僵持不下,但如果善用直覺和創意,這些事情也能帶來歡笑,拉近彼此距離。3.建立慣例表「重複」和「遵循一致的規律」是幼兒最快速的學習方式。你可以為小小孩建立可按表操課的慣例作法。很多事都可以建立出慣例流程,像是起床、上床睡覺、吃飯、買東西等。接著就可以和孩子說:「該做......的時間到了。」小孩年紀再大一點時,也可讓他一起幫忙建立慣例表。4.以身作則來教導尊重小孩要親眼看到如何表現出尊重,才能學會如何尊重人。提出要求時,要用尊重的態度。你打斷了他正全力投入的事物時,可不能期待他「立刻」做你要他做的事。另外也要記得,羞辱不是尊重。要是小孩受到不尊重的對待,他也很可能會還以顏色。溫和且堅定的態度不僅尊重你以及孩子的尊嚴,也符合當下情境的需求。5.拿出你的幽默感沒人規定育兒方式非得很無聊或讓人不快。歡笑常常是辦事的最佳方式。親子之間可以學習一同歡笑,發明一些遊戲來迅速做好枯燥的事。幽默也是最有用、最令人享受的教養工具之一。要是把命令替換成一同玩樂的邀約,小孩子非但不會反抗,反而會很神奇地熱烈回應。6.進入孩子的世界在孩子前三年的教養中有件極重要的事,就是瞭解你家嬰幼兒的發育階段需求和能力限制。小孩啼哭或是發脾氣時,盡可能抱持同理的態度,或許他只是對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挫敗。所謂的「同理」,是要能理解並連結情感,而不是幫他把事情做好。可以問問自己,假如你是小孩的話,自己會有什麼感受和行為。用迷你人的雙眼來看世界,或許心情就會豁然開朗。7.用溫和且堅定的方式付諸行動:說話算話,貫徹執行孩子通常能感受到你是否說話算話,或只不過是說說而已。若你對自己說出口的話無法認真看待,表達的語氣又欠缺尊重,又無法用有尊嚴和尊重的方式來執行,那還不如不說。這意味著要重新導向孩子的行為,讓他看見他「做得到」的事,不要因為他「做不到」的事情來處罰他。只要作法溫和且堅定,不帶憤怒,不說空話,就能達到尊重又有效的境界。8.要有耐心有時候你要一遍又一遍教導孩子,直到孩子發育到真正能明白的階段為止。舉例來說,你可以鼓勵孩子與人分享物品,但不要預期他能真正瞭解這個概念,並且馬上就能靠自己做到。要能與人分享,需要時間和練習,也要等到克制衝動的能力發展更純熟。不要太糾結於小孩子的行為,太在意他對你發怒、愛搗亂或是不聽話。請拿出大人的風範,做你該做的事,並且不因此感到愧疚或羞愧。9.多多督導、分散注意和重新導向少說,多做。如同德瑞克斯曾經說過:「閉上嘴巴,實際動手。」年幼的孩子需要持續不斷的督導。如果小孩要走向危險的地方,你可以安靜地牽起他的手,引導他到該去的地方。讓他知道他「能夠」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10.接納孩子的獨特之處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同,專長也不一樣。期望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只會搞得你們兩敗俱傷。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是一名指導員,幫助小孩取得成功和學習如何做事。同時你也是個觀察員,要瞭解這個孩子的獨特之處。不要小看幼兒的能力,當你引進新的活動給他時,你不妨多多觀察,發掘他有興趣的事物,看哪些事情他自己做得來,哪些事情需要你幫忙才能學會。(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3:從出生開始培養有信心的孩子,瞭解適齡行為,紮根良好人格基礎/遠流出版)

2檢測準則 快速檢測你是骨鬆人嗎?

