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80年代,印度醫師尼基•杜蘭達(Nikhil Dhurandhar)和他的父親一起在孟買經營一家減重診所,經過多年努力,他們行醫的經驗和1985年研究肥胖症的先驅亞伯特•史當卡德(Albert Stunkard)一樣,後者曾說:「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大多無法減重成功,而那些減重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復胖。」減肥重點在少吃、精算熱量、運動杜蘭達醫師給肥胖病人的處方都是「少吃」及「精算攝入卡路里」,而且要求他們多運動,可惜肥胖的機轉沒那麼簡單,在杜蘭達心中始終有個謎團:「如果不能靠攝取及消耗卡路里的多寡來維持體重(或減重),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知道肥胖的成因,進而永久治療?」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正當杜蘭達困惑時,和一位獸醫朋友聚餐時的閒聊,似乎替他點了一盞明燈,那位朋友正在處理眾多雞舍出現的神祕疾病,此病使雞類死亡,危害雞農生計,所以致力於找出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發現雞隻死亡前都有過度肥大的肝,以及縮小的胸腺,身體也屯積了很多脂肪,說得簡單一些,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一種奇怪的念頭湧入杜蘭達腦海──世上的肥胖人口有沒有可能如同雞隻,是被某種病毒感染所造成?他在90年代末期舉家遷至美國,希望可以找到夠分量的研究機構,接受他的想法,進而資助他研究讓雞隻肥胖的病毒。肥胖跟高卡路里飲食、久坐不動有關2001年,杜蘭達在《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發表了上述結果,認為「肥胖是會傳染的」,雖然論點頗具爭議性,但其中潛藏了可以深入的研究的課題,他創造了一個字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這種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這聽了可能很嚇人,但如果你看到過去35年來「美國肥胖人口分布」的地圖,確實給人「肥胖是傳染病」的誤解─它從美國東南部開始擴張,延伸到北部及西部,最後在大都會爆發,不過有人也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和「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也增加37%杜蘭達的論點如果屬實,則肥胖可能因為親密朋友的拜訪、接觸相同食物、觸摸共同物品,甚至因為上過同樣的廁所,而遭受病毒感染,他的研究可能太武斷,因為科學界這幾十年對肥胖的研究,還沒找到真正「一以貫之」的道理。有人認為是心理層面,肥胖的人意志不堅,控制不了自己,不知節制地亂吃,有人認為是腸道細菌不平均,某些細菌不足,造成營養過度吸收,而讓人肥胖,也可能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影響你,例如配偶變胖,另一半變胖的風險也會增加37%。感染增加肥胖的可能 肥胖的人易於感染以上諸多可能的原因讓人摸不清頭緖,不知如何是好,還好和杜蘭達抱持同一觀點的人並不多,目前可知的相關研究零零星星,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來自土耳其的抽血篩檢,雖然和杜蘭達的論點相關,但樣本數偏少,無法適用於其他地區。引用學者格洛尼(Genoni)在2013年發表於《歐洲小兒科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的論點說明,他認為肥胖和感染是一體兩面(two sides of one coin),感染增加了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的人也易於被感染,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感染或肥胖哪個是禍首,誰也說不準。(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有近20%成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三高慢性疾病風險為一般人2至6倍,且其相關疾病死亡率加總已勝過癌症,根據教育部統計,每3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除了成人慢性病問題,兒童肥胖狀況也不可輕忽。簡易量腰方式 落實3D健康生活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教導學童認識健康腰圍觀念,學習「抱、拉、量」的簡易量腰方式幫爸媽量腰圍,粗估家長腰圍現況,並透過孩子與家長的互動,將健康腰圍觀念傳遞給家長,另也教導落實「3D健康生活」(Do Control控制腰圍與三高、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飲食、Do Exercise維持動態生活)建立健康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雲林爸爸、屏東媽媽腰圍超標基金會統整上述問卷製作了「全台代謝症候群風險地圖」,結果發現雲林超過一半爸爸及屏東近一半媽媽腰圍超標,為全台比例最高,也反應在運動頻率上,雲林超過1/4的爸爸、屏東超過1/5媽媽無運動習慣,金門、台中、澎湖每日未攝取三蔬二果比例最高、基隆家長外食比例高卻不注重飲食內容等問題。選擇更健康的飲食 增加運動頻率「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除請小朋友擔任腰圍糾察隊回家替父母量腰圍外,也讓他們反過來提醒家長做好代謝症候群防治,養成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經小朋友回家宣導後,爸媽願意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增加運動頻率。75.4%家長會創造走路機會根據問卷統計,願意注重健康飲食的家長比例高達78%,超過一半(50.9%)願意自己或由家人準備健康餐食,經過孩子叮嚀後,願意天天三蔬二果的比例也達76%,願意調整生活習慣,每週固定運動2次以上的比例則近45%,75.4%家長還會特意創造走路機會,例如不坐電梯改走樓梯,或者是中午外出走路來提升運動頻率。

