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性骨折

骨鬆治療勿中斷 小心骨鬆性骨折再次發生

骨鬆治療勿中斷 小心骨鬆性骨折再次發生#骨鬆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不只是老年骨折後失能的元兇,更是骨科醫師的夢靨!「臨床常遇到有些骨鬆性骨折的病患,手術後不願意繼續治療骨鬆,或自行中斷治療,一年後又送來急診,一檢查又再次發生骨鬆性骨折,得不償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蔣毅弘提醒,骨鬆必須長期持續治療,千萬不能中斷。 脊椎灌滿骨水泥似石頭人,打噴嚏又再次垮了一節 蔣毅弘主任在平常看診時爾偶會遇到再次骨折的病患,且一年大概會有4至5例,比例並不低。曾收治一名病患因為腰痛而來求診,在拍攝X光片後發現一整排脊椎骨都被灌了骨水泥,他形容:「就像是石頭人一樣。」這次只是天冷打個噴嚏後,上面一節就又垮了而必須再灌,「一看就知道是在開完刀後,並沒有持續治療骨鬆。」 近幾年雖然在媒體宣導下,有愈來愈多人知道骨鬆可能導致失能的危險,但門診中主動詢問骨鬆檢測的比例仍不高,多數仍然要等到已經發生疼痛或有骨折發生時才來醫院尋求治療,「這時治療的效果會比預防差很多。」 以人工智慧判別X光片,可篩選骨鬆高危險族群 他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如過度減重身材瘦弱的女性,以及有駝背的長輩、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生活型態差不愛運動或挑食者、以及有慢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都應該定期安排骨鬆篩檢。 目前臨床用以判斷骨鬆的檢測工具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以量測T-score及Z-score兩組數字,只要檢測結果超過一個標準差(-2.5),就表示骨質有問題。如今除了DXA之外,也有更新的方式,是運用人工智慧AI來判讀X光片,靈敏度很高,「目前陽大醫院已與宜蘭大學合作,將此評估技術寫成系統模組,能很快了解病患是否有骨鬆問題,相信會是未來檢測骨鬆的趨勢。」 蔣毅弘主任表示,國內外都有研究單位在致力透過以AI來判讀疾病,如今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也持續將骨鬆納入研究,期待未來能有更精準、簡單的判讀工具。 治療與預防要雙管齊下,才能遠離骨折風險 此外,若要防治骨鬆,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補充鈣片及維生素D等基本功課,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另一方面,若以DXA檢測評估為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可透過兩種藥物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進行治療。 好比如上述已經發生過骨折、又再次骨折的病患,就適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可以快速提升骨密度。他提醒,無論選擇哪一類型的骨鬆治療藥物,都必須長期持續的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 蔣毅弘醫師)

