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為經濟壓力,很多年輕父母要工作養家,於是帶孩子的事情就落到了老人身上。在這樣的現狀下,老人和年輕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兩代人間瑣碎的矛盾也特別多,生活經常充滿許多小摩擦。帶孫不是老人義務 對老人要有感恩心對父母的感恩是化解這一切矛盾的最基礎心態。很多年輕父母把老人為自己帶孩子當成理所當然,而沒有感恩的心態,所以稍不如意就指責,要求老人完全按照自己所謂的「科學育兒法」帶孩子,要求老人改變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來遷就自己。其實換位想一想,問一下自己:以後是否有勇氣放棄自己熟悉的家和鬆散的晚年生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幫兒女帶孩子呢?長輩把我們養大是責任,但帶孫子不是義務,只是幫忙,我們對此要抱有感恩的心。對老人有了這份感恩,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們態度就會好一些,口氣就會軟一些,老人的感受也會好一些,雙方的衝突自然會變少一些。與老人的互動 要尊重家庭序位在家庭系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序位。當一個家庭的序位出錯,這個家就會不順,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序位同樣不能亂。比如平輩間的互動應該平等友善,長輩對晚輩應該慈愛,晚輩對長輩要尊重。與老人的互動,也要遵守這樣的序位原則。大家一起生活,肯定有很多方面需要溝通。不僅僅在養育孩子方面,每天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溝通。老人確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進。我非常理解年輕父母想規勸老人採用科學養育方式的心理,那麼,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就是站在子女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用婉轉的方式,用老人比較聽得進去的方式規勸他們。沒有效果就抓準時機再規勸,這才是符合家庭系統排列原則的做法。如果父母有錯不去規勸,一味順從,那就是愚孝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規勸父母呢?父母有過錯,我們要規勸他,勸的時候要和顏悅色;如果規勸聽不進去,那就要接著勸,還不聽,可以抱著他痛哭懇求改過。如果父母不了解,動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無怨言。當我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溝通和規勸時,老人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有的人習慣用責怪、苛求甚至謾罵的方式跟老人溝通,這樣就越位了,變成了子女在管教父母。那時候,不僅與父母的溝通會變得不順暢,我們還會不自覺地扛起父母身上的某些責任,這會在我們的情緒或者身體上反映出來。我觀察過成千上萬個家庭,得出一條鐵則:要構建幸福的家庭關係,每個人一定要站好自己的位置。(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及相關死亡率更是逐年快速上升。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60%以上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肪異常現象,更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因此如何控制飲食,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5月23日(三)舉辦營養講座,由陳昱彤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希望大家藉由此場團體衛教了解糖尿病相關飲食對策,常保健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時間:107年5月23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遺傳疾病孩子 建立正向連結助康復

遺傳疾病孩子 建立正向連結助康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少家族遺傳性疾病,比如過敏性氣喘,並不是家族裡所有的孩子都會遺傳。什麼樣的人會遺傳到家族疾病呢?我發現,有兩種人。一種是小時候體弱,但長大後卻成為家族裡面的英雄;另外一種是特別受家庭寵愛,得到這個家最多的愛,所以也需要為這個家承擔最多。看得出來,遺傳家族疾病的孩子,他們對家庭更忠誠、更願意為這個家承擔。引導用優點而非生病來與家庭連結其實,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與這個家庭連結,而不是生病。他們可以用一種更健康的方式來遺傳、連結這個家族好的基因。我有一個小學員,10 歲,過敏性皮膚炎,雖然一直治療,但是反反覆覆總是不好。在工作坊,我引導他與爸爸的優點連結。我問她:「妳像妳爸爸好的地方是什麼?妳想五個。」她說:「我跟我爸爸一樣都有想像力、幽默、做事很有熱情、人緣很好、很有創意⋯⋯」當我為她做完個案支持之後,很久都沒有進展的治療一下子有了變化。同樣的治療處方下,不到兩週,她的皮膚炎好很多;兩個月後,皮膚竟然完全恢復正常狀態。從疾病中見到調整之處 才能真正的康復孩子會敏銳地感覺到家裡的狀況,並以身心的變化反映出來。孩子的疾病是在說:「我們家違背生命運作的法則了!」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解除孩子身上的病痛或症狀,更要看到自己需要調整什麼,我們這個家要學到的是什麼。唯有如此,疾病才不會生得不明不白,我們所受的苦、所付出的代價才變得有意義。如果沒學會,下次可能還會出現。真正的康復意謂著我們與生命運作的法則和諧一致,我們再次與生命的大力量和諧同行。(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會磨滅孩子的自我意識。這也是很多孩子在成人之後缺乏自信、缺少獨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容易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習慣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並且覺得這樣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多穿一點,是為了不讓他感冒;讓孩子多吃一點,是不想讓他挨餓……卻不曾想過,家長的這種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首先,孩子會對父母感到厭煩。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反抗意識,你越是要他去做某件事情,他對這件事情就會越抗拒。就像很多孩子,一放學父母就要求他們寫作業,寫完之後才能去玩,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討厭寫作業。其次,孩子會喪失自我意識。孩子到底冷不冷,他自己比我們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呢?家長這樣做,不僅讓孩子厭煩,而且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意識,凡事都要聽父母的。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上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判斷力最常見的是很多孩子早上起床都會問:「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我該穿哪雙鞋子?」「媽媽,我今天什麼時候寫作業?」最後,孩子會失去判斷能力,無法累積經驗。當我們看見孩子衣服穿得不多的時候,「他會冷,可能會感冒」是我們的判斷,而「不冷」、「不會感冒」則是孩子自己的判斷。別忘了,我們的判斷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而孩子的判斷則是切身的感受。如果父母非要以自己的判斷來代替孩子的判斷,無異於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之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判斷力,而且會對父母形成依賴,從而缺少獨立性。(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疾病訊息別輕忽!傾聽身體更健康

