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性

驚!失智患者每3秒增1名

驚!失智患者每3秒增1名#記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營養及醫藥衛生的改善,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相對失智症人口數也隨之上升,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根據國發會人口報告推估,台灣2016年失智症人口逾26萬人,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已逐漸演變為社會問題。失智症包含記憶力、認知功能減退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陳桂銓表示,多數人誤以為失智症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忽略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狀包含記憶力的減退、認知功能、語言、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嚴重時還有可能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導致失智症常見的病因為退化性腦神經病變,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一類,其次是腦血管疾病,其中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能夠減少失智症發生機率,由於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患病後,症狀程度只會日益嚴重,目前並沒有藥物可有效預防與治療失智症,為有效預防退化提早發生,陳桂銓醫師有以下建議:1) 多參與戶外社交活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增加心肺功能與增加腦血管血液流量以活化腦細胞,可有效降低罹患各種慢性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機會。2) 控制血糖、膽固醇、血壓,以降低因慢性病導致的血管性失智症。3) 避免過油膩食物,儘量以穀類、豆類、蔬果為主,魚、肉為輔。4) 參與新的事物以及腦力激盪活動,維持思考活躍與思路清晰。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記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照顧中度失智母親約4年,近日媽媽經常重複講過去的事,且出現妄想、幻覺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不斷收拾行李,也常提到家裡出現了許多「外人」,總是要女兒陪著他,長期的照顧壓力讓她心力交瘁,不知如何是好。未來50年可能突破85萬人近年來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失智人口亦隨之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於100年至102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105年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5萬,未來5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不是單一疾病 而是一群症狀組合當家中長者確診失智症之後,病人及家屬往往無法接受,甚至是驚慌失措,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等症狀,因此照顧失智症家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甚至造成家庭極大的負擔,目前的失智症者可使用的服務資源包括:1)     瑞智學堂2)     日間照顧中心3)     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4)     居家服務5)     居家復健6)     家庭托顧7)     輔具服務8)     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9)     失智者團體家屋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衛福部規劃之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已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針對失智症服務的規劃,除了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服務外,擴大推動失智症創新服務方案,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建立失智症照護服務資源網絡,發展失智症安全看視服務,及拓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發展失智友善社區。

醫訊/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醫訊/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記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5年10月6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不只是老化 失智是大腦生病了

不只是老化 失智是大腦生病了#記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北市估算有3萬名失智人口,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指出,失智症從罹病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到10年,對家庭社會都是沉重負擔,新北市預計試辦「失智友善社區」,打造新北市失智防護網,同時整合醫療照護資源。健忘發展到完全失能 最長15年林奇宏局長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是大腦病變的一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4秒就有1名新患者,從初期健忘逐漸發展到躁動、走失,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年到10年,最長甚至15年,不算醫療及政府補助,每人每年的照顧費用約30萬元,以新北市3萬失智人口估算,這筆費用就須投入高達90億元的經費。失智友善社區 延緩失智進程失智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病程,需要不同程度的照護,對患者及家屬都屬長期抗戰,尤其偏鄉地區青壯人口大多到外地工作,無法長時間、長期隨侍在長者跟前,只好不得不送往照護機構,為了達到在地就養,非專職的照顧者就成了重要的角色,新北市擬試辦「失智友善社區計劃」,可讓家屬獲得喘息,也可讓失智者延緩失智進程。記憶減退、疑東疑西、變急躁衛生局心理衛生及長期照顧科長杜仲傑強調,失智症剛開始常被誤認是正常老化,這時以近期記憶減退為主,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疑東疑西,懷疑配偶外遇、家人偷東西,變得急躁,但仍保有長期記憶,2、30年前的事都還記得,而當到了中度失智後,病人就已經需要協助,無法獨立生活了。認識失智症、失智症病程發展與照護,提供照顧者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的使用,減緩照顧者壓力,另外,建立失智症個人的就醫紀錄,也能夠以利門診醫師盡快瞭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生活習慣。

