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濟醫院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台中慈濟醫院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於112年11月於臺大醫學院完成揭牌典禮以後,就積極準備接受病友捐腦,在113年3月20日,完成第一例運動神經元疾病 (俗稱漸凍症)病友的捐腦入庫,在此除了感謝病友與家屬的大愛,也象徵著臺灣腦庫的正式啟動。 社會大眾熟知的是「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而「捐腦」是臺灣腦庫成立後民眾的另一種選擇 捐腦是為了了解神經性疾病、研發藥物以治療更多神經性疾病的病友。作為台灣第一個收集腦神經組織的臺灣腦庫,自成立後就密集和器官捐贈以及大體老師捐贈的相關團體密切合作,於113年3月初,台中慈濟醫院通知腦庫,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友,在得知腦庫成立的訊息後,除了原訂的器官捐贈外,也希望能捐腦,提供研究、發展治療此疾病藥物。 臺灣腦庫代表人臺大醫院謝松蒼醫師收到此通知後,立即趕到台中慈濟醫院,向病友黃鼎承先生及家屬說明。黃先生非常正面的表示漸凍症目前並沒有解藥,因此希望捐獻腦神經組織,提供藥物研發的基礎。家屬也非常認同,決定於眼角膜捐贈後,立即轉送臺大醫院進行捐腦的作業。家屬陪同病友大體於113年3月20日中午抵達臺大醫院,腦庫動員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老師、醫師等同仁,分工合作,於下午 4 時完成捐腦手術,家屬隨即陪伴大體,當天返抵台中。病理科醫師在取腦後,針對 20 多個不同功能的腦區、分區冰存,在晚上9時多完成腦、神經組織入庫,總共動員約 30位同仁、費時九個多小時,終於圓滿完成黃先生的大愛。腦庫對於黃先生的大愛及家屬的支持,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有感於過去許多病友均曾表達欲捐腦的大愛,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臺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指派謝松蒼醫師帶領團隊,自106年起,在衛福部、國衛院的指導,病友與民間團體的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臺灣腦庫的建置,並於112年11月5日揭牌成立。黃先生是臺灣腦庫揭牌後第一位經由跨院合作、結合器官捐贈、捐腦入腦庫的漸凍症病友,對於臺灣 腦庫有多重的重大意義,包括: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以及3.象徵臺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黃先生希望器官可以提供最大的醫療、研究用途,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兩院接力合作,先捐眼角膜,接著捐腦、神經、內臟組織,圓滿黃先生的大愛,說明捐腦病友,除了提供腦神經組織作藥物的基礎,也能提供眼角膜移植,這是大愛的極致。 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多次表示「雖然腦庫建在臺大,但是服務全臺灣,包含病友與研究人員」。從得知病友捐腦意願,謝松蒼醫師到台中慈濟醫院,除了向病友說明,並24小時溝通、協調,與團隊同仁演練流程,非常感謝台中慈濟醫院全程協助,排除遠距運送的困難,達成病友的付託。這是第一例在台北地區以外的漸凍症病友捐腦,這一模式,未來將可以推展到全台灣,作為各地病友送到臺灣腦庫捐腦的參考流程。 3.台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運動神經元疾病是原因不明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缺少有效解藥,國外雖有腦庫,但是研發結果是否適合台灣人的基因體質,是嚴肅的臨床課題。臺灣腦庫提供本土的腦神經組織,除了本國研究,並可以啟動國際合作,提高臺灣科研的能見度,加速開發適合臺灣人的藥物。 未來,臺大醫院腦庫團隊將持續優化捐腦流程、也期待社會大眾支持捐腦理念,以腦庫促進腦疾病的藥物研發,守護國人的腦健康。

