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陀兒颱風過境帶來強風豪雨,為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導致多處房屋毀損及交通道路中斷,南迴公路甚至部分路段封閉,使醫護人力本就短缺的偏鄉醫療再度陷入困境,而這也是當地居民的日常。「超人醫生」徐超斌有感當地醫療匱乏,決心為當地居民打造醫療照護網絡,積極推動「南迴診所」落實偏鄉居家醫療服務,希望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願景。
日前,山陀兒颱風過境帶來強風豪雨,為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導致多處房屋毀損及交通道路中斷,南迴公路甚至部分路段封閉,使醫護人力本就短缺的偏鄉醫療再度陷入困境,而這也是當地居民的日常。「超人醫生」徐超斌有感當地醫療匱乏,決心為當地居民打造醫療照護網絡,積極推動「南迴診所」落實偏鄉居家醫療服務,希望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願景。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余尚儒)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余尚儒醫師) 超高齡社會如一波看得見的大浪,正一步步向岸上的人席捲而來,除了隔岸觀浪,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步步逼近,機構養護、外籍看護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想在醫院終老、尋找翻轉病房的可能,你需要預約一位可以陪伴到最後的醫師。近年來台灣公益團體積極推動「在地老化」,主要透過社區活動預防早期失能,而由日本傳入的新概念「在宅醫療」則主要針對難以到達醫院,希望在家接受照護的患者,透過引介居家照護團入家庭,達到一條龍的照護。2012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目前已有1/5診所提供到府看診的措施。 從CURE到CARE 翻轉病房的第3種選擇 「生活才是主角,家是最好的病房,家屬是最好的隊友。」面對在宅醫療,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讓許多人都不知所措,在宅醫療並非只針對重病患者,目標是想要將翻轉病房,讓「從CURE到CARE」的概念普及,病友可以了解到除了機構照護與外籍看戶之外,他們也能有第3種選擇。 病人變為主場 團隊可以隨時調整診療模式 余尚儒理事長表示,改變環境看病有很多好處,以往到醫院看診,此時「醫院」是主場,一切需要按照SOP進行,醫師問答的壓力讓整個看診過程可能不會超過3分鐘,病人無法放心流利的表達需求。 而翻轉病房的目的,讓病人不再是被支配的「客人」,而是以最舒適的狀態在家裡接受照護,此時「家」就是主場,在這個團隊裡沒有上下級之分,醫療團隊必須依照病程不同為病人隨時調整、量身打造診療模式。另外,針對病情較為複雜的患者,醫療團隊會因為情況不同持續變化,一但病人死亡,這個團隊就可以解散,如此一來,這個團隊的主體就變成是病人而非醫院。 診所數量多、位置彈性 能及時給掌握狀況 除了能夠營造安心的照護環境,余尚儒理事長也提到,藉由醫師到宅看診,可順便教導家人照護模式,訓練家人針對不同病程時能透過團隊培養照護能力,提供最即時的照護。 日本自2012實施此項政策,目前有近1/5的診所實施「到府診療」,因為診所彈性較醫院高,每人都可以依照病人變化隨時提供服務。台灣從2015起開始「實施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但因為無操作經驗、給付偏低,收案限制多想要推廣必須要透過醫院,結合成「團隊」才能成型,但礙於醫師舊有看診習慣,在宅醫療始終難以普及。 日本經驗來看,診所是目前在宅醫療主要服務提供者,原因是因為醫院距離家較遠,組織規模大,病人一旦有問題不一定可以立刻反應,相對的,基層診所數量多、地理位置,運作彈性高,每位醫師平均負責的病人較少,預約終身醫師的程度也會變得簡單。 「守護在家生活到最後一刻的權利」是在宅醫療的核心理念,余尚儒理事長表示,相關知識要被解放,政策的宣導非常重要。醫療去中心化、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勢在必行,寧靜革命從現在開始! (余尚儒醫師希望在宅醫療能落實,讓每個人都能串起美好的新「醫病關係」。 圖片提供/余尚儒醫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步步逼近,機構養護、外籍看護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想在醫院終老、尋找翻轉病房的可能,你需要預約一位可以陪伴到最後的醫師。由日本傳入的新概念「在宅醫療」主要針對難以到達醫院,希望在家接受照護的患者,透過引介居家照護團入家庭,達到一條龍的照護。2012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目前已有1/5診所提供到府看診的措施。從CURE到CARE 翻轉病房的第3種選擇「生活才是主角,家是最好的病房,家屬是最好的隊友。」面對在宅醫療,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讓許多人都不知所措,在宅醫療並非只針對重病患者,目標是想要將翻轉病房,讓「從CURE到CARE」的概念普及,病友可以了解到除了機構照護與外籍看戶之外,他們也能有第3種選擇。病人變為主場 團隊可以隨時調整診療模式余尚儒理事長表示,改變環境看病有很多好處,以往到醫院看診,此時「醫院」是主場,一切需要按照SOP進行,醫師問答的壓力讓整個看診過程可能不會超過3分鐘,病人無法放心流利的表達需求。而翻轉病房的目的,讓病人不再是被支配的「客人」,而是以最舒適的狀態在家裡接受照護,此時「家」就是主場,在這個團隊裡沒有上下級之分,醫療團隊必須依照病程不同為病人隨時調整、量身打造診療模式。另外,針對病情較為複雜的患者,醫療團隊會因為情況不同持續變化,一但病人死亡,這個團隊就可以解散,如此一來,這個團隊的主體就變成是病人而非醫院。診所數量多、位置彈性 能及時給掌握狀況日本自2012實施此項政策,目前有近1/5的診所實施「到府診療」,因為診所彈性較醫院高,每人都可以依照病人變化隨時提供服務。台灣從2015起開始「實施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但因為無操作經驗、給付偏低,收案限制多想要推廣必須要透過醫院,結合成「團隊」才能成型,但礙於醫師舊有看診習慣,在宅醫療始終難以普及。日本經驗來看,診所是目前在宅醫療主要服務提供者,原因是因為醫院距離家較遠,組織規模大,病人一旦有問題不一定可以立刻反應,相對的,基層診所數量多、地理位置,運作彈性高,每位醫師平均負責的病人較少,預約終身醫師的程度也會變得簡單。「守護在家生活到最後一刻的權利」是在宅醫療的核心理念,余尚儒理事長表示,相關知識要被解放,政策的宣導非常重要。醫療去中心化、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勢在必行,寧靜革命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