疾病訊息別輕忽!傾聽身體更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當代主流醫學裡。身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並未受到正確的理解。我們認為身體就像汽車一樣,會隨著時間磨損,終至腐蝕成一堆廢鐵,所以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然的歷程,疾病是人類無法逃避的宿命。 這種不信任身體的信念,不斷催眠體內的每個細胞,讓它們慢慢相信自己的無能為力,把身體拱手讓給了攻城掠地的細菌和病毒。因此,在探討是什麼樣的信念影響了身體朝向健康的能力前,讓我們重新理解身體的本質。 身體的本質,在我們的文化裡一直有被扭曲的尷尬,在靈與肉的爭議裡,始終位居下風。我們覺得身體的欲望和需要大都停留在生物性的層次:吃、喝、玩、樂,無助於人類心靈的提升;而人類的集體精神進化則必須在很難被說清楚的「靈性」之上發展。這種思考預設了精神與肉體的分離,而肉體被貶低為靈魂屈居之所,許多修行上的努力就在於成功地抑制肉體的聲音,直到脫離肉體。 身體是心靈物質化的表現 事實上,身體比我們用頭腦所思索出的靈性,更加接近靈性本來的面貌。也就是說,身體本身就是心靈的物質化呈現,我們在經典上所能讀到的一切知識,都不及身體內所蘊含的存在性奧祕更具啟發性。身體所有自主性的運作都呈現了宇宙運作的基本法則:愛、信任、合作性的冒險。 當你呼吸時,你吸入的是身旁的親人、陌生人、花草樹木、貓狗吐出的氣體,而你呼出的空氣也被他們吸入。一隻鳥兒飛過來,吸入了你吐出的氣體,帶著它飛到另一片森林,呼出含著你細胞的氣息,和森林裡其他生物交換;另一隻鳥兒再帶著這份交換的氣體,與海洋裡的鯨魚交換。就這樣,你以微妙的方式,和地球另一端自己未曾到過或理解的世界,交換了身體的一部分。 需要用更多的智慧理解身體所負載的靈性訊息這種無可避免的交換,讓我們和地球上所有的存在物深情相繫。我身體的一部分,下一秒鐘可能就進入你的身體,成為你的一部分。這樣的交換,若不是靠著完全的愛、信任和分享,如何能夠達成? 所以,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靈性的物質性存在。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去理解身體所負載的靈性訊息。 相信你的身體,是你邁向健康的第一步。接著,傾聽身體的智慧,看它的變化疾病要為你帶來什麼樣的訊息。解讀這份訊息,它會幫助你更接近存在的真實智慧。當你建立這樣的觀念,你會珍惜疾病帶來的訊息,讓你擁有更好的生命品質。(本文摘自/ 用心醫病: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賽斯文化)

