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化

卵巢癌年輕化!子宮內膜異位症、荷爾蒙是主因

卵巢癌年輕化!子宮內膜異位症、荷爾蒙是主因#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卵巢癌堪稱是婦科界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出現腹脹、腹痛、食慾降低等時,多已是第三期以上,雖然在過去統計資料上發現,卵巢癌多發生於50~70歲的停經婦女,但近年來卻發現它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日前更出現了一名年僅19歲的青少女。驚!她一年內竟連冒2顆腫瘤19歲的李小姐,在去年3月時曾因左側卵巢囊腫接受切除手術,但不到半年,又出現了下腹腫脹、頻尿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左側卵巢又長出一顆12公分的腫瘤,由於高度懷疑有惡性徵象,且考量到日後的生育能力,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以達文西手術切除左側卵巢輸卵管,同時進行骨盆腔主動脈淋巴切除手術,病理報告顯示為卵巢癌第一期,而目前無復發跡象。卵巢癌平均年齡 已降至44.5歲北醫附醫婦產部劉偉民醫師表示,據北醫近4年半來統計發現,40歲以下的卵巢癌患者比率已增至40%,平均年齡降至44.5歲,雖然卵巢癌的類型多,以往認為,年輕的卵巢癌病患多屬於生殖細胞病變,但近年來,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病患屬於與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的上皮細胞類型,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容輕忽。此外,也別以為沒有發生過性行為,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北醫附醫婦產部主治醫師陳菁徽表示,隨著國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多數人不是晚婚、不孕、經期提早來,就是接觸太多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使得卵巢使用的時間大幅增加,罹癌率也跟著上升,所以,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定期接受超音波以及抹片檢查,以確保身體無任何異狀。

大腸癌年輕化!少運動、少蔬果是元兇

大腸癌年輕化!少運動、少蔬果是元兇#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自民國95年大腸癌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後,發生人數便開始呈現逐年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然而,攝取過多的肉類與脂肪、飲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纖維、生活中缺乏運動等,都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兇,且往往等到發現時,已是癒後較差的第三第四期了,由此可見,大腸癌防治刻不容緩。只要大腸有腫瘤、瘜肉 通常都會造成出血台南市衛生局表示,若是大腸有腫瘤或瘜肉的話,通常都會造成出血,並且附著在糞便上跟著排出,所以,只要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就可以檢測出糞便表面肉眼看不見的血液,達到大腸癌防治的效果。所謂的大腸瘜,指的是發生在大腸黏膜層的隆起物,好發於左側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與直腸,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瘜肉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演變某些型態的瘜肉會演變成癌症,而大腸瘜肉其實不容易在內視鏡底下用肉眼觀察,所以,需要透過進一步檢驗才能得知。腺瘤性瘜肉 較有演化成癌的機會一般來說,瘜肉病理組織主要可分為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腺瘤性瘜肉三種,第一增生性瘜肉在大腸中最常見,但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會癌化;第二發炎性瘜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本身較不會產生癌變;第三則為腺瘤性瘜肉,較具演變為癌症的機會。大部分的大腸瘜肉沒有症狀,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有可能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所以,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仍需仰賴大腸鏡檢查。預防重於治療 3成以上死亡是可被預防雖然癌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但3成以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衛生局呼籲民眾,「預防重於治療」是癌症防治必備的理念,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其實,預防癌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源頭做起,只要堅守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已知的危險因子,加上定期癌症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症一點都不難。

「瘋3C」用眼過度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瘋3C」用眼過度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在老年人身上常見造成視力退化與失明之視網膜疾病,但隨著3C產品的普及,高度用眼族群逐漸增加中,使得罹患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而目前早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沒有明確的診斷方法,因此,民眾僅能提高警覺,一旦出現模糊、黑影、扭曲三大徵兆時,就要盡速就醫檢查。視網膜出現沉積物 恐會引發黃斑部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包括視物變形、顏色變淡或暗影等主觀症狀,然而,台大醫院醫療團隊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在視網膜生理構造上出現一種稱為隱結的沉積物,這些隱結一來會阻隔視網膜,獲得脈絡膜微血管的營養供給,二來也會導致色素上皮細胞的代謝廢物,無法完整的被血液循環帶走,造成色素上皮細胞功能萎縮,及感光細胞的病變,最後造成視力傷害。濕式病變 是導致失明的主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式(早期)和濕式(血管新生或滲漏性)2種型態,在所有患者當中,乾式病變較普遍,約占80~90%,而濕式病變則約略占10~20%,且是導致老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調查發現,全球有3900萬人失明,而這些人中超過315萬人是因為黃斑部病變而失明,且在臺灣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乾式與濕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盛行率,分別為9.2%以及1.9%,所以,若能從乾式病變即開始介入早期治療,將能有效預防疾病進展、減少後續失明的發生率。

