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誤注意力缺失 實為銘刻大腦裡的創傷

誤注意力缺失 實為銘刻大腦裡的創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鼠在幼年遭受的壓力經驗,儘管只有短短幾分鐘,卻可以永久改變牠們的壓力反應。蒂娜遭受虐待的時間遠比幾分鐘還久(她有兩年的時間一週至少被強姦一次),再加上與經常處於經濟邊緣的家庭一起生活在危機中的壓力,影響可能更為嚴重。我想到,如果基因與環境都能造成類似的失能症狀,那麼壓力環境對於一個先天就對壓力敏感的人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更加深遠。我繼續為蒂娜進行治療,也在實驗室裡從事研究,我逐漸相信,就蒂娜的案例而言,因為童年時期受到創傷,導致壓力反應系統不斷受到刺激,當時她的大腦還在發育,可能因此造成腦部一連串受體、敏感度產生變化,功能也失調。因此我認為,蒂娜的症狀是發展性創傷的結果。她的注意力與衝動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壓力反應神經網絡的組織出現改變,在過去,這個變化可能曾經幫助她面對虐待的經驗,但如今卻使她在學校做出攻擊行為,上課也無法專心。這是合理的的現象:壓力系統反應過度的孩子,會特別注意老師與同學的表情,觀察對方是否懷有敵意,但對於課程等良性事物,就不會集中注意力。對於潛在威脅的高度意識,也可能讓蒂娜這種個案容易與人發生衝突,因為她會四處留意別人將再次攻擊她的信號,進而導致她對細微的潛在侵犯信號過度反應。比起假設蒂娜的注意力問題純屬巧合,與虐待無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似乎可信多了。我回頭檢視她的病歷,看到她初診時的心跳速率是每分鐘一百一十二下。以她這個年齡的女孩來說,正常的心跳應該低於一百。過高的速率可能表示壓力反應長期受到刺激,而這更證明了我的想法,也就是年幼受虐的經歷直接影響了她的大腦,因此有了現在的問題。如果我現在必須為蒂娜貼上一個標籤,那不會是注意力缺失,而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本文摘自/90%的家庭都應該看的傷痕療癒救命經典/柿子文化)

腎動脈嚴重狹窄 釀急性肺水腫喘不停

腎動脈嚴重狹窄 釀急性肺水腫喘不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90歲李阿嬤近來不斷出現喘、胸悶及血壓高等狀況,一個月內連送三次急診,醫師診斷為「腎動脈嚴重狹窄」,但阿嬤始終認為:「只是比較喘而已,應該沒要緊啦」,不料日前再度因「急性肺水腫」送醫,血壓再次飆破200,更一度無法呼吸換氣,才願意接受置放支架,術後恢復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黃國書表示,阿嬤長年有三高問題,日前診斷出雙側腎動脈嚴重狹窄,建議她接受心導管治療,但她總是以年事已高,不斷抗拒侵入性治療,以致於幾乎每周都因急性肺水腫發作,血壓飆破200毫米汞柱,過程中幾乎喘不過氣,甚至出現意識模糊的狀況,讓她終於決定接受「腎動脈血管支架置放術」,將嚴重狹窄的血管撐開,術後血壓控制得宜,也讓家人不再提心吊膽。黃國書指出,腎動脈狹窄通常是因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或纖維肌肉發育不良造成,前者佔腎動脈狹窄比例約9成,好發於年長、罹患三高、抽菸、有冠心病和腦中風病史的民眾,後者臨床上較為少見,常見於15至50歲的女性,而李阿嬤因為腎動脈狹窄嚴重,引起高血壓(即「腎血管性高血壓」),使體內液體過度累積,出現急性肺水腫。罹腎血管性高血壓 易出現急性肺水腫黃國書也表示,罹患腎血管性高血壓的病人,較容易出現急性肺水腫,會透過腎臟血管攝影確診,若遲遲不處理,恐會造成腎臟萎縮,故一旦確診為腎血管性高血壓,會建議患者及時接受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治療,才能使血壓獲得控制,降低日後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臟病等風險。黃國書提醒,腎血管性高血壓佔次發性高血壓比例約2%到3%,一旦確診,只要透過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將血管打通,通常會對血壓控制有極為顯著的改善,故建議民眾應積極治療,才能免於日後產生嚴重併發症。

