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天熱無食欲 中醫食療解「苦夏」

天熱無食欲 中醫食療解「苦夏」#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到夏季,很多人都會沒食欲,胃口不好,精神也差,身體容易疲倦,有的人體重還會明顯減輕,嚴重的還會感覺到頭暈、胸悶、噁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苦夏」。苦夏症狀具有「春夏劇,秋冬瘥(病癒)」 的特點,秋涼後就會痊癒。容易得苦夏病的人,一般平時就腸胃之氣不足,胃腸功能較差,所以到了盛夏炎熱季節暑氣當令時,就會因為暑熱傷了元氣而患病。可吃苦味食物降瀉心火與暑熱由於苦夏是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所致,所以最適合通過飲食進行調理,要適量減少主食,少吃油膩食物,以減輕胃腸負擔。夏天時心火大,可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因為苦味食物既能降瀉心火與暑熱,又能抑制暑濕,起到健脾利胃、增強胃腸的作用。此外,苦味食物還具抗菌消炎、解熱消毒、助消化、增食欲、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作用。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蒲公英、苦筍、蓮子心等。具有消暑熱作用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荸薺、楊梅等,對預防苦夏有良好的作用。還有一種最常見也是最應季的蔬菜—番茄,其味甘、酸,性涼,微寒,能清熱止渴、養陰、涼血,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增進食欲的功效,對食欲不振有調理作用。可以做成湯來飲用,清涼美味。番茄金針蛋花湯 材料:中等大小的番茄 2 個,金針菇 1 小把,香蔥 1 棵,大蒜 2瓣,雞蛋 1 個,鹽、太白粉水、香油、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1. 金針菇洗淨,擠乾水分,切成段;番茄洗淨切成小丁備用;香蔥切蔥花,大蒜切末,雞蛋打散至表面出現一層小泡泡。2. 炒鍋中加入 1 小勺植物油,爆香蔥花後,下入番茄丁,煸炒至出現湯汁。3. 鍋中加入適量開水,大火煮開後加入金針菇,再次煮開後下太白粉水勾芡。4. 加入適量鹽調味,再次煮開後下入打散的雞蛋,順同一方向推出蛋花。5. 最後加入蒜末,推勻關火,出鍋前滴幾滴香油即可。金針菇中含秋水仙鹼 一定要煮熟再吃防中毒這道湯其實就是我們常喝的番茄蛋花湯再多加一樣食材—金針菇。為什麼要加金針菇呢?中醫認為,金針菇能利肝臟、益腸胃、增智慧、抗腫瘤。金針菇柄中又含有大量食物纖維,可以吸附膽酸,降低膽固醇,促使胃腸蠕動。雖其性寒,但用來做湯,經過開水烹煮,可以中和其寒性,一般人都能食用。而且加入金針菇也使湯的營養更加豐富,口感更鮮美。需要注意的是,金針菇中含有一種有害物質—秋水仙鹼,所以一定要煮熟再吃,否則容易引起中毒。(本文摘自/養生湯療:中醫大師教你,喝湯能解決的問題就別喝藥/世茂出版)