掉漆!快槍俠年輕化 45歲以下佔8成

掉漆!快槍俠年輕化 45歲以下佔8成#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男性到了中年時,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早洩,但根據研究指出,20~30歲病人,比起50~60歲者來說,早洩發生比例更高達2~3倍,由此可見,早洩已不再只是中年男性的痛。每3人中就有1人有早洩困擾根據最新調查指出,45歲以下男性是早洩求診病人的大宗,佔整體比例近8成,對此,雙和醫院泌尿科高偉棠醫師表示,如果行為開始3分鐘內就射精,表示可能就有早洩問題,但早洩並非不治之症,只要出現類似症狀及早就醫,大部分病人都可獲得良好控制。早洩是指男性缺乏控制射精的能力,發生原因與腦部控制射精的血清素訊號有密切關係,且據調查指出,早洩盛行率約為30%,換話說就表示每3人中就有1人有早洩問題。緊張、性行為頻率低 都是早洩因素之一高偉棠醫師表示,年輕人容易早洩的因素多,除了先天因素外,天生易緊張的性格、壓力、性行為頻率低,或是不知如何控制性愛節奏等都是可能因素,加上不知如何改善,反倒陷入越發困擾和挫折的惡性循環中。且在門診上,也經常接觸到許多20、30歲的青壯年,因早洩困擾而就醫,其中也不乏許多20出頭的大學生,因新交女朋友,希望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時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卻往往因為緊張的情緒而適得其反,出現早洩狀況。偏方治療要注意 當心引起其他性功能障礙然而,有部分男性在發現有早洩困擾時,會透過保險套、性愛過程中分心、變換姿勢,甚至尋求偏方、在網路上購買號稱具療效的藥物治療來解決,但其實早洩與控制的生理能力相關,應由專業泌尿科醫師對症下藥,才能根本改善。高偉棠醫師表示,近年醫學研究發現,早洩與腦部控制射精的血清素訊號有關,可評估選擇抑制血清素再吸收的口服藥物治療,在性行為前1小時使用,有助加強病人控制射精的能力,延長性交時間,但切勿濫用偏方治療,以免引起其他性功能障礙。

罹患關節炎年輕化?醫:運動、肥胖是原因!

罹患關節炎年輕化?醫:運動、肥胖是原因!#年輕化

(撰文:許家瑋)(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近日天氣轉冷,常聽人說天氣一變化膝蓋關節就會跟著疼痛,林口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游家偉指出,這是因為身體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使體感溫度改變,其中,因關節靠近身體表面,關節肌腱因此容易受到拉扯,膝蓋就會產生不適感。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關節保健的迷思與討論也越來越廣泛,以下為游家偉醫師所做的說明,一次戳破大眾對於關節炎的迷思!關節炎主分為二 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自遺傳 游家偉醫師說明,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而支撐著軟骨與活動的,是由韌帶、肌腱、肌肉、關節囊與附著的肌肉組織,組成了一個可重複使用數十萬次活動的構造。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游醫師進一步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遺傳的體質,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關節構造,造成全面性的關節功能損傷,與退化性關節炎磨損只有部分位置的狀況不一樣,是全身性的破壞,可經由驗血檢驗出。關節損傷三迷思 聽聽醫師怎麼說 對於關節與軟骨的保健,討論欲加廣泛,游家偉醫師針對常聽見的關節的三大迷思做了說明:1)氣溫驟降,關節感到疼痛是真的嗎?這是有可能的,就如同雞腿在冷凍庫後,關節無法扭動的狀況是一樣的,關節靠近身體表面,血液循環低,使關節在與周圍的肌腱拉扯時會比較緊繃,造成不適感。2)折手指會導致慢性發炎?游醫師打趣的說:「先說明手指修不修長是跟爸媽遺傳基因有關啦!而長期折手指除了關節變粗之外,變形也是有可能的。」他進一步說明,關節旁的側韌帶與肌肉、肌腱可能因長期折手指受傷,導致慢性發炎,變粗就是這樣來的。3)體重對於關節的耗損真有這麼大嗎?體重都是由髖關節與膝關節承受,其中膝關節是兩個平面的結構組成,平面摩擦受到重力的影響會比較集中,使得膝關節較髖關節更容易磨損,體重越重,磨損力越大,相對地就容易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如果選擇帶護膝保護膝關節,護膝對於身體的重量並沒有額外的支撐,效果有限。保健食品效果有限 主要須看產品吸收能力 而市售強健關節與軟骨的保健食品多種,游醫師說:「葡萄糖胺是唯一對於膝蓋關節退化有治療效果,而且臨床被證實的。」其他如鯊魚軟骨、各類軟骨素等,目前為止並沒有被證實具有療效,民眾食用後如沒有特別的妨害,可當作保健食品食用或心理安慰劑使用,也許有療效。游家偉醫師進一步說明,葡萄糖胺能藉由血液循環提供給軟骨再生能力。在購買葡糖糖胺時,須選擇正式、合格的藥廠,有GMP、衛福部與多國認證的就是安全的藥品。其中,和維骨力類似的複方產品很多,但是不一定有效果,還是要看產品對於身體的吸收能力。游醫師建議,有關節炎的民眾,體重需要維持不過胖;在運動上可改變爬山、慢跑等項目,改為游泳、散步,也要買一雙適合運動的好鞋;平時減少走樓梯、拿太重的東西或維持一個姿勢過久。治療關節炎的方式很多,除了服用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外,也有施打玻尿酸、血小板PMP等方式,但皆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獲得有效果的治療。雖說,葡萄糖胺可以舒緩關節炎症狀,目前葡萄糖胺分為三大類別,第一為硫酸鹽葡萄糖胺,第二為不含鹽基的葡萄糖胺,第三為鹽酸鹽葡萄糖胺,不同類別,功能性皆不同,但其中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建議民眾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關節補給站:http://focus.uho.com.tw/arthritis/

