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栓通」(Fondaparinux)是一種抗血栓劑,通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梗塞、深層靜脈血栓及肺栓塞。不過,因為該藥物限制多、同類藥品市占率僅3%,藥廠內部決定將退出健保。對此,衛福部健保署回應,這次是藥商主動申請退出,與成本不敷無關,經共擬會評估這款藥物非主流、可替代藥物多,不影響民眾用藥權利。
「愛栓通」(Fondaparinux)是一種抗血栓劑,通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梗塞、深層靜脈血栓及肺栓塞。不過,因為該藥物限制多、同類藥品市占率僅3%,藥廠內部決定將退出健保。對此,衛福部健保署回應,這次是藥商主動申請退出,與成本不敷無關,經共擬會評估這款藥物非主流、可替代藥物多,不影響民眾用藥權利。
你會去捐血嗎?一般健康成年人捐血不僅可以幫助需要的人,還能促進自身體內製造新血來換血,有益身體健康。不過捐血雖然是幫助他人的公益活動,卻非人人都能捐血,例如若有使用特定消炎止痛、抗凝血藥物者,應暫緩捐血。快透過1表對照自己使用的藥物有沒有上榜!若不確定是否符合捐血資格,建議捐血前先諮詢相關專業工作人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約有25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因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需服用抗凝血藥物讓血液不易凝固達到預防中風成效,「但是,無論是服用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患者若遇如車禍、跌倒骨折、大量出血等意外,必須進行緊急手術時,血液不易凝結可能讓手術發生無法止血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策略長兼藥劑部長陳立奇說。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持續反轉藥物的抗凝血功能衛福部食藥署在今年4月已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完全且持續地反轉抗凝血藥物的抗凝血功能。換句話說,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一旦遇到緊急手術時,便能以反轉劑應對緊急突發狀況,恢復身體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藥 手術出血問題未解陳立奇指出,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藥物,有傳統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選擇。傳統抗凝血藥物作用較慢,治療限制多,出血風險高,容易影響患者服藥順從性;而近年推出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劑量固定、不須定期監測,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低,除此之外,出血風險低,顱內出血風險也較傳統抗凝血藥物少。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藥物,當患者突遇意外發生時,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恢復成為救命關鍵。陳立奇進一步解釋,傳統抗凝血藥物需施打維他命K恢復凝血功能,作用時間至少需要15小時以上;沒有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則需藉由血液透析或停藥來恢復凝血作用。當面臨緊急手術的關鍵時刻,臨床只能選擇緊急處置「賭一把」,畢竟緊要關頭,多一秒等待就多一分風險。專用反轉劑 關鍵時刻緊急凝血救命陳立奇表示,以往有患者擔心服用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出血風險而抗拒服藥,「這是普遍疑慮,只能盡量指導患者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認知。」幸好,如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已經上市,能在15分鐘內快速恢復凝血效果,而且效果持續長達12小時,降低不少患者疑慮。不過,陳立奇也提醒患者,要好好遵從醫囑,切勿擅自調整藥量或停藥,不要自己隔空抓藥當醫師,身體若出現任何不尋常出血狀況,切記返回門診與醫師討論追蹤。陳立奇提醒,除規律用藥外,均衡飲食也是維持心臟健康重要關鍵,「健康飲食,不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不貪杯,多吃健康蔬果,更能有助病情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老先生在家中不慎跌倒造成顱內嚴重出血,需緊急進行手術 ,但因患者為心房顫動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進行緊急手術可能有無法止血的風險。全台估25萬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風險高5倍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指出,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是以抑制心房顫動患者凝血功能,讓血液不易凝固來達到預防中風的成效,因此如果心房顫動患者在服用藥物期間突遇大量出血需要進行手術時,患者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回復,會直接影響患者緊急手術的成功率。臺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會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但高達75%患者感覺不到任何症狀,致使心房顫動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某些患者甚至在中風後才知道自己是心房顫動患者。江晨恩主任說明,台灣約每47分鐘即有一人因腦中風死亡,而研究顯示高達28.3%的腦中風是因心房顫動引起,根據統計發現,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更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2倍死亡風險。抗凝藥反轉劑 緊急手術關鍵即刻救援江晨恩主任表示,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藥物作用慢,研究顯示超過50%以上的心房顫動患者未受到妥善照護,而且華法林造成的顱內出血,亞洲人是白人的4倍。新型抗凝血劑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藥物順從性,而且顱內出血比華法林少70%。抗凝藥防中風 緊急手術提高止血不易的風險傅維仁主任說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性的反轉劑經研究顯示,不但能夠完全、並持續超過12小時反轉效果,且以350倍親和力達到專一精準結合,來抑制特定抗凝血藥物的抗凝作用,即時提供心房顫動患者得以因應緊急手術的身體恢復凝血功能狀態。