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

北榮聯手市聯醫眼科醫師團隊呼籲青光眼不可逆 別讓青光眼找上門 守護明亮視界趁現在

北榮聯手市聯醫眼科醫師團隊呼籲青光眼不可逆 別讓青光眼找上門 守護明亮視界趁現在#藥物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每年三月第二週「世界青光眼週」的到來,為提升國人對青光眼的關注與提高病識感,台北榮民總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於昨日(3/10)上午攜手台灣頭痛學會、愛爾康大藥廠,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4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響應世界青光眼週主題「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由眼科醫師群分享青光眼衛教資訊,呼籲大眾關心青光眼疾病,也提醒大眾時刻注意眼睛健康,定期至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 呼籲大眾定期眼睛檢查-「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 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加上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疾病,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經活動前報名表進行問卷調查,回收226名參與者結果,統計顯示41%的民眾仍然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但因難以自我篩檢,需要利用衛教講座提升群眾對青光眼的了解,提升大眾眼睛保健的意識,共同守護靈魂之窗。」 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簡稱眼壓)過高。人體的眼球內部充滿了一種稱為房水的循環體液,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如果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年齡超過40歲、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者,以上都是造成青光眼的危險因子。郭哲源醫師提及:「若本身為高危險族群者,應依照醫師囑咐定期追蹤,以降低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則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速度,減少青光眼對視覺功能的損害。」 醫師傳授青光眼治療秘笈,練就一身武功抵擋青光眼 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依據此次會前報名進行測驗調查,認為規律點眼藥水及服用藥物就萬無一失的民眾約佔5%,顯示民眾對於藥物治療仍有迷思,因為若在藥物治療上並未減緩疾病進展,就需要做進一步的雷射或手術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 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手術治療資訊,破除民眾對手術的疑惑及害怕,陳美如醫師表示:「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 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拯救視界刻不容緩 「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2024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現場有近200位的民眾一同參與響應,除了由專業醫師群帶來豐富精彩的衛教知識,會後透過互動問答由醫師講解,幫助民眾對青光眼的治療及預防有更深入的了解。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學童近視矯正新科技  周邊離焦眼鏡再升級變色片

學童近視矯正新科技 周邊離焦眼鏡再升級變色片#藥物治療

近視控制新觀念,除了避免孩童產生近視外,更要著重於遏止「近視加深」!台灣超過1300萬人都有近視的問題,疫情及以3C為主流的生活方式助長了視力惡化的速度,國小生戴眼鏡者逐年提高,國三生近視比例更是飆升近9成。 桃園大學眼科陳彥伯醫師說明,學齡期的孩子之所以需要特別注意近視的控制,是因為這年齡層孩童恰好是進入近視度數增加最快的一個階段,根據統計平均每年會增加75至100度,此時如果未積極控制近視的加深,很容易就變成高度近視。 根據WHO的定義近視超過500度就是高度近視,而高度近視患者之後容易罹患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等眼疾的風險大增、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視力損害 目前常見的近視矯治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及光學矯正,藥物治療部分主要是長效型散瞳劑atropine,有不同濃度之分,濃度越高控制效果越好,但相對地畏光、看近不清楚的副作用也會越明顯;看遠不清楚時,還需要搭配其他光學矯正方式,除了傳統眼鏡的光學矯正外,目前最新的光學矯正是透過周邊離焦設計之鏡片,除以物理方式矯正度數外,比傳統光學矯正更增加了抑制近視度數增加及眼軸增長的功效。目前新一代近視控制的方法,包含周邊離焦鏡片、角膜塑型片及學童專用日拋都運用了類似周邊離焦的原理。 親子部落客心媽育有二女,姊姊小六時在學校做視力檢查發現問題後,到診所檢查兩眼都有100度的近視,本覺得度數不高也不影響生活,但後來姊姊回家開始反應看不清楚黑板字的情況,看電視也會不自覺瞇眼。看到孩子用眼這麼吃力,心媽開始重視這樣的狀況,便到了大學眼科檢查並諮詢醫師,詳細了解各種矯正方式後,心媽決定幫姊姊驗配擁有專利D.I.M.S.技術設計的「周邊離焦鏡片」,不與眼睛直接接觸也沒有異物感,更沒有清洗保養的問題。姊姊開心地說:「配戴這個眼鏡2年來都非常習慣,每天起床就戴到睡前才會拿下。」「我們都會定期回診,每個月也會回門市讓專業驗光師確認眼鏡定位,即便國中課業變重了,今年回診時度數都還維持得很好,幾乎沒有增加!」心媽補充道。 陳彥伯醫師解釋,所謂的「周邊離焦」就是透過光學矯正,讓中心焦點落在視網膜上成像,周邊焦點落在視網膜前方來抑制眼軸過度拉長,形成近視離焦,進而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根據最新的臨床數據調查,使用D.I.M.S.設計的周邊離焦眼鏡搭配0.01% atropine 治療的患者,與配戴一般鏡片者相比,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減緩70%。心媽表示有了姊姊的成功經驗,當發現小女兒近視時,就馬上來到大學眼科,醫師知道妹妹對散瞳劑的畏光問題比較敏感,經過充分討論後,建議妹妹可以周邊離焦搭配新的變色功能,更能減輕她外出畏光不適的狀況。 D.I.M.S.技術設計的「周邊離焦鏡片」無配戴年齡限制,特別適合在近視矯正黃金期配戴,而根據GfK捷孚凱行銷研究顧問有限公司調查,更有超過9成的眼科醫生推薦這種新功能的鏡片給予自己的病患,同時95%的醫生認為具有變色功能的鏡片更能在從事戶外活動時提供學童完整的雙眼視力防護。 陳彥伯醫師同時呼籲,近視控制是一種長期抗戰,不管選擇哪種矯正方式,都需要患者與醫療院所密切合作,遵醫囑正確配戴,並定期回診,才能達成良好的控制效果。除此之外,生活用眼習慣也要注意,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每日戶外運動2小時,都是有效維護孩子視力健康的好方法!

