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遺症

強化廢電子電器認證 環署修作業手冊

強化廢電子電器認證 環署修作業手冊#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環保署表示,為確保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妥適處理及稽核認證量之準確性,強化業者廠內物料管理、落實稽核認證作業規範,於101年10月5日公告修正「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稽核認證作業手冊(廢電子電器暨廢資訊物品類)」,本次稽核認證作業手冊修正的重點為強化物料之庫存管理與見證破壞程序,該稽核認證作業手冊詳載於環保署網站,可自行至該網站查閱。環保署表示,今年3月查獲西方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當領取廢資訊物品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案,經查證後發現主要係該公司廠內物料管理不善、未落實稽核認證程序,為免類似案件再次發生,本次手冊修正即增列CCTV監視區域與畫面規範,以強化監督與管理功能,同時增列稽核人員見證破壞及見證清點、過磅與入出庫程序,強化廢物品、主軸元件查驗,並要求廢資訊物品主軸元件於認證後,全數皆應做破壞式標記,以杜絕業者回流僥倖。環保署強調,本次稽核認證作業手冊修正,主要目的是要求業者強化廠內物料之管理、落實稽核認證作業規範,以強化稽核認證程序,落實業者廠庫自我管理,達到政府與企業雙贏的目標。

脊椎開刀易留後遺症 微創手術能改善

脊椎開刀易留後遺症 微創手術能改善#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脊椎是支撐人體重要的骨骼結構,隨著年齡增長、骨質老化、長期姿勢不良、長期磨損、不正確的身體移動方式等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脊椎退化性疾病,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子旻表示,大多數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可以藉由矯正不良姿勢與改變生活習慣搭配藥物及復健而獲得症狀的改善. 如果有神經壓迫而導致明顯的神經症狀在保守療法無法得到改善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治療多以微創手術代替開刀。現階段的脊椎手術可以解決許多脊椎疾病的問題。然而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脊椎手術已由傳統式的手術進步到利用微創手術方式進行的新趨勢,微創手術不但可以達到傳統式的手術效果,還可以顯著的減少傳統手術後所產生的後遺症。手術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脊椎手術方式可分為:椎間盤切除手術、脊椎神經減壓手術、脊椎融合固定手術及脊椎矯正手脊椎融合術,可將脊椎連合一起並且減少側彎曲線,小的金屬固定桿可以沿著脊椎被置入,並且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及固定脊椎。微創手術的觀念為盡可能的縮小傷口,降低出血與感染機率,縮小術後疤痕並降低手術後疼痛。讓患者可以盡快地恢復並出院。對照傳統的手術方式,因傷口相當大,手術中失血量也會較多;而且在開刀的過程中,對背部脊椎旁軟組織及肌肉的傷害較大,使得傷口疼痛度也較高,日後病情恢復的時程較長,且容易有手術部位無力與酸痛的後遺症。但並非所有的脊椎退化性疾病都可施行微創手術,在進行手術之前應該詳細詢問最適合的手術。

骨延長術潛在風險大 美容增高須當心

骨延長術潛在風險大 美容增高須當心#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16歲少女因車禍骨折造成長短腳,宜蘭一名張先生也因車禍導致右小腿骨髓炎,腐骨化膿,須切除12公分長的腐骨,像這樣長短腳的狀況,醫療上有辦法重建?台北榮總骨科部醫師蘇宇平表示,其實,延長骨頭的長度是醫療上不可或缺的需求,通常都是用來治療極度複雜的案例,肢體延長手術主要是利用牽拉成骨的原理,也就是將骨骼切開後定速移動,刺激新骨生成,達到骨骼延長的目的。二名患者也在本院治療後,傷口癒合沒有長短腳的問題,重拾快樂人生,但蘇宇平醫師說,現在許多人卻因為身高、美容求助骨科醫師,希望能利用骨延長手術,將腿部延長,在中國大陸也出現一波波的熱潮,不過醫師提醒,骨延長手術有許多潛在的風險,尤其在設備不足的醫院接受手術,很容易受到傷害,日前一名大陸女子因在對岸接受美容增高骨延長術,造成雙腳馬蹄足變形,無法行動,跨海至本院接受補救治療。一波波骨延長熱潮也造成許多併發症和糾紛,蘇宇平醫師解釋,事實上,醫療目的的骨延長手術,是違反生理的一種過程,骨延長不能僅認為是骨骼長度的增加,必須考慮肌肉、神經循環的變化,否則骨延長手術雖可解決複雜的創傷以及肢體變形,但若只為美容增高,而忽略潛在的風險,甚至在設備不足或是無法解決併發症的醫療院所接受手術,反而可能受到嚴重傷害。