中風FAST自我檢測 把握黃金3小時

中風FAST自我檢測 把握黃金3小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跳忽快忽慢感像戀愛中小鹿亂撞的感覺恐為心房顫動,可怕的是,每5小時就有一人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中風常造成部分失能的問題,像是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講話口齒不清、失語症、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癱瘓,同時也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例如:肩膀脫位或疼痛、關節攣縮、吸入性肺炎、褥瘡等。8成逾黃金3小時 無法施打血栓溶解劑不過腦中風除了發生當下時的急診處置外,更重要應是事前預防與正確知識傳遞,有超過8成以上病患是因為超過黃金3小時,而無法施打血栓溶解劑,為能及早爭取時間、減少中風帶來的傷害,因此黃金3小時內就醫非常重要,林正懷醫師表示,一般人該如何及早發現腦中風,可以使用「FAST」來檢測:●  Face 臉/輕微中風的自我檢查很容易,可以透過三種檢查方式:民眾可對著一面鏡子,做出裂嘴大笑、嘟嘴及伸出舌頭的動作,如果出現臉歪嘴斜,舌頭偏一邊,便是異常。●  Arm 手/雙手水平伸直,然後閉眼數20秒,再張眼看,如發現一側下垂,便可能是無力。●  Speech 說話/說話時是否口齒不清、無法表達、或者聽不懂?用牙箋輕刺身體,比較兩側包括面、手、腳及身體的感覺是否相同,如果一側感覺遲鈍,便是異常。●  Time 時間/記下發作時間,及時通知119送醫。曾發生中風的病患,則需與上次中風穩定後做比較,看看是否有新的症狀出現。但要注意的是,在天冷時,曾中風的一側會變得僵硬,與中風發生時的乏力是不同的,只有稍加注意,便能分辦。每6位腦中風患者 有1人是心房顫動引起心房顫動因為症狀沒有特異性,患者心跳會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就像初戀一樣心臟小鹿亂跳,但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症狀,當心臟亂跳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會引發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的缺血性腦中風。經常大吃大喝、常吃高鹽分的食物?很少運動、容易累積壓力?血壓偏高、有抽菸習慣?或者是血管老化的高齡者?有家族血管疾病遺傳病史?人的老化,是從血管開始的!如果不當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一直持續,血管就會比年紀老得更快,而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小心造成生命威脅的血管疾病─ 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很可能會找上你!大部分的腦中風都沒有先兆,發生的又急又突然,如何能夠及早預防與準備,就必須從平日維護健康做起,除良好飲食習慣與運動外,定期的健康檢查發現心血管問題也是不可或缺。

以零食當獎勵!影響孩子健康降學習力

以零食當獎勵!影響孩子健康降學習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家長與老師會以提供含糖飲料、零食、糖果、巧克力或餅乾等高油糖鹽食品等不夠健康食物,給孩子當成是獎勵或者是解決孩子情緒的手段。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許多師長誤以為不夠健康食品的壞處只有增加蛀牙、發胖的機率,但其實還易造成長不高、增加過動、提升未來罹患慢性病之風險、甚至容易成癮,此外還會影響孩子學習力及行為動機!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荷蘭2009年一項針對父母餵養方式的研究指出,父母以食物當作給孩子的獎勵、或以食物解決孩子哭鬧行為,都會顯著增加孩子零食攝取量。建議師長,別將提供不夠健康食品當作獎勵孩子的方法,易讓孩子覺得「這些食物沒這麼不健康吧」外,還可能減弱孩子對行為主動性。董氏基金會之前調查亦發現,當孩子家中有習慣放含糖飲料時,飲料攝取量為家中沒放的2倍,而當同時有含糖飲料和白開水可以選擇時,僅兩成孩子會選擇白開水。許惠玉提醒師長,應減少環境中出現不夠健康食物的機率,當孩子看不到自然就不會想吃(喝),即使想吃也會因不能馬上吃到、可獲時間被延遲,自然就會減少攝取。許惠玉分享,2016年《Medicine》期刊韓國首爾大學附設醫院一項研究指出,孩子飲食越好,學習力越佳。該研究分析359,264名12-18歲兒童與青少年飲食與學業表現,結果發現:有規律吃早餐、攝取水果、蔬菜、乳品者,有顯著高學業表現;反之,攝取糖飲、泡麵、速食頻率則與學習表現呈負相關。四不宣言:不提供、不獎勵、不販售、不出現不夠健康食品學校是除家庭外,培養孩子生活能力包括食育最重要的場域,因此董氏基金會邀請學校連署「健康校園四不宣言」,以宣誓表達校園不提供、不獎勵、不販售、不出現不夠健康食品的決心: 本校規範食品業者、師長、行政人員和家長委員不能在校園內以獎勵、贈送或慰勞、販賣的方式提供含糖飲料、零食、糖果、巧克力或餅乾等高油糖鹽食品(以下簡稱為「不夠健康食物」)給學生。 本校校園內合作社、販賣機不能販賣「不夠健康食物」。 禁止學校周邊食品業者外送「不夠健康食物」到校園內供學生攝食。