骨折後未治療骨鬆  怎料一年後又跌倒更加嚴重

骨折後未治療骨鬆 怎料一年後又跌倒更加嚴重#骨鬆性骨折

80歲的奶奶被推進急診室,嘴裡直喊痛;經詢問,是在家中不慎滑倒,導致右邊髖關節骨折。醫師以X光檢查並詢問後發現,原來奶奶左邊的髖關節在去年就已經骨折過一次,當時只打了三根鋼釘固定,並沒有做過骨質疏鬆症的檢查,也沒治療骨鬆,以至於不到一年時間,右邊髖關節又因為跌倒而骨折,且情況比左邊的更為嚴重,而必須置換半人工髖關節。 接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醫師提及奶奶時感嘆地說:「如果一年前的骨折手術,能立即進行骨質疏鬆檢查,開始密集使用能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第二次跌倒後的骨折情況可能就不會那麼嚴重,或許只要擦擦藥就好。」 不要輕忽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 何宗祐醫師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以年長者、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等居多,但多數民眾並未警覺骨鬆的嚴重性。事實上,一旦造成骨鬆性骨折,一年後再發的機率相當高,「且發生第二次骨折後,死亡風險更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高達22%,因為臥床時間長,所衍生的併發症也多,「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骨鬆治療可以算是最低成本、療效很好的方式。」他提醒,骨鬆初期症狀難以自覺,最好的自我判斷方式是發現有駝背、變矮、且有骨頭疼痛時,就儘早進行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最新型的DXA骨質密度檢測儀及專業的骨科醫療團隊。目前檢測骨鬆最準確的工具就是DXA,不僅檢測速度快、也不會疼痛,建議高風險族群都要接受完整檢查,以預防日後因骨鬆性骨折發生而造成憾事。 藥物選擇性多,挑選適合最重要 藥物是除了運動、飲食外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何宗祐醫師解釋,我們的骨頭定期會新陳代謝,舊骨頭被吸收、新骨頭會長出來,而骨鬆治療藥物就是以此概念設計,包括減少骨質流失,以及能促進骨質生長類的藥物。其中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對於沒有急迫性的病患較適合,可慢慢拉回骨密度,但對於DXA檢測T-score遠小於負2.5,或接受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卻仍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就建議要優先使用能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 何宗祐醫師表示,目前骨鬆治療指引是讓有骨折風險的病患,或者已經發生過骨折的嚴重型骨鬆患者,先使用一年的促進骨頭生長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這對於曾發生過骨鬆性骨折的脊椎手術很有效,臨床可見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可讓手術後所裝的釘子能抓得很牢,讓骨頭也長得很好。」他指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一年,再轉換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可以抵過單純只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必須花上七八年才能有的效果。 當然,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呼籲病患必須輔以改善生活飲食、增加鈣質攝取,並補充維生素D3或曬太陽,且要適度進行負重運動,居家布置無障礙環境,才能遠離骨鬆性骨折發生的風險。 (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  

阿嬤輕跌就骨折 原來是骨鬆性骨折釀禍

阿嬤輕跌就骨折 原來是骨鬆性骨折釀禍#骨鬆性骨折

八旬阿嬤因為骨折而送進急診室,看起來非常疼痛,細問之下原來阿嬤凌晨起床上廁所,因為地板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就造成嚴重的髖關節骨折。醫師緊急安排手術把阿嬤骨折的部位固定後,趕緊進行骨密度檢測,發現是因骨質疏鬆症才讓阿嬤輕輕一摔就這麼嚴重! 發生骨鬆性骨折,後果通常相當嚴重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資深主治醫師柳宗廷感慨,在醫院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將近50名類似的患者前來急診求助,95%出現髖關節骨折的,經檢查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髖關節骨折真的極度疼痛,連躺著都無法翻身,一定得先開刀,不然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動。若長期臥床就容易出現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併發症。」不僅病患痛苦,照顧的家人也不輕鬆。 他指出,髖關節骨折發生後,一年的致死率高達22%,等於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在一年內死亡,「骨鬆平常可能不痛不癢,一旦發生骨折就非常嚴重。」而且,骨鬆性骨折發生後,有將近一半的人會再次骨折,且二次骨折的死亡率更高,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放著骨鬆不治療,再次發生骨折機率高 骨鬆性骨折特別容易發生在脊椎、髖關節、手腕及肋骨等部位,只要是大於65歲的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都要有所警覺。柳宗廷醫師說,骨鬆有幾個可以判斷的徵兆,像是經常會喊腰痠背痛,或者身高有越來越矮、駝背越來越嚴重的狀況等,都有可能是壓迫性骨折的徵兆。「此外,如果只是因為低衝擊力的傷害就產生骨折,例如由站立的姿勢跌倒,那就能判斷必定是骨鬆性骨折。」 發生骨鬆性骨折後,臨床除了治療骨折外,也會進行DXA骨密度檢測。若確定骨密度小於負2.5、又是髖關節、脊椎骨折的長輩,就須同時接受骨鬆治療,「骨鬆治療的方式很多,絕大部分都有健保給付,不用擔心。如果放著骨鬆問題不治療,不僅骨折後的復健困難,也可能再次發生骨折。」 骨鬆治療不能中斷,否則等於前功盡棄 目前治療骨鬆的藥物可區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這兩類藥物就是開源(促進骨質生成)與節流(減少骨質流失)的概念,「開源比節流更為重要!」柳宗廷醫師提及,根據2020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骨質疏鬆治療指引建議,對於骨密度小於負3、接受過骨鬆藥物治療仍發生骨折、有兩處骨折或兩次骨折的極高風險患者,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能減少再次骨折的發生機率。 他也提醒,治療骨鬆前,患者應與醫師討論並評估用藥方式,選擇最適當的藥物並堅持用藥,「一旦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就不能自行中斷,若要中斷治療請務必先跟醫師討論,因為一旦中斷很可能會讓治療前功盡棄,因此務必定期回診持續治療,以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圖/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資深主治醫師 柳宗廷醫師)

