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吃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隨著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晚生與少生成了很常見的事,也因為好不容易才懷上了孩子,對於寶寶的生長與出生後的健康,就會更加的留心,在諸多要擔心煩惱的事情當中,過敏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之一! 從懷孕前就開始注意飲食,到寶寶出生後,各個階段該要怎麼吃才好,每個時期關注的重點都不太一樣,只是到底有沒有發揮效果,就不是很確定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時候,多吃魚,以後孩子會比較聰明,也比較不容易過敏,但這個說法可信嗎?是否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呢? 媽媽懷孕期間多吃魚的回顧研究 今年6月,一篇發表在《Critical Reviewsin Food Scienceand Nutrition》上的文獻,回顧分析了媽媽孕期吃魚的多寡與孩子出生後各種過敏疾病之間關係。 研究作者從各個科學期刊資料庫,搜尋2020年2月前發表,有關該主題的所有觀察研究,去掉重複跟不相干的文獻,最後篩選出31篇研究。經過彙整分析後,發現媽媽在懷孕期多吃魚,與其孩子出生後患有喘鳴、濕疹(eczema)和食物過敏的風險較低有關。 要多吃多少魚呢? 看了研究結果,你可能會試著想開始多吃點魚,希望能多減少孩子未來出生之後的一些身體不適的風險,但問題是要吃多少呢? 如果你本來每一兩天,甚至是天天會吃到魚或是其他水產,那麼應該是不需要調整;但如果是幾乎不太吃魚的人,那麼可以試著在每周的飲食裡,加入50~200公克的魚,或者參考地中海飲食的建議,每周吃一到兩次油脂較多的冷水魚,例如秋刀魚、鮭魚、鯖魚、土魠魚等,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魚類,並且要注意魚的來源,確保懷孕的媽媽能吃到新鮮與安心的海鮮。 美國FDA建議魚這樣吃 美國FDA去年12月更新了他們提供給一般消費者的吃魚建議,主要是提供給準備懷孕、懷孕中、哺乳期間的媽媽,以及幼兒參考使用: •以每日2000大卡為基準,每周至少吃226公克(8盎司)的海鮮,但幼兒應減量,2歲28公克(1盎司),隨年紀增加而遞增,到11歲的時候可以吃到113公克(4盎司,相當成年人手掌部分的大小)。 •女性懷孕或哺乳是間,每周可以吃226到340公克(8~12盎司),汞含量較低的各種海鮮。 根據FDA的資料,以下七種魚汞含量較高,建議對象應避免食用: 1.大耳馬鮫(Kingmackerel) 2.馬林魚/旗魚(Marlin) 3.大目鮪魚(Bigeyetuna) 4.方頭魚(墨西哥灣) 5.鯊魚(Shark) 6.大西洋胸棘鯛(Orangeroughy) 魚的營養 魚很常是健康飲食的一員,例如地中海飲食或是傳統沖繩飲食,能提供: •優質蛋白質 •Omega-3脂肪酸,包括EPA與DHA •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比其他類型的食物高 •含有的礦物質鐵,對嬰兒和幼兒發育,或是準備懷孕與孕期間的女性很重要 •也是鋅、硒和碘的好來源 (文章授權提供/ 安永生活誌)

