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多變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接受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定期檢查血壓,控制脂肪及鹽分的攝取量、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及適量運動等,並注意腰圍變化,男生不超過32吋(90公分)、女生不超過31吋(80公分)。清晨5至6時、晚上8到9時血壓易變化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清晨5到6時以及晚上8到9時,這2個時間氣溫低,容易導致血管收縮,使血壓變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提醒民眾天氣已入冬,溫度下降,要關心家中長輩,罹患慢性病民眾更要加強保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俊立表示,應注意室內外冷熱溫差,加強保暖,以及保持規律運動習慣。避免於寒流時於戶外運動,也別忘了運動前先暖身,運動時若胸口悶痛、冒冷汗,極可能是心血管問題,應儘速就醫。掌握中風徵兆 「臨微不亂」4口訣速送醫冬季吃鍋物時,少吃高鹽的醬料。如想要小酌暖身,應注意每日酒精建議攝取量,男性30 克以下,女性 20 克以下。提醒三高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時測量血壓,避免熬夜,保持6小時以上充足睡眠。若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1)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2)中風徵兆/「臨、微、不、亂」4大口訣,「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協助民眾及時評估腦中風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遠離腦中風失能及死亡風險。

天冷迎來泡湯季 遵守「5不」防中風

天冷迎來泡湯季 遵守「5不」防中風#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入冬寒流來襲,民眾取暖方式多元,泡湯、三溫暖烤箱、吃火鍋樣樣來。心血管疾病患者取暖招式需多注意,否則冬天取暖不慎恐致命。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照顧更重要,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吸菸族群或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即使在室內不覺得冷,外出時仍需確保頭部、頸部與四肢末端的保暖,必要時戴上口罩。泡湯「5不」原則 減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老人家、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要在半夜上廁所時,也一定要先動一動、暖暖身,讓四肢手腳溫暖一點再起床,避免突然起床導致血壓變化太大,造成心臟無法負荷,甚至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足、也容易發生中風。冬天泡湯暖身,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族群要特別注意,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蕭如豐醫師提醒,掌握「五不」原則,安全泡湯:1)不要泡太高溫、40度以下2)不要泡太久、約10分鐘左右3)不要單獨前往泡湯4)不要冷熱湯交換泡5)不要使用烤箱不要使用烤箱的原因是因為烤箱內空氣不流通、氧氣供給量不足外,當烤箱溫度升高、促使血管擴張時,血液會往四肢流動就容易導致腦部與心臟血液循環變差,烤箱使用不慎恐出現頭暈、無力、突然昏倒等危險狀況。吃火鍋減少使用調味料 控制鈉攝取吃火鍋也是民眾必備取暖招式,只是高血壓控制與鈉離子的攝取量息息相關,火鍋久煮湯頭越來越濃,以及用沙茶醬、醬油等沾醬調味,都會使鈉離子增加。蕭如豐醫師建議,使用天然的調味食材,例如蒜、薑、醋等進行調味,減少鈉離子攝取,盡量控制血壓。民眾、病友需格外注意身體變化,即使平日有固定服藥的高血壓病人,也要定時規律量血壓,避免受到溫差大、冬天天氣太冷等因素導致血壓出現劇烈起伏。如果發現藥物控制狀況不佳,務必回診請醫師評估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才能避免受氣候更迭所產生的健康威脅。

