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

辣椒、綠茶、肉桂⋯專家揭「10大甩肉食物」竟能分解脂肪、加速代謝

辣椒、綠茶、肉桂⋯專家揭「10大甩肉食物」竟能分解脂肪、加速代謝#營養學

夏天是瘦身好時機,只要在飲食菜單中,利用適合的時機點和正確吃法,就能讓燃脂效率更高,又能達到幫助消化、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營養學教授王進崑推薦「10大甩肉食物」教你減脂期正確吃法,令人意外的是,吃辣椒、肉桂、納豆竟然也能幫助甩肉,快點來試試吧!

「咖啡加點油」抑制食慾?斷食能促進代謝?專家親解2大減脂迷思

「咖啡加點油」抑制食慾?斷食能促進代謝?專家親解2大減脂迷思#營養學

對有意減重增肌的人而言,或許對「防彈咖啡」與「間歇性飲食」耳熟能詳,但你真的理解這些概念實際如何對身體產生作用嗎?或許也想問問,其中是否有些誇大、口耳相傳的謬誤?由營養學博士、運動生理學教授、體能訓練專家聯合撰寫的《增肌×減脂·科學化飲食全書》就實際拆解其中優缺點,回歸到健康與營養的科學討論。以下為原書摘文:

還在每天狂喝8大杯水?營養學專家揭真相:高含水食物更助循環代謝

還在每天狂喝8大杯水?營養學專家揭真相:高含水食物更助循環代謝#營養學

缺水就補水,讓「多喝水」成了維持健康的最基本觀念,甚至有些人會因為每日攝取水份沒達標而焦慮。然而美國兩位營養學專家,哈維.戴蒙(Harvey Diamond)與瑪莉琳.戴蒙(Marilyn Diamond)合撰、暢銷全球1200萬冊的《888生理時鐘高效瘦身》一書中說明,其實我們更能靠著「高含水食物」來協助將其他營養素一起帶給身體細胞,併促成身體有效循環,這是光靠喝水很難達到的效果。以下為原書摘文:

想要高效瘦身?營養學專家教你用「3段生理循環」先排體內廢棄物

想要高效瘦身?營養學專家教你用「3段生理循環」先排體內廢棄物#營養學

人類其實天生具備維持適當體重的本能,只是我們長期用不好的飲食習慣破壞生理循環平衡,身材、健康因此全面失控。想回歸「原廠設定」,在《紐約時報》霸榜40週的《888生理時鐘高效瘦身》一書中,就以每日生理循環3階段為核心,詳解每個階段最適合的身體規劃,讓我們有效調養生息,找回健康,自然保持體態。以下為原書摘文:

4321法則 讓你越吃越健康!

4321法則 讓你越吃越健康!#營養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農業部(USDA)在1992年頒布了「飲食指南金字塔」,是由哈佛大學的博士及專家共同研究而得出來,希望藉此指導美國人科學健康的飲食,成為營養學的指導原則。健康餐盤 一個盤子分4塊 如今20多年過去了,美國人的腰圍比以前更粗,成年人體重超標,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許多人開始對「飲食指南金字塔」的權威性提出了質疑。我也曾經做過調查,很少人會遵循這種飲食原則,也沒聽過哪個媽媽會依照金字塔比例作飯,大概只有營養師考試時會出這個考題,但營養師會這麼吃嗎?恐怕也不見得。2011年6月2日,美國農業部部長湯姆.維爾薩克(Tom Vilsack)公開發表「我的健康餐盤」(My Plate),他將一個盤子區分成4個色塊:紅色代表水果、綠色代表蔬菜、橘色是全穀類而紫色代表蛋白質;盤子外的藍色區塊則是乳製品。找回健康 原則必須簡單易懂生活化 這個組合取代了在美國已使用近20年的飲食金字塔,成為新的美國飲食指南。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更是對此讚譽有加,大力支持。為了更適合國人使用,我把「我的健康餐盤」修改了一下,歸納出一個「4321法則」。將一餐飯劃4等份,其中有3份植物性食物、2種蔬菜、2種水果、1份動物性食物。只要每餐都按照這個比例吃,就算是吃漢堡、吃碗麵,也可以這麼分配就會健康,就能變瘦,不管你有錢沒錢都做得到。例如一碗陽春麵沒有肉和蔬菜,那就多叫2片肉、1盤燙青菜,回家再吃點水果也行。任何健康原則都必須簡單易懂生活化,才能真正落實,只是「空談」,無法幫助你找回健康。(本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救命飲食 那些營養學教我的事

救命飲食 那些營養學教我的事#營養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影響力強大的營養學、生活資訊和醫療系統的標準醫療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在廣大的醫療系統中,遍尋不著科學證據支持營養學的影子,我的醫學訓練讓我理解到這一點,但在情感上,我一直沒能真正體會到醫療體系中這個不完整的部分──直到這件事發生在我眼前!在我剛開始受訓的某一天,我遇見一位病人,教給我寶貴的一課。糖尿病晚期 流失很多蛋白質就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裡,住院醫師不經意地看到我,要求我去看一位糖尿病女性患者,他把我拉到一旁,說這位女士已到了患病晚期階段,她從尿液中流失很多蛋白質,過去一年裡做過雙側膝下截肢手術,住院醫師告訴我:「她來日不多了。」我走進病房,看見電動輪椅上一位中年女性,幾乎占去了無菌檢驗室(空間本就很有限)的大部分空間。我坐下後開始詢問她的病史:「何時做的手術?」「最近發生過任何問題嗎?」「今天就診有沒有任何想描述的症狀?」都是些例行性的問題,我對於那個初次互動的最後記憶,就是她身體上那些完完全全無可挽回的傷害。無法走路、購物、自我清潔她再也無法走路,再也無法像我一樣輕鬆地面對這世界,購物、外出、工作、做菜、洗澡、自我清潔等等,對她來說肯定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問她好不好似乎空洞又老套,了解她的狀況卻還要明知故問,實在太可笑了!我走出檢驗室,和督導住院醫師簡短地聊了一下,說那位病患有一些嚴重的問題,她失去雙腿後不斷遭遇到困難,我又跟那位住院醫師走回檢驗室,看著他做一些精細、技巧性的病歷和身體檢查,接著我們更深入探討那位女士術後的情緒狀態:她在家裡過得如何?她對自己的生活應付得來嗎?她的心境如何?情緒是否隨著時間而改變?改善現狀 不被現實擊垮我站在那兒聽那位病患述說她的苦日子,但她也表示正在尋求改善現狀的方法,她並未被現實擊垮,是個不輕言放棄的女性,她曾參加過為身障人士辦理的職業訓練計畫──重點並不在於錢,而在於她能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她要證明自己是有貢獻的,一定能對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本文摘自/救命飲食人體重建手冊/柿子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