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糖尿病患運動有助控制血糖 但避免舉重

糖尿病患運動有助控制血糖 但避免舉重#慢性病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好處包括:改善血糖控制,減少藥物用量,增加身體柔軟度、肌耐力、保持適當體重等。運動前評估應檢查足部、眼睛、血糖是否穩定等。至於運動型式選擇,原則上取決於個人體能狀態、興趣與客觀資源條件,以增加可行性與趣味性,才有可能規律持續進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孫丕昌建議,採用大肌肉群高反覆低負重有氧運動,如快走、太極拳等。如果關節有問題,可考慮低衝擊或非負重運動型式,如游泳、腳踏車等,以減少下肢關節負荷。適量進行肌耐力訓練,有助於改善體態、增進日常活動能力。孫丕昌還說,每天都維持規律運動習慣,至少每週運動3至4次,配合規律飲食及調整胰島素劑量來控制血糖。除了增加熱量消耗與提高基礎代謝之外,也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糖尿病患運動強度與健康人相似,通常只要能夠維持50%至70%最大心跳速率(220-年齡)即可有顯著健康促進效益。可針對使用到的關節作5-10分鐘伸展操及強度較低暖身運動,20-30分鐘主要運動以到達預設的最大運動強度,最後以5-10分鐘緩和運動結束。孫丕昌指出,一般在安全與娛樂考量下,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及時間為目前糖尿病運動處方趨勢。運動時間較長時,運動強度稍低仍有相當效益,可以短時間較高強度運動並間隔穿插低強度運動。但對體能不佳,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可依上述間歇運動原則,每次運動時間較短,中間穿插休息,隨體能改善情況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減少休息時間。他提醒,血糖值在100mg/dl以下,應補充點心後再運動,外出運動必需隨身攜帶可快速吸收的糖類食物,補充足夠水分,預防脫水並留意運動造成併發症如低血糖、足部潰瘍、因運動時血壓上升或使視網膜破裂出血、心肌梗塞等等。他指出,運動前減少胰島素劑量並將胰島素注射在非主要運動肌肉(如腹部),或避免在注射完1小時內運動,以免加速藥物作用。選擇適當鞋子或保護性鞋墊,注意足部健康並避免進行高度負重、會導致憋氣運動(如舉重),以防止血壓過度上升。

拜拜零食吃太多 慢性疾病患者須小心

拜拜零食吃太多 慢性疾病患者須小心#慢性病

中元普渡大拜拜後,為了「消耗」剩下的零食、餅乾、泡麵、飲料、罐頭食品等,許多民眾自普渡後至今,幾乎每天零嘴、飲料不離手,加上天氣炎熱,懶得出門運動,往往讓人體重增加,游泳圈又大了不少,也因此許多人大拜拜後一個月內都會胖個 3-5 公斤,對於患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疾病的民眾,食用過多零食乾糧對身體健康無疑構成一大威脅。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師陳憶慧表示,發胖之前就控制食量,控制食慾才是拒絕肥胖最好方法。首先,應注意熱量的攝取,餅乾糖果類零食食品,屬於澱粉類及油脂類,若有食用就應在正餐時減少白飯麵食等,而魚類肉類等應維持適量食用,並增加青菜攝取才可以有飽足感。對許多慢性病患者而言,節慶飲食也有許多應注意的。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熱量及甜食,汽水、飲料、果汁、新鮮水果過量都會使血糖急遽升高,建議食用無糖飲料或是代糖飲料,例如:無糖綠茶、健怡可樂等。而餅乾泡麵類零食雖然不是甜的,但是以麵粉製成,相當於吃了白飯或麵食,正餐之外再多吃,一樣會使血糖升高,應注意飲食節制。高血脂症患者,若食用飲料等糖份過多食品,可能會引起三酸甘油脂升高,油炸之洋芋片、泡麵等則含有高量之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對粥狀動脈硬化危害很大。腎臟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患者,則需注意罐頭、泡麵等食品,其鹽份含量非常高,食用後常有引起水腫之情形,常見醬瓜、麵筋、玉米罐頭、泡麵等都是應注意的食品,最好是不要食用,若有食用則應注意食用量,儘可能越少越好,並隨時注意身體之變化。常有民眾表示麵筋、玉米粒都不鹹,應該無妨吧?其實與天然食品比較仍是鹽份相當高的食物,民眾不應掉以輕心。另外,適度的運動也不可少,包含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都須注意,我們常說「運動333」,就是指這三個要素,每週運動至少三次 (運動頻率) ,每次30分鐘 (運動時間) ,運動時讓每分鐘心拍數跳到130下 (運動強度) ,考慮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即可,例如:健走、爬山、騎自行車等。零食食品對健康常有不利影響,節慶之後每每是身體負擔加重的時刻,所謂”小賭怡情”,零食也是一樣,少量食用倒也新奇可口,多食則無益。中元普渡食品多為乾貨,保存期限長,民眾為了身體保健,飲食應有所規劃,切勿食用過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