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憂鬱症 每次運動10分鐘不「憂」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每個人紓壓的方式各有不同、有效的程度也大異其趣,常見的甩憂鬱法除了透過心理諮詢、藥物、畫畫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和日記療法外,運動可說是最簡易、立即可行、且成效頗佳的紓壓抗鬱方式,因此董氏基金會希望透過推廣憂鬱的正確認知,讓大家隨時留意親友與自己的情緒狀況,並能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讓自己免於憂鬱困擾。
運動抗憂鬱 10分鐘即有效
董氏基金會進行「全國民眾憂鬱認知與紓壓方式之相關性調查」,結果發現11.0%的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尋求進一步的專業協助,換算下來,全台約有209萬人有明顯憂鬱情緒;且調查也發現有定期運動習慣者,憂鬱情緒比例低於無此習慣者,但定期定時運動習慣者,每5人中僅有1人。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徐錦興教授表示,運動可改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因為運動會分泌腦內啡、多巴胺,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若是從事運動的場所為戶外活動時,環境的轉換也有助於暫時轉移注意力;且運動強度會影響快樂情緒的持續性,因此建議每次運動至少維持10分鐘以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也表示,每一個人的紓壓方式不同,找到適合和有效的紓壓方法就能幫助自己度過憂鬱低潮,且當自己或親友對情緒狀況有疑慮時,可以利用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如網站提供的憂鬱量表線上篩檢、或是憂鬱情緒檢測APP來檢視自己情緒狀態,若指數過高、加上憂鬱症狀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可再進一步尋求醫師專業評估與診斷。
正確認知 憂鬱並不等於憂鬱症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說明,民眾容易將憂鬱情緒和憂鬱症搞混,認為有憂鬱情緒就是憂鬱症,其實憂鬱和快樂、悲傷一樣,都是正常情緒反應,只要能正常、適當、適時的紓解,就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但若是出現以下症狀,如情緒持續低落,過去感興趣事物、現在提不起勁,失眠或睡臥不起,對未來感到絕望,容易感到疲倦、甚至是出現自殺念頭時,就需特別注意。
若上述症狀已持續兩個星期,且幾乎天天出現至少五種以上症狀,且對自己的生活喪失調節功能或無法處理調整自我情緒,就有可能是罹患憂鬱症,需要尋求專業診斷。
若是民眾平時有情緒上的困擾,其實可在家透過憂鬱量表檢測,如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和董氏憂鬱量表等,隨時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有必要時立即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