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

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骨鬆性骨折

每位媽媽的優雅與智慧都是時光沉澱後的禮物,但是千萬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如果出現「駝矮痛」症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及早進行DXA骨密度檢測,掌握骨鬆治療先機、降低未來骨鬆導致骨折的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呼籲:「多數人在骨折實際發生前並不知道自身已經罹患骨鬆,建議50歲以上停經婦女等高風險族群一定要透過專業的DXA骨密度檢測掌握骨骼健康,若出現骨密度過低的情況立即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與照護計畫,絕不可輕忽。」 骨質疏鬆影響生活品質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除了「面子」的美麗維護外,「骨質」健康更是最好的禮物以及最健康的投資,趕緊安排一次骨折發生後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雖國人普遍對骨鬆認知度高,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對未來帶來的影響及負擔。根據調查顯示,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是髖部骨折後造成臀部的疼痛而無法移動,以致長期臥床,因此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營養不良、憂鬱症等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髖關節骨折發生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22%。此外,骨質疏鬆性骨折一年內,約 有45% 年長者會再次骨折,且二度骨折將導致死亡風險增加,家中若有罹患骨鬆的長輩,不可不多加注意。 不過也不能就此認為骨鬆是年老以後才需要關注的疾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分享曾有一名約五十歲女性帶著婆婆就醫治療骨鬆,在醫師提醒也為風險族群後,一併進行骨密度檢測,檢測完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T值竟然低於-3.0,比已確診骨鬆的婆婆還低!理事長提醒:「老化並非骨鬆唯一的風險因子,若是患有內分泌疾病,例: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有極高的可能導致骨鬆,不可不慎。」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骨折風險提早評估 若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及早進行DXA檢測,查看是否有骨密度過低的情況,DXA骨密度檢測全名為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透過低能量X光照射能準確的測量出骨密度數值,為臨床上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依據,檢測完成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根據檢測結果骨密度T值小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目前除了各大醫院放射科,越來越多診所也備有DXA檢測儀,另外也有移動式的DXA檢測專車深入鄉里,為民眾提升醫療可近性,受測者只須躺在DXA檢測儀上接受掃描,整個過程約花費5分鐘,運用低劑量的放射線去檢測髖關節與脊椎的骨密度,檢測過程不會感到疼痛,其輻射暴露劑量僅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是相當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除了可以篩檢診斷骨質疏鬆症,DXA檢測還可以評估患者10年內發生骨折的風險,若檢測出來的骨密度 T 值低於-3.0,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不可逆 據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 T 值低於-3.0 最近 12 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有在服用會造成骨質流失的藥物並發生骨折,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發生骨折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 10 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性骨折的後果嚴重且不可逆,故骨鬆患者接受妥善治療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促骨生成藥物與抗骨流失藥物。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戴大為說明:「根據 2020 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 (AACE) 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 及早檢測積極治療做好預先規劃 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女士本身為骨鬆患者的家屬,也長期擔任骨質疏鬆症防治公益代言人及親善大使。她表示婆婆晚年常常全身多處疼痛,在當時的年代僅能到診所施打止痛針,最後每日都需要施打兩針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最後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骨鬆,若能及早檢測發現並妥善治療,便能舒緩婆婆晚年的不適,為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孫翠鳳女士攜手共同呼籲民眾:「骨質疏鬆症沒有顯著症狀,因此更應該謹慎為自己與家人留意,及早檢測並積極治療。」母親節將至,提醒民眾要關心自己及身邊長輩的健康狀況,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民眾的骨骼健康,致力落實「骨鬆早篩檢 骨折不出現」的觀念,避免更多骨鬆造成的骨折憾事發生。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骨鬆性骨折

