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脾氣大又急躁 當心高血壓、中風上身

脾氣大又急躁 當心高血壓、中風上身#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有位年約五十歲的未婚女性,因為突然的中風,在親人的建議下來到我的診間。她的親人告訴我,她獨自經營一家五金行,脾氣不是很好。讓我覺得訝異的是,她沒有任何高血壓病史;在一般人的認知中,中風的人通常有高血壓病史,並且長期服藥。「妳是不是個性很急的人,連稍微等一下都不行?」遇到這類病人,我都會這樣問他們,「是不是常發脾氣,且樣樣事情都要別人聽妳的,當別人不聽的時候,妳就會生氣?」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肯定的,因為很多高血壓、中風的人,都有一種性格形態個性急,而且很容易發脾氣。人有所謂的自律神經,它會影響整個心血管系統,又分為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所謂長期因素,醫學界的說法為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血管阻塞等;但身心靈的原因並非如此簡單,而是一個人生命愈接近中老年的時候,快樂因子愈少,愈缺乏彈性的狀況。人的頭腦變得固執的同時 血管就會開始硬化我常講,一個人的思考如果缺乏彈性,每天的生活沒變化,起床、工作、吃飯、睡覺,都是一板一眼,毫無變化,代表這個人沒有成長,且有固執的一面。人的頭腦變得固執的同時,血管就會開始硬化。因為血管的彈性,代表一個人生命的彈力。彈力就像一顆充氣飽滿的球,丟下去,可以彈起來。一個生命沒有彈性的人,做事就不會變通,他人不照自己的意思就生起氣來;個性急躁,任何事要馬上處理,也容易造成自律神經的亢奮,因而失眠,心血管也容易出問題。尤其年紀愈大,固執和執著面愈容易顯現出來。而心血管疾病在於整套系統出了問題,若只想靠血管繞道手術或放支架解決,是行不通的。就像冠狀動脈手術,它是一種心臟血管繞道的手術,這條血管不通,就把另外一條接過來,像替代道路一樣。我們都知道,開闢再多的道路,若沒有解決塞車的根本問題,交通依然無法改善。而我們所學的身心靈概念,就是讓整個系統脫胎換骨。透過修持和心念的改變 肉體會跟著變化有時候,長期因素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硬化,即動脈管壁的狹窄硬化。血管的彈性問題,用橡皮筋來比喻最貼切:橡皮筋放太久會彈性疲乏,一拉就斷,新的橡皮筋怎麼拉都很有彈性;花園裡的橡膠水管若長期曝曬在太陽下,也會變得脆硬,容易因外力裂開。我們的血管也是同樣狀況。但是人的血管不是水管,人動脈的管壁不是橡皮筋,意思就是說,它是可改變的,並不會因年紀愈大,血管一定會脆硬,失去彈性。這就是身心靈很重要的觀念,透過修持和整個心念的改變,我們的肉體會跟著變化,甚至到八、九十歲,血管仍能和年輕人一樣有彈性!簡而言之,人若有顆年輕的心,即使年紀大了,心靈能量仍是不斷流動的,而肉體能量就是來自心靈。就像水一樣,若能流動就是活水;身體處於活水狀態,怎麼可能中風?怎麼可能高血壓呢?讓心靈能量像活水如果讓我們的心靈能量像活水,活水養的魚和死水養的魚絕對不一樣。有人在高山上用泉水來養鱒魚,後來也用同樣的水養吳郭魚,結果養出來的吳郭魚鮮美程度可拿來做生魚片。人的心靈如果可以像活水,整個系統從心臟到主動脈都可以流動,那麼造成血管疾病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都不是問題,真正關鍵在於生活有沒有失去彈性、人有沒有生命的活力。人會愈活愈不快樂,是因為能量已經停止流動。我四十多歲了,仍充滿活力和熱情,即使到了七十歲,相信自己也是如此。人生就是要變化,像活水般流動;如果心靈能量夠充沛,代謝自然會正常。卡通《櫻桃小丸子》裡的爺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總是傻傻地,卻笨得很可愛,任何小事在他的眼裡看來,都會變得很有趣!生活方式的改變,能改善長期性的心血管老化問題。因為生命能量已經不同,人可以活到很老依然很健康。最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活到老動到老、活到老學到老。(本文摘自/誰說慢性病不會好:10大慢性病的身心靈療法/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非長者專利!年輕可能患次發性高血壓

