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

與時間賽跑:漸凍人的全方位照護之路

與時間賽跑:漸凍人的全方位照護之路#心理輔導

「漸凍人病症就像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漸凍人協會醫護顧問賴媛淑呼吸治療師輕聲說道,眼中透著堅定的光芒。「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延緩疾病進程,更要讓患者在每一個階段都能獲得最適切的照顧。」 三階段照護:為每個生命階段量身定制 賴媛淑解釋,漸凍人(ALS)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隨著時間推移,患者的呼吸、吞嚥等功能會逐漸喪失。為了更好地照顧患者,協會將病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照護重點。 在疾病初期,患者仍能維持基本的自理能力。「這時候,呼吸治療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貼心的朋友和顧問,」賴媛淑微笑著說。「我們教導患者和家屬如何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同時也強調口咽肌訓練的重要性。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卻能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 隨著病情進入中期,患者的身體狀況會明顯衰退。賴媛淑的表情變得更加認真:「這個階段,我們會特別關注吞嚥和呼吸問題。教導正確的吞嚥技巧和嗆咳處理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併發症的風險。」,鼓勵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她補充道,當肺功能退步時。我們會建議患者提早使用面罩式呼吸器,這對延緩肺功能退化很有幫助。」 當病情發展到後期,患者的生活質量面臨更大的挑戰。賴媛淑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感嘆:「這個階段,我們仍會持續陪伴在患者身邊,幫助他們適應使用呼吸器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會與患者和家屬一起面對更艱難的決定,比如是否選擇氣切或緩和醫療。」 愛心與專業並重:打造全方位支持網絡 除了專業的醫療照護,漸凍人協會還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服務。「協會的社工會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需求,連結各種資源,」賴媛淑說道。「從語言治療到心理輔導,我們希望能夠照顧到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協會的到宅服務更是體現了他們對患者的貼心關懷。「有些患者可能會因為使用呼吸器而感到不適或恐慌,」賴媛淑解釋道,「協會的專業團隊會親自上門,幫助患者克服這些困難,讓他們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疾病。」 漸凍人協會就像一座溫暖的燈塔,在患者和家屬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他們指引方向,送上希望與力量。在與時間賽跑的漫長旅程中,協會用專業和愛心編織了一張細密的照護網,讓每一位漸凍人患者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這不僅是一種醫療服務,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致敬。  

危機就是轉機 伴您災後心理重建

危機就是轉機 伴您災後心理重建#心理輔導

最近重創臺灣的莫拉克風災事件中,許多人因親身經歷災害過程,或因此喪失了親人朋友。隨著進入災後重建的階段,開始有人討論民眾是否出現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災後心理輔導成為災後重建中被關注的議題。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特別呼籲:各種助人工作者在關心民眾PTSD問題時,不要忽略大部分人強韌的心理自然復原力。◆ 進入災後階段:尊重民眾的心理復原力臺大創傷心理研究室團隊成員蘇逸人心理師引述美國心理創傷知名學者Edna Foa的見解:多數受災者在經歷災害前都沒有特殊心理困擾,能正常過著生活,因此受災後,民眾也將會逐漸展現復原力,而非演變成心理疾病。蘇心理師進一步解釋,研究告訴我們凝聚和重建個人的支持網絡有助於復原;因此鼓勵民眾儘量能在原先家庭、村落或社區體系,依照自己的步調,與感覺自在的朋友、親人、同事談話。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一般人觀念中可能認為有專業心理師可以讓受災後民眾傾吐心中情緒,事實上部分民眾會表現得平淡,否認自己受到衝擊,專業輔導人員也要學會尊重不同個人想表達的意願。衛生局委辦心理服務單位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的李玉嬋副教授以名人白冰冰為例,說明人在歷經重大意外後如何發展出心理自我療癒復原力;當她痛失唯一女兒時,感到極度的悲傷、憤怒,但她卻將此悲痛轉化昇華為投入公益團體。而一般民眾藉由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像社福團體的關懷),運用得當,重新得力,獲得另一種重生機會。◆ 協助少數持續3個月仍有嚴重心理困擾者就醫然而在事件三個月後,仍持續經歷嚴重心理困擾且生活功能受損的民眾,可能問題會變成慢性化。根據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IV),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終身盛行率為1%-14%,而針對危險群個案研究,盛行率為3%-58%。他們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易怒、無法集中精神、對危險情境過度警覺、誇張而令人痛苦的驚嚇反應、人格與行為的改變等狀況,需要向精神科醫師尋求專業診療協助。此外,災後心理創傷也可能發生在助人者。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周煌智醫師在九二一災後心理重建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對於高暴露的救災人員,災難後的兩個月仍有16.4%的人有壓力反應及替代性的心理創傷。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也規劃北市最近救災相關人員的安心團體及安心講座等活動,協助人員紓壓。針對經歷重大災變,或是持續接收災情資訊產生的心理創傷與困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臺北市4家民間機構提供諮詢及服務,如有需要的民眾可洽詢:‧張老師基金會臺北分事務所(松山、南港、內湖區):02-27172990分機24。‧馬偕紀念醫院(大同、萬華、中正區):02-25433535分機3681‧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大安區、文山區、信義區):02-28227101分機3256。‧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士林區、北投區、中山區):02-28854250。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專業人員將於10月5日辦理「心理急救工作坊」,目前尚有名額,有意參與之專業人員,請洽詢3393-7885。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心理輔導