施打血栓溶解劑 有效降低中風後遺症

施打血栓溶解劑 有效降低中風後遺症#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在最近三、四年中,針對急性中風的病人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比例,在全國登錄體系中排名前三名,讓病人有二至三成的機會可以減少嚴重後遺症,使用後殘存嚴重神經後遺症的病人數量會明顯減少。因替病人施打血栓溶解劑比例高,日前榮獲台灣神經學學會頒發「台灣中風登錄頂尖治療貢獻獎」,神經內科醫師許明欽表示,若能建立民眾正確的中風急救觀念,在黃金治療時間內協助醫師做出治療決定,就有機會減少中風帶來的嚴重後遺症。許明欽醫師表示,急性腦中風治療的藥物主要有兩種,一是阿斯匹靈,另一種就是血栓溶解劑。許明欽表示,依據臺灣腦中風醫學會的建議,施打血栓溶解劑的年齡在18至80歲間,86歲以上施打的風險較高,但風險高不代表完全不能打,在醫療團隊對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和風險有把握可以處理,家屬也能夠接受相關風險的情況下,病人還是有治療的機會。然而,血栓溶解劑施打後有6%的病人會有大出血危及生命的危險,病人家屬卻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是否接受治療的決定。許明欽表示,有些家屬聽到打了後可能會大出血,難免感到害怕,然而為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醫師通常希望家屬在十分鐘內做出決定,因為病人送到醫院後還需要做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若家屬再考慮得久一點,就會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建議一般民眾平時即建立正確的腦中風急救觀念,在危急時才能迅速協助醫師做出治療決定。後續由神經內、外科等醫療團隊協力合作,將出血所造成的危險降到最低。許明欽醫師指出,中風病人有8成是血管梗塞,其中有6成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者,民眾應按時接受健康檢查,以便提早發現、提早預防,降低中風發生的機率。

改善乳癌手術後遺症 精準切除淋巴結

改善乳癌手術後遺症 精準切除淋巴結#後遺症

國內每年約有近五萬名乳癌患者,過去因擔心乳癌轉移到腋下淋巴結,乳癌手術時會一併切除腋下大部分淋巴結,過度摘除淋巴結的結果,造成患者術後手臂痛、麻、水腫甚至肢體障礙,造成開刀側手臂舉不高,類似五十肩的狀況,雖藉由復健可以改善,但效果通常不如預期。阮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馬士雅主任表示,利用核子醫學科前哨淋巴結攝影技術,應用於乳癌患者切除淋巴結時,幫助醫師於手術時,精確的找到要摘除的淋巴結,改善手術後遺症。目前臨床的研究已經證實,乳癌癌細胞的散佈方式是有先後順序的,癌細胞會先由原發腫瘤處沿著淋巴引流路徑進入淋巴循環,接著進入第一個淋巴結(即所謂的前哨淋巴結),然後再擴散到下游的淋巴結。所以前哨淋巴結是腫瘤細胞是最有可能移轉的第一站,如果這第一個淋巴結沒有癌細胞轉移的現象,那麼下游的淋巴結亦不應該有癌細胞轉移的發生。  藉由此前哨淋巴結的定位技術,病理專家只需專注檢驗2~4個最具臨床意義的腋下淋巴結,相較於以往10~20個淋巴結地毯式的檢驗,他們可以更有時間來施行一些更具臨床指標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增加診斷腋下淋巴轉移的病理準確性。前哨淋巴結定位的技術除了藉由核醫的手持探頭,於開刀房時做精確的手術定位外,並可藉由伽瑪閃爍攝影機得到局部淋巴結引流的造影。檢查步驟上所先將適當大小的鎝─99m 標誌的膠體Phytate或Sulfur coloid注入病灶周圍(皮下注射),此膠體會經由淋巴循環進入前哨淋巴結,接著利用伽瑪閃爍攝影機得到造影定位,標示出含有放射性製劑膠體的淋巴結之相關位置(圖一與圖二)。就乳房病灶而言,可考慮環繞病灶一圈或是病灶上方之皮下組織注入膠體,另一方面藉由模擬手術時病人的擺位作造影,也可以增加手術時定位的精確性。腋下淋巴結清除是傳統手術治療乳癌的重要步驟,透過淋巴結的清除得知淋巴結轉移的程度,進而判斷期別及後續治療指標,但傳統淋巴結廓清手術有許多後遺症,如上臂淋巴水腫、感覺麻痺、手臂活動不適等。依「前哨淋巴結」的理論應用於乳癌患者,目的在於篩檢出不須做傳統腋下淋巴結廓清術的病人,一般適合早期乳癌的病人(腫瘤大小小於三公分),因其腫瘤較小且淋巴結轉移的情形較低,手術切除前哨淋巴結且經病理化驗證實無惡性轉移,即不需做傳統腋下淋巴結廓清手術,可降低術後後遺症發生。而當前哨淋巴結證實有轉移時才須施行淋巴結廓清手術。因此項技術用於預測乳癌淋巴轉移之正確性已被證實,因此已被國內外醫院採用作為治療早期乳癌之標準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