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聽

聽不清楚沒關係嗎?專家:先天性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聽不清楚沒關係嗎?專家:先天性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重聽

(撰文/Suzy Chen)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聽覺口語師李韵葳) (圖/優活健康網)   (少子化社會下,每位父母都盼望孩子各項表現不落人後,卻疏忽各項新生兒健康篩檢的重要性,而錯怪孩子學習力不佳。)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爸媽最在意的事情,針對學齡前期的孩子,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若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損失,對於其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在校學習,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造成負擔;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4~6人有聽力障礙,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 外觀看不出聽損 不愛表達、對較大聲響無反應均為聽損徵兆   (若非小耳症所導致的聽力問題,一般聽損單用外觀無法看出來,家長需靠注意孩子平時行為來判斷。) 聽力師林淑芬表示,除非是小耳症造成的聽力問題,否則一般小朋友的聽力損失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年紀越小越不容易發現,必須依靠照顧者對寶寶的觀察,早期常有到了2~3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問題,療育效果也跟著受限,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後,更能幫助新手爸媽們提早發現問題。 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雙側耳朵都有聽損問題,部分孩子單耳聽力正常,聽力師林淑芬進一步說明,單側聽損孩子,症狀雖比雙側聽損稍顯輕微,卻也較難發現。然而任何聽力問題,都需要積極關注及治療,以避免造成日後學習的絆腳石,因此呼籲父母親或照顧者們,當發現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不佳,就應該有所警覺。 她提到,通常6個月大的小朋友會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啊阿」的聲音,約一歲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口語,若到了應該開口說話的年紀還沒有聲音表達,就應該進一步檢查。此外,若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不一致,尤其對節慶時放鞭炮沒有任何反應,也可能需懷疑有聽損問題。 聽力損失影響說話清晰度 溝通、人際互動備受影響   (倘若聽損的孩子在出生後沒有做聽篩、及時予以矯正及治療,長大之後容易因溝通產生問題而影響學習能力及人際關係。) 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指出,聽力損失的孩子,日後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非語言發展莫屬,尤其1歲~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詞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力損失更可能影響其說話清晰度、完整度,甚至日後句型結構也會出現問題,例如想表達哥哥打他,卻說出「哥哥我打」的句子。 此外,對於日後的溝通、人際互動、專注力都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對於突發狀況警覺性低等問題,因此她也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任何聽力方面問題,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影響小朋友日後學習。 聽損兒仍有殘存聽力 可善用聽力進行學習   (孩子就算有聽力損失,不代表完全聽不見,仍可配戴合適的輔具,善用聽覺進行學習,加上視覺學習的輔助,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表示,聽損問題分為輕、中、中重、重度及極重度,然而根據聽障教育及幼兒發展的研究,無論聽力損失的程度是輕是重,只要不是雙耳聽力正常,都有可能在未來影響孩子的學習及口語發展,久而久之,小朋友可能會有說話清晰度不佳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反而造成日後人際溝通隔閡。因此只要寶寶的聽力有問題,都需儘早配戴助聽器矯正。 她強調,聽力損失的兒童因為仍有殘存的聽力,可以訓練並強化其使用聽力的習慣,輔以讀唇或是視覺方式來認識新的事物,才是幫助聽損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方式。   新生兒聽力篩檢 把握寶寶出生後3個月黃金時期 據衛福部公佈,「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於101年上路,藉由此篩檢,可提早發現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費用皆由政府支出,鼓勵各位新手父母攜出生後24-60小時之寶寶做免費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需由初篩醫院安排複篩,若仍未通過,則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進行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若能在三個月內確診,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進行聽語療育課程,可確保讓聽損寶寶在未來也能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

老人家重聽溝通不良 8技巧不用「大小聲」

老人家重聽溝通不良 8技巧不用「大小聲」#重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子女或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是,一旦老人家的聽力變差後,就不可能再變好,所以在心態上及相處上,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與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溝通,以免因溝通不良產生誤會,而傷了彼此感情。其實,只要掌握下列的技巧,就不需要跟老人家「大小聲」。1)說話前,要先引起老人家的注意,例如,先輕拍他,或者在他面前比比手勢。2)盡量在安靜、無噪音的環境,與老人家對談。3)確定老人家可以看到說話者的嘴唇,因為看得到唇型,有助於表達意思。4)說話音調要低沉, 放慢速度,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清楚,而不是大聲吼叫。5)盡量對聽力較好的那隻耳朵講話。6)如果老人家聽不懂,換個同義詞,而不是一直重複同樣的句子。7)有時候用手勢,或寫下重要的詞句,讓老人家可以看得懂。8)同時要請老人家將聽到的話重複一遍,以確定老人家真的聽到,也聽懂了。以第8點來說,因為有時家人會誤以為跟老人家講的事,他都忘記了,老人家是患了失智症,但也可能是老人家根本沒有聽懂你要他做的事,或他沒有聽進去。老人家為了嫌麻煩就乾脆點頭,卻是沒有聽見,所以沒有做,但這其實不是失智啊!聽力退化既然是常見的狀況,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好好面對。如果銀髮族及家屬都能正確地看待,那麼,只要改變一些溝通方式,就可以讓重聽的老人家得到很好的照顧,同時也可以避免家人的情緒受到影響。(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醫訊/如何向重聽、耳鳴說再見

