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耳

醫訊/關心聽損兒 了解聽損療育

醫訊/關心聽損兒 了解聽損療育#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重要管道,正常的聽覺能力也是兒童語言及學習發展的基本需求,聽力一但有損失,對兒童將來一生影響深遠。兒童聽損指的是發展成長中兒童出現聽覺辨識困難,如果是不可治療、不可回復的聽障狀態,要聽到聲音就必須靠輔具的幫忙,或接受治療等。為提供人工電子耳小朋友展現自信與增添暑假樂趣的活動園地,並增加家長對術後療育的認識與了解,林口長庚特別邀請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林維真主講「聽覺口語法與術後療育」,並安排小朋友趣味活動,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8/19(日)下午1:30~3:5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1樓第一會議廳  講座洽詢:(03)3281200轉5176,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劉恩慈小姐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兒童聽損指的是發展成長中兒童出現聽覺辨識困難,經由醫院適當的聽力檢查後確認有聽力損失且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經檢查後家長得知,寶寶可能罹患先天性聽力障礙,在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時,大部分家長都會徬徨難過、震驚,最後才會積極尋找資源以及協助。事實上在遇到這類的情況時,最好的態度就是及早把握0~6歲的語言學習黃金期,早期發現才可早期療育。 檢查第一步,必須向耳鼻喉科醫師確認排除一些常見或可能經治療恢復的疾病。在確認為不可治療的情況後,積極的介入是必要的,尤其先天性聽損的早期療育最為重要。因為聽覺能力的正常與否,對於之後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以及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展能否正常是有很重要的關聯。雅文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如果是不可治療、不可回復的聽障狀態,要聽到聲音就必須靠輔具的幫忙;輔具有很多種,包括了助聽器、耳蝸植入(一般稱之為人工電子耳)及FM系統,一般兒童在完成聽力診斷後便會依照孩子的聽損程度及需要,向耳鼻喉科醫師及聽力師請教,配戴適當的輔具。一般聽損兒童最常使用到的聽覺輔具就是耳掛型助聽器,但若孩子的助聽器未能提供患者合適的聽力學習機會,那麼下一個可考慮的輔具,則為須開刀植入的人工電子耳。有了輔具才聽得到聲音,有了聽力,再配合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法」訓練,聽損兒便有機會發展正常的語言能力、社會的認知能力。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淑華說明,所謂的聽覺口語法,是孩子在聽力輔具提供「聽覺」潛能後,將聽能、語言、說話、認知、溝通依自然發展順序,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透過對話互動,幫助聽損兒學習「聽與說」。聽覺口語法課程採一對一的個別診斷教學,強調且重視父母的參與,因為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情境配合課堂學習的字彙及技巧,做複習、強調及延伸。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關懷聽損兒多年,對於聽損兒照護貢獻卓越。而重視飲食養身,並針對婦女所研發如何對女性食得健康的紫金堂也捐助雅文基金會,一同加入關懷聽損兒行列;紫金堂駐站護理師陸廣貞表示,目前也希望可以針對更多族群,研發出對孕婦更健康有益的料理。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電子耳

兒童聽損指的是發展成長中兒童出現聽覺辨識困難,經由醫院適當的聽力檢查後確認有聽力損失且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經檢查後家長得知,寶寶可能罹患先天性聽力障礙,在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時,大部分家長都會徬徨難過、震驚,最後才會積極尋找資源以及協助。事實上在遇到這類的情況時,最好的態度就是及早把握0~6歲的語言學習黃金期,早期發現才可早期療育。 檢查第一步,必須向耳鼻喉科醫師確認排除一些常見或可能經治療恢復的疾病。在確認為不可治療的情況後,積極的介入是必要的,尤其先天性聽損的早期療育最為重要。因為聽覺能力的正常與否,對於之後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以及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展能否正常是有很重要的關聯。雅文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如果是不可治療、不可回復的聽障狀態,要聽到聲音就必須靠輔具的幫忙;輔具有很多種,包括了助聽器、耳蝸植入(一般稱之為人工電子耳)及FM系統,一般兒童在完成聽力診斷後便會依照孩子的聽損程度及需要,向耳鼻喉科醫師及聽力師請教,配戴適當的輔具。一般聽損兒童最常使用到的聽覺輔具就是耳掛型助聽器,但若孩子的助聽器未能提供患者合適的聽力學習機會,那麼下一個可考慮的輔具,則為須開刀植入的人工電子耳。馬英娟進一步解釋,聽損兒童在使用FM系統時,多是搭配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一同使用,FM運作時就好像一個迷你收音機系統,說話者使用一個遠距的麥克風和發射器,小孩則戴著接收器,當說話者的麥克風被裝置在靠近嘴巴的地方,儘管相距稍遠,小孩彷彿是在說話者身邊聽他說話一樣;FM系統的應用其實相當廣泛,只是最常使用它的通常是學校,顧及老師教學忙碌還要照顧全班同學, FM系統便可讓孩子的學習不受限於老師的距離及不被環境中的噪音影響。有了輔具才聽得到聲音,有了聽力,再配合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法」訓練,聽損兒便有機會發展正常的語言能力、社會的認知能力。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淑華說明,所謂的聽覺口語法,是孩子在聽力輔具提供「聽覺」潛能後,將聽能、語言、說話、認知、溝通依自然發展順序,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透過對話互動,幫助聽損兒學習「聽與說」。聽覺口語法課程採一對一的個別診斷教學,強調且重視父母的參與,因為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情境配合課堂學習的字彙及技巧,做複習、強調及延伸。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關懷聽損兒多年,對於聽損兒照護貢獻卓越。而重視飲食養身,並針對婦女所研發如何對女性食得健康的紫金堂也捐助雅文基金會,一同加入關懷聽損兒行列;紫金堂駐站護理師陸廣貞表示,目前也希望可以針對更多族群,研發出對孕婦更健康有益的料理。

