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揭秘「育兒秘訣」:竟是教孩子3歲開始寫程式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揭秘「育兒秘訣」:竟是教孩子3歲開始寫程式#臉書

身為臉書創辦人之一的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9月21日PO出與愛妻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的甜蜜合照,並開心宣布明年家中即將迎來第3位新成員的好消息!早已是2寶爸的祖克柏,曾被雜誌評為「新世紀父親的代表人物」,那麼,總是將家庭擺在第一位的他,平時和妻子都是怎麼帶孩子的呢?

研究:每日用臉書逾2小時 不致憂鬱

研究:每日用臉書逾2小時 不致憂鬱#臉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瀏覽臉書已成為大眾與他人互動的日常生活,不少研究探討使用臉書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機率,真的如此嗎?根據研究發現,使用臉書並不會引發憂鬱情緒,甚至許多使用者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日用臉書超過2小時 並不會比較憂鬱研究以282名年齡18至73歲不同國家的成人為對象進行調查,評估人格特質與憂鬱症症狀。須回答自己的臉書使用量及朋友數,社會比較和妒羨程度。例如閱讀動態消息時,經常將自己和他人比較、對於有些人的生活充滿歡樂感到不公平。研究結果顯示,每日使用臉書超過2小時者,並不會比使用量較少者更憂鬱。憂鬱與神經質,與長期過度擔憂、焦慮及不安感的個性相關。不同個性者可能從不同角度詮釋同則訊息。以朋友聚會訊息為例,有些人可能看到朋友開心聚會而感到開心,有些人則因為自己沒有被邀請而感覺被忽略,解讀為被排擠,感到低自尊或憂鬱。神經質引焦慮、憂鬱 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高度神經質確實容易引發焦慮、憂鬱情緒,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及自我批判,較常被動關注他人發布的貼文或訊息,較少主動分享個人生活動態。出現負面情緒時,與其在社群媒體亂逛,容易因為看到他人發布快樂的訊息而出現與他人比較、或朋友貼出的完美照片而自我貶抑,讓情緒更加惡劣,不如找信任的人聊聊或傾訴心事,才能降低自己的不安與焦慮感受。

FB發文加這個 竟可提高53%按讚數

FB發文加這個 竟可提高53%按讚數#臉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張貼在臉書的文章中,若附有「好看、有趣的照片」,通常會得到較多的「讚」,我想這應該是全世界臉書使用者的共識。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多欣賞別人的作品,往往能夠啟發自身的設計靈感、補足思考盲點。因此,目前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的部落格,以相關連結為基礎,專門彙整國際間各類行銷情報,和全世界的人交流,在這樣的網站上也經常看到有關「在臉書po出附上照片的訊息,有什麼優點」的調查報告。以下是我從全世界最大簡報分享網站SlideShare(www.slideshare.net)所摘錄的報導:1)附照片的貼文,可以提高39%的粉絲交流。2)附照片的貼文,在「關聯度最高」的貼文中占了93%。3)附照片的貼文,可以提高53%的按讚數。4)附照片的貼文,可以提高104%的回應數。5)附照片的貼文,可以提高84%的點擊率。像這樣的數值,儘管會受到環境或母群體等不同條件影響而改變,但是附照片的貼文反應率較高,是不可動搖的事實。為了說明箇中原理,以下將介紹視覺與文字加乘之下的溝通原理。發文附圖,大家就反應熱烈──以推論模式來引誘在語言學中,溝通可分為「編碼模式」與「推論模式」兩種。編碼模式指的是,只要說話者與接收者之間擁有共同的代碼(如使用相同的文字語言、擁有同樣的國情文化),說話者發出的訊息就能正確傳達給接收者,對談也就此成立。而推論模式,則是接收者就說話者發出的話語,從雙方之關係、情境、時空所有背景情報去推論、揣摩的溝通方式。在臉書的po文中貼出照片,例如不只是寫下「排了快一小時,終於買到超好吃的甜甜圈,覺得滿足」這串文字,還附上照片傳達具體形象,促使看到的人在底下的回應中做出各式各樣的推論,便能產生光靠語言資訊無法成立的溝通行為。總而言之,正因為有了這張照片,使接收到此訊息的人,增加了各式推論的可能性,具有擴展話題的作用。例如「剛做好的看起來好美味!」、「我肚子餓了!」、「唉,我媽媽也很會做這道菜呢,可惜今天得加班。」等,由看到照片的人自由發揮、詮釋,那些光靠文字無法擴展而出的溝通便得以成立。藉圖像展示推論訊息,大多能喚起更多情感,使線上溝通更活潑。換句話說,發文時附上圖片較能讓受眾反應熱烈,因而採取更多原始訊息以外的行動。(本文摘自/操弄視覺的消費心理學/大是文化出版)