女兒打疫苗媽媽做抹片 遠離癌威脅

女兒打疫苗媽媽做抹片 遠離癌威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約有1,500名新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個案,並導致約650名女性死亡。醫師表示,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手段,本局配合國家政策,於去年(107年)12月開始提供本市國二及國三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並預計於109年3月開始提供108學年度國一女生公費接種,希癌症預防能從小開始,並免除我國女性受到HPV感染所造成的生命威脅。HPV疫苗可減少8成子宮頸癌發生醫師呼籲,HPV疫苗是繼B型肝炎疫苗後第二種可以預防癌症的疫苗,施打疫苗後可減少8成子宮頸癌的發生,因此家中若有具本國籍、且之前未曾施打過HPV疫苗之國二及國三女生,若還沒接種公費HPV疫苗,請趕快前往本市HPV疫苗合約院所施打,並特別鼓勵媽媽帶女兒至合約院所施打疫苗時,能夠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達到「女兒打疫苗,媽媽做抹片」的最佳效果。最後提醒民眾,接種HPV疫苗雖可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平時仍需注意安全性行為,以及30歲以後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以達防治子宮頸癌的最大效益。疫苗預防及抹片篩檢比病後治療更加重要,女性的健康可以自己掌握,讓我們共同守護您的幸福未來。

血糖居高不下險失明 視線模糊為警訊

血糖居高不下險失明 視線模糊為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年50歲的阿強(化名)因工作應酬多,菸酒也不離手,後來經確診為糖尿病,在罹患糖尿病半年後,阿強開始感到眼前一片模糊,經檢查後發現其糖化血色素(HbA1c)已飆升至9%。收治該案例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特約院所崇祐聯合診所院長葉政南醫師立刻幫阿強安排眼底鏡檢查,這才發現他的眼睛已出現嚴重眼底視網膜病變,若再晚一步發現,恐造成眼睛失明,影響日常生活。葉醫師表示,阿強的糖化血色素總在8%左右徘徊,但一般會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正常值7%以下,引發相關併發症的機率較低。血糖居高不下小血管首當其衝 視線模糊恐為警訊葉政南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需長期控制、追蹤的慢性疾病,若血糖值居高不下,全身大小血管都會受到傷害,而首當其衝的即為小血管;人體中眼睛的眼底視網膜及腎臟都佈滿數不清的小血管,這些小血管一旦受損,眼睛與腎臟也將隨之產生病變。葉醫師分享,有時候看到糖友不願配合用藥來控制血糖,也不在意飲食、運動,後來因血糖過高,先後產生眼底病變、腎臟病等併發症,著實令人惋惜。葉醫師分析,眼底視網膜病變初期可能會出現視線模糊,但部分糖友會誤以為是老花或近視加深而輕忽,然而,隨著血糖波動幅度過大或居高不下,不僅水晶體會增厚,症狀也會加劇。 此外,亦可能出現輕微血管瘤,但症狀多半不明顯;到了中、後期,眼底視網膜的出血點逐漸增多,並滲出組織液,眼底也會增生出許多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容易堵塞、破裂,導致出血風險大增,隨著症狀加劇,也會引起黃斑部水腫、視網膜剝離、水晶體出血等問題,視力模糊症狀也會更加重,看東西會出現陰影,視野邊緣更為明顯,日常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積極控糖減緩76%眼底病變風險 重拾彩色人生葉醫師提到,部分糖友對胰島素仍有錯誤迷思,誤認為胰島素需要施打一輩子。為此,葉政南醫師於診所內成立病友會,定期舉辦糖友分享會,鼓勵糖友主動分享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經驗,希望能透過同儕的力量幫助更多糖友破除迷思,接受注射胰島素讓血糖趨於穩定。血糖值控制的越好,眼底病變出現機率越低,惡化程度也會減緩。據統計,糖化血色素若控制在6%以下有機會逆轉糖尿病眼底病變。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高血糖患者適度注射胰島素,同時配合調整飲食習慣、規律運動,將可有效控制血糖。葉醫師提醒,糖友若能積極控制血糖,且定期接受眼底鏡檢查,可減緩76%出現眼底病變的風險。葉醫師說,糖友應積極控制血糖,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每年定期做眼底鏡檢查,千萬別讓「靈魂之窗」受到高血糖的摧殘。此外,糖友也需留意心血管疾病風險,若高血糖傷害蔓延至大血管,心臟、心血管與四肢動脈,則恐陸續產生病變。葉政南醫師呼籲,想要有效控制血糖,用藥、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血糖控制穩定,眼底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才可降到最低,積極控糖才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喝茶減肥有效嗎?掌握五大秘訣助燃脂