久坐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久坐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早上睡醒時或者在久坐之後,出現關節處有僵硬疼痛腫脹的感覺,有時疼痛感會加劇,例如在上下樓梯或蹲下時,關節會疼痛及無力,就要當心是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關節保健的迷思與討論也越來越廣泛。退化性關節炎日積月累而成 易與骨鬆混淆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年累月慢慢累積形成。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而支撐著軟骨與活動的,是由韌帶、肌腱、肌肉、關節囊與附著的肌肉組織,組成了一個可重複使用數十萬次活動的構造。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部分民眾容易混淆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造成關節僵硬或疼痛的退化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頭強度降低,因此容易骨折或跌倒,兩者發生原因不同,症狀表現也完全不同。增加肌肉力 維持適當體重 輔以硫酸鹽葡萄糖胺除了藥物外,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是運動和維持適當體重。患者會誤以為運動容易耗損膝關節而完全不敢動,這種想法並不正確。適當的訓練能增加大腿肌肉的力量,肌力提升後,膝關節的穩定度和活動度會變好,關節協調與平衡能力也會變佳,疼痛感降低,膝蓋較不易受傷。另外,坊間普遍認為葡萄糖胺助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但葡萄糖胺分為食品級及藥品級,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建議民眾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減肥不吃早餐 車禍機率高5倍

減肥不吃早餐 車禍機率高5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胖/早上的身體,需要充足的能量來源,早餐所攝取到的卡路里,會隨著動腦及身體活動而消耗掉,所以不會形成堆機體內的脂肪,有時會聽到有女生因為減肥,而省略每天的第一餐,但這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吃早餐,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狀態,頭腦會因此持續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這樣會造成午餐和晚餐攝取過多的飲食,或是在一天當中頻繁攝取食物,反而使人發胖。2)吃早餐能提神,不吃易出車禍/葡萄糖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一大早享用早餐,可讓大腦獲得最基本的能量,提供上午工作和學習的最佳動力,相反地,如果大腦中的葡萄糖濃度不足,會讓人容易精神恍惚,缺乏集中力、記憶力、運動能力,實際上,也有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在做事時比較容易出錯,而國外的模擬測試結果並顯示,在沒有吃早餐的情況下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機率可能會在平常的5倍以上。3) 穩定心神情緒/在沒吃早餐,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足的狀態下,身體會發出警訊,以動物來比喻,就像是捕獲不到獵物的饑餓狀態,或是被敵人所包圍的緊急情況,身處這樣的狀況之下,人的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賀爾蒙,造成情緒比平常亢奮,並且容易焦躁不安,根據統計,不習慣吃早餐的孩子們,較容易具有霸凌同學或犯罪的傾向。4) 醒了吃,創造幸福感/起床吃過早餐,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β腦內啡」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又被稱作「腦內麻藥」,可以讓人產生幸福和滿足的感受,像馬拉松選手在賽事後半愉悅的精神狀態(Runner's High),也是β腦內啡所引發的現象之一,此外,腦內分泌的「血清素」則有抑止焦慮、穩定情緒的功效。因此,早餐可以說是一天活力的開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5) 遠離慢性疾病/根據美國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過重及肥胖的機率,是經常吃早餐者的5倍,如果起床沒吃早餐,身體會自動判斷「獲得的營養不足」,因此在吃午餐或晚餐的時候,身體獲得的醣類(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這些都將成為慢性肥胖、文明病、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病因。此外,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情況下,因饑餓而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值急遽上升,並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在這樣的過程中,胰臟容易因為過度疲累,形成糖尿病的起因,而長期缺乏β腦內啡提振精神、穩定情緒,也容易引發憂鬱症等相關疾病。(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肥胖、糖尿病 睡眠不足害的