愛滋年輕化!平均年齡為25~29歲

愛滋年輕化!平均年齡為25~29歲#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響世界愛滋日,疾病管制署特別與知名網路插畫家H.H先生合作,將筆下擁有廣大粉絲的人物美美結合愛滋防治概念創作成大型關懷愛滋裝置藝術,同步在臺北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臺中草悟廣場、高雄科工館及花蓮舊鐵道行人徒步區等四地展出,用最潮流的方式宣導愛滋病防治,呼籲民眾防治愛滋、關懷愛滋感染者。愛滋病若無及早篩檢與治療 將成為防治最大的阻礙疾管署郭旭崧署長表示,愛滋病是可以被預防、也有藥物可治療與控制的疾病,如果沒有及早篩檢與治療,才是愛滋防治工作最大的阻礙。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今年世界愛滋病日主題訂為Close the gap,希望能朝消弭各項愛滋預防、治療及照護上的障礙而努力,讓所有人都能有機會且無差異的接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愛滋感染人數 平均每天新增6人而我國愛滋防治策略近年成效顯著,截至今年8月底止,感染者就醫人數計20,477人,就醫率達87.17%,且新通報個案3個月內就醫率達91.58%;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之患者,近8成均能規律回診,服藥一年後病毒量亦大幅降低,顯見規律治療成效良好。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新增愛滋病毒感染人數計1,896人,平均一天新增6名感染者,目前累積感染人數已達28,371人,主要年齡層介於25~29歲之間,且有年輕化趨勢。了解愛滋正確認知 有助於自我保護因此,疾管署將持續與各部會、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合作,透過多元化的網絡及場域,及早向年輕族群宣導愛滋正確認知及自我保護的知能,以避免憾事持續發生。此外,疾管署也邀請知名部落客史丹利拍攝史丹利排長的西斯(SEX)教戰守則網路短片(網址:http://www.cdc.gov.tw/),透過網路活動中各種性事突發小狀況,置入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水性潤滑劑及愛滋篩檢的重要觀念,並有價值500元以上精美禮品的抽獎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偏好含糖飲料、速食 糖尿病年輕層下降

偏好含糖飲料、速食 糖尿病年輕層下降#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自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據衛生署統計,在2012年國人前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5位,顯示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比率居高不下。但國人一直將糖尿病的印象停留在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殊不知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卻逐漸下降。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沈峰志醫師表示,據糖尿病學會透過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發現,2000年小於40歲的患者約為4.9%,但到了2009年已增加至5.5%,顯示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過去糖尿病患年齡多發病為40歲以上,但現在愈來愈多20多歲年輕人也患糖尿病,主要是肥胖所致。血糖控制不佳  恐提早10年有併發症近年來受飲食西化影響,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喜好攝取速食、含糖飲料,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MI若大於24就代表過重,應要小心。除了肥胖,其他像是有家族史、高血壓、膽固醇偏高、三酸甘油酯過高、低密度膽固醇過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缺乏運動者等,只要符合2項危險因子都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群。醫:高危險族群應定時測量血糖沈峰志醫師表示,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針對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控制統計發現,只有約3成的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低於7%的標準,顯示有在積極控制血糖的病患仍不高;而血糖若控制不佳,較容易提早產生併發症,如眼睛、腎臟等病變,恐會提早10年發生。因此,定期的自我測定血糖可做為糖尿病藥物調整及食物控制的依據,並可預防併發症的出現。但是要在何時測量血糖值呢?測量後的標準值又是如何?正確血糖測量●血糖濃度:1)空腹8小時血糖介於100mg/dL,飯後2小時介於140mg/dL,即為標準。2)若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超過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6.5%以上,連續兩、三天以上出現異常數值,且伴隨有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就要當心為糖尿病,其中糖化血色素是一個可知道過去3個月血糖的指標。●血糖測量時間:1)空腹血糖:次日早餐前即空腹8小時的檢測。2)飯後2小時血糖:每一餐吞下最第一口飯後2小時檢測。 血糖控制+良好生活習慣    避免成為糖尿病患研究發現,血糖高的人透過減重及飲食控制,3成5的人在10年內可避免進展成為糖尿病,但若完全沒控制血糖,約4成的高危險群會發展成糖尿病。沈峰志醫師也呼籲民眾,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攝取均衡飲食,最好少鹽、少油、少糖、高纖,養成運動習慣、保持正常體重,早睡早起不熬夜、避免抽菸喝酒,才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主因 醫:高危險族群應定時測量血糖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主因 醫:高危險族群應定時測量血糖#年輕化