天熱心煩氣躁 烏梅湯養心又解膩

天熱心煩氣躁 烏梅湯養心又解膩#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夏季氣溫升高,有時候還伴有潮悶,人很容易心煩氣躁,就算待在冷氣房裡,還是會覺得心神不安。這是因為夏季屬火,火氣通於心、心性為陽,人體的陽氣在這個時候也處於旺盛階段,所以夏季的炎熱最容易干擾心神,使心神煩亂,總覺得心裡不得安寧。而心煩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則會加重心臟的負擔,誘發疾病,所以夏季也是心臟病多發季節,要注意養心。夏季雖炎熱 飲食也不可過寒養心應先做到心靜,因為「心靜自然涼」,但做起來可不容易。想要心靜,首先應該懂得清心寡欲,心中少一分欲望,就會少一分煩惱,就不會傷及心臟。另外,閉目養神也是養心的好辦法,可以幫助人排除雜亂的心緒。心火過旺時可吃些味苦食物以削減心火。雖然夏季炎熱,飲食也不可過寒,因為人體實際處於外熱內寒的狀態,冷食吃多了易傷脾胃,會引起吐瀉。這段時期出汗較多,可以多食酸味以固表,烏梅湯就是很好的解渴消暑聖品。烏梅湯 材料:乾烏梅 15 顆,山楂 20 克,桂花 2 克,甘草 10 克,冰糖30 克。 做法:1. 乾烏梅和山楂先加水泡開。2. 將泡開的烏梅和山楂連同桂花和甘草用紗布包起來,放入砂鍋中。3. 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再加入冰糖後用小火熬煮 3 小時以上,大約熬去一半水量時出鍋,放涼後飲用。感冒、咳嗽、腹瀉、經期及產前後少吃烏梅《本草綱目》中說用烏梅「煎湯代茶喝」可以治「泄痢口渴」。加入了山楂、甘草的烏梅湯不僅可以解口渴,去五心煩躁,也有很好的消食解膩作用。烏梅雖能開胃除煩,但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患有痢疾、腸炎的人,及女性在生理期及產前、產後都要少食烏梅。此外,像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都有不錯的養心作用,可根據情況在醫師指導下做成藥膳調理身體。(本文摘自/養生湯療:中醫大師教你,喝湯能解決的問題就別喝藥/世茂出版)

健康減重3步驟 不怕「溜溜球效應」

健康減重3步驟 不怕「溜溜球效應」#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十大死因中,有7項死因和肥胖有高度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許多肥胖患者尋求藥物、手術等減重治療,但風險及副作用又令人卻步,中醫介入成為治療肥胖的另一種選擇。體質、飲食、運動 中醫3步驟健康減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林立涵表示,患者來中醫診間求診,不只有單純降低體重,而是希望從內而外的調整好身體的機能。這裡提供希望減重的朋友三個步驟,讓你健康減重,溜溜球效應不再來:1)打造好體質/想要改善肥胖情形,單純減重是不夠的,體質沒有改善之前貿然開始減重,除了成效不彰,容易復胖,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如何培養易瘦體質?把握「充足睡眠」、「減緩壓力」、「促進新陳代謝」3件事。2)聰明飲食有撇步/吃當地產的食物並且符合時令,人身上的四肢百骸都會得到調理。因為這些食物自然、新鮮,能避吃進過多的食品添加物,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糖及精緻的澱粉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會刺激細胞儲存養分,阻止脂肪離開細胞,長期將造成人體肥胖。市面上許多標榜低脂低卡的健康食品(包含穀片、燕麥片、優格、果汁),往往含有過量糖份,反而不利減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日糖類攝取量維持在每日總熱量的10%百分之十以下,有意願減重的朋友,不妨試試將自己飲食的9成以上調整為當季原型食物,且為低碳水化合物組成。進食順序也有祕訣,先喝湯、再吃油脂、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足感,之後可以補充蔬菜等纖維質,最後再吃容易影響血糖波動的澱粉類。3)動得好,沒煩惱/30歲起基礎代謝率開始明顯下降。假如飲食和作息都和之前一樣,身體也沒有特別明顯不適,體重卻開始明顯上升,這時候就該加入運動習慣。運動不僅當下消耗卡路里,更重要的是後燃效果甚至能延續到之後的2天。要怎樣運動才有效率呢?林立涵醫師表示,建議採用有氧搭配重量訓練,最簡單方法就是快走或慢跑30分鐘搭配30分鐘的阻力訓練,不僅可以減少最多體脂肪、保持肌肉不留失,交替的運動更能保持樂趣,讓人更容易保持運動的習慣。林立涵醫師表示,許多人常說減肥是一輩子的課題,其實倒不如說是一種健康習慣的養成。經由中醫介入可以讓患者睡得好、吃得好、代謝佳、生理期乖乖來、並且心態平和,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減重不只是讓你越減越美麗,而是越減越健康。