你emo了嗎?四個管道和情緒做朋友!

你emo了嗎?四個管道和情緒做朋友!#藥物治療

常常聽到年輕人説自己「emo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流行語 emo 是英文 emotional 的縮寫,取其「情緒化」的意涵。我們其實有超過一百種以上的情緒,不過情緒emo往往代表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有「我很鬱悶」、「我不開心」的意思。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指出,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當我們遭遇情緒困擾時,如果無法有效處理,就有可能逐漸演理健康問題。無論是否出現明顯症狀或僅感到情緒低落,我們在應對這些挑戰時,可以採用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向身旁的支持管道求助 當情緒變得越來越難掌控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開始思考:「身邊有誰可以提供協助呢?」可能是家人、身邊的朋友等等。你可以和他們談談自己的心情,有初步的減壓效果。如果情況持續惡化,開始對我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就要尋求醫療相關資源。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一般身心醫學科門診中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這種治療方式是透過提供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協助個案逐步調整情緒,使其回復平衡。使用藥物時,需要特別遵從醫師的處方並按照指示使用。 此外,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存在許多非藥物的治療方法。通常,將這兩種治療方式結合使用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心理諮商/治療 在藥物以外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心理治療,包含一對一的個別諮商,或是團體、家族諮商,有助於解決個人或家庭困擾、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資源。 自我調適與管理 除了這些治療方式,個人的主動參與往往是改善心境的關鍵。在生活中,努力讓自己走出家門,參與戶外活動、購物、享受陽光,或是保持規律的運動,都可以明顯改善情緒狀況。此外,情緒管理和自我認識也相當重要:當情緒不穩定時,能夠立即自我察覺,然後透過寫日記、聆聽音樂、與親朋好友交談等方式,都是有效的調適方法。每天保留一些時間來放鬆和冥想,讓心靈平靜下來,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上述內容引自「2023 Stand By YOU情緒教育展」,完整內容可在10/07~10/10現場了解。

疫情生意差 闆娘心慌慌 醫呼籲:別讓更年期困擾妳

疫情生意差 闆娘心慌慌 醫呼籲:別讓更年期困擾妳#藥物治療

因應國際婦女節,雙和醫院呼籲女性朋友在工作及家庭忙碌之餘,也得關心自己身體,特別是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朋友。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蘇茗軒指出,更年期症狀常被忽略,近來診間遇到一名年約50歲老闆娘,因疫情影響家中生意,情緒相對低落,白天常與家人發生爭執,心悸、胸悶都令她困擾不已,夜間盜汗、淺眠更讓她無法好好休息恢復體力;雖然擔心荷爾蒙療法,但與她充分討論,並接受短期荷爾蒙補充後,回診時滿心的神采飛揚溢於言表。 更年期是女性的必經階段 根據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婦女由有生育能力過渡到無生育能力的狀態,是女性朋友的必經階段;由於雌激素降低,引起腦部下視丘血管舒縮中心不穩定,導致失眠、盜汗、熱潮紅、心悸等;而缺乏女性賀爾蒙,陰道乾澀、性交疼痛及反覆泌尿道感染也層出不窮。蘇茗軒醫師表示,雖然並非每位女性皆會出現,但比例上四到六成女性都有程度不一的更年期症候群。此外,雌激素降低也會影響脂肪代謝,許多女性也會發現怎麼少吃了,體重還是不斷增加。 蘇茗軒醫師指出,根據研究,台灣平均停經年齡為50歲左右,但其實許多女性約45歲開始就有更年期症狀,由於這段期間生活重心容易放在工作上,另一半也忙於事業,而子女也正處於青春期,是需要更多關懷的階段,因此出現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並不難理解。種種因素導致女性朋友忽略自我身體狀況,隱忍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少數人甚至患上憂鬱症,讓自己與家人都困擾不已。 蘇茗軒醫師指出,當更年期出現症狀時,同時也是讓忙碌的妳可以稍微停下腳步,來審視自己的健康程度,可以關心自己是否吃得健康、有沒有規律運動、今年健檢有無紅字;另外,在工作之餘,對家人的陪伴、關懷是否足夠?更年期不該是妳困擾駐足的地方,而是人生中必經的一段旅程。 緩解更年期 補充荷爾蒙 要緩解更年期症候群,若無荷爾蒙使用禁忌,荷爾蒙補充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除改善症狀外,荷爾蒙補充也能減緩骨質流失、預防關節退化,保護心血管、降低大腸癌發生;另外搭配規律運動,可同時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代謝問題,也可改善睡眠品質、低落心情,增進夫妻性福。希望目前受到更年期症候群困擾的女性朋友,在疫情逐漸解封時,在工作忙碌之餘,也要多愛自己,迎接人生的下一階段。

