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高血壓控制鹽分 每日少於6公克最佳

高血壓控制鹽分 每日少於6公克最佳#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國人容易忽略疾病之一,高血壓其實是導致許多疾病發生的原因。阮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劉中平表示,飲食中的鹽份(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減少鹽的攝取,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都能降低血壓。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六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2至8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一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的成效。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做過「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2007),顯示國內二十歲以上民眾,平均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患有高血壓,以此估計,全國約有430萬人高血壓上身,卻因沒有症狀,以致多數人沒有警覺。高血壓患者應選擇低鹽飲食,同時要持續動態生活,也就是減重、減鹽、多運動。劉中平表示,高血壓其實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臨床上即有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三餐在外用餐,長期有暈眩的現象,卻不知道這可能是罹患高血壓的前兆,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而未就醫,拖了一年後,連腎臟都已出現病變。另外,根據衛生署去年公佈的99年十大死因中,雖然癌症仍居首位,然而高血壓性疾病早已潛伏其中,並重新回到十大死因之列。因高血壓性疾病而喪命的人,僅次於奪走4912人的慢性肝病與肝硬化,卻高於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實上,高血壓呈年輕化的情況,與個人生活型態、肥胖等因素有關,而要及早發現並不困難,關鍵是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生活型態來說,有三個簡單的生活方式可以遵守,維持健康體重、選擇健康的食物。因此,民眾在購買包裝食品時,應該要檢視營養標示中的鈉鹽含量,並注意用餐時鈉鹽的用量。因為患有高血壓的民眾,多數在購買包裝食品時「從不」檢視營養標示鈉鹽含量,而在外用餐時,也多數不會要求店家少放鹽、醬油或味精。最重要是要管理血壓值。首先要多運動,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不超過24.9,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80公分,定期測量血壓,有效控制您的血壓值。

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胸痛、胸悶忍不得!

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胸痛、胸悶忍不得!#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70歲的林老先生,突然覺得胸悶、胸痛,但不想麻煩當醫師的兒媳,因此一直忍耐,直到身體真的受不了才告知兒媳,緊急送大醫院急診室,因為有延誤治療時機,一度發生心律不整情況,經電擊才救回一命。童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建榮表示,林老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因早晚溫差大,突然發生心肌梗塞,發現後立即送至心導管室進行手術,雖然救回一命,卻因為一度延誤治療時機,導致心臟部分肌肉受損,手術完進加護病房後發生心律不整現象,當場使用電擊近20次,經四天病情才穩定,目前林老先生的定期回門診追蹤。張建榮表示,心肌梗塞會發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發汗、虛弱等症狀,甚至導致休克昏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更要注意,發現身體不適時要主動求助送醫;心肌梗塞發生時最怕產生心律不整現象,因為易造成猝死送命。張建榮呼籲,心肌梗塞通常發生的又快又急,除了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國人也可以自己照顧心臟血管健康,要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平常須遠離抽菸、喝酒、肥胖、睡眠不足等發病因子,也要多運動、避免油膩飲食,積極控制危險致命因子,才能避免猝死危機。(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過年狂歡不節制 慢性患者需注意!

