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

為何「已讀不回」令人焦慮!專家親身經驗揭開「不安全感」的秘密

為何「已讀不回」令人焦慮!專家親身經驗揭開「不安全感」的秘密#心理創傷

你是否曾為了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異常憤怒或委屈?資深諮商工作者馮以量從家族治療的觀點出發,於《你背負了誰的傷》書中,以自身經歷分享,那股情緒很可能是由於過往未能消化的創傷被觸動了,惟有重新審視與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才能療癒自己、重塑生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1小時增2名受虐兒 心理傷難復元

每1小時增2名受虐兒 心理傷難復元#心理創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灣受虐兒人數逐年攀升,2012年逼近2萬名兒少受虐,其中7成以上施虐者竟是孩子的父母。受到不當對待的孩子,心受傷、封閉,不知可以信任誰、不再與人分享心裡的世界,渴望被看見又怕再次受傷的她們,需要一份可以打破這片黑暗的溫暖。家扶基金會希望大眾正視受虐兒問題、伸出援手用愛溫暖他們的心。兒虐事件中,「身體虐待」型態長年高居第一位,家扶基金會在服務過程中亦發現多數父母面臨經濟壓力、情感衝突等因素時,容易因為調適不當或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將不滿情緒發洩在無辜的孩子身上,造成難以平復的傷害。7成受虐兒為父母施虐 生心理嚴重創傷 2012年衛福部統計共有1萬9174名孩子受虐,換言之,每1小時就會增加2名受虐兒,除身體虐待案件高達37.5%外,兒少性虐待案為12.6%,第一次超越「疏忽照顧」成為兒少受虐型態第二位。小芽是個患有罕見疾病且肢體不協調的孩子,常無意間撞倒東西、打翻水杯,因照顧不易,長期被酗酒的父親排斥,並以嚴厲的打罵方式對待,脖子上甚至留有明顯掐痕,導致小芽一聽見爸爸就會全身止不住地顫抖。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卻仍是渴望父母關愛,撕膠帶貼東西對他而言難如登天,但某次花了好久好久的時間與耐心,在心理治療的遊戲室裡做了一個漂亮的鞭炮,天真地說:想送給爸爸,慶祝八八節。身體傷可復元 心理無聲痛難發覺家扶基金會呼籲,打罵孩子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當您遭遇生活或照顧管教問題時,請靜心思考三秒鐘,並適時向外尋求協助,避免無法彌補的憾事一再發生。     籌措受虐兒心理創傷復原服務所需經費,家扶基金會與英國保誠人壽攜手推動「星願娃計畫」邁入第13年,累計幫助超過2萬6619名受虐兒。孩子身體的外傷或許在醫療協助下可以痊癒,但心理的傷害卻需花上數10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撫平。隨著兒虐事件不斷增加,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的腳步更不能停歇,家扶基金會希望大眾一起發揮愛心,為受虐兒重建希望路。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心理創傷

