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徐小姐在8年前生下第一胎後,為了節育所以到醫院尋求長期避孕方式,在醫師建議下裝置了含銅避孕器,裝置後的第一個經期,徐小姐發現自己經血量突然變多,前三到五天血量就如小便一樣,經血及經痛也延長至十五天左右,剩下的半個月因為仍有不定期出血,所以徐小姐還是必須使用護墊,並且需不斷服用止痛藥來抑制疼痛,回診時醫師表示一般避孕器大約需要一至二年的適應期,請徐小姐再忍一段時間看看。但徐小姐的症狀並未就此好轉,由於經血量太多,往往一下子就溢出護墊,沾濕衣物及座椅,有時在搭乘捷運的時候,起身就發現淺藍色的座椅上有一塊明顯的血漬,讓她非常尷尬,而且常會因貧血而覺得頭暈,幾乎整個月都必須使用護墊的她,也因為外陰部長期處在悶熱潮濕的環境,產生念珠菌感染,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收治該名病例的亞東醫學中心婦產科吳文毅醫師表示,徐小姐自述因為月經周期變長,血液待在子宮內較久,使得經血顏色變得既黑又濃稠,且經痛的情形加劇,而長時間使用衛生棉及護墊的患者,容易讓外陰部及陰道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成為念珠菌感染的溫床,患者會發現陰道分泌物變多且呈現豆腐渣狀,而且幾乎整天都會感到搔癢,往往還因此影響睡眠品質,以及外陰部紅腫等症狀,研判徐小姐是因為裝置了含銅避孕器所導致,在改裝置目前較新的長期避孕方式「子宮內投藥系統」後,不但可以提高避孕的效果,也讓徐小姐的月經周期回復正常,經血及經痛的問題立即得到大幅改善,並減少了陰道及子宮逆行性感染的機率,保障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林姿吟醫師分享了另一位個案,23歲的陳小姐因為遺傳自母親的多發性黏膜下肌瘤,從初經時就因經血過多而造成長期貧血,到院時血紅素值只剩下4(正常值為12),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如同「健康步道」般,佈滿了二十幾顆大小不等的肌瘤,在開刀切除大部分的腫瘤後,當時醫師為了避免子宮內膜腔因黏膜傷口而發生沾黏,因此放置一般避孕器以撐開子宮,但因為仍有手術無法清除的小肌瘤,所以經血症狀並沒有改善,幾乎一整個月都在出血,在改裝置子宮內投藥系統一年後,血紅素值已從4提升至8-9,貧血的症狀得到緩解。林姿吟主任表示,傳統避孕器的原理是藉由釋放銅離子讓子宮長期處於發炎狀況,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使受精卵不易著床,但容易讓使用者經期變長,血量及疼痛比例上升,也增加逆行性感染、骨盆腔發炎及內膜增生造成病變的風險,且根據國外統計報告,使用含銅避孕器會提高約63%細菌性陰道炎的好發比率;目前較新的避孕方式-子宮內投藥系統是一種每天釋放定量黃體素的裝置,可造成子宮內膜萎縮變薄,並且使子宮頸黏液增加,如同一個栓子一樣,不利精蟲活動,並且阻擋細菌從陰道逆行性的感染,黃體素還可促進卵子朝向子宮,以達到避孕的效果,由於子宮內膜變得穩定,使經血及經痛的比例隨之降低,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林主任補充,一般女性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懷孕的機率高達90%,據衛生署統計,國內一年生產人數約19萬人次,而每年卻有約9萬人次因意外懷孕而選擇墮胎,林主任建議,除了有生育計劃的婦女以外,女性只要一開始有性行為後,一直到停經前,都應該要作好避孕措施,以常見的長期避孕方式來說,根據國外數據顯示,使用傳統避孕器的避孕失敗率較子宮內投藥系統高出6倍,女性在尋求避孕方式時應多向醫師諮詢,以確保自身權益。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