那是個無助的時刻,以為自己沒有了力量,以為世界就這樣崩塌了─和男朋友分手的洪小姐,失業的周先生,久病的張婆婆,交不到朋友的莊同學……。當他們選擇以自殺來處理困境,帶來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將自己推入一條不歸路……類似上述面臨的生活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反覆出現,然而遭遇困境的民眾有少數因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而出現了自殺的行為。實際的自殺案例顯示,自殺成因是多元複雜的,臺北市政府為了協助民眾能獲得更完整的服務資源,決定成立跨局處自殺防治中心,並整合市府急難救助、緊急救護、就業服務、就學輔導、就養照顧、諮商訪視等各種局處資源與民間力量,提供給遭遇不同困境而有自殺風險的民眾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依據行政院公布之資料顯示,臺灣之自殺率從民國86年起逐年攀升,且已連續11年進入十大死因之列。臺北巿自殺死亡率名列十大死因的第8位;與民國95年相較雖減少20%自殺死亡,但臺北市自殺死亡仍較10年前高0.8 倍。因此,臺北市政府為了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多年來不斷積極投入各種資源進行自殺防治的工作。臺北市政府從92年9月起就由市立醫院人員進行電話訪視、要求各級醫院推動民眾自殺行為通報與關懷評估標準作業流程,迄今約15,223個通報個案,而根據97年最新的自殺企圖者資料顯示,有28.53%的自殺企圖者是因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23.61%是因精神/心理或物質濫用因素、17.67%是因感情因素、而有7.42%是因工作/經濟因素,及5.02%是因生理疾病因素而自殺;也就是說,自殺行為除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外,尚受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98年4月15日正式揭牌,典禮由市長郝龍斌親自領軍,與自殺防治中心主任陳永仁副秘書長、執行長邱文祥局長等12局處代表共同注入象徵關懷力量的水,宣示將生命的水灌溉在企圖自殺者的生存意念上,攜手織起綿密多元的社會關懷網,積極協助面對困境的市民。在自殺防治中心外的宣導牆上,更以曾長期關注自殺問題的聖嚴法師的法身揭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法語,激勵每一個生動的生命。目前全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電話(0800-788-995)由臺北市生命線協會承辦,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已與該協會密切合作,針對全國安心專線轉介自殺高危險的臺北市民,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行後續關懷服務,以落實該專線「話務集中化、服務在地化」之理念,共同挽救自殺企圖者寶貴的生命。‧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心理輔導

現在不僅大人的壓力大,痛苦指數高,連小孩似乎也過的愈來愈不快樂,學生自殺的新聞時有所聞。自殺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 譚利光心理師表示,在臨床工作中,曾遇到了一位小四的女生、在家企圖以衣架上吊結束生命的兒童個案。由於事發突然,家屬難以接受,對原因更是不解,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十歲的小孩就學著別人鬧自殺」,顯然忽視了兒童背後無助的心聲。譚利光心理師指出,前述個案是隔代教養,直到小一時才回去與父母一同生活,適應情況並不好。就診時亦由外婆帶來,個案自述生活不快樂,來看心理問題,在家因犯錯常被父親嚴厲責打,也常目睹外公、外婆的激烈爭吵,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常常出現。當妹妹不乖被打時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兒童想自殺都是有跡可循兒童也會將自殺意念付諸行動的。美國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無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3%曾企圖自殺過。研究顯示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殺的重要因素,兒童自殺與家庭的相關性也大於與自我人格的相關性。兒童自殺大都經過時間的醞釀,也都有跡可循。在日記、作文中出現自殺相關的文字、口語的訊息或威脅要去死、功課退步、從事打架、菸酒與濫用藥物等偽裝憂鬱的行為、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人等都是明顯的危險訊號。■ 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輔導譚利光心理師說,企圖自殺的孩童並不會主動表達問題,但多少都會釋放出自殺線索。被關心、被肯定是他們的心理需求,若家長、老師平時能養成扮演好觀察跟傾聽角色的習慣,一發現異狀,立即採取預防措施,並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與輔導,才能防治兒童自殺的不幸。