刪除臉書好友 1絕招不得罪對方

刪除臉書好友 1絕招不得罪對方#臉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這個社群網路的年代,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刪除某位臉書好友,又不因此得罪對方嗎?我不是不喜歡她,而是受不了她老是發布怨天尤人的臉書動態,或是分享一些無聊的網站,令人厭煩。有沒有可能在臉書上刪除她,但不傷害她的感情?埃爾頓先生……不但緊靠著她坐下來,更時時把他那張笑嘻嘻的臉孔湊到她眼前,一有什麼動靜,就非常熱心的與她攀談……她費了很大的勁才能保持風度。為了自己著想,她可不能做出粗魯的事兒來……埃爾頓先生的紳士禮節來得真不是時候,值得安慰的是,她雖然內心十分惱怒,外表依然禮貌周到。—《愛瑪》朋友這種「不斷把臉湊到妳眼前」的行為,可能讓妳不爽,不過妳還是要像愛瑪一樣,努力保持良好風度,同時想辦法擺脫面前的處境。雖然管理朋友圈的某些方法已經與過去有所不同,然而禮貌的原則與重要性並未改變。珍奧斯汀的姪女安娜撰寫小說時,內容裡犯了一些社交禮儀方面的錯誤,珍奧斯汀很熱心的寫信提點安娜:「介紹波特曼勛爵(Lord Portman)兄弟和葛里芬先生(Mr. Griffin)認識的那一段,我也劃掉了。鄉下醫生……是不會被介紹給貴族階級的,還有,P先生初次登場時,人家也不會在介紹時用『閣下』尊稱他。「場景最好別離開英國,讓波特曼兄弟去愛爾蘭吧,不過妳對當地禮俗一竅不通,最好還是不要寫太詳細,否則恐怕會出錯。妳還是專心寫巴斯和佛瑞斯特(Forester)一家子為妙,這些才是妳熟悉的題材。」珍奧斯汀言下之意是,禮貌看似小節,在日常生活中和寫小說時,地位卻是舉足輕重。她也告訴安娜,遵守社會規矩極其重要,規矩的意義在於人們可以藉此避免受傷或遭到冒犯。如果是言行舉止粗魯無禮的迪波爾夫人,必然想都不想就刪除臉書上的朋友。她根本不在乎這麼做會傷害對方或造成什麼影響,然而如此率性的作為,長遠來看對她沒什麼好處。迪波爾夫人的無禮簡直無下限,她對伊莉莎白‧班奈特說:「我不會向妳道別,班奈特小姐,我也不會問候妳的母親。」(《傲慢與偏見》,第五十六章。)伊莉莎白比迪波爾夫人聰明,事實證明在動盪詭譎的社交圈中,她也比迪波爾夫人吃得開。伊莉莎白明白,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維持禮貌,另一方面巧妙的維護私人領域。莉蒂亞在驛站旅館和姐姐們碰面吃午餐時,急切的想要傾訴她剛聽到的新聞,可是姐姐珍恩和伊莉莎白首先將侍者遣離她們的餐桌,目的是阻止小妹在公開場合說人閒話。珍奧斯汀不會建議妳祭出粗魯的姿態,擺明趕走這個舉止討人厭的朋友。她會告訴妳秉持良好風度的基本規矩,然後靜悄悄的、不動聲色的封鎖對方喋喋不休的臉書動態。(本文摘自/珍奧斯汀的神回與已讀不回/大是文化出版)

主管要加臉書怎麼辦?一招神解

主管要加臉書怎麼辦?一招神解#臉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那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該怎麼辦?萬一上司在臉書上要求加為朋友的話……。明明不想在私生活上成為朋友,但是如果不予理會,恐會觸怒對方……。這時候,打從一開始就將公開範圍設定在「朋友」,為了謹慎起見,在個人檔案中也明確標記為「朋友/生活專用」。如果還是被發現了,就率直地、開朗地道歉:「非常抱歉,這是為保持和朋友之間的連繫而設定的。很抱歉!」絕對不能置之不理,漠視上司的邀請。和上司溝通,或有所請求,甚至是婉拒一些事情時,請記住要保持「單純、率直而開朗」。如果老是「工於心計、尖酸刻薄、陰鬱不快」,機會是不會上門的。和上司交談時,隨時回答「YES!」單純、率直而開朗的人所向無敵!(本文摘自/麥肯錫精英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天下雜誌出版)

樂閱讀/上大學的兒子臉書成癮怎麼辦?