標靶藥救命!75歲急性血癌患者不住院治療也能成功抗癌

標靶藥救命!75歲急性血癌患者不住院治療也能成功抗癌#台中慈濟醫院

發燒與貧血是常見的疾病徵兆,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症狀,但這些症狀卻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引起。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分享,1名75歲婦人因貧血到社區診所就診,醫生抽血檢驗發現不尋常,立刻轉診至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今日已有口服BCL-2抑制劑標靶藥可用,經過口服標靶藥BCL-2抑制劑合併低劑量化療,婦人病程已獲得良好控制,體內也無殘存癌細胞。 長輩、身體機能差者難承受高劑量化療 健保給付標靶藥減輕患者治療負擔 李典錕說明,台灣每10萬人中,約2至3人會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尤其60至79歲族群病患數最多。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癌細胞很頑強,傳統上必須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副作用強烈,除了嘴破、掉髮外,也容易損害心、肝、腎等內臟功能。治療期間,因患者免疫力驟降,容易病菌感染,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李典錕指出,許多患者得知需要接受高強度化療後,擔心自身無法承受副作用,可能消極面對治療。不過今日臨床上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使用,在降低治療副作用的同時,能維持甚至提升治療的成效。 相較單用低劑量化療搭配標靶藥物可將反應率拉高至近50% 治療有望不住院 李典錕強調,不同以往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只有化學治療單一武器,如今可藉由標靶藥物的協助,降低化療劑量,治療效果也大幅提昇,且已有部分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健保2020年開始給付FLT-3抑制劑外,2021年開放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用於75歲以上,或心臟或肝臟或肺臟功能不佳的75歲以下的患者。 李典錕進一步指出,不適合標準化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往僅能調降化療強度,但治療反應率僅13%,但現在標靶藥物配合低劑量化療,反應率可提升至近50%,副作用也僅約標準化療的十分之一。病人可以在最低副作用影響下,有效去除體內癌細胞,最好結果就是達到治癒目標。 李典錕分享,該75歲婦人是自己的臨床個案,起初同樣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化療伴隨的副作用,有鑑於其符合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的健保給付條件,透過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合併低劑量針劑化療期間都沒有住院,標靶藥物都是口服,配合低劑量針劑化療藥物,個案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也已穩定控制病程至今。 面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不要害怕 積極面對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 李典錕呼籲,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就算是長輩或身體機能較差的患者,也能獲得妥善且可負擔的治療。鼓勵患者一旦發現有疑似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檢查。即便確診也不要膽怯,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治療,有機會獲得良好治療成果。

寒冬送暖! 14醫梨山聯合義診

寒冬送暖! 14醫梨山聯合義診#台中慈濟醫院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慈濟人醫會與台中慈濟醫院團隊,響應台中地檢署寒冬送暖關懷活動,前進和平山區,在梨山國中小學舉行中西醫聯合義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親訪獨居八旬長者,發現行動不便的伯伯,除了有退化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心雜音,需要進一步檢查治療。簡守信更親訪86歲獨居農舍的林伯伯,看見行動不便的他,腳痛得走不動倚賴成藥止痛,只靠兩隻廢棄掃把桿子、加上手套止滑,充當拐杖,雖說很有創意,但住在坡度六十度的農舍,舉步維艱,萬一需要急救,也難以自行下山,檢查發現他除了有退化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心雜音,除了馬上給藥外,也當場跟家屬通電話,提醒家人要帶伯伯做進一步檢查治療。這場寒冬送暖關懷活動,由台中地檢署主辦,主任檢察官張曉雯表示,前往偏鄉宣導法律同時,能結合義診,更能擴大關懷面。慈濟人醫會、台中慈濟醫院共同為梨山地區居民提供完整醫療服務,除了四位內外科西醫與近十位中醫內、婦、兒、針、傷科醫師,現場提供開藥、針灸與傷科治療,也預告慈濟醫院中醫診療明年度起將定期前往,讓梨山不再是無中醫山區偏鄉。 (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青春不留白?日夜顛倒玩小心罹癌!