女性注意!更年期後動脈硬化風險增

女性注意!更年期後動脈硬化風險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陳女士因視力模糊就醫,眼底檢查發現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經動脈硬化檢查發現,血管年齡在90歲以上,腦部磁振造影檢查也發現多處腦梗塞。陳女士已知有高血壓多年,但因沒有症狀而不以為意。天氣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內皮下斑塊出現裂縫,血小板聚集而造成血栓,需特別注意!動脈硬化易造成心臟病、腦中風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動脈硬化是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因。除正常老化外,有家族史者發生機率較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菸、高同半胱胺酸等都會加速動脈硬化。動脈硬化進展是無聲無息的累積,很多人往往會輕忽三高等風險因子。動脈硬化程度可經測量脈波傳導速度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脈波傳導速度可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硬度越高,傳導速度越快。脈波傳導速度的預測價值,在越年輕的族群越明顯,40、50歲左右檢查最好。頸動脈超音波則是測量頸動脈的內中膜厚度做為動脈硬化的指標,內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5%。女性更年期後 動脈硬化風險增康宏銘醫師表示,不健康的血管縫隙大,容易卡進氧化物,變成血管內皮下的斑塊,是血管硬化的徵兆。然而女性冠狀動脈疾病不一定會形成明顯局部斑塊,而是廣泛硬化狹窄,造成血流不足。近半數女性患者沒有典型的心絞痛,而容易累、喘、虛弱、甚至晚上睡不好等,都可能是女性的冠狀動脈疾病所造成,難以早期發現。女性血管在更年期前受到雌激素保護,內膜調節功能較佳,不容易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但若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自體免疫疾病,仍有動脈硬化風險,停經後更會加速發生。上述危險族群進補類需忌口,也應善用檢查,儘早篩檢,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講座/高血壓防治

講座/高血壓防治#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壓病患平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感受,亦有「健康隱形殺手」之稱,長期下來可能衍生心臟衰竭、心臟肥厚、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主動脈瘤、腎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有鑑於此,雙和醫院於每週一、四舉辦生活保健系列講座,於1/15(一)由護理師蘇韻如主講「看不見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防治」,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高血壓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看不見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防治時間:107年1月15日 星期(一)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高不控制除了中風之外,也有可能導致視網膜靜脈阻塞,就是俗稱的眼中風。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平時並未吃藥控制血壓、飲食不忌口,出現右眼視力模糊的況狀,她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老花眼,直到開車差點撞到行人,才發現右眼下方出現黑影遮蔽視線。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提醒,若發現看到黑影、畫面空缺等疑似眼中風的情形,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無視高血壓 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模糊不少人退休後就開始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熱愛手工藝,也時常開車出遊,視雙眼為第二生命。但她未按時服用降高血壓藥物,飲食葷素不忌,導致微血管壓力升高、循環不良,出現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症狀。婦人右眼視力模糊,卻以為自己是老花,直到自己開車差點撞到人,才發現原來右眼角下方已有黑影遮住視線,趕緊就醫求助。眼中風導致黃斑部水腫 嚴重恐視力下降負責收治婦人的的陳珊霓主任指出,婦人出現視力模糊的情形已經1個月,經過OCT(光學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婦人出現嚴重的黃斑部水腫,黃斑部厚度是正常人的2倍,確診為「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BRVO)」。陳珊霓主任解釋,分支視網膜靜脈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由於無痛感,僅出現視力空缺、模糊或看東西扭曲的情形,常讓患者輕忽,延誤治療而導致視力下降。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治療陳珊霓主任表示,過去會以雷射、類固醇治療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但治療副作用多,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讓不少醫師裹足不前。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新藥出現,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的生長、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大幅提升治療成效。患者往往透過眼內注射的方式治療,症狀就能得到改善,且此要經申請通過後可獲健保給付,無疑減輕患者一大負擔。眼中風非三高患者專利陳珊霓主任指出,三高患者並不只是會導致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年齡增長、抽菸、過度飲酒,都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甚至會引起眼中風。民眾除了平時控制三高外,飲食也應遵循少油、少鹽、多蔬果的原則;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才能守護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吃藥也沒用 小心頑固型高血壓找上門