針灸併西藥合治 改善失智認知能力

針灸併西藥合治 改善失智認知能力#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阿嬤,一年多來因罹患失智症,常有情緒不穩定,且嘴巴一唸就停不下來等情況,家人帶其赴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經中醫科醫師採三個多月密集性針灸治療後,症狀已逐漸改善;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主任康鍾禧指出,許多醫學研究已證實,失智症的常規治療,若能再以針灸治療輔助,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認知及日常生活等能力。人口老化 失智症人口有增加趨勢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成長,臨床上,罹患失智症的人口也有逐漸增加趨勢,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80歲以上,每5人中有1人;康鍾禧主任表示,尤其苗栗地區老年人口比例高,更不得忽視失智症重要性。罹退化性失智症最多 占所有失智症60%失智症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其中常見的失智症就屬於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占所有失智症的60%;康鍾禧主任指出,若為腦血管發生疾病後導致的失智症,則為血管性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而可逆性失智症,則是因營養失調等因素導致,治療上,目前中醫療法確實能有助於改善病症,且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包括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若能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在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估上,都有明顯效果;康鍾禧主任提醒,雖中西醫合併治療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病程的發展,但仍無法治癒病症,因此預防更勝於治療,若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除了可多鼓勵參加團體活動,也可幫忙患者做穴位按摩,像是百會穴、四神聰穴等,有助減緩腦部退化,並養成規律生活作息,才能避免病症加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體內濕氣重害水腫 中醫師教按這穴位

體內濕氣重害水腫 中醫師教按這穴位#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醒時臉好像大了一號,不但臉部出現水腫,走路時還會覺得四肢沉重,像裹了一條濕毛巾在頭上一樣,上完廁所發現排便軟軟綿綿的,甚至皮膚出現濕疹,中醫認為,這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中醫診所醫師張文馨補充,現在上班族有很多都久坐、久站,或是都不愛運動,沒有在流汗的人,也很容易水腫。利尿發汗排濕氣 按摩這穴位效果更好張文馨醫師表示,水腫可以透過利尿和發汗能排出體內濕氣,搭配三陰交穴位的按摩,加速體內除濕氣,長期按摩,不僅除水腫,對婦科調經還能有良好效果。三陰交是人體肝經、脾經、腎經的交匯處,不但能幫助消除水腫,對女生的婦科、有經痛的人也能有保養效果。三陰交穴位在小腿內側,腳踝正上方四隻手指頭併攏的地方,小腿的脛骨內側凹陷處,張文馨醫師說,按壓穴位時大概按壓10秒,然後放開,然後重複10次,出現痠痠的為主就可以了。在洗完澡之後,可搭配消浮腫的瘦腿霜、或是小腿舒緩霜去一起按摩。三經交匯處按摩 貴在堅持好處多三陰交穴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及「足少陰腎經」的交匯處,肝負責解毒、脾掌消化、腎主泌尿,而足部的陰經主血,與生殖系統、消化系統有關。依按摩時間可達到不同療效,晚間9-11點按摩可以保養子宮、緊緻肌膚、祛斑祛痘;約午間11點按可令脾經排毒,調治肌膚過敏等,每次按摩15-20分鐘,何時何地都能按摩,是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好穴道,而想要按摩除濕消水腫則是貴在堅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醫治失智症 按摩2穴位緩腦部退化

中醫治失智症 按摩2穴位緩腦部退化#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衛生環境改善、醫藥進步,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大幅成長,失智症的人口也快速增加。一名80多歲老太太,1年多來因罹患失智症、情緒不穩定、嘴亂碎碎念停不下來,就醫至中醫科診療。經密集以針灸治療3個多月後,老婦病況明顯改善。阿茲海默症 佔所有失智症中高達6成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有失智困擾,80歲以上再提高為每5人中有1人。苗栗醫院中醫科主任康鍾禧指出,許多醫學研究已發現,在失智症的常規治療中,再輔以針灸治療,可有效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失智症依病因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屬於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約占所有失智症60%;血管性失智症,是腦血管疾病後導致的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可逆性失智症,則是由某些原因,例如營養失調造成,治療後可恢復。家人可幫忙按摩百會穴、四神聰穴 促進氣血循環康鍾禧主任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內外研究證實,中醫療法對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來看,比起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後,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都比較好。中西醫合併治療雖可延緩失智症病程的發展、改善病人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不論是中醫或西醫都無法治癒,預防就成為重要關鍵。康鍾禧主任建議,讓失智症患者多參加團體活動,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家人在家中也可幫忙患者做穴位按摩,例如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直上的交叉點)和四神聰穴(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的4個穴位)多加按摩,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有助減緩腦部退化。

愛穿露肚裝 當心寒氣侵入傷脾經!