醫師籲ADHD藥物治療 勿私自停藥

醫師籲ADHD藥物治療 勿私自停藥#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媽媽帶著一年半沒回診的阿義,一臉無奈的表示「阿義做什麼都不專心,連爸爸在家盯著寫功課都要摸上好半天」,話沒講完阿義已忍不住插嘴,於是媽媽繼續表示「他就是這樣講不聽,老師現在整天都抱怨他愛頂嘴罵人,我也覺得他狀況越來越差,所以想再讓他重新吃藥…」,阿義不斷反駁,於是診間出現緊繃又沒共識的尷尬氣氛。費盡心力釐清問題,這才發現原來是媽媽私自幫阿義停藥一年,但最近的情況實在是令家人招架不住才再次回診。阿義的媽媽表示「他吃了藥實在是進步很多,但是我去年就是看他吃了藥以後,正餐都不好好吃,想說是會不會是藥物副作用,旁邊的老師跟長輩也一直跟我說小孩子吃太多藥不好,所以我一開始是讓他週末停藥的。沒想到他吃藥習慣越來越鬆散,也沒好好吃飯,反而是零食吃一大堆,跟他講了他卻說是吃不下飯才亂吃東西,已經本末倒置了,現在要進青春期又越來越叛逆,大家卻又怪我不會教,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蔣立德醫師指出,有些和阿義媽媽一樣,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吃了藥已有明顯的療效,但仍然因為各種原因與考量,最後選擇了自行停藥觀察。類似的案例,成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診間,不時就會遇到的棘手狀況。ADHD屬先天的神經發展疾病 勿私自停藥蔣立德醫師表示,過去對於ADHD的藥物治療,有所謂「藥物假期」這樣的選項,也就是可以考慮在放假期間停用藥物觀察看看。但近年來,ADHD已經被明確認定是「先天的神經發展疾病」,除了大腦多巴胺的傳導異常以外,這幾年的研究也都發現在腦部發展上也有明顯落後。而若能越早評估並接受規律治療,病人都有不錯的預後。加上研究顯示藥物治療除了改善症狀以外,也同時降低了車禍與其他意外發生率、毒品使用率、甚至自殺風險等,因此除非有特殊狀況,否則藥物假期的治療模式,是越來越不被建議了。畢竟ADHD的症狀,不是只在學習中出現,而且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上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在重新完整的評估後,又另外花時間處理了阿義的盛怒,好說歹說讓他接受重新服藥治療的選擇。一個月後看到阿義在行為上的進步,這回他跟媽媽是笑著走進診間,在這樣的歷程後,相信他們能記住這次的經驗,別再重蹈覆轍了。蔣立德醫師指出,在開始接受治療後,除了規律服藥以外,放開心來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模式與各種不同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藥物行為雙重治療 加速改善妥瑞氏症

