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打疫苗

最新研究:疫苗可助降低長新冠罹患風險,醫籲接種疫苗勢在必行

最新研究:疫苗可助降低長新冠罹患風險,醫籲接種疫苗勢在必行#施打疫苗

「長新冠」會有多大影響?一名65歲退休人士,本身是高知識份子,對新冠肺炎的知識涉獵相當多,曾確診新冠肺炎復原後,自覺體力變得很差,由於身體反覆不適,因此也不敢去長途旅行,不僅影響生活,心理狀態也不穩定。醫師表示,長新冠帶來的不只身體不適,更多心理、社交層面都是不可忽略的長遠影響。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從趨勢面來看恐怕未來的5到10年都會持續存在,與其共存必須要有策略性作法,但他擔憂民眾目前似乎過度輕忽疫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定義為在首次感染新冠肺炎三個月內持續或出現新症狀。而長新冠常見的嚴重症狀有腦霧、疲倦、憂鬱等等,症狀維持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之久,患者深受其擾。 吳至行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國際上對於其病毒的變異與長期影響都持續在研究當中,確診之後對身體的長久影響都沒人能保證是否消失;年紀較輕的患者可能現階段感受不顯著,但不代表過幾年之後長新冠的症狀不會出現。 無施打疫苗、年長者、慢性病患是長新冠主要族群 特別是在家醫科,民眾表達有長新冠的症狀個案相當多,吳至行醫師指出,在門診觀察長新冠的個案當中的共同點,多是從來沒有打過疫苗或者是只打一劑,以及高齡者、慢性病患、體重過重,或者是一開始感染症狀就較多的族群,他認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感染,而施打疫苗仍舊是最好的方式。 病毒感染,長期心血管恐怕先受影響 病毒感染是一種發炎反應,發炎是促進異變的因子,吳至行醫師強調,國際上研究數據已經顯示,重複感染確實會加重長新冠影響;而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僅能幫助減少或減輕長新冠症狀,也能連帶幫助減少急性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他特別提醒,特別是年長者、慢性病患,最好每半年定期施打最新疫苗,而成年人也要做好自我防護,善盡保護家人的責任。 3月15日適逢國際長新冠日,在面對病毒不斷變異與高度傳染性的挑戰,吳至行醫師呼籲,新冠肺炎對於人體來說仍是一種新的病毒,當人體感染時,必須傾盡全力啟動免疫力來戰鬥,如果不斷重複感染導致「免疫竊盜」,也就是提早把免疫力耗盡的狀態,對身體是一個相當大的耗損,復原得越慢就越可能會演變成長新冠,甚至影響生命安全。他強調,民眾一定要相信科學實證,在與新冠肺炎共存的時代中,定期施打最新的疫苗、戴好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長期抗戰的不變策略。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疫」起新開始!即刻行動預防成人傳染性疾病 醫病齊心打造台灣疫苗防護網

