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獨居時代已經來臨,可怕的不是一個人生活,而是還沒有準備好。一個人住也可以很愜意,只要注意好幾個關鍵要點,甚至連每天買早餐給管理員也能成為救命警訊。《優活健康網》特選摘此文,教你掌握獨居安全求生指南5要點,別讓獨居恐懼限制了老年生活的想像。
隨著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獨居時代已經來臨,可怕的不是一個人生活,而是還沒有準備好。一個人住也可以很愜意,只要注意好幾個關鍵要點,甚至連每天買早餐給管理員也能成為救命警訊。《優活健康網》特選摘此文,教你掌握獨居安全求生指南5要點,別讓獨居恐懼限制了老年生活的想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長輩屬於獨居的情況,發生情緒失落問題時,此時若有支持資源的力量,就能幫助支撐老人家的失落感。以下分別就兩種情境假設,討論長輩和家屬將面臨的情緒難題:1)子女不在身邊/有位社經地位高的老人家,年輕時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後來兒女也在國外成家立業,當父母老了、生病了,優秀的兒女卻無法回來照顧和探望,看似人人稱羨,實際上卻只能擁抱虛空。老人家面臨自身功能不足以支撐現在的治療狀況,卻無法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援。儘管家屬能透過遠端通訊上線,進行病情治療的溝通。然而老人家的病況往往變化急速,一旦發生緊急狀況,需要馬上送急診做緊急處置,當下根本無法聯繫到家屬,影響後續醫療決策。當此類在緊急時刻聯絡不上家人,老人家本身又無法表達的時候,很容易被歸類成:「無家屬」的群體(或家屬棄之不顧),若是救護車送來的老人家,也只好以「無名氏」代稱。要避免這類的情況發生,適時運用家庭的人際資源是很重要的,例如可請長輩住家附近的親友,平時對長輩定期的探視及關懷,並將長輩狀況適時的提供遠方的子女做參考。子女得到訊息後,便可以主動關懷長輩,讓長輩感覺身邊是有子女的,無形中便有心理的安全感與希望感。2)沒有子女的獨居長輩/一般獨居或單一老人通常沒有親友在旁陪伴,需要依靠醫護人員、社工師或相關團體,給予這些單一的老年癌友一些相對應的支持,有些醫院也許會引入慈善、宗教等關懷團體來提供協助。單一老人因為沒有家屬,也就沒有其他人可以討論病情,要不要做治療也是由自己一個人決定。此時關懷單位和醫療團隊就可以適時介入,在老人症狀慢慢出現之後,引導他進入醫院接受治療,然而治療後的不如預期或情緒起伏,才是後續更要留意的地方,重點還是放在幫助找回生命的希望感。(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孤獨很難用健康、確切的方式避免,但是我們卻害怕不已,任何人都可能碰上孤獨:我們全都逃不開風險,再多的Facebook好友、聯絡人、人脈或經濟能力都無法保證能保護我們,成長速度最快的獨居族群是75歲以上的女性(喪偶造成孤獨)以及25至45歲間的男性。沒有獨處的機會 你可能在逃避孤獨通常,孤獨都會來的讓我們措手不及,而且很少人會感覺家人、鄰居、社群甚或朋友會無條件無止境的支持你,一輩子以恐懼和逃避來防禦自己是行不通的,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任何獨處的機會或方法,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你可能是在逃避孤獨。此之外,如果你對偏好獨處的人感到厭惡或瞧不起,捫心自問看看你是不是在投射自己的心態、找代罪羔羊,這些行為都是很典型恐懼症狀,臨床上認可的「恐懼激原」包括各種層次的孤獨:自己恐懼是害怕孤立或獨處的恐懼症,獨居恐怖則是害怕孤單的恐懼症。53%的手機使用者 無手機恐懼症2008年有項檢查結果顯示,英國有超過1300萬人害怕身邊沒有手機,如果手機沒電、沒餘額、不見或收不到訊號,這些人會產生焦慮和恐懼的症狀,他們患有「無手機恐懼症」,正式取名為nomophobia,高達53%的手機使用者都有這種症狀。我不是主張不喜歡獨處的人都患有病理學上的心理失調症,但是當中的確有些有趣的相似處,舉例來說,恐懼症通常都是「習得」或天生的,而非透過特定創傷經驗而產生,恐懼症具有強烈的文化元素,不過,我之所以在此討論恐懼症,是因為恐懼症可透過幾種方式治療。