非長者專利!年輕可能患次發性高血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六旬婦人曾兩次小中風、有心律不整病史,高血壓不曾低於200毫米汞柱,每天得吃十多顆藥,服藥多年也不見起色,還引起嚴重副作用,某次在廁所餐廳昏倒嚇壞家人。後來就醫檢查,發現腎動脈周圍神經過度活躍,醫師以高血壓導管治療後,200毫米汞柱的血壓降了至少50毫米汞柱,降血壓藥減至每天一顆,也沒了暈眩副作用,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高血壓分2種 次發性高血壓年輕人也會得!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多見於中老年人,因家族病史、年齡漸長及不健康飲食等因素所致,病情進展緩慢;次發性高血壓則是由於特定疾病、器官功能不佳等因素所誘發,也可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會提高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等風險,還可能讓腎功能受損致終身洗腎,甚至影響認知功能。根據研究,門診血壓若能下降2毫米汞柱,就能降低10%的中風機率。服藥順從高仍無效 高血壓導管手術成功改善收治這位婦人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醫師表示,該名患者的服藥順從性高,血壓居高不下,是因為她同時患有原發性及次發性高血壓,而次發性高血壓可能由心律不整引起,一併影響到她的腎功能。李醫師進一步指出,原發性高血壓通常透過藥物就能控制,但次發性高血壓需要找出病源,像這名婦人先嘗試醛固酮抑制劑來降低血壓,卻影響到心律不整的病情。最後採取微創侵入式高血壓導管治療,才成功改善高血壓情況。抑制腎動脈壁交感神經 高血壓顯著下降高血壓導管手術是從大腿內側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進入,將導管導航到腎交感神經,降低兩側腎動脈壁的交感神經,來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歐洲心導管介入學會年會發表的最新數據指出,採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患者24小時平均血壓下降,收縮壓降9毫米汞柱、舒張壓降6毫米汞柱,最難控制的夜間血壓在術後也有顯著下降。高血壓標準140/90 有這些病血壓標準再提高台灣的高血壓定義為140/90毫米汞柱,若是罹患腦中風正服用抗血栓藥物、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者,血壓控制就應該低於130/80毫米汞柱。手術耗時短恢復快 服3藥仍無效可採納王宗道醫師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無健保給付,手術需時約40分鐘,傷口小恢復快。依醫界共識,建議服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血壓仍達160毫米汞柱的患者可以採用此治療方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1/3老人高血壓!得舒飲食來控制

1/3老人高血壓!得舒飲食來控制#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40歲以上盛行率達37.5%,平均每3名中老年人就有1人高血壓,全國高血壓患者將近500萬人。得舒飲食高鉀、高鎂、高鈣等特點降血壓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李文鳯表示,許多民眾長期飲食不均衡、攝取精緻化食物,導致過多脂肪與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血管狹窄,易產生「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彈性變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許多人以為高血壓只要飲食不吃太鹹即可。美國高血壓防治計畫則提倡採用得舒飲食,可更有效控制血壓。得舒飲食利用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及豐富的不飽合脂肪酸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得舒飲食5大秘訣為:1)選擇全穀雜糧類/以全穀類如糙米、胚芽米、燕麥等取代精緻醣類,例如以五穀飯取代白米飯,可提供豐富的礦物質鎂、磷和膳食纖維。2)天天5+5蔬果/每天攝取超過5份蔬菜及5份水果(糖尿病者水果以2份為原則,其餘以蔬菜補充)以提供豐富的鎂、鉀及膳食纖維。3)選擇低脂乳製品/每天需攝取2份低脂乳製品,1杯240cc鮮乳為1份或低脂乳酪2片,補充足夠的鈣質。4)紅肉換白肉/以豆製品和白肉(如魚肉、去皮雞肉),取代紅肉(如牛肉、豬肉),並盡量採蒸、煮、燙等少油的烹調方式。5)吃堅果用好油/強調攝取適量堅果及烹調用油,應選用植物油,避免豬油等動物性油脂,且用量要限制。堅果類食用時選擇原味為佳,不要經油炸、鹽烤、蜜汁等調味的堅果。份量建議每週攝取4至5份或每天攝取1份,每1份約10顆花生或5顆腰果,並需取代1茶匙5cc烹調用油。限制鹽分攝取、維持體重、運動 幫助血壓控制李文鳯營養師提醒,高血壓民眾採用得舒飲食加上限制鹽分攝取量、維持理想體重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讓血壓控制效果更加分。進而避免高血壓導致的後續不良疾病風險。