「疫」起新開始!即刻行動預防成人傳染性疾病 醫病齊心打造台灣疫苗防護網#施打疫苗

不可不防!50歲以上的成人中,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黃玉成理事長表示,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體的免疫功能會隨之衰退,此時可透過施打疫苗來提前預防,避免相關疾病造成的不適與難纏的併發症。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帶狀疱疹為例,除了發病時疼痛堪比生產外,病人也常衍生「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並隨著發病部位不同,也可能產生相關併發症,包含視力、聽力、面部因神經受傷, 導致相關功能受到損害。 全台首創以「全民疫苗防護網」為策展理念的生命藝術互動展—「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於本月23日起正式登陸三創生活園區市民藝文廣場。主辦單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表示,COVID-19侵擾全球數年,國人對於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概念逐漸加深,不僅COVID-19疫苗接種率提升外,其他疾病的疫苗詢問率也明顯提升;期望藉由展覽中活潑有趣的切身互動,縮短民眾與艱澀醫學知識間的距離,除了提高民眾對於疾病與對應疫苗的認知外,更希望觀展民眾能身體力行加入施打疫苗行列,建立自身的「強力盾牌」。本身關注帶狀疱疹議題的知名藝人李李仁也於24日到場觀展,他分享:「沒想到除了皮蛇,還有那麼多的疾病潛藏在身邊!呼籲民眾不要輕忽它們對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一定要盡早建立自己的疫苗防護網。」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呼籲大眾全民「疫」起來  共同打造疫苗防護網 黃玉成理事長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疫苗不限於小時候施打,而是建議不分年齡都可以施打。因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希望更加深全民對於施打疫苗的相關正確觀念,特於11月23日至11月26日舉辦「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透過特邀藝術家、互動體驗等形式轉化,打破醫學知識艱澀印象,拉近與觀展民眾間的距離。展覽共有五大展區,從「疫」同展開中的疫苗發展史出發,「疫」同解密、「疫」同動腦了解相關知識,他們這樣說將化藝術為敘事,邀請兩位藝術家分別透過作品傳達疾病的危險與不確定性,愛好宮廟文化的繪畫藝術家 陳怡揚老師此次透過兩個作品,傳達出人們面對疫情時的恐懼與對抗的希望;聲音藝術家 王仲堃老師是台灣近年科技藝術的生力軍,此次透過日常中迷人卻不可見的風與聲音機械裝置的互動,以聲音呼應現代人與病毒共存的現況。希望透過藝術的深度與力道,讓預防觀念更深入人心。最後,「疫」起新開始透過互動投影設施的親身體驗與真實觸及,除切身體驗疾病病灶外,更為未來祈願祝福,期望能藉由此展覽促進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進而有望在未來能透過各自的「強力盾牌」,共同打造台灣的成人疫苗防護網。 秋冬皮蛇蠢蠢欲動 發病時疼痛堪比生產  很多人不知道這些疾病其實都是有疫苗可以為自己或家人提供防護的,以展覽中提及的帶狀疱疹為例,其為水痘病毒再活化,儘管兒時罹患水痘已痊癒,但實際上水痘只是躲藏在神經節中,等待抵抗力低下時再次出現。其特徵為沿著皮節分布的單側水疱性皮疹,同時也會出現酸麻、刺麻、發癢、全身疲倦等症狀。發病時疼痛感更被稱比生產還痛,且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會一再復發。部分病患會併發「疹後神經痛 」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的時間。並隨著發病部位不同,也會產生相關併發症,包含視力、聽力、面部因神經受傷, 導致相關功能受到損害。 黃玉成理事長說明,除了維持均衡飲食、定期運動、不熬夜、適時釋放壓力等良好生活習慣外,若為高風險族群亦可考慮接種疫苗,為未來的的生活品質超前部屬。 李李仁親吐「自己是高風險族群」 感染後果不容小覷! 長年關注帶狀疱疹議題的國民爸爸李李仁,24日也特別出席參觀此次衛教展覽。他表示,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帶狀疱疹的衛教知識,才知道自己其實就是高危險族群!李李仁呼籲若本身也和他一樣,生活作息不規律、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民眾,也都應和醫師討論並評估接種相關疫苗。  