春天易誘發咳嗽 銀耳百合粥滋補潤肺

春天易誘發咳嗽 銀耳百合粥滋補潤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春天萬物萌生,然而病菌也蠢蠢欲動了,對於肺來說,是「多事之春」,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體質較弱,免疫力低下,稍有不慎就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諸如感冒、咳嗽、肺炎、氣管炎等。藥食同源,通過飲食調節,調養肺臟,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就能減少感冒的概率。銀耳百合排骨粥 原料:銀耳10克,乾百合20克,排骨200克,白米100克,鹽適量。 做法:1. 把銀耳用清水泡發1小時,清水洗乾淨後擇淨,撕成小片;百合用溫水泡發,洗去表面的黃色。2. 排骨洗淨,剁碎,熱水燙好,洗去浮沫,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燉1個小時,加銀耳和白米繼續煮半小時;最後放入百合煮熟再調味即可。銀耳滋養 防治肺熱咳嗽、肺燥乾咳銀耳既是營養滋補佳品,又是扶正強壯的補藥,歷代皇家貴族都將它看作是「延年益壽之品」和「長生不老良藥」。中醫認為,銀耳性平、味甘淡,無毒,歸肺、胃、腎經。具有強精補腎、滋陰潤肺、生津止咳、清潤益胃、潤腸通便、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嫩膚美容、延年益壽、抗癌等功效。對肺熱咳嗽、肺燥乾咳等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草詩解藥注》中說:「白耳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為人參、鹿茸、燕窩所不及。」所以銀耳對陰虛火旺、不受參茸等溫熱滋補的病人來說是一種良好的補品。銀耳和百合搭配,清甜爽滑,有潤肺燥、健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加入排骨、白米,則變成一道美味可口的粥品,既養肺潤燥,又溫暖飽腹,很適合早春乍暖還寒時食用,也適合體質虛弱者食用。(本文摘自/養生粥療:97歲中醫大師教你一日一粥,保健防病/世茂出版)

別輕忽胃食道逆流 3情況恐成食道癌

別輕忽胃食道逆流 3情況恐成食道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且惱人的問題。由於飲食西化、生活形態改變,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約20至30%,其中約2%的患者會進展成巴瑞特食道(可視為一種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 胸口灼熱感、胃酸逆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邱林劭嘉說明,胃食道逆流可分成典型症狀以及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主要有2個:胸口灼熱感、胃酸逆流;非典型症狀則有非心因性胸痛、吞嚥困難、喉中異物感、噁心想吐、及食道外症狀(持續咳嗽、氣喘、聲音沙啞)等。胃食道逆流3大類狀況 當心罹食道癌風險出現典型症狀為主時,除了飲食及生活型態調整,可以經驗性藥物治療並持續追蹤病況;但如果有非典型症狀,則建議尋找專科醫師,先排除其他可能診斷。而當臨床上出現以下狀況時,會建議進一步胃鏡檢查,排除相關併發症及食道癌的可能:1)有警戒症狀/ 60歲以上新發生的消化不良。 腸胃道出血證據(吐血、黑便、糞便潛血陽性等)。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吞嚥困難。 吞嚥疼痛。 持續嘔吐。 一等親內有腸胃道癌症病史。2)有多個「巴瑞氏食道」風險因子/ 胃食道逆流至少5至10年(必要條件)。 男性。 橫隔裂孔疝氣。 肥胖。 夜間逆流症狀加重。 抽煙。 一等親有巴瑞氏食道或食道癌病史者。3)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者。

「類天皰瘡」全身水泡 好發老年人

「類天皰瘡」全身水泡 好發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王先生幾個月前開始全身陸續長出大水泡,水泡破掉留下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傷口,反覆發生。家屬懷疑照顧不周或家中有細菌感染,其實是老年人較常發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類天皰瘡」。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提早治療,可以不必等到水泡齊發症狀。「類天皰瘡」是免疫疾病 發生在老人居多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這種全身性的傷口最怕感染,若引發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也因為水泡反覆發生,懷疑是免疫疾病,將病患轉到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類天皰瘡」,住院服用類固醇及傷口細心照料後,患者康復出院門診追蹤。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間的結構,導致皮膚解離產生水泡,很多病患家屬起初會誤以為是照顧不當導致壓瘡或燙傷。發生族群以老年人居多,與體質及免疫系統老化有關。「類天皰瘡」發生使生活品質變差,全身蓋滿紗布,又癢又痛,容易復發,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減輕生活壓力、作息正常 可減低類天皰瘡發病率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除了可能是老人家常見的「冬季癢」皮膚疾病外,如果症狀頑固、治療效果不佳,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可進行抽血檢驗、皮膚切片,釐清是否有異常抗體,如果有「類天皰瘡」的異常抗體,在爆發水泡前先以低劑量類固醇藥物長期控制,或許可以不用到全身長滿水泡的地步。生活中如何防範及控制「類天皰瘡」?高堅凱主任表示,除了定期用藥外,因為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紊亂,若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生活愉快、減輕生活壓力,發病機會自然減低。運動也可以安撫免疫功能,定期、規律的運動也有幫助。