講座/高血壓用藥指導

講座/高血壓用藥指導#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某些有高血壓慢性病的病人,常以為血壓數值正常就可以不用吃藥,而自行調整甚至停用藥品,這樣做正確嗎?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6月27日(三)舉辦藥學講座,由蔡其芸藥師主講「高血壓用藥指導」,課程中藥師會教大家如何正確量血壓,介紹各類降血壓藥物與生活保健之道,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高血壓用藥指導時間:107年6月27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高血壓的你 老愛溫習舊創傷嗎?

高血壓的你 老愛溫習舊創傷嗎?#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血壓高本身並非疾病,只是一種生理症狀。通常,一旦就被判定為高血壓,便注定一輩子服用降血壓藥的命運。降血壓藥可以快速降低你的血壓,但無法令血壓不再上升。因此,以降血壓藥對抗高血壓是場永無止息的攻防戰。 高血壓患者腦袋裡有個無法關上的螢幕就心理因素而言,降低個人內在不斷驅使血壓上升的壓力情境,才能幫助解決高血壓的問題。舉例來說,當你被狗追時,血壓就會升高,提供身體足夠能量應變,逃難行動結束後血壓就會自動下降;但有的人即使離狗已經一千公尺遠,還是會忐忑不安,深怕再衝出另一隻狗。高血壓患者通常屬於第二類人,他的腦袋裡有個無法關上的螢幕,不斷地上映著自己被狗追的畫面,於是他的大腦指揮著心,不斷感受其實並不存在的壓力,而身體則忠實地反映心理壓力,持續拉高血壓。 想想看,你在一生中會遇上多少讓血壓上升的事件?你的腦子可能為這些事件開了許多大大小小關不上的螢幕,每個螢幕都使你的血壓升高○.一釐米汞柱,那麼,關不上的螢幕越多,你的血壓就越可觀。當你無力應付累積的壓力時,很可能就會爆發中風,因為中風的果—癱瘓,正是無力感的具體表現。 血壓反映心理狀況身體沒有時間感,它會對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和感受起反應,當我們為過去憤怒不滿時,身體將跟著反應;當我們為未來惶惶不安時,身體也會有反應;當然,血壓更反映你現在的心理狀況。所以無法善了的壓力事件越多,你的血壓得分就越高—和你腦子裡的螢幕牆一樣,越築越高。 我們對壓力事件採取不得要領的抵抗越多,血壓就會越高;同樣,當內在不斷有壓力事件反應,我們卻無法採取行動因應時,血壓也會升高。所以,生命中的壓力事件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升高的智慧,因為你成功因應了壓力;另一則是升高的血壓,因為你的行為無濟於事或根本不行動。 拒絕忘懷過往的憤恨、指責,老愛溫習舊創傷,是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所以,回顧自己生命中的重大事件,理解、釋懷、寬恕過去,關上讓你血壓不斷上升的螢幕,血壓就會下降。 調整自己的期望 對人、事、物保持具彈性的態度高血壓患者通常也反映一種生活態度:事事追求完美,期望事情如所預期般發生,如果不如所望,就會情緒高漲,拉高血壓。因此,調整自己的期望以及對人、事、物持較具彈性的態度,也可以幫忙降低血壓。(本文摘自/ 用心醫病: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講座/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