早期學者認為兒童由於處於發展過程,生、心理皆在持續改變中,所以不以為兒童會有所謂的心理疾患。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表示,現今兒童期心理疾患已廣被接受,已知兒童期有其獨特的困境與困難模式,兒童期的困難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自然消失。相反的,重要兒童期的心理創傷若未獲及時解決,會在日後衍生更多成人期的心理問題。黃蓉蓉說明,由於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仍在學習、發展中,若經歷重大創傷,其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比例遠超過成人,且其在創傷後反應出的症狀有其特殊之處,需要特別留意辨識,並提供適切的照護介入,以協助其順利成長。  創傷後壓力疾患有三類特徵:1. 第一類症狀:帶著痛苦反覆經驗到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或情境。兒童可能會不斷想起或是夢見創傷的情境,並表現出痛苦的反應。在遊戲時,可能出現重複扮演與創傷有關的特定內容,或是在圖畫中呈現剛經歷的地震、水災或車禍的情景。或是常出現以為即將再發生同樣的事件的錯覺,而感到緊張不安。若兒童回到事發地點或看到創傷相關的人、事、物,則可能出現痛苦或明顯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冒冷汗、喘不過氣、發抖等。像是水災後,看到下大雨就想起水災當時,身體開始發抖,喚起創傷事件當時的記憶。2. 第二類症狀: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並且反應麻木、疏離,是創傷前所沒有的症狀。兒童會盡可能不去想或講與創傷有關的事,或因此逃避某些活動或地方、人物,像是受虐兒童會躲避施虐者及施虐的處所等。若問起發生什麼事,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想不起來,似乎無法回想起重要的事件經過。也可能表現在兒童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感到沒有興趣,大部分會反映出上課不專心、不想上學、成績退步等現象。當別人投以關心眼神或問候,可能出現不同於以往的反應,像是表情平淡、沒有表情。很難與人親近、從人群中退縮,不再與玩伴們一起玩,或者變得對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像個木頭人似的。由於經歷創傷當時,兒童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所以對自己容易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很差勁,對未來失去信心,不再懷抱以前會有的希望及願景。3. 第三類症狀:創傷之前所沒有的過度警覺反應。這類症狀的特徵是兒童常常難以入睡,即使睡著,也常半夜驚醒,或是惡夢連連。在清醒的時候,會變得非常敏感,如驚弓之鳥,容易受驚嚇或緊張不安,也因此影響兒童的注意力、上課不專心,或遊戲時難以投入。由於兒童較難以表達或調適自己的感覺、情緒,而以常哭泣、發脾氣等方式表現內在感受。4. 其他創傷前所沒有的認知或行為表現兒童在創傷後可能會以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該做的事而導致事件發生,因此引發自責與罪惡感(例如想起某次與媽媽吵架,在心理罵媽媽死掉好了,結果意外發生後,媽媽真的死了,似乎應驗的那次的期望,而深感自責),或是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或表達和死有關的想法或行為。黃蓉蓉提醒家長,兒童可能會出現退化的行為,像是咬手指、像嬰兒哭鬧、尿床、要大人餵飯,或者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像頭痛、噁心等,甚至因為依賴、缺乏安全感而產生害怕上學的情況。相反的,有些孩子可能突然變得很安靜、很懂事、很成熟。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理創傷

目睹同車人死亡、高中學生疑似課業壓力大…等,像這樣案例的父母親及個人在事發後,經常出現每天失眠、無法進食、無法工作,而且出現嚴重焦慮及憂鬱等症狀。根據一項由精神醫療機構對921地震後受災者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罹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之盛行率為10.2%,重度憂鬱症為7.9%。依據上述研究來推論遭逢重大生命意外帶給當事人的心理影響,每10人中有1人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約0.8人會有憂鬱症。PTSD的症狀表現,包括會突然體驗到意外事件當時的場面,對現實環境變得遲鈍麻木,注意力不集中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這些反應其實常被專業人員稱為是「非常事件下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具有面對重大事件衝擊後再復原的潛在能力,身心症狀將會隨時間自然消退。然而,部份民眾則會出現更嚴重的後續心理創傷反應。依據精神醫學的診斷標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出現於事件發生後3至6個月,許多民眾此時可能已經重回到職場、學校等原先的生活軌道,周遭的親人、朋友、同事覺得事件應該漸漸渡過了。若當事人表現出暴怒情緒或工作上心不在焉時,身旁他人可能越來越無法接納,認為當事人在耍脾氣、裝病。於是指責、不耐煩和不再支持的態度很容易帶來有PTSD患者的二次傷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此呼籲,除了周遭他人的諒解與支持外,尋求專業醫療對處理PTSD患者是必要的措施。臺北市衛生局基於將近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也慢慢確立出一些在危機初期的心理衛生服務策略;在重大意外或災害事件發生後3至7天內,即時聯繫受衝擊的社區、學校或機構,提供心理專業人員的諮詢及辦理心理減壓團體、講座來服務民眾,以降低個人心理健康的衝擊及創傷的產生。自94年臺北市衛生局訂定災難緊急心理服務方案以來,共服務了74件臺北市災難意外事件,服務1,109人次。主要服務的場域以校園事件最多,佔50%,其次為社區(30%)及職場(15%),事件類型依序最多為自殺(佔45%)、意外事件(佔25%)、暴力事件(佔8%)。這些災後介入,讓受災者了解自身會遭遇的身心反應及生活衝擊,並得到相關後續資源,以便日後使用。在介入1至3個月後,亦協助篩選高危險群並協助進入個別心理諮商(236人次)或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207人次),進行創傷治療。臺北市衛生局持續關注民眾災後心理創傷服務的提升,最近補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12月6、7日辦理「危機、災難與重建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分享危機處理模式的比較、危機應變與創傷療育及由兒童繪本進行幼年受災者心理重建等主題,地點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興趣之專業工作者或民眾請洽:02-2557698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