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戲水是許多人消暑的戶外活動,但可別小看玩水可能引發的大危機。資深救生員張景泓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揭露了大眾很少意識到事實: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救,並提出10大徵兆,提醒民眾在夏日戲水時,務必更加提高警覺,即使再淺的水,也別掉以輕心,最好與身邊的人互相照應,避免悲劇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炎炎夏日,戲水是許多人消暑的戶外活動,但可別小看玩水可能引發的大危機。資深救生員張景泓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揭露了大眾很少意識到事實: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救,並提出10大徵兆,提醒民眾在夏日戲水時,務必更加提高警覺,即使再淺的水,也別掉以輕心,最好與身邊的人互相照應,避免悲劇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戶外水域,常常看到「水深危險,禁止戲水」、「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等警語。但資深救生員張景泓認為,推廣「你的安全是你自己應負的責任」觀念更重要,有感於台灣四面環海,民眾卻普遍不熟悉水上安全,因此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首先提醒,救人者千萬別因熱血反而賠上性命,人人都應該更熟悉救援5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澳洲研究發現,從事較多中度至激烈戶外運動的青少年比較開心,且健康狀況和社交功能比將時間花在電視或電腦的同儕佳。 此研究從2004年進行到2009年,詢問了1216名澳洲青少年花在戶外運動和室內活動的時間,包括用電腦當作消遣和做家庭作業。受試者在十二歲時首次接受調查,然後是五年後。研究問卷包括23項與健康、身體功能、自我價值、同儕關係和學校等有關的問題。結果顯示,花較多時間閱讀和做功課的青少年,其學習成就較高。比較活躍的青少年則在社交功能和同儕關係上得分較多。而「不太運動」,花許多時間坐在電腦前的青少年,則較易感到孤單和害羞。整體而言,青少年每天平均花3.3個小時打電玩、看電視或從事其他久坐的活動,僅花2.1個小時做運動。自認為健康狀況最好的青少年比活動力最低的同儕,每天平均多花2.5個小時運動或做激烈的活動。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醫師對此研究的結果表示認同,因為運動的確對身心健康有幫助,對於想建立運動習慣的人,總是以怕累或懶來為自己找理由,林耕新認為,「累的時候,才更要運動」,就像自己在看診完後,也會出門走走路、做做運動,因為運動後產生的腦內啡等物質,都是可以幫助我們精神變好、改善情緒的。林耕新特別提醒,運動是好事,但對於憂鬱情緒較重,或是重度憂鬱者,往往連出門都已經很困難了,若再過度的鼓勵、提醒,反而有可能造成他們更大的壓力,因此實際上,還是應該視每個人的狀況來擬訂自己的運動計畫。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的研究算是工程較大的追蹤研究,但在因果關係上,仍不適合做太多推論,其中提到不太運動、花許多時間在電視前與較易感到孤獨、害羞,仍無法確認其互為因果。但是青少年階段除了上課及需要的學習課程外,剩餘的時間本來就有限,如能夠鼓勵多花一點時間運動,特別是需要與同儕一起進行的球類運動,自然降低在電視或電腦螢幕前的時間,對於體能或同儕關係應該有正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