醫訊/如何向重聽、耳鳴說再見#重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耳鳴」,只有患者知道,所以很難治療,近來有增加的趨勢。它屬於疑難症,並會使聽力衰退,而且衰退程度各不同,有些重聽,有些甚至幾乎失去聽覺。對此,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等單位將舉辦免費公益講座,特邀請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宏信醫師主講,此次主題為「克服重聽、耳鳴 向病症說再見」。備有講義資料,數量有限,現場發完為止,請民眾及早入場。該單位歡迎病友、家屬及民眾踴躍參加,該活動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克服重聽、耳鳴 向病症說再見時間:102年8月3日(六)下午14:40~15:4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徐州路2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2或藍線善導寺站出口3)401室洽詢:02-2391 5568報名:http://event.bestclinic.com.tw/20130803.html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重聽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耳不聰、走不穩、吃飯會嗆到,小心聽神經瘤作怪!

耳不聰、走不穩、吃飯會嗆到,小心聽神經瘤作怪!#重聽

聽聽看這些症狀:「耳鳴、單側耳朵重聽、走路步伐不穩、平衡感變差、吃飯吞嚥老是會嗆到」,如果您覺得這只不過是中老年人共通的問題,可就太大意了,要小心,這有可能是聽神經瘤在作怪。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幸鴻表示,日前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女士,因為甲狀腺肥大接受掃描檢查時,意外發現腦部竟然有一個直徑四點五公分大的聽神經瘤,由於腫瘤就是從聽神經開始發展,造成患者單側聽力受損、伴隨經常性的耳鳴。另外腫瘤壓迫到小腦,導致平衡感變差,行走步伐不穩。再加上腫瘤還壓迫到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因此病人在吞嚥的時候老是會嗆到。由於這位女士的聽神經瘤直徑達四點五公分,若不盡快以手術取出,將導致腦幹功能嚴重受損,於是立即安排住院並於隔日開刀。但也因為腫瘤過大、壓迫多處神經,增加手術的複雜性與困難度,手術從上午八點一直進行到晚上八點長達十二個小時,主刀的陳幸鴻院長寸步不能離開,絲毫不能放鬆,對精神及體力是一大考驗。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陳幸鴻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初期症狀就是單側耳鳴聽障以及身體平衡感變差,只要能夠及早發現,手術後都是可以痊癒的;若等到吞嚥有問題才就醫,通常腫瘤都己經相當大了,這時不但手術危險性高,而且在開刀時較難以保全被腫瘤嚴重壓迫的顏面神經,術後恐怕會有顏面神經麻痺的問題。因此特別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現單側聽力受損、步伐不穩、吞嚥常嗆到等症狀,切莫以為自己只不過是老了退化了,應該提高警覺,到醫院看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醫師並接受可能需要的核磁檢查。

長期噪音傷害導致「內耳中風」

長期噪音傷害導致「內耳中風」#重聽

腦中風是眾所熟知的疾病,常因腦部血管病變造成病患半身不遂,甚至癱瘓。而內耳也會因其血管病變造成內部組織傷害。輕者眩暈或耳鳴,重者重聽甚至不能自身平衡,如不治療,長久發病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甚至家庭幸福。內耳是由蝸牛體及半規管所構成。蝸牛體主司聽覺,其血管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耳鳴,重聽如不治療會造成耳聾及失聰。半規管則是由三個不同方向、相互垂直的管狀器官所構成,當病變發生影響其功能時,則會產生頭暈目眩的症狀,嚴重時會嘔吐、身體失去平衡,甚至不能起床,患者苦不堪言,此類眩暈的病患,發病常無預警徵候,若在馬路上行走或騎駕車輛時發病則非常危險。內耳中風除少部份因外傷或長期噪音傷害所導致,絕大部份是因為內耳循環不良,使其神經萎縮而產生的。其病理作用與腦中風雷同。長年耳嗚、眩暈及重聽是其主要的病徵及後遺症。而導致內耳血管早期硬化、阻塞及循環不良的原因,一般來說是用腦過度睡眠不足,太過勞累及情緒長期緊張等。而中老年人因為血管老化常會造成內耳循環不良產生病徵,因此有人說耳鳴是老化開始的現象。臺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李宏信表示內耳中風的治療原則有三,其一是使用清血的藥物,打通內耳血路,其二給予神經活化營養劑,使受損傷的內耳神經再生,恢復功能,其三阻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此外,尚須注意身體保養,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疾病,也須一併治療。最重要的是內耳中風必須長期治療,服藥最少持續半年以上,直到病症完全消失為止,病人必須要有耐性,而醫生與家屬必須合作,鼓勵病人接受治療,幫助病人長期服藥。內耳中風最忌早期不治或治療無恆心,往往造成嚴重的重聽失聰或眩暈,是非常可惜之事。

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重聽

根據一項統計指出,70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聽力好壞的判定,一般是以「分貝」為單位,能聽清楚平均25分貝以下的聲音,屬於正常聽力;若25至40分貝才能聽到,則為輕度重聽;40至65分貝的聲音才能聽到,屬中度重聽;若是65至95分貝的聲音才能聽得到,則已經是重度重聽了。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 陳正文 主任表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是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如何能夠初步判斷自己或家中的長輩聽力狀況呢?一般而言,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相距一公尺的距離以正常聲音交談,其音量約為55分貝,因此,若在此情況下你或你的長輩已有溝通上的困難,則至少已經約有中度重聽了。「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以下便提供你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