家庭壓力大 婦人嚴重憂鬱症

家庭壓力大 婦人嚴重憂鬱症#心理輔導

高雄市40歲林姓(化名)婦人,她就讀國小的兒子老師,上個月底到林家做家庭訪問,本來要談2個小朋友的學習障礙,林姓婦人說著說著,突然情緒崩潰、嚎啕大哭,「我吃過安眠藥,想自殺,被救活了」。老師嚇一跳,因為她的先生負債五十餘萬元,婆婆還干涉她的婚姻,四個孩子中有二名身心障礙。林姓婦人說,她經營家庭美容美髮店,先生是工人,感情不錯,但不景氣,養四個孩子真的很吃力。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 陳偉任醫師表示,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人員接獲學校老師的通報後,發現林姓婦人除了卡債,二個孩子身心障礙、學習遲緩,不知如何求助,目前雖和婆婆分住,但只要想到婆婆,就緊張、焦慮,甚至失眠。所以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人員向社會局社工求援,協助林姓婦人二名身心障礙孩子尋求社會福利,減輕家庭負擔。同時也將她轉介到至精神科,確認罹患憂鬱症,之後她接受精神及藥物治療,同時心理輔導,目前情緒穩定。到底什麼是憂鬱症呢?簡單的說,至少兩週的時間,出現憂鬱心情或對原先喜歡的興趣或活動都提不起勁來,並有原先功能改變,可能就得到憂鬱症了。陳偉任醫師指出,其症狀包括疲累、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精神遲滯或激動不安、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無價值感及反覆的想到死亡等。有很多相關的因素會產生憂鬱症,如個人體質、遺傳、面對事情的態度及環境因素等。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幾乎80%的憂鬱症患者經過妥當的治療後,都可以走出憂鬱的陰影,重回昔日歡樂的生日。

慈醫乳房醫學中心啟用 照顧東部婦女健康

慈醫乳房醫學中心啟用 照顧東部婦女健康#心理輔導

在全球,每年有超過一百萬名的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而乳癌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的乳癌患者以更年期前婦女為主,超過三分之一是年齡介於45到55歲的女性,相較於歐美國家好發於停經後婦女,國內患者平均年齡年輕了20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乳癌也有年輕化趨勢,漸漸找上六、七年級(1970-1980年代出生者)的青壯年女性;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94年的婦女乳癌發生率已增至每十萬人有49.2人。過去,東部地區婦女罹患乳癌常因信心不足,不惜長途奔波至北部醫院就診,無法兼顧家庭的治療過程,更使得罹病婦女身心俱疲。乳房醫學中心主任蘇進成表示,為了讓東部的婦女有信心,花蓮慈院特別跨科成立乳癌醫學中心,結和了一般外科、放射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復健科、整形外科、社工以及營養師,整合了八大科別領域,從診治、治療到復健、心理輔導等一系統的照護,讓東部的婦女不再有後顧之憂,也都能獲得北部的醫療品質。 三日乳房醫學中心揭牌之後,今年慈馨聯誼會也選在同一天舉辦。乳癌病友偕同家人子女將近有近百人參加病友會,陳訓徹、侯明峰和張金堅三位遠道而來的乳房權威更在病友會上,帶來最新的乳癌治療資訊,更與現場病友互動當場解答釋疑,病友們反應熱烈。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幾乎是可被治癒的,因此每位女性都應有正確的乳房健康三部曲,每月定期自我檢查、35歲以上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50歲以上每2至3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當然若有懷疑者應儘速由專科醫師檢查。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峰教授三日即對慈馨聯誼會病友們表示,台灣目前的醫療水準已經跟歐美並駕齊驅,尤其花蓮慈濟醫院癌症中心評鑑更獲得16個A級,有堅強的醫療團隊可以托付。侯教授並鼓勵在場所有病友,在台灣不同期數的乳癌患者存活率都比美國來得高,其實宋美齡女士也是乳癌患者,但是活了一百多歲,所以病友們不須擔心,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癌並不是絶症。三日當天的病友會除了參加人數踴躍打破紀錄之外,病友的先生們也勇於分享與另一半攜手走過抗癌路的心情點滴,有的曾陪著太太一起痛哭、有的高大的先生自覺在嬌小但勇敢的太太面前,自己露出了膽小的面貌,因而更加佩服太太的勇氣。但是不論已經控制了五年、四年或剛做完手術,在病友們真情分享及互相交流下,整個會場充滿溫馨與正向的力量,更有許多病友在疾病獲得控制好轉後,成為癌症關懷小組成員。,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將承擔起多年來台灣地區乳癌防治網的缺口,以專業團隊守護東部婦女的健康

