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

身邊的人感到寂寞?心理教練揭:主動告訴對方「1句話」拯救孤獨

身邊的人感到寂寞?心理教練揭:主動告訴對方「1句話」拯救孤獨#獨處

當你聽到「孤獨」這個詞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每個人都依定會有孤獨的時候,試著學習和孤獨相處,你才會有所成長。心理教練古山有則分享個案的故事,並透過提問的方式,讓你找到和孤獨的相處之道,就算只有自己停留在原地,也沒關係。以下解析來自《今天也沒有和任何人對話就結束了》原書摘文。

獨處10分鐘 明天才有力氣跟人相處

獨處10分鐘 明天才有力氣跟人相處#獨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每天以適當的方式獨處一會兒,可能有百利而無一害。研究甚至發現,就連最外向、最熱衷於社交的人,如果想提升專注力、創意思考和發展健全人格,也該花點時間享受孤獨。簡單來說,一如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可以讓我們感覺更舒暢,經常獨處也可以。獨處能讓自己放鬆、享受生活花點時間避開生活的喧囂擾嚷──無論是其他家人或室友,或只是電視、其他家電的刺耳聲響──或許還有一個實際的益處:能幫助我們放慢速度、放輕鬆;如果我們晚上想睡得好,這相當重要。對我來說,獨處一直是出奇重要的,當外子整天工作、孩子在學校上課時,我珍惜我寫作、思考和夢想的時光。5年前外子提前退休,忽然間,白天我不再是一個人了。起初有伴的感覺很好,但沒過多久,我開始莫名煩躁,特別是和我老公帶進家裡的2隻狗在一起時,因為牠們老是和我的2隻貓打架。雪上加霜的是,2個青少年孩子似乎有放不完的溫書假,一切變得有點令人透不過氣。但我想辦法熬過來了,我的辦法是,每天晚上允許自己躲進自己的辦公室一會兒。我會把門鎖起來,享受完全獨處的幸福。這時,我會聽聽音樂、上上網,或坐下來做做白日夢。我相信,要是我不堅持這段只屬於「我」的時間,一定會荒腔走板的。如何獨處如今很多人一想到孤獨就心生焦慮,但獨處可以是非常自在又充滿力量的。在這個行動裝置賦予我們即時聯繫的年代,就連在我們獨處時,獨處的定義也很模糊;但就本書的目的而言,這單純指每天至少花10分鐘獨處,不和其他人一起、並把手機關掉或擱在另一個房間。如果這不可能、因為你就住在一個老被打擾、空間有限的家,你必須設法找些「在一起孤獨」的時光,例如獨自到外面散步時、一個人上咖啡館時,淋浴時或在你的臥房門上掛「請勿打擾」的標示牌,如有必要,戴上耳塞。重點是不管外界環境如何,這是你一個人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請將手機拋諸腦後,或只回緊急電話,不傳簡訊、不發電子郵件或訊息。抽出時間獨處 未來會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緒也許,在未來21天,當你做這件事時──就算你的獨處時間僅限10分鐘──或許會覺得有點焦慮或不快。如果你已習慣隨時有人陪伴,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只要觀察、不要評判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繼續抽出時間獨處。因為研究顯示,就算獨處時間不是特別愉快,仍會產生某種反彈效應;在往後的日子,你會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緒、更強烈的信心和自我價值。(本文摘自/儀式的力量/大是文化)

別亂攻擊 「老處女」是讚美!

別亂攻擊 「老處女」是讚美!#獨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現代社會,我們相信身體是自己的財產,無論是安樂死或隆胸手術,要作甚麼都沒有人管的著,我們將高度自尊心視為身心健康的證據,但大家卻不想跟自己相處。獨處是最有效率、培養創意的方法我們認為道德與社會習俗為個人自由帶來限制,但是我們卻害怕那些離開群體、發展出「古怪」習慣的人,我們相信所有人都有個人的「聲音」,而且無疑富有創造力,可是,「獨處」明明是公認最有效率、培養創意的方法,但我們卻會以有色眼光懷疑這麼做的人(或作出更糟的反應)。我們自認獨一無二又特別,值得擁有幸福,但我們卻害怕獨處,我們將個人自由與自治稱為我們的權利、是值得讚頌的東西,但有時卻覺得行使自由自治權的人很「可悲、錯亂或壞心」,甚或是同時冠上這3種污名。老處女 由讚美變為人身攻擊老處女這個字在中世紀其實是讚美詞,Spinster是最擅長紡紗的人,通常是女性,擅長紡紗的女性可以自給自足,這也是中世界女性達成經濟獨立的少數途徑之一。這個詞後來廣泛應用到所有女性身上,表示適婚年齡女性是自由選擇進入這段關係,而非出於經濟窘迫,現在這個詞成了人身攻擊,因為我們害怕這種女性可能有反社會人格,而這種恐懼也延伸到了男性身上。單身和獨處 被認為是自己的錯單身和獨處就跟吸菸一樣,是任何人都覺得自己能隨口無禮批評的特質,這種情況相當嚴重(而且跟吸菸一樣,會被認為是你自己的錯),甚至連一般的社交禮儀和容忍度都會被拋到腦後。社會將單身男女形容成「可悲」還不夠,通常提及自認為悲傷的事情時,我們都會躡手躡腳,甚或過分如履薄冰,我們不會輕易開口評論許多悲傷的事件,大多數人還會盡可能避開死亡、無子、殘缺和末期疾病等話題,在晚宴上問人殘疾和疤痕的由來不符合社交規範。(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 開始享受獨處/時報出版)

讓老人長時間獨處 將加速失智惡化

讓老人長時間獨處 將加速失智惡化#獨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臺南市衛生局推動長者體能健康促進班計畫,調查發現長者常抱怨記憶力變差,時常忘記時間及事件,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目前在台灣約每10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在未來的47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38.1人的速度在成長,由此可見失智症議題是不容忽視!早期發現失智症  AD-8量表可篩檢健康促進班成員劉先生回憶起照顧失智症母親的經過,表示初期母親出現怪異行為如:將橘子藏衣櫥、將路邊的桑葉撿回家放在床下,一開始以為母親得了憂鬱症,後來經診斷為失智症開始治療,他並與其他長者及家屬分享,鼓勵家中長者走出家門並多與他們對話,若是讓長者長時間獨處,將會加速失智的惡化。他也表示,失智症宣導對象應更年輕化,讓未來可能為失智症高危險群或可能照顧家中失智症者,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衛生局也提醒,民眾可透過AD-8量表,引導長者自我篩檢,使更多失智病患能早期時獲得治療與幫助,因為及早就醫治療可減緩腦部退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