喝茶減肥有效嗎?掌握五大秘訣助燃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喝茶是一種生活的享受與品味,而茶也是全球最受喜愛的飲品之一.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都會喝茶.其中以紅茶在歐洲及北美較受歡迎,綠茶則是亞洲人最常飲用的茶類。楊斯涵營養師表示,自古以來,茶就被視為有益健康的飲品.中國古代的名士認為茶有「十德」,可以養身雅志.而在現代的荷蘭,學者更將茶納入飲食指南中,建議國民每天可以喝3杯綠茶來降低血壓和中風的機會,茶到底對健康有哪些幫助呢?最近有藝人提倡喝茶減肥法,喝茶減肥真的有效嗎?我又該選擇喝哪種茶呢?讓我們從了解茶裡面有哪些成分開始吧!茶的營養成分茶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咖啡因、單寧、維生素A、C、E、礦物質鈣、鋅、鉀、鎂,「多酚類」是茶被認為具有健康功效的成分,「兒茶素」則是多酚類當中最重要的一種。國人常飲用的「綠茶」、「烏龍茶」及「紅茶」在多酚類的種類及含量上都大不相同。綠茶:兒茶素含量最多,主要為(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烏龍茶:兒茶素含量次之,另含有多聚酯型兒茶素(Theasinensins) 。紅茶:兒茶素的量最少,所含的多酚類多為兒茶素氧化後的產物:茶紅素(Thearubigins)。喝茶減肥之機轉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於2013年刊登探討兒茶素及咖啡因對於體重控制機轉的研究,發現可能機轉如下:(1)增加脂肪氧化:調節基因中脂肪代謝轉錄因子,且抑制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酵素分解正腎上腺素,使脂肪氧化增加。(2)降低脂肪吸收:抑制胰脂肪酶,減少脂肪消化、吸收。(3)增加熱量消耗: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增加熱量消耗。(4)減少熱量攝取:增加多巴胺,促進瘦體素分泌,減少食慾。喝茶減肥法有效嗎?在一篇隨機分配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 RCT)的研究中,飲用350毫升茶(609.3毫克)作為實驗組,12週後發現相較於較低劑量的兒茶素(68.7毫克),有較低的體重及體脂肪。然而並非所有的喝茶減肥的研究都這麼有效,受試者的「生活型態」,即熱量攝取及運動情形,將是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原因。而在其他研究中也指出,人體個別的種族,基因、腸道菌叢、脂肪細胞分化能力、甚至棕色脂肪數量都會影響茶對減肥的效果。該選擇哪一種茶?中國醫藥大學營養系於2011年發表於藥物食品分析(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期刊的研究,調查台灣市售27款包裝茶,分析兒茶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如同國外的分析,台灣市售茶款同樣以「綠茶」的兒茶素量最多,抗氧化能力也最佳.市售茶款兒茶素含量的前三名分別為純喫茶無糖綠茶、每朝健康綠茶及愛之味健康油切綠茶。大家在選擇茶款時可以記得以綠茶優先!飲茶的時間及量喝茶和運動是很好的搭配.運動使腎上腺素分泌,而茶可抑制腎上腺素分解,研究發現,每天400毫升的綠茶搭配阻力運動則可以提升肌肉量和降低體脂肪。飲食的時間點建議選擇運動前飲用,可幫助脂肪燃燒,但不建議於飯後立即飲用,因會降低鐵質吸收。喝茶瘦身五大秘訣營養師提醒大家,喝茶能夠減肥的前提是「挑對茶種類」、「持續飲用足量」、「選對飲用時間」、配合「飲食熱量控制」及「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果選擇的是含糖量高,兒茶素低的茶款,不但沒有減肥的效果,反而要當心體重節節上升。