樂閱讀/上大學的兒子臉書成癮怎麼辦?#臉書

延後孩子接觸網路,並對孩子說明使用「規範」像網路成癮這類的「行為」上癮,跟毒品類的上癮不同;後者有可能因一時好奇,嘗試幾次即誤入歧途,但前者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才會養成上癮現象。因此,唯一的避免方法,只有預防性的盡量延後孩子與這類東西的接觸,或從小管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及瀏覽的網站。問題是,大學生算是成人了,如果事前未做防範,親子之間的溝通管道又不再暢通。老實說,除了財務方面的控制,父母已經無計可施。所以孩子經濟尚未獨立之前,如果家長想提供孩子任何「福利」,最好能把一些規範講在前面,比方話費上限及使用限制等等。若待孩子發生狀況,且養成習慣之後,父母才想強勢干預,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剝奪」,勢必形成親子衝突。逐步放手,並調整期待,是父母的功課其實,上大學對孩子來說是相當大的階段性變化,幾乎所有孩子的生活、社交和讀書上課方式,都會產生極大的改變,不但會變得較為獨立自主,與家人的互動與相處時間,也不可避免的會大幅縮減。家長們對這樣的變化最好有心理準備,及早建立後續的互動模式,然後逐步放手,減少控管、干涉,才不會因為不適應孩子離家或抱持錯誤期待,造成雙方壓力。當然,即使相處時間減少,理想狀況下的孩子,應該還是跟父母、家人保持良好的互動與關係,理論上,還會因為成熟度增加,與大人相處的禮貌、應對,更加進步。所以,我想請您先好好的想一想,孩子上大學後,您有沒有因應孩子的成長做足心理建設,調整對孩子的期待?比方,孩子若願意把父母加為臉書朋友就不錯了,那父母有沒有提醒自己不要隨意留言,或動輒對孩子的留言動態發表意見、批評指教?自己有沒有可以修正、檢討的地方?教養TIPS1)上大學對孩子來說,幾乎生活、社交和讀書上課方式,都會產生極大改變。家長們要有心理準備,及早建立後續的互動模式,然後逐步放手。2)若孩子網路成癮問題嚴重,父母先不要逼孩子去看醫生。不如由父母先去輔導室,或找諮商師商談,請教如何讓孩子願意和父母一起面對問題。3)通常孩子會排斥父母強勢的禁止,但比較能接受父母提供建議與選擇。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網路成癮,父母唯一的避免方法,只有盡量延後孩子與網路的接觸,或從小管制孩子上網時間及瀏覽的網站。• 對於孩子的臉書,父母請提醒自己不要隨意留言,或動輒對孩子的動態加以批評。• 將您覺得孩子需要修正的行為列下來,並寫下他目前表現不理想的地方和您的期待,然後在兩者間預想一些各退一步的中間選項,自己先做好準備。• 對於社交網站的吸引力,父母要表現出理解的態度,而非責罵,並清楚、平靜的陳述自己的憂慮。(本文作者/梁旅珠)(摘自/想在愛前面/寶瓶文化出版)

「最愛你了!」研究:喜歡在臉書放閃 較自卑

「最愛你了!」研究:喜歡在臉書放閃 較自卑#臉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臉書,一直是許多情侶,刻意公開親吻、擁抱、約會共享晚餐、指另一半好貼心的最佳好場所,當然,留言必定是「好閃!」、「好好喔」等等羨慕亦或忌妒的基本台詞,而美國就有一項研究指出,愈是愛在臉書放閃,正表示當事人較容易自卑且沒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偏愛真實互動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此研究來自美國賓州布萊特學院。研究根據交往一至三十年的情侶,進行臉書動態分析,研究指稱,個性較為內向或者是敏感的人,才會喜歡依賴臉書,進行不斷放閃,曬恩愛的動作。研究進一步指出,喜愛在臉書上炫耀自己有一個很棒的另一半,通常內心較為自卑、沒自信、容易忌妒與憂鬱,因為真正外向或有自信的人,較為偏愛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互動,也因此較不會在臉書上放閃。

一家都宅!父母電視迷 孩子迷臉書

一家都宅!父母電視迷 孩子迷臉書#臉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父母比小孩更宅、更愛當沙發馬鈴薯、更不愛運動?最新一份調查「台灣兒少與家長上網行為觀察報告」指出,父母一週看電視的時間比孩子多約9小時,且週間使用網路時間也都比小孩多,應著重在親子間關係的維繫。最新調查結果指出,兒少最常上網瀏覽的網頁,綜合性入口網站銳減、社群網站倍增,顯示出小孩也迷上網路的人際關係與訊息互動,比較去年兒少使用的入口網站,前3名依序是Yahoo、Facebook、Google;但比率出現明顯變化,如Yahoo使用率自71%降至40%;Facebook從19%增加至35%,提醒家長需注意孩子們網路上的人際互動行為。此外,研究還發現,父母一週看電視的時間,比起孩子多近9小時,尤其是週間使用網路和電視的時間,都比小孩多,父母下班後當沙發馬鈴薯的機率似乎比兒童高,但兒少在週末上網時間為4.05小時,則比家長3.41小時為多。宅父母、宅兒童 是趨勢?對此,專家呼籲,父母平常要多關心、陪伴孩子,週末也要盡可能安排親子活動,以免小孩一頭栽入網路世界,忽略真實世界的互動;尤其是現在兒童的運動時數,幾乎是父母的2倍,提醒家長遠離「沙發馬鈴薯」,多陪孩子動一動,更能拉近親子關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