80歲的婆婆10年前因為手腕骨折到骨科求診,診斷後發現為骨鬆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後過了3年,又發生右髖關節骨折,之後開始認真使用骨鬆藥物治療,骨密度顯著增加;但這兩年疫情期間,婆婆因擔心受感染,很長一段時間沒回診繼續治療,去年,不幸又產生脊椎骨折,差點造成嚴重失能。 中斷骨鬆治療,骨質狀態將回到未治療前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莊閔堯感嘆,今年5至7月這波疫情期間,骨科門診病患明顯少很多,「前陣子疫情趨緩,回診的骨鬆病患問題大多很嚴重;骨鬆治療不能中斷,即使是短短幾個月,影響都很大。」 他提醒,已知有骨鬆卻放任不管,等於是放了一個不定時炸彈在身上,日後會有很高的機率發生骨鬆性骨折。此外,已經使用骨鬆藥物治療的病患,若中斷治療就是回到原點,等於之前的治療都白費了,必須重頭來過。 莊閔堯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藥物,一是減少骨質流失、一是促進骨質生成,「新的藥物以促進骨質生成為主,臨床看來效果不錯。」不過,骨鬆藥物都至少要持續使用一年以上才能見到效果,「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在健保給付上也有規定,必須要在一年或兩年內完成療程;如果中斷,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同一種類的藥物。」因此務必持續回診接受治療。 反覆骨鬆性骨折,是導致老年人失能、壽命縮短的兇手 骨鬆是無聲的殺手,初期沒有症狀,很多長輩病患都是遇到骨折事件,需要開刀時才求診,「這些病患進一步檢查骨鬆時,通常數值都低得很可怕。」莊閔堯感嘆,骨鬆如果能早一點介入,就不會造成骨折,「骨鬆性骨折很麻煩,即使是開刀,效果也不好。」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可能直接導致失能或壽命縮短。他表示,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是髖部與脊椎,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統計顯示,一年內的死亡率從5%到20%;而且即使是存活的病患,也有近一半會造成行動不便,導致健康狀況愈來愈差,最終失能或引發多重併發症。 莊閔堯曾收治一名很嚴重的骨鬆性骨折病患,原本要進行的是左邊髖關節骨折手術,但就在將病患移到手術台上時,右邊髖關節也斷了,等於一次要開兩邊的髖關節。此外,從骨外科的觀點來看,骨鬆性骨折若以手術治療,不只手術棘手、預後也不好。 他呼籲,骨鬆高風險族群像是年長者、有抽菸史、不愛運動或身材矮小者,以及女性停經後五年內,都最好要及早做骨密度篩檢,以評估骨質狀況。同時,平日要適度運動、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多曬太陽等,以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圖/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 莊閔堯醫師)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骨鬆性骨折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估計2025年70歲以上人口數將達300萬人,這群人都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指出,骨鬆是老年疾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令人失去警覺,往往都是在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時出現低創傷性骨折,才知道骨鬆情況已經很嚴重。 七旬阿嬤反覆骨折,根本問題為骨鬆!  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的橈骨部位,一旦發生骨折,再次骨折的機率就非常高。有一名七旬阿嬤坐輪椅來到石承民的診間,無法行走且一動就痛。「是很典型的脊椎骨折,骨密度為-4.7,骨鬆相當嚴重。」在替她進行灌骨水泥手術後,阿嬤就開心地說不痛了。 孰料,兩周後在門診又見到阿嬤,還是喊著痛。「結果是脊椎的其他節又斷了!」再次接受手術後,沒隔多久脊椎其他部位又再次骨折,「患者在兩個月內,前後住院了三次,相當辛苦。」石承民說,發生骨鬆性骨折後,無論是灌骨水泥或打上骨釘,都是亡羊補牢,因為根本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儘管已經在第一次骨折時就已經替阿嬤進行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無奈藥物的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才能見到療效。 預防骨鬆性骨折要「保密防跌」,高風險提早用藥才實在 骨鬆性骨折的危險除了可能出現反覆性骨折外,若發生在髖關節,死亡率很高;且骨折後活動力降低,即使手術也需要長時間的復健過程,對年老病患而言,要順利復原很不容易。 石承民表示,骨鬆是需要被重視的,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就要「保密防跌」。「保密」指的是保持好的骨質密度,需要有正確的飲食及運動型態,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足夠蛋白質、曬太陽等,必要時需有藥物及時介入;「防跌」則是要塑造安全的居家及生活環境,避免跌倒。  極高骨折風險病患建議先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 目前的骨鬆藥物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評估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程度建議患者是否該接受藥物治療,「骨鬆用藥的成果往往在一、兩年後才能見到,因此醫囑遵從性要更高,才能降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他建議,若是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即使未發生骨折,若檢查出已有嚴重骨鬆狀況時,在經濟許可下最好先進行骨鬆藥物的治療。「普遍共識為,針對極高骨折風險病患,例如骨密度小於-3、近期發生骨鬆性骨折或已經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又再次骨折之病患,可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的藥物來提升骨密度,完成療程後,再轉回使用減少骨質流失類的藥物來維持骨密度。」 石承民呼籲,停經後婦女、年長者、極少運動或不曬太陽者,以及體重過輕(BMI<19)、或有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的高風險族群,務必及早檢測骨密度,有骨鬆風險時,也儘早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以防憾事發生。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照片)