4個吃魚好處!壞膽固醇通通趕光光

4個吃魚好處!壞膽固醇通通趕光光#吃魚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放眼街道,觸目所及,均是體內膽固早已超標的正港固醇哥與固醇姊,因國人飲食偏好高油高脂,不吃油炸不罷休,一天無肉生活無味,導致國人體內膽固醇普遍偏高,不過,要降低這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禍首,從肉類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又不可偏廢,也因此,魚肉,是許多人減少體內膽固醇持續累積的最佳肉類來源!吃禽畜肉 不如多吃魚肉以大原則來說,要吃肉,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根據消基會所建議的肉類飲食守則指出,肉類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能彌補植物性蛋白利用率不高的缺點,不過肉類品質的好壞,應根據裡頭脂肪酸的含量與質量去判斷。整體而言,畜肉有5~20%的脂肪,而且富含「飽和脂肪酸」不宜吃太多;禽肉的脂肪含量比畜肉的低,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畜肉好;魚肉一般偏瘦,肥魚則能提供高價值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佳。以下列出魚肉的好處:1) 魚肉消化吸收率高/魚肉是最佳的動物性食品,其兼具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優點。魚肉的蛋白質比例通常為18~24%,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各種胺基酸,屬於完全蛋白質,營養價值相當高。此外,魚肉的肌纖維較短,蛋白質結構鬆散,所以質地特別軟嫩,消化吸收率更超過90%以上,尤其適合老年人食用。2) 脂肪較低,不飽和脂肪酸高/魚肉的脂肪一般僅1~4%,比畜禽肉的少很多,常吃魚不會增加身體負擔。其脂肪中的80%為不飽和脂肪酸,能軟化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脂肪豐富的魚如鯡魚、鯖魚、鮭魚、秋刀魚和沙丁魚等的營養價值更高,因為提供了很特殊的ω-3脂肪酸EPA和DHA,主要存在於寒帶水域的海魚中,這是畜禽肉和陸上植物所缺乏的營養素,而兩者均可作為必需脂肪酸的替代物。3) 富含抗發炎成分/每週攝取1、2次撲克牌大小的海魚,每次大約能提供200~500毫克的EPA和DHA,可預防冠心病及缺氧性中風,EPA和DHA還抑制發炎、降低血壓、對抗血栓和避免老年癡呆症等。義大利心肌梗塞干預研究曾針對11,324名相關生還者做調查,經過3.5年的試驗後發現,若每天服用1公克來自魚油的ω-3脂肪酸,總死亡率減少了20%,死於心血管疾病減少了30%,突然死亡減少了45%。4) 深海魚維生素豐富/魚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和D,尤其在肝臟內,魚肉中的維生素B群也不少,鉀、鈣、磷比畜禽肉多,海水魚還提供豐富的碘,這些對神經系統發育或新陳代謝正常都非常重要,若能連肉帶骨一起吃的小魚,則為極佳的鈣質來源。但也提醒並非所有的魚類都能夠常常吃,因食物鏈的關係,大魚較易有汙染的風險,建議魚的內臟別吃,大魚也少吃,最好能挑選可以整盤放置在餐盤上的小型魚。

美研究:年輕女性防心血管問題 多吃魚

美研究:年輕女性防心血管問題 多吃魚#吃魚

根據網路媒體報導指出,一則丹麥最新研究發現,正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可定期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來降低心臟問題發生風險,這則研究被刊登在「高血壓:美國心臟學會期刊」(Hypertens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研究首次檢視年紀較輕,15至49歲的女性,並探討魚類在飲食中對目前心臟問題可能性的影響,研究指出,「那些不太吃魚,或是從來不吃魚的人,在8年內發生心血管問題的機率,比其他定期食用魚類女性高出50%」,而那些很少或是從來不食用魚類的女性,和每週定期吃魚的女性相比,心臟問題風險比後者高出90%。除此之外根據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衛教文章中表示,魚體中有豐富的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和魚肝油等,具有保護組織的作用,若是中老年人多吃魚,有助於預防老年性的眼底黃斑退化和視網膜等視力下降的病變,研究認為,吃魚太多會影響到維生素C、E等的吸收。維生素C、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有增加眼部血管彈性和能透性的作用,並有預防自由基對眼組織傷害的作用。不過科學研究者也發現,吃魚雖能護眼,但吃得太多對眼反而有害,食魚量達到某一程度後,對眼底黃斑退化的預防作用不升反降,因此專家們提出,吃魚應適可而止,從保護眼睛健康角度看,最好是每週吃魚一次,吃多了就不再起積極作用,此外更應多地攝取蔬菜、水果,全面補充對眼有益的各種營養素。優活推薦:多吃魚、玩猜謎 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34&HN_Yr=0&HN_Mon=0靠吃魚降低中風風險?專家:光吃魚防不了中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44天天吃魚,憂鬱症不找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401

多吃魚、玩猜謎 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

多吃魚、玩猜謎 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吃魚

想要避免老人癡呆症,除了下棋、打麻將、打牌之外,還可以怎麼做呢?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科學家發現到可以透過多吃魚、多猜謎與園藝工作,也可以解決老人癡呆症的問題,而且比藥物治療還有效喔。梅西大學的(Massey University)斯通豪思(Welma Stonehouse)教授表示,因為魚類當中富含DHA,可以促進腦部的記憶功能,幫助老人家保持健康的大腦。德國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大學(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y)的葛雷希爾(Elmar Graessel)教授表示,透過這些猜謎、園藝活動,可以幫助年長者的大腦釋放化學物質,減緩癡呆的速度。斯通豪思教授表示,研究團隊招募了176個健康的成年人,然後在6個月內給他們吃富含DHA的食物,然後觀察他們的腦部變化,結果發現到有補充DHA食物的人,記憶力比沒有補充的還要提升15%的記憶力,表示DHA在大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斯通豪思教授建議,如果要預防老人癡呆,那就多吃點魚、蝦、貝類的食物吧!葛雷希爾教授則表示,他們招募了98位年長的受試者,讓他們每天都要玩猜謎遊戲、園藝、木工甚至唱歌等,然後觀察他們的變化,結果發現到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有效降低老人癡呆的程度。所以葛雷希爾教授強調,老人家絕對不要讓他待著不動,透過活動、猜謎等有益大腦的活動,可以有效降低老人癡呆的風險,並且活化身心健康。優活推薦:透過靜坐冥想 能改善過動症、老人癡呆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50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6抽菸提神醒腦是騙人的 甚至會讓人智商降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09 