培養青少年人格健全,須達成階段性任務

培養青少年人格健全,須達成階段性任務#心理輔導

前陣子報導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08年希望獎章得主為五位青少年,他們過去曾是前科犯或中輟生,在輔導及醫療介入下,有的成為職場達人,有的重回家庭,協助家計。或許就社會功能觀點而言,他們僅從失能回復到一般水準,但從青少年心理的角度來看,文章字裡行間透露出,心境轉變過程的躊躇不定,並映襯出結果的可貴。由於青少年處於思想日趨成熟的階段,著重意識形態,但觀念尚未成型;感情敏銳豐沛,牽動出強烈的行動力。面臨社會期待、同儕價值觀、兩性議題的衝擊,有時加上原生家庭不良的關係,勢必承受許多壓力。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蔡雅如醫師表示,根據學者哈維葛斯特的理論,青少年共有九項重要的發展任務,如果階段性的任務無法達成,未來人格的成熟度就不夠健全。九項任務包括:1. 接納自己的外觀、適當的表現男性或女性特質。2. 與同年齡的同性及異性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3. 情緒及生活獨立照料的能力。4. 追求經濟獨立,以期有一天自立更生。5. 找到職業性向及所長,準備投入工作職場的自我充實。6. 發展符合社會期待的技能。7. 表現負責任的行為。8. 是為將來婚姻與組成家庭作準備。9. 建立價值觀,以符合現實生活需求。 蔡雅如醫師指出,精神科除了強調完整蒐集資料以找出問題的癥結外,對青少年族群的問題以心理治療為優先考量,藥物治療視病情緊急或嚴重度而介入。然而,要青少年族群認知改變,可透過讀書、理情、意義治療三種;也就是青少年需選讀合適書籍,以培養正確之人生觀和道德價值觀,透過培養理性思考之過程,改變其情感和行為。醫生也會培養青年對生命及生活意義之正確認知和肯定,視障礙的不同給予適當藥物,包括抗焦慮藥、抗憂鬱藥以及精神安定劑。誠如文首所提獎章之名-「希望」,因為這群青少年為自己及社會大眾帶來希望,許多人因此感動。蔡雅如醫師表示,與青少年一起工作最愉快的事情,莫過於與他們一起展望無窮又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嗜賭如命的病態性賭博

嗜賭如命的病態性賭博#心理輔導

賭博,真的這麼令人著迷嗎?這是賭徒家人共同的懷疑。臺安醫院精神科 許正典醫師表示,「賭」可分成幾種,一種是病態性的,親朋好友不知節制,明知道會輸,還是一定要去「翻本」。第二種是社交性的,親朋好友許久不見,打打小牌麻將,贏了錢也許就一起吃個宵夜,輸贏不會過大,不致影響日常生活。第三種則是專業性賭博。有些人是職業性賭徒,理智、做事有計畫、會控制自己的金錢、知道自己有多少財產可以賭博等,對賭是一種長期的計畫,願賭服輸。真實生活裡是否有像電影「賭神」那樣賭技高超的人不得而知,但像那樣的人,應該是經過很多的努力,有計畫的進出賭場,而不是濫賭。另一種是愛賭,常常賭,既非社交性賭博,也不是專業性賭博,但也還不至於到病態性賭博的程度,這類人也不少。根據國外的統計,約有百分之六十的賭博,是屬於社交性的賭博,而有百分之一到二是屬於病態性賭博,可見賭也算嚴重的社會問題。許正典醫師說明,賭博到病態性的程度,必須是賭博的行為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患者可能工作遲到早退、生活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家人間關係差,可能到處借錢、預支、欺騙,甚至挪用公款等,使得人際關係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病態性賭博的患者就像成癮一樣,一開始賭博就有快感,小試身手讓他覺得滿足;但後來越賭越大,小資本或只賭一下下,已不足以喚醒患者的快感,必須要刺激越強越久才有效,如果不准賭,患者可能就會坐立不安,精神痿靡。另外,只是一兩次的翻本行為,不能算是病態性賭博,必須是持續六個月以上、長期從事翻本行為者,但無法如願而不斷的再賭者。許正典醫師表示,對病態性賭博的患者而言,即使一天到晚都沈溺在賭桌上,但和專業性賭博不同的是,他們在賭博時可能會膽戰心驚、焦慮、輸了就想要贏回更多,妄想一次都可以完全翻本,對他們來說,賭博既不是工作,也不是消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