多加理解 開始慢慢接觸孤獨成效相當高的標準恐懼症療法結合了「認知行為療法」與「去敏感作用」,我用此療法作為模型,對付非臨床孤獨的最佳療法便是多加理解,並從非常低的劑量開始慢慢接觸孤獨。(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老年憂鬱症很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身體病痛多,常把「我不舒服」掛在嘴邊,家人聽多了,往往不太在意,這又讓老人家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而感到無助失落,心情更加挫敗。麻煩的是,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是大腦退化還是憂鬱症?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總之,如果家裡有個不斷抱怨病痛的老人家,可以先透過內科或神經科的檢查,或是與精神科共同照護。除了確認身體健康狀況,也要留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若發現他們常常躺在床上、坐著發呆、不願出門、不愛活動,或者有悲觀、心情悶悶的、焦慮不安、自我否定、容易生氣、看什麼都不順眼、生活自主能力降低、體重莫名減輕等情況,最好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來進行診斷和諮詢。老年憂鬱症經常被低估臺灣已經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可以預見的,老年憂鬱症將是未來精神醫療的重點之一。臺灣老年人憂鬱症的盛行率,其實並不少於國外。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病友心聲】有沒有可能人在家中坐,憂鬱自然來?我要做些什麼事,才能夠預防憂鬱症發生。憂鬱症是本世紀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經常有病友或家屬很關心地問:「憂鬱症是可以預防的嗎?要怎麼預防?」「我的憂鬱症已經治療好了,要如何預防它再復發?」我很誠心地告訴各位讀者: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 (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許多行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缺損的身心障礙者或獨居老人,需要仰賴居家照顧服務員幫忙生活起居的打理,而此類病人,因為疾病、年紀等因素,使用安眠鎮靜藥品機率高,而不正確使用的風險也較高。靠觸摸辨識 易造成錯誤服藥有鑑於此,彰基反毒教育資源中心與切膚之愛基金會合作,培訓居家照顧服務員正確使用安眠藥觀念,居家照顧服務員化身為偵測社區民眾潛在藥物濫用的哨兵,藥師可藉由第一線居服員的個案轉介及共同家訪,將藥事照顧從醫院延伸至居家。藥師與居服員合作,進行居家服務過程中,發覺不少個案具有鎮靜安眠藥物之用藥相關問題,如發現獨居個案因年紀大、視力不佳,服藥時無法準確取用藥品,都是靠觸摸來辨識,導致無意間服藥錯誤;藉由提供藥盒並協助個案整理用藥,使個案能夠自行取用正確藥物,以提升用藥安全。不同醫院就醫 導致過度用藥切膚之愛基金會居服督導員廖坤瑚表示,有時進行居家服務時,發現個案有精神不濟的狀況,詢問之下才發現,個案會到不同醫院就醫,同時拿很多藥,造成用藥過度或是重複用藥的問題;此外,也發現部分患者,藥品未依正確時間服用、習慣性囤積過期藥物、取用家人藥品服用,或因症狀未改善而自行調整用藥等不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行為。幸照服員能敏銳的察覺個案狀況,及早發現安全風險,當發現個案有用藥問題,也能夠與藥師連繫,請藥師藉入,進行一對一的藥物諮詢,讓個案有正確的用藥觀念及習慣。