男士們不想得糖尿病 考慮吃點魚吧

男士們不想得糖尿病 考慮吃點魚吧#吃魚

吃魚對身體益處多多,最近又多了一項好處;根據日本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實施的調查發現,愛吃魚的男性,也就是1天攝取魚類超過160公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以降低30%左右。研究人員認為,因為魚肉裡含有EPA和DHA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和維他命D,能有助於民眾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研究資料顯示,男性如果多食用竹莢魚、沙丁魚和秋刀魚等這類油脂豐富的魚類,對於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有效。另外,調查結果也發現,女性攝取魚類的量和糖尿病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發病機制不同造成的。桃園敏盛醫院營養師劉香蘭表示,因為深海魚類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有效減少脂肪堆積,而糖尿病的成因也都跟肥胖、飲食過量、吃高油、高脂的食物有關,所以多吃魚能幫助體內減少脂肪堆積,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營養師也提醒,吃過量的魚可能會過度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對於人體健康不一定有好處,所以還是建議民眾不要吃太多。只要適量吃魚,它的好處還不止一項,營養師劉香蘭表示,魚裡面除了富含EPA和DHA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還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對抗腦部老化、促進新陳代謝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民眾不想得糖尿病,營養師建議,除了平日應減少攝食油炸的食品,應該多運動、維持體型和均衡飲食才是最佳良方。攝取過量人工反式脂肪 小心易罹患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268嗜吃速食、炸雞 國二男體重110公斤患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624讓血管彈性變好、助代謝 運動可控制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602

吃魚中毒1死3傷? 衛生局急化驗

吃魚中毒1死3傷? 衛生局急化驗#吃魚

台東縣發生疑似吃魚中毒的意外,造成1死3傷,醫院發現4個人的血液中含有高血鉀,是不是因為吃魚所造成?目前還在調查。衛生署台東醫院表示,4人是吃到名為「青鱗魚」的魚種,至於是不是因為吃魚造成中毒?台東衛生局已採集檢體化驗中。水產試驗所台東分所的人員則指出,青鱗魚是沙丁魚的一種,本身並沒有毒性。據了解,林姓兄弟與另兩位親友在20日疑似食用遭污染的魚而中毒,4人被送往署立台東醫院就醫,其中2人症狀較輕微,就醫後已返家,而林姓兄弟的哥哥則在21日清晨死亡,弟弟目前留院觀察中。弟弟表示,當時吃的時候就覺得怪怪的,因為魚肉有點酸。台東醫院表示,懷疑這4位民眾是不是因為以毒魚的方式捕魚,造成自己中毒。目前台東縣衛生局已採集4人吃過的食物樣本與檢體,將進一步厘清中毒原因。水產試驗所台東分所的人員指出,青鱗魚是沙丁魚的一種,價格相當平價,本身並沒有毒性,且因為多刺的關係,因此在市場上並不討喜,多是原住民自己捕來吃;據了解當時中毒民眾抓上來的青鱗魚還是「活跳跳」的,應該不是以毒魚方式來捕魚。另外農委會台東水試所研究員推測,可能是魚的食物鍊出問題,魚所吃的甲殼類、浮游生物,若曾食過含毒的藻類「紅潮」,魚吃下甲殼類、浮游生物後毒性累積魚體中,人再吃魚就可能中毒。署立南投醫院中興院區提供資料指出,一般人體內含鉀濃度不高,但這四位血液中含鉀量超高,呈現高血鉀的狀況,是明顯的血清中毒狀況,當場有下肢感覺異常、虛弱、心律不整、心跳徐緩、呼吸困難、麻痺、脈博消失、心跳及呼吸停止的症狀。

吃魚有益健康! 研究:常吃「炸魚」反易中風

吃魚有益健康! 研究:常吃「炸魚」反易中風#吃魚

很多人都知道,吃魚有益心臟健康,然而據美國《循環‧心臟衰竭》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常吃烤魚具有防止心臟衰竭的功效,但是經常吃油炸魚會增加中風危險。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參與美國「婦女健康倡導」研究的84493名50到79歲停經婦女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對這些婦女進行平均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與每月吃烤魚不足1次的婦女相比,每周吃烤魚5次以上的婦女,心臟衰竭危險降低30%。該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吃油炸魚會增加中風危險,即使每周吃1次,中風危險也會增加48%。另外研究發現,深色肉魚比白色肉魚更能有效降低心臟病與中風危險。研究表示,魚肉中富含的Omega-3不飽合脂肪酸能改善血壓及心血管功能,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