愛骨4步驟 延緩骨鬆13年

愛骨4步驟 延緩骨鬆13年#骨鬆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以上國人12.3%有骨質疏鬆症,65歲開始女性骨質疏鬆症的比例高出男性1倍以上,根據2013~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量測其骨質密度,結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民眾佔了12.3%,其中男性為8.6%,女性為15.5%。髖骨骨折 25%會在1年內死亡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進一步指出50歲以上的人群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會因骨鬆的問題易導致骨折,引起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和長期殘疾,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為最嚴重,因為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造成需要他人的輔助照護,也喪失行動上的自主權,更嚴重的是約有20~25%的機率會在1年內死亡。增加10%骨密度 可延緩骨鬆發生13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IOF指出,在年輕時能多增加10%骨密度,就可延緩骨鬆發生達13年,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免於未來發生骨鬆性骨折,國民健康署提供愛骨4步驟,幫助大家對抗這個「無聲的殺手」。1) 營養充足多攝取鈣質、衛生素D及蛋白質等,其中乳製品(鮮奶、優格、起司)是最容易獲得鈣質的來源之一,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2) 定期荷重運動建議民眾從事健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登山、跳繩、舉啞鈴操,雙手拿約0.5~1公斤的啞鈴或同等重量之安全物品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之運動。  3) 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在骨密度的維持以及骨折方面,「戒菸」是最正確的決定,為確保骨質健康,也不應酗酒,若飲酒,應適量,同時還要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及熬夜等不健康生活形態。4) 查明自身是否具有風險因子父母曾發生過髋骨骨折,則個人患有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會提高,服用類固醇藥物者、停經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之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都要注意骨骼健康。

骨鬆性骨折 老年人常見

骨鬆性骨折 老年人常見#骨鬆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調查指出50歲以上骨質疏鬆患者男性占23.9%、女性達38.3%,且台灣有五分之一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一生至少發生一次骨鬆性骨折,骨質疏鬆看似不痛不癢、卻是不能忽視的隱形殺手。骨鬆性造成的骨折 後遺症多振興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林鍵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常見的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且骨鬆患者常因低衝擊、或小撞擊而引起骨折,如走路跌倒、用手支撐造成手腕骨折、或滑倒腰臀著地、造成脊椎骨折等,骨鬆症所引起的後遺症不勝枚舉,所以民眾應在骨質流失前就該多注意保健。臨床上,一名80歲周姓婦人平時身體硬朗、無任何慢性疾病,卻因半夜上廁所時滑倒造成髖關節骨折,開刀後因長時間臥床而出現肺部感染和靜脈栓塞,骨鬆症引起後患無窮,威脅性不容小覷;因此李林鍵醫師建議,平時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3、儲存骨本,但每日鈣質補充量也要適當,不宜超過1500毫克,以免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骨鬆性骨折 女性多於男性 且併發年齡早骨質疏鬆症常見於停經後的女性或年老的男性,女性發生骨鬆性骨折的平均年齡比男性早5-10年,患者常因為小外力、小碰撞而輕易骨折,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和腕關節等,其中以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最高,一年內致死率男性達22%、女性則為1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