心房顫動患者突遇意外須緊急手術時,注入的反轉劑就會讓心房顫動患者恢復正常凝血功能,手術結束後可以繼續服用有反轉劑的新型抗凝血劑,減少中風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在秋冬及低溫時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機率較高(患者逾2成、比夏天多近1成),因此心房顫動者要預防中風,除了注意飲食外,入秋之際更要注重保暖。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醫師表示,今年6月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中風)位居第3位,且國人最常見的就是缺血性中風,占中風比例的7成。腦中風患者大約每6人中,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尹居浩醫師說明,正常人每分鐘心跳大約在60-110下左右,而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較正常者高出許多,導致心房無法正常收縮,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即引發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患者比其他型態中風者,住院時間長、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也更高。尹居浩醫師進一步指出,心房顫動患者可服用抗凝血藥物、減少血栓形成機會,以預防缺血性中風。然而,並非所有心房顫動患者皆必須服用抗凝血藥物,應進一步評估中風風險,中、高危險群的患者才有長期服藥的必要。根據最新的GARFIELD報告指出,心房顫動中風風險評估指標,有將近3成的中度中風風險病患,風險值被低估,且全球有4成的心房顫動患者未開立處方服用抗凝血藥物,大幅增加中風風險。為此,醫師提醒在秋冬的中風高危險季節,民眾需得牢記中風密碼1234的警訊。1.冬天而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者,比夏天多近1成。2.秋冬之際、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者逾2成3.有近3成心顫患者被低估中風風險4.約4成心顫患者未被處方抗凝血藥物、應注重自身保健。多管齊下防中風 保暖、服藥、飲食皆要留意尹居浩醫師呼籲,有心房顫動、中風等病史的民眾,應多瞭解自身中風風險評估指標、做好秋冬保暖,以免低溫時引發中風,而心顫患者也可詢問醫生是否適合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來降低中風發生率,多管齊下預防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80歲的曾阿嬤半年前心肌梗塞發作,因而放置了心血管支架,醫師在術後開立抗凝血藥物,囑咐阿嬤按時服用。不過,曾阿嬤因聽信電台介紹,每天照三餐加量食用銀杏,兩周後,發現身體出現許多瘀青,刷牙時牙齦也會流血,經醫師詢問後,推測這些出血的症狀,應該是銀杏與抗凝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導致,建議停用銀杏,幾天後,阿嬤出血狀況已逐漸恢復正常。很多人以為食品絕對安全,健康食品及錠狀膠囊狀食品雖然本質是食品,但因經過濃縮萃取等程序,濃度含量已不同於一般食品,食用者應依照建議劑量攝食,切勿存有「多吃多健康」的錯誤觀念。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任何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進入體內,都可能影響藥品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或排泄,進而改變藥物治療疾病的效果,甚至增加副作用發生機率。銀杏除了與抗凝血劑併用,會增加出血風險,也可能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像是降血壓藥、抗癲癇藥物等,因此不建議一起食用。很多人都知道銀杏對健康有助益,卻不一定知道同樣是含銀杏成份保健食品,因其萃取部位不同,成份也會不一樣。目前很多國家將銀杏葉歸類為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在台灣,銀杏葉萃取物則列為藥品管理,核可適應症為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且需於醫師或藥師指示下服用,千萬不要自行胡亂服用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銀杏葉」成份製劑為藥品,服用前應詢問醫藥專業人員。「銀杏果」成分製劑為食品,若食用後出現不適症狀,除應立即就醫外,也應向「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通報。(資料來源/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55歲黃女士是一位職業婦女,五年前因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放置一支血管內支架,故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並於心臟內科門診固定追蹤。某日突發性左下腹痛,起初不以為意且至民間推拿按摩,但因疼痛加劇而前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急診求診。經理學檢查左下腹可觸摸一具壓痛性腫塊,電腦斷層檢查為左側腹直肌鞘膜血腫約14x7公分,因此入院經由保守治療後門診追蹤。另一位67歲魏先生,七年前因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放置血管內支架,且合併心律不整情形,故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並於心臟內科門診固定追蹤。近日自南京返台後第二天發生急性下腹痛合併腹脹情形,至某醫學中心急診就診,但因症狀未改善且疼痛加劇而轉至該院中興院區急診求診。急診理學檢查發現有腹膜炎傾向,且實驗室檢查顯示敗血症情形,經電腦斷層檢查為疑似腸阻塞併腸壞死,因此進行緊急剖腹探查手術,術中可見腸系膜血腫導致腸阻塞併壞死,經手術切除壞死腸道併吻合後,現已順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醫師陳建成表示,急性腹痛約佔急診病患5~10%,其中約20~25%病患需要住院或手術治療,在接受進一步診察治療病患中,約40%為原因不明急性腹痛,需要手術病人以急性闌尾炎及腸阻塞占大多數。陳建成說,近年來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人數增加,因治療技術進步,故服用口服抗凝血劑病人增多。但口服抗凝血劑除了治療心血管疾病外,同時會導致程度不一的凝血時間延長,常容易因外傷或外力造成出血不止。上述兩案例病患皆因心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血藥物,且突發性急性腹痛卻無外傷或外力撞擊。因此他提醒病患,除了應固定至心臟內科門診追蹤監測凝血功能外,平日亦須格外小心,勿輕忽急性腹痛,一但有突發性、持續且加劇急性腹痛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案例X光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