(撰文:談雍雍)(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採訪諮詢: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沈峰志醫師)據衛生署統計,在2012年國人前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五位,顯示國人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比率確實居高不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即便接受治療也無法痊癒,但若不加以監控,則有可能導致併發症而死亡。國人一直將糖尿病的印象停留在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殊不知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卻逐漸下降。 偏好含糖飲料、速食  糖尿病年輕層下降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沈峰志醫師表示,據糖尿病學會透過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發現,2000年小於40歲的患者約為4.9%,但到了2009年已增加至5.5%,顯示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過去糖尿病患年齡多發病為40歲以上,但現在愈來愈多20多歲年輕人也患糖尿病,主要是肥胖所致。近年來受飲食西化影響,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喜好攝取速食、含糖飲料,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MI若大於24就代表過重,應要小心。 除了肥胖,其他像是有家族史、高血壓、膽固醇偏高、三酸甘油酯過高、低密度膽固醇過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缺乏運動者等,只要符合2項危險因子都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血糖控制不佳  恐提早10年有併發症沈峰志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30幾歲的年輕人,本身患者糖尿病患,但因為飲食及自我管理較差,導致血糖控制不佳,使得自身抵抗力變差,最後竟引發敗血症死亡。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針對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控制統計發現,只有約3成的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低於7%的標準,顯示有在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的病患仍不高;而血糖若控制不佳,較容易提早產生併發症,如眼睛、腎臟等病變,恐會提早10年發生。因此,定期的自我測定血糖可做為糖尿病藥物調整及食物控制的依據,並可預防併發症的出現。但是要在何時測量血糖值呢?測量後的標準值又是如何?正確血糖測量●血糖濃度:1)空腹8小時血糖介於100mg/dL,飯後2小時介於140mg/dL,即為標準。2)若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超過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6.5%以上,連續兩、三天以上出現異常數值,且伴隨有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就要當心為糖尿病,其中糖化血色素是一個可知道過去3個月血糖的指標。●血糖測量時間:1)空腹血糖:次日早餐前即空腹8小時的檢測。2)飯後2小時血糖:每一餐吞下最第一口飯後2小時檢測。 但醫師也提醒在家利用血糖機所做的自我檢測,飯前「空腹血糖」恐會與醫院測到的血糖指數誤差約15%(根據ISO15197規定)。因為醫院是用全血分離過後的血漿做為檢測血糖標本,而病患在家扎針採集的是全血。但若家中血糖機測出的數值高於上述標準值,建議仍需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抽血檢查。然而,病患在家中進行測量血糖時,也需注意以下幾點是否有影響到血糖值的準確度,1)病患因採血過程疼痛,而不願天天定時採血;2)採血前對於手部的清潔是否徹底;3)採血用試紙是否過期、折到、受損及受潮;4)採血時所需的血液量足夠與否;5)血糖機在使用後的清潔與維護;6)是否定期校正。當監測的血糖值忽高忽低,甚至變化過大時,對於病患在病情、用藥及飲食上的調整有著不小的影響,因此,當病患進行自我監測時,切勿敷衍了事,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血糖控制+良好生活習慣   可避免成為糖尿病患研究發現,血糖高的人透過減重及飲食控制,3成5的人在10年內可避免進展成為糖尿病,但若完全沒控制血糖,約4成的高危險群會發展成糖尿病。因此,尚未發病但有糖尿病潛在因子的高危險群,若是能有血糖控制的觀念,並付諸改善,是有機會延緩糖尿病發病的時間,甚至不會發病成為糖尿病的患者。沈峰志醫師也呼籲民眾,預防勝於治療,生活習慣還是最重要,平時攝取均衡飲食,最好少鹽、少油、少糖、高纖,養成運動習慣、保持正常體重,早睡早起不熬夜、避免抽菸喝酒,才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