肥胖、糖尿病 睡眠不足害的#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足不只影響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並對腸道細菌生態造成衝擊,過去不少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傷害新陳代謝健康,歐洲學者認為,人睡眠不足時,腸道細菌生態可能受破壞,導致腸道細菌種類減少,進而影響新陳代謝功能。腸道細菌 與肥胖、糖尿病息息相關醫界早發現,腸道細菌組成、多樣化情況,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而不少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很容易罹患這些疾病,不過醫界、學界並不知道睡眠不足是否會改變人類腸道細菌生態。瑞典烏普拉大學神經學副教授克里斯汀․班尼迪克特、學者強納森․西德納斯,以及德國人類營養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分析、研究上述議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新陳代謝〉期刊(Molecular Metabolism)。睡眠不足 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9名健康、正常體重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兩晚都只睡4小時,另一組每晚睡滿8小時。研究作者分析,由於實驗時間非常短,加上樣本數很少,因此這項研究並沒有發現兩個晚上睡眠不足會影響腸道細菌多樣化。不過研究卻發現,睡眠不足時,胰島素敏感性會減弱20%,無論腸道細菌生態有沒有出現變化,這都代表人類睡眠不足會影響胰島素敏感程度,即使只有一、兩個晚上失眠,也是一樣,胰島素反應都會變遲鈍。肥胖的人 腸道細菌生態不太一樣研究作者表示,其他研究曾觀察到,肥胖的人,腸道細菌生態與體重正常者不太一樣,肥胖者的壁厚菌門(Firmicutes)細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細菌的比率較為增加。研究作者指出,腸道細菌生態很豐富,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腸道細菌生態與胰島素敏感性之間的關聯,睡眠不足除了傷害新陳代謝健康,還容易損害認知功能,想探討背後原因,同樣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肥胖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在今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報告中,希望各國對含糖飲料徵稅20%到50%,以減少含糖飲料消費,從而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蛀牙,此立意良好的方案卻也凸顯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數眾多!全球每年約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為第五名,專精於糖尿病多年的臺安醫院內分泌科林毅欣醫師表示,糖尿病與先天多種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然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熬夜及久坐等導致代謝下降,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血糖控制差 小心併發症傷身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不太敢吃東西,怕亂吃東西反而使得血糖更高,又或者聽信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而大量攝取,一旦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改善私自停藥。林毅欣醫師說明,其實不吃東西以為血糖會降是病友常有的錯誤迷思,不吃東西也不服用藥物反而會使血糖升高,也易造成營養不良,此外,三餐不固定可能造成低血糖,也容易引起如發抖、冒冷汗、無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而糖尿病更大的隱憂其實是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血管的併發症,另一個為小血管的併發症。大血管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的併發症則包含了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降低併發症發生,提醒糖尿病友切忌私自停藥,避免引發後遺症。飲食低糖、低油、高纖 秋葵輔佐控糖在台灣每天吃的白米、麵食等多為澱粉類,攝取過量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覺,糖尿病友飲食上建議以低糖、低油、高纖為原則。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釋出實驗報告,說明一天16根秋葵其中足量的「異槲皮素」有助於控制血糖。林醫師指出,秋葵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尤其秋葵中的黏液含有黏多醣,黏多醣的水溶性纖維可以抑制醣類吸收,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專家建議,秋葵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所屬的黏液也可保護胃壁,是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初期或輕微糖尿病患者可吃秋葵或苦瓜來輔助控制血糖,但若為較嚴重糖尿病病人,則建議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並行,另外,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應要配合醫師建議酌量食用。