過年狂歡不節制 慢性患者需注意!#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春節期間老人家容易因勞累、情緒波動大以及飲食失衡等因素的影響,反而成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醫師白惠文針對老年人在過年期間的保健,特別提出老年人春節保健注意事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一到過年過節往往控制不住,以為一兩次不要緊。但其實一旦發生時,要再調整回來就很困難,尤其是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若是突然停藥,往往會導致疾病的復發或惡化。因此,老年人每天的常用藥仍必須按時定量服用,切勿因節慶的疏忽而傷身。而年節歡樂的氣氛,難免會有喝酒的情形,少量的飲酒,可增添節日歡樂的氣氛。但因酒精不僅熱量高,且對肝臟及神經系統等皆有影響,甚至還會引起血壓的上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的老人,最好不飲酒,更不可飲酒過量。另外,由於過年期間走春拜訪親友與忙碌的家務常使得身心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而容易誘發多種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更應特別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年節時期常是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的意外,家中有老年人在走春出遊或拜訪親友時須特別注意防寒保暖;親朋好友相聚,老年人往往容易感情激動、情緒起伏大,易引起血壓升高而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或心肌梗塞等。飲食還是清淡為宜,以免導致消化不良、胃腸炎,有時甚至會引起血壓升高、血糖不穩定等情形的發生;此外,最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是散步健走,不過應注意時間不宜過早,最好等太陽出來了再進行。此外,嘉基感染科主任許國忠特別提醒,每年9月開始至隔年2月份,這段期間為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不論大人或是小孩,很容易因不注意就染上流行性感冒,加上今年過年放假9天,除了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出入公共場所時更要留意,以免感染各類型流行性感冒!過年期間,嘉義基督教醫院除了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外,今年從除夕到初3,除了除夕門診只有上午以外,從上午到夜間都有提供服務,大年初三上午門診恢復正常。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冬天天氣不穩定,寒流、冷氣團時常報到,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方面等問題,而這類症狀,不發作沒事,一發作起來可是很危險,嚴重甚至會要人命!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造成心臟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可別以為平常身體好好的,沒什麼大礙,就以為不會突然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才是預防的好方法。一般來說,心血管疾病會有幾種狀況產生,最常聽到的就是冠動脈阻塞造成的心肌梗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胸痛、發汗、暈眩、嘔吐,若是覺得心絞痛,全身有痠痛症狀,嚴重也會導致心肌梗塞;再來,大血管動脈瘤破裂也是狀況之一,張忠毅說,沒病也要開刀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動脈瘤超過5公分、胸主動脈超過6公分時,若是不動刀,破裂的機率為25%,會造成死亡風險,而另一種為暫頸動脈,就是頸部的地方會摸到顆粒狀的東西,這會使頸部產生暫時缺血,有時候手會一下可以動一下又不能動,若出現這種情況也要開刀;血管阻塞會導致肢體痠痛、腫脹、跛足,嚴重可能要截肢,而這種狀況通常都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最後就是腦部產生的中風,這時候全身上下可能都會出現問題,因為腦部的代謝只用血糖,所以血糖一低就易造成腦受傷。張忠毅進一步指出,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其實很多原因都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其中第一名影響之最為抽菸,菸對人體心臟的危害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就有五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吸菸所導致,因此,張忠毅就說了,戒菸是第一步驟且非常重要。接著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還有肥胖等因素,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對身體都是很不健康的,但真的可以把握健康原則,做到的少之又少。由於食物太精緻、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癌在國人死亡率中已排行第一名,台灣洗腎人口,更是居世界之冠。甜食、炸物等食物雖然美味,但可能是讓你致命的關鍵,很多人的肥胖症狀,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且可別以為外表看起來不胖,身體就沒問題,平常的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張忠毅提醒民眾,肝臟、蛋黃、烏魚子、蟹卵等,這些都會使膽固醇過高,一般來說,每週不宜食用超過2-3個蛋黃,另外,甜食吃太多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是一種存在血液中的脂質,會增加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建議可多吃秋刀魚、鮭魚、白鯧魚等來增加ω-3脂肪酸。還有痛風也是越來越年紀大的人有的困擾,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控制體重、多喝水,且蛋白質不能吃太多,會使造成痛風主因的普林含量太多,像黃豆就是很好的食物,但種子類的食品就別常碰,如黃豆芽、綠豆芽等,若是食欲不佳可適當補充含糖液體,避免身體組織分解而痛風。張忠毅特別提到了停經婦女,因為沒有荷爾蒙的保護作用,雌激素分泌減少,進而對心臟血管產生較大的威脅性,醫生就建議,多吃黃豆補充大豆異黃酮,每日食用1-2杯250ml的豆漿或是25g的黃豆,都是很好的選擇,若是補充荷爾蒙,小心罹患乳癌機率也會上升。張忠毅再次強調,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時候,時間是最主要關鍵,有時候如果來得及,可能還可以救回一命,但是總不能每次都跟時間下賭注,所以有個健康的身體才不會治標不治本,控制好飲食、規律運動、減重,再來吃藥物食品,才能大大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每4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由於症狀不明顯,竟有高達四成患者渾然不覺,一發病就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傷害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兼台灣高血壓相關心臟疾病臨床試驗聯盟江福田教授表示,高血壓、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建議民眾養成定期監測血壓及心房顫動的好習慣,進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中風發病機率。台灣醫學研發出全球專利的「心房顫動血壓計」,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根據BBC新聞報導,若65歲以上民眾使用心房顫動血壓計進行檢查,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可大幅降低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醫療支出。 不怕高血壓,就怕找不出高血壓患者,國內有健保給付之後,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比例已經高達9成;為了提升全民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防治,宣導民眾主動透過篩檢,預防腦心血管疾病,醫界專家特此共同成立「腦心血管疾病防治雲端大聯盟」,期盼結合政府、醫界、企業等各界力量運用雲端技術,於全國廣佈雲端血壓量測站,共同推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新竹縣衛生局表示,新竹民眾只要持「健康樂活卡」就可以免費測量血壓,並可測心房顫動,無須奔波往返醫院,只要在臨近生活圈即可自我檢測,已在竹北市、湖口鄉、新埔鎮、關西鄉、竹東鎮等鄉鎮市正式發行。量測站系統更會將每次量測的血壓狀況自動儲存於「個人健康管理平台」的私人帳號中,民眾不僅能在家上網查詢過去的檢測數值,長期追蹤;並與多家在地醫事機構的系統整合,持卡民眾於就診時,醫師更能直接透過電腦調閱血壓紀錄報表,以提供更妥適的診斷處方建議。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金源表示,要讓台灣成為腦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鎮,更想透過雲端血壓量測站,提升民眾對於高血壓及心房顫動的自知率,建立正確量測觀念,做到「量血壓、測房顫、顧心臟、防中風」健康四要訣,確實量測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才能預防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先戒菸吧! 抽菸為罹患心病最危險因素