愛穿露肚裝 當心寒氣侵入傷脾經!#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脾經像媽媽一樣守護我們,我們也要記得守護脾經,關於脾經的保養,大家只要記得一個原則:包覆它!保護小腿部的三陰交 對於女性朋友尤其重要許多婦科問題,都來自風寒邪氣客於胞中(就是子宮)。而風寒進入胞中的主要管道就是小腿的三陰交穴。建議盡量穿著長褲,而且是褲管能蓋過三陰交的長度。如果必須穿裙子,也盡量穿上襪子蓋過三陰交。保護下腹的肚臍及腰部的命門穴脾經經筋的遊子衣,其實很像女性的連身衣,如馬甲,或小嬰兒的包屁衣。有一段時間年輕人流行穿低腰褲和垮褲,女生露出白嫩嫩的肚臍,男生露出粗壯壯的腰部,看在中醫師眼裡,很為這些年輕人未來的健康憂心。因為在腹部及腰部坦露出來的部位有兩個重要穴位;腹部肚臍為「神闕穴」,腰部為「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下方(中醫稱為十四椎。對於脊椎數的算法,中醫是從胸椎一路累積算到薦椎。扣除胸椎十二椎,十四椎即第二及第三腰椎之間),這兩個位置剛好前後相對應。光看名字中有「神」和「命」,就應知道是重要穴位,兩穴對生殖泌尿系統和腸胃系統有重大影響,應該避免曝露在外。若長期受寒,讓寒氣由肚臍及腰部侵入體內,不僅傷脾,更會傷了元氣,百病叢生,狀況比三陰交受寒嚴重許多。建議天冷時,把衛生衣紮進褲頭,或穿著高腰褲,別讓冷風有機會趁縫而入。從肚臍到命門穴這一圈是養生保健圈既然說到肚臍及命門穴,就跟大家進一步介紹中醫養生觀點。周左宇老師上課時講過一個案例:將熱飯加上胡椒,揉成一小團,填在肚臍中,是治療急性腹部脹氣疼痛的秘方,立刻見效。(這個方法治療寒性腹痛應該也很有效)中醫非常重視肚臍神闕穴和命門穴,除了穴名有特色外,穴位位置也是關鍵。肚臍肌肉少而薄藥物易通過 中醫師常在肚臍做灸療肚臍屬於任脈,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被歷代醫家視為治病保健要穴,才有「神闕穴」之稱。這裡的肌肉少而薄,藥物易於通過臍部,進入細胞間質迅速佈於血液中,所以中醫師常在肚臍做灸療,防治百病,養生保健。「命門穴」位在腰椎上,屬於督脈,但與腎關係更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有人體生命的元陰與元陽,腎經貫穿脊椎,連結命門穴,因此命門穴兼具有腎的特性,包括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源,能固本培元,也是中醫很重要的保健穴。屬於任脈的神闕穴與屬於督脈的命門穴,兩穴前後相對,若將之連結成一圈,就成為「保健養生圈」。早年婆婆媽媽們照顧嬰幼兒時,都會在腹部前後圍上一圈毯子,將小朋友包裹起來,或者穿比較長的上衣,紮進內褲裡,避免受寒而出現腹痛、腹瀉、抽筋、夜哭等。這一圈保護毯同時包裹了神闕穴與命門穴,當然可以防寒。基於中醫理論,這個保健方式不限於嬰幼兒,我也經常如此穿著,老人家的智慧真的很棒!(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酒醉外還會「食醉」?飲食快又多傷身