天轉涼,呼吸道感染+長新冠「報復性成長」,醫籲:隱藏確診多,盡快施打 疫苗才是上策

天轉涼,呼吸道感染+長新冠「報復性成長」,醫籲:隱藏確診多,盡快施打 疫苗才是上策#施打疫苗

COVID-19疫情從未遠離,隨著COVID-19病毒株不斷變種,加上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者增,醫學中心更不乏COVID-19的重症病人,但民眾卻對疫情習以為常,放鬆警戒,令人擔憂。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解封後出國旅遊人數大增,近期呼吸道感染病患都呈「報復性成長」,且門診呼吸道感染病患當中,約1~2成都是歐美旅遊回國;由於COVID-19民眾自我篩檢比例降低,隱藏了實際確診數字。吳至行醫師說明,觀察周遭親友就能知道二次確診已經很普遍,只是染疫9成以上多為極輕症,因此忽略警訊,但其實醫學中心的重症病患仍屢見不鮮。 25%民眾染疫後罹患「長新冠」,身心狀態皆受影響 不僅如此,吳至行醫師表示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染疫後還是會常覺得不舒服,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門診至少有2~5%是因為長新冠不適就醫,常見症狀包含呼吸不順暢、腦霧、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情緒波動等,有些人會持續3個月之久甚至更長。 吳至行醫師強調,由於目前對於COVID-19的瞭解有限,長新冠後遺症可能在未來幾年都無法消除,但他認為不見得是病毒本身造成,有可能是抗病毒藥物,或者是隔離、染疫重症後帶來心理上的雙重影響。 吳至行醫師門診就有一名40幾歲任職高科技產業的患者,染疫後常覺得呼吸短促、無力,進一步了解發現他家中有老人確診後重症導致失能,需被他人長期照護。他因此對染疫有很大的焦慮感,只要有一點異樣就馬上快篩,連公司要安排外派出差,他都因為擔憂染疫而卻步,此狀態已經影響到他的工作發展,甚至已經影響心理健康。 年長者、慢性病患、常出國者都建議補打疫苗 吳至行醫師解釋,面對疫情儘管要有和平共存的心態,但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再次感染,被動防護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特別是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除了施打疫苗,更要遵照醫囑持續服用慢性疾病藥物,更需規律作息,吃飽穿暖、補充營養、持續運動。 他也提醒民眾,目前已有最新的COVID-19疫苗施打計畫,由於病毒不斷變異,只要是離上次施打疫苗超過3個月者,都建議補充施打,不只是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想出國者更建議要打疫苗再出遊。施打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的注意事項差不多,如果有發燒,急性疾病如冠心症、腦部或心血管相關疾病等病情不穩定者建議先避免,若有服用特殊藥物如,抗凝血等血液循環相關藥物,建議先諮詢主治醫師。 吳至行醫師強調,施打疫苗不僅能減少長新冠症狀,也會降低病毒殘存體內的影響,可以預防重症,也能縮短罹病的恢復期,降低對染疫後的病程不確定性的恐懼感,建議民眾都要完整接種3劑以上疫苗,保護自己也同時保護家人。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重陽敬老 籲長者盡早施打疫苗保健康

重陽敬老 籲長者盡早施打疫苗保健康#施打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明(13)日是九九重陽節,古人有登高避染瘟疫的習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特別提醒民眾歡慶重陽敬老之餘,為守護家中長者健康,請盡速完成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才能健康久久。疾管署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人是罹患流感併發症的高風險族群,且流感併發症死亡率高居所有年齡層之冠,接種疫苗是保護長者遠離流感威脅最有效的方法,但接種疫苗後至少需2週以上,才能獲得一定保護力。目前正值流感流行低度活動的時期,正是接種時機,因此呼籲65歲以上長者應儘速前往接種,以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及家人。疾管署每年針對75歲以上長者,提供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接種,能有效減少侵襲性感染症與相關併發症引起的死亡,提醒65歲以上已接種過該疫苗者,無需再接種;至於符合接種條件、尚未施打者,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建議右手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同時提升保護力。長者診療費政府預算負擔 評估生理條件再前往施打 疾管署表示,兩項疫苗同時接種,其診察費由政府公務預算支應;65歲以上長者接種流感疫苗所需診察費享有100元補助,無需自費負擔;但若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則需自付診察費。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前需先留意身體狀況,如對蛋白質或疫苗成分嚴重過敏、過去注射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曾經醫師評估告知不適合接種情形者,都不適合前往接種,處於發燒或疾病急性期則需病情緩和後再前往。

疫苗提前施打 滿五歲入小一前即可

疫苗提前施打 滿五歲入小一前即可#施打疫苗

為讓幼兒及早獲得保護力,兒童「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二劑及「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提前於入小學前於各地衛生所與合約醫療院所完成病管制局表示,基於社會型態之轉變與家長對於疫苗接種審慎之需求,為提升接種品質與效能,並讓幼童及早獲得保護力,依據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決議,將原先於國小一年級全面接種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Tdap-IPV)」提前於滿5歲至入小學前於衛生所或醫療院所完成。 接種作業自今年4月起開始,先行針對即將於今年9月進入國小就讀之兒童實施,請家長於兒童進入國小一年級就讀前,攜帶其兒童健康手冊之「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健保卡,就近前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MMR疫苗第二劑與Tdap-IPV疫苗(兩針可同時接種),而今年日本腦炎疫苗(JE)則仍維持於國小一年級時全面接種。 疾管局提醒家長,除上述原小一應接種疫苗外,若兒童尚未完成學齡前應接種之各項疫苗,請依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安排之時程,儘速完成補接種及前述提前施打之疫苗接種,並於國小入學時將「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影本繳交學校查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