吃藥也沒用 小心頑固型高血壓找上門#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幾歲的吳先生患有高血壓,近1個月吃完降血壓藥,血壓仍然居高不下,且這次異常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就醫才發現血壓已經失控,演變成「頑固型高血壓」。頑固型高血壓 多種藥物都降不下來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許育誠表示,吳先生患高血壓多年,持續定期回診追蹤。近期追蹤發現腎功能輕微異常、血壓控制不理想,即使服用6至7種降血壓藥品到最大許可劑量,收縮壓仍高達170至180毫米汞柱。藥物無法發揮控制效用,確定病人為「頑固型高血壓」患者。「頑固型高血壓」是高血壓病患合併使用3種以上包含利尿劑的降壓藥,並使用到最大許可劑量,依然無法達到目標血壓值,超過150毫米汞柱,就稱為頑固型高血壓。頑固型高血壓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有關,利用電燒來降低交感神經訊息傳導,除了降低病人收縮壓,讓血壓獲得較好的控制,也可減少服用藥劑量。交感神經阻斷術 幫助恢復血壓控制許育誠主任表示,新一代「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電燒效率、成功率都提升不少,更有效縮減手術時間。吳先生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術後1個月於居家測量的血壓都維持在110至120毫米汞柱,藥物也減少至3種且沒有使用到最大劑量,恢復狀況良好。根據臨床統計發現,頑固型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人口約1至2成,如果有類似服用藥物降血壓效果不彰,記得儘早就醫檢查。如果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除了容易造成動脈硬化惡化,也會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衰竭的發生率,高血壓患者應多加注意。

危險!老菸槍運將 開車突心肌梗塞

危險!老菸槍運將 開車突心肌梗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39歲計程車司機,深夜載客途中突然胸悶、冒冷汗,乘客機警提醒可能是心肌梗塞,建議儘速就醫。運將聽聞後不放心,載客後立刻驅車轉往急診就醫,確診為心肌梗塞,隨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目前已康復出院。抽菸20年、作息顛倒 心肌梗塞找上門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韋成表示,患者無三高疾病,看似非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問診才發現運將是老煙槍,每天會抽2至3包香菸,持續20年。加上為了增加收入長期開夜車,導致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促使心肌梗塞發生。抽菸會加速冠狀動脈硬化,是惡化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因素。近年心肌梗塞患者40歲以下的中壯年比例增加,多有吸菸、生活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習慣,提高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若患有三高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更要特別小心。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隨著年紀增長,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逐年增加。起床注意保暖 避免過油飲食常發生心肌梗塞的時間為清晨起床後2小時內,起床時應注意保暖,避免溫差太大環境。若有三高家族病史,多加注意潛在風險,提早預防。飲食避免吃太鹹、攝取太多動物性脂肪,若有冬天進補習慣,挑選低油脂、高纖維食材。運動頻率建議每週3至4次,每次持續30分鐘,有益血壓及調整身體狀況。陳韋成醫師表示,冬天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稍高,近日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大,心血管疾病病人要格外注意。若覺得持續胸悶、胸痛,並伴隨著冒冷汗、左上臂疼痛,或是脖子、下巴、牙齒有酸麻的感覺,可能是心臟缺氧,必要時提早到心臟科就診,藉由心電圖、抽血判斷是否潛在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前預防與治療。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你預計幾歲結婚?幾歲生小孩?育齡未婚或甫新婚的夫妻常被關切,這些熟悉又讓人困擾的問候。現代女性考量學業、職涯規劃及升遷機會,常將婚育計畫延後。然而,高齡產婦自身及孩子健康,都會提升風險。高齡婦女生產風險高 胎兒缺陷發生率提升國民健康署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提升。依據資料顯示,國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女性105年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近2成。25至29歲生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比例最低,早產兒比例亦最低。40歲以上產婦早產兒比例高達25至29歲的2倍。40歲以上父親 恐致孩子自閉症、躁鬱症新生兒早產,除易為低出生體重或極低出生體重,還容易因器官未成熟,發生包括腦室內出血、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及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合併症。準爸爸的年齡對寶寶健康亦是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對34歲以上、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