酒醉外還會「食醉」?飲食快又多傷身#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早期讀中醫書,看到「食醉」一詞,還以為印錯了,因為曾看過「酒醉」,但沒聽過「食醉」。仔細看後面的說明,原來是指脾胃氣虛的人,當食物進入中焦脾胃之後,由於脾胃的消化與運化功能不良,導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進食後,肢體無力,頭部昏沉而想睡。從中醫理論看「食醉」 脾胃氣虛、飲食習慣不良所致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是因為進食後大量血液進入消化系統,致使頭部血液供應不足,出現短暫的缺氧,才會頭暈想睡。有趣的是,中醫竟然使用「醉」這個字來形容頭部的昏沉感和無力的嗜睡感,就好像酒醉之後的身體反應,真的非常傳神。臨床上,也常聽到病人說吃飽飯後四肢無力、昏昏欲睡的情形,連我們自己也有這種現象。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飯後稍微想睡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明顯疲倦感與昏沉感的「食醉」,就要小心了。為什麼呢?從中醫理論來看,「食醉」除了起因於脾胃氣虛之外,還包括吃飯速度過快、所吃的食物較難消化,還有飲食過量等不良習慣所致。脾胃氣虛屬於內在因素,飲食習慣則屬外在因素。當我們吃下食物之後,脾胃就開始繁重的消化與運化工作。對於一個本來脾胃就虛弱的人,脾胃之氣一旦被拿去消化食物,身體其他部位的氣機就會不足,當然容易出現疲乏困倦的情況,這就像平日收入不豐的人,到了月底繳房租時,都會有一種口袋被掏空的感覺。另一方面,即使脾胃功能正常的人,若以飛快的速度將食物塞入肚中,脾胃的工作量驟增,氣機耗損量大,無法及時消化食物而停滯在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調,也會出現腹脹、身重、頭昏嗜睡的情況。所以無論是脾胃氣虛的內在因素或是飲食習慣的外在因素,都會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出現清氣不足的四肢無力,以及濁氣不降,致使頭部這個清竅失於濡養而昏沉嗜睡,很像喝醉酒的「食醉」現象。「食醉」現象如果偶而出現,還好!如果頻頻出現,就要了解是來自內在或是外在因素,加以改善。若不趕緊改善,反覆發作,未來很可能出現後面所述的「食填太陰」急症。中醫師不傳之祕 可怕的「食塡太陰」中醫有一個病名「食填太陰」,最初看到這個名詞,也跟「食醉」一樣,因為很生動馬上記住了。臨床後真的遇到此證,病情有輕有重,但對病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經驗。為何會出現「食填太陰」?簡單的說,算是「食醉」病情的升級版。脾胃位於人體的中焦部位,為氣機上下通行的要道。如果飲食不節,消化不良,食物填塞於中焦,就會阻滯胸腹氣機而出現痞悶脹痛;脾胃主四肢,陽氣阻於胸腹,不能敷布於四肢而手足逆冷,甚則氣機難達下焦,下焦隔絕而尺脈全無。病情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食醉」的加強版,實則更為恐怖!臨床上遇過的案例,輕者胸腹痞悶脹痛,頻頻搥胸也無法緩解,呼吸不利,飲食難下,二便難出,濁陰盤踞於上,頭暈欲吐,心情煩躁。重者甚至當場昏厥。曾有一位老婦人,太晚用膳過度飢餓,食物上桌後吃得太急,加上吃進不易消化的食物,才吃幾口,突然告訴身旁的家人:眼睛模糊、頭昏、想吐……接著眼神渙散,馬上癱軟暈倒、四肢冰冷。家人當場嚇壞了,緊急叫救護車送急診,途中甚至還小便失禁。入院後病人意識漸漸恢復,各項西醫檢查均無異常,可是全身虛弱、頭暈、胸悶,後來轉到中醫科,經治療後頭暈改善,再經二三天後才恢復元氣。臨床上的體會是:食填太陰者過去都有傷食史,亦即因飲食習慣不良而傷及消化機能。通常以飲食不節為前提,例如飲食過於寒涼或油膩,加上吃太快又過量,導致食物難消化,積滯在脾胃,脾失運化,致使氣機上下痞隔不通而見諸證。治療方面:當以消食化積,疏通中焦氣機為主。中藥藥方:一般性食積可用半夏天麻白朮湯為主,過食寒涼可用吳茱萸湯為主,飲食厚味可用保和丸和溫膽湯為主。針灸部分:太白穴合豐隆穴(原絡配穴:脾白隆),內關穴和公孫穴(八脈八法交會穴:內關公孫善治胃心胸疾病),甚者再加足三里穴、陷谷穴、合谷穴、曲池穴、神門穴等,以加強療效。食冷者,宜加灸。「食填太陰」重症者,也算臨床急症,務必趕緊救治。(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