病程長 失智照護7點建議

病程長 失智照護7點建議#記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意味著人生將面臨無力挽回的巨大改變,當被確診罹患失智症之時,驚嚇、否認、憤怒、悲傷和失落等情緒,如排山倒海而來,有些患者和家屬難以平靜接受這樣的診斷。病情變化多 照護計劃很重要在震驚平撫之後,尤其是輕度的、早期的失智症診斷,部分家屬常會猶豫,應該誠實告知患者病情呢?還是選擇不告知,讓患者免於擔憂和悲傷?由於失智者的病程長、病情的變化也多,因此如何形成一個好的照護計劃是很重要的,以下幾點是給照護者的建議:1)     最理想的狀況是,失智的長輩在失智症診斷的早期,就能與子女及家屬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整個未來長期照護的問題,包括在疾病的早期、中期、晚期要由誰照顧、如何照顧,預立一些指示。2)     有些時候長輩已經無法參與討論,這時子女如果要形成長期照護計劃,最理想的方式是子女一起聚集開個會,討論如何分工照護。3)     尤其當失智長輩很頑固、不配合時,照顧的壓力非常大,照護者可能會發脾氣,事後又會產生罪惡感,身心備受折磨,因此參與照護的人有必要在一開始就請教醫師,了解失智症照護時會遇到的挑戰。4)     建議所有的照護者都能夠參加病患家屬支持團體,如臺灣失智者協會。透過這類團體,彼此間可以互相支持,同時也交換經驗。5)     照護者要設法透過失智症相關的協會,了解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運用,比如說日間照護單位、臺灣失智症協會一直在推動的互助家庭等,這些模式可以大大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且能增加失智長輩的生活品質。6) 沒有直接照護患者的家人或子女,若想對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方法或照護品質提出質疑或批評,請記得要非常小心,主要照顧者所背負的壓力已經很大,最好的狀況是家人可以一起面對困難,協助主要照顧者,而不是去批評。7) 照護的過程要注意相關法律問題,包括財產、醫療相關的法律問題,甚至是照護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問題,例如請看護照顧失智長輩,但後來失智長輩卻將財產過戶給看護等,這些都是失智照護者應該留意的地方。(本文摘自/不被遺忘的時光/心靈工坊)

記性差 家人失智該告知嗎?

記性差 家人失智該告知嗎?#記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的醫學倫理基於誠信、病情隱私、患者自主性原則,臨床醫師通常比較傾向要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失智症患者有知的權利,有權利得到可信的診斷、接受完整的評估與資訊,來為自己的健康和治療做出最正確的決策。難根治 隱瞞避免不良後果尤其在大腦功能損害不嚴重的早期階段,若能夠坦誠告訴患者實情,患者才有機會去思考未來要怎麼辦,及早享受剩餘的清醒時光,規畫財產的運用與分配,安排法定代理人,評估是否參與治療計畫或臨床藥物試驗等。失智症有如一條不歸路,很難有根治的希望,對部分患者來說,的確是青天霹靂,基於減少傷害的原則,也有一派醫護人員認為,如果評估患者無法承受這樣殘酷的訊息,那就應該適度隱瞞,以免引起不良的後果,不告訴患者診斷的理由,包括擔心患者過度傷心、憂鬱、絕望甚或自殺,或患者無法接受不治之症的事實等。避免負面衝擊 不會直接公布事實上,患者對於診斷結果的反應,有時取決於他的病情是如何被告知的,因此,醫療人員必須妥善處理告知的過程,考量患者的個人特性、家庭條件、社會觀念及文化民情等因素,在告知病情之前,最好先諮詢家屬意見,取得同意與共識,以漸進的溫和語氣解釋相關訊息,傳遞正向希望給患者。由於每位患者與家屬對失智症的了解與接受程度不一,為了避免造成負面衝擊而導致傷害,臨床醫師通常不會直接公布病情,而是用婉轉中性的說法,例如「記憶力明顯減退」、「看起來記性不太好,可能需要治療」等用語,若病人或家屬沒有特別追問,醫師通常不會當著患者面前直接宣布,而是一邊說明,一邊觀察患者反應。委婉說明 預先規劃注意事項當然,每位醫師的做法都不一樣,最主要是必須考慮到每位患者和家庭的情況,而有不同的策略,但疾病和治療是無法迴避的,因此目前醫界普遍都認為,還是應該要向患者委婉說明清楚,才有機會針對患者的疑問來仔細回答,預先規畫未來應該注意的事項,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跟患者和家屬一起同心協力,面對未來的療程。(本文摘自/不被遺忘的時光/心靈工坊)

不會認路別怪記性差 而是網格細胞惹禍!

不會認路別怪記性差 而是網格細胞惹禍!#記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吼!你怎麼又迷路了!你的方向感總是特別差,怎麼走怎麼迷路,老是認不得路嗎?過去,只要是不會認路的人,通常都會自嘲記性不好,但是其實你的記性可能正常,而是網格細胞的問題!方向感不好 就怪網格細胞吧!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人員指出,透過癲癇患者,監控他們的大腦,如何對需要方向感的遊戲進行操作,進而發現了網格細胞的作用。對此,透過此研究所發現的結果,這種網格細胞,能夠幫助受試者追蹤地點,具備導航的腳色,而常迷路或是方向感不佳的人,就極有可能是這些網格細胞無法發揮作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