16%中老年人 過量使用安眠藥此外,根據研究指出,逾16%四、五十歲以上人口,有過量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現象,鹿東醫院歐陽文貞醫師表示,在台灣鎮靜安眠藥取得容易,長期使用除有上癮之虞,也容易造成失智、中風、心血管問題,更可能增加憂鬱症風險,因此呼籲民眾,有問題應先求助專業醫師或藥師,以預防上述問題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於中秋佳節前夕辦理「老手牽小手‧祖孫同樂烘月餅」活動,由獨居長者、天使志工及馬偕餐飲科學生共同烘焙高纖、低油及低糖的健康養生月餅,營造祖孫同樂及歡喜慶中秋的氛圍,同時將愛心月餅由天使志工分送北投區獨居長輩。中秋節來臨,獨居長輩常因親友不在身邊而倍感孤單,因此,特規劃在佳節前安排北投在地的馬偕餐飲管理科學生與長輩一起動手烘焙月餅,其內餡健康養生,也包含滿滿的愛心,並將月餅標示營養成份,讓長輩吃得安心與健康。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陳漢湘校長表示,此次活動由餐飲管理科李水傳助理教授以高纖低糖的概念研發月餅,將時下熱門的養生聖品~牛蒡為主,分別搭配強調健康的紅麴,或是甜而不膩香氣濃郁的桂圓,另有蔓越莓核桃內餡,創造出健康養身的豐富內餡與獨特的口感;並由餐飲科學生協助長者製作和烘焙月餅,藉著讓學生與長者相處互動中,了解長者的需求,學習體貼、分享與關懷,並從付出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成長及無私付出的成就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天氣冷颼颼,住在偏遠社區的獨居長者有誰關懷?彰化縣志願服務資源整合推廣中心號召40名青年志工寒冬送暖,特於春節前夕二月二日到芳苑鄉後寮社區關懷獨居長者與彩繪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不僅溫暖長者的心也為社區帶來熱鬧的過年氣氛。來自秀水高工、二林商工、彰化高商40名青年志工,由社區志工帶領為35個獨居長者進行環境清潔打掃、貼春聯,陪伴話春節,共進午餐,午餐由社區媽媽烹煮社區風味餐,並由小美冰淇淋公司贊助「羊肉爐」食材,以熱騰騰的愛心加上年輕的熱情陪伴長者溫馨圍爐。青年志工,當天也為平日社區長者休閒聚會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粉刷牆壁,佈置室內空間,整理周圍環境,煥然一新,希望帶給社區長者最佳的生活品質。彰化縣志願服務協會理事長陳標燦表示,芳苑鄉對許多年青人來說是偏遠的鄉村,社區人口多數是老弱婦孺,難得有這麼多年輕的志工滿懷服務熱忱來到這裡為長者服務,被關懷的長者非常高興,讓我們非常感動,感謝贊助單位及後寮社區志工,使整個活動圓滿成功,希望藉此呼籲更多年輕人關心身邊的長者與社區。(圖:彰化縣志願服務協會提供)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桃園縣是全國最年輕縣市,但根據內政部1月底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萬人口,佔全縣總人口8.58%,因此在積極推動升格直轄市、捷運聯網及航空城計畫外,另一項重大施政計畫就是推動健康暨高齡友善城市,從家戶到社區,提供失能及獨居長輩長期照護服務措施,讓長者居住安心及安全。春節到來前夕,桃園縣長吳志揚親訪一位92歲獨居伯伯家中,在這間只有1.5坪鐵皮屋,縣長為伯伯親自裝設無障礙空間扶手、張貼春聯並親手戴上圍巾。中壢市衛生所也特別提供醫師到宅評估,協助施打老人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及相關疾病照顧衛教。吳志揚縣長表示,傾聽縣民心聲是縣政前進動力,今年農曆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二)為使獨居長者能夠食用到熱食,將由衛生局結合桃園縣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以送餐專車形式,親送至獨居長者家中。除了熱食送到家服務外,後續衛生局將陸續購置長期照護禦寒用品、醫療輔具及AED(自動電擊器)及協助失能長者到府評估暨裝設無障礙設施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