講座/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得舒飲食是一種防治高血壓的飲食,內容包括多攝取水果、蔬菜、低脂乳製品,並降低飽和脂肪、總脂肪、紅肉及甜食的攝取,再配合維持理想體重、選擇新鮮食材自行製備、少吃加工醃漬及烘培食品、善用營養標示、按計畫使用調味料等;控制高血壓除了藉由藥物,並配合飲食調整,可將血壓控制得更好!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5月24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施淑梅營養師主講「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希望大家藉由此場團體衛教,了解高血壓病情的控制與了解如何搭配得舒飲食。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時間:107年5月24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高血壓不規律服藥 腎功能僅剩3成

高血壓不規律服藥 腎功能僅剩3成#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9歲的張先生罹患高血壓逾20年;雖定期看診,卻沒有測量血壓的習慣,時常血壓高至頭痛才服藥。漫不經心治療多年,直到例行性檢查才發現已慢性腎臟病第3期,腎功能僅剩3成,若再不積極控制血壓,恐要終身洗腎。原來血壓控制不佳,不但加速腎功能衰退,且血壓值越高,腎功能衰退的速度越快。張先生一轉消極態度,積極控制高血壓,絲毫不敢大意。血壓控制不良 心血管疾病風險倍增根據國內調查發現,高達8成民眾不知血壓控制不良會傷及全身器官。其實高血壓堪稱無孔不入的隱形殺手,長期高血壓不但會引起血管阻塞甚至血管破裂,更會引發連鎖反應傷及全身器官,民眾不得不慎防。為維護全身器官健康,必須從日常積極控制高血壓做起。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血壓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即倍增。血壓高也會引發多重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衰竭、腎病變、視力下降、突發性耳聾及四肢缺血性疼痛等,若未及時控制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高血壓與腎功能不佳互相影響 導致惡性循環台灣高血壓患者已突破460萬大關,且人數逐年增加,年年入榜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由於血壓控制不佳將連帶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高血壓與其相關併發症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佔有高達5項,死亡威脅性不亞於癌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孟源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共病就是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受損,而腎臟功能不佳亦會導致血壓高,環環相扣淪為惡性循環。民眾錯信服用降血壓藥物會傷腎的坊間謠言仍時有所聞,反而延誤高血壓治療,造成腎功能受損。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腎臟病風險,初期腎臟病患者更有望逆轉復原腎功能。積極控制高血壓 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調查發現,越年輕的高血壓患者自知率與控制率越不理想。逾9成高血壓患者未定期量血壓(每周少於1次),逾半坦言曾自行增減或停用降血壓藥物,恣意隨性的態度是治療高血壓大忌。高血壓患者若遇本身已服用多種藥物時,容易發生自行停藥、減藥情況。目前已有單錠複方降血壓藥物可解決服藥數量過多的困擾,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腦中風發生率、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降低27%總死亡率。尤其75歲以上、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血壓更需控制在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控制高血壓追求的不只是數字,更是為了搶救全身器官健康。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2歲的陳爺爺,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房顫動病況,他都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呈現意識不清現象,家人立即將他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在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經由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術後隔日即轉入普通病房,目前復健狀況良好。 恢復凝血功能速度 心房顫動患者急救成敗關鍵! 收治陳爺爺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蔡適吉醫師指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warfarin),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又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因此,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 專一反轉劑作後盾蔡適吉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相對安全,同時在發生意外需要手術時,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為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而且其藥的專一反轉劑已於五月一日通過健保給付,預估有數十萬心房顫動患者可受惠。心房顫動易引發腦中風 死亡率高出常人二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三類,但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因心跳頻率異常且不規則,血液可能會於心臟內流速減緩或滯留而形成血栓, 若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比起同年齡的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 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 血壓數值差異10以上速就醫因此,黃瑞仁院長建議,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來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三次血壓,當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及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