中風後肢體痙攣 肉毒桿菌素可助舒緩

中風後肢體痙攣 肉毒桿菌素可助舒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風後痙攣治療方式有許多種,過去嘗試過外科手術、服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或是注射「酚」來治療,但是手術風險、酚毒性以及口服藥物的全身性副作用(嗜睡、過度無力…等不適),讓部分患者寧可忍受癱瘓也不願接受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吳和穆醫師強調,肌肉痙攣若沒有處理,肢體會攣縮變形,部分肌肉因長久處於過高張力下而疼痛或清潔不易而有衛生上的疑慮。許多患者沒有積極治療,只能癱在床上,一輩子倚靠他人照顧生活,也造成照護者及社會的長期負擔。肉毒桿菌素 效果維持3至6月吳和穆醫師指出,近年來肉毒桿菌素注射肌肉技術逐漸成熟,局部施打減少全身副作用,加上健保適應症涵蓋中風後上肢及下肢肌肉痙攣,注射後可改善肌肉痙攣症狀長達3到6個月,且可重複施打,不會因多次治療造成治療效果下降。更進一步有文獻指出,大約有15%中風存活患者發展成嚴重的中風後痙攣,若及早肉毒桿菌注射(3個月內),將可以避免3-18月後引起畸形和攣縮疼痛。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後施打肉毒桿菌素,合併積極復健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替中風病患的生活做好高品質把關。中風後的肢體肌肉痙攣僵硬的患者,經施打肉毒桿菌素約7成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中風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在後續復健有更佳效果。對顏面神經痙攣、眼瞼痙攣、局部肌張力不全症、慢性偏頭痛的患者,施打肉毒桿菌素也有不錯的療效。

