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7旬翁肺癌無法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救命

7旬翁肺癌無法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救命#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2歲的李先生是個老菸槍,幾年前走路、爬樓梯開始越來越喘,診斷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氣腫)。今年一月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有2.1公分的腫瘤,由於肺功能太差不適合開刀,醫師建議接受「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控制癌細胞並持續回診追蹤。不適手術、麻醉者 可以放射療法代替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表示,早期肺癌的治療,手術仍是第一線的治療原則,但若病人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麻醉、手術,心肺功能不佳或腫瘤位置太危險等高風險者,可選擇放射治療為替代療法。傳統的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療程大約7週、總共35次,每次劑量1.8~2格雷(Gy)。針對原發性早期肺癌,無淋巴轉移及單一病灶的患者,健保署自104年2月起給付「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屬於高劑量、治療次數少的治療方式,可大幅縮短療程並提高治療效果。首先在電腦斷層模擬定位攝影時,透過壓迫橫膈膜減少腫瘤的移動,接著每一次治療前以即時2D影像及電腦斷層執行影像導航,校正擺位誤差,精準的定位後,以銳速刀技術治療局部腫瘤。常醫師說,此療法將每次劑量大幅提高到10~12格雷(Gy)以上,只需5~6次治療,2週內即可做完療程。由於定位精準,劑量提高,腫瘤控制的效果會比傳統療程更好。腫瘤控制率達9成 持續追蹤更重要常佑康補充,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用於小於5公分及沒有淋巴轉移,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以及不適合接受血管栓塞,或電燒灼治療的原發性肝癌及肝內膽管癌的患者。常佑康醫師說,此療法在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的患者,治療效果和手術一樣,局部腫瘤控制機率大約是9成。治療後大部分病人會出現輕微局限範圍的放射性肺炎,少數病人出現肋骨疼痛之副作用。至於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或較晚期的患者,可考慮先接受化學或標靶藥物治療使腫瘤縮小,再評估是否接受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是略為調整劑量與治療次數。他強調,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必須留意復發的問題,患者結束療程後仍需持續回診追蹤,以電腦斷層或適當檢查評估治療效果。

8旬翁持續血便 原來罹患罕見十二指腸癌

8旬翁持續血便 原來罹患罕見十二指腸癌#翁

一名85歲的阿公,原本就患有中風和高血壓等內科疾病,最近因為經常血便來到醫院看診,經胃鏡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了少見的十二指腸癌。在歷經5小時的手術摘除病變部位,已經康復出院。十二指腸癌是一般外科困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由於手術範圍大,動輒需要五至八小時以上的手術時間。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表示,患者當時情況已不樂觀,由於血便不止,雖然出血量不多,但每隔幾天就得輸血近500C.C,也逐漸失去自主能力。阿公持續的出血、到醫院治療,持續了近一個月,他的兒子不忍心父親如此痛苦,在說明會中表達即使手術風險很高,但還是想動手術來維持父親的生活品質。大受感動的魏昌國醫師在評估後決定努力一試,為阿公進行腫瘤切除術,總計切除病變的十二指腸、胰臟頭部、總膽管和膽囊。所幸胃部沒有受到感染而得以保留,術後也沒有產生併發症,經過兩個禮拜的住院觀察,已能使用拐杖行走。延伸閱讀「十二指腸癌」: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53

以為年紀大全身痠痛 就醫才知罹癌還轉移到骨頭

以為年紀大全身痠痛 就醫才知罹癌還轉移到骨頭#翁

老人家腰痠背痛只是以為年紀大?還是就醫較保險。高雄一名65歲老翁飽受長期痠痛纏身之苦,認為只是年紀大才造成身體痠痛,經家人勸說下到醫院接受磁振造影檢查,才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痠痛原因也是因為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健檢中心醫師說,這名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壓及痛風的症狀,且長期飲酒、抽菸,就算全身痠痛也不理睬,家人最終成功讓老翁接受檢查,才發現真正病因是罹患癌症。專家指出,肩頸或肢體痠痛不一定都是現代文明病或是年長退化所造成,應遵循正規檢查徒徑,才能查明病因盡早治療,像3T磁振造影就是一種完全無輻射線的檢查。根據醫學臨床結果顯示,使用3T磁振造影儀,癌症檢出率約4%,其中無自覺症狀的癌症病患或其他檢測儀器未檢測出的病患占大多數,只是腰部疼痛、肩部痠痛者都可能有癌症的風險。最新型3T磁振造影儀的優點包括無輻射的全身掃描、檢查時間較以前縮短30分鐘、影像品質佳,主要治療腦血管疾病、腦腫瘤、心臟及全身血管檢查、老年人退化性疾病等,缺點是對血癌、胃癌、腸癌初期檢查敏感度較低,健檢時搭配內視鏡檢查較好。醫師提醒民眾,受惠醫療科技的進展,一般民眾應定期接受癌病篩檢,特別是有罹癌危險因子者,如能早期診斷,並經由專業的醫療團隊擬訂治療計畫,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多數的癌症不再是絕症了。

老當益壯? 八旬翁硬做仰臥起坐得疝氣!

老當益壯? 八旬翁硬做仰臥起坐得疝氣!#翁

做仰臥起坐能鍛鍊腰部及腹部的肌肉,許多人都會在家自行健身,但竟然有這樣的例子,一名80歲老翁長期做仰臥起坐,最近做完後覺得下腹部不適,至醫院求診才發現,原來是得了疝氣。對此,醫師呼籲,做任何運動都要量力而為,不要逞強,造成另類「運動傷害」。醫師表示,做仰臥起坐會增加腹壓,如果男性原本腹股溝閉鎖不全,就可能因此造成疝氣,除了仰臥起坐,便秘或解小便不順,常需較用力者,也可能間接導致疝氣。其實,不要以為只有老人才會得疝氣,此症狀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層和性別。身體各部位的器官,都有一定的位置,有些或許會移動,但都在一定範圍內,如果器官移位到它不應該在的位置,而卡在那裡,就稱為「疝氣」。疝氣可能在腹股溝或任何過去動過手術的傷口發生,通常都不會痛,但如果很痛,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箝頓性疝氣;此類型的疝氣情形是腸子或卵巢被內環卡住了,引起血液循環不順,病人還會因腸阻塞而有嘔吐、脫水、休克等情形,時間久了,腸道因缺血而壞死或穿孔,造成腹膜炎,如不馬上處理,甚至有生命危險。箝頓性疝氣大多發生在年紀小的幼兒,常因無法適當表達疼痛而延誤醫治,更有人說疝氣會自已好,不必動手術。對此,醫師澄清,年紀越小者若得疝氣,越要儘快接受手術治療,且疝氣並不會自己好,不要因為一些迷思,而延誤了就醫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