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脈阻塞

傷口久未癒合 當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

傷口久未癒合 當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周邊動脈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九十歲的阿公發現腳趾頭有傷口,怎麼塗藥都不會好,傷口除了超過三個月沒癒合外,甚至劇痛到無法行走,最後檢查出原來是動脈阻塞造成,經過血管成型術解決動脈阻塞,再以自由皮瓣手術重建腳部功能,總算解除心頭大患,也避免截肢與敗血症的威脅。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黃介琦建議,如有長輩傷口超過一個月還未癒合,就應盡快至醫院查明原因,若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因為組織不斷的壞死而產生敗血症,甚至造成器官衰竭危及生命。阿公,發黑的傷口讓他感到劇烈的疼痛,不但寸步難行,晚上也痛到無法入眠,由於傷口感染的程度嚴重,醫師隨即替阿公進行清創手術,清除壞死的肌肉及組織。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黃介琦指出,因陳姓阿公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腎功能也只有一般人的十分之一,四肢不但冰冷,也摸不到腳的脈搏,研判血管應該是阻塞了,安排血流檢查後,證實是小腿處的周邊動脈血管阻塞惹的禍。周邊動脈阻塞時,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通常只是腳在走路時感到輕微的疼痛,走路會痠且無法走遠,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血管外科醫師張兼華指出,周邊動脈阻塞依症狀分為四級:一級患者的下肢容易感到冰冷,男性可觀察到明顯掉毛現象。發展到第二級會有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感到腿疼痛,須休息後才能再走,但走一段路又會感到痛而需要停下。到了第三級則會連休息時都覺得腳痛。阻塞到第四級時,腳趾頭末梢會開始變的蒼白甚至轉為紫黑,並且會因腳部缺血而出現水泡、逐漸潰爛,或是受傷後變成慢性潰瘍,而且治療都無法痊癒,甚至必須截肢。黃介琦提醒,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高齡、三高患者,或是腎臟功能不好的人身上,這類病人一旦傷口感染嚴重,很可能就必須截肢,因此若是一般傷口一直無法癒合,轉變成慢性傷口,而且開始感到紅腫熱痛,出現分泌物,甚至傷口的氣味改變,或是從原本不痛的傷口,突然感到劇烈疼痛,就要留意並及早就醫。

斷趾再接 病人不再為截肢所苦

斷趾再接 病人不再為截肢所苦#周邊動脈阻塞

顯微手術在整型外科的發展源起於1960年代,早期的手術較著重於外傷性的組織血管縫合,而後由於器械的進步以及顯微手術實驗室相繼成立,顯微手術開始突飛猛進,經過多年的發展改良,澄清醫院整形外科 魏經岳主任表示,過去在肉眼底下,原本不可能吻合的小血管(直徑1豪米以下)現在不但成為可能,而且還可保持血流通暢的流過吻合的部位。因此被截斷的手指可以藉顯微手術來吻合動、靜脈,以重建其血液循環,而使截斷後的手指得以存活並恢復功能。甚至任何被截斷的組織,只要他人可保有可資接合的動靜脈,就可經由顯微手術重建其血液循環而得以存活下來。例如:鼻子、耳朵、頭皮、嘴唇、陰莖等,都有在接植成功的病例出現。在澄清醫院手指截肢的顯微再接術,乃是基本的例行手術。然而目前在文獻上,針對斷趾再接的個案報告卻非常稀少,由於這種案例在國內外少見,所以在此提出三個再接受斷趾重建手術個案討論報告,這種重建的手術使得病人不僅不再為截肢所苦,更進一步的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外觀與生活品質。外科加護病房 呂宛君專科護理師也指出,斷趾再植的目的,是在挽救病患生命的前提下,不僅僅是要讓肢體成活,還要使被挽救的肢體盡可能地恢復功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要達到這一目的並非容易,因為斷趾再植是一項複雜精細的技術操作,而且成功率與受傷的情況、病患對手術的認知、和醫師的配合及術後復健的合作度息息相關。澄清醫院現在已具備全面、扎實的理論知識,並熟練掌握各項基本操作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讓來院做手術的患者真正做到安心、放心。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