青春不留白?日夜顛倒玩小心罹癌!#台中慈濟醫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春不留白!於是時下年輕人,喜歡到處遊玩,不顧身體勞累,一天只睡數小時甚至不睡,小心因為作息不正常,而罹患癌症!日前,台中慈濟醫院收到一名病患,原以為只是單純的眼睛複視到院檢查,但經由該院耳鼻喉科林世倉醫師發現,竟然是罹患了血管外皮惡性瘤。 血管外皮瘤很罕見,發生原因不明,查文獻多為四、五十歲病患的個案報告,國內臨床很少有醫師遇到過。耳鼻喉科吳弘斌主任指出,血管外細胞瘤就是血管最外層的細胞,不正常長出腫瘤,有局部的侵犯性,從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看,陳同學的腫瘤把上頷竇骨頭撐破、吃掉了,往上頂到眼睛,連眼眶的內側都有,才會造成複視。吳弘斌表示,理論上,人的全身都有血管,「血管外皮瘤」可能長在每個有血管的地方。曾經在骨頭、硬腦膜發現先例,長在上頷竇這個位置真的很少見,腫瘤的血管有時暫時收縮或從其它地方找血,必須確定是腫瘤才能栓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風險。經過栓塞,手術過程中,失血少了很多。由於病人年輕,手術可能影響他的外表,吳弘斌主任與林世倉醫師決定透過內視鏡手術,從鼻腔進入切除腫瘤,耳鼻喉科團隊透過導航系統指引,腫瘤與其它腦部等神經的位置可以更精確,減少傷害到最低的程度。所幸手術既未傷到眼球,也沒留下疤痕,術後追踨半年,恢復情形良好。吳弘斌指出,陳同學,以前愛吃、愛玩,連續三、四天每天都頂多睡廿分鐘,一下班就跟朋友去看電影、到處玩、看電視,要不然就是找美食,因為大多數周遭的年輕人,生活都是這樣,以為「年輕不要留白」,想不到身體竟變這樣。因此他提醒,身體健康很重要,沒了健康哪裡來的年輕時的青春與活力呢?(照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另類慶祝 中醫團隊化身「清潔工」?!

另類慶祝 中醫團隊化身「清潔工」?!#台中慈濟醫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成立五周年,簡守信院長昨(16)日帶領中醫團隊,前往太平市廖姓居家關懷戶,提供醫療服務外,也幫忙打掃環境,醫護人員與志工忙了一上午,從廿多坪的小屋裡清出近廿公噸的廢棄物,裝滿五台環保車,弱勢家庭令人同情的處境,在眾人同心協力下煥然一新,許多同仁們揮汗「掃心地」,也更懂得見苦知福。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廿多人,一早七時許從醫院出發,跟太平區志工會合,近四十人前進位於巷弄內的廖家,展開垃圾大作戰。廖家廿多坪的房子,不論是客廳、房間、廚房還是廁所,廢棄物數量之多令人咋舌,客廳的神明桌上堆的東西快頂到天花板不說,房間放眼望去根本就是嘆為觀止的垃圾山,空氣中腐敗的味道讓人退避三舍,不時有老鼠、蟑螂與蛛蜘四處奔逃。志工師兄姊站在最前線,醫護人員則排成人龍,接力把屋裡累積卅年的廢棄物一袋袋向外送。一個多小時後,客廳終於空出來了,簡守信院長、王人澍副院長與陳建仲主任當起油漆匠,讓多年不見客廳模樣的這個家庭,換了一種嶄新的味道。中正里長林錦堂說,廖姓屋主因機車肇事逃逸被判刑,太太今年七月病逝,屋主的子女都有智能障礙,長期在髒亂的環境中生活。廖家的情形,多年如一日,屋主與子女與垃圾同居一室,竟絲毫不以為意,鄰里、親人一直想伸出援手,卻困難重重。一個上午共替廖家清出近廿公噸的廢棄物,裝滿五台三點五公噸的環保車,數量之大,讓打掃居家關懷戶「經驗豐富」的志工,也為之搖頭,更別說首次見識如此垃圾大陣仗的醫護人員,直說「真的很驚人」。「很多東西都放好幾十年了,他們本身沒法處理這些問題,惟有集合眾人力量才能完成。」王人澍副院長這麼說。中醫部陳建仲主任期勉同仁從中見苦知福,然後懂得付出,行菩薩道。簡守信院長則表示,垃圾多到這樣的程度,都是可以看見的有形的東西,藉這個機會也清掃我們心中的垃圾,用感恩的心成長慧命。(照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