總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內心找回自己

總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內心找回自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前些日子,好友大正很苦惱,來找我訴苦,原來是他被同事誤會了。有一天,大正因為身體不舒服,下午向公司請假去看醫生。過了幾天,有個別的部門的同事,神色緊張地告訴他:「你知道嗎?你們單位都在討論你耶!」大正感到不解,同事接著說:「他們說你是個偽君子,選在公司最忙碌的時刻,裝病去看醫生,其實是和女友約會!」大正聽了很驚訝,心想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搞清楚事態後,才知道,原來請假的那天下午,在診所候診時無聊,滑著手機便把上週末和女友一同去喝下午茶的照片上傳臉書,被同事誤以為裝病去約會。還有同事說得更難聽:「裝病還不知道掩飾,真不把公司放眼裡!」而大正也感覺得出來,辦公室裡瀰漫著對他的敵意與不滿,這讓大正陷入苦惱中,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你有試著向同事澄清嗎?」我問。「有呀!幾個平常熟識的同事都能諒解,但還是有幾個同事對我很不滿,甚至去上司那裡告狀。我擔心越描越黑,也不敢再多講。」「但我心裡又覺得委屈,嚥不下這口氣,我該怎麼辦?」見大正頗為心急,我試著釐清:「好像,你覺得,能做的都做了,但仍無法改變現況,是嗎?」大正點點頭。我說:「好吧!看來,也只能接受了。也就是,只為自己能做的負責,至於別人,嘴巴長在他們臉上,要怎麼說,我們也管不著呀!」「可是,我女友說,一定要跟他們講清楚、說明白,不能這樣平白被誤會!所以,我是不是要再嘗試去向他們解釋清楚呢?」我正想接話,大正又說:「可是,我爸說,人在職場上要以和為貴,努力盡自己的本分,下次小心一點就好了,而這時候就是要保持低調。」我覺得也頗有道理的;大正又開口了:「我聽某個同事說,我平常在公司為人還可以,行得正不怕別人說閒話,他說他會挺我!」見他搬出許多人的說法,看來已經徵詢過許多人了。於是我問:「那麼,你自己比較想怎麼樣呢?」突然間,他沈默了。想了一會兒,又打算想端出另一個人的高見,我連忙打斷:「我知道,你很在意身旁的人怎麼說,但我想問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又是一陣沈默,最後他終於開口,吐出了幾個字:「我不知道……」。如果一個人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容易忽略去探問,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麼?這時,若又得到其他意見,就算再有道理,一開始會感到如獲至寶,接著再拿著新的意見去問別人:「這樣做好不好?」可以想見,他永遠在徵詢別人的看法,永遠覺得別人的想法很重要,但卻永遠做不了決定。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便陷入惡性循環中!一開始,他在意別人怎麼說;接著,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想法;到最後,只能依賴別人的觀點過生活、做決定。而當不同人的觀點互相衝突時,他便慌了:「究竟該聽誰的好?」、「不然,再問問其他人好了」,沒完沒了。過去在學校裡服務,也常遇過把別人的話掛嘴邊的孩子。孩子來找我求助時,會告我哪些人跟他說了什麼,又有哪些人,跟他說了什麼其他的,然後問我:「老師,你覺得我該怎麼做才好?」「參考了這麼多人的意見,你仍然無法做決定,那麼我說了什麼,對你大概也幫助不大吧!」當我這麼說時,孩子會突然愣住。我接著就問:「告訴我,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呢?」;「告訴我,你希望事情有什麼不同?」;「告訴我,你希望情況有什麼轉變?」;「告訴我,你期待看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在幫助個案把思考的焦點往內擺,放在自己內心的期待或需求上,看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這些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習慣把自己縮得很小,把別人放得很大,認為別人的想法總是對的,而難以信任自己的判斷,更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久了,就「失去自己」了!然而,其實這樣的人,早就把自己搞丟很久了。也許從小在家庭中,也許在求學生活的某個階段,他們便無法信任自己的判斷,認為自己不重要、沒價值,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貶低自己,同時,對自己的觀感與認識,又全都建立在別人怎麼看待他們上。可以想見,他們會遇上的困擾,大概都與別人如何評價與看待他們有關,就像來找我訴苦的好友大正那樣。聽取別人的意見絕非壞事,人際互動上也要適度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往往能幫助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與群體相處得更好。然而,如果只把別人的答案當正解,那麼肯定是危險的——我們正把人生的主導權,一步一步地往外奉送。而最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是否願意承擔呢?還是透過怪罪別人,來逃避責任?或許,我們內心最恐懼的,是害怕面對那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吧!如果,你正是容易過度在意別人怎麼說的人,請在面臨每個抉擇,多方聽取各種聲音的同時,也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那麼,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當你習慣這麼問時,你便有機會傾聽內心的聲音,一次又一次,漸漸地把自己給找回來。(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開發新藥歷時10年 樞紐試驗定成敗

開發新藥歷時10年 樞紐試驗定成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美國的統計報告顯示,藥廠成功開發一個新藥,歷時要10年以上,至少花費數十億美金,這段過程包括細胞及動物的臨床前試驗,以及一到三期的人體臨床試驗,其中攸關藥物能否批准上市的最後驗證階段,也就是第三期臨床試驗,就稱為「樞紐試驗」(pivotal studies)。樞紐試驗是指在新藥研發的過程中,以大量患者進行的大規模試驗,通常會採隨機、雙盲及對照設計,參與人數依據試驗案內容有所不同,可能多達數千人,並且遍佈全球各大洲及在多個國家的眾多醫學中心共同執行。這是一項高耗時、高花費及高耗人力的關鍵步驟,最終目的是確認新藥的療效,並收集更多的可能副作用資訊,作為評估該新藥是否許可上市的關鍵資料。每年都有許多藥廠投入大筆資金及人力進行新藥開發,但在眾多的候選藥物中,能進入樞紐試驗階段的僅有兩、三成。這些執行樞紐性試驗的研發中新藥,最後只有部分能成功達標,然後提出新藥藥證申請(New Drug Application, NDA)。為求嚴謹,原則上新藥申請NDA,必須提出兩個獨立進行且成功的樞紐試驗,確認其療效及安全性之後,才會獲得核准上市。樞紐試驗是新藥研發過程中的最後一哩路!研發新藥的過程冗長且所需資金龐大,萬一樞紐試驗失敗了,可能會讓藥廠虧損甚至倒閉,如何執行樞紐試驗,攸關著公司的生存大計。為求成功,從臨床前試驗到臨床一期、二期試驗,每個階段的結果和解讀都很重要,藥廠必須謹慎且睿智地綜合這些前期試驗的結果,擬定執行方針,才能提高樞紐試驗的成功率,研發出嘉惠民眾的新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