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紓壓

憂鬱≠憂鬱症 每次運動10分鐘不「憂」心

憂鬱≠憂鬱症 每次運動10分鐘不「憂」心#運動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每個人紓壓的方式各有不同、有效的程度也大異其趣,常見的甩憂鬱法除了透過心理諮詢、藥物、畫畫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和日記療法外,運動可說是最簡易、立即可行、且成效頗佳的紓壓抗鬱方式,因此董氏基金會希望透過推廣憂鬱的正確認知,讓大家隨時留意親友與自己的情緒狀況,並能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讓自己免於憂鬱困擾。運動抗憂鬱 10分鐘即有效 董氏基金會進行「全國民眾憂鬱認知與紓壓方式之相關性調查」,結果發現11.0%的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尋求進一步的專業協助,換算下來,全台約有209萬人有明顯憂鬱情緒;且調查也發現有定期運動習慣者,憂鬱情緒比例低於無此習慣者,但定期定時運動習慣者,每5人中僅有1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徐錦興教授表示,運動可改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因為運動會分泌腦內啡、多巴胺,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若是從事運動的場所為戶外活動時,環境的轉換也有助於暫時轉移注意力;且運動強度會影響快樂情緒的持續性,因此建議每次運動至少維持10分鐘以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也表示,每一個人的紓壓方式不同,找到適合和有效的紓壓方法就能幫助自己度過憂鬱低潮,且當自己或親友對情緒狀況有疑慮時,可以利用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如網站提供的憂鬱量表線上篩檢、或是憂鬱情緒檢測APP來檢視自己情緒狀態,若指數過高、加上憂鬱症狀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可再進一步尋求醫師專業評估與診斷。正確認知 憂鬱並不等於憂鬱症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說明,民眾容易將憂鬱情緒和憂鬱症搞混,認為有憂鬱情緒就是憂鬱症,其實憂鬱和快樂、悲傷一樣,都是正常情緒反應,只要能正常、適當、適時的紓解,就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但若是出現以下症狀,如情緒持續低落,過去感興趣事物、現在提不起勁,失眠或睡臥不起,對未來感到絕望,容易感到疲倦、甚至是出現自殺念頭時,就需特別注意。若上述症狀已持續兩個星期,且幾乎天天出現至少五種以上症狀,且對自己的生活喪失調節功能或無法處理調整自我情緒,就有可能是罹患憂鬱症,需要尋求專業診斷。若是民眾平時有情緒上的困擾,其實可在家透過憂鬱量表檢測,如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和董氏憂鬱量表等,隨時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有必要時立即尋求協助。

維特的煩惱 運動紓壓解憂鬱做公益

維特的煩惱 運動紓壓解憂鬱做公益#運動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少年維特的煩惱!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自02年來平均每5個青少年就有1個有憂鬱的傾向,逐年來比例無明顯下降,因此為了協助孩子解決在成長期常見的情緒困擾,今日舉辦「負仇者聯盟 進擊負向情緒的哀愁」記者會,希望鼓勵青年多運動來打擊負面情緒,並呼籲家長擔任青少年情緒線索的柯南,幫助孩子釐清成長期的負面情緒困擾。青少年情緒困擾 家長扮演陪伴協助角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青少年正值身心成長期,在環境和人際上遭遇較大的變化,卻不知如何表達,只能以大發脾氣來排解心理的不愉快,如家中孩子在言語上總是說「很煩」、「說了你也不懂」來回應,容易不耐煩就發脾氣或哭泣,但在學校卻談笑自如,此時若家長認為孩子沒禮貌而痛斥,可能錯失協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機會。青少年若發生不愉快的事件,在校時可能有其他環境刺激轉移注意力,但一旦回到家獨處,不舒服的回憶排山倒海而來,可能因此痛苦不堪,若回到家中想求助父母卻不被了解,可能因此封閉自己或因情緒沒有獲得宣洩而暴躁易怒;詹醫師表示,其實家長可在孩子說出困難後,幫助孩子釐清問題,並找出解決策略,或是轉移注意力,而運動紓壓就是很好的方法,讓青少年憂鬱程度改善。轉移注意力 靠運動紓壓做公益董氏基金透過「樂動校園活動計畫」讓青少年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幫助青少年解決憂鬱情緒困擾,在4年的努力推動下,共有14萬名以上青少年參加,且參與公益慢跑活動的同學,平均一學期能跑出250-300圈,平均每天多跑3圈,培養出運動紓壓的好習慣。不只如此,更以企業認養學校的方式,鼓勵青少年多跑步、每跑步一圈企業即捐贈1塊錢做公益,將所得用於憂鬱防治工作;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憂鬱症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表示,透過樂動校園計畫能積極養成青少年運動紓壓的習慣、解決情緒困擾,同時做公益,讓每個人都能為憂鬱症防治進一份心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