先戒菸吧! 抽菸為罹患心病最危險因素#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可別以為年輕或是身體上沒什麼異常,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存在!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越來越西化,又無長期運動的習慣,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例越來越多,因而產生許多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都偏西化,罹患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年齡層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張忠毅說,心臟病發的症狀有很多,不是只會表現在心臟上。若是民眾有出現胸痛,特別是左胸;嘔吐和反胃症狀、頭痛;頸部跟手部有刺痛或是麻麻的感覺;手臂、下巴、頸部、背部痠痛,那都有可能是心臟病發的訊號。張忠毅進一步指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都是主因,尤其第一名危險的原因是抽菸,因此,要預防心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一般來說,血壓要控制在120/80mmHg才算正常,若是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的患者,則是要在130/80mmHg之間;高油脂有兩種指標,一種為三酸甘油脂,血液會呈現乳白色,另外一種就是膽固醇,超過200mg/dl就是高膽固醇,建議可多吃鮭魚、紅麴、麥片等食物降低;另外,空腹血糖如果大於126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6.5%,就是有糖尿病,而我國65歲以上,每4位就有1人有糖尿病,顯現糖尿病已經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疾病;最後,肥胖也是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但減重不是快速瘦身就沒有問題,醫生建議每周減0.5公斤的速度,才是健康又能夠持續的方式。若是真的心臟病發作,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張忠毅說,心血管疾病不發作沒事,一發作就很危險,但很多潛在的風險,有時候不會看出有什麼異常,因此,定期檢查身體跟維持好的生活習慣,如運動、健康飲食等,才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不二法門。

高血壓糖尿病患 吃臘八粥要怎麼吃?

高血壓糖尿病患 吃臘八粥要怎麼吃?#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什麼樣的臘八粥,比較適合糖尿病患以及高血壓病患吃呢?農曆12月又叫臘月,而12月8日就是臘八,傳統上在這一天都要吃臘八粥,但是糖尿病患、高血壓患者在熱量及糖分的控制上要小心,因此署立雙和醫院特別提供適合這兩種患者吃的臘八粥食譜,希望民眾能吃得安心健康。在天冷的時候吃上一碗熱呼呼的粥,不但可以驅除寒冷,還可以填飽肚子。而臘八粥是以糯米作為粥的主要材料,配上像是花生、紅豆、紅棗、栗子、松仁、薏米、桂圓、核桃仁、杏仁、蓮子、葡萄乾、糯米等豆類或乾果,選擇喜歡的八種,加上紅糖、白糖一起熬煮。而這些食物在中醫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和暖身驅寒的功效,煮成粥以後也易於消化,很適合在寒冷的季節食用。但是,針對糖尿病患與高血壓病患,就可不能像一般傳統臘八粥吃法一樣,因此,雙和醫院營養師莊世玟表示,糖尿病的朋友在飲食上,最重要的是控制總熱量與主食的份量,不建議攝取含糖食物。這一次特製的臘八粥,以穀類為基礎,熱量很低,主要以紅棗和桂圓提味,所以可以減少糖分的添加以及熱量的攝取。而莊世玟解釋,這次雙和臘八粥的煮法則是,食材為,白糯米10克、紫糯米10克、紅豆10克、花豆5克、小薏仁5克、蓮子10克、麥片10克、紅棗3顆、桂圓5克,一人份熱量約170-220大卡。煮法為,所有食材洗淨。小薏仁、蓮子花豆、紅豆、紫米、糯米泡水後用電鍋蒸熟。 加入麥片及水,熬煮成粥。 將紅棗、桂圓泡水後加入粥中煮熟。

高血壓成死亡殺手 吸菸、酗酒也上榜

高血壓成死亡殺手 吸菸、酗酒也上榜#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根據1990至2010年43個造成人體健康風險的研究,在2010年,全球超過900萬人死於高血壓,也讓高血壓成為了健康方面的最大風險,吸菸和酗酒則是排名第二和第三。而在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南部,高BMI是主因,全球就有超過300萬人死於肥胖,比起死於營養不足多出了三倍人口。醫學雜誌The Lancet發表的這項研究,是由一個國際財團的科學家們在2010年進行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倫敦帝國學院的馬吉德‧埃札蒂教授表示,整體而言,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日益沉重的負擔,導致成人慢性疾病,如癌症,心髒病和糖尿病的疾病與傳染病相關的風險,並且要在孩童身上減少這負擔的風險因素。在西歐跟北美高收入國家,吸菸,包括二手菸,是危險因素的最大負擔,在2010 年佔了全球630萬死亡人數。而在2010發病到死亡的壽命損失年,飲食危險因素和缺乏運動共佔了十分之一,其中最顯著的飲食問題是吃下太多的鹽分和缺乏水果。埃札蒂說,好消息是,有很多方式可以減少疾病的風險。為了降低高血壓的負擔,我們需要調節食物裡的鹽含量,更常攝取新鮮水果和蔬菜,還要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目前全球排名中,營養不良的問題下降的,因為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進步,但這在非洲仍是個主要問題。

Menu