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

做錯事的父母,也是原生家庭受害者⋯心理師「3指引」悲劇不重演

做錯事的父母,也是原生家庭受害者⋯心理師「3指引」悲劇不重演#家庭關係

父母感情破裂引發家庭危機,孩子因此對未來感到焦慮、迷惘,該怎麼辦?心理諮詢師劉娜在《終於學會接住自己》以31封書信往來,開解人們心中的鬱結。在一封高一生諮詢父親出軌的來信中,她揭開了父母作為凡人,也有自己的創傷與問題待解,建議孩子與其困在其中糾結,不如嘗試保持距離、耐心消化情緒,走自己的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想搞懂孩子想什麼?美術老師用「房樹人測驗」讓媽媽發現女兒心碎了

想搞懂孩子想什麼?美術老師用「房樹人測驗」讓媽媽發現女兒心碎了#家庭關係

「學畫畫有什麼用」答案或許是:看穿孩子的心。人稱「皮皮老師」的兒童美術老師賴育立從繪畫心理學的角度,在《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與家長分享如何推測孩子的心理狀態。本篇摘錄他在臉書社團看見一幅兒童塗鴉,分析人物身影與各種符號象徵,以及「房子、樹、人」在圖中配置,即時建議了媽媽,關心孩子的情緒。以下為原書摘文: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2歲女大生北上求學,父母常吵架,母親常哭訴抱怨父親的情緒及言語行徑,每次接到電話後就會開始焦慮、恐懼害怕、惡夢、失眠、情緒起伏大、憂鬱,提不起動力上學而曠課。被友人拉去就醫,診斷為憂鬱症,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治療過程裡,多次表達目前最大的擔憂是春節年假很長,沒有理由不回家,卻又心生焦慮,不知該怎麼辦。連假用5種方法 降低家庭關係的壓力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連假本使每個人在忙於工作學業及生活大小事之餘,可有完整假期安排自己與家人培養情感及自我放鬆充電。但對於少數有家庭關係困擾的憂鬱症者,有時不是加分,反而是加重憂鬱情緒的壓力來源。憂鬱症者常見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通常經由持續藥物及心理治療能獲得改善,但當遇到壓力、突發事件衝擊,沒適時排解很可能導致病況惡化。施佳佐醫師提供5種方式,幫助憂鬱症者渡過連假:1) 對自己情緒有覺察,若發現自己過度憂鬱,恐慌、焦慮、失眠加劇,可上網作壓力檢測量表(台灣人憂鬱量表),分數超標即建議就醫。2)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做運動等,幫助自己先緩和情緒。3) 透過諮商幫自己釐清壓力源,並共同找尋更好的調適及應對方式。4) 事先準備年假期間可能需要及遇到的醫療狀況,放假前與醫師討論可能遇到情境預先演練如何應對,並準備適量藥物。5) 提早安排規劃連假,也可發揮自我創意,安排不同方案。及早規劃及準備 減少衝突、控制病情如何規劃連假,施佳佐醫師建議幾個方向,只回家吃年夜飯或只待短短幾日,當超過自己負荷程度或開始討論過度敏感話題而衝突,可迴避敏感無共識話題,以工作及學業為由提前離開。也可找朋友到家裡一同過年,家中有外人時,家人間較不會放縱負面情緒。或是去朋友家過年,串門子感受友人間溫暖。若經濟能力許可,可安排出國旅遊,全家一同出國,共同轉移衝突注意力,轉至正向旅遊經驗。自己一人出遊或安排工作努力賺錢,也都是很好選擇。施佳佐醫師提醒,面對躲不掉的連假,可預先做好準備及規劃,減少與家人衝突機會,也避免造成憂鬱的病情失控。如果有醫療問題、身心調適障礙,或關係互動困擾,可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尋求諮詢及醫療協助。年假規劃準備越周全,越能多一分保障,開心享受過年全家團聚時光。

父母與孩子間的第三者 手足微妙關係

父母與孩子間的第三者 手足微妙關係#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手足,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玩伴,也是存在生命中最久的一段關係。若經營的好,會是一輩子互相扶持的關係。只不過,手足也可能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敵人。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洪意晴心理師表示,我一直相信,任何關係都存在我們喜歡與不喜歡的元素,手足關係更是如此,即使有衝突,但卻有更多的親密,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一般認為手足吵架是為了向父母爭寵,想要吸引大人注意。然而,很多時候,手足吵架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公平,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被手足瓜分了。這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但孩子不太清楚這種感覺是甚麼,也不知道怎麼消化,於是就跟手足生氣吵架。畢竟對孩子來說,生氣的表達,比失落更顯得容易多了。手足的出生,對孩子而言是種無形的壓力。因為,手足就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三者」,就像:「我愛上別人了,但我也很喜歡你,只是我不再屬於你一個人了,請你要開始習慣這件事…」,於是孩子被迫要瓜分身上的愛,又不能吃醋忌妒,要不然會被冠上「不懂事」跟「愛計較」的罪名,被迫禮讓與分享的結果,導致孩子更困難接納手足,進而產生更多手足問題。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可能消耗手足間原有的親密與愛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如同我前面提到,手足存在著衝突,但也存在著親密與愛。當手足一吵架,父母可能著急地希望他們趕快和好,強調大的要禮讓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很可能消耗了手足之間原本存有的親密與愛。因此,當手足吵架,除了先理解手足為何吵架的理由外,也可以先試著安撫好「大手足」的心情(有點像是正宮的心情被搞定之後,一切就好辦了)。因為,當大手足感覺被父母理解了,他們也比較能夠給小手足關愛。要相信,手足之間存有競爭,但也存有愛,只是他們都需要先被滋養與被愛罷了,何況大手足或許還在適應跟第三者和平共處的生活。因此,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減少手足之間的比較,增加他們之間的親密。例如:「你看妹妹都吃這麼快已經可以去玩了,你太慢了」,這是一種比較,而:「你吃完飯就可以跟妹妹一起玩了,她喜歡跟你玩」,這是一種親密。不要強迫手足分享 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還有一種狀況,當手足被迫分享,也可能成為爭吵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我們家的妹妹很喜歡跟姊姊玩玩具,但因為妹妹太小,不知道怎麼跟姊姊玩,所以常變成在破壞姊姊的遊戲,這時候姊姊就會很生氣,可想而知手足戰爭即將引爆。這時,我可能不會強迫姊姊一定要跟妹妹玩,我會選擇把妹妹帶開,讓姊姊可以好好滿足想玩的需要而不被妹妹干擾。一旦姊姊的需求被滿足,過了一段時間,竟會主動邀請妹妹一起玩了。因此,請不要強迫手足分享,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而是先安撫好他們的內在需求。當他們感覺被理解了,就會心甘情願付出;當他們不用因為表現好才會被看見,就會減少比較。因為手足之間存有衝突,同時存有親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