再植電子耳難度高 失聰少女重獲新聲

再植電子耳難度高 失聰少女重獲新聲#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19歲的陳葦庭,左眼天生藍色瞳孔,讓同學們羨慕不已,其實,她是罕見病症「瓦登柏革症候群」病患,除眼睛與眾不同還合併聽障,靠電子耳跟外界溝通,上大學前晶片故障,但重致電子耳耗費龐大,後來獲得慈濟基金會補助,在台中慈濟醫院利用微創植入電子耳,聽到了比之前更多的細微聲音,讓她重新走出無聲世界。「瓦登柏革症候群」屬於遺傳疾病。陳媽媽說,葦庭的外曾祖母是藍眼睛、爸爸是聽障,老一輩以為藍眼睛是白內障的一種,而聽障則是喝草藥喝壞的,從來不知道會遺傳。葦庭直到1歲半家人才發現她是天生失聰,一開始也戴過助聽器,但耳裡轟轟的聲音讓她受不了,直到獲政府補助,6歲前裝上電子耳,她從此如同一般的孩子一樣,在普通國中高中就讀。葦庭去年考上大學,耳裡的聲音突然變得愈來愈小,甚至聽不到。經檢查原來是用了13年的電子耳故障,媽媽擔心她大學之路生變,未來無法跟人競爭,但重植電子耳費用龐大。幸好慈濟基金會補助,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弘斌利用「微創植入電子耳手術」替葦庭植入新的電子耳,新的電子耳讓她連風聲、雨聲與說話的呼氣聲都能聽到。電子耳究竟為什麼能有這麼神奇的力量,讓聾人能再聽見聲音,跟助聽器又有那裡不同呢?吳弘斌醫師指出,電子耳正式的名稱是「人工耳蝸」,簡單的說,「電子耳」可以完全取代耳蝸,目前已可適用聽力在90分貝以上、兩耳聽力都有極重度聽力損失或全聾的病患。人工電子耳植入時間愈早愈好,語前失聰6歲前,但以3歲為佳。語後失聰的聽損者,最好能在聽不到的5年內裝上。助聽器則屬於聲音放大器,針對聽損在輕到重度之間的人,二者是完全不同。少數人就算是裝了電子耳還是聽不到,那是因為電子耳裝在內耳的耳蝸,耳蝸後面有聽神經,靠聽神經去傳遞聲音,一旦聽神經發生病變,聲音訊號傳遞自然打折扣,效果不如預期。還有一種情形是根本沒有聽神經,裝了就沒有效。因此在做人工電子耳手術前,必須經過聽力評估,做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確定耳蝸有無變形,聽神經是不是存在。「微創植入電子耳手術」為複雜度較高的微創植入手術。吳醫師表示,所謂的微創指的是微創傷口、微創植入兩個部份。微創傷口是指手術傷口只有3公分左右,有別於傳統10幾公分。微創植入則是指在內耳蝸打開0.03公分的小洞,比早期0.2公分來得更小,讓電極束植入,減少內淋巴液的外漏,減少術後頭昏的時間,在48小時內就可以開頻,提早確認手術是否成功,更早接受語言治療,更重要的是有將近8成病患可保留殘存聽力,大幅提高預後品質。吳弘斌醫師說,早期人工電子耳的電極束,直徑0.12公分,現在只有 0.08公分,手術上的破壞比之前低很多,電極束長度則從早期的2公分延長到3公分,電極束更長,能深入耳蝸更內層,可以說拜科技與植入手術的進步,病患能聽到的聲音就更細緻。人工電子耳保固期是十年,跟一般電子產品是一樣的,過了保固期,仍有故障的可能。但一般來說,人工電子耳的故障率很低,十幾年前裝的電子耳故障率2%~3%,現在新一代的電子耳,十年故障率更僅1%左右。像陳葦庭這種再次植入電子耳的病患,手術的難度要比原來植入的難度更高一些。吳弘斌主任說,電子耳手術技巧日新月異,充分了解手術的演進才能以最不傷害病人的方式,更小心謹慎的裝入新的電子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