藥物行為雙重治療 加速改善妥瑞氏症#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就讀國一的小宜,常常覺得嘴巴裡有異物,一直伸手到嘴裡挖,而被同儕嘲弄排擠,無可奈何只好選擇休學。原來小宜患有妥瑞氏症合併強迫症,強迫症是妥瑞氏症其中常見的共病之一,約有3成左右的比例。後來小宜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至今約三年,大幅減緩了症狀,期間也已經恢復上學,與同儕相處融洽,小宜也漸漸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眼睛眨不停、不自覺抖動  原來是妥瑞氏症作祟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兒科部郭雲鼎部主任說明,妥瑞氏症主要症狀都會出現不自主、突然、快速、反覆、無韻律但有固定性的動作或聲語現象,上述症狀都可能與基底核及額葉之間的聯繫發生問題有關。常見症狀含蓋範圍很廣,如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動鼻子、吐口水、鬥雞眼、裝鬼臉、碰觸別人、反覆寫著同一個字、模仿他人動作、清喉嚨、低吟、大吼大叫、學動物狗吠、一連串的動作或有協調的連貫動作,且可合併強迫行為。口服藥物助妥瑞兒快樂成長郭雲鼎主任表示,根據統計,妥瑞氏症通常男生比例高於女生,大約3:1。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透過治療後,會慢慢減緩症狀;約有1/3症狀輕度的妥瑞兒,在青少年時期症狀可能會消失。對於嚴重程度中、重度以上的妥瑞兒,一般的行為治療,對於症狀改善成效不大,可視患者情況,給予妥瑞氏症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患者在服藥的一個禮拜後,就會明顯看見成效,若有按時服藥,一個月後可減緩8成左右的症狀,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給予關愛與包容 減少妥瑞兒壓力郭雲鼎部主任特別強調,別因為孩子無法控制症狀,而對他們失去耐性,建議家長不要過於的糾正或指責,暗中觀察即可,也不要認為孩子是一無是處,其實妥瑞兒的智力並不會受到影響;郭主任還以同校學弟為例指出,他雖患有妥瑞氏症,但並不影響學習能力,甚至考取第一志願,現在也是一名醫師,所以家長及師長應多開發他們的才能,才不會埋沒了準備要發光的星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轉移性乳癌的藥物治療新知

講座/轉移性乳癌的藥物治療新知#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婦女癌症的頭號殺手,雖然乳癌治療成效不錯,但仍有2-3成的乳癌病友在會發生復發或轉移的現象,而轉移性乳癌是否就等於癌症末期?亞東醫院將舉辦講座,由醫生在課程中介紹轉移性乳癌治療策略,及目前最新治療現況做說明,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轉移性乳癌的藥物治療新知時間:2017/09/15(五)09:00-10: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失眠胸悶情緒病 憂鬱指數翻2倍!

失眠胸悶情緒病 憂鬱指數翻2倍!#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紀越來越老,所要面對的不單是身體機能的退化,心理層面也可能會出現化學變化。一名剛退休62歲陳先生,理應是準備享受退休生活、含飴弄孫享天倫樂,卻因抽離了忙碌的工作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反而出現一些負面的憂鬱想法,長期情緒低落、沒有胃口、也不願和家人說話,整天臥躺在床上,這些症狀困擾了陳先生半年以上,家人相當擔心,因此決定前往醫院診斷治療。國人憂鬱翻倍:老年、青少年族群憂鬱症比例高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治醫師謝明翰說明,根據一份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15歲以上國人有8.9% 呈現憂鬱症狀,重鬱症達5.2% ,其中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而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另外,中研院鄭泰安教授團隊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台灣自1990到2010年這20年間,「常見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從11.5%上升至23.8%,可見憂鬱症早已是國人心理健康重要的問題。不適當治療方式 恐延誤就醫時間有些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初期不自覺自己情緒已經出問題了,反而常因憂鬱症引起身體上的不適,例如失眠、頭暈、疼痛、胸悶或腸胃道等症狀而到處求醫,或是認為自己運勢低落、卡到陰而去廟裡收驚或喝符水。直到後來症狀未緩解、惡化時,或醫療專科檢查不出毛病,才輾轉來到心身科或精神科就醫。對此,謝明翰醫師說明,憂鬱症其實就是情緒上的感冒,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時期遭遇,更不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被貼標籤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忽略了這些症狀,反而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加劇病情惡化。搭配輔助藥物治療KO憂鬱前述患者,初起使用第一線抗憂鬱症藥物,但治療兩、三個禮拜後,症狀並未獲得緩解,醫師希望能夠讓症狀盡快獲得改善,建議患者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使用,使用一個多禮拜後,精神狀態好轉許多,願意開口講話,也會主動打招呼。臨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對於常用的抗憂鬱劑(血清素相關製劑)治療反應較慢或效果不佳,目前已經有些藥物可以用來輔助抗憂鬱劑,加速憂鬱症狀的緩解,甚至達到痊癒。謝明翰醫師叮嚀,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後,要遵從醫囑服藥,最好不要挑藥服用或是自行停藥。若出現副作用也要與醫師討論,找出解決的方法或是調整藥物。否則,不但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當幾乎整天都出現憂鬱情緒,對平日嗜好失去興趣,且情況持續超過兩星期,就要特別注意了。只要盡早就醫,早期治療,透過專業醫師的協助,一定可以戰勝憂鬱,恢復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