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肝炎

肝癌連43年位死因前二 定期篩檢揪出肝癌風險

肝癌連43年位死因前二 定期篩檢揪出肝癌風險#B、C肝炎

肝癌早期診斷不易,200萬潛在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日前傳出因肝癌辭世消息,引發各界震驚。事實上,過去也有多位名人皆是因肝癌奪命,台灣更是肝癌高度盛行地區之一,肝癌更長達43年高居癌症死因前二名。為了防治肝癌,政府曾在2016年設立C肝國家辦公室,以國家級的力量防治肝炎。 肝癌因早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使許多肝炎患者可能因沒有追蹤或沒有治療,而錯失了預防肝癌發生或是早期診斷肝癌的時機,在台灣早期篩檢出肝癌的患者更是不到五成,大部分肝癌患者確診多為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部主任黃怡翔醫師指出,「如果患者能越早期發現肝臟腫瘤的存在,就越有機會得到根治性的治療,早期肝癌其五年的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 黃怡翔醫師說明,慢性肝病如B、C肝炎、肝硬化是肝癌的高風險群,其中B、C 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是國人肝癌的主因,約有八成肝癌患者都是肝炎患者或帶原者。數據更指出, 台灣B型肝炎及C型肝炎潛在帶原者超過200萬人。不只肝炎患者或帶原者,男性、45歲以上、有脂肪肝、家族肝病史、吸煙習慣、有代謝症候群、不良的飲酒習慣及生活作息絮亂者,也是肝病的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民眾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高風險群更要去篩檢,及早找出病因並開始治療,增加存活的機會。 肝癌篩檢有健保給付 醫師籲每半年檢查不可少 黃怡翔醫師提到,早期肝癌篩檢工具主要為超音波檢查和抽血檢查,然而肝癌早期腫瘤較小,超音波檢查診斷會有其限制,而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AFP)及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則可以輔助超音波不易判斷的情況。其中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檢驗,搭配近年來臨床上最新的肝癌風險評估計算公式,結合四項肝癌風險因子,包含異常凝血酶原、甲型胎兒蛋白、性別及年齡,更可找出肝癌危險族群。此外,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健保目前也有給付,提供肝硬化之慢性肝炎(含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接受根除治療之病人,每年可以有兩次篩檢機會。 黃怡翔醫師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以善用健保資源,每半年的肝癌篩檢不可少,找出潛在病因及早治療;而高風險族群需要評估自身的狀況,定期進行篩檢,遠離肝癌死亡威脅。

3成B、C肝炎患者 沒定期追蹤

3成B、C肝炎患者 沒定期追蹤#B、C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國健署抽樣調查顯示,過去有抽血檢驗B、C型肝炎的民眾沒有去看醫生的仍有29.9%,可見民眾對肝炎及肝炎患者需要定期追蹤的認知尚待加強。嘉義市衛生局指出, 確保肝臟健康的第一步,請先花短短的三分鐘抽血,瞭解自己有沒有B、C肝。完整的肝臟檢查還應檢驗甲種胎兒蛋白(AFP)。提醒已患有B、C型肝炎的民眾,每半年應該到醫療院所追蹤檢查一次,除了抽血檢驗外,並應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 凡設籍嘉義市30歲以上市民皆可參加嘉義市社區整合性健康篩檢,請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至篩檢時間及地點接受篩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