預約學童健康 健檢複診不輕忽

預約學童健康 健檢複診不輕忽#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個人從6歲到成年階段,平均一天當中有1/3的時間都在學校裡度過,根據近10年的健檢成果統計,學童健康問題的前3名就是牙科異常、體態不良(過胖或過瘦)及視力不良。有心雜音問題 卻沒有落實回診花蓮慈濟醫院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表示,透過到校健檢,曾篩檢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的7年級學童,及患有心房中膈缺損的的1年級學童,今年健檢時也發現,有位4年級學童有心雜音狀況,仔細詢問,才發現這名學童其實在1年級健檢時就已檢查出有心雜音問題,卻沒有落實回診。朱家祥主任表示,健檢異常在複診的過程中,確實可以幫助孩子及早發現問題,過胖的孩子接受複診後發現有脂肪肝、慢性肝炎、代謝性症候群,少數學童在健檢中意外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血尿或是尿蛋白指數異常,在第二階段復診時篩檢出患有慢性腎臟病、腎病症候群,因此朱家祥主任提醒家長,不要輕忽複診的重要性。持健檢異常單複診 可優免掛號費花蓮縣教育處體育保健科科長白鴻儀也表示,去年篩檢異常就醫率約65.38%,孩子的健康不能打折扣,為了鼓勵健檢異常的孩子積極回診,朱家祥主任表示,今年只要持健檢異常單至花蓮慈濟醫院複診,可優免掛號費,希望能提升回診率外,也幫助孩子及早接受醫療照顧,找回健康。花蓮慈院累積10年以上的經驗,在花蓮縣教育處的協助下,今年度學童健檢已經在9月啟動,由兒科、家醫科、內科、牙科、護理部、檢驗科等醫療團隊,提供包含身體檢查評估、牙齒檢查、心電圖、尿液、蟯虫檢查等,從小落實,從源頭開始守護健康的身心靈。

愛吃紅肉 攝護腺肥大早10年

愛吃紅肉 攝護腺肥大早10年#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肥胖竟然也是攝護腺肥大的危險因子!由於飲食西化,很多男性特別愛吃牛排,致使體重直直升,泌尿科醫師提醒,經常吃紅肉及高油高熱量的飲食,也易好發攝護腺肥大,若是出現尿不出來及嚴重血尿,就只有手術一途才能治療了。愛吃紅肉及高油高熱量飲食 提早出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表示, 攝護腺肥大成因和老化有很大關係,通常都是5、60歲才會出現,然而,肥胖也易使攝護腺肥大提早發生,尤其是愛吃紅肉及高油高熱量飲食,就容易使攝護腺肥大提早在4、50就出現。內視鏡將血塊取出 改善血尿、尿不出來攝護腺肥大會有頻尿、夜尿及尿不出來的症狀,病況嚴重時,甚至會有血尿,程威銘醫師指出,門診中,最近就有一位退休里長因為尿不出來以及血尿來掛急診,經由導尿都尿不出來,得要用手術來治療,以內視鏡從尿道進入將血塊取出,這才改善他血尿及尿不出來的問題。 正常攝護腺只有20g 腫大恐有解尿問題攝護腺大小如同一顆栗子般,大約只有20g,有些病人有可能攝護腺會腫大到150g,不過,程威銘醫師強調,攝護腺肥大會出現不適症狀,往往不是攝護腺的大小問題,而是取決於是往內長還是往外長,通常是往內長,且由於此處血管較豐富,才會有尿不出來及血尿的問題,一旦有血尿,就得要手術才能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