2檢測準則 快速檢測你是骨鬆人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應該知道要測量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必須要去醫院測量才會知道,但就像很多疾病一樣,當有症狀出現時,其實你很可能早就有嚴重骨質疏鬆而不自知了,我們常常說預防重於治療,最好是不要有骨質疏鬆,假設你真的已經發生了,當然還是早期治療比晚期治療好。一般人骨密度最高的時候大概是30 歲,一旦過了這個年紀,你身體吸收鈣和維他命D 的能力都會大幅下降,另外製造骨頭的細胞活性也會減弱,所以骨密度只會一直降,我們能做的事只有兩件,第一件就是在年輕時存骨本,把骨密度弄高一點,第二件事就是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慢一點。癌症目前沒有太多方法可以預防,但是骨鬆只要你提前預防和重視,是有方法可避免發生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要一直提醒大家,骨質疏鬆這個問題真的要很重視的原因了。骨中鈣質隨不同年齡的變化一般來說,0 ∼ 35 歲時期,造骨細胞活性大於破骨細胞,也是骨密度會不斷增加的高峰期。以男性而言,40 歲開始之後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密度也開始往下降了,這個現象在女性更明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女性荷爾蒙有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但女性一旦停經後,破骨細胞活性不會再受到女性荷爾蒙的抑制,造骨細胞也不再受到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會大幅超越造骨細胞,所以女性的骨密度流失速度會比男性來得快,這也說明為什麼很多停經後的女性會有骨質疏鬆的原因了。另外一個年紀大了會骨質疏鬆的原因是小腸吸收鈣的能力也會隨著年紀變大而慢慢變差。人體鈣的吸收平均每10 年,以5 ∼ 10% 的速度驟降。以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年老了最低鈣的吸收率可能降至年輕時的25%,更年期前後婦女最低更可能降至剩下17% 的吸收率。所以骨鬆這個問題真的很嚴重,一個不小心跌倒就可能導致終生臥床或必須在輪椅上休養,生活品質也就喪失了。〔快速檢測 1〕你是骨鬆高危險群嗎?如果有以下的情形或生活習慣,都可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請特別注意。 進入更年期的婦女,40 歲以前停經。 切除卵巢、子宮者(建議婦女不要輕易切除子宮,切除子宮對於卵巢長期功能還是有影響,且根據研究指出,切除子宮後對於骨鬆也是有一定的影響)。 家族遺傳、家族有老年性骨折者。 體格瘦小、體重過輕、不當節食減肥者(體格瘦小、體重很輕的人,尤其年輕女性BMI 小於18 者,太瘦的人很容易骨鬆,因為瘦的人骨頭負重不夠,所以若長期缺乏運動鍛鍊,就很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鈣及維他命D 攝取不足者。 長期酗酒及抽菸,大量攝取咖啡、茶。尤其抽菸、喝酒會影響鈣的吸收,或抑制造骨細胞的活性。 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痙攣藥、利尿劑、抗凝血劑、胃藥等治療者。 其他疾病患者:腎病或肝病、糖尿病、腎結石、高血鈣、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過盛、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等。〔快速檢測 2〕【骨鬆332】檢測準則記住「骨鬆332」的口訣,三個數字分別代表以下三種狀況:對抗骨鬆的三級預防措施 一級預防:是指增加骨密度的最高值,這個是針對35 歲前的人,趁還可以增加骨密度數值前,認真攝取和補充。 二級預防:是指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如有腰痠背痛、變矮了、駝背等症狀,就要特別留意,並要高度懷疑有骨鬆了。 三級預防:是指預防骨折,積極治療和康復。如果你的數值已經超過-2.5 了,要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另外就是格外小心避免跌倒傷害,否則一旦骨折後果不堪設想。(本文摘自/每日好D【實踐版】/采實文化)

缺乏D與過敏感冒有關?D該怎麼挑?

缺乏D與過敏感冒有關?D該怎麼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90%的現代人,嚴重缺乏維他命D?!癌症、糖尿病、常拉肚子,都和維他命D有關?維他命D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全身的每個細胞,幾乎都有維他命D的接收器,身體許多功能運作它都參與其中,特別是可以抑制發炎,當維他命D不足,身體就容易發炎,長期下來就會大小病不斷。而且還有許多研究發現,維他命D可以有助於抗癌、糖尿病等等。所以充足的維他命D,是讓每個人活得更健康、生活品質更好的基礎!維他命D 觀念3問答Q1:你以為三不五時曬曬太陽就能獲得維他命D?A:錯!要曬對時間才有用!Q2:你以為吃鈣片就能預防骨鬆?A:錯!缺少維他命D、光補鈣是沒用的!Q3:維他命D應該是特定的族群才需要額外補充吧?A:錯!90%的人都缺D,過敏、感冒、拉肚子,可能都和維他命D不足有關!市面上的維他命D 補充品琳瑯滿目,該如何挑選?1.錠劑、膠囊、滴劑都可以:選擇覺得好入口,吃了之後能有效吸收、血中維他命D 有確實上升的種類。2.選擇「純」維他命D:市面上有綜合維他命,或是鈣+ D 的複方維他命,建議吃單方的維他命D。3.選擇檢驗合格的產品:選擇經過國家認證的產品,較有保障。4.選擇「非活性維他命D」:一般人需補充的是「非活性」的維他命D,如果補充「活性」維他命D,容易造成高血鈣問題(瓶身標示的單位為IU,即為非活性維他命D)。選購維他命D的重點1.挑選維他命D時,會發現瓶身通常會標示D3字樣,是代表什麼呢?因為維他命D可分為D1、D2、D3、D4、D5等等,不過其中以維他命D2及D3較為重要,所以市面上較常看到D2和D3的補充劑。D2來自植物,D3來自動物,所以如果你為素食者可選擇D2,一般人選擇D3即可。2.維他命D的單位維他命D有分為「活性」與「非活性」,一般人要補充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其單位通常會標示IU(活性維他命D會標示UG),所以大家購買補充劑時可以IU作為判斷的依據(為什麼不能補充「活性維他命D」,請見下一頁的Q1)。3.合格認證字樣瓶身有標註「USP」、「GMP」認證標示的產品,品質較有保障。4.劑量我常被問到,維他命D的補充量該吃多少呢?會建議一般成人每天服用00∼2000IU。維他命D補充劑的外包裝上顯示的數字,就代表每一顆/滴的劑量。不過想要提醒的是,重點不在於你吃了多少量,而是補充後血液中的濃度有多少?同樣吃1000IU的維他命D,有人血液中維他命D的濃度上升得很快,有些則非常低,所以其實維他命D很難給一個標準的建議量,又比如說一個住在南部的人,和一個住在北部的人,他們原本血中的維他命D基礎值就不一樣,那他們的建議量又怎麼會一樣呢?(本文摘自/每日好D【實踐版】/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