產後腹部鬆弛 6到8週是復位黃金期

產後腹部鬆弛 6到8週是復位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產後如何有效瘦身? 鬆垮的肚皮回得去嗎? 妊娠紋會消嗎? 種種問題都是準媽咪十分擔心且關切的議題。據老字號醫美診所觀察,比起七、八年前,當年代的媽媽們較不在意因產後所留下的「痕跡」,相較於現今女人對於美、時尚的態度,以及展現自我已不再是年輕人的權利,不只門診預約負壓吸力或是電波解決妊娠問題的產後媽媽變多,透過腹部拉皮術直接解決肚皮鬆弛及脂肪囤積問題,近年更增加四倍之多。單靠抽脂無法有效改善 腹部拉皮手術可縮小腹部擁有多年手術經驗的外科權威高義盛醫師說明,產後婦女就算子宮已逐漸回縮,但女人在懷孕過程中,因腹部筋膜過度拉扯、撐大,導致產後筋膜鬆弛,甚至腹直肌分離,腹壁的張力變小,讓原屬腹腔內的內容物向外突出,導致小腹肚隆出,而皮膚表層的鬆弛常伴有脂肪囤積及妊娠紋的產生,若是針對腹部鬆弛、肚皮鬆垮等情形來說,單靠抽脂並無法有效改善,但可透過腹部拉皮手術的方式,重新縫合腹部筋膜,恢復其彈性及緊緻度,改善腹部張力達到縮小腹部的目的。手術分為局部性及全面性 複合性手術能體型雕塑高義盛醫師補充,腹部拉皮手術是針對肚皮鬆弛下垂、妊娠紋所設計,又分為局部性及全面性。局部微創腹部拉皮手術,是於恥毛部上方劃一約15~20公分的切口,通過下腹部的皮膚及脂肪,將鬆弛的腹壁筋膜縫緊,最後切除多餘的腹部皮膚再進行傷口縫合,屬單純小腹部的鬆弛處理。至於產後出現嚴重的腹部鬆弛,則需進行全面性的腹部拉皮手術,高義盛醫師說明,全面性的腹部拉皮手術是從下腹部沿著陰毛劃一橫向切口,將皮膚及筋膜組織向上分離,讓腹部的皮膚繃緊,且切除多餘的皮膚及脂肪組織,同時將鬆弛的腹壁修補加強,再縫合而成,並重新定位肚臍位置,來達到改善外觀的效果。此外,也有不少媽媽有合併腹部脂肪囤積問題,此時可選擇透過水刀抽脂的複合性腹部拉皮手術,一併達到體型雕塑的目的。把握腰腹復位黃金週 腹直肌可回復到約兩指寬高義盛醫師提醒,產後其實也可以把握腹直肌復位的時期,基本上產後三天,腹直肌會自主性的開始重新調整,空隙也會逐漸縮小,大約六到八週,此時間又稱「腰腹復位黃金週」,腹直肌可回復到約兩指寬的大小,若此時無法讓兩側腹直肌向中間靠攏,屆時就必須透過腹直肌訓練或是藉由手術協助,回復平坦小腹及既往肌膚的彈性及肌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間質性膀胱炎頻尿 易焦慮女性最危險

間質性膀胱炎頻尿 易焦慮女性最危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40歲的林小姐,近半年來飽受頻尿、夜尿的困擾。1小時就要跑3趟廁所,睡覺時也常因為尿意起床,但尿急跑到廁所,尿量也不多。起初以為是泌尿道感染至藥局拿藥服用,但症狀並沒有好轉,頻尿、夜尿使林小姐身心俱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檢查後才知道是間質性膀胱炎作祟,接受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目前規律返診治療。白天頻尿超過8次、夜尿超過1次要小心衛福部南投醫院泌尿科醫師李昇平表示,當頻尿每天白天大於8次,夜尿大於每晚1次,排尿前下腹部恥骨上方會脹痛,排尿後疼痛減輕,即可能患間質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確切的致病因素仍不明,可能和自體免疫反應、神經發炎反應有關。一般相信是膀胱表皮功能異常使得尿中的鉀離子刺激膀胱黏膜下的感覺神經,導致膀胱疼痛及頻尿症狀。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20到50歲的女性,具有焦慮緊張的神經敏感體質,患者多半身材較為纖細。間質性膀胱炎難根除 減輕壓力改善症狀臨床上會發生頻尿、夜尿及下腹疼痛症狀的泌尿道疾病有數種,症狀也和間質性膀胱炎類似,如細菌性膀胱炎、膀胱結石以及膀胱癌。膀胱構造可分為3層,最裡面是黏膜,即和尿液接觸處,中層為肌肉,最外層為結締組織。一般細菌性膀胱炎多發生於黏膜層,而間質性膀胱炎則是黏膜和肌肉間的組織發炎。間質性膀胱炎難以根除,病患需做好與之長期共處的心理準備。而由於心理因素往往影響病情,李昇平醫師建議,病患心情要放輕鬆,心情煩悶時不妨到郊外走走,一旦壓力減輕症狀自然